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

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文婷[1](2020)在《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C市JG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三观建立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步入初中之后,学生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寄宿制公立中学的初中生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性,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自我管理,从而培养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本研究基于我国第八次课改背景,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从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的学习自我管理视角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自我认知、学习自我规划、学习自我实施、学习自我调控以及学习自我反思五个层面,通过对C市JG中学420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对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与部分师生、家长的访谈,对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研究结果显示,C市JG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各个维度都存在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学习自我规划现状不乐观。同时,其培养状况也存在以下不足:学校对学生自我规划方面指导不够;教师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化不足;家长对学生自我反思方面引导欠缺。基于此,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四个角度进行了问题的原因探究,并根据原因提出了较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针对学习自我管理各个维度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加强对学生学习自我规划的培养,学校教师强化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意识,家长加强对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的引导。改善寄宿制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现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李振洋,张学娟,杨坤,刘洋凯悦[2](2020)在《众口“塑”金——PDCA模式下的主题班会实践探索》文中指出为了改进传统班会普遍存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缺乏多样性,过程缺乏管理等问题,切实达到提高班会质量,突出班会教育实践能力,本课题结合PDCA循环和主题班会两种形式的结合,借鉴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PDCA模式对"团支部活力工程建设"进行新模式下的探索实践。

向晗[3](2020)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成长故事会”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大学生主要为"90"后,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主题班会作为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必须顺应时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文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成长故事会"主题班会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主题班会的内容,提升主题班会的功能,真正重视班级建设。

李秉轩[4](2020)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教育工作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每一所高校面临最紧迫任务。第二课堂是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创造了良好机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江西省近几年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系列成绩,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是工作重点之一。虽然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已经针对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指示和规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工作上成效还不理想,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本科院校情况更为明显,从教育资源投资、生源质量上看,一般本科无法和重点院校相比,从职业导向和能力培养上看,一般本科又无法和高职院校相比。但是一般本科在培养人才工作中,人数、覆盖面等都要超过重点院校和高职学校,探索一般本科院校更为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机制,也成为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本研究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选取校址在江西省的三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对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政策指导、学校条件、学生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为,以此为基础提出一般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优化策略,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完成提供参考。

曲佳玮[5](2020)在《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Q市三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英国培根曾说过,“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的幸福。”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关于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学阶段便开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素养是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素养也是小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而现如今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发展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影响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发展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等,这些问题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开展了这一研究。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剖析了选题缘由,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结构部分,笔者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相关教育部文件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构成及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维度;第三部分是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维度对Q市三所小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第四部分是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是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对策思考部分,笔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为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本研究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构成成分以及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来理解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提出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结构,并据此对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针对核心素养对责任担当素养的要求,对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

