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

一、我国已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雯[1](2017)在《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现状及完善监管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食品走进了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然而,进口食品并非是“高品质”食品的代名词,大量数据和案例显示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十分重要。本论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历史数据汇集法、人员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对广州市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状况及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进而基于现行法律依据,借鉴香港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措施。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番禺区的进口食品业务量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进口来源国多,品种复杂。2015年进口食品达到37 596.9吨,22 857万美元,涉及51个国家和地区的18大类食品。近年来,番禺检验检疫局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较好地履行了进口食品准入把关职能,没有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2)从2013-2015年番禺区进口食品数据分析发现,不合格率较高。三年进口食品共计4 993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批次2 414批,不合格率为48.4%,其中包装标识项目的不合格率为47.8%,实物质量不合格率为2.3%。实物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比较突出的进口食品包括:酒类、乳与乳制品、糕点饼干类、饮料和糖与糖果,巧克力和可可制品类。进口酒类是番禺区进口大宗商品,三年共检出不合格批次1 359批,不合格率达77.1%,实物质量不合格率为3.6%。进口乳与乳制品不仅是番禺区进口大宗商品,而且是我国重点监管的敏感商品,三年共检出不合格批次164批,不合格率达39.3%,实物质量不合格率为3.6%。(3)通过对近三年的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风险分析,查找番禺区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出口国标准存在差异、对跨境电商的检验监管模式不完善、施检部门执行力存在偏差、风险分析的科学机制还不健全、业务督查方式落后、检测能力不足、公众缺乏正确消费引导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4)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现行有关法律和法规,借鉴香港进口食品监管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番禺区进口食品监管的建议措施:(1)以风险分析框架构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2)建立我国境外检查体系;(3)推进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接轨;(4)完善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措施;(5)促进监管部门发展,提升实物质量不合格检出率;(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戚亚梅[2](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毛燕平[3](2011)在《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天大的事”,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高度重视和急切解决的问题。就中国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于泰山。但是,近年来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成效也往往乏善可陈。为何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事件总是接连不断的发生?如何才能对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市场机制和当前政府监管体制两方面分析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本文分析认为,纯市场机制下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往往处于低质量均衡状态,其原因在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负外部性、过度竞争和供应链过长等特征。其中,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是农产品低质量均衡的内在根源,农产品品牌的共有资源属性是低质量均衡的强化因素,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过度是低质量均衡的市场结构因素,而农产品过长供应链则是低质量均衡的技术环境因素。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的质量低均衡状态,决定了政府立足监管、强化治理的必要性。然而,在当前监管体制下农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不完备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政府监管的规则成本偏高;而政府监管执行主体的非独立性和监管主体的质量检测水平不高,则导致政府监管的执行成本偏高。这就造成了在当前体制下我国政府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的低效率监管,使得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旧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分析表明,纯市场机制下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的低质量均衡和当前体制下政府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低效率监管是当前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本成因。江山蜂业事件及其对质量安全治理的探索是近年来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典型案例。江山蜂业立足监管、强化治理的基本措施以及治理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对于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基本方向应该是改善品牌结构、缓解共有品牌市场失灵,引导社会中间力量介入治理,强化质量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支撑,加强质量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从而实现市场、中介与政府三方力量有效结合的并举治理。基于当前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本成因,结合江山蜂业案例的剖析和启示。本文认为,强化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基本思路在于采取具体措施,努力调节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机制,同时优化监管体制、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市场、中介与政府三方面有效结合并举治理。治理的具体对策措施是:(1)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个性化品牌,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2)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3)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4)成立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委员会,加大监管力度。

刘建华[4](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岳宁[5](2010)在《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食品消费和贸易大国。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以安全、卫生、健康和防止疫病疫情传入为由,打着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生命健康、维护工农业生产安全的旗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检验检疫要求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出口食品产品遭拒时常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频频报告进口食品中检出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和重金属等危害物质。鉴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日益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WTO/SPS通报量逐年增加,在食品安全性的提高是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共识下,基于风险和科学的贸易要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集团纷纷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期科学指导其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进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本研究首先对我国近年来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主要以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食品安全的新法规为主要案例,分析研究了国际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并以我国茶叶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欧盟茶叶标准的变化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揭示了我国积极而有效地发展食品国际贸易的根本路径就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展开了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对进口食品需求量的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而由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食品质的安全问题,以及重大食品安全技术的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未来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其次,从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入手,研究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探讨了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强调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检测监测技术、溯源预警技术以及食品全程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接着,总结了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残留检测技术为例,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之间的匹配性问题。