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乙酸的开发利用前景

巯基乙酸的开发利用前景

一、巯基乙酸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郑金鑫[1](2021)在《基于多组分反应AIE活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文中提出多组分反应易于通过简单过程制备出复杂结构的天然产物,已广泛应用于组合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直到近几年,在高分子科学领域多组分聚合反应(MCPs)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MCPs具有明显的合成优势,例如,反应条件温和,原子效率高,操作步骤简单等等。同时,AIE活性聚合物已成为AIE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尤其是非传统固有发光AIE活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结构可控性、成模性、分子量高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光电、生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Ugi和MALI多组分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主链上同时含有4-噻唑烷酮杂环和酰胺基团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是无法通过任何传统的聚合方法获得的,这为设计和制备具有新颖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带来了机遇和可能性。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三部分:一、分别对多组分反应、AIE现象、AIE聚合物及其分类、制备方法以及在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细胞成像、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二、我们选择四种二元胺、戊二醛、巯基乙酸和叔丁基异腈组成MALI和Ugi聚合体系。Ugi聚合体系包括了全部四个组分,叔丁基异腈除外的三个组分则组成MALI聚合体系。在聚合反应中,MALI和Ugi聚合同时发生,所制得的聚(4-噻唑烷酮-酰胺)(PTZA)主链上含有4-噻唑烷酮杂原子环、酰胺与硫醇基团。在合成条件优化中,我们选择了广泛用于MALI反应和Ugi反应的DMSO和无水甲醇作为反应溶剂,结果表明无水甲醇是最佳的反应介质。我们还简要讨论了沉淀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胺/醛之间的反应时间以及巯基乙酸和叔丁基异腈的进料顺序对聚合的影响。此外,通过改变叔丁基异腈的投料比可以控制PTZA结构,随着叔丁基异腈的投料量增加,PTZA链上酰胺部分含量也相应增多,接触角测试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了PTZAs的AIE特性与应用。噻唑烷酮环和酰胺基团沿着PTZAs主链的化学键合导致了其分子内的“聚集”,含有高负电性杂原子(包括O、N和S)的PTZA在500 nm处显示出强烈的荧光发射。更有趣的是,Fe3+离子可以有效猝灭PTZA的荧光,测得PTZA对Fe3+离子的检出限(LOD)为10-6 mol/L。同时,我们还探索了PTZA发光和Fe3+猝灭的详细机理。总之,在“一锅法”中同时进行两个聚合反应的策略为制备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提供了强大的可行性。四、通过MALI多组分反应对聚烯丙基胺进行功能化修饰,可制得含有噻唑烷酮环的聚烯丙基胺衍生物(PATZD)。实验中探讨了不同结构醛、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PATZD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水/DMSO混合溶剂更有利于反应进行且产物更易溶水。荧光光谱测试表明,在430 nm处PATZD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加入不良溶剂后PATZD发生聚集,其荧光明显增强,显示出AIE特性。总之,经过杂环的引入实现了非AIE活性聚合物到AIE活性聚合物的有效转变,可赋予其在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细胞成像领域中更加广泛的实际应用。

谢云鹏[2](2021)在《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由于目前使用的药物在抗感染治疗方面越来越有限,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新结构、新抗菌机制的抗菌药物。咔唑具有三环芳香杂原子骨架,广泛存在于多种具有药物活性天然物质中。咔唑的大共轭体系和强分子内电子转移能力使其在氢键的生成、静电相互作用等弱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同时也使咔唑类化合物在靶向包括DNA在内的多种酶或受体时具有高亲和力。此外,咔唑环易于被引入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官能团或药物片段来进行结构修饰,这使得咔唑类化合物在医药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潜力被深入地挖掘。唑类抗微生物药物为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护。其中,恶二唑片段作为一类富电子芳香杂环化合物易于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生物体内的酶和受体相结合,显示出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巨大的药用价值。鉴于此,本论文基于咔唑类化合物在国内外抗菌领域的研究现状,设计合成了3个系列咔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研究了其抗细菌能力,探讨了构效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潜力,并初步探索了高活性分子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咔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a)咔唑-恶二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9H-咔唑为起始原料,先与溴乙酸乙酯反应,再与水合肼反应得到咔唑酰肼中间体,最后在与氢氧化钾和二硫化碳反应,经酸化后得到所需的咔唑-恶二唑化合物。最后,通过引入烷基链、苄基卤化物、不饱和键和羰基片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b)咔唑-恶二唑醚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1)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先进行羟基的烷基化反应后,在按照前述步骤进行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制备;(2)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先在低温条件下与溴乙酸乙酯进行羟基烷基化反应,随后在咔唑的9-位进行烷基化反应,最后经前述步骤制备得到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3)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与氯乙腈进行氧烷基化反应,再进行N烷基化反应,最后与叠氮化钠和五水硫酸铜反应制备得到咔唑-四唑类化合物;(4)以靛红为起始原料,与氨基硫脲反应制备得到咔唑类似物5H-[1,2,4]三嗪[5,6-b]吲哚,在经过巯基烷基化/N烷基化反应,随后按照前述步骤制备得到5H-[1,2,4]三嗪[5,6-b]吲哚-恶二唑化合物。(c)咔唑-甲硝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4-羟基咔唑为起始原料,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得到关键中间体4-(环氧乙烷-2-基甲氧基)-9H-咔唑,然后与唑类化合物进行开环反应制备得到咔唑-唑醇类化合物。2.所有新制备的化合物使用1H NMR、13C NMR和HRMS的等现代波谱手段进行结构确证。3.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细菌能力研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中,部分新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Ⅱ-13a–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优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b)在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中,部分新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咔唑-恶二唑Ⅲ-5g、Ⅲ-5i–k、Ⅲ-16a–c和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b–c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中的,部分化合物对测试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体,尤其是2-甲基-5-硝基咪唑醇衍生物Ⅳ-3c对MRSA、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活性优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4.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对于咔唑-恶二唑类化合物,其抗菌活性与巯基的存在紧密相关,即当巯基不被取代时,该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否则其活性便会丧失;在保持巯基存在的情况下,对咔唑环进行结构修饰是改善其抗菌活性的有效途径;咔唑骨架在该类化合物中的地位是不可被替代的。5.高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研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系列Ⅱ中,咔唑-恶二唑Ⅲ-13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耐药诱导趋势低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并具有快速杀菌的作用,对正常细胞和血红细胞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毒性。(b)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系列Ⅲ中,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i–k和Ⅲ-16b–c在对MRSA的细菌敏感性评估中优于万古霉素和新生霉素,丙烯基修饰的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g和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b–c对正常细胞和血红细胞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行为研究表明,咔唑-恶二唑化合物Ⅲ-5g、Ⅲ-5i、Ⅲ-5k咔唑-四唑化合物Ⅲ-23c除对MRSA具有抑制能力外,还具有杀菌能力。