曹阳[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新时代,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学生需求日趋多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教育对象,也越来越需要科学认识和合理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价值期待,增强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生成规律,调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对策,不断满足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心理学期望价值理论、教育学大学生发展理论等,对“价值期待是什么、价值期待现状如何、如何满足和优化价值期待”进行全面系统地回答,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期待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剖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满足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为选题确立,即本文的第一章,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选题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本文检索了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重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等内容,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 Space分析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学生参加教育活动动机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形成了以期望价值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理论流派。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已有的成果多为理论思辨,系统科学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鲜见。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界定价值期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概念、特点、功能,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的重要意义,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生成机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和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其二,本文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理论维度和调查量表,修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满足优化对策,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具体的借鉴。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建构了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解决“价值期待是什么”的问题。首先,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内涵。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等,使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预期性评价,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性构想”。其次,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理论、期望价值理论为本研究提供认识论,大学生发展理论在影响因素分析、优化对策等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再次,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生成逻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分为价值信念和期待信念两部分。其中,价值信念由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意志发展而来,包括内在价值、成就价值、效用价值、成本四个维度,期待信念包括教育内容期待、教育方法期待、教育环境期待、教师队伍期待等。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第五章,主要解决“价值期待现状如何”的问题。首先,编制调查量表。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理论等,将量表拟定为价值信念(四个维度、41道题目)和期待信念(四个维度、18道题目)两部分。通过在湖北省13所高校2109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运用SPSS24.0和Mplus 7软件进行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保留48个题目、6个因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良好,总量表信度系数0.945,分量表信度系数良好。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可以作为本研究工具。其次,调查结果分析。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价值期待的整体水平较高,具体表现在:成就价值、内在价值、现实价值、教育输入期待、教育手段期待的单项均分分别为4.46、4.13、4.05、4.27、4.15,显着高于中位数3,成本(2.73)单项均分低于中位数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干经历学生的价值期待表现存在差异。深度访谈进一步验证,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充分,参与兴趣较高,成本意识相对较低,强烈期待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第四部分为现存问题及满足优化对策,包括第六章、第七章,主要解决“价值期待如何满足优化”的问题。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受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媒体舆论误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足等外部原因,以及大学生个体特质的影响、价值观念的错位、发展阶段的限制等内部原因,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存在着价值认知模糊、价值期待失衡,努力成本较高、学习难度较大,注重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诉求,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优化对策,具体包括:在教育观念上重视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利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座谈等形式及时调查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知,降低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的成本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和实践方式,完善满足大学生价值期待的保障机制;正确处理好满足学生价值期待与社会发展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协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等的内在关系,切实增强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静[7](2020)在《试论高职院校主题班会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题班会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建立班级良好班风、学风,形成学生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好主题班会。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趋于多元化,辅导员要在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更新,以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主题班会的意义,提出优质主题班会的建设方案,希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陈月龙[8](2020)在《高校主题班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主题班会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主题班会模式浮现出众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发展的需要,主题班会新模式的探索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郑元凯[9](2019)在《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水平发展与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公正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方面。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公正观缺失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问题聚焦。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度探索。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借鉴中西方公正思想的精华部分,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价值体系,提出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径,以此回应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消解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困境。对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应坚持学理性、政治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沿着理论溯源、现状审视、归因分析与实践探索这条逻辑主线层层深入。在理论溯源方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中国化创新实践与中西方经典公正思想,从伦理准则、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三重维度阐述公正的多重意蕴;在现状审视方面,文章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意识、公正行为与公正感受五个维度直击大学生公正观的现实状况,聚焦大学生公正观的偏差与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归因分析方面,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高校内部环境以及学生成长环境三个层面的全面审视,深入洞察引发大学生公正观消极表现的问题起源与现实逻辑;在实践探索方面,文章依托价值观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厘定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引导、内容选择与主体职能。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围绕深化公正认知、培养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养成公正行为、改进公正评价四个目标有序推进;在公正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选择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将公正伦理观与社会活动领域的公正观与之有机结合,还必须依托我国具体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进行阐述。在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之中,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依托课程、组织、文化、网络、实践、心理等育人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正观教育的实效性;政府应当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提供政策支撑;家庭应当发挥亲缘优势,积极转变教养方式、端正家风,凝练家训,为大学生公正观生成持续注入养料。

邢基燕[10](2018)在《生命教育对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会上强调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直面生命。因此,教育者要以人文的观念和理念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高度的重视生命。也就是说,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个重要前提---是生命教育2,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第一任务,生命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目的:通过学校的生命教育,学生的抗挫能力有明显提升。也就是通过挫折感、挫折归因、挫折应对的研究来提供数据说明它们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和影响。从而反推出生命教育后学生的抗挫能力的改变,再反推挫折感、挫折归因、挫折应对的改变对抗挫折能力的改变的影响。检验出生命教育与抗挫能力的关系,探讨抗挫能力与挫折感、挫折归因、挫折应对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经过一年的生命教育后,学生的抗挫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表明在经过一年的生命教育课程后,在挫折感知、抗挫能力、对事情归因和应对事件的方式能力上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2)学生的归因,应对,挫折感在性别(男,女)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3)在年级方面,七年级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差异不明显,但是生命教育一年后的八年级数据比较发现,8个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

