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租界与天津城市化

论德租界与天津城市化

一、试论德租界与天津的城市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晨[1](2020)在《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展开研究。针对目前天津租界研究中历史研究较多而城市建设研究较少的问题,旨在通过可视化的分析,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而探索近代天津英租界的城市发展脉络,为理解天津租界历史、评价天津历史遗产的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首先阐述了英租界的市政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接下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历史地图配准与重绘的基础上,从土地、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五个方面,复原英租界的市政建设过程,探讨驻津英国工部局主导下天津英租界的市政建设策略。随后分析了在土地交易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驱动下,英租界市政设施与土地价格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与同时期的天津其他租界和天津华界的对比研究,总结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的主要特征及其积极影响。本文立足于天津城市规划建设和租界遗产保护面临问题的现状。希望通过本研究提供的视角,对近代天津租界的研究进行补充,为天津租界遗产的整体保护以及天津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葛盛娅[2](2020)在《近代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初探》文中认为天津法租界自1861年开辟到1945年收回,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从无到有地发展成天津最先进、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之一。本文围绕天津法租界的市政建设展开探讨。针对目前天津法租界研究中历史研究较多而具体建设内容的研究较少,对某一时间节点的研究较多而对建设发展变化研究较少等问题,旨在于通过梳理法租界建设过程中道路、排水、交通体系等方面的革新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认知法租界进行市政建设的特点。为理解天津法租界的城市发展、评价其历史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六章,第一章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阐释市政建设的含义,明确研究内容。第二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述天津法租界的建设背景及其扩张发展的概况,划分市政建设的发展阶段。第三章着眼于道路建设,分析了规划、道路革新、公共照明、绿化等内容。第四章以给排水的建设为重点,探讨了法租界卫生环境的相关问题。第五章梳理了通讯交通体系的建设,包括电车、桥梁、码头、电话等内容,讨论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第六章探讨了租界市政建设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总结了市政建设对土地经济的影响。

彭丽娟[3](2020)在《中德天津租界交涉研究 ——以中国政府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70年代末,受丁戊奇荒影响,天津港漕运需求大增。然而,在天津英租界内停泊的德国来津船只,被英国索要高额的停船费。对此大为不满的德国转而萌生在津自开停船处的想法,开始与清政府就租地停船进行交涉。德国的这一交涉行为,可以视为天津德租界划立的先声。甲午战后,德国以“助收辽地”有功为由,向清政府提出在天津划立租界。清政府为表示“酬劳之意”,很快同意。最终,以清政府贴补共约12万两白银、绅民迁坟让地为代价,天津德租界成功划立。1901年中德双方经过三个多月的交涉,于7月20日正式签订《德国推广租界合同》,将天津德租界推广办理。德租界之所以成功展拓,缘于德国设想已久、因战占地、攫取竞赛与铁路征服四大因素。展拓的租界区为德国预备留用之地,并不需要即刻发给地价房银。而双方就开办租界一事,亦无重要事件交涉,大多围绕撤兵还房、缴纳地税两项展开。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于1917年3月16日实现了对天津德租界的平稳接收,并将其改制为特别区。1919年,北洋政府拒签《凡尔赛和约》,使得天津德租界的收回行为对外缺乏国际法理的认可,对内不能摆脱公共租界与自开商埠的限制。1921年《中德协约》签订,天津德租界的收回获得了法理依据。此后,面对驻华公使团与驻津领事团对特别区管治的干涉,北洋政府始终强调中国对收回后的天津德租界拥有完全主权及行政权。但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对该区才完全实现独立自主的管治。天津德租界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划立、展拓、收回三个阶段。期间,中德两国就各个问题进行交涉。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在天津德租界划立、开办和展拓上的反应与被动应对,以及北洋政府在天津德租界收回、管治过程中的反应和主动争取。