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必须积极追踪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这是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的基础。之后,本研究在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的机制,检验检疫设备与实际需求间反差等四个层次上展开了分析,为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提供支撑。最后,在总结了国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研成果鉴定办法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建设,提出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核心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提出建议,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而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和弥补”提升为“积极、主动、事前和预防”,切实有效地减少我国每年因出口遭拒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同时为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给与充分的监控,为我国赢得对外食品贸易的主动权。

苏昕[6](2007)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保障我国城乡消费者身体健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全面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存在着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认证体系与国际体系不接轨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按照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分工明确协调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反映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和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原则构建,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研究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分析模型,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分析进行的有益尝试?专题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和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在上述理论分析、国际比较与借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充分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战略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利于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和完善标签管理,完善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加强综合示范,逐步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专题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论。

黄征[7](2006)在《安徽蜂业应对出口中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向我国养蜂业敲响了警钟。面对我们蜂产品的主销市场的质量、安全卫生和技术标准日趋严格,极大的限制了蜂产品的出口。 本文从“绿色壁垒”形成原因和产生背景入手,概括说明了绿色壁垒的概念和特征。结合我国蜂产品出口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蜂产品行业所遭遇的绿色壁垒的种类。 在科学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出口生产企业的认真调研和对安徽省蜂产品出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安徽省蜂产品生产出口行业实际存在的十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在综合分析整个情况后,笔者认为应当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三个层面来解决安徽蜂产品如何应对出口中绿色壁垒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蜂产品的出口实行全过程把关,从源头抓起,对生产、收购、加工、经营、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严把质量安全关。同时加强对国外绿色壁垒信息的及时收集和研究,提高预警及应变能力。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和全体蜂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蜂业前进中求发展,在严峻形势下,出口仍取得不俗成绩。但面临门槛越来越高的出口绿色壁垒,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绿色壁垒对市场和消费者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发挥作用。

刘进祖,吴忠高[8](2006)在《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分析目前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危机与挑战着手,在评估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剖析了现存的蜂产品安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蜜蜂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质量监控、企业产品质量溯源性差及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四个系统和一个平台”对策,即加强蜂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完善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系统、建立科学的蜂产品安全生产系统和强化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系统及建立蜂产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一个安全蜂产品架构,实现我国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若聪[9](2006)在《国内外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动物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动物产品卫生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其严峻性,它严重制约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冲击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为改善这种现状,对有关国际组织、畜牧业发达国家及主要贸易国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具体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围绕促进国际贸易,相关国际组织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中已经形成了国际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这是一个由侧重食品安全的“CAC标准体系”和侧重动物卫生的“OIE标准体系”,以及侧重贸易协调的“WTO多边贸易协议”共同构成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标准框架。在上述框架之内,相关国际组织鼓励各国在动物产品管理中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全程控制,并提倡在决策中实施“风险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特别强调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并改进国家实施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研究畜牧业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国相关情况表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中频繁受阻的原因,在表象上是由标准的差距造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系统存在问题。分析被考察国家情况,提出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是由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及措施标准三项基本要素有机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化工程,其中管理机构是基础,法律法规是纲领,措施标准是落脚点。围绕这三项基本要素,对被考察国家和我国的相关工作情况进行对比,提出我国应当改革和完善现有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建立顺应国际趋势并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新体系。它包括实施全程控制的精简高效、高度协调、科学透明的管理机构;全面覆盖、协调有序,充分保证技术性、即时性和威慑力的法律法规体系;结构合理、制定程序科学、符合经济和贸易规律,具系统性和可推广性的措施标准体系。

