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UV法测定人体组织激肽释放酶的研究

HPLC-UV法测定人体组织激肽释放酶的研究

一、HPLC-UV对人组织激态释放酶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靖华[1](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稳产。但随着长期使用且使用量逐年增加,带来了诸如环境危机及农药残留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有效的检测该类除草剂的分析方法。由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样品中存在的浓度低且样品基质比较复杂,因此建立简单、快速、高灵敏、低检测限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金属有机框架(MOFs)化合物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类新型多孔晶体材料,由于特有的孔道结构、高表面积、多样的孔径分布及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在分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MOFs既可直接使用,也可设计修饰后用于样品采集、预浓缩、提取和色谱分离。在大量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针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及MOFs材料的特殊性,制备了MOFs复合材料,将其与样品前处理萃取技术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用于实际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和检测。主要工作如下所述:1.在石英毛细管内以微波辐射的方法制备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2杂化整体柱,用扫描电镜表征发现其具有连续的3D网状结构和均匀的多孔结构。将合成的杂化整体柱用于固相微萃取,以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作为检测手段,优化了影响萃取效果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如萃取溶剂的酸碱性、萃取时间、氯化钠浓度、解吸溶剂等,建立了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萃取及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700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19-1.79μg/L。富集倍数能达到3.0-5.1倍(理论富集倍数为20倍)。用于水和土壤样品中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测定,回收率为75.7%-95.3%,RSD小于11.3%。能用于实际环境土壤和水样的痕量极性物质的分析。2.建立了一种针对水样和土壤样品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搅拌吸附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SBSE-HPLC)联用的分析方法。在新型超顺磁性铷铁硼(Nd2Fe14B)表面修饰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以其为磁性基质,采用热聚合的方式一步制备了磁性MOFs杂化的整体搅拌棒。考察影响MOFs杂化搅拌棒萃取效率的几个因素,包括萃取溶剂的pH值、盐浓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解吸溶剂等,在最优条件下,噻吩磺隆、甲磺隆、酰嘧磺隆的线性范围为10-700μg/L,磺酰磺隆和苯磺隆为10-800μg/L。检出限达到0.04-0.84μg/L。富集倍数高达10.6-19.5(理论富集倍数为25倍)。对环境水样和土壤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测定,回收率为68.8%-98.1%。实现了MOFs杂化搅拌棒用于极性物质的搅拌萃取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适用性。3.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SiO2-UIO-66(Zr)-NH2复合材料,并结合分散固相萃取和HPLC分析了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详细考察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几个重要参数:复合材料的质量、萃取溶剂、萃取时间、解吸溶剂和解吸时间等。在最优萃取和解吸条件下,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10-400μg/L线性良好,检出限为1.29-5.82μg/L。建立了实际土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DSPE-HPLC方法,对小麦田土壤中五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添加回收率达到80.81%-92.17%,具备简单,灵敏度高的优点,适合用于实际土壤样品中痕量物质的分析。4.采用逐层包裹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Fe3O4@IRMOF-3磁性纳米粒子,其形貌和结构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XRD、振动样品磁力计和红外光谱表征。对萃取和解吸条件进行了优化,与HPLC-UVD联用,开展了梨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萃取富集。5种待测目标分析物线性范围为5-200μg/L,检测限达到0.19-1.79μg/L,回收率为75.36%-91.58%。此材料既具有四氧化三铁的磁性又具有IRMOF-3的吸附性能,实现了从样品中简便快速富集分离痕量物质。

施玛丽[2](2019)在《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恶化和当前环保形势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以排污许可制度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的改革关键期。针对排污许可制度污染因子全覆盖的管控要点,首次将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污水综合毒性评估与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评估当前排放现状是否能满足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本课题建立了工业废水中9种农药活性成分的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直接进样、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后旋蒸浓缩进样三种前处理方法对水样预处理后,采用HPLC-MS-SIM检测。通过比较色谱柱长、流动相和碰撞诱导解离参数等色谱条件,优化液液萃取溶剂、萃取剂体积、水样p H、加入Na Cl含量等液液萃取条件,比较C18固相萃取柱和HLB固相萃取柱的富集效果、洗脱剂种类及洗脱剂体积对洗脱效率的影响等固相萃取条件,得到最合适的三种方法。直接进样10μL时,方法检出限为12.51~16.53μg/L,加标回收率在56.67%~96.17%;取样100 m L时,液液萃取法检出限为0.12~0.20μg/L,加标回收率在75.58%~93.93%,固相萃取法检出限为0.08~0.23μg/L,加标回收率在50.37%~92.30%。对三家企业各级污水处理单元前后的废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其中的农药活性成分分布水平及去除率情况,各企业污水处理工艺对农药活性成分的总去除率为69.21%~99.80%,其中生化处理系统对农药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率可达65.42%~99.91%。三家企业最终排放的尾水中农药活性成分浓度较低,在0.75~59.81μg/L之间,能满足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本课题还采集三家农药企业总排口的废水样品,进行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污水综合毒性毒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其中两家企业废水治理程度较高,总排口废水对大型溞和斑马鱼几乎不产生毒性抑制,能满足后续我国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另一家企业对两种生物的急性毒性当量分别可达到3.24 TUa和4.24 TUa,毒性较高,属Ⅲ级中毒水平,通过稀释倍数法判定结果为斑马鱼急性毒性超标,不能满足后续我国排污许可达标排放要求。

耿雪冉[3](2016)在《松茸和三色雷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对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和激肽释放酶-激肽(KKS)这两个血压调控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因此寻找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的食源性ACE抑制剂(ACEI)药物成为一个热门课题。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对食用菌中ACEI药物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分别从松茸和三色雷蘑的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E抑制肽TMP和一种ACE抑制蛋白LTP,并且对其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加热提取、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分离纯化手段,从松茸子实体中得到一个具有较高ACE抑制活性的肽段,命名为TMP,并且通过LC-MS/MS质谱分析得到其氨基酸序列为WALKGYK,分子量为865.04 Da,对ACE的IC50值为0.4μM。TMP在40-90℃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90℃条件下孵育2 h对ACE仍有80%的抑制活性。在pH 2.0-11.0范围内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 2.0的酸性条件下,仍然保留40%的ACE抑制活性。通过Lineweaver-Burk动力学模型测试,TMP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TMP在10mg/kg时表现出50%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20 mg/mL时对亚铁离子有24%的螯合能力。在单剂量短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体内降血压实验中,TMP和松茸水提物对SHR大鼠都具有降血压效果,其有效作用剂量分别是25 mg/kg和400 mg/kg,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分别是18 mmHg和36 mmHgoTMP剂量为50 mg/kg时,对SHR大鼠收缩压的降幅为36 mmHg. TMP和松茸子实体水提物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松茸及松茸ACE抑制肽TMP的研究为松茸开发成降血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10 kDa超滤膜超滤、两次强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的纯化技术,从三色雷蘑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个分子量为86 kDa的双亚基ACE抑制蛋白,命名为LTP,纯化倍数为12.7倍,回收率为0.9%,LTP对ACE的IC50值为1.64 mg/mL, N端序列为DGPTMHRQAVADFKQ,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40%。采用LC-MS/MS质谱技术得到7条可信度较高的肽段氨基酸序列,并且这7条肽段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所占比例最少为60%。LTP在pH 9.0的碱性环境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只有30%,在pH 2.0的酸性环境下孵育2 h后仍保留有60%的ACE抑制活性。LTP在不同温度下孵育2 h后,对ACE的抑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稳定性差。通过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的变化及Lineweaver-Burk曲线测试,LTP属于竞争性抑制剂。