刘树鹏[4](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吴柏华[5](2019)在《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口是武汉三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埠以来,汉口的城市建设开始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城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促成了汉口多样的城市肌理与街道界面形态。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历史文化街区被破坏,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街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品质也随之下降。街道界面在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中亦经常被忽视。论文围绕汉口开埠后街道界面形态的历史演变展开研究,在搜集整理各时期历史地图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界面密度”与“近线率”两个参数对汉口的街道界面形态进行量化测度,结合数据可视化与历史照片比照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汉口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通过梳理发现,汉口街道界面形态的历史演变总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晚清时期,民国城建发展时期,战乱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其演变规律可概括为:错落与平直对立-交融与扩张-停滞衰败-拼贴-拼贴强化。演变过程受到政权更替、文化交融、技术发展、规划管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晚清时期,汉口的街道界面形态表现为华界的凹凸错落与租界的相对平直。民国时期,随着中西交融的加强,近代地产的发展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转换,大批以里分为代表的联排住宅使整齐的街道界面得到强化。日军占领武汉后至解放前的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城市与街道建设处于停滞与衰败之中。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宽马路、大街区的建设模式大行其道,街道界面变得稀疏错落,与传统的街道界面形成多元拼贴状态。市场经济时期,随着资本的介入及城市化进程的强化,传统凹凸错落的街道界面衰退,街道界面的拼贴状态得到强化。通过对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演变机制的探析发现,区位与自然环境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基础;社会生活是促进街道界面成型的助力器;规划与管控是控制街道界面形态的直接原因;文化传统和与之带来的审美观和建筑观是造成街道界面形态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展现了汉口开埠以来街道界面的发展脉络,梳理了汉口各时期各片区的街道界面形态特征,并探析了影响街道界面形态的背后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营造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参考。

杨澜[6](2019)在《文化发展视野下的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天津近代租界的城市公园景观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城市公园景观,也为我国近代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蓝本,同时,也给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基础景观设施建设等方面以启迪,加强了天津市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形成。基于文化视野的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研究,其根本就是探索其营建和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景观文化;以及在景观文化视野下的包括植物造景、景观小品、道路铺装、景观设施以及公共艺术等艺术元素如何通过景观的形式合理的表达,对近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分析,并对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的保护更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等方式总结出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表达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对现存遗址的保护策略和合理的更新方法,达到对近代城市公园景观文化的传承。本研究在天津近代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系统的分析,为国内近代城市公园景观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式。结合天津现遗留的最大近代城市公园——中心公园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PSPL方法调研,对近代艺术要素随着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结合研究出的近代城市公园保护与更新策略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之间的交叉问题,巧妙的融合,结合景观学、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回顾与思考,提出论文特色与不足,以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讨论的内容。

