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老牌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密老牌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一、米老排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木易[1](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张兰芳[2](2021)在《杉木与米老排混交林造林技术浅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建设生态林业,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近年来,高峰林场营造了一定数量的针阔混交林,为生态林业建设贡献了力量。在对杉木、米老排混交林营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及整理的基础上,总结该混交林造林地选择、苗木培育、林分培育及管理等技术要点,探讨该混交林营林方式,从而为南方营造优质的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提供经验。

范歌[3](2020)在《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大面积纯林经营易出现立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对马尾松纯林进行近自然改造,营造针阔混交林可改善这一系列生态问题,能有效维持林分的自然生长能力,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改善森林的生态功能,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广西忻城县欧洞林场42a马尾松林下套种4种不同密度大叶栎,密度分别为3000株/hm2(T1)、2500株/hm2(T2)、1667株/hm2(T3)、1250株/hm2(T4),同时设置马尾松纯林为对照(CK),对13a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开展混交林生长表现、土壤理化性质、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研究,构建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提出马尾松过熟林林下套种大叶栎的最佳经营密度,为人工针叶纯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套种林分密度处理下马尾松13a胸径的生长量在9.18-10.75cm之间,胸径的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2>T1>CK>T3>T4;马尾松树高生长量为5.33-7.83m之间,树高生长量大小排序为CK>T2>T3>T4>T1。不同套种林分密度下大叶栎的胸径的生长量为12.98-17.25cm之间,胸径的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4>T3>T2>T1;大叶栎树高生长量为17.55-19.75m之间,树高生长量大小排序为T4>T3>T2>T1。建立马尾松林分林龄-胸径与林龄-树高生长模型,其中Chapman-Richards和Po wer方程分别对马尾松胸径、树高的拟合度最好。在54a时,马尾松径阶主要集中分布在55cm径阶和60cm径阶之间,其中T2和T3马尾松大径材占比更高。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分总蓄积量在365.36-606.47m3/hm2之间,T2和T3总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以T1最优,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均以CK最高,T4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土壤水解氮含量以T2最高。(3)不同套种密度影响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CK凋落物层厚度(3.52cm)显着大于其他密度处理;CK马尾松纯林凋落物蓄积量(3.04t/hm2)显着大于T2、T3和T4;T3的凋落物层最大持水系数最大(245.69%);CK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6.12t/hm2)。(4)不同套种密度影响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灌木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T4、T3和T2高于CK,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混交林均高于CK。草本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CK高于各套种密度的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混交林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符合随套种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5)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为T3处理。碳汇指标中T3和T2处理得分高于其他处理,达到优秀等级;土壤条件指标得分随着套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K马尾松纯林得分最高,属于优秀等级,优于其他处理;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中T1和T3得分属于优秀等级,优于其他处理;林下植被生态指标中CK马尾松纯林得分最高,属于优秀等级,T1的林下植被生态指标为较差等级。(6)综合各项评价指标,T3在林分总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水源涵养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既能获得较多的木材收获量,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功能,是本试验中马尾松林下套种大叶栎的最佳密度。