三色雷蘑水提物和三色雷蘑ACE抑制蛋白LTP在200 mg/kg及100 mg/kg的剂量下,对SHR大鼠的收缩压都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其降幅分别是34 mmHg和43 mmHg,并且对大鼠的心率都没有影响。因此对三色雷蘑ACE抑制剂的研究为此食用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刘娟[4](2016)在《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quine chorionic gonadotropin,eCG),又名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PMS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用于促进卵泡发育成熟、黄体生成及精子形成,可用于治疗牲畜死精、性欲不强、不孕等病症。市售eCG均自孕马血清中分离纯化得到,但由于它在孕马血清中的浓度较低(约为60IU/mL),且具有不均一性及易失活的特点,eCG分离纯化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本文对孕马血清中eCG的分离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了适宜的分离、纯化方法,考察了离子交换层析在eCG分离纯化中的作用;并创造性地利用疏水作用层析进行了 eCG的纯化和精制研究,取得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最后考察了由卵巢增重法测定得到的eCG活性,eCG免疫活性与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 neuraminic acid,Neu5Ac)的关系。1)对粗分离的方法进行筛选,通过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沉淀条件,探索了从孕马血清中粗分离得到eCG的适宜方法,所得eCG的比活为80-150IU/mg,活性回收率达到90%以上。2)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对eCG粗分离产物的进一步纯化进行了研究,筛选并确定适宜的介质,优选了上洗脱缓冲溶液条件。经一步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产物比活达到1124.41 IU/mg,活性回收率为53.68%。3)探索了利用疏水作用层析进行eCG粗品纯化和精制的可行性,筛选比较了不同疏水作用层析介质的性能;考察了上样缓冲溶液组成及离子强度对eCG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上样缓冲溶液组成;优选适宜的分离条件。经一步疏水作用层析,纯化产物比活达到1429.86 IU/mg,活性回收率达到88.66%。相对于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效果得到显着提高。4)探索了通过测定唾液酸(Neu5Ac)含量表征eCG活性的可行性。采用柱前衍生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测定Neu5Ac的含量,优选最佳的衍生化温度、衍生化时间、衍生化反应物(O-phenylenediaminedihydrochloride,OPD)的浓度。通过考察优化了从eCG中水解释放Neu5Ac的水解反应方法和条件,并确定最佳水解时间、水解温度、水解反应物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acid,TFA)浓度;进行了水解液中Neu5Ac含量的HPLC测定,建立了孕马血清中Neu5Ac含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孕马血清中Neu5Ac含量与eCG活性的关系,研究表明由卵巢增重法测定得到eCG的活性,eCG免疫活性均与Neu5A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耿芳芳[5](2015)在《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镰刀菌属病原真菌产生的一种对畜禽有着广泛毒性的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和饲料中,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危险的天然产生的霉菌毒素之一。虽然DON在其它毒性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由于神经系统较为复杂,DON在神经方面的毒性机制仍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试验探索。本试验首先培养禾谷镰刀菌,进行DON毒素的提取、纯化。选取120只临床检查健康的1日龄海兰公鸡,预饲一周后,按单因素的试验设计,将雏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试验所有动物均饲喂全价饲料,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按采食饲料中DON0.27mg·kg-1、1.68mg·kg-1、12.21mg·kg-1的含量进行灌胃,对照组灌服与试验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试验从第8d开始,每隔7d染毒一次,共染毒5次。试验期36d。每次染毒前,每组随机抽取10只鸡,经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测定。试验结束时,每组屠宰20只鸡,迅速取出脑组织,称重、观察脑部剖检病变,检测脑组织中DON的蓄积、钙稳态、神经递质含量,并观察脑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在温度27℃、含水量为45%的条件下,禾谷镰刀菌在玉米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培养20d时产毒量最高,经HPLC检测发现此霉变玉米中含DON51.26 mg·kg-1,采用多重结晶的纯化方法,得到DON的纯品,纯度高达94.01%。2.与对照组相比,从第二次灌胃开始,试验组鸡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个体差异大,有少量呈淡绿色稀粪,偶有血便,且临床症状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剖检发现,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试验组鸡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点,并呈现脑组织颜色逐渐变暗的现象。试验结束时,HPLC检测各剂量组雏鸡血清和脑组织中均未发现DON蓄积。3.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间隙增大,部分神经细胞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增多;中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间隙增大,神经细胞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开始吞噬神经细胞;高剂量组雏鸡大脑细胞变得稀疏,出现明显的噬神经现象,并有部分神经纤维断裂。4.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经透射电镜扫描显示,对照组雏鸡神经元细胞膜、核膜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和内质网形态、结构及周围突起正常;低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轻度变性,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膜、核膜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展、断裂,核糖体减少;中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严重变性,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膜、核膜完整,胞体肿胀,细胞核正常,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展、断裂、减少,核糖体减少,线粒体空泡变性、减少;高剂量组脑神经元胞体出现水样变性甚至坏死,主要表现为胞体肿胀,部分神经细胞膜、核膜被破坏,胞浆严重肿胀,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宽,部分细胞器消失。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雏鸡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和脑组织中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含量显着降低(P<0.05),低剂量组两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试验组CAM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但各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后,发现鸡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神经递质5-羟色胺吲哚乙酸(Serotonin indole acetic acid,5-HIAA),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NE)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多巴胺(Dopamine,DA)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一定剂量的DON可引起雏鸡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损伤神经元细胞,降低神经细胞内[Ca2+]i和脑组织内CAM含量及其m RNA相对表达量,表明DON对雏鸡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温万东[6](2014)在《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文中认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细胞表面最大的受体家族,其在信号转导过程和药物开发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在所有现代药物中,有40%以上是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标,其中着名的药物包括奥氮平、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替加色罗等。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是细胞表面的一种GPCR,是GPCRs超家族成员之一。人类血小板表达PAR-1和PAR-4两种凝血酶受体,是抗血栓药物的靶标之一。在2014年5月,PAR-1小分子拮抗剂Vorapaxar (ZontivityTM)被FDA批准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它是目前唯一一个通过抑制凝血酶受体活性来治疗血栓症的药物;然而,以PAR-1受体为靶标的抗血栓药物常常导致流血事故发生,因此Zontivity不能用于脑出血患者。PAR-4拮抗被证明不会导致流血事故,因此PAR-4小分子拮抗剂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抗血栓药物。目前,除了YD-3之外,没有其他类型的PAR-4小分子拮抗剂被报道。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GIRKs)是一类通过GPCRs来调控钾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内向整流钾通道。GIRK1/2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是大脑中的主要GIRK通道类型,而GIRK1/4是GIRK家族在心脏的主要存在形式。GIRKs通道激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与神经细胞兴奋性变化、疼痛感知、药物上瘾、癫痫症、唐氏综合症、帕金森症等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GIRK激活剂包括醇类(例如乙醇)、麻醉剂halothane、天然产物naringen和fluxetine类化合物以及最近报道的ML297;但是除了ML297以外,这些激活剂的GIRK活性低且都没有GIRK亚型选择性。人类感觉神经元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MrgXs表达于人的背根神经节(DRG)和三叉神经节(TG)的小直径伤害感觉神经元上,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组织器官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因此,MrgXs被认为是治疗疼痛的潜在有效靶标,基于MrgXs受体的镇痛药将不会有目前以阿片受体和前列腺素为靶标的镇痛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例如药物成瘾、恶心呕吐、肌肉疼痛、腹泻、便秘等。人类有4种MrgX受体,其中MrgX1和MrgX2被认为是参与疼痛调制的两种主要MrgX受体。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关于MrgX1受体的正向别构调节剂报道。