王雨蒙[7](2019)在《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天津以漕运为生,把老城厢作为主要建筑的中心区域,逐步从卫城升级到州城,乃至府城,经历了由简单的军事基地到中国北方商业集聚的经济文化重镇的演变,其建筑风格和材料以青砖砌筑并饰面的传统民居为主。开埠后,老城厢地区被毁,约为老城厢占地面积8倍的九国租界形成,今天天津的近代遗存建筑多出自这里,是当代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有关天津地区的特色建筑饰面材料石材、水泥抹灰等资料,对天津砖材料的发展和烧制的研究数量较少。在天津砖外墙材料的研究的框架中,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的砖建筑是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从天津近代建材工业的大背景入手,为天津近代烧制砖的研究做铺垫。以建筑为载体,首先把砖外墙材料建筑从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筛选出来,并梳理其在天津近代历史的前世今生,以及其外墙砖的烧制工艺和砌筑方法等背景和应用。本文核心内容将天津近代烧制砖分为青砖、红砖、琉缸砖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解读砖外墙材料在天津近代建筑遗存中的应用,其中微观指代砖的生产工艺和材料特性,把砖本身作为研究点;中观指代砖的砌筑方法和砌筑应用,把砖构成的墙体作为研究点;宏观则是透过整个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在天津近代史中的分布规律明确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的重要性,可为后续的天津与上海、武汉、广州的近代建筑作比较研究的铺垫。

司文晶[8](2019)在《工厂依附型市民化研究 ——以近代天津女工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市民化始终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内含议题。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深入历史,找寻历史制度经验,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学人对当前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同样揭示出以史为鉴的重要性。然而,已有的中国近代市民化研究或缺乏系统性,或缺少制度层面的反思,亟待重新梳理与阐述。对当代农民工市民化和就地就近城市化问题的分析同样需要深入历史脉络,从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中汲取制度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近代天津女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出发,运用民国档案、着作、报刊杂志、地方志、旅游手册、调查汇编等材料,探究行动者与市民化相关制度之间的互构型塑过程。由于近代市民化的核心动力源于工业化,因此移民工人市民化是核心提议。本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劳工,尤其是女工是如何与市民化相关制度实现互构的?具体言之,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和制约近代女工的市民化发展,女工又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再生产出相应的市民化制度?论文首先尝试勾勒天津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条件,回应天津何以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商埠和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城市定位或城市性质又如何决定城市后续发展轨迹。发达的水系、沿海港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临近北京的政治地缘环境,以及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运动奠定了天津工业资本主义中的官商合作模式。天津和上海两地在近代市民化上的时间差异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其次,论文阐述近代女工进入工厂前后所需要的职业、社会网络和知识技能支持。对于初入城市并进入现代化大生产中的移民工人而言,要想适应工厂的工作和生活,满足国家和工厂对个体的现代化角色要求,就需要工厂提供相应的薪资和福利保障,工人围绕工厂空间构筑新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得技能和知识培训。再次,城市和工厂生活影响女工的角色和观念变化。近代国家和社会不断赋予女性新的角色和身份,要求她们按照既定标准自我规训成为合格的“都市女”、“新女性”、“新国民”。女工的观念变迁最鲜明地体现在时间观与权利观上。工厂作为集体化生产方式,与国家权力一同参与到对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余时间的建构之中,但规制受到外部环境与工人群体本身的牵制与解构,使观念革新发生历史反复。工人的权利诉求通过日常的越轨与罢工展现,但随着时间变化,宏观环境和制度条件发生相应变化,越轨行为的意义诠释和罢工的动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结论部分首先对市民化历史进程中的诸多议题进行制度分析与总结,进而提出“工厂依附型市民化”理想型,用以指称依托工厂而形成的移民工人市民化过程。工厂为工人提供薪酬和福利,成为培育现代公民的场所,与政府协同推动近代市民化。“工厂依附型市民化”是建国后单位制实践的另一历史源头,对推动当前以人为本市民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刘静[9](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汤弈[10](2016)在《海河工程局与近代天津市中心区海河沿岸开发建设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天津近代的城市建设是以海河为中心而兴建的新城区,沿河而建的城市借助水路交通的便利而发展起来,而城市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位于海河沿岸的九国租界通过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过程,在旧城区的面积扩大的同时,其对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推动了近代天津城市规划与发展,是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典范。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疏浚河流航道和水利工程的机构,在1902年更名为海河工程局。