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

入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

一、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雷,袁哲沛,俞良曦[1](2020)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存活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存活者意识恢复情况的因素。方法:选择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存活者39例,其中意识恢复者18例,意识未恢复者2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原因、急救反应时间、是否有第一目击者、是否除颤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室颤状态的意识恢复率66.7%,明显高于非室颤状态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第一目击者参与抢救的患者意识恢复率为88.9%,明显高于意识未恢复组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组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短于意识未恢复组(P<0.05)。结论:是否室颤并及时除颤、是否有第一目击者、急救反应时间是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存活者意识是否恢复的重要因素,应积极加强公众急救知识的宣教、提高心肺复苏的技能、应用推广自动体外除颤仪。

陈静东[2](2019)在《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中的抢救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急救中心开展院前心肺复苏治疗并送院内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心跳骤停至接受电除颤、气管插管治疗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发病后10 min内接受电除颤、气管插管治疗患者23例为甲组、10~20 min内接受治疗患者29例为乙组、20 min后接受治疗患者18例为丙组。比较3组患者复苏成功比例、康复预后,分析患者抢救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6例,占比51.4%,其中甲组复苏成功率、自主心律恢复率、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及出院生存率均高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成功患者首次抢救时间短于复苏失败患者,胸外按压循环次数及电除颤次数均少于复苏失败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使用电除颤和气管插管治疗能有效提升复苏成功比例,更好改善患者病情预后。

陈小凤,聂时南,季娟娟,孙涛,孙守松[3](2019)在《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报告约36万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OHCA)[1],中国每年约发生54.4万例OHCA。尽管CPR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CA的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提高。美国最近的统计显示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为

陈新,韦建革,覃向华,陈礼琪,黄妍,毛力红[4](2017)在《团队心肺复苏成功74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团队心肺复苏(CPR)成功的7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团队CPR在CPR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0年)对37例单人徒手CPR后的CPR效果进行分析,第二阶段(20102016年)对154例团队CPR训练后的CPR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比两个阶段的复苏效果。结果:第一阶段成功复苏5例,复苏有效率为13.51%,第二阶段成功复苏74例,有效率为48.05%,两个阶段的复苏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协作CPR能有效提高CPR的有效率,对CPR救治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在各院中进行推广应用。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5](2016)在《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在"白金10分钟"的心跳恢复成功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5年1月)、重庆维普(1989-2015年1月)和万方数据库(1990-2015年1月),收集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心肺复苏的分析。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stata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57篇,共计29269例患者,其中心跳恢复患者为1776例,异质性检验X2=3428.85,P<0.01,I2=98.4%,存在高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为0.171[0.144-0.199]。结果:(1)按4种抢救方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2010和其他版本)施救患者心跳恢复率无差别;(2)将抢救时间分为≤1min组、1-5min组、5-10min组、10-15min、>15min组,心跳恢复成功率分别为:[0.247(0.15-0.344)]、[0.353(0.250-0.456)]、10.136(0.109-0.163)]、[0.058(0.041-0.075)]、10.011(0.004-0.019)]。≤1min与1-5min组无统计学差异。1-5min高于5-10min组、10-15min和>15min组。5-10min高于10-15min和>15min组;10-15min高于>15min组。按10分钟分组:分为≤10min心跳恢复成功率[0.189(0.161-0.218)]高于>10min组[0.044(0.032-0.056)];(3)电话指导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167(0.016-0.351)]和≤1min、1-5min、5-10min、10-15min、>15min组]均无差异;(4)目击加群众组的心跳恢复成功率[0.329(0.221-0.436)]与≤1min、1-5min没有差异,但是高于5-10min、10-15min和>15min组。结论:1、采用不同的复苏版本指导施救的患者,其心跳复苏率没有差异。2、心跳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在于时效性,大众参与的心肺复苏,才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的基石。3、提供完备的急救器材,完善综合措施能提高白金十分钟内患者的心跳复苏成功率。中国的心肺复苏研究有待提高。