二、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C市JG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家政策重视自我管理培养
        1.1.2 公立寄宿制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堪忧现状
        1.1.3 公立寄宿中学学生管理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调查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5.2 自我效能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自我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
        2.1.3 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自我管理
        2.2.2 学习自我管理
        2.2.3 寄宿制学校
        2.2.4 公立中学
3 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工具
    3.2 调查过程
        3.2.1 原始数据收集
        3.2.2 数据整理和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样本总体概述
        4.1.1 取样基本情况
        4.1.2 样本基本情况
    4.2 现状调查
        4.2.1 各维度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4.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3 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现状
        4.2.4 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培养现状
    4.3 现状调查小结
        4.3.1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结论
        4.3.2 学习自我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3.3 学习自我管理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5 学习自我管理现状原因探析
    5.1 学习自我认知问题的原因探析
        5.1.1 缺乏浓厚学习兴趣
        5.1.2 缺乏积极学习态度
    5.2 学习自我规划问题的原因探析
        5.2.1 无法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计划
        5.2.2 未能掌握学习方法
        5.2.3 无法高效利用时间
    5.3 学习自我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5.3.1 学生课堂效率低
        5.3.2 学习计划落实差
    5.4 学习自我调控问题的原因探析
        5.4.1 调整学习方法能力弱
        5.4.2 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5.5 学习自我反思问题的原因探析
        5.5.1 学习方法反思不够
        5.5.2 课堂效果反思不够
6 学习自我管理的优化策略
    6.1 学习自我认知优化策略
        6.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1.2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6.2 学习自我规划优化策略
        6.2.1 指导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计划
        6.2.2 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6.2.3 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利用时间
    6.3 学习自我实施优化策略
        6.3.1 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6.3.2 引导学生落实学习计划
    6.4 学习自我调控优化策略
        6.4.1 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6.4.2 指导学生避免外界干扰
    6.5 学习自我反思优化策略
        6.5.1 指导学生反思调整学习方法
        6.5.2 引导学生在课后反思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众口“塑”金——PDCA模式下的主题班会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题班会和PDCA循环的概念
二、研究背景
三、PDCA循环在主题班会中的具体应用
    (一) P阶段:即根据学生面临的问题、机遇以及挑战等,精心策划主题班会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形式等
        1、班会内容的确立
        2、班会的组织形式
    (二) D阶段:即按照预定的问题、机遇、挑战等,根据既定的班会主题内容,进行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实现预期班会目标的过程
        1、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2、班级成员广泛参与
    (三) C阶段:即确认主题班会的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解决了既定的问题
    (四)A阶段:即对主题班会的召开效果加以总结反馈,持续改进
四、结语

(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成长故事会”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途径
    1、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2、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二、主题班会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当前高职教育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1、尊重差异性,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2、合理规划主题,在常态中求长效,不断巩固思想教育阵地
    3、善用新技术新媒体,重视学生情感体悟,推进使命和责任教育
    4、优化人际关系,加强学生间沟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5、构建班级文化阵地,充实班级文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结语