海河工程局针对天津近代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一方面在中国建立现代化水利治理的方法与技术来治理海河,另一方面又将海河疏浚的泥土吹填到租界深坑中,使荒芜的土地转化为高价值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在加速天津城市近代化步伐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城市建设过程铺平道路。本文以海河为中心,首先通过海河水系的来源介绍海河的利用与发展。接下来通过海河工程局的成立和运转来说明海河工程局在航道疏浚与治理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随后通过海河的吹填工程方案的策划与实施来逐一分析海河西岸与海河东岸土地的开发过程。之后在土地吹填工程完成的基础上,从城市用地功能和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地价的变化来分析天津近代海河沿岸的建设过程。最后通过总结,为日后天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与土地开发提供参考。

二、试论德租界与天津的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德租界与天津的城市化(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近代天津英租界(British Concession in Tientsin/Tianjin)
        1.2.2 城市(镇)市政设施
    1.3 档案史料概况
        1.3.1 官方档案
        1.3.2 志书、报刊、游记杂记
        1.3.3 历史地图
    1.4 既有研究综述
        1.4.1 天津租界与城市史研究
        1.4.2 天津英租界研究
        1.4.3 租界市政设施研究
        1.4.4 既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架构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在市政建设分析中的应用
        1.6.3 研究架构
第2章 市政建设机构与管理制度
    2.1 土地制度建立:租地条约
    2.2 市政建设管理机构
        2.2.1 租界选举人常年大会(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Electors of the British Municipal Area,Tientsin)
        2.2.2 驻津英国工部局(British Municipal Council)
        2.2.3 保管团、海河工程局(Hai-Ho Conservancy Board)
    2.3 市政建设管理法规
        2.3.1 土地章程(Land Regulations)
        2.3.2 条例(Bye-laws)
    2.4 决策流程与执行制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部局主导下的市政设施建设过程
    3.1 土地建设
        3.1.1 土地范围拓展
        3.1.2 土地整理:吹填洼地工程
    3.2 道路建设
        3.2.1 道路规划理念
        3.2.2 道路系统建设
        3.2.3 路面结构发展
    3.3 排水系统建设
        3.3.1 排水规划方案
        3.3.2 排水管网布设
        3.3.3 排水河道治理
    3.4 给水系统建设
        3.4.1 给水系统组成
        3.4.2 城市水源演变
        3.4.3 自来水厂分布
        3.4.4 给水管网铺设
        3.4.5 工部局给水监管与经营
    3.5 电力系统建设
        3.5.1 电力系统组成
        3.5.2 电力网络形成
        3.5.3 公共照明发展
        3.5.4 工部局电力监管与经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政设施建设与地价空间分布
    4.1 地价产生的社会条件
        4.1.1 土地交易产生
        4.1.2 土地利用控制
        4.1.3 房地产业经营
    4.2 地价统计与时空分布
        4.2.1 1860—1906年租界范围扩张阶段
        4.2.2 1906—1930年市政设施建设阶段
        4.2.3 1930—1943年市政设施完善阶段
    4.3 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政设施建设的特征及影响
    5.1 与天津其他各国租界相比较
        5.1.1 租界分布与城市定位
        5.1.2 建设主体与管理制度
        5.1.3 市政建设的相互借鉴
    5.2 与天津华界相比较
        5.2.1 引入现代化市政管理体制
        5.2.2 引入现代化市政建设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近代天津英租界相关土地章程及条例
附录B:驻津英国工部局1918年章程暨修正条文
附录C:1918年安德森规划方案译文
附录D:驻津大英工部局推广界分区条例(1930年)
附录E:近代天津英租界路名对照表
附录F:近代天津英租界下水管道布设情况列表
附录G:文中所用配准地图及GIS底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近代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市政建设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对天津租界的研究
        1.4.2 对天津法租界的研究
        1.4.3 对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的研究
        1.4.4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对比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天津法租界的发展与建设阶段
    2.1 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的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天津法租界发展概况