刘进祖,杨青山[10](2005)在《蜂业产业化——中国蜂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文中研究表明蜂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中蜂业产业和我国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发展标准化等诸多优越性,为有效解决蜂农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农业生产比较

二、我国已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已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现状及完善监管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进口食品概况
    1.2 我国进口食品监管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现状
    2.3 我国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方法
        2.5.1 文献归纳法
        2.5.2 历史数据汇集法
        2.5.3 监管人员访谈法
        2.5.4 比较分析法
3 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1 番禺区进口食品概况
    3.2 番禺区进口食品监管情况
        3.2.1 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机构
        3.2.2 检验监管流程
        3.2.3 已采取的措施
    3.3 番禺区进口食品数据
        3.3.1 进口食品批次和不合格率
        3.3.2 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分析
        3.3.3 主要食品类别进口情况
        3.3.4 进口食品检出典型案例
    3.4 进口食品监管面临的问题
    3.5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与经验
    4.1 香港食品安全法规
    4.2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4.3 香港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5 完善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研究
    5.1 以风险分析框架构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5.2 建立我国境外检查体系
    5.3 推进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接轨
    5.4 完善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措施
    5.5 促进监管部门发展
    5.6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背景
        2. 意义
    (二)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 农产品市场失灵的研究
        2. 农产品政府监管成本的研究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策研究
        4. 简评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
    (四)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 可能的创新点
        2. 可能的不足
    (五) 相关概念界定
二、纯市场机制下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低质量均衡
    (一) 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是低质量均衡的内在根源
        1. 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
        2. 信用品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3. 信用品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低质量均衡
    (二)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共有资源属性是低质量均衡的强化因素
        1.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具有共有资源属性
        2. 品牌共有资源属性导致农产品市场负外部性
    (三) 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过度是低质量均衡的市场结构因素
        1. 地方特色农产品市场存在过度竞争
        2. 过度竞争加剧农产品市场"柠檬市场"问题
    (四) 地方特色农产品供应链过长是低质量均衡的技术环境因素
        1. 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特征
        2. 过长供应链降低地方农产品质量
三、当前体制下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的低效率监管
    (一) 当前监管体制下政府监管规则成本偏高
        1. 农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不完备
        2.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二) 当前监管体制下政府监管的执行成本偏高
        1. 政府监管执行主体的非独立性导致成本加剧
        2. 监管执行主体的质量检测水平不高导致监管成本增加
四、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以江山蜂业为例
    (一) 江山蜂蜜出口受挫事件
    (二) 江山蜂蜜出口受挫事件的原因剖析
        1. 蜂蜜的信用品特性
        2. 蜂产品行业发展现状
        3. 独立监管机构缺乏
        4.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脱轨
    (三) 江山蜂业对质量安全治理的探索:成效与不足
        1. 江山蜂业立足监管、强化治理的基本措施
        2. 江山蜂业的治理成效与不足
    (四) 江山蜂业对于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启示
        1. 改善品牌结构、缓解共有品牌市场失灵
        2. 引导社会中间力量介入治理
        3. 强化质量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支撑
        4. 加强质量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五、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 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个性化品牌,加强农产品认证
        1. 推进品牌化经营,打造个性化品牌形象
        2. 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信用机制
    (二) 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1. 发挥协会或合作社的作用,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2. 提高农户参与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 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法律法规,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促使监管法制化
        2.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 加大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四) 成立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委员会,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1. 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协调性
        2. 成立地方特色是产业委员会,强化政府责任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2.1.1 食源性危害和食源性疾病
        2.1.2 食品安全
        2.1.3 SPS 和TBT 协议
    2.2 食品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风险分析
        2.2.2 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2.2.3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2.2.4 食源性危害关键技术
第三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解析
        3.1.1 实施背景
        3.1.2 主要内容
        3.1.3 基于科学性的评判
        3.1.4 实施前后中日农产品出口制度的比较
    3.2 欧盟新食品安全法规的内容及特点
        3.2.1 欧盟食品法((EC)No.178/2002)
        3.2.2 欧盟食品卫生条例((EC)No.852/2004)
    3.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3.3.1 食品贸易中止
        3.3.2 食品贸易进行
        3.3.3 协商解决
    3.4 国际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分析
        3.4.2 以植物源性食品茶叶为例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考察
    4.1 出口食品
        4.1.1 出口贸易量
        4.1.2 出口的主要品种
        4.1.3 出口的市场结构
        4.1.4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
    4.2 进口食品
        4.2.1 进口食品贸易情况与主要品种
        4.2.2 进口食品安全性
        4.2.3 问题进口食品的典型性案例
    4.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
        4.3.1 对进口食品需求量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
        4.3.2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
第五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与发展态势
    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
        5.1.1 风险评估技术
        5.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5.1.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