张瑶[4](2020)在《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森林公园大火频发,世界各国深受其害。易燃林分面积过多和可燃物生物量加大已成为林火多发的首要因子。国内早期针对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研究局限于对单一树种的室内分析,不能客观反映森林类型的真实可燃性;另外对公园植物的防火性和景观格局的优化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中主要植被类型的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不同标准地生物量及分布情况,结合林区植被覆盖度、地形等因子对森林公园进行精细火险等级区划,以此确定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防火布局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树种的燃烧性实验(含水量、失水速率、燃烧时间、灰分含量和碳含量测定)及生态学等特性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树种的防火阻火性能进行综合评判,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出优良的防火植物32种,利用植物景观配置、工程布设等措施对森林公园的火险敏感区进行系统优化,以期提高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水平,使该公园更好更持续稳定的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森林群落类型多以人工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将其划分为5个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经济林;17个群系,分别为桉树和红椎混交林、桉树和大叶栎混交林、桉树林、红椎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2)通过样方调查、林分生物量调查和可燃物载量调查等,分析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林区的生物量分布情况,发现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以易燃林分占比较大,可燃物载量偏高。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介于10.14t/hm2~149.16t/hm2,林下灌草生物量介于0.92t/hm2~3.55t/hm2,林下枯落物生物量介于1.47t/hm2~5.08t/hm2。(3)根据森林群落和标准地调查,结合《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将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区划为五个火险类型,Ⅰ级极难燃林,Ⅱ级难燃林,Ⅲ级可燃林,Ⅳ级易燃林,Ⅴ级极易燃林。(4)参考前人防火树种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筛选的防火优化树种有海南蒲桃、火力楠、米老排、红荷木、鸭脚木、八角、灰木莲、九节、油茶、东方乌毛蕨、淡绿短肠蕨、花叶鹅掌柴、蝴蝶藤、红背桂、桂花、澳洲鸭脚木、非洲茉莉、山茶、虎尾兰等。(5)防火植物景观优化主要以林分结构改造为主,通过营造防火景观林带、混交抗火园林树种、降低林分密度、改造林下防火植物等措施对易燃林分进行优化,逐渐提升和完善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格局。(6)工程景观优化主要以防火设施布建为主,通过合理建设防火林带道路,布局蓄水池、消防栓、自动烟雾探测和高压喷淋系统等设施加强森林公园的整体防火水平。

王金悦,邓羽松,林立文,黄娟,蒋代华,黄智刚[5](2020)在《南亚热带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水文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5种不同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米老排林、红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水法,对各人工林凋落物层的水文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5种林分凋落物蓄积量范围在1.96~9.05 t/hm2,大小顺序为红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桉树林>米老排林。(2)5种林分凋落物中,杉木林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4.23 t/hm2,马尾松林最小,为6.26 t/hm2;米老排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最大,为577.98%,红锥林最小,为135.46%。(3)杉木林凋落物的有效拦蓄量最大,为10.18 t/hm2,马尾松林最小,为4.07 t/hm2;米老排林凋落物有效拦蓄率最大,为463.35%,红锥林最小,为92.38%。(4)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773)),凋落物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V=ktn(R2>0.997))。持水过程中,各林分凋落物均表现为在1 h内持水量迅速增加,1 h后增加速度变慢,在10~12 h之后,吸水基本停止。综上,杉木林、米老排林凋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陈勇,唐昌亮,贾朋,孟诗原,李浩,钱磊,罗树凯,陈焕涛,杨红梅[6](2020)在《米老排培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米老排属金缕梅科壳菜果属植物,是我国南方珍贵的乡土阔叶树种,因具有生长快、材质优良、观赏、生态价值较高等特点而备受青睐。米老排主要分布于云南的东南部、广西及广东的西部,浙江、福建、江西等省也有引种栽培,其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耐寒能力,垂直分布在海拔250~800m的低山、丘陵中下部和沟谷两旁的天然林中。米老排以种子繁殖为主,宜随采随播。米老排一般可与杉木、火力楠、南酸枣等进行混交造林,采用1年生实生苗造林,密度一般在1110~1650株·hm-2之间,并根据林分生长情况进行及时间伐和抚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坡位对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长量影响较明显,混交林中杉木和米老排的生长量均呈现下坡>中坡>上坡的变化规律。米老排病害病原物有19种,常见病害有球毡病、角斑病等;常见的害虫有刺蛾、袋蛾和蝗虫等。米老排木材为散孔材,木材硬度和强度中等,易加工,不劈裂,切面平整;木材耐用不受虫蛀,色泽美观,适宜作建筑、室内装修、家具、木地板等用材;可作为纸浆和纤维板的优质原料。米老排不仅是一种速生优良珍贵用材树种,而且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饲料资源,同时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以及行道树。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优质用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珍贵阔叶材的来源基本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广东地区实施低效林改造工程,急需优良乡土用材树种替代部分外来树种。因此,米老排的培育与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米老排天然资源的保护,又促进米老排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同时也为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提供优良树种。