(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系列Ⅳ中,咔唑-硝基咪唑醇化合物Ⅳ-3c对粪肠球菌的耐药诱导能力低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并且高活性化合物Ⅳ-3c显示出基于人类肠道吸收和胃肠道肠道吸收的可变渗透率,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也与临床药物诺氟沙星相当。6.初步探讨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抗菌机制:(a)在咔唑-恶二唑类新化合物中,咔唑-恶二唑化合物II-13a可有效透过细胞膜,并可以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C 29213的生物膜形成,嵌入DNA,还可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DNA促旋酶进行相互作用。(b)在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中,化合物Ⅲ-13b和Ⅲ-23b–c具有穿过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的结构优势。(c)在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中,咔唑-硝基咪唑醇化合物Ⅳ-3c可与小牛胸腺DNA的发生相互作用,并具有嵌入DNA的结构优势。本论文累计共合成化合物183个,其中新化合物177个,包括新的中间体化合物102个,新目标化合物75个。发现了23个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其中高活性化合物显示出低的耐药诱导趋势,并对正常细胞具有低毒性,进一步的抗菌机制探究表明,高活性化合物可以有效地穿过细胞膜,破坏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还可以与DNA发生相互作用,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因此,该项研究说明的咔唑类新化合物可望作为临床抗菌候选药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胡运祯[3](2020)在《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钼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两种矿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对其的利用也愈发受到重视。由于我国铜钼矿床多为斑岩型混合矿床,所以两种矿物的分离一直是综合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辉钼矿、黄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磨矿工艺与超声波工艺对混合精矿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两种工艺处理下,浮选分离的效果;同时,采用接触角测试、吸附量测试、溶解氧量测试、显微观测等手段考察磨矿与超声两种工艺处理下黄铜矿、辉钼矿表面性质的变化,探究了提高浮选分离效果的机理。论文研究能为实现辉钼矿与黄铜矿的高效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纯矿物浮选结果表明,在混合浮选过程中,以YC药剂+丁基黄药的混合药剂作为捕收剂;在浮选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同时浮选分离过程中,如果不采用抑制剂,无法实现黄铜矿与辉钼矿的有效分离,选用硫化钠作为抑制剂。通过超声分别处理矿浆与YC药剂水溶液,可以略微提高浮选回收率,还可以降低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与YC药剂的消耗量。浮选分离结果表明,在铜钼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硫化钠为抑制剂,碱性条件下,采用再磨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存在困难,再磨时间过短,无法去除黄铜矿在混合浮选过程中吸附的捕收剂,导致浮选分离后钼精矿中Cu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磨矿时间过长,脆性较大的辉钼矿过磨,导致浮选分离后铜精矿中Mo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采用超声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效果较好。吸附量结果表明,较短时间的磨矿处理,添加丁基黄药的黄铜矿对硫化钠吸附效果较差。接触角测试结果表面,较长时间的磨矿处理,使添加了YC药剂的辉钼矿接触角下降。由此可见,再磨工艺对磨矿控制的要求较高,无法有效提高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而超声处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黄铜矿表面接触角,还能够略微提高辉钼矿表面接触角。与此同时,超声处理可以降低矿浆与药剂溶液的溶解氧含量,防止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被氧化;同时提高YC药剂溶液的分散性,浮选过程中提高捕收剂的利用率;减少捕收剂与抑制剂的用量。

肖洋[4](2020)在《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文中研究说明超支化聚合物因其拥有高度支化的分子结构、相对精准的分子量、极窄的分子量分布,分子内链段不易缠结赋予其低粘度特征,同时分子外围可携带大量末端官能团,使其在复合材料、涂料、造影成像、生物医药、纳米载体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高效便捷的点击化学反应与非对称单体官能团活性的差异,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丙烯酸开环反应,再与甲基丙烯酰氯进行酯化反应;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酯化反应,制备了非对称双烯单体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通过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硫代乙酸开环及加成反应,然后与甲醇进行酯交换,最后用巯基乙酸酯化,合成了新型非对称多元硫醇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上述非对称单体进行了表征。利用非对称硫醇不同巯基及非对称双烯中甲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酯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差异,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为核,先与非对称多元硫醇进行硫醇-烯点击加成,再和非对称双烯单体反应,随着反应的重复迭代,制备出第一至第三代超支化聚(酯-硫醚)。因聚合物和参与反应的单体在乙醚中的溶解性差异明显,聚合物与过量单体可通过简单的沉降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亲核加成迭代的过程跟踪发现,巯基和双键交替出现,聚合物分子量随代数增加逐步增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03-1.23),多分散性指数随代数的增加略有增大。该研究丰富了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方法。

郭林宝[5](2020)在《铜锌锡硫硒前驱溶液调控及其高效光伏器件研究》文中指出在第一代太阳能电池不断逼近理论极限的今天,薄膜太阳能电池为光伏领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薄膜光伏材料,Cu2Zn Sn(S,Se)4是一种无毒、稳定且带隙合适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能采用溶液法制备。基于硫醇和胺的混合溶剂对金属及其化合物展现出极强的溶解能力,因此被广泛用于Cu2Zn Sn(S,Se)4领域。美中不足的是有机试剂的分解产物容易留在薄膜中,并直接影响到晶体的生长过程。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是会在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Cu2Zn Sn(S,Se)4多晶层下面形成一种富碳的“小晶粒层”,很难通过调整硒化的工艺参数消除。为了获得纯净的前驱膜,提升Cu2Zn Sn(S,Se)4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推进溶液法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1)溶剂工程方面,以水溶性巯基乙酸(TGA)为核心试剂,用氨水代替胺构建水溶液体系,通过溶解金属氧化物获得Cu-Zn-Sn-S前驱体溶液,从而在根源上减少碳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氨/TGA比例对氧化物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内金属离子配位状态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TGA的羧基和巯基均能和金属配位,两者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氨水能通过调控巯基去质子化的程度来调控TGA分子的配位形式,进而改变溶液中金属离子配位基团的种类。在高氨/TGA配比溶液中,金属主要和巯基配位,羧基被释放到水环境中提高了溶液稳定性。进一步,基于摩尔比NH3/TGA为2.0的溶液制备出了认证效率为12.0%的太阳能电池,这也是目前水基溶液体系制备的Cu2Zn Sn(S,Se)4电池的最高效率。(2)高质量薄膜制备方面,集成了溶剂体系的优化结果,进一步将前驱膜进行空气退火处理,并系统的研究了退火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550℃时前驱膜会发生剧烈氧化而被破坏;当温度不超过350℃时,硒化膜小晶粒层的厚度会有所缩减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即便延长空气退火时间也无济于事;当温度达到450℃时,硒化膜大晶粒层的比例随退火时间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在退火20min的样品中完全消除了小晶粒层。结合EDX和XPS技术分析空气退火对前驱膜产生的影响,发现金属元素的含量及价态并没有改变,而碳元素的含量则大大降低,说明空气退火是一种能有效去除碳残留的方法。基于此方法制备出了晶粒上下贯穿的高质量光吸收层薄膜,采用这种薄膜制备的太阳能电池与未处理的样品相比,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了近40%。