基于以上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研究现状,本论文通过大量的化学优化和高通量活性筛选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最终获得了新型的高活性高选择的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以及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活性高选择性PAR-4拮抗剂的研究。基于4-(1-苄基-1H-吲哚-3-基)苯甲酸乙酯2.2的化学结构特征,从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出160多个与其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类似物的高通量活性筛选,最终发现了一个具备新颖化学结构的选择性高活性的PAR-4拮抗剂ML354(VU0099704),对PAR-4受体的IC50为140nM,对PAR-1受体的IC50约为10μM。该小分子化合物是继2000年被发现的吲哚唑化合物YD-3之后,国际上第二类PAR-4小分子拮抗剂。但体外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ML354的代谢稳定性差,无法用于活体研究。因此以ML354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策略,合成了11个化合物库,共计182个化合物,从中筛选出新型高选择性高活性PAR-4拮抗剂2.551(PAR-4IC50为823nM,PAR-1IC50约为10μM)、2.552(PAR-4IC50为359nM,PAR-1IC50大于10μM)和2.63a2(PAR-4IC50为493nM,PAR-1IC50大于10μM)。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吲哚核的C-5吸电子基团、C-2甲羟基以及C-3氢键受体官能团是决定化合物PAR-4活性的关键药效团。高通量筛选所获得的ML354以及基于ML354所获得的三个高选择性高活性PAR-4拮抗剂可用于PAR-4受体拮抗治疗血栓症的临床前研究,特别是Tier1in vitro研究阶段;同时它们也为进一步开发PAR-4小分子拮抗剂提供了一种新颖骨架。2.高活性高选择性GIRK1/2激活剂的研究。以2013年发现的国际上第一个GIRK1/2选择性激活剂ML297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策略,合成了11个化合物库,共计172个化合物。活性评价确定了N-Bn和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N-CF3是取代ML297的N-Ph的两个有效官能团,首次发现在吡唑核的C-3位存在调节化合物GIRK药理模式(GIRK激活或GIRK抑制)的“分子开关”,并获得了一种新颖的激活因子C-3环丙基。通过结合ML297的激活因子C-3甲基和新发现的C-3环丙基,最终筛选出高选择性高活性的GIRK1/2激活剂3.19.1、3.19.2、3.19.4和3.19.20以及纳摩尔水平的GIRK1/2和GIRK1/4双抑制剂3.13.9、3.17.11和选择性GIRK1/4抑制剂3.17.6和3.17.7。同时,在C-3环丙基上发现了一种新颖的“分子开关”,当甲基在3-环丙基的C-2位时GIRK激活模式被开启,而在C-1位时化合物启动GIRK抑制模式。这一新颖分子开关的发现为研发GIRK1/2和GIRK1/4激活剂或抑制剂指明了化学研究方向,有助于高效率地获得GIRK工具化合物。氟原子经常被添加到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来提高活性、代谢稳定性、生物可用性、靶标蛋白选择性等,在环丙基C-2位引入两个氟原子出乎意料地获得了高活性的GIRK1/2和GIRK1/4双抑制剂3.23.8,它是研究GIRK1/4亚型通道抑制在心率失常例如心房纤颤(房颤)中的治疗功能的有效工具化合物。用在化合物库3.3中确认的N-Bn和N-CF3取代最优化合物系列3.19的N-Ph,如期获得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GIRK1/2激活剂3.27.2、3.27.3、3.27.12、3.29.2和3.29.3。上述新型GIRK1/2激活剂的选择性和(或)激活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ML297,是治疗癫痫、唐氏综合症、帕金森症等的有效工具化合物。3.国际上第一个高活性高选择性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研究。首先通过对NIH的至少300,000个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高通量活性筛选获得了4个高活性高选择性的磺酰胺取代的苯酰胺类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SID4258711、SID4262381、SID3665540和SID3607659,其中SID4258711活性最高。随后,以SID4258711为先导化合物,应用迭代平行合成的化学优化策略,合成40个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国际上第一个高活性高选择性的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ML382(即化合物4.431),对MrgX1的EC50为190nM。体外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ML382对氧化代谢不稳定,在大鼠和人中的肝脏清除率估值分别为65.7mL min-1kg-1和15.7mL min-1kg-1。另外,ML382在大鼠血浆中有适中的ML382游离分数(free fraction,1.7%),而在人类血浆的游离分数偏低,仅为0.4%。ML382在大鼠血浆中表现出适中游离度,但在大鼠肝脏微粒体中的不稳定性表明ML382作为活体探针药物只适用于非口服的给药方式例如腹腔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给药或者鞘内注射给药。

连子如[7](2013)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海洋有机污染物和麻痹性贝毒分离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是一种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的新兴技术,合成的高聚物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Polymer, MIP),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耐酸碱、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已经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分离和色谱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基于传统固相萃取而发展起来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phaseExtraction,MISPE),是近年来分子印迹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海洋环境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制备相应的分子印迹材料,通过离线模式的固相萃取,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手段,建立相应污染物及其微藻毒素的分析方法,为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麻痹性贝毒的分离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水产品养殖中已禁用的典型渔药-三苯甲烷类物质作为印迹目标,分别制备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聚合条件,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分子识别机理等进行研究,同时对模板分子在聚合物上的吸附容量和选择识别性能进行考察,最后以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自制印迹固相萃取小柱,离线模式下对天然海水和鱼虾样品中的孔雀石绿和结晶紫进行分离富集和检测。结果表明,自制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能去除样品中复杂基质的干扰,快速有效地对印迹目标实现分离富集,海水样品和鱼虾样品中均有三苯甲烷类物质检出,但浓度低于国家现行标准。2)近年来,随着近岸海水养殖的迅速发展,青岛胶州湾内的水产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日益增大,养殖水体已有恶化的趋势。磺胺嘧啶是水产养殖中已禁用的磺胺类抗生素的一种,但因其价格低廉,存在偷偷使用的现象。本文以传统的本体聚合法制备磺胺嘧啶印迹聚合物,并制成固相萃取小柱,将其用于胶州湾海水中磺胺嘧啶的测定,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79.17%-86.54%,相对标准偏差RSD是2.43%-4.32%(n=3),大面调查的七个海水样品中,从湾西部两个站位中检出磺胺嘧啶,海湾的东部和中部均没有磺胺嘧啶检出。3)随着毒素监测在国内的广泛开展,麻痹性毒素的分离纯化,引起了人们的日益重视。膝沟藻毒素GTX2,3是我国海域产毒赤潮藻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麻痹性贝毒,毒性较强,分离提取难度较大,价格昂贵,本文采用片段印迹,选取膝沟藻毒素的结构片段咖啡因作为虚拟模板,悬浮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备了分子印迹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定仪对印迹微球的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平衡吸附实验对膝沟藻毒素GTX2,3在印迹微球上的分子识别能力进行考察,为下一步从产毒的微藻毒株中提取膝沟藻毒素提供了研究基础。以上一步实验中合成的咖啡因分子印迹微球为填料制备固相萃取小柱,在离线模式下联用HPLC,优化淋洗和洗脱条件,建立了膝沟藻毒素GTX2,3的分离提取、检测的方法,最后,从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株和塔玛亚历山大藻株的藻细胞粗提液中分离提取膝沟藻毒素GTX2,3。结果表明,GTX2,3提取率大于80%,粗提液中的其他毒素成分(如C毒、GTX1,4)经过印迹固相萃取后已经检测不到,自制印迹固相萃取小柱提取效率较高,柱效稳定,印迹微球经再生处理后,可重复利用至少7次以上。

陈飞平[8](2013)在《苋籽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籽粒苋是苋科苋属中籽粒可以食用的种类的通称,是一种具有优良的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抗逆优质植物。我国是世界上籽粒苋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籽粒苋资源。苋籽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17%左右,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37.9%,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脂肪含量平均为6.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52.7%以上,而必需脂肪酸又占不饱和脂肪酸的81.3%以上;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0%,主要组成为淀粉。目前我国对籽粒苋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淀粉、色素等的提取、籽粒全粉保健食品的开发等,而国外对籽粒苋的开发利用比较重视,不仅深入研究苋籽蛋白质、淀粉的性能与改性,还研究苋籽的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并且用籽粒苋加工的保健食品已经商业化。用酶法水解蛋白质制备生物活性肽是功能食品研究的热点,用蛋白酶水解苋籽蛋白就能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高血压是危害人类生命的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大部分是合成的,大多会产生副作用。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这样的药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物源ACE抑制肽是由食物蛋白酶解制取,安全性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寻求质优廉价的蛋白源是酶法制备ACE抑制肽的研究趋势,因此利用籽粒苋开发ACE抑制肽不仅可以为人类防治高血压疾病提供新药,降低降压肽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籽粒苋的经济价值,促进籽粒苋在全国尤其是沙荒地、草荒地、盐碱地等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本文以苋籽为原料,优化了苋籽蛋白提取工艺、蛋白酶水解苋籽蛋白制备ACE抑制肽工艺以及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凝胶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出高活性的ACE抑制肽,并评价了苋籽ACE抑制肽的理化性质,旨在为籽粒苋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苋籽中的蛋白质,对提取过程中NaOH浓度、料液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各个因素对苋籽蛋白提取的影响,并选择其中影响较显着的3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L9(34)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为:NaOH浓度0.018%、料液比1:35、温度35℃,在此条件下恒温振荡提取30min,苋籽蛋白质的提取率为90.21%。