        5.1.4 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
    5.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
    5.3 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
        5.3.1 国际食源性(化学性与生物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发展态势
        5.3.2 国际食源性疾病的危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发展
        5.3.3 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研究
        5.3.4 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态势
        5.3.5 食品供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态势
第六章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演化、基本构成
    6.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
        6.1.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6.1.2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演变
    6.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其发展演变
        6.2.1 我国食源性危险评估技术的发展
        6.2.2 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6.2.3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及技术的发展
        6.2.4 中国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的发展
        6.2.5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发展
    6.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特点
        6.3.1 食源性危害性评估技术:初显成效但应用面仍较为局限
        6.3.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且技术水平不高
        6.3.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效果良好但覆盖的污染物数量有限
        6.3.4 安全性控制技术:优先应用于大城市而链条较短
    6.4 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的匹配性
        6.4.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4.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5 我国现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评价
        6.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
        6.5.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取得的成就
        6.5.3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食品出口稳定增长:以浙江省蜂产品及水产品为例
        6.5.4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6.5.5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有没有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第七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支撑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加拿大
        7.1.4 日本
    7.2 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
        7.2.1 立法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7.2.2 致力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7.2.3 检验检测快速化、智能化、便携化
        7.2.4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的发展趋势: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
        7.2.5 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化
    7.3 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7.3.1 管理决策部门非常强调公共健康和消费者福利
        7.3.2 采用更加严格且范围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
        7.3.3 确保食品安全的HACCP 的采用
        7.3.4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
        7.3.5 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
        7.3.6 全面推行危险性分析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差距:基于国际比较
    8.1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1.1 检测技术
        8.1.2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估
        8.1.3 全程控制技术
    8.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2.1 检测机构设置和能力验证
        8.2.2 检验检疫资源开发利用
        8.2.3 检验检疫机构中人员配置
    8.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3.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布控
        8.3.2 食品质量安全法规
        8.3.3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8.3.4 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材料
        8.3.5 危机确认—应急和预警体系与国外差距很大
第九章 完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若干建议
    9.1 完善检验检疫监测体系
        9.1.1 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9.1.2 加强检验检疫核心技术研究
        9.1.3 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
    9.2 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
        9.2.1 探讨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的措施
        9.2.2 研究应对国际上食品安全贸易壁垒的措施
        9.2.3 客观评价科研成果
    9.3 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
        9.3.1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9.3.2 建立健全促进食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的主体对象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小结
    0.4 相关概念的界定
        0.4.1 农产品
        0.4.2 无公害农产品
        0.4.3 绿色农产品
        0.4.4 有机农产品
        0.4.5 水产品
        0.4.6 安全农产品
        0.4.7 农产品质量安全
        0.4.8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0.5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思路
        0.5.3 研究框架
    0.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0.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0.6.2 研究缺陷与不足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1 质量管理理论的形成
        1.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2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1.2.1 农产品外部性的界定
        1.2.2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1.2.3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2.4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
    1.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1.3.1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分析
        1.3.2 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1.3.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基本情况
        2.1.1 农产品安全监管状况
        2.1.2 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2.1.3 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2.1.4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2.1.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1.6 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
        2.1.7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2.1.8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2.1.9 法律法规
    2.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共同特征
        2.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2.2 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有严格的法律法规