姚璁[6](2020)在《改性泥炭土对稻田汞污染的钝化研究》文中认为汞是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和致畸性,已被我国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个国家(机构)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在汞污染中,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并且日益严重。在中国汞污染地区,仍然有很多地方大面积使用汞污染土壤进行水稻种植,而水稻对毒性更强的甲基汞的富集能力要比其他作物高很多,对当地居民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对稻田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探究一种能有效降低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的修复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泥炭土为原材料,进行不同方法的改性,制得改性泥炭土。首先通过土培实验,初步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改性泥炭土。然后,将筛选出来的改性泥炭土进行吸附解吸实验,研究其对汞的最大吸附量及解吸程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其吸附机理。最后,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研究其修复效果及机理。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土培实验结果表明:草本泥炭土的添加能明显抑制土壤中甲基汞及水溶态与可交换态汞含量,经改性后钝化效果明显增加,其中钝化效果较好的有巯基乙酸与硒化物混合改性组、巯丙基改性组、巯基乙酸改性组和亚硒酸钠改组。在按土壤质量比2%添加的条件下,对于不同比例巯基物质改性泥炭土,在1:0.1~1:1(泥炭土:巯基物质=g:ml)巯基物质改性范围内,对土壤中甲基汞均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在1000:0.25~1000:10(泥炭土:硒化物=g:g)硒化物改性范围内,不同比例硒酸钠改性对土壤中甲基汞含量降低效果不明显,而对于不同比例亚硒酸钠改性,随着改性比例越大,对土壤中甲基汞的降低效果越好。(2)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巯丙基改性后明显提高了泥炭土的巯基含量,增加泥炭土对Hg2+的吸附量,使吸附平衡时间明显缩短,其中泥炭土经过1:1巯丙基改性后对Hg2+的最大吸附量由74.764 mg/g增加到了174.361 mg/g;各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中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好;泥炭土及巯丙基改性泥炭土解吸率均较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泥炭土对Hg2+的吸附主要是通过羟基、羰基等官能团对汞的络合吸附作用。(3)草本泥炭土水稻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中稻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别为202.93±26.41μg/kg、133.96±8.6μg/kg,草本泥炭土的添加能极显着降低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27.44%、45.97%;经过巯丙基改性(1:1)后,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进一步降低,含量分别为25.33±5.07μg/kg、8.33±1.46μg/kg,平均降低率分别达到了87.52%、93.79%。(4)藓类泥炭土水稻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巯丙基改性藓类泥炭土在黏土和沙土土壤中均能明显降低稻米汞的含量,且在黏土中对稻米汞的降低效果明显好于沙土,在黏土中,当巯丙基改性比例分别为1:0.2、1:0.5、1:1时,稻米总汞平均降低率分别为79.14%、90.81%、93.14%,稻米甲基汞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2.72%、92.01%、93.87%,在沙土中,1:0.5巯丙基改性组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54.28%、62.18%。在水稻生长中期黏土和沙土土壤中,巯丙基改性藓类泥炭土的添加进一步降低间隙水总汞及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汞(溶解态与可交换态汞、特殊吸附态)和氧化态汞的含量,且巯基对甲基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将土壤中甲基汞吸附固定,从而抑制了水稻对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吸收,降低了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

米翔[7](2020)在《废弃角蛋白绿色改性及其再生纤维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纤维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天然纤维产量严重受限于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近十年来没有明显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化石资源有限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涤纶等石油基合成纤维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然而,自2018年以来,世界纺织纤维的年消耗量已经突破1亿吨,并且不断扩大。因此,寻找纺织纤维的替代来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角蛋白作为羽毛、羊毛、猪毛、牛毛等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来源非常丰富。据估计,全球每年来自屠宰业和纺织工业的角蛋白废弃物超过千万吨,是非常可观的生物质资源。角蛋白大分子的分子量超过10 kDa,而且富含可形成二硫键交联的半胱氨酸残基(7-20%)。大量分子内/分子间二硫键交联使得角蛋白材料具有优于其它蛋白质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耐水稳定性。但是,废弃角蛋白资源化利用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废弃角蛋白被高压汽蒸水解后作为低营养价值和低附加值的动物饲料添加剂,大部分角蛋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角蛋白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极大地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蛋白质资源。利用角蛋白废弃物制备再生纤维,不仅可以缓解纤维短缺造成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废弃角蛋白的附加值。将羽毛、羊毛等天然角蛋白材料(NKM)解聚为线性角蛋白大分子,是制备再生角蛋白纤维(RKFB)的前提。大量存在的二硫键交联,一方面使得NKM拥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也为其溶解带来了困难。角蛋白的溶解必须首先断裂二硫键交联。氧化、还原、水解、酶解、加热、加压等方式都可以使二硫键断裂,但是只有还原法在断裂二硫键的同时,对主链结构的损伤程度小。另外,还原断裂的二硫键在合适的时候有可能重建,从而保障RKFB的良好机械性能和耐水稳定性。因此,还原法最适合用于制备RKFB。但是,迄今为止,即使利用还原法提取角蛋白以制备RKFB,其机械性能也不如羊毛、黏胶等目前常用的纤维,达不到纺织纤维的应用需求。主要原因是RKFB分子结构中二硫键交联程度和结晶度都与NKM相差太大。为了改善RKFB的机械性能,使之达到纺织纤维的应用需求,本论文探索了三种再生角蛋白材料(RKM)的绿色改性方法,分别是无毒寡糖衍生物交联改性、氨基酸增强体复合改性和二硫醇扩链改性,主要是通过提高RKM的交联程度或结晶度来实现各项性能的提升。其中,二硫醇扩链改性法对RKM性能的提升效果最显着,因此利用该方法开发了RKFB的制备方法。经过二硫醇扩链改性后,RKFB的机械性能提升明显,可以达到纺织纤维对机械性能的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为了便于深入研究RKM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首次建立了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光散射联用技术(GPC-LS)量化分析角蛋白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MWD)的方法。利用废弃角蛋白开发高品质的RKFB,必须深入探究角蛋白的分子结构。然而,作为重要的分子表征,角蛋白分子量的量化分析仍然存在挑战性。用于低交联蛋白质的常规分子表征方法通常需要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独特的高交联度使得角蛋白不溶于一般的溶剂或在溶剂中发生降解。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结合原理的定量分析角蛋白分子量分布的新方法——GPC-LS-SDS法,其在分析测试之前能够有效地解开角蛋白主链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主链结构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再生羽毛角蛋白是由分子量为9.9 kDa、19.9 kDa、31.5 kDa和100.3kDa的多肽链组成,它们的百分占比分别为47.5%、26.1%、11.8%、14.6%。GPC-LS-SDS图谱中4个峰对应着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种定性分析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技术)图谱上的四个条带,GPC-LS-SDS图谱上四个峰的强弱顺序与SDS-PAGE上条带的强弱顺序一致。但是GPC-LS-SDS法可以提供准确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等量化分析数据,而SDS-PAGE不能。定量分析高交联角蛋白MWD的方法的建立,可以为深入研究RKFB的结构-功能关系和角蛋白生物仿生设计提供基础,并能够用于下文探讨交联程度对RKM性能的影响。(2)无毒寡糖衍生物交联改性主要是通过外加交联增加分子间作用力来改善RKM的性能。交联是改善生物大分子机械性能的常用方法。但是,目前常用的大多数蛋白质交联剂,要么毒性大、价格高,要么交联效率低。在本研究中,无毒高效的寡糖衍生物——氧化蔗糖(OS)被用来改善再生角蛋白薄膜(RKFM)的性能。角蛋白膜机械性能随交联程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交联改性后,RKFM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了79%和216%,性能提升幅度超过其它的大多数安全交联剂。利用1H NMR和13C NMR探讨了OS和角蛋白之间的交联反应机理:即交联剂上的醛基与角蛋白上的氨基反应,生成席夫碱和缩醛胺。作为一种绿色可行的角蛋白改性方法,OS交联可显着提高蛋白材料的各项性能。该方法的提出有利于再生角蛋白产品的开发以及角蛋白废弃物的资源化。(3)氨基酸增强体复合改性主要是通过添加与角蛋白相容性好的纳米颗粒来改善RKM的性能。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多糖或合成聚合物是蛋白质材料常用的增强体,但是它们与角蛋白的界面相容性并不理想。在本研究中,具有优异界面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的亚微米胱氨酸颗粒被用于增强改性RKFM。未改性的RKFM质地脆、韧性差,而复合改性后的RKFM展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和机械强度。复合改性后,RKFM的干态强度和湿态强度分别提升了82%和72%。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强度分别为68 MPa和6.4 MPa,远高于大多数通过其他方法制备的RKFM。