探讨了碱性蛋白酶Alcalase、中性蛋白酶Neutrase、复合蛋白酶Protamex、大豆多肽水解酶、风味酶和木瓜蛋白酶对苋籽蛋白的水解效果,发现碱性蛋白酶Alcalase对苋籽蛋白的酶解速率较快,酶解物的ACE抑制活性最高,因此选取碱性蛋白酶Alcalase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底物质量浓度、酶与底物比、pH值和温度对酶解物的水解度和ACE抑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工艺为:底物质量浓度4g/100mL、酶与底物比4%、pH值9.0、温度55℃。最后通过三元二次旋转正交组合优化了酶解工艺参数,建立了相关回归方程:Y=45.66371-5.353013X1-2.827188X2-10.53672X12-11.77593X22-5.268773X32+2.41875X1X2-1.67125X1X3,由模型获得最优的酶解条件为:酶与底物比3.50%、pH值8.78、温度54.4℃,在此条件下对底物质量浓度4g/100mL的苋籽蛋白酶解3h,得到产物的ACE抑制活性IC50为0.76mg/mL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苋籽ACE抑制肽进行初步分离,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对6种不同极性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DA201-C大孔树脂为纯化苋籽ACE抑制肽的理想树脂。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分别考察酶解液质量浓度、pH值和洗脱剂乙醇的体积分数对DA201-C大孔树脂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酶解液质量浓度10mg/mL, pH5时,树脂的静态吸附率最大,体积分数75%的乙醇对树脂的解吸率最高,洗脱产物的脱氯率和ACE抑制率均为最大。在静态吸附优化基础上,采用动态吸附-解吸试验,考察上样流速、上样量、洗脱流速和洗脱体积对树脂纯化苋籽ACE抑制肽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优的条件为:上样量1BV,上样流速6mL/min,洗脱流速5mL/min,洗脱体积5BV,在此条件下,大孔树脂的吸附率达83.69%、解吸率达98.69%。经树脂纯化后ACE抑制肽(AP)的蛋白纯度为89.47%,脱盐率为88.92%,ACE抑制活性提高了27.63%。连续采用凝胶层析、半制备RP-HPLC等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采用SephadexG-25凝胶层析从AP中纯化出ACE抑制活性较高的AP-Ⅱ,其在质量浓度为0.17mg/mL时ACE抑制率达43.53%。采用半制备RP-HPLC从AP-Ⅱ中纯化出活性较高的AP-Ⅱ-2,其在质量浓度为0.10mg/mL时ACE抑制率达66.98%。采用RP-HPLC二次分离AP-Ⅱ-2,发现其可能由四种化合物组成。对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后的苋籽ACE抑制肽AP-Ⅱ进行溶解性、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体外抗消化酶稳定性等性质评价,发现AP-Ⅱ在pH2-12范围内,溶解度均大于90%,且活性几乎没有损失;在0~100℃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ACE抑制活性没有显着的变化;在体外具有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酶能力,基本确定其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可用于生产功能性食品。

周际海[9](2011)在《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除草剂的使用在防除草害的同时,大部分流失到环境中,从而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环境污染,并对环境中的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必须对农药污染修复予以高度重视。微生物由于其数量多、个体小、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被广泛用于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食细菌线虫是土壤里的一类重要的食细菌微型动物,由于其在土壤中数量多、代谢活性高、与微生物关系密切而被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食细菌线虫能够直接通过代谢释放养分,或间接通过选择性取食而对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组成产生影响。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仍不尽相同,线虫的作用可表现为降低或增加微生物数量,抑制或促进氮、磷的矿化,但总的趋势是促进作用。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除了受线虫、细菌种类的影响外,还与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和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鉴于上述研究结果,食细菌线虫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所以有理由相信食细菌线虫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同样可以影响污染土壤农药的降解。本文在诸多前人及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关实验,首先从农药厂活性污泥里富集筛选出扑草净降解菌;其次是通过向培养基里添加适当浓度扑草净,驯化培养出扑草净耐性线虫;第三,在悉生培养系统下,通过接种耐性线虫和扑草净降解菌,研究其相互作用对扑草净降解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第四,通过接种不同密度的耐性线虫,研究其与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对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土壤扑草净的降解、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上研究旨在进一步证明耐性线虫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扑草净降解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微生物代谢具有多样性,环境中存在降解扑草净的微生物。本实验从农药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2株扑草净降解菌,分别命名为P-1、P-2。通过12天液体降解实验,菌株P-1、P-2对40 mg/L扑草净降解率分别达46.46%和65.4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P-1为G-,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菌株P-2为G+,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食细菌线虫由于个体小、繁殖快、易适应变化的环境,可以通过长期驯化培养获得耐性线虫。本研究以从农药厂土壤里分离到的优势食细菌线虫为材料,在含扑草净的长有混合菌群的基础盐培养基上驯化培养,不断提高扑草净浓度直到80mg/L,最终驯化得到一种扑草净耐性线虫,经鉴定为头叶科头叶属线虫(Cephalobus Bastian)。该线虫可以在多种浓度扑草净和不同培养基上生长,但其生长受培养基种类和扑草净浓度影响,耐性线虫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基础盐固体培养基上耐性线虫的生长繁殖速度大于马铃薯蔗糖固体培养基,但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耐性线虫的平均生物量则大于基础盐培养基,扑草净对耐性线虫生长繁殖的影响是扑草净浓度20 mg/L>5 mg/L>40 mg/L。3.通过接种耐性线虫和扑草净降解菌,研究线虫和降解菌相互作用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P-1、P-2均能降解土壤中的扑草净,但降解速度比液体降解慢;降解菌P-1、P-2具有联合代谢降解扑草净的能力;耐性线虫和降解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土壤中扑草净的降解。耐性线虫的取食不仅促进了降解菌数量增殖,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强度及FDA水解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对FDA水解活性的促进明显强于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并且耐性线虫对降解菌P-1、P-2的促进趋势不完全相同,表明耐性线虫既能促进降解菌的增殖也能提高降解菌的活性,而且耐性线虫对降解茵的取食具有偏好性。4.通过接种不同密度耐性线虫进入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土壤,探究耐性线虫和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对扑草净降解、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微生物活性及土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耐性线虫可以促进污染土壤扑草净的降解率,提高范围在8.36~10.69%之间;扑草净在使用初期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促进土壤呼吸、FDA水解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后期表现为抑制作用;接种耐性线虫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促进土壤呼吸、FDA水解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DGGE分析结果表明:在耐性线虫和扑草净的交互作用下,各处理微生物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培养初期先增加,中期减少,后期又回升;DGG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第0天、8天、18天、30天时,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整体相似度分别是75%、44%、78%和49%;在整个培养期内,DGGE图谱显示扑草净处理和接种耐性线虫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一些特征条带的出现和缺失,耐性线虫和扑草净及其相互作用均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线虫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过程的影响,了解了耐性线虫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对扑草净降解的部分机理,并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食微线虫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前景。

