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主要捆绑带对比与连通性

大湄公河次区域主要捆绑带对比与连通性

一、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Chatthanaphaksiri Thanyarat(秀娟)[1](2021)在《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泰国与GMS国家贸易效率和潜力研究》文中认为

吴汪世琦[2](2021)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文中指出共建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并且各方先后建立了多个双边和多边的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在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走廊合作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进程不断推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经济走廊合作从理念到实践面临重重困境,诸多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推进缓、见效慢等症结。为此,如何厘清这些不确定因素,高效、可持续地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经济走廊合作就成为一项紧迫性课题。因此,本文对以往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套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共建经济走廊的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对经济走廊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丰富了经济走廊的理论内涵,并依次提出了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以及经济走廊生命周期等理论判断,对经济走廊合作持续衍变的驱动力、影响因子以及具体过程进行了阐释。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本文剖析了现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征。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正处于经济走廊生命周期中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嵌式”目标,地区的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以“亲、诚、惠、容”与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坚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促进大型交通基建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其次,本文根据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组成要素,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进行了探析。各成员国希望凭借经济走廊合作所实现的战略利益、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催生了他们参与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强烈动机,构成了地区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再次,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剖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经济地理特征的欠佳令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初启面临复杂困境,严重制约了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制度安排能力建设的不足滋生走廊合作中“恶性搭便车”、“公地悲剧”、统筹乏力等问题;美、日、印等域外大国在地区建立的“对冲型”经济合作机制令中国与地区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面临巨大的地缘压力;毗邻地区以非传统安全威胁为首的“外部性”影响为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埋下了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最后,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限制性条件,探寻了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推进的具体路径。中国与地区国家应当努力重塑走廊域内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凭借移民激励、“港产园”协同发展等手段,扭转走廊经济地理特征的劣势,提升经济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各参与方需通过构建走廊项目监管机制、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以及根据属地建立双边的走廊联工委等方式,来强化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以保证经济走廊各项政策与规则贯彻的持续性;中国则需要发挥自身产能与地缘优势,用好“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模式,促进各方的发展倡议在地区有机相融,妥善应对美、日、印等国的地区经济制度角力,巩固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政治可持续性;中国和地区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非传统安全合作,追源溯本,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将毗邻地区对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外部性”影响降至最低。未来,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将逐步迈入生命周期的中级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应当以数字与创新为引领,力促地区经济走廊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为地区经济的复苏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孙策[3](2020)在《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铁矿一直以来作为成岩/成矿中主要的标型矿物,广泛赋存在自然界中各类岩石/矿石之中。