胱氨酸颗粒与角蛋白之间良好的界面相容性,可以有效阻止拉伸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是复合角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胱氨酸增强体复合不影响RKFM的细胞相容性。凭借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和改善的湿态机械性能,复合改性角蛋白膜展现出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潜力。(4)二硫醇扩链改性主要是通过对二硫键的扩展来提高交联程度和结晶度,从而改善RKM的性能。角蛋白的再生与应用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再生角蛋白产品的机械性能、耐水稳定性等性质仍然与天然角蛋白材料存在巨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很难恢复天然角角蛋白材料的交联度和结晶度。目前,常用于角蛋白溶解的还原剂主要是巯基乙醇、半胱氨酸等单硫醇还原剂。角蛋白的解交联过程中,这些单硫醇还原剂很容易将角蛋白二硫键还原成自由巯基,从而达到溶解角蛋白的目的。在材料固化过程中,自由巯基可以被重新氧化成二硫键。然而,由于固化的角蛋白材料中分子链的移动性受限,使得不同分子链上的自由巯基的碰撞概率低。另外,过量的单硫醇还原剂容易与角蛋白上的自由巯基形成二硫键结合,减少了角蛋白上可形成二硫键交联结合位点的数量。较低的二硫键交联程度导致RKM的机械性能较差。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具有二硫醇结构的二硫苏糖醇(DTT)来延伸角蛋白固有的二硫键,以增强RKFM的柔韧性和耐水稳定性。经二硫醇扩链改性后,RKFM的湿态延伸率、湿态强度和泡水后重量保留率分别提升了650%、600%和10%。与单硫醇的还原剂不同,二硫醇的DTT可以像“桥”一样将不同分子链上的自由巯基连接起来,允许更高程度的二硫键重建和长距离交联的形成。另外,二硫醇扩链作用有利于β-折叠结构的形成。同时拥有高交联度和高结晶度是扩链改性RKFM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另外,体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二硫醇扩链改性不会改变角蛋白产品的细胞相容性。二硫醇扩链改性可赋予RKM优异的机械性能,在高交联材料的再生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硫醇扩链改性法的提出,使得性能可媲美天然羽毛、羊毛的RKFB的开发成为可能。(5)相比于无毒寡糖衍生物交联改性和氨基酸增强体复合改性,二硫醇扩链改性对RKM性能的提升效果最显着,因此我们开发了利用二硫醇扩链改性制备再生角蛋白纤维(DE-RKFB)的方法。无论是干态下还是湿态下,DE-RKFB都保留了天然羽毛80%的机械强度,并且表现出高于天然羽毛150%的断裂伸长率。同时获得高交联度(包括胱氨酸二硫键交联以及通过二硫醇扩链作用引入的长距离交联)和高结晶度(包括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等有序结构),是DE-RKFB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主要原因。高品质角蛋白纤维的开发,不仅可以为纺织工业提供新新型可持续的纤维材料来源,而且可以显着提升废弃角蛋白材料的附加值。综上所述,单独提高结晶度或交联度都可以提升RKM的性能,但是提升效果有限;而同时提高结晶度和交联度,可显着提升RKM的机械性能。二硫醇扩链改性是一种同时提升结晶度和交联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利用二硫醇扩链改性制备的RKFB能够达到纺织纤维所需要的性能。二硫醇扩链改性不仅有助于角蛋白废弃物向高品质RKFB的转化,而且对高交联材料的再生和工业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卢王威[8](2019)在《IIB-VIA族量子点光生载流子复合的调控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点是一类具有类似原子离散能级的材料,其带隙可以通过颗粒尺寸的改变有效地进行调控,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声子辐射概率,进而使得电子的弛豫过程受到阻碍,有效地抑制俄歇复合效应。同时,量子点具有多重激子效应,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光学材料。然而,量子点表面缺陷较多,在禁带中容易形成复合中心能级,具有促进复合的作用,且往往以非辐射复合为主,不利于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利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一系列新型量子点的制备(量子点的改性)及其结构与载流子复合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为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与荧光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围绕IIB-VIA族半导体量子点,通过湿化学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量子点Cd1-XZnXTe/CdS、碲化镉多级结构量子点、钴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锰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钴&锰离子共掺杂碲化镉量子点、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以及量子点基底材料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研究了不同体系对光生载流子复合和传输性能的影响,并应用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荧光相关分析检测领域。论文结合第一性原理,设计了Cd1-XZnXT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模型,计算了一系列相关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密立根电荷,LUMO与HOMO的径向分布。并采用水相法成功制备了Cd1-XZnXTe量子点和Cd1-XZnXTe/CdS核壳结构量子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Cd1-XZnXTe/CdS量子点敏化二氧化钛薄膜光电极。通过组分和壳层厚度的调控,获得了II-型核壳结构量子点,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空间上的分离,有效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过程,提高了相应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论文还利用自组装技术获得了碲化镉多级结构量子点,即由碲化镉量子点为结构单元形成的具有特定尺寸和形貌的复杂结构。它不仅具有量子点材料的特性,还具有量子点结构单元组合所引起的新的性能,如载流子扩散距离长,结构稳定性好等。而且在三维的量子点多级结构中,电荷的产生、分离和传输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光生载流子寿命大幅提升,有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论文以巯基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相法制备了钴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锰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和钴离子&锰离子共掺杂碲化镉量子点。通过在量子点禁带中生成新的掺杂能级,利用过渡金属元素d-d轨道跃迁禁阻的特性,降低了光生载流子复合的复合速率,相应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也得到了改善。论文采用水相法与配体交换法制备了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荧光探针,通过pH、银离子掺杂浓度等参数的调控,获得了同时具有本征荧光发射峰和掺杂荧光发射峰的量子点荧光探针,建立了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荧光探针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基于荧光探针本征峰和掺杂峰荧光强度随着汞离子浓度的变化不一致,提供了一种双线性区检测汞离子浓度的方法。另外,论文还以乙酸锰为锰源,制备了甲酸锰有机金属框架材料,并进一步通过热处理制备了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研究了溶剂热处理过程对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形貌、比表面积的影响。并以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作为基底材料,负载碲化镉量子点,利用四氧化三锰对量子点的荧光淬灭作用,有效地抑制量子点分析检测时荧光背底对检测信号的干扰。

李良[9](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王承俊[10](2019)在《新型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的构筑、生物活性小分子识别与光动力治疗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活性小分子包括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物硫醇等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物活性小分子的错位分布以及含量异常通常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开发新型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这些生物活性小分子并探索探针在细胞内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另一方面,光动力疗法是利用光敏剂发生光化学反应,将体系中的普通氧分子转变为具有细胞毒性的单线态氧,进而治疗病变组织的疗法。这种疗法具有非侵入性,全身性损伤小,精确治疗,易于控制的优点,在治疗皮肤炎症,抗菌,肿瘤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开发新型的光敏剂对于光动力治疗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帮助。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摩尔消光系数大,荧光发射峰窄,生物相容性好,结构修饰性强,近红外发射等优点。因此,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可以被开发为生物活性小分子探针以及光动力治疗用光敏剂。本论文基于氟硼二吡咯荧光母核,一方面,通过在氟硼二吡咯荧光母核上修饰识别基团,构建新型氟硼二吡咯生物活性小分子(次氯酸钠、生物硫醇)荧光探针,并对其在生物活性小分子识别与细胞应用方面做系统研究。另一方面,通过修饰氟硼二吡咯结构,构筑新型光动力治疗用的光敏剂,并对其光动力治疗效果作系统生物评价。本论文工作部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及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的结构与光物理特性以及其在多领域的应用。