刘爽[10](2011)在《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中药大黄、黄芩和黄蜀葵体内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历史发展而保存下来的优秀瑰宝,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医理论对中药的治疗作用往往停留在经验的总结和宏观的描述,缺乏科学试验的解释和验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是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分析鉴定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发挥其串联质谱(MS/MS)或多级质谱技术(MSn)的功能,可获得大量、有效的结构信息,有望建立快速、高效的分析研究体系。大黄药材来源于蓼科(Polgynoaceae)大黄属(Rheum)掌叶组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泄下、抗菌、抗肿瘤、抗高脂血症,降低血压、健胃、利胆、保肝、强心、消炎、延缓衰老、调节免疫等作用。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 [Hibiscus manihot L.])为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Abelmoschus Medicus)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根及花均可入药。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蜀葵花提取物对肾炎、心肌损伤、脑缺血损伤等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临床可治疗糖尿病和肾病。黄芩(Radix Scutellariae)为唇形科黄芩属(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以黄芩提取物作为有效成分的双黄连口服液、复方黄芩胶囊、银黄片等,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HPLC-MS、MS/MS或MSn等方法,建立了大黄、黄芩及黄蜀葵三种中药多成分体内代谢研究、体内天然产物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化学结构鉴定等快速高效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药物样品制备、动物选择、剂量及给药时间确定、脏器组织及体液标本取材、生物样品前处理、HPLC-UV、HPLC-MSn等分析条件优化、生物样品检测、图谱分析、结构鉴定和数据统计等。在大黄水提物、醇提物大鼠口服含药尿总离子流图中共鉴定了18个化学成分,其中5个原型物质,13个代谢产物。在含药肾组织液与含药血清的HPLC-MSn图谱中分别鉴定出5个化学成分和3个化学成分,均为代谢产物。对黄芩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HPLC-MS/MS分析鉴定得到48个化学成分。经中压ODS柱梯度洗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HPLC-MS/MS对黄芩水提物、黄蜀葵醇提物大鼠口服含药尿进行了研究,在黄芩水提物大鼠含药尿中鉴定了9个化学成分,其中2个原型物质,7个代谢产物。在黄蜀葵醇提物大鼠含药尿中鉴定了9个化学成分,其中2个原型物质,7个代谢产物。通过上述研究,部分揭示了大黄、黄芩和黄蜀葵三种传统中药的药效成分,尤其是大黄体内药效物质,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例和方法学借鉴。

二、HPLC-UV对人组织激态释放酶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UV对人组织激态释放酶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述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研究进展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
        1.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特点
        1.1.5 磺酰脲类除草剂作用机理
        1.1.6 作物的选择性
        1.1.7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缺点
        1.1.8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1.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1.2.1 分类
        1.2.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特点
        1.2.3 合成方法
        1.2.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2.5 MOFs在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处理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2.1 试验材料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试剂纯化处理方法
        2.1.3 色谱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2.2.2 整体柱的制备
        2.2.3 固相微萃取的过程
        2.2.4 样品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整体柱的形貌特征
        2.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3.3 杂化整体柱与聚合整体柱的萃取能力的对比
        2.3.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金属有机框架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制备及应用
    3.1 试验材料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色谱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3.2.2 Nd-Fe-B磁粉的修饰
        3.2.3 UIO-66(Zr)-NH_2杂化搅拌棒的制备
        3.2.4 搅拌吸附萃取的过程
        3.2.5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OFs搅拌棒涂层的选择
        3.3.2 UIO-66(Zr)-NH_2杂化磁性搅拌棒的表征
        3.3.3 搅拌吸附萃取条件的优化
        3.3.4 MOFs杂化搅拌棒和聚合搅拌棒萃取效率的比较
        3.3.5 方法分析性能的评价
        3.3.6 方法的适用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SiO_2-UIO-66(Zr)-NH_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分散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UIO-66(Zr)-NH_2 的合成
        4.2.2 SiO_2-UIO-66(Zr)-NH_2的合成
        4.2.3 吸附解吸过程
        4.2.4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合成的silica-UIO-66(Zr)-NH_2材料的表征
        4.3.2 分散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4.3.3 SiO_2-UIO-66(Zr)-NH_2、SiO_2和UIO-66(Zr)-NH_2萃取性能的比较
        4.3.4 分析方法的评价
        4.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Fe_3O_4@IRMOF-3 的制备及其应用
    5.1 试验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5.2.2 Fe_3O_4@巯基乙酸的制备
        5.2.3 Fe_3O_4@IRMOF-3 的制备
        5.2.4 IRMOF-3的制备
        5.2.5 萃取解吸过程
        5.2.6 样品制备
        5.2.7 分析条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合成的Fe_3O_4@IRMOF-3 的表征
        5.3.2 萃取条件的优化
        5.3.3 分析性能的测定
        5.3.4 实际样品的测定
        5.3.5 与其它萃取方法的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
致谢
作者简介

(2)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药活性成分残留对环境的危害
    1.2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1.2.1 国外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1.2.2 国内相关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1.2.3 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3 排污许可制度背景
    1.4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废水中农药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储备液和工作溶液配置
    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 实验部分
        2.3.1 废水样品前处理方法
        2.3.2 UPLC-MS/MS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2 液液萃取条件的优化
        2.4.3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方法学验证
    3.1 标准工作曲线
    3.2 验证方案
        3.2.1 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3.2.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3.2.3 方法准确度的测定
    3.3 验证数据汇总
        3.3.1 方法检出限及测定下限数据汇总
        3.3.2 方法精密度数据汇总
        3.3.3 方法准确度数据汇总
    3.4 本章小结
4 农药活性成分在废水中的分布规律和削减特征
    4.1 企业废水处理工艺概况
    4.2 农药活性成分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归趋
        4.2.1 嘧菌酯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2.2 异菌脲/乙霉威/甲基硫菌灵/环嗪酮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2.3 氟磺胺草醚和吡虫啉在废水系统中的浓度分布及去除率
    4.3 本章小结
5 总排口污水综合毒性分析
    5.1 当前毒性限值确定方法
        5.1.1 稀释倍数法
        5.1.2 排水综合毒性法
    5.2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2.1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2.2 农药企业总排口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5.3 农药废水毒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松茸和三色雷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血压概述
    1.2 ACE与高血压
    1.3 ACE抑制剂
    1.4 食源性ACE抑制多肽的种类及来源
    1.5 ACE抑制多肽的提取与纯化
    1.6 食用菌降血压的研究现状
    1.7 立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第三章 松茸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具有ACE抑制活性食用菌的筛选
    3.3 口蘑属大型真菌子实体ACE抑制活性的比较
    3.4 松茸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
    3.5 松茸ACE抑制肽的理化性质
    3.6 松茸SHR体内降血压效果
    3.7 分析与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色雷蘑ACE抑制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三色雷蘑ITS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4.3 三色雷蘑ACE抑制蛋白的分离纯化
    4.4 三色雷蘑ACE抑制剂的理化性质
    4.5 三色雷蘑ACE抑制蛋白SHR体内降血压效果
    4.6 分析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氨基酸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化学合成松茸ACE抑制肽肽段的图谱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完成专利

(4)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1.1.1 eCG的组成
        1.1.2 eCG的性质
        1.1.3 eCG的生物学活性与功能
    1.2 eCG的分离纯化
        1.2.1 粗分离
        1.2.2 纯化与精制
    1.3 eCG活性