    2.2 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概况
        2.2.1 停滞阶段1861—1870
        2.2.2 缓慢起步1870—1900
        2.2.3 全面建设1900—1917
        2.2.4 快速发展1917—1930
        2.2.5 维护阶段1930—1945
    2.3 小结
第3章 道路的规划与建设
    3.1 前期工作:填垫洼地
    3.2 道路规划
        3.2.1 规划历程
        3.2.2 规划特点
    3.3 道路建设
        3.3.1 路面材料的革新
        3.3.2 道路拓宽
        3.3.3 清洁维护
    3.4 道路附属建设
        3.4.1 公共照明
        3.4.2 公共绿化
    3.5 对比及联系
        3.5.1 天津法租界自身的关联
        3.5.2 上海法租界
        3.5.3 天津英租界
        3.5.4 天津华界
    3.6 小结
第4章 给排水建设与卫生
    4.1 供水系统
        4.1.1 供水系统的变迁
        4.1.2 改善防火系统
    4.2 排水系统
        4.2.1 明沟排水
        4.2.2 下水道排水
    4.3 垃圾处理和城市卫生
        4.3.1 环境治理
        4.3.2 生活垃圾处理
        4.3.3 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4.4 对比及联系
        4.4.1 天津法租界自身的关联
        4.4.2 上海法租界
        4.4.3 天津英租界
        4.4.4 天津华界
    4.5 小结
第5章 通信交通与桥梁码头的建设
    5.1 通信系统
        5.1.1 邮政电报
        5.1.2 电话
    5.2 公共交通
        5.2.1 有轨电车
        5.2.2 公交车
    5.3 桥梁码头
        5.3.1 桥梁
        5.3.2 河岸码头
    5.4 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城市发展
        5.4.1 道路交通工具
        5.4.2 运输能力的变革
        5.4.3 思想观念的变革
    5.5 对比及联系
        5.5.1 通讯交通建设与其他设施
        5.5.2 道路的最终形态
    5.6 小结
第6章 市政建设的管理与土地经济
    6.1 管理机构
    6.2 建设管理
        6.2.1 道路和排水建设
        6.2.2 其他市政设施
    6.3 城市编号管理
        6.3.1 道路编号
        6.3.2 街区编号
        6.3.3 地块编号
        6.3.4 门牌号
    6.4 市政建设顺序与地价
        6.4.1 经济导向性的市政建设顺序
        6.4.2 市政建设对地价的影响机制
        6.4.3 举例分析:1923—1928地价变化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结语
    7.2 创新点与局限性
        7.2.1 创新点
        7.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年度报告-1909年(节选)
    附录B: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年度报告-1915年(节选)
    附录C:1923年地价
    附录D:1928年地价
    附录E:天津法租界路面对照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德天津租界交涉研究 ——以中国政府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天津德租界的划立与开办
    第一节 1880 年前后中德天津租地停船交涉
    第二节 1895 年中德天津租界划立交涉
    第三节 清政府在天津德租界开办过程中的设法而为
第二章 天津德租界的展拓
    第一节 原因分析
    第二节 扩界交涉
    第三节 开办交涉
第三章 天津德租界的收回与管治
    第一节 1917 年天津德租界的强行收回
    第二节 1919 年天津德租界的事实收回
    第三节 1921 天津德租界的完全收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2 汉口街道界面形态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于汉口的研究综述
        2.1.1 基于历史学与社会学对汉口的研究
        2.1.2 基于城市形态学对汉口的研究
    2.2 关于街道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2.2.1 街道形态的定性研究综述
        2.2.2 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测度研究综述
3 汉口街道界面形态历史演变过程探析
    3.1 晚清时期(1861-1911 年)
        3.1.1 传统商业主导时期(1861-1889 年)
        3.1.2 现代化转型期(1889-1911 年)
    3.2 民国时期(1911-1949 年)
        3.2.1 辛亥革命与阳夏之战
        3.2.2 民国城建发展期(1911-1938 年)
        3.2.3 战乱时期(1938-1949 年)
    3.3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年)
        3.3.1 计划经济时期的原华界老城区
        3.3.2 计划经济时期的原租界区
    3.4 市场经济时期(1979 年-至今)
        3.4.1 市场经济时期的原华界老城区
        3.4.2 市场经济时期的原租界区
        3.4.3 街道界面现状与改善建议
4 汉口街道界面形态演变机制探析
    4.1 地理区位与地貌水文奠定街道格局
        4.1.1 汉口的区位优势
        4.1.2 汉口的地形地貌与水文特征
    4.2 社会生活对街道界面形态的塑造
        4.2.1 商业贸易对街道界面的塑造
        4.2.2 交通运输的演进