其次,介绍了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了诸多代表性的氟硼二吡咯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再次,介绍了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综述了基于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光敏剂种类与研究现状,列举了多种基于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母核的光敏剂及其光动力治疗功能,最后,概述了本论文的工作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一种近红外氟硼二吡咯谷胱甘肽荧光探针BODIPY-ONs。探针采用双对茴香乙烯基氟硼二吡咯作为近红外荧光母核,在氟硼二吡咯meso位的酚羟基上连接硫醇识别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酸酯。探针不仅能够将生物硫醇从其它非硫醇类氨基酸中识别出来,而且相较于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探针对谷胱甘肽展现出更高的响应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与理论运算,确定探针能够选择性识别谷胱甘肽的机理是基于一种特殊的“氢键辅助硫解”的机理。探针最终被成功用于在细胞中检测内源性与外源性的谷胱甘肽。第三章:介绍了一种基于氟硼二吡咯/萘二丁酰亚胺双荧光团组合结构的生物硫醇荧光探针BODIPY-S-Np。探针采用硫醚键将萘二丁酰亚胺连接到氟硼二吡咯的5位上。探针能够以不同的荧光响应形式将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区分开来。具体而言,探针能够以绿色荧光增强的形式识别半胱氨酸,以蓝色荧光波段与橙色荧光波段比率型荧光增强的形式识别谷胱甘肽。探针在弱酸性条件下识别同型半胱氨酸后呈现橙色荧光增强,而在中性条件下呈现绿色荧光增强。探针能够以荧光增强的形式定量检测半胱氨酸与同型半胱氨酸。由于比率型识别形式可以有效削弱仪器噪音的干扰,相较于识别半胱氨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探针识别谷胱甘肽的检测限低至3.3 nM。在细胞应用方面,探针能够在细胞中对外源性半胱氨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成像,以双通道比率型荧光成像的形式检测细胞内源性与外源性谷胱甘肽。第四章:介绍了一种红光发射的比率型氟硼二吡咯次氯酸钠荧光探针avyl-BODIPY-PTZ。通过将供电子基团吩噻嗪与吸电子荧光团双苯乙烯氟硼二吡咯单键相连,使探针具有正交D-A型结构。探针能够在红光区域内,以比率型荧光增强的形式识别次氯酸钠。探针识别次氯酸钠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识别的反应机理是基于次氯酸钠氧化探针中的吩噻嗪结构形成含有亚砜结构的识别产物。探针的双荧光发射性质来源于探针中强烈的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效应。识别次氯酸钠后,识别产物中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减弱,本征态荧光发射逐渐取代了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态的荧光发射,从而使探针能够以双波段比率型荧光来响应次氯酸钠。此外,探针能够以双通道荧光成像的形式,在活细胞中识别次氯酸钠。第五章:采用2,6-双碘代氟硼二吡咯作为单线态氧发生器,在氟硼二吡咯的5位上引入溶酶体定位基,构建了一种具有溶酶体定位功能的氟硼二吡咯光敏剂BDPI-lyso。光敏剂具有非常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与较低的荧光量子产率。其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受溶剂体系的pH调控,酸性条件下单线态氧量子产率要高于中性条件下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说明光敏剂能够在酸性细胞器溶酶体中展现更高的光动力治疗效果。细胞实验表明,光敏剂具有非常低的暗毒性和较高的光毒性。光敏剂能够定位于细胞中的溶酶体,在光照下产生活性氧破坏溶酶体进而促使细胞凋亡。第六章:将供电子基团咔唑与吸电子荧光团氟硼二吡咯单键相连,构建了一种基于正交D-A构型的光敏剂Cz-BODIPY。光敏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较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与较低的荧光量子产率。在光动力治疗的生物评价中,光敏剂具有非常低的暗毒性和较高的光毒性,能够在光照激发下,产生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光敏剂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被斑马鱼吞噬并在光照激发下在斑马鱼体内释放活性氧。光照后的光敏剂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因此,光敏剂Cz-BODIPY具有光动力治疗实际应用前景。第七章: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多种结构修饰方式来构筑新型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一方面,合成了两种生物硫醇探针与一种次氯酸钠荧光探针,并研究了这些探针的识别效果,识别机制与细胞内识别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构建了一种具有溶酶体定位功能的光敏剂与一种正交供吸电子结构的光敏剂,并探索了这些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机制以及光动力治疗效果。

二、巯基乙酸开发利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巯基乙酸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分反应AIE活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组分反应简介
        1.1.1 多组分反应
        1.1.2 多组分反应分类
        1.1.3 多组分反应在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2 聚集诱导发光及其聚合物简介
        1.2.1 聚集诱导发光(AIE)和AIE聚合物
        1.2.2 AIE聚合物分类
        1.2.3 AIE聚合物制备方法
    1.3 AIE聚合物的应用
        1.3.1 化学传感
        1.3.2 生物传感
        1.3.3 细胞成像
        1.3.4 光电器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利用“一锅法”中MALI和 Ugi聚合制备聚(4-噻唑烷酮-酰胺)及其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2.3 聚(4-噻唑烷酮-酰胺)(PTZAs)的合成
        2.2.4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结构调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结构表征
        2.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3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结构调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AIE特性和Fe~(3+)离子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光物理性质
        3.3.2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AIE特性及发光机制
        3.3.3 聚(4-噻唑烷酮-酰胺)的离子检测
        3.3.4 聚(4-噻唑烷酮-酰胺)荧光猝灭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LI反应的聚烯丙基胺AIE功能化修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
        4.2.3 聚烯丙基胺AIE功能化修饰(PATZD)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TZDs的结构表征
        4.3.2 原料的选择与用量
        4.3.3 溶剂的选择与用量
        4.3.4 反应温度与时间
        4.3.5 荧光表征与AIE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咔唑类化合物药物化学研究新进展及论文选题
    1.1 引言
    1.2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细菌药物的研究
    1.3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1.4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
    1.5 咔唑类化合物作为其他药物
    1.6 本章小结
    1.7 论文选题思想
第2章 咔唑-恶二唑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想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3 抗细菌活性研究
        2.3.4 细菌敏感性评估
        2.3.5 杀菌动力学实验
        2.3.6 溶血毒性实验
        2.3.7 细胞毒性实验
        2.3.8 生物膜破坏实验
        2.3.9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2.3.10 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实验
        2.3.11 化合物与DNA促旋酶的对接模拟
        2.3.12 量子化学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方法
        2.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2.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2.4.4 杀菌动力学实验
        2.4.5 溶血毒性实验
        2.4.6 细胞毒性实验
        2.4.7 生物膜破坏实验
        2.4.8 高活性化合物Ⅱ-13a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2.4.9 高活性化合物Ⅱ-13a与DNA促旋酶的对接模拟
        2.4.10 量子化学计算
        2.4.11 咔唑-恶二唑类新抗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咔唑-恶二唑醚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菌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想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3 对MRSA的抑制行为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方法
        3.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3.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3.4.4 对MRSA的抑制行为研究