同时,又因为自身特殊的晶格特征,类质同象普遍发育,因此微量元素组分变化较大。随着高精度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替,许多研究者通过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制约矿床成因、成矿机制、成矿环境(如温度、氧逸度、熔/流体成分)等关键问题。本文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这两个不同成矿类型中磁铁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磁铁矿不同的岩相学、显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探讨了磁铁矿对这两个矿床的矿床成因类型、成矿环境及成矿机制的指示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比分析岩浆型与热液型磁铁矿的异同、标型特征和应用。帕莱通铁矿床是老挝南部万象-呵叻中生代盆地中最典型的大型铁矿床,分为东、西两个矿段,西矿段为豆状、块状富磁铁矿石矿体,东部则主要发育角砾状贫赤铁矿石矿体,而其中的西矿段主要产于新生代富铁质玄武岩之中。本论文主要对西矿段中豆状、块状磁铁矿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块状磁铁矿具有细粒它形结构特征,豆状磁铁矿具有球粒同心圆状结构特征。对较为新鲜的磁铁矿的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Ti O2-Al2O3-Mg O三角图落入超基性-基性-中性岩浆岩区;微量元素富集V、Ti、Cr、Co、Ni及Ga等元素,亏损Sr、Ba及Mg等不相容元素;Co、Ni元素含量较高,且较高Ni/Co比值可以反映成因与深源物质;Ti含量较高且Ni/Cr比值≤1,在Ti-Ni/Cr图中落入了热液型磁铁矿的范围;Ga-Sn图解表明磁铁矿属于斑岩型热液成因;(Ca+Al+Mn)-(Ti+V)或Ni/(Cr+Mn)-(Ti+V)成因判别图显示该矿床兼具Kiruna型和斑岩型矿床的特征;V含量表明磁铁矿在较低氧化环境中形成;(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磁铁矿形成温度处于300°-500℃范围内。据上认为帕莱通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岩浆演化作用形成的富铁流体,后期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交代作用,使得磁铁矿具有了热液成因的特征。研究帕莱通铁矿的成因,对于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同类型矿床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红牛-红山铜矿床是滇西北中甸弧区内一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可根据矿体产出位置不同划分为红山、红牛两个矿段。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脉状发育在大理岩夹层顶与角岩化变砂岩的接触顶底面位置,并且越接近碳酸盐岩部分越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论文在收集大量相关野外地质资料与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地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主要选取了矿区内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矽卡岩中磁铁矿进行镜下显微结构观察,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磁铁矿进行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微区原位成分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花岗斑岩中磁铁矿整体呈高的Ti、V、Ga、Cr、Ni及低的Mg、Al、Ba、Sr、Mn含量,典型岩浆成因特征,其中部分样品中发育两期磁铁矿,并且元素表现出由第一期岩浆磁铁矿向第二期热液磁铁矿演化的趋势。在Ti O2-Al2O3-Mg O和Ti O2-Al2O3-Mg O+Mn O成因判别图解中,一期磁铁矿落主要为岩浆成因,二期磁铁矿则显示了接触交代成因,并且两期磁铁矿表现出过渡的趋势;而Al+Mn-Ti+V和Ga-Sn成因判别图表明一期和二期磁铁矿都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两期磁铁矿中均富集V,说明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氧逸度比偏低,并且两期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氧逸度差别不大。(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一期磁铁矿的形成环境的温度范围大于500℃,二期磁铁矿形成环境的温度范围是300-500℃。而矽卡岩中磁铁矿为典型的热液交代成因,并且具有很高的Mg和Mn值,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92×10-6与3668×10-6;成矿温度接近200-300℃之间,同时Ga元素含量也呈现降低的的趋势;磁铁矿形成退变质阶段于矽卡岩阶段和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期)之间,氧逸度在-30到-32之间,明显低于矽卡岩阶段,表明磁铁矿形成过程中成矿流体已由氧化性向还原性过渡,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可能是造成成矿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矿床成因的磁铁矿标型特征,并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质环境中生成磁铁矿中微量元素综合研究发现,磁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广,特殊元素如Mg、Al、Ti、V、Co、Ni、Zn、Cr、Mn、Ga和Sn等在各种成因类型的磁铁矿中可达到检测水平,并且这些元素在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中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Mn、Ti、V、Ni、Cr等元素及Ni/Cr、V/Ti等比值可以用来示踪磁铁矿成因类型,Ti、Ga、Sn可以指示温度,V、Cr可以指示氧逸度等,同时,还发现无论是岩浆或是热液磁铁矿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变化都可以有效地示踪矿床学成矿过程的研究。