        4.2.3 住居方式对街道界面的进一步塑造
    4.3 规划与管控对街道界面的控制
        4.3.1 近代租界的规划与管控
        4.3.2 近代华界的规划与管控
        4.3.3 计划经济时期汉口的规划与管控
        4.3.4 改革开放后汉口的规划与管控
    4.4 文化的差异性——影响街道界面形态的内核
        4.4.1 中国文化传统对街道界面形态的影响
        4.4.2 西方文化传统对街道界面形态的影响
        4.4.3 中西文化的交融
    4.5 文化差异在建筑上的进一步体现
        4.5.1 建筑单体
        4.5.2 建筑组群
    4.6 其它因素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意义
    5.1 汉口街道界面形态演变规律
    5.2 汉口街道界面形态影响机制
    5.3 创新点
    5.4 局限性
    5.5 展望
    5.6 研究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文化发展视野下的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天津近代城市发展分析——城市公园发展的生存土壤
    2.1 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简述
        2.1.1 九国租界简史
        2.1.2 天津近代经济与社会地位
        2.1.3 天津近代城市文化的演变
    2.2 天津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2.2.1 水体条件——独特的天津城市景观
        2.2.2 开埠城市——租界地建设热潮
第3章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3.1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综述
    3.2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分析
        3.2.1 建筑元素
        3.2.2 景观小品与设施元素
        3.2.3 植物与铺装元素
    3.3 天津近代租界城市公园活动和管理方式
    3.4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现状分析
        3.4.1 基于历史街区规划定位的近代城市公园留存概况
        3.4.2 城市公园艺术现状分析
第4章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文化特色分析
    4.1 天津近代传统园林文化特色分析
        4.1.1 原生文化时期
        4.1.2 西方文化涌入时期
    4.2 天津水体景观文化特色分析
    4.3 天津近代交通文化特色分析
    4.4 民俗文化、近代西方文化与生产生活文化特色分析
        4.4.1 传统民俗文化
        4.4.2 近代西方文化
        4.4.3 生产生活文化
第5章 文化发展视野下的天津近代城市公园的保护与更新
    5.1 天津城市发展与近代景观文化保护
        5.1.1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遗产概况
        5.1.2 原九国租界城市公园景观遗存
    5.2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发展的问题
        5.2.1 对景观重视性认识不足
        5.2.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同质性、盲目性现象
    5.3 近代城市公园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
        5.3.1 建立城市公园景观数字化档案
        5.3.2 加强景观艺术遗产的调查与认知力度
        5.3.3 保护修复中以真实性艺术性为原则
    5.4 天津近代城市公园景观适应性更新设计方法
        5.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4.2 景观适应性再利用分类机制
        5.4.3 改善交通组织,提升公园活力
        5.4.4 丰富空间序列,构建特色节点
第6章 近代城市公园景观发展实践启示——以中心公园为例
    6.1 中心公园现状调研分析
    6.2 游园活动分析
        6.2.1 游园者景观元素偏好分析
        6.2.2 游园者满意度分析
    6.3 中心公园保护与更新方案设想
        6.3.1 基于景观文化保护发展的设计策略
        6.3.2 中心公园更新方案总体规划
        6.3.3 中心公园更新方案效果展示
        6.3.4 中心公园更新方案节点展示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A-1威尼斯宪章
附录B 问卷B-1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砖材料的研究
        1.2.2 国内砖材料的研究
        1.2.3 天津地区砖作为建筑材料的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外墙材料的界定
        1.3.2 研究年代范围的界定
        1.3.3 “时空”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天津近代建材工业历史沿革及烧制砖的发展
    2.1 天津近代建材工业历史的发展沿革
        2.1.1 天津近代工业的结构特点
        2.1.2 天津近代建材行业历史背景
        2.1.3 开滦矿务局和启新洋灰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2.2 1860-1970年代天津砖瓦工业的发展沿革及特点
        2.2.1 1900-1970年代天津砖瓦工业的发展
        2.2.2 1900-1950年代天津砖瓦厂的分布与进口砖窑的发展
        2.2.3 1940-1970年代天津烧制砖窑的分类及特点
    2.3 天津近代烧制砖的规格和功用
        2.3.1 天津砖的烧制与规格
        2.3.2 砖的结构性
        2.3.3 砖的围护分隔性