张军根,付卫林,袁轶俊,唐春福,汪敏,宋因力,张志伟,姚黎英[6](2014)在《搬抬过程中心肺复苏的质量》文中认为高质量CPR是心肺复苏的基石[1],但在实际急救过程中CPR质量明显偏低[2-4],是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下的重要原因[5-8]。为了揭示搬抬对复苏质量的影响,为规范院前心搏骤停的复苏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做了以下研究。1资料与方法1.1场景设计实验组为搬抬CPR急救小组,将模拟患者(挪度复苏安妮310055)安放于杭州市急救中心4楼楼道口(模拟居民楼道),救护车停放于一楼楼道入口处(模拟居民小区内楼道口道路)。由1名

许毅虹[7](2014)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抢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3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1)。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军根,付卫林,钱利娜,鲁美丽[8](2013)在《临床路径对急救小组心肺复苏质量效能的改进》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急救小组复苏效能的改进效果。方法设计心搏骤停院前救治临床路径,通过模拟病例对杭州市急救中心一线急救小组实施培训,对培训前后的各项救治指标进行测评、比对。结果符合条件的45个急救小组培训前现场实施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开通静脉的仅8(17.8%)、5(11.1%)、6(13.3%)组,前3 min中断按压时间(102.13±13.68)s,辅助人员球囊成功通气比例0.37±0.09,现场心电取证、告知签字仅8组(17.8%)、6组(13.3%),复苏与取证能同时进行的仅2组(4.4%)。培训后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开通静脉分别达到45组(100%)、43组(95.6%)、43组(95.6%),按压中断时间缩短到(69.73±7.66)s,成功通气比例0.57±0.12;现场心电取证、告知签字取证分别达到了40组(88.9%)、43组(95.6%),复苏取证同时进行达到了36组(80.0%)。结论院前心肺复苏质量低下,临床路径是急救小组实现院前心肺复苏从高风险低效能到低风险高效能转变的有效工具,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值得推广运用。

郑洪玲[9](2012)在《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笔者对2009-2012年3年中我院的235例CPR儿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客观反映目前CPR的现状,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总结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肺复苏的水平。研究对象: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3年间,本院急诊室、手术室、普通病房内以及院外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235例实施的患者中男130例,女105例。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八项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每一种因素再进行分类,然后统计每一分类的CPR成功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八项影响因素分类分别见表1至表8。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2年2月235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的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对以上八项因素的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勺统计学软件进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着。结果与分析:采用以上资料、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总体复苏结果:心肺复苏235例,成功49例,失败186例,总体成功率为20.85%1.性别对复苏成功率无影响。男性和女性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一致,均接近总体复苏成功率20.85%。2.年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年龄越小,心肺复苏成功率越低,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3.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原发性基础疾病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与心脏骤停有关的的原发性心脏疾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重要脏器如脑的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较低,重症肺炎、误吸窒息等非心脑重要脏器的损害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4.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开始的时间与成功率有显着的影响。在心脏骤停患者发生的1-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最高,达到60.8%,超过10分钟进行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最低。5.心脏骤停患者发生的地点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影响。发生在医院内的CPR成功率较高,院外的CPR成功率较低。6.心脏骤停患者现场第一人员知识、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心脏骤停患者现场第一人员知识、水平越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7.CPR持续时间超过《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时间30min以上,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并未有显着的影响。CPR持续时间达到30min的抢救成功率比较高,超过30min以上者,如持续35min、45min、55min三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几乎一致。8.应用标准剂量与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无影响。给CA患者用标准剂量与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一致,都接近于总体成功率20.85%。结论:近年来,复苏方法学的研究较多,它们与指南推荐的标准法相比,脑复苏率的优势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寻求更有效的复苏方法当然重要,如何推行标准CPR,并把它运用到临床复苏中去则是务实的作法。提高CPR成功率的切行可效的途径,总结为两大思想:1.在未发生CA的情况下,大力提倡“治未病”的思想。2.发生CA的情况下,以下三项是最有效的提高CPR成功率的途径:①急救反应通道的完善;②急救医护人员的CPR专业水平的规范、提高;③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采取的措施:例如,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更高建设。对于第三项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可以以每个家庭为准,印制发行急救最基本知识的通俗宣传手册,每个家庭发放一本;每个电视台每周一分钟的急救知识的宣传;社区墙壁、报纸急救知识的宣传。