(4)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与综述
    2.1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理论
        2.2.1 概念界定
        2.2.2 相关理论介绍
    2.2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综述
        2.2.1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背景
        2.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2.2.3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原则
3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3.1 教学框架与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运行机制
        3.1.1 教学框架设计不科学
        3.1.2 教学管理不规范
    3.2 课程体系的制度与定位不合理
        3.2.1 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存在制度性与实效性缺陷
        3.2.2 课程体系的定位不准确
    3.3 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缺少对第二课堂内容的指导
        3.3.2 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科技含量较低
        3.3.3 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缺少系统化和科学化设计
    3.4 第二课堂的教育保障不到位
        3.4.1 经费投入不足
        3.4.2 师资配备不合理
    3.5 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评价缺失
        3.5.1 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3.5.2 第二课堂活动的考评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
4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学校管理部门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
        4.1.1 第二课堂的建设思想有待统一
        4.1.2 教学管理机构协同力度较弱
    4.2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4.2.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
        4.2.2 缺乏学校顶层整体设计以及规范性不足
    4.3 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完善
        4.3.1 教师难以胜任第二课程内容设计角色
        4.3.2 没有从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4.3.3 课程内容设计缺少整体有效性规划
    4.4 校领导对第二课堂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4.4.1 部分科技课程性质要求投资较多
        4.4.2 学校管理层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
    4.5 综合素质有关评价没有形成体系
        4.5.1 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4.5.3 教学评价内容形式没有深度
5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协同合作的第二课堂教学框架设计
        5.1.1 融合以生为本的教学框架理念
        5.1.2 系统建构素质提升与能力塑造的教学框架
    5.2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建设
        5.2.1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课堂体系的长效机制
        5.2.2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制度性与实效性方案
    5.3 丰富与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
        5.3.1 提升教师对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把控能力
        5.3.2 增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5.3.3 建设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
    5.4 建立综合素质实施路径效果保障机制
        5.4.1 建立完善的组织和人员保障机制
        5.4.2 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师资和基础设施投入
    5.5 完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5.5.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5.2 考评机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5)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Q市三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缘由
        1.责任担当素养是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
        2.责任担当素养是小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
        3.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4.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及其培养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责任担当素养
        2.社会责任
        3.国家认同
        4.国际理解
    (四)文献综述
        1.有关责任概念的研究
        2.有关责任意识概念的研究
        3.有关责任担当素养概念的研究
        4.有关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5.有关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6.有关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
        7.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二、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结构
    (一)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构成
        1.责任担当素养的一般构成
        2.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构成要素
    (二)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的维度
三、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方法与工具编制
        1.问卷设计
        2.访谈提纲设计
    (五)调查结果
        1.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总体状况
        2.小学生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
        3.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发展现状
        4.小学生国际理解的发展现状
四、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小学生自制力差,对自我缺乏责任感
        2.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和他人缺乏责任感
        3.社会生活经验匮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
        4.小学生社会责任发展的问题成因
    (二)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教育途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
        2.民族荣誉感不强,对中国革命历史传统了解尚浅
        3.对国家尚缺乏较深刻的认识
        4.小学生国家认同发展的问题成因
    (三)小学生的国际理解的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全球意识,尚未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对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缺少了解,缺乏包容意识
        3.小学生国际理解发展的问题成因
五、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学校的责任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2.挖掘“情感因子”,增强教育的感性力量