刘华应,黄永聪[4](2020)在《老挝沙耶武里地区构造层的划分与构造形迹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老挝(北部)沙耶武里(Xaignabouli)地区位于三级构造单元思茅-彭世洛地块中东部通过开展该地区区域地质填图调查工作发现其内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地层分布情况及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转换面,将划分出五大构造层以及三个期次的褶皱带;而该地区的断裂发育,按其走向划分为两组:一组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也是该区的主干断裂,以及研究方向;而另一组为北西向断裂。

杨绍文,张星培,梅文周,严城民,周听全,吴昌进[5](2019)在《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的重要断裂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文中认为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李振江,游水生[6](2019)在《老挝孔县地区地质特征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区域地质与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对老挝1∶20万孔县幅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全面提高了该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本文在介绍地层、岩石、构造特征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主要的基础地质研究进展:在厘定地层层序基础上,新建岩石地层单位14个,新建石炭纪—二叠纪蜒化石组合带4个;莫卡兰扣超基性岩及孟南县玄武岩的研究,解决了哀牢山-斯雷博河结合带南延与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的问题,对该区及邻区的地层、构造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李振江,刘书生,吴振波,景志民,游水生[7](2018)在《老挝1∶20万孔县幅(B.Khon)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成果》文中指出老挝1∶20万孔县幅是中、老两国政府合作项目,采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方法手段,查明了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及矿产的分布及特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进展:(1)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地层序列及构造格架,新建石炭系—新近系1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和石炭纪—二叠纪4个化石组合带;(2)查明研究区火山岩时代主要为石炭纪、早二叠世和中三叠世,提出莫卡兰扣(Ph. Mokkalangkou)断裂带为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部分的认识,所夹超基性岩可能为蛇绿岩残片,对该区及邻区的地层、构造区划具有重要意义;(3)查明了研究区构造形迹的特征与分布,划分4个构造层及4个构造单元,总结出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4)新发现铜、铅锌和金13处矿化点,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化探综合异常24处,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含矿层位、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划分了4个找矿远景区,对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金珍[8](2018)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关系正在逐渐由参与、融合,向塑造、引领转变,“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全球和地区合作中日益突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就是中国倡导和引领建设的次区域合作新机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后来者”,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如何处理和协调次区域内既有机制尤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在学理和现实层面都面临着难题。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六国间最早且最为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合作平台。2014年,在国际和地区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倡议并引领了次区域合作新机制的建设。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中国云南顺利举行。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成功召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这一进程,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次区域合作的深化,中国正在由国际机制的参与者向倡导者、主导者的转变,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探讨与总结。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卷入不断嵌套、重叠的多边地区机制之中,机制复杂性也日益成为中国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如何妥善处理新老机制的关系,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由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学理层面,有利于把握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态势,为新的理论突破提供更为可靠的事实依据。在实践层面,对于我国处理国际机制复杂化的问题可以提供良好的参鉴样本。本文首先明晰次区域合作的基本概念,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合作的内在关联。结合区域主义、功能主义、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提出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框架,即纵向的历史比较,横向的机制间同类要素比较。第二,运用这个框架,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规律。纵向上,比较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各自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主要困难,揭示后者对于前者的突破与发展。横向上,从合作领域、机制建设、合作主导权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把握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主导权等方面的优势,也准确分析其在机制建设方面的相对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两项机制的内在关联,指出两项机制应该且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次区域的繁荣与稳定。第三,探究其对我国在新时期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成熟到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设和推进,这一进程折射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合作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对于我国在周边外交新时代如何引领和深化次区域合作,以及如何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一是依据合作的深度不同,次区域合作可以分为“低阶次区域合作”和“高阶次区域合作”两类。“高阶”相对“低阶”次区域合作而言,强调的是合作层次、合作水平及合作机制的提质升级。主要指原有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新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推进合作的调整和深化。这也是一个合作需求逐渐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以及合作机制不断演化的过程。二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建契合了澜湄次区域“高阶”合作发展趋势,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不是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另起炉灶”,尽管其有望建设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版”,但是实现全面超越仍有待时日。在次区域的发展进程中,二者必然长期共存,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竞合关系,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切实降低各方参与成本,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机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周边地区机制复杂性及机制建设与中国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应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以推动地区深度融合,深化周边外交合作。要准确认识在周边区域合作中,创设机制与既有机制之间不是“零和”关系,而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二者竞争的一面需要磨合,二者共通的一面提供了协同发展的空间。中国倡导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无论在理念设计还是机制安排等方面,都秉承着协同发展、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创设机制是对既有次区域合作架构的补充而非替代,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

刘书生,杨永飞,郭林楠,聂飞,彭智敏,潘桂堂[9](2018)在《东南亚大地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东南亚地区位于全球特提斯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与印度—澳大利亚成矿域的交汇地带。构造演化独特,先后经历了原—古—中—新特提斯增生造山、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太平洋俯冲等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形成了多条火山弧带、蛇绿混杂带以及同碰撞和后碰撞岩浆岩带。本文在总结前人大地构造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东南亚地区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32个二级构造单元和57个三级构造单元。伴随着原—古—中—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太平洋俯冲等多期次构造域事件,以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将东南亚地区划分为3个一级成矿域,6个二级成矿省,21个三级成矿带,并结合构造演化初步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