胡苏珍[10](2012)在《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社区急救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现况调查1)分析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的报警出诊记录,了解急症或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第一目击者施救情况,抢救成功率等指标。2)调查宁波市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情况。(2)第二阶段:类实验性研究分别选取两个社区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按照1人/单元的比例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者培训(121人),培训合格后培训者为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普及培训(823人)。培训结束后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照组在同期发放同等量问卷。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实施6个月后,从宁波市急救中心查阅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0报警出诊记录。结果(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1)2010年宁波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情况①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6.62min。②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位列疾病谱前三位,也是造成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前三位原因。③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目击患者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平均为12.87±15.72min,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为1.63%。2)宁波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问卷调查①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9.29±2.19(总分15分);态度的平均得分为19.67±1.61(总分25分);行为的平均得分17.17±3.94(总分35分)。②调查对象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或广播,仅有17.49%的调查对象通过培训获得急救知识。既往未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里培训”。③78.2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院前急救培训。大部分调查对象希望培训以讲座和练习的形式进行,培训的时间安排在周末的白天。(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分析①培训者培训a.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后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结束后理论考核、心肺复苏实践考核、创伤救护实践考核和授课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6.77±4.06;84.18±3.55:83.72±3.34;81.89±3.81。②普及培训a.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对照组研究对象培训后的急救知识得分较培训前高(0.01<P<0.05),急救态度、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培训前干预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d.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2)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效果评价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居民对该体系的知晓率在40-70%之间。②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的6个月内,干预组的呼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0.01<P<0.05)。③干预组的院前急救空诊率为0,对照组为7.69%。④干预组、对照组在拨打120人员、自救互救实施情况以及病种分布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1)宁波市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院前急救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长且空诊率高;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亦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猝死的呼救反应时间较长,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低,救活率亦不高。2)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知识掌握不佳。3)调查对象的院前急救态度和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4)在社区层面组织院前急救培训具有可行性。(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培训者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受训者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训者培训合格后能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2)培训者开展普及培训能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3)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改善居民的院前急救行为有一定帮助。

二、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院前心肺复苏存活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指标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及时除颤对心肺复苏存活者意识恢复的影响
    3.2 第一目击者参与对心肺复苏存活者意识恢复的影响
    3.3 急救反应时间对心肺复苏存活者意识恢复的影响

(2)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定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复苏情况
    2.2 患者抢救情况
3 讨 论

(3)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外心搏骤停和院内心搏骤停
2 初始心律
3 心搏骤停原因
4 启动CPR及电除颤时间
5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6 早期建立高级气道
7 ECPR的应用
8 目标温度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
9 复苏中心的建立

(4)团队心肺复苏成功7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复苏有效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判断依据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治疗方案
        1.5.2 观察组治疗方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
    二、社会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建立自救互救体系的M意义
    三、院前急救培训的研究现状
    四、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五、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对实践的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院前心肺复苏存活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分析[J]. 孙红雷,袁哲沛,俞良曦.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J]. 陈静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31)
  • [3]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陈小凤,聂时南,季娟娟,孙涛,孙守松. 临床急诊杂志, 2019(01)
  • [4]团队心肺复苏成功74例报告[J]. 陈新,韦建革,覃向华,陈礼琪,黄妍,毛力红. 临床急诊杂志, 2017(06)
  • [5]中国院前心跳骤停患者白金10分钟心跳恢复成功率的meta分析[A]. 谷向民,李志辉,何忠杰,赵哲炜,刘双庆. 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国家级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广东省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培训班”资料汇编, 2016
  • [6]搬抬过程中心肺复苏的质量[J]. 张军根,付卫林,袁轶俊,唐春福,汪敏,宋因力,张志伟,姚黎英.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09)
  • [7]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J]. 许毅虹.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6)
  • [8]临床路径对急救小组心肺复苏质量效能的改进[J]. 张军根,付卫林,钱利娜,鲁美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10)
  • [9]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D]. 郑洪玲. 山东大学, 2012(06)
  • [10]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胡苏珍.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入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