        3.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4.挖掘教育资源,拓展责任担当教育内容
        5.分段设置责任担当教育目标和内容
        6.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家庭的责任
        1.提升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2.开设亲子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3.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
        4.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社会的责任
        1.完善教育场所,弥补学校责任担当教育的缺失
        2.利用大众传媒,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3.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促进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1.3.2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期待的研究
        1.3.3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重要性
        1.5.1 有利于协同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发展期待
        1.5.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5.3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动机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相关概念
    2.1 价值期待
        2.1.1 价值期待的概念
        2.1.2 价值期待的特征
    2.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
        2.2.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概念
        2.2.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形态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
        2.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概念
        2.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主体
        2.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客体
        2.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功能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
        3.1.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3.1.3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理论
        3.2.1 价值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3.2.2 价值评价的功能
        3.2.3 价值评价的标准
        3.2.4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3.3 期望价值理论
        3.3.1 期望价值理论的核心要素
        3.3.2 价值信念和期待信念测量
        3.3.3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3.4 大学生发展理论
        3.4.1 大学生发展环境理论
        3.4.2 社会心理理论
        3.4.3 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生成环境与机制
    4.1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4.1.1 经济环境
        4.1.2 政治环境
        4.1.3 文化环境
        4.1.4 社会环境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响
        4.2.1 落实根本任务成效
        4.2.2 工作体制建设成效
        4.2.3 思政学科建设成效
    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生成机制
        4.3.1 价值信念
        4.3.2 期待信念
        4.3.3 价值期待的内在机理
    4.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生成规律
        4.4.1 与社会发展要求对立统一规律
        4.4.2 价值期待主体与教育主体互动规律
        4.4.3 价值期待主体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现状调查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问卷的修订
        5.1.1 初始问卷拟定
        5.1.2 初始问卷发放
        5.1.3 统计分析结果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调查结果
        5.2.1 大学生价值期待的整体性分析
        5.2.2 不同性别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2.3 不同年级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2.4 不同专业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2.5 不同政治面貌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2.6 不同学校类型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2.7 不同学干经验被试的价值期待差异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积极表现
        5.3.1 高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
        5.3.2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兴趣较高
        5.3.3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本较低
        5.3.4 强烈期待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问题及其原因
    6.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现存问题
        6.1.1 价值认知模糊,价值期待失衡
        6.1.2 努力成本较高,学习难度较大
        6.1.3 注重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
    6.2 大学生价值期待问题的外部原因
        6.2.1 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
        6.2.2 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6.2.3 网络媒体舆论的误导
        6.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足
    6.3 大学生价值期待问题的内部原因
        6.3.1 个体特质的影响
        6.3.2 价值观念的错位
        6.3.3 发展阶段的限制
第七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满足优化对策
    7.1 调查评估:开展大学生价值期待追踪调查
        7.1.1 调查大学生价值期待的方式方法
        7.1.2 评估大学生价值期待的发展状况
        7.1.3 建构大学生价值期待的内容体系
    7.2 有效供给:满足和引导大学生价值期待
        7.2.1 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兴趣
        7.2.2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知
        7.2.3 降低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本
        7.2.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建设
        7.2.5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途径
        7.2.6 完善满足学生价值期待保障机制
    7.3 有机协同:处理好系列关系
        7.3.1 满足学生价值期待与实现社会发展统一
        7.3.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协同
        7.3.3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调查问卷(初始)
附录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的访谈提纲