李振江,吴振波,游水生,刘书生,李瑞[10](2018)在《老挝孟南县晚石炭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认为老挝琅勃拉邦孟南县一带广泛分布的晚石炭世玄武岩为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高场强元素,具Nb、Ta、Ti、Zr、Hf负异常的弧火山岩特征。岩石稀土总量(ΣREE)较低,轻稀土弱-中等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协调一致,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斜型;岩石微量元素显示了与陆缘弧火山岩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特征。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区玄武岩形成于陆缘岛弧及陆缘火山弧环境,是墨江-黎府-罗文真火山弧的基性岩组成部分。岩浆动力来源于晚石炭世哀牢山-斯雷博河洋向西俯冲的消减,其空间展布限定并指示了结合带的空间位置,其构造属性是斯雷博河洋俯冲极性的重要制约。

二、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经济走廊的概念
        (三)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内涵
        二、路径
    第二节 经济走廊相关理论溯源
        一、源生
        二、衍变
        三、产品属性
    第三节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
        一、经济走廊内涵的重构
        二、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
        三、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
        四、经济走廊的生命周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实践与特点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二、“非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多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
        三、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点
        一、以“亲、诚、惠、容”和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
        二、秉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
        三、促进大型基建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四、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
    第一节 战略利益的驱动
        一、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维护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位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需求
    第二节 安全利益的维护
        一、缩小传统安全利益分歧
        二、消除跨境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三节 经济利益的扩展
        一、中国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
        二、东南亚国家实现“工业4.0”的需求
        三、促进各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合理化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
    第一节 经济地理特征的制约
        一、经济密度较低
        二、分割情况严重
        三、与高经济梯度地区之间的距离遥远
    第二节 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欠佳
        一、统筹机制的领导力不足
        二、匮乏有力的工程项目监管机制
    第三节 来自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美国:从“下游行动倡议”到“湄美关系”,步步为营
        二、日本:GMS与“日湄合作”双管齐下
        三、印度:BIMSTEC、MGC、AAGC三箭齐发
    第四节 毗邻地区“外部性”对走廊发展的影响
        一、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自然灾害的侵扰
        三、跨国犯罪的危害
        四、来自毗邻地区的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性路径分析
    第一节 重塑经济走廊域内的经济地理特征
        一、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激励政策
        二、积极推行“港产园”协同发展的模式
        三、与地区国家搭建更多“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
        四、构建走廊域内各级政府与走廊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五、促进地区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和解
    第二节 增强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
        一、按照工程所处地域建立双边的联合工作委员会
        二、强化经济走廊合作监管机制的能力建设
        三、建立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
    第三节 采取综合手段应对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加大对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二、积极与日本在经济走廊域内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三、力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对接
    第四节 合理削减走廊毗邻地区“外部性”影响
        一、建立多领域的双边信息情报共享平台
        二、推进地区的减贫工作
        三、强化对地区恐怖主义的“去极端化”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铁矿标型特征
        1.2.1.1 磁铁矿的物理特征
        1.2.1.2 磁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1.2.2 磁铁矿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1.2.3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3.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2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典型矿床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2.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1.1 区域地层
        2.1.1.2 区域构造
        2.1.1.3 区域岩浆岩
        2.1.2 矿床地质特征
        2.1.2.1 地层
        2.1.2.2 构造
        2.1.2.3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
        2.1.2.4 矿体特征
        2.1.2.5 矿石及蚀变特征
        2.1.2.6 成矿期次划分
    2.2 云南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1.1 区域地层
        2.2.1.2 区域构造
        2.2.1.3 区域岩浆岩
        2.2.2 矿床地质特征
        2.2.2.1 地层
        2.2.2.2 构造
        2.2.2.3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2.2.2.4 矿体特征
        2.2.2.5 矿石及矿化蚀变特征
        2.2.2.6 成矿期次划分
第3章 磁铁矿显微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3.1.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西矿段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3.1.2 中甸红牛-红山铜矿床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
    3.2 磁铁矿样品挑选与测试方法
        3.2.1 样品挑选
        3.2.2 测试方法
    3.3 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3.3.1 老挝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3.3.2 红牛-红山铜矿床磁铁矿分析测试结果
第4章 磁铁矿对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4.1 老挝帕来通铁矿床中磁铁矿对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4.1.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分特征
        4.1.2 氧逸度和温度
        4.1.3 磁铁矿成因分析
        4.1.4 磁铁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4.2 云南红牛-红山铜矿床中磁铁矿对成矿过程及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4.2.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分特征
        4.2.2 溶解-再沉淀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
        4.2.3 控制磁铁矿组分含量的因素
        4.2.3.1 水岩相互作用
        4.2.3.2 共存矿物的沉淀
        4.2.3.3 温度与氧逸度
        4.2.4 磁铁矿成因分析
        4.2.5 磁铁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4.3 磁铁矿标型特征对于不同成因矿床的指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老挝沙耶武里地区构造层的划分与构造形迹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层的划分
    1.1 早、前华力西期构造层
    1.2 华力西构造层
    1.3 印支构造层
    1.4 燕山构造层
    1.5 喜马拉雅构造层
2 构造形迹特征
    2.1 褶皱
        2.1.1 华力西期褶皱
        2.1.2 印支期褶皱
        2.1.3 燕山期褶皱
    2.2 断裂
        2.2.1 北东-北北东向断层
        2.2.2 北西向断层
3 结论