    1.4 唾液酸及其检测
        1.4.1 唾液酸的性质
        1.4.2 唾液酸的功能
        1.4.3 唾液酸的检测意义
        1.4.4 唾液酸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eCG的粗分离及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质纯度的测定
        2.3.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3.3 蛋白质活性的测定
        2.3.4 粗分离
        2.3.5 洗率及脱盐处理
        2.3.6 离子交换层析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粗分离条件的选择
        2.4.2 洗率及脱盐处理结果与讨论
        2.4.3 离子交换层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G的疏水作用层析纯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疏水作用层析介质选择
        3.3.2 疏水作用层析洗脱条件选择
        3.3.3 疏水作用层析上样缓冲液的选择
        3.3.4 疏水作用层析纯化eCG验证实验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1 疏水作用层析介质确定
        3.4.2 疏水作用层析洗脱条件确定
        3.4.3 疏水作用层析上样缓冲液的确定
        3.4.4 疏水作用层析纯化eCG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G活性与Neu5Ac含量的关系探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Neu5Ac的HPLC检测
        4.3.2 样品水解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Neu5Ac衍生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4.4.2 TFA水解eCG条件的确定
    4.5 eCG中Neu5Ac含量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剂材料
    1.3 仪器
    1.4 试验溶液的配制
    1.5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
        1.5.1 禾谷镰刀菌的复苏
        1.5.2 禾谷镰刀菌孢子液的制备
        1.5.3 DON的产生
    1.6 HPLC方法的建立
        1.6.1 DON标品试剂的配置
        1.6.2 DON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色谱条件
        1.6.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6.4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1.7 霉变玉米中DON的测定
        1.7.1 样品的预处理
        1.7.2 样品的免疫亲和柱净化
        1.7.3 样品的HPLC分析
    1.8 DON的提取、纯化
        1.8.1 TLC定性检测DON方法的建立
        1.8.2 DON的提取
        1.8.3 DON的粗分
        1.8.4 DON的纯化
        1.8.5 结晶
        1.8.6 晶体的鉴定及纯度的测定
    1.9 雏鸡DON体内试验
        1.9.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9.2 饲养管理
        1.9.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10 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1.10.1 样品的预处理
        1.10.2 样品的HPLC分析
    1.11 脑组织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1.11.1 样品的预处理
        1.11.2 样品的HPLC分析
    1.12 DON对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1.12.1 石蜡切片的制备
        1.12.2 HE染色
    1.13 DON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1.13.1 脑组织超薄切片的制备
        1.13.2 铅铀双重染色
    1.14 神经细胞内[Ca~(2+)]i的检测
        1.14.1 样品的处理及要求
        1.14.2 检测方法
    1.15 脑组织中CAM含量的检测
        1.15.1 样品处理及要求
        1.15.2 检测方法
    1.16 鸡脑组织中CAM mRNA表达量的检测
        1.16.1 引物设计
        1.16.2 总RNA的提取
        1.16.3 逆转录扩增钙调蛋白mRNA基因
        1.16.4 扩增曲线的建立
        1.16.5 熔解曲线分析
        1.16.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17 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检测
        1.17.1 神经递质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1.17.2 神经递质标准工作液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的色谱条件和荧光检测参数
        1.17.3 标准曲线的建立
        1.17.4 样品的处理
        1.17.5 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
        1.17.6 样品验证性试验
        1.17.7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1.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结果
    2.2 DON-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检出限和定量限
    2.3 霉变玉米中DON的测定
    2.4 DON的提取纯化
        2.4.1 TLC方法定性检测DON的结果
        2.4.2 DON纯化后的结晶及鉴定结果
    2.5 雏鸡生长状态及脑部剖检变化
    2.6 血清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2.7 脑组织中DON蓄积量的检测
    2.8 DON对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2.9 DON对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2.10 神经细胞中[Ca~(2+)]i和脑组织中CAM的检测
    2.11 鸡脑组织中CAM 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
        2.11.1 总RNA鉴定和PCR产物凝胶电泳
        2.11.2 扩增曲线分析
        2.11.3 溶解曲线分析
        2.11.4 鸡脑组织中钙调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2.12 神经递质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检出限和定量限
    2.13 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检测
3 讨论
    3.1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培养
    3.2 DON HPLC的建立
    3.3 DON的提取纯化
    3.4 雏鸡生长状态及脑部剖检变化
    3.5 血清及脑组织中DON蓄积量
    3.6 DON对脑组织结构的影响
    3.7 DON对钙稳态的影响
    3.8 DON对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蛋白酶激活受体研究概况
        1.2.1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历史
        1.2.2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信号传导
        1.2.3 蛋白激活受体与血小板聚集
        1.2.4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疾病
        1.2.4.1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血栓形成
        1.2.4.2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癌症
        1.2.4.3 蛋白酶激活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1.2.5 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1.3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研究概况
        1.3.1 离子通道
        1.3.2 钾离子通
        1.3.3 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
        1.3.4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1.3.5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的调控
        1.3.6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的生理功能
        1.3.7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疾病
        1.3.7.1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神经元兴奋性改变
        1.3.7.2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药物成瘾
        1.3.7.3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与细胞死亡
    1.4 Mrg 受体的简要研究概况
        1.4.1 疼痛
        1.4.2 Mrgs 受体
        1.4.3 Mrgs 受体与疼痛
    1.5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PAR-4 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PAR-4 拮抗活性评价方法
        2.2.3 PAR-4 拮抗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2.2.3.1 先导化合物 ML354 的发现
        2.2.3.2 基于 ML354 的 PAR-4 拮抗剂设计策略
        2.2.3.3 5-无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4 5-磺酰胺、5-酰胺和 5-脲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5 5,6-亚甲基二氧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6 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7 5-甲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8 5-腈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9 5-三氟甲氧基和 5-三氟甲基-3-苯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0 5-三氟甲氧基-3-(6-甲氧-3-吡啶)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1 5-三氟甲氧基吲哚化合物库的合成
        2.2.3.12 5-三氟甲氧基-3-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2.3 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结果与分析
        2.3.1 5-无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2 5-磺酰胺、5-酰胺和 5-脲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3 5,6-亚甲基二氧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4 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5 5-甲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6 5-腈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7 5-三氟甲氧基和 5-三氟甲基-3-苯基吲哚类化合物库的活性评价