林祖荣[7](2019)在《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桉树采伐后改造成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平均标准木法、样方收获法和浸水法测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并应用环刀法测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比较了桉树纯林、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和米老排纯林3种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混交林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其他林分高2.45%~4.12%和1.66%~6.44%。混交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其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桉树纯林高8.47%和14.72%,差异达显着水平。混交林林分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比桉树纯林高8.17%和14.01%,差异达显着水平;比米老排纯林高3.04%和4.31%,但差异不显着。[结论]相比于桉树纯林,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

邓厚银[8](2019)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粤北生态公益林区低质低效杉木林与其它典型阔叶纯林、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大气环境等5个方面生态功能指标类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质低效杉木林(以下统称“杉木林”)与其它林分类型间生态功能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6种阔叶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优于杉木林,总体上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杉木林好。不同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间存在差异,在各指标间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红锥碳储量最高(65.14t/hm2),香樟最低(17.47t/h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杉木林为22.68t/hm2,仅比香樟林高,其中红锥与杉木、乐昌含笑、火力楠及香樟4种纯林的碳储量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香樟林分的土壤容重最大(1.37g/cm3),乐昌含笑最低(1.29 g/cm3),杉木林为1.30 g/crm3,处于中等水平;红锥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32.62g/kg),香樟林则最低(12.07 g/kg),前者比后者高170.3%,而杉木林为24.75 g/kg,处于中等水平。在涵养水源方面,田间持水量的变幅范围369.70~289.12t/hm2,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火力楠和木荷,杉木林田间持水量均低于红锥、乐昌含笑、火力楠、香樟;红锥林的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11.33 t/hm2),香樟林最小(5.23 t/hm2),前者是后者的2.2倍,杉木林有且仅比香樟林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是香樟林最高,杉木处于中等水平。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火力楠林分负氧离子最高达881.11个/cm3,杉木林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为255.56个/cm3,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剩余林分均达显着差异(P<0.05)。(2)杉木林与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杉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提高低质低效杉木林生态功能作用,但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杉木X火力楠碳储量最大(35.51t/hm2),杉木X香樟最小(17.02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差异显着(P<0.05),杉木林碳储量为22.68 t/hm2,只比杉木X香樟高。在保育土壤方面,与杉木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征水源涵养能力方面的指标如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等都得到了改善。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杉木X火力楠负氧离子浓度最高(1797.33个/cm3),杉木林仅有255.56个/cm3,前者是后者的7倍,杉木X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其它林分均差异显着(P<0.05)。(3)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在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净化大气环境4个方面均是近熟林最高,幼龄林最低,同时不同龄组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且各指标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近熟林碳储量最高达46.20 t/hm2,幼龄林最低为21.89 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各林分的土壤pH值均小于4.5,属强酸性土壤;随年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同龄组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在涵养水源方面,所有土壤持水指标均是幼龄林最大,近熟林最低,前者与后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是近熟林最大。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近熟林最大达673.33个/cm3,幼龄林最小为331.11个/cm3,近熟林与幼龄林达显着差异(P<0.05)。(4)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对不同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林分类型中,混交林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其相应的纯林。其中杉木X火力楠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香樟纯林最低,低质低效杉木林仅比香樟林高,其大小排序为为:杉木X火力楠(2.512)>杉木×木荷(1.481)>杉木×红锥(1.183)>木荷(0.839)>红锥(0.758)>杉木×乐昌含笑(0.376)>乐昌含笑(0.223)>火力楠(0.023)>杉木×香樟(0.018)>杉木×枫香(0.004)>米老排(-0.256)>杉木(-1.270)>香樟(-1.472)。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近熟林(0.569)最高,中龄林(0.559)次之,幼龄林(0.482)最低。