(7)试论高职院校主题班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意义
2 优质主题班会的建设思路
3 总结

(8)高校主题班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题班会的作用与现状
    (一)主题班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二)主题班会建设现状
二、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二)主题陈旧,针对性不强
    (三)主题班会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四)缺乏制度保障,参会不积极
三、主题班会建设的优化措施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确定鲜明班会主题,明确教育目标
    (三)创新班会内容形式,增强感染力
    (四)建立班会保障制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相关链接】

(9)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公正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正思想
        一、以规范君主执政理念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二、以构建良好社会制度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三、以实现个人高尚品德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思想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二、对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立论依据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价值旨归
        四、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公正的生动实践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创新解读
    第四节 国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公正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应得”公正论
        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
        三、现代社群主义者的“共同体”公正论
        四、阿马蒂亚·森的具体公正论
第二章 公正与公正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公正的多重意蕴
        一、公正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具有正当性的伦理准则
        二、公正是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依据
        三、公正是个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公正观的内涵与呈现
        一、公正观的内涵
        二、公正观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开展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基本特征
        三、调查的统计方法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调查结果统计
        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
        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
        四、大学生公正行为调查结果统计
        五、大学生公正感受调查结果统计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积极表现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水平总体稳定
        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正义感
        三、大部分大学生针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立场端正
        四、大部分大学生公正行为表现积极向上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问题聚焦
        一、部分大学生对公正的认知有所偏差
        二、部分大学生公正观受到逐利意识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的公正意识与公正行为存在情境差异
        四、部分大学生维护社会公正的行为缺乏理性
        五、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公正状况的评价较为偏激
        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态度冷漠
第四章 引发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主要诱因
    第一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二、经济主体行为失范
        三、社会逐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政治因素
        一、官员违法违纪现象偶有发生
        二、司法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三、公民政治参与度略显不足
    第三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生存压力攀升引致心态失衡
        二、社会阶层固化形成身份差异
        三、舆论引导失当激化非理性行为
    第四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窠臼残存
        二、错误社会思潮侵袭
        三、劣质文化产品供给
    第五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高校教育因素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定位不清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不明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四、高校自身公正环境缺场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第六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个体因素
        一、对网络高度依赖致使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导致大学生欠缺奋斗精神
        三、家庭环境缺乏公正理念影响大学生公正观初始养成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解析
        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感悟相统一
        三、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四、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目标导引
        一、端正公正认知
        二、培育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
        三、养成公正行为
        四、改进公正感受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一、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第二节 道德指引:公正伦理观
        一、平等观教育
        二、义利观教育
        三、“应得”观教育
    第三节 国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之维
        一、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所向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社会公正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现实延伸:具体场域下的公正观
        一、经济公正观教育
        二、政治公正观教育
        三、法治公正观教育
        四、网络公正观教育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搭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夯实认知基础,建设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公正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
        三、紧贴生活场域,打造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倡导知行合一,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感悟
        五、平复失调心态,加强大学生消极公正观的心理调试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以知识讲授巩固公正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以思想灌输提升公正观教育的话语公信
        三、以隐性教育推动公正观教育的资源整合
        四、以情境构建强化公正观教育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文化附着
        一、打造具有公正价值导向的文化载体
        二、开展具有“仪式感”的主题文化活动
        三、树立公道正派的先进典型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二、营造共享共创的民生环境
        三、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第五节 增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家庭熏陶
        一、转变基本教养方式
        二、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三、提升父母教育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生命教育对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生命教育
        2.1.1 生命教育的内涵
        2.1.2 生命教育的内容
        2.1.3 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2.1.4 生命教育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2.1.5 挫折承受力与生命教育关系的理论:
        2.1.6 生命教育与挫折承受力关系的实践依据:
    2.2 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研究
        2.2.1 抗挫折能力
        2.2.2 抗挫折能力国外研究情况
        2.2.3 抗挫折能力国内研究概况
        2.2.4 抗挫折能力的测量
        2.2.5 挫折感的相关测量
        2.2.6 挫折归因的测量
        2.2.7 挫折应对的测量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4.1 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
        3.4.2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
        3.4.3 中学生挫折感问卷
        3.4.4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步骤
    3.6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生命教育前后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情况统计
    4.2 生命教育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差异性比较
    4.3 生命教育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问卷的性别差异
    4.4 生命教育前后挫折承受能力差异性检验
    4.5 生命教育前后挫折感差异性检验
    4.6 生命教育前后挫折归因差异性检验
    4.7 生命教育前后挫折应对差异性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挫折承受能力影响的总体情况
        5.1.1 初中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5.1.2 初中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5.2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挫折感影响的总体情况
        5.2.1 初中生挫折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5.2.2 初中生挫折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5.3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归因方式影响的总体情况
        5.3.1 挫折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5.3.2 初中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5.4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影响的总体情况
        5.4.1 初中生挫折应对的年级差异分析
        5.4.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6 总结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寄宿制公立中学初中生学习自我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C市JG中学为例[D]. 文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2]众口“塑”金——PDCA模式下的主题班会实践探索[J]. 李振洋,张学娟,杨坤,刘洋凯悦. 长江丛刊, 2020(32)
  • [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成长故事会”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A]. 向晗. 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4]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D]. 李秉轩.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Q市三所小学的调查[D]. 曲佳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D]. 曹阳.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试论高职院校主题班会建设[J]. 张静. 农家参谋, 2020(05)
  • [8]高校主题班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陈月龙. 智库时代, 2020(09)
  • [9]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D]. 郑元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生命教育对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D]. 邢基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在年级管理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