        2.3.8 5-三氟甲氧基-3-(6-甲氧-3-吡啶)吲哚类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评价
        2.3.9 5-三氟甲氧基吲哚化合物库的 PAR-4 活性
        2.3.10 5-三氟甲氧基-3-取代吲哚类化合物库的活性评价
        2.3.11 选择性且高活性的 PAR-4 拮抗剂的核磁数据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G 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GIRK1/2 激活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GIRK 活性评价方法
        3.2.3 GIRK1/2 激活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3.2.3.1 基于 ML297 的 GIRK1/2 激活剂设计策略
        3.2.3.2 1-取代-3-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3 1-苯基-3-异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4 1-苯基-3-环戊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5 1-苯基-3-环丁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6 1-苯基-3-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7 1-苯基-3-(环丙基)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8 1-苯基-3-(1-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9 1-苯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0 1-苯基-3-(2,2-二氟)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1 1-苯甲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2.3.12 1-三氟乙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3 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结果与分析
        3.3.1 1-取代-3-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2 1-苯基-3-异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3 1-苯基-3-环戊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4 1-苯基-3-环丁烷-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5 1-苯基-3-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合成
        3.3.6 1-苯基-3-(环丙基)甲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 GIRK 活性评价
        3.3.7 1-苯基-3-(1-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8 1-苯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9 1-苯基-3-(2,2-二氟)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10 1-苯甲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3.11 1-三氟乙基-3-(2-甲基)环丙基-1H-吡唑类化合物库的 GIRK 活性评价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活性评价方法
        4.2.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与合成方法
        4.2.3.1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高通量筛选
        4.2.3.2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策略
        4.2.3.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的合成方法
    4.3 化合物的 MrgX1 别构激活活性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的 MrgX1 别构激活活性评价与构效关系分析
        4.3.2 ML382 的体外药理学评价
        4.3.3 部分 MrgX1 正向别构调剂剂的质谱和核磁数据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PAR-4 拮抗剂
        5.1.2 GIRK1/2 激活剂
        5.1.3 MrgX1 正向别构调节剂
    5.2 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海洋有机污染物和麻痹性贝毒分离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分子印迹的形成与发展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分类
        1.2.1 共价法(Covalent Approach)
        1.2.2 非共价法(Non-covalent Approach)
        1.2.3 半共价法(Semi-covalent Method)
        1.2.4 其他方法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3.1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1.3.2 悬浮聚合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1.3.3 沉淀聚合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1.3.4 原位聚合 (In situ Polymerization)
        1.3.5 表面分子印迹(Surface Molecular Imprinting)
        1.3.6 其他印迹法
    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1.4.1 形貌表征
        1.4.2 化学表征
        1.4.3 分子识别性能表征
    1.5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5.1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
        1.5.2 分子印迹传感器(Molecularly Imprinted Sensor)
        1.5.3 分子印迹催化(Molecularly Imprinted Catalyst)
    1.6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前沿
        1.6.1 纳米基分子印迹材料
        1.6.2 磁性分子印迹材料
        1.6.3 水相分子印迹技术
    1.7 典型海洋有机物污染物概述
        1.7.1 三苯甲烷类(Triphenylmethane)
        1.7.2 磺胺类 (Sulfonamides,SAs)
        1.7.3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1.8 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汇总
    2.1 实验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f/2 培养液配方
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测定海洋环境中的孔雀石绿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MG-MIP)的制备
        3.2.3 平衡吸附试验
        3.2.4 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
        3.2.5 固相萃取小柱的灌装与活化
        3.2.6 标准溶液的 MISPE
        3.2.7 海水样品和鱼虾样品中的 MISPE
        3.2.8 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G-MIP 的制备
        3.3.2 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
        3.3.3 分子识别性能及其选择性评估
        3.3.4 标准溶液的 MISPE
        3.3.5 实际样品的 MISPE 分析
        3.3.6 精密度、稳定性和检出限
        3.3.7 再生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结晶紫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结晶紫分子印迹聚合物(CV-MIP)的制备
        4.2.3 平衡吸附试验
        4.2.4 紫外光谱
        4.2.5 固相萃取小柱的灌装与活化
        4.2.6 标准溶液的 MISPE
        4.2.7 实际样品中的 MISPE
        4.2.8 色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V-MIP 的制备
        4.3.2 分子识别性能及其选择性评价
        4.3.3 识别机理
        4.3.4 Scatchard 分析
        4.3.5 标准溶液的固相萃取
        4.3.6 实际样品中的 MISPE 分析
        4.3.7 精密度、稳定性和检出限
    4.4 本章小结
5 胶州湾海水中磺胺嘧啶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及其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磺胺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SDZ-MIP)的制备
        5.2.3 平衡吸附试验
        5.2.4 固相萃取小柱的灌装与活化
        5.2.5 标准溶液的 MISPE
        5.2.6 胶州湾海水样品中的 MISPE
        5.2.7 色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DZ-MIP 的制备
        5.3.2 分子识别性能评价
        5.3.3 Scatchard 分析
        5.3.4 标准溶液的固相萃取
        5.3.5 胶州湾海水样品中的 MISPE 分析
        5.3.6 胶州湾海水中的 SDZ
        5.3.7 精密度、稳定性和检出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虚拟模板的膝沟藻毒素 GTX2,3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2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6.2.3 比表面积和扫描电镜表征
        6.2.4 静态平衡吸附试验
        6.2.5 色谱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6.3.2 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6.3.3 分子识别性能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用于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膝沟藻毒素 GTX2,3 的选择性分离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仪器
        7.2.2 分子印迹微球(MIPMs)的制备
        7.2.3 固相萃取小柱的灌装与活化
        7.2.4 GTX2,3 标准溶液的 MISPE
        7.2.5 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培养
        7.2.6 麻痹性贝毒的粗提取
        7.2.7 麻痹性贝毒粗提物的 MISPE
        7.2.8 TOF-MS 条件
        7.2.9 色谱条件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标准溶液的固相萃取及其条件优化