(5)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的重要断裂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要断裂位置与构造单元划分
2 高黎贡山-瑞丽断裂系
    2.1 高黎贡山断裂
    2.2 怒江断裂
    2.3 龙陵-瑞丽断裂
3 迪麻洛-昌宁-孟连断裂系
    3.1 捧当断裂
    3.2 沧源断裂
    3.3 福贡断裂
    3.4 双江-竹塘断裂
4 结论

(6)老挝孔县地区地质特征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2 研究进展
    2.1 新建岩石地层单位
    2.2 新建生物带
        1)Quasifusulina-Sphaeroschwagerina组合带
        2)Misellina-Schwagerina组合带
        3)Verbeekina-Afghanella组合带
        4)Nankinella-Schwagerina组合带
    2.3 哀牢山-斯雷博河结合带南延
    2.4 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
3 结论

(7)老挝1∶20万孔县幅(B.Khon)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地层与古生物
    2.1 地层划分与新建岩石地层单位
    2.2 古生物与新建生物带
3 火山岩与蛇绿混杂岩
    3.1 晚石炭世玄武岩
    3.2 蛇绿混杂岩
4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4.1 构造单元与构造层划分
    4.2 莫卡兰扣 (Ph.Mokkalangkou) 断裂带
    4.3 构造演化
5 矿产分布及找矿远景
    5.1 矿点
    5.2 综合异常
    5.3 找矿远景区
6 结论