        3.4.5 毒性评估
        3.4.6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的对接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咔唑-甲硝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想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3 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方法
        4.4.2 抗细菌活性研究
        4.4.3 细菌敏感性评估
        4.4.4 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4.5 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
        4.4.6 化合物与DNA的对接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1.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1.2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细菌活性研究
        5.1.3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5.1.4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成药性研究
        5.1.5 咔唑类新化合物的抗菌机制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代表性化合物的波谱
基金支持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矿资源概况
    1.2 钼矿资源概况
    1.3 铜钼矿浮选分离技术现状
        1.3.1 铜钼分选工艺
        1.3.2 铜钼混合精矿的预处理
        1.3.3 铜钼分离新工艺
        1.3.4 铜钼分离铜矿物抑制剂
    1.4 超声波概述
        1.4.1 检测超声
        1.4.2 功率超声
    1.5 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分析测试
    2.1 矿样的来源及性质
        2.1.1 单矿物
        2.1.2 实际矿物
    2.2 试验主要药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纯矿物浮选实验
        2.4.2 实际矿石浮选实验
        2.4.3 超声波脱药试验
        2.4.4 捕收剂性质测试
        2.4.5 矿石性质测试
        2.4.6 矿浆性质测试
第三章 辉钼矿和黄铜矿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3.1 捕收剂种类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1.1 丁基黄药的pH与药剂用量
        3.1.2 Z200的pH与用量
        3.1.3 YC药剂
        3.1.4 煤油
    3.2 调整剂种类对混合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2.1 硫化钠
        3.2.2 巯基乙酸钠
    3.3 超声处理对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3.4 超声处理对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铜钼矿物分离试验研究
    4.1 实际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4.1.1 矿石化学多元素分析
        4.1.2 矿石物相分析
        4.1.3 矿石嵌布特征分析
        4.1.4 矿石嵌布粒度分析
        4.1.5 矿石单体解离度分析
    4.2 实际铜钼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4.2.1 磨矿曲线
        4.2.2 矿石粒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
        4.2.3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4.2.4 pH值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4.3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
        4.3.1 磨矿粒度曲线
        4.3.2 矿石粒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3 硫化钠作用下pH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4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5 矿浆温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处理对铜钼分离浮选效果的影响
    5.1 超声时间
    5.2 矿浆浓度
    5.3 超声功率
    5.4 MT-1用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预处理改善浮选效果的机理分析
    6.1 超声处理对矿浆性质的影响
        6.1.1 溶解氧含量
        6.1.2 矿浆pH
        6.1.3 矿浆温度
    6.2 超声处理对矿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6.2.1 润湿性影响(接触角)
        6.2.2 对硫化钠吸附量的影响
    6.3 超声处理对YC药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6.3.1 分散性
        6.3.2 表面张力
        6.3.3 溶解氧含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概述
    1.2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2.1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3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3.1 复合材料
        1.3.2 光电材料
        1.3.3 涂料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纳米材料
        1.3.6 生物医药
        1.3.7 自组装
        1.3.8 水凝胶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的合成
        2.2.4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2.5 巯基乙酸-2-巯基乙酯的合成
        2.2.6 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开环反应的条件优化
        2.3.2 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的表征
        2.3.3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2.3.4 巯基乙酸-2-巯基乙酯的表征
        2.3.5 4 -氧代-1,7-二乙酰硫基-2-庚醇酯交换反应的条件优化
        2.3.6 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以TMPTA为核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
        3.2.4 以Di-TMPTA为核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条件探究
        3.3.2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分离和提纯
        3.3.3 基于TMPTA核的超支化聚(酯-硫醚)的表征
        3.3.4 基于Di-TMPTA核的超支化聚(酯-硫醚)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铜锌锡硫硒前驱溶液调控及其高效光伏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薄膜太阳能电池
        1.2.1 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
        1.2.2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1.2.3 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
        1.2.4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1.2.5 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磁控溅射背电极
        2.2.2 前驱膜的制备和空气退火处理
        2.2.3 薄膜的硒化
        2.2.4 硫化镉缓冲层
        2.2.5 磁控溅射窗口层
        2.2.6 蒸镀Ni/Al电极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2.3.1 形貌分析方法
        2.3.2 成分分析方法
        2.3.3 物相分析
        2.3.4 器件电学性能分析
第3章 巯基乙酸-乙醇胺前驱体溶液研究
    3.1 引言
    3.2 溶液及前驱膜制备
    3.3 硒化膜的形貌及形成机制
    3.4 形核位点调控
    3.5 分散剂的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巯基乙酸-氨水溶液中的配位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水溶液中巯基乙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3 氨水对氧化物溶解性的影响
        4.3.1 巯基的去质子化
        4.3.2 氧化物的溶解
        4.3.3 溶液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4.3.4 氨水调控金属的配位状态
    4.4 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铜锌锡硫硒薄膜结晶过程调控
    5.1 引言
    5.2 溶液体系对小晶粒层的影响
    5.3 硒化膜的元素分布
    5.4 小晶粒层的形成过程
    5.5 空气退火温度对前驱膜的影响
    5.6 空气退火时间对前驱膜的影响
    5.7 不同空气退火时间的膜在硒化过程中的表现
    5.8 空气退火对前驱膜元素价态的影响
    5.9 硒化过程中空气退火膜的晶体生长
    5.10 基于空气退火薄膜制备的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改性泥炭土对稻田汞污染的钝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田汞污染概述
        1.1.1 稻田汞污染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1.1.2 稻田土壤汞的来源及稻米汞的富集机理