        7.3.2 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 TOF-MS 分析
        7.3.3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 TOF-MS 分析
        7.3.4 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提取液的 MISPE
        7.3.5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提取液的 MISPE
        7.3.6 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7.3.7 再生性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缩略语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苋籽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籽粒苋概况
        1.1.1 籽粒苋的特性及分布
        1.1.2 苋籽的营养价值
    1.2 籽粒苋的研究利用现状
        1.2.1 营养成分的研究利用
        1.2.2 功能成分的研究利用
        1.2.3 食品开发现状
    1.3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与功能
        1.3.2 生物活性肽的吸收机制
        1.3.3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1.4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研究现状
        1.4.1 ACE与高血压
        1.4.2 活性肽的ACE抑制机理
        1.4.3 ACE抑制肽的构效关系
        1.4.4 食源性ACE抑制肽的制备
        1.4.5 食源性ACE抑制肽活性的测定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苋籽蛋白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2 正交试验结果
        2.2.3 最佳工艺的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苋籽蛋白制备ACE抑制肽工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酶解最适蛋白酶的筛选结果
        3.2.2 Alcalase酶解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2.3 三元二次旋转正交组合优化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苋籽ACE抑制肽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分离纯化苋籽ACE抑制肽最适大孔树脂筛选结果
        4.2.2 DA201-C大孔树脂对苋籽ACE抑制肽的静态吸附曲线
        4.2.3 DA201-C大孔树脂对苋籽ACE抑制肽的静态解吸曲线
        4.2.4 DA201-C大孔树脂静态纯化苋籽ACE抑制肽工艺
        4.2.5 DA201-C大孔树脂动态纯化苋籽ACE抑制肽工艺
        4.2.6 DA201-C大孔树脂对苋籽ACE抑制肽的分离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苋籽ACE抑制肽的凝胶层析、RP-HPLC分离纯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ephadex G-25对苋籽ACE抑制肽AP的分离
        5.2.2 半制备RP-HPLC对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分离
        5.2.3 RP-HPLC对苋籽ACE抑制肽AP-Ⅱ-2的分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理化性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溶解性
        6.2.2 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pH稳定性
        6.2.3 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温度稳定性
        6.2.4 苋籽ACE抑制肽AP-Ⅱ的体外抗消化酶稳定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 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原因
        1.1 土壤农药污染现状
        1.2 农业土壤污染成因
        1.3 我国土壤污染特点
    2 污染土壤的修复
        2.1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2.2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
        2.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2.4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扑草净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培养基
        2.2 实验仪器
        2.3 扑草净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2.4 降解菌降解效果的检测
        2.5 降解菌鉴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3.2 降解菌株P-1和P-2的鉴定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扑草净耐性线虫的驯化培养及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驯化线虫与扑草净降解菌相互作用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耐性线虫的预培养和灭菌及线虫悬液的制备
        2.3 降解菌P-1和P-2的培养和种子液的制备
        2.4 实验设计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扑草净的残留动态
        3.2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耐性线虫的数量动态变化
        3.3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细菌数量和活性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驯化线虫对污染土壤土着微生物降解扑草净影响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耐性线虫的预培养和灭菌及线虫悬液的制备
        2.3 新鲜土壤的杀线
        2.4 实验设计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性线虫和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扑草净的残留动态
        3.2 耐性线虫和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耐性线虫的数量动态变化
        3.3 耐性线虫和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细菌数量和活性的动态变化
        3.4 耐性线虫和土着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附录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浊点萃取步骤
    3 结果与讨论
        3.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2 土壤样品中提取的扑草净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3.3 浊点提取步骤的优化
        3.4 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中药大黄、黄芩和黄蜀葵体内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药大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中药大黄的本草学研究
        1.1.2 中药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1.1.3 中药大黄药理研究进展
        1.1.4 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
    1.2 中药黄蜀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蜀葵的化学成分研究
        1.2.2 药理研究进展
        1.2.3 临床应用
    1.3 中药黄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学成分研究
        1.3.2 中药黄芩的药理活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2 大黄提取物体内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讨论
        2.3.1 分析条件的优化
        2.3.2 标准品的ESI-MS裂解分析
    2.4 大鼠含药体液及组织成分分析
        2.4.1 大鼠含药尿LC-MS图谱的解析
        2.4.2 大鼠含药肾组织LC-MS图谱的解析
        2.4.3 大鼠含药血清LC-MS图谱的解析
    2.5 本章小结
3 黄芩、黄蜀葵提取物体内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样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实验条件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体内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3.3.2 提取和分离
    3.4 结果
        3.4.1 黄芩水提物LC-MS鉴定结果
        3.4.2 黄蜀葵醇提物和黄芩水提物大鼠含药尿LC-MS鉴定结果
    3.5 讨论
        3.5.1 黄芩水提物LC-MS鉴定结果的分析
        3.5.2 大鼠含药尿LC-MS鉴定结果图谱解析
4 药理活性研究
    4.1 大黄含药尿成分的分离富集
    4.2 大黄体内药效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HPLC-UV对人组织激态释放酶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 杨靖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2]农药活性成分定量检测在排污许可技术中的应用[D]. 施玛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3]松茸和三色雷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耿雪冉.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4]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离纯化研究[D]. 刘娟. 浙江大学, 2016(07)
  • [5]DON诱导禽类神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D]. 耿芳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6]PAR-4拮抗剂、GIRK1/2激活剂和MrgX1正向别构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D]. 温万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7]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海洋有机污染物和麻痹性贝毒分离检测中的应用[D]. 连子如.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2)
  • [8]苋籽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评价[D]. 陈飞平. 西南大学, 2013(12)
  • [9]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D]. 周际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中药大黄、黄芩和黄蜀葵体内成分的研究[D]. 刘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HPLC-UV法测定人体组织激肽释放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