        2.2.3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紧密结合
        2.2.4 严格检测手段,注重信息交流
        2.2.5 投入大量资金科技,关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
        2.2.6 具备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
    2.3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2.3.1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3.2 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2.3.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3.4 加强生产经营者的道德培训提高自我监控的意识
        2.3.5 重视资金投入
        2.3.6 建立统一协调的安全信息组织管理系统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
        3.1.1 农产品安全科技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管理
        3.1.2 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3.1.3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3.1.4 检测检验体系正在加强
        3.1.5 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3.1.6 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3.1.7 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显成效
    3.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
        3.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3.2.3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3.2.4 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
        3.2.5 认证体系不系统,与国际体系不接轨
        3.2.6 我国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不迅速,可操作性差
        3.2.7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2.8 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2 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
        4.2.1 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4.2.2 发展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4.2.3 发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
        4.2.4 建立农产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
    4.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4.3.1 改革标准管理体制
        4.3.2 提高制标过程的科学性
        4.3.3 加快标准制、修定进程,完善标准体系
        4.3.4 进一步优化标准结构
        4.3.5 有效推动标准的国际化
        4.3.6 增强实施标准的监督力度
    4.4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
        4.4.1 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4.4.2 明确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分工
        4.4.3 发挥地方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4.4.4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4.5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4.5.1 有效整合检验检测机构
        4.5.2 提高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
        4.5.3 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
        4.5.4 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4.6 健全我国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4.6.1 建立协调有效的认证认可体系
        4.6.2 加强对认证机构的全方位监督管理
        4.6.3 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规范认证行为
    4.7 建立农产品安全应急反应体系
        4.7.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4.7.2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4.7.3 提高预警能力,完善检测体系
        4.7.4 建立农产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4.7.5 采取快速应急处理措施
        4.7.6 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4.8 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4.8.1 制定农产品安全基本法
        4.8.2 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
        4.8.3 建立在同一层次具有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4.8.4 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
        4.8.5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5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配套措施
    5.1 增加投入,改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体系建设
    5.2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5.2.1 加强市场标准准入环节的制度建设
        5.2.2 市场交易环节的管理
        5.2.3 退出市场环节的制度建设
    5.3 完善标签管理,大力推行可追溯管理制度
        5.3.1 农产品溯源管理制度
        5.3.2 完善农产品营养标签管理
    5.4 完善农产品供应的组织体系
        5.4.1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5.4.2 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和加工方式
        5.4.3 大力发展储藏运输业
        5.4.4 发展现代营销和流通组织方式
    5.5 加强综合示范区建设
        5.5.1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
        5.5.2 示范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5.3 加强示范区建设
    5.6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
    5.7 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5.7.1 针对参与者不同,实行差异教育
        5.7.2 重视农产品(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5.7.3 农产品安全教育的手段应多样化
        5.7.4 重视危机时刻的教育
    5.8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的作用
        5.8.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团体与专业性组织的作用
        5.8.2 进一步发挥私营机构的监管作用
        5.8.3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9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5.9.1 技术合作
        5.9.2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5.9.3 积极建立等同性的认证认可
        5.9.4 教育与培训
        5.9.5 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6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模型分析
    6.1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子
        6.1.1 影响因素
        6.1.2 影响因子
    6.2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分析模型的基本原则
        6.2.1 全面性原则
        6.2.2 相关性原则
        6.2.3 指导性原则
        6.2.4 可比性原则
        6.2.5 重点突出的原则
        6.2.6 可操作性原则
    6.3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评价统计分析方法
        6.3.1 主成份分析
        6.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 利用得到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7 专题研究: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7.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
         7.1.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7.1.2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就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1.4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7.2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意义
    7.3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7.4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7.5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措施