        1.1.3 稻田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状
    1.2 泥炭土的研究进展
    1.3 泥炭土在土壤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特色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分析方法
        2.3.3 改性泥炭土的表征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方法改性泥炭土对汞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改性泥炭土的制备
        3.1.3 试验方案
    3.2 不同材料改性泥炭土对稻田土壤汞的钝化效果研究
    3.3 不同比例改性泥炭土对稻田土壤汞的钝化效果研究
    3.4 不同添加量改性泥炭土对稻田土壤汞的钝化效果研究
    3.5 在不同的淹水时间下改性泥炭土对稻田土壤汞的钝化效果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巯丙基改性泥炭土对水体中Hg~(2+)的吸附解吸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案
    4.2 吸附动力学实验
    4.3 等温吸附解吸实验
    4.4 巯基含量的测定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稻田汞污染土壤中稻米汞的影响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万山汞污染稻田土壤的影响研究
        5.2.1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中期水稻上覆水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中期土壤间隙水总汞和DOC的影响
        5.2.3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土壤形态汞的影响
        5.2.4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土壤甲基汞的影响
    5.3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万山汞污染稻田土壤中稻米汞的影响研究
        5.3.1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添加对水稻株高及粒重的影响
        5.3.2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添加对稻米总汞的影响
        5.3.3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稻米甲基汞的影响
        5.3.4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的添加对稻米甲基化率的影响
    5.4 泥炭土及改性泥炭土对稻米汞富集的影响机理
    5.5 小节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参与课题

(7)废弃角蛋白绿色改性及其再生纤维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角蛋白概述
        1.1.1 角蛋白的来源、分类和组成
        1.1.2 角蛋白的基本结构特征
        1.1.3 角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1.4 角蛋白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再生角蛋白纤维的研究进展
    1.3 再生角蛋白材料的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3.1 增韧改性
        1.3.2 增强改性
        1.3.3 增塑改性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定量分析高交联角蛋白分子量分布的方法:凝胶渗透色谱-光散射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角蛋白的溶解
        2.3.2 角蛋白的分离
        2.3.3 分子量的计算
        2.3.4 仪器参数的校正
        2.3.5 测量准确性的验证
        2.3.6 羽毛角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毒寡糖衍生物交联改性再生角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S交联剂与角蛋白的交联反应机理
        3.3.2 OS交联剂用量对角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3.3.3 OS交联剂用量对角蛋白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3.4 OS交联剂用量对角蛋白膜透明度的影响
        3.3.5 OS交联剂对角蛋白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酸增强体复合改性再生角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胱氨酸增强体复合对角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4.3.2 变性作用对复合角蛋白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3 复合角蛋白膜的生物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硫醇扩链改性再生角蛋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硫醇扩链剂与角蛋白的反应机理
        5.3.2 高效二硫交联
        5.3.3 角蛋白结晶度的恢复
        5.3.4 机械性能的提升
        5.3.5 水汽阻隔性能
        5.3.6 水稳定性
        5.3.7 细胞相容性
        5.3.8 透明度和抗紫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硫醇扩链改性再生角蛋白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表征方法
    6.3 果和讨论
        6.3.1 二硫醇扩链引入长距离交联
        6.3.2 结晶度和二级结构
        6.3.3 机械性能的提升
        6.3.4 再生纤维的热稳定性
        6.3.5 再生纤维的表面形貌
        6.3.6 再生角蛋白纤维的潜在产能和产值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IIB-VIA族量子点光生载流子复合的调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半导体量子点概述
        2.1.1 半导体量子点的发展历程
        2.1.2 半导体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2.1.3 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2.2 半导体量子点在光伏电池领域中的应用
        2.2.1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2.2.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基本结构概述
        2.2.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半导体量子点在发光领域中的应用
        2.3.1 量子点发光的基本特性与分类
        2.3.2 量子点荧光在分析检测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2.3.3 量子点荧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半导体量子点光生载流子复合过程概述
        2.4.1 复合类型概述
        2.4.2 载流子复合与能量转移过程研究
    2.5 选题思路与创新点
第三章 样品制备及实验测试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表征方法
        3.2.1 X射线衍射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3 X射线能谱仪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5 热重分析与差热分析
        3.2.6 X光电子能谱仪
        3.2.7 BET比表面分析
        3.2.8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透过光谱
        3.2.9 荧光光谱
        3.2.10 C-V特性曲线测试
        3.2.11 电池J-V特性曲线测试
第四章 核壳结构量子点(CdTe/CdS&Cd_(1-X)Zn_XTe/CdS)的能级调控与光电性能
    4.1 引言
    4.2 核壳结构量子点的设计
    4.3 实验部分
        4.3.1 理论计算方法
        4.3.2 实验原料
        4.3.3 量子点Cd_(1-X)Zn_XTe和核壳结构量子点Cd_(1-X)Zn_XTe/CdS的制备
        4.3.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装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量子点Cd_(1-X)Zn_XTe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
        4.4.2 核壳结构量子点Cd_(0.64)Zn_(0.36)Te/CdS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
        4.4.3 量子点敏化二氧化钛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
        4.4.4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化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子点(CdTe)多级结构的制备与载流子扩散距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量子点多级结构的形成机理
        5.3.2 溶剂种类对量子点多级结构形貌的影响
        5.3.3 有机小分子连接剂种类对量子点多级结构形貌的影响
        5.3.4 量子点化学组分对多级结构形貌的影响
        5.3.5 量子点多级结构对其光学吸收性能的影响
        5.3.6 量子点多级结构对其载流子扩散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效钴锰共掺杂量子点(CdTe)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掺杂CdTe量子点的制备
        6.2.3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装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离子掺杂对量子点微观结构的影响
        6.3.2 锰离子掺杂对量子点光学性能的影响