唐继新[9](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老排是我国南亚热带区域适生范围极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潜力,但当前其人工林的作业法主要为传统的同龄林皆伐作业法,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中小径材,更新全为人工更新,需育苗、炼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坏、更新成本逐年高涨、森林经营目标单一和功能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潜力,也难于维持其人工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基于野外固定样地观测、实验室和苗圃控制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人工中龄林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本研究阐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的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适宜的作业时间、带宽和抚育时间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调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长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内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天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其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高峰期、消退期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保留带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5 m和20 m,其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基于指数函数转化的对数函数模型,对米老排种子雨与沉水种子相对密度值随林缘距离变化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利用水选法,去浮取沉,筛选及判定米老排新鲜沉水种子活力的可靠度>80%。(2)采伐作业方式对促进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密度和频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光照是影响米老排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与天然更新特性,使用皆伐、渐伐或带状皆伐方式,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均可达良级标准(更新密度>3 000株·hm-2,更新频度>60%)。(3)高浓度的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米老排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其萌发率受光照影响不显着。(4)在间苗作业后第3.5年,间苗抚育措施对促进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改变其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但对其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不显着。前5年为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至合理密度对其林分径向生长极为重要。(5)除萌后第3.5年,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对其优势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着(P<0.05)。前5年为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对其林分的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措施,对提高萌生幼龄林优势木比例的作用明显。(6)在南亚热带的中等立地,米老排树种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林分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着,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7)基于米老排树种的天然更新机制和生长过程特性,本研究设计的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可为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健康、稳定、高效和多功能的经营提供参考。

童聿娟[10](2018)在《杉木米老排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比较》文中指出对福建省建阳范桥林场不同坡位20年生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在上坡、中坡和下坡分别为57.87t/hm2、75.56t/hm2和80.94t/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6.42%、26.59%和19.57%。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氮储量在上坡、中坡和下坡分别为5.14t/hm2、5.93t/hm2和6.51t/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3.67%、37.44%和21.73%。坡位也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两种林分0~60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均随坡位的降低而增高。坡位因素对0~6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程度比林分类型因素大,而坡位因素对0~60cm土层土壤氮储量的影响程度与林分类型因素接近。

二、米老排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老排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2.3 数据调查
        2.3.1 土壤养分调查
        2.3.2 生长指标调查
    2.4 试验方法
        2.4.1 径阶划分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的生长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3.3.3 小结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3.4.1 胸径的生长
        3.4.2 树高的生长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3.4.7 小结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5.4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6.1 土壤pH值
        3.6.2 土壤有机质
        3.6.3 土壤全氮
        3.6.4 土壤全钾
        3.6.5 土壤全磷
        3.6.6 土壤速效氮
        3.6.7 土壤速效钾
        3.6.8 土壤速效磷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6.10 小结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3.7.2 土壤蔗糖酶
        3.7.3 土壤脲酶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3.7.6 小结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3 小结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9.1 主成分分析
        3.9.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杉木与米老排混交林造林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造林地
2 苗木育种与规格
3 培育技术要点
    3.1 整地挖坑回坑
    3.2 定植
4 营林管理措施
    4.1 除草抚育
    4.2 施肥
    4.3 抚育间伐
    4.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5 结语