8 结语
附录一: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附录二: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认证标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安徽蜂业应对出口中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绿色壁垒”知识介绍
    2.1 “绿色壁垒”的形成
        2.1.1 广泛的社会背景
        2.1.2 深刻的政治背景
        2.1.3 复杂的谈判背景
    2.2 绿色壁垒的概念及特征
        2.2.1 内容表现上具有合理性
        2.2.2 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
        2.2.3 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
        2.2.4 实施过程上具有歧视性
        2.2.5 标准制定上具有不平衡性
        2.2.6 实施效果上具有坚固性
        2.2.7 实施范围上具有扩展性
    2.3 蜂产品行业遭遇绿色壁垒的种类
        2.3.1 绿色关税制度
        2.3.2 市场准入制度
        2.3.3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2.3.4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2.3.5 绿色包装制度
        2.3.6 卫生检疫制度
第三章 绿色壁垒对我国蜂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蜂产品行业现状
    3.2 绿色壁垒对我国蜂产品出口的影响
        3.2.1 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
        3.2.2 削弱我国出口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2.3 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
第四章 安徽省蜂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安徽省蜂产品出口概况
    4.2 安徽省蜂产品主要出口企业介绍
        4.2.1 安徽省百和食品有限公司
        4.2.2 安徽省百春制药有限公司
        4.2.3 安徽鸿汇集团
    4.3 安徽省蜂产品生产出口行业存在的问题
        4.3.1 传统的生产工艺不能满足蜂产品行业的发展
        4.3.2 蜂产品行业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4.3.3 产品质量不稳定,总体竞争力不强
        4.3.4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4.3.5 监督检测检验体系不健全
        4.3.6 蜂农意识有待提高
        4.3.7 出口的蜂产品品种相对单一
        4.3.8 蜂蜜行业良莠不齐,市场尚不规范
        4.3.9 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支持
        4.3.10 蜂产品检测技术落后
第五章 政府应对蜂业“绿色壁垒”分析
    5.1 端正态度,正确对待出口中绿色壁垒
        5.1.1 承认绿色壁垒存在的必然性
        5.1.2 承认绿色壁垒的无差别性
        5.1.3 承认绿色壁垒存在的合理性
    5.2 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 WTO规则和有关的国际法
        5.2.1 了解WTO规则和有关国际法的规定
        5.2.2 参与制定和利用 WTO的有关规定
    5.3 政府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扶持措施
        5.3.1 明确我国蜂产品出口定位
        5.3.2 建立健全我国蜂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3.3 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蜂产业
    5.4 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力度,突破绿色壁垒
        5.4.1 建立蜂产品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5.4.2 建立健全蜂产品检验检疫标准体系
        5.4.3 加强对企业的全过程监管
        5.4.4 做好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5.4.5 重视和加强对原产地规则的应用
    5.5 发挥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机制作用
第六章 安徽行业协会应对蜂业“绿色壁垒”分析
    6.1 建立和完善蜂产品生产、流通和出口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6.2 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加强宣传工作
    6.3 加强行业自律
    6.4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动行业诚信经营
        6.4.1 强化蜂产品生产、出口质量安全管理
        6.4.2 以质量安全为重点
        6.4.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机构的作用
        6.4.4 实施科教兴蜂战略
第七章 安徽蜂产品企业破除绿色壁垒分析
    7.1 产生抗生素、药物、重金属超标的原因分析
    7.2 抓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7.3 从源头杜绝抗生素残留
        7.3.1 加强对蜜蜂良种的培育和蜂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7.3.2 加强对蜂药的研制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7.3.3 蜂蜜生产厂家要出台相应措施保证原料品质
        7.3.4 加强蜂产品生产者的培训和科学管理品质
    7.4 防止外来污染
    7.5 加快蜂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7.6 重点市场开拓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并重
    7.7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色蜂产品出口的品种
    7.8 重视并采取品牌战略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9)国内外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有关国际组织对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的管理
    1.1 国际组织对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实施管理的概况
    1.2 侧重食品安全的“CAC 标准体系”
    1.3 侧重动物卫生的“OIE 标准体系”
    1.4 侧重贸易协调的WTO 相关协议及其影响
    1.5 WTO 框架下的两大国际标准及我国的现状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
    2.1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
    2.2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的特点和共性
    2.3 我国的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法律法规
    3.1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法律法规
    3.2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法律法规的特点和共性
    3.3 我国有关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的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的措施标准
    4.1 措施标准体系仍然处于开放发展的状态
    4.2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的措施标准
    4.3 我国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的措施标准
    4.4 我国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5.1 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观念
    5.2 有关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的对策与建议
    5.3 有关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法律法规的对策与建议
    5.4 有关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的措施标准的对策与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

四、我国已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番禺区进口食品安全现状及完善监管措施研究[D]. 陈雯.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3]我国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D]. 毛燕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5]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岳宁. 江南大学, 2010(08)
  • [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 苏昕.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7]安徽蜂业应对出口中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D]. 黄征.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8]蜂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A]. 刘进祖,吴忠高. 2006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 [9]国内外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管理及标准体系研究[D]. 王若聪.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10]蜂业产业化——中国蜂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A]. 刘进祖,杨青山. 2005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我国建立蜂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