        2.3.4 砖的装饰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近代砖的生产工艺与性能
    3.1 青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1.1 青砖的材料性能和发展
        3.1.2 青砖的烧制工艺
        3.1.3 青砖的地域性表达
    3.2 红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2.1 红砖的材料性能和发展
        3.2.2 红砖的烧制工艺
        3.2.3 红砖的地域性研究
    3.3 琉缸砖的产生发展和烧制工艺
        3.3.1 琉缸砖的概念辨析
        3.3.2 琉缸砖的起源与性能
        3.3.3 琉缸砖的生产工艺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近代砖的砌筑与饰面应用
    4.1 按照哥特式砌法分类(每皮一顺一丁)
        4.1.1 哥特式砌法特点
        4.1.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1.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2 按照西里西亚式砌法分类(每皮三顺一丁)
        4.2.1 西里西亚式砌法特点
        4.2.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2.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3 按照英式砌法分类(一皮顺一皮丁)
        4.3.1 英式砌法特点
        4.3.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4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3.5 多种材料结合的砌筑应用
    4.4 按照美式砌法分类(三皮顺一皮丁&五皮顺一皮丁)
        4.4.1 美式砌法特点
        4.4.2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4.3 琉缸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5 按全顺和全丁砌法分类
        4.5.1 全顺和全丁砌法特点
        4.5.2 青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5.3 红砖为主导的砌筑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近代遗存建筑的“时空”分布
    5.1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的“时间”分布
        5.1.1 1860-190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2 1900-191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3 1910-192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4 1920-193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5 1930-1940年代建筑分布特点
        5.1.6 1940-建国后建筑分布特点
    5.2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遗存的“空间”分布
        5.2.1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建筑总体分布特点
        5.2.2 天津近代砖外墙材料主导的建筑遗存分布特点
        5.2.3 天津近代砖和其他外墙材料结合的建筑遗存分布特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与启示
    6.1 天津近代建筑外墙材料发展中红砖取代青砖的原因探究
    6.2 天津近代建筑砖材料发展中琉缸砖消失的原因探究
    6.3 城市近代化转型中天津与上海在砖瓦工业中的对比
    6.4 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工厂依附型市民化研究 ——以近代天津女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丛:市民和市民化
        二、“结构-行动”视角下的市民化研究
        三、“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市民化研究
    第三节 理论框架
        一、历史制度主义核心议题
        二、走向综合的历史制度主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近代天津工商业发展与都市扩张
    第一节 天津的地理、历史与政治环境
        一、天津的地理与历史环境
        二、近代天津的政治与经济变迁
    第二节 天津纺织业发展及其庇护网络
        一、艰难求生:近代天津纺织业发展
        二、政商学庇护:跨界网络关系建构
    第三节 纺织女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历史谱系:女性的生命历程与技术分工
        二、滞后发展:纺织女工发展的地域差异
        三、城乡背离:华北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工的薪酬与福利供给
    第一节 收入鸿沟:工人薪资及其性别差异
        一、薪资结构:工资、奖金与分红
        二、双重歧视:收入上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名实分离:福利制度沿革与实施
        一、制度沿革:国家和工厂的福利措施
        二、女工福利:哺乳室与托儿所
        三、“发现”童工:劳动年龄与童工保护
        四、城市扩张:就地城镇化与工人居住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作中的社会网络与技能获得
    第一节 信任纽带:保人制与工头制
        一、进入工厂:保人制
        二、工厂管理:工头制
    第二节 纵横交错:工厂中的社会网络重建
        一、内部整合:工作的地域等级化