(3)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异龄复层混交林研究动态
        1.2.2 针阔混交对林分生长动态的影响
        1.2.3 针阔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针阔混交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1.2.5 针阔混交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1.2.6 林分密度的研究进展
        1.2.7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生长量的测定
        2.3.2 生物量的估算
        2.3.3 碳储量的估算
        2.3.4 土壤的采集和测定
        2.3.5 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的测定
        2.3.6 林下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2.3.7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体系
        2.3.8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套种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密度处理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
        3.1.1.1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
        3.1.1.2 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回归分析
        3.1.1.3 马尾松树高生长的回归分析
        3.1.1.4 马尾松胸径阶分布
        3.1.2 不同密度处理下大叶栎胸径和树高生长
        3.1.3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蓄积量的影响
        3.1.4 密度处理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3.2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3.2.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2.2 马尾松—大叶栎不同套种密度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3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3.3.1 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凋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
        3.3.2 混交林不同套种密度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3.4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5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套种密度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3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4.1.4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能力的影响
        4.1.5 不同套种密度对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生态功能的评价
    4.2 结论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森林火灾统计概况
        1.1.1 森林防火重要性
        1.1.2 国外火灾概况
        1.1.3 国内火灾概况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森林火险区划研究进展
        1.3.1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依据
        1.3.2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进展
        1.3.3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因子
    1.4 防火植物研究进展
        1.4.1 国外防火植物试验
        1.4.2 国外防火植物种类
        1.4.3 国内防火植物试验
        1.4.4 国内防火植物种类
    1.5 防火景观研究进展
        1.5.1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
        1.5.2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
        1.5.3 国内防火林带研究
    1.6 项目研究目的
    1.7 项目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区域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群落调查方法
        2.2.2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2.2.3 林下灌草生物量测定
        2.2.4 枯落物生物量测定
        2.2.5 火险区划方法
        2.2.6 含水量测定
        2.2.7 失水速率测定
        2.2.8 燃烧时间测定
        2.2.9 灰分和碳含量的测定
        2.2.10 防火优化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三章 森林公园群落调查
    3.1 群落类型组成
    3.2 主要植被特征
        3.2.1 常绿阔叶混交林
        3.2.2 常绿阔叶林
        3.2.3 常绿针叶林
        3.2.4 常绿针阔混交林
        3.2.5 经济林
        3.2.6 植被可燃性分析
    3.3 森林公园植物组成
    3.4 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落生物量研究
    4.1 研究区域
    4.2 研究分析
        4.2.1 林分结构特征
        4.2.2 生物量特征
    4.3 研究结果
第五章 森林火险等级区划
    5.1 区划分析
        5.1.1 坡向等对火情的影响
        5.1.2 林分对火情的影响
    5.2 区划结果
    5.3 结果分析
        5.3.1 林分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火植物测定
    6.1 实验对象
    6.2 实验内容
        6.2.1 生态学等特性分析
        6.2.2 含水量测定
        6.2.3 失水速率测定
        6.2.4 燃烧时间测定
        6.2.5 灰分和碳含量测定
    6.3 实验研究结果
        6.3.1 指标相关性分析
        6.3.2 指标关联性分析
        6.3.3 指标平均值分析
        6.3.4 排序差异比较
        6.3.5 植物防火等级确定
    6.4 优良防火植物借鉴
        6.4.1 防火植物种类
        6.4.2 生态学等分析
        6.4.3 借鉴结果
    6.5 防火植物确定
第七章 防火优化研究
    7.1 森林公园现状
        7.1.1 林分现状
        7.1.2 设施现状
    7.2 优化依据
    7.3 优化原则
        7.3.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7.3.2 科学优先、适地适树
        7.3.3 结合季相、顾全大局
        7.3.4 回归自然、注重经济
    7.4 优化方向
        7.4.1 防火林带优化
        7.4.2 林分结构优化
        7.4.3 植物配置优化
        7.4.4 植物季相分析
    7.5 防火工程优化
        7.5.1 传统设施优化
        7.5.2 智能识别系统
    7.6 局部景观防火优化
        7.6.1 星月湖现状分析
        7.6.2 小气候影响
        7.6.3 星月湖景观优化
    7.7 综合防火水平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致谢

(5)南亚热带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水文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样品采集
        1.2.2 凋落物蓄积量测定
        1.2.3 凋落物持水量与吸水速率测定
        1.2.4 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测定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蓄积量
    2.2 凋落物的持水性能
        2.2.1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
        2.2.2 不同林分凋落物持水过程
    2.3 凋落物的拦蓄能力
3 讨 论
4 结 论

(6)米老排培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米老排生物学特性
2 米老排繁育研究
    2.1 米老排引种
    2.2 米老排播种育苗
    2.2 米老排无性繁殖
        2.2.1 扦插
        2.2.2 嫁接
        2.2.3 组培
    2.3 米老排栽培技术研究
        2.3.1 造林措施
        2.3.2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生长的影响
        2.3.3 坡位对杉木米老排生长的影响
        2.3.4 伐桩萌芽
    2.4 米老排病虫害防治
        2.4.1 病害防治
        2.4.2 虫害防治
3 米老排应用价值
    3.1 用材
    3.2 饲料资源
    3.3 园林应用
    3.4 生态防护
4 米老排发展前景
    4.1 种质资源收集与良种选育前景
    4.2 快速繁殖及其开发应用前景

(7)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植株生长量
        1.3.2 地上部分生物量
        1.3.3 地上部分水源涵养能力
        1.3.4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1.4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地上部分水源涵养功能
    2.2 林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2.3 林分总体水源涵养功能
3 讨论与结论