        6.3.3 钴锰离子共掺杂对量子点光学性能的影响
        6.3.4 单离子掺杂与共掺杂对量子点载流子复合过程的影响
        6.3.5 单离子掺杂与共掺杂对量子点光电性能的影响
        6.3.6 离子掺杂量子点的形核与生长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银离子掺杂量子点(CdTe)荧光探针的汞离子高效检测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样品制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的微观结构
        7.3.2 银离子掺杂浓度对碲化镉量子点晶体结构的影响
        7.3.3 银离子掺杂浓度对碲化镉量子点光学性能的影响
        7.3.4 银离子掺杂浓度对碲化镉量子点掺杂类型的影响
        7.3.5 反应pH对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7.3.6 银离子掺杂对碲化镉量子点载流子复合过程的影响
        7.3.7 汞离子对银离子掺杂碲化镉量子点荧光探针的淬灭作用
        7.3.8 量子点荧光探针的汞离子检测机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四氧化三锰对分析检测时荧光信号干扰作用的消除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原料
        8.2.2 样品制备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的形成机理
        8.3.2 溶剂热过程对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形貌的影响
        8.3.3 溶剂热过程对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比表面积的影响
        8.3.4 四氧化三锰多级结构对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淬灭作用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9)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1.4 点击化学反应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2.2.3 仪器分析
        2.2.4 标准溶液配制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2.2.6 方法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2.3.3 优化色谱条件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2.3.6 方法确认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2.3.6.4 基质效应
        2.3.7 实际尿样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仪器分析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定相的表征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4.2.3 仪器参数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4.2.6 方法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4.3.2 固定相的表征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4.3.6 优化样品制备
        4.3.7 方法确认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4.3.7.2 基质效应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4.3.8 方法应用
    4.4 结论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5.2.3 表征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5.3.4 样品前处理
        5.3.5 方法确认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5.3.5.2 回收率测试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5.3.6 实际样品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新型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的构筑、生物活性小分子识别与光动力治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
        1.2.1 生物活性小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1.2.2 基于氟硼二吡咯结构的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2
    1.3 光动力治疗试剂研究现状
        1.3.1 常用的光动力治疗试剂种类
        1.3.2 具有特异性治疗效果的光动力治疗试剂
        1.3.3 基于氟硼二吡咯结构的光动力治疗试剂
    1.4 选题依据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氢键辅助机理的近红外氟硼二吡咯谷胱甘肽荧光探针
    2.1 引言
    2.2 实验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近红外氟硼二吡咯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近红外氟硼二吡咯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2.4.2 探针BODIPY-ONs对谷胱甘肽的选择性识别
        2.4.3 探针BODIPY-ONs对谷胱甘肽的滴定实验
        2.4.4 探针BODIPY-ONs识别谷胱甘肽的机理
        2.4.5 探针在细胞内识别内源性与外源性谷胱甘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硼二吡咯-萘二酰亚胺荧光探针体系及其对生物硫醇的多重识别
    3.1 引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生物硫醇荧光探针BODIPY-S-Np的合成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物硫醇探针BODIPY-S-Np的设计与合成
        3.4.2 探针BODIPY-S-Np对生物硫醇的选择性识别
        3.4.3 探针BODIPY-S-Np对三种生物硫醇的荧光滴定实验
        3.4.4 探针在细胞内识别生物硫醇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TICT机理的比率型氟硼二吡咯次氯酸钠荧光探针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探针avyl-BODIPY-PTZ的合成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正交D-A型探针avyl-BODIPY-PTZ的的设计与合成
        4.4.2 探针avyl-BODIPY-PTZ对次氯酸钠的选择性识别
        4.4.3 探针avyl-BODIPY-PTZ对次氯酸钠的滴定实验
        4.4.4 探针识别次氯酸钠的识别机理与理论解释
        4.4.5 探针avyl-BODIPY-OPTZ检测外源性次氯酸钠的细胞成像应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具有溶酶体定位功能的碘代氟硼二吡咯光敏剂及其光动力治疗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溶酶体定位氟硼二吡咯光敏剂的合成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光敏剂BDPI-lyso的设计与合成
        5.4.2 光敏剂BDPI-lyso的光物理性质及单线态氧生成
        5.4.3 理论运算探索光敏剂BDPI-lyso中的系间窜越
        5.4.4 光敏剂BDPI-lyso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5.4.5 光敏剂BDPI-lyso的光动力治疗机理
        5.4.6 光敏剂BDPI-lyso的溶酶体定位能力以及光诱导溶酶体失活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正交供吸电子结构的氟硼二吡咯光敏剂及其光动力治疗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与方法
        6.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正交供吸电子型氟硼二吡咯光敏剂的合成与表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光敏剂Cz-BODIPY的设计与合成
        6.4.2 光敏剂Cz-BODIPY体外光动力治疗性质评价
        6.4.3 光敏剂Cz-BODIPY在细胞成像和MTT实验中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6.4.4 光敏剂Cz-BODIPY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细胞凋亡过程的监测
        6.4.5 细胞和斑马鱼内监测活性氧的生成
        6.4.6 细胞迁移实验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已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四、巯基乙酸开发利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分反应AIE活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能[D]. 郑金鑫. 河北大学, 2021(09)
  • [2]咔唑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 谢云鹏. 西南大学, 2021
  •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D]. 胡运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D]. 肖洋. 湘潭大学, 2020(02)
  • [5]铜锌锡硫硒前驱溶液调控及其高效光伏器件研究[D]. 郭林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01)
  • [6]改性泥炭土对稻田汞污染的钝化研究[D]. 姚璁. 贵州大学, 2020(04)
  • [7]废弃角蛋白绿色改性及其再生纤维的开发[D]. 米翔. 东华大学, 2020(01)
  • [8]IIB-VIA族量子点光生载流子复合的调控与应用研究[D]. 卢王威. 浙江大学, 2019(05)
  • [9]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
  • [10]新型氟硼二吡咯荧光染料的构筑、生物活性小分子识别与光动力治疗应用[D]. 王承俊.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巯基乙酸的开发利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