(8)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
        三、次区域合作的理论研究
        四、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次区域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
        三、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次区域合作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解释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
        一、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纵向比较
        二、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横向比较
    小结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困境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推动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
        二、增进次区域和平红利的分享
        三、促进地区合作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困境
        一、经济合作难以深化和提升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三、缺乏合理和有效的合作主导权
    小结
第三章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突破与发展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二、澜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显着成果
        三、澜湄文化逐步形成
    第三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领域有待深化
        二、机制建设尚未完善
        三、合作主导权有待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比较
    第一节 GMS与LMC的比较
        一、GMS与LMC的纵向比较
        二、GMS与LMC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GMS与LMC的关系
        一、GMS为LMC奠定坚实基础
        二、LMC是GMS深化发展的必然
        三、GMS与LMC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小结
第五章 GMS与LMC比较研究对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推动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跨越
        一、“高阶”次区域合作的特征
        二、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主要条件
    第二节 协调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二、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关系的策略选择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东南亚大地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大地构造格架
3 构造单元特征
    3.1 Ⅰ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3.1.1 Ⅰ-1阿萨姆—若开 (Arakan) 前陆盆地
        3.1.2 Ⅰ-2新几内亚陆块
    3.2 Ⅱ缅甸—西马来造山系
        3.2.1 Ⅱ-1萨马蒂亚结合带
        3.2.2 Ⅱ-2西缅地块
        3.2.3 Ⅱ-3葡萄—密支那—道茂结合带
        3.2.4 Ⅱ-4高黎贡—比劳山弧盆系
        3.2.5 Ⅱ-5保山—郸邦地块
        3.2.6 Ⅱ-6他念他翁—西马来地块
    3.3 Ⅲ昌宁—孟连—清迈—劳勿—文冬对接带
    3.4 Ⅳ横断山—印支造山系
        3.4.1 Ⅳ-1临沧—清莱弧盆系
        3.4.2 Ⅳ-2思茅—彭世洛地块
        3.4.3 Ⅳ-3琅勃拉邦—难府—程逸结合带
        3.4.4 Ⅳ-4那空泰—碧差汶地块
        3.4.5 Ⅳ-5黎府弧盆系
        3.4.6 Ⅳ-6泰国湾—东马来弧盆系
        3.4.7 Ⅳ-7八布—斋江—香巴岛结合带
        3.4.8 Ⅳ-8金平—和平—越北地块
        3.4.9 Ⅳ-9莱州—黑河弧盆系
        3.4.1 0 Ⅳ-10哀牢山—马江结合带
        3.4.1 1 Ⅳ-11长山地块
        3.4.1 2 Ⅳ-12色潘—岘港结合带
        3.4.1 3 Ⅳ-13万象—昆嵩地块
        3.4.1 4 Ⅳ-14斯雷博斯河结合带
        3.4.1 5 Ⅳ-15大叻地块
        3.4.16Ⅳ-16菩萨—贡布—南游结合带
    3.5 Ⅴ印马菲多岛弧盆系
        3.5.1 Ⅴ-1印度尼西亚前锋弧
        3.5.2 Ⅴ-2马六甲—爪哇海—班达海弧后盆地群
        3.5.3 Ⅴ-3加里曼丹地块
        3.5.4 Ⅴ-4南海弧后洋盆
        3.5.5 Ⅴ-5苏拉威西弧盆系
        3.5.6 Ⅴ-6桑义赫—马鲁古弧盆系
        3.5.7 Ⅴ-7苏禄—巴拉望弧盆系
        3.5.8 Ⅴ-8吕宋—民都洛弧盆系
    3.6 Ⅵ菲律宾海板块
4 主要成矿带特征
    4.1 特提斯成矿域
        4.1.1 缅甸—苏门答腊成矿省
        4.1.2 印支成矿省
        4.1.3 加里曼丹成矿省
    4.2 环太平洋成矿域
        4.2.1 扬子成矿省
        4.2.2 吕宋—苏拉威西成矿省
    4.3 印度—澳大利亚成矿域
        4.3.1 新几内亚成矿省
5 讨论
    5.1 主要构造事件
        5.1.1 原特提斯旋回
        5.1.2 古特提斯旋回
        5.1.3 中特提斯旋回
        5.1.4 新特提斯旋回
    5.2 构造演化与成矿
        5.2.1 原特提斯成矿系统
        5.2.2 古特提斯成矿系统
        5.2.3 中特提斯成矿系统
        5.2.4 新特提斯成矿系统
6 结论

(10)老挝孟南县晚石炭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1.1 地质背景
    1.2 样品采集与岩石学特征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1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主量元素特征
    2.3 微量元素特征
3 讨论
    3.1 形成时代
    3.2 同化混染
    3.3 结晶分异与部分熔融
    3.4 岩浆源区
    3.5 构造环境
4 地质意义

四、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泰国与GMS国家贸易效率和潜力研究[D]. Chatthanaphaksiri Thanyarat(秀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D]. 吴汪世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磁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以老挝帕莱通岩浆型铁矿床与云南中甸红牛-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例[D]. 孙策.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老挝沙耶武里地区构造层的划分与构造形迹特征[J]. 刘华应,黄永聪. 低碳世界, 2020(02)
  • [5]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的重要断裂特征与构造单元划分[J]. 杨绍文,张星培,梅文周,严城民,周听全,吴昌进. 地质与资源, 2019(04)
  • [6]老挝孔县地区地质特征与研究进展[J]. 李振江,游水生. 四川地质学报, 2019(S1)
  • [7]老挝1∶20万孔县幅(B.Khon)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成果[J]. 李振江,刘书生,吴振波,景志民,游水生.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6)
  • [8]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D]. 金珍. 云南大学, 2018(04)
  • [9]东南亚大地构造特征与成矿作用[J]. 刘书生,杨永飞,郭林楠,聂飞,彭智敏,潘桂堂. 中国地质, 2018(05)
  • [10]老挝孟南县晚石炭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李振江,吴振波,游水生,刘书生,李瑞.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大湄公河次区域主要捆绑带对比与连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