(8)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2 针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3 阔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4 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分布情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3.3 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方法
    3.4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3.5 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方法
    3.6 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方法
    3.7 负氧离子研究方法
    3.8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法
        3.8.1 主成分分析法
        3.8.2 模糊数学法
第四章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
    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4.2.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物理性质
        4.2.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
        4.2.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水分状况
    4.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4.3.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储量
        4.3.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4.4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4.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4.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4.5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五章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
    5.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5.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5.2.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5.2.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5.2.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水分状况
    5.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5.3.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储量
        5.3.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5.4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5.4.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5.4.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5.5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六章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
    6.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6.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6.2.1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
        6.2.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化学性质
        6.2.3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水分状况
    6.3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6.3.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储量
        6.3.2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6.4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6.4.1 不同龄组杉木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6.4.2 不同龄组杉木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6.5 不同龄组杉木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七章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2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的天然更新、密度调控及作业法研究概况
        1.2.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概况
        1.2.2 森林密度调控研究概况
        1.2.3 森林作业法研究概况
    1.3 米老排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生态学特性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
    2.2 试验林及试验材料概况
        2.2.1 试验林概况
        2.2.2 种子萌发试验材料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1 米老排天然更新研究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研究及带状皆伐作业法设计
    3.1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预测
        3.1.1 种子雨的数量及组成
        3.1.2 种子雨的季节动态
        3.1.3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的空间分布
        3.1.4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空间分布的预测模型
    3.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3.2.1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分布的影响
        3.2.2 采伐方式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生长的影响
        3.2.3 林缘距离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及更新频度的影响
        3.2.4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直径及树高结构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对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
    3.3 光照强度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遮荫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
        3.4.1 设计依据
        3.4.2 适用条件
        3.4.3 目标林相
        3.4.4 主要经营技术措施及指标
        3.4.5 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小班作业设计案例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1 间苗对林分平均生长的影响
        4.1.2 间苗对林分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1.3 间苗对林分径阶结构的影响
    4.2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萌生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2.1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影响
        4.2.2 密度对萌生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2.3 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生长的影响
        4.2.4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4.3 不同更新方式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优势木生长的差异分析
        4.3.3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径阶分布的差异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影响
    5.1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木生长的影响
        5.1.1 密度对平均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对平均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密度对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2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5.2.1 密度对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2.2 密度对优势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2.3 密度对优势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
    5.5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径阶分布的影响
    5.6 不同密度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回归拟合及预测
        5.6.1 QS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6.2 SP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分布的时空动态
        6.1.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6.1.3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1.4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1.5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应用
    6.2 讨论
        6.2.1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及抚育的适宜作业参数
        6.2.2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缘外的扩散模型
        6.2.3 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效果及分布
        6.2.4 光照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5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2.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7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及应用
    6.3 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杉木米老排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标准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3.2 枯枝落叶层生物量测定与取样
    3.3 土壤调查与取样
    3.4 植株与土壤样品碳氮含量测定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枯枝落叶层碳氮储量
    4.2 土壤碳氮储量
5 结论与讨论

四、米老排杉木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D]. 黄木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杉木与米老排混交林造林技术浅析[J]. 张兰芳. 南方农业, 2021(05)
  • [3]马尾松-大叶栎异龄复层混交林生长及生态功能研究[D]. 范歌. 广西大学, 2020(07)
  • [4]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D]. 张瑶. 广西大学, 2020(07)
  • [5]南亚热带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水文效应[J]. 王金悦,邓羽松,林立文,黄娟,蒋代华,黄智刚.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5)
  • [6]米老排培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陈勇,唐昌亮,贾朋,孟诗原,李浩,钱磊,罗树凯,陈焕涛,杨红梅. 温带林业研究, 2020(01)
  • [7]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J]. 林祖荣.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9(04)
  • [8]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 邓厚银. 广西大学, 2019(01)
  • [9]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D]. 唐继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10]杉木米老排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比较[J]. 童聿娟. 绿色科技, 2018(24)

标签:;  ;  ;  ;  ;  

密老牌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