        二、社会嵌入:选择性庇护与组织忠诚
    第三节 劳动力再生产:技能与知识的传递
        一、技能获得:代工与师徒制
        二、知识获得:工人补习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都市生活与女工的社会角色转变
    第一节 都市女:男性目光中的女性与女工
        一、标签与污名:危险的都市生活
        二、区隔与认同:女性的身体整饰
    第二节 新女性:婚姻家庭中的女性
        一、从抚育到情感:婚姻家庭的现代转型
        二、从旧式到新式:中国近代婚俗之变
    第三节 新国民:治理术与女性身份再造
        一、政策漂移:权力博弈下的新运走向
        二、双重目标:《方舟》中的女性与家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与权利观念变迁
    第一节 时间观念:工作、家务与休闲
        一、工作时间:三八制改革的成与败
        二、时间配置:难以逃离的家务
        三、工余时间:娱乐生活的组织化
    第二节 权利观念:越轨与罢工中的主体性表达
        一、越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喧嚣与抵抗
        二、罢工:外部动员与内在驱动的合流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市民化制度反思
    第二节 工厂依附型市民化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海河工程局与近代天津市中心区海河沿岸开发建设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1.3 海河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历史类文献
        1.2.2 近代城市建设类文献
        1.2.3 档案类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海河水系与海河治理
    2.1 海河水系对天津发展的影响
        2.1.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1.2 盐业的发展
        2.1.3 河流漕运的发展
        2.1.4 天津卫的形成
        2.1.5 传统航运的衰败
    2.2 海河工程局
        2.2.1 海河整治前的状况
        2.2.2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2.2.3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更名
        2.2.4 海河工程局的收入与支出
    2.3 海河航道的治理
        2.3.1 闭塞支渠与建造导流坝及护岸工程
        2.3.2 河道裁湾取直工程
        2.3.3 主干航道疏浚工程
        2.3.4 主干航道破冰通航
第三章 海河沿岸土地的开发
    3.1 土地开发的前期策划
        3.1.1 土地开发的由来
        3.1.2 土地开发前的环境
        3.1.3 方案策划
    3.2 海河西岸土地的开发
        3.2.1 英租界土地的开发
        3.2.2 法租界土地的开发
        3.2.3 德租界土地的开发
        3.2.4 日租界土地的开发
        3.2.5 华界南市土地的开发
        3.2.6 华界特一区湖北路土地的开发
    3.3 海河东岸土地的开发
        3.3.1 意租界、前奥租界土地的开发
        3.3.2 前俄租界、前比租界土地的开发
        3.3.3 特三区、特四区土地的开发
第四章 海河沿岸用地规划与建设
    4.1 海河沿岸的规划
        4.1.1 租界的用地规划
        4.1.2 租界的道路规划
        4.1.3 华界的规划布局
    4.2 海河沿岸基础设施的建设
        4.2.1 海河沿岸道路设施的建设
        4.2.2 海河沿岸给排水设施的建设
        4.2.3 海河沿岸电力设施的建设
        4.2.4 海河沿岸电信设施的建设
    4.3 海河沿岸的地价分析
        4.3.1 土地属性的变化
        4.3.2 海河西岸地价的变化
        4.3.3 海河东岸地价的变化
        4.3.4 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 结语
    5.1 近代海河沿岸开发建设的意义
    5.2 近代海河沿岸开发建设的启示
    5.3 以往研究辩误
    5.4 未尽事宜
附录
    附录1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历史》英文档案全文
    附录2 海河工程局大事记(1897~1949 年)
    附录3 旧租界道路名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试论德租界与天津的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D]. 刘晓晨. 天津大学, 2020(02)
  • [2]近代天津法租界市政建设初探[D]. 葛盛娅. 天津大学, 2020(01)
  • [3]中德天津租界交涉研究 ——以中国政府为中心的考察[D]. 彭丽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5]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D]. 吴柏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文化发展视野下的天津近代城市公园艺术研究[D]. 杨澜. 天津大学, 2019(06)
  • [7]天津近代建筑砖外墙材料研究[D]. 王雨蒙. 天津大学, 2019(06)
  • [8]工厂依附型市民化研究 ——以近代天津女工为中心[D]. 司文晶. 南开大学, 2019(08)
  • [9]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海河工程局与近代天津市中心区海河沿岸开发建设过程研究[D]. 汤弈. 天津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论德租界与天津城市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