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

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

一、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论文文献综述)

王岐东,王国彪,苗鸿雁,赖一楠,张鹏,丁鑫锐,谭业强,郭梦京,周锋[1](2021)在《新时期联合基金改革成效和推进策略——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联合基金项目坚持立足工程科学与材料科学前沿问题,聚焦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为破解国家重大科技瓶颈提供解决方案。本文全面回顾并分析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联合基金项目的管理特点,从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维度介绍了联合基金设立以来项目资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成效,并从新时期联合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了联合基金的政策改革方向。

潘复生,蒋斌[2](2021)在《镁合金塑性加工技术发展及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镁及镁合金具有质轻、比强度高、阻尼减振、电磁屏蔽性能优良、储能特性好等优点,是最有潜力的轻量化材料之一,其推广应用对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镁合金具有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塑性变形能力较差。如何改善镁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是扩大镁合金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1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改善镁合金塑性、提升镁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在镁合金塑性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发展了"固溶强化增塑"新型镁合金设计理论和"熔体变温自纯化"等关键制备技术,形成了一批高塑性变形镁合金材料和牌号,其中杂质Fe含量可降到10×10-6以下,超高塑性镁合金延伸率可达到60%以上,超高强度(抗拉强度大于550 MPa)镁合金延伸率可以达到10%以上;开发了非对称挤压、非对称轧制、非对称改性、往复循环多道次镦挤开坯技术、扩收控制大比率锻造技术、挤锻复合成形技术等一批镁合金新型塑性加工技术。这些合金和技术使变形镁合金基面织构显着弱化,明显提高了变形镁合金板材、管型材和锻件的塑性成形能力和制品质量,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在板材、管型材和锻件制备加工中实现了成功应用。

姜巨福,李明星,王迎[3](2021)在《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挤压铸造技术是在压力作用下完成金属液的充型、凝固结晶和补缩过程,利用高压实现细化晶粒尺寸、改善组织形貌和调控铸造缺陷,这是一种集铸造和锻造技术优势为一身的精密、近净、绿色成形技术。目前,铝合金是挤压铸造技术应用的主要材料之一。从铝合金挤压铸造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理论、数值模拟技术、铝合金挤压铸造装备发展、铝合金挤压铸造工艺及铝合金挤压铸造发展方向展望5个方面,对国内外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和分析,为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加乐,段薇薇,怀旭,荆佳杰,李恒,奚晓晗[4](2021)在《激光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总结钛合金在摩擦磨损、高温抗氧化和疲劳敏感性等表面性能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当前国内激光熔覆、激光合金化和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等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展望了钛合金激光改性研究新方向。

刘明,许晓颖,林海燕,王晓峰,刘缙[5](2021)在《《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专创融合课程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必要性,重点阐述了课程的建设内容与应用实践,提出了玻璃深加工课程专业知识与创新教育教学有效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经过实践,专创融合课程基于OBE教学理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分阶段的混合式教学,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将教师科研项目等成果融入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为今后就业与考研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柳红东,韩涛,胡荣,张磊[6](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发展的基石。本文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与实践中得以应用,带来新的智能化教学工具、形成新的教与学模式、促进教学评价方式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学结合的新形式,促进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郑瀚森[7](2021)在《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流变模锻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层状复合材料保持了单一组元材料的优点且克服了各自组元材料的不足,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和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近年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制动系统轻量化日趋迫切,开发结构功能一体化、短流程低成本制备技术,研制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制动部件,实现以铝代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制动毂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外层耐磨层为SiCp/A357铝基复合材料、内层为7050高强铝合金材料的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建立了 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固液复合流变铸造仿真模型;采用模拟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展了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流变模锻成型新技术;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异种材料固液复合机理,实现了层状复合材料的固液复合,制备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铸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拟仿真与实验验证,研究了流变模锻工艺参数对7050高强铝合金铸件成型性与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铸造热节存在于制动毂轮辐和轮辋交界处,浇铸温度升高、成型比压降低和模具温度升高均会使热节存在时间上升;优化后的流变工艺参数为浇铸温度660℃、成型比压100 MPa、模具温度200℃,7050铝合金制动毂铸件成型良好,无缩孔缩松缺陷。(2)研究了电磁均匀化熔体处理及微合金化对7050高强铝合金流变模锻制动毂铸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7050铝合金熔体施加电磁均匀化熔体处理及0.15 wt.%Sc微合金化处理后,流变模锻7050高强铝合金制动毂铸件组织明显细化,力学性能显着提升,与普通液态模锻相比,平均晶粒尺寸从136.9 μm降低至42.7 μm,抗拉强度由559MPa提升至597MPa,屈服强度由464MPa提升至518MPa,延伸率由6.1%提升至13.7%。(3)通过模拟仿真与实验研究,优化了耐磨环的结构参数,研究了固液复合铸造工艺关键参数对固液结合界面的影响,揭示了实现良好界面结合的规律:确保熔体与耐磨环表面润湿,耐磨环表面需产生一定程度的重熔并与熔体产生熔合结合,且熔合结合处液相共晶区尽量窄。本文实验条件下获得良好界面结合的工艺为:采用化学法去除表面氧化层,耐磨环结构参数为厚度5 mm、高度60 mm,耐磨环预热温度为200℃,加压前等待时间10 s。(4)分析表征了 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固液结合界面的组织形貌、元素分布、相组成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固液界面耐磨环表层组织由细晶区、球化区和枝晶区构成;固液界面SiCp/A357铝基复合材料层存在约250 μm厚的过渡层,界面处存在大量T相和Mg2Si相;T6热处理后固液界面处T相消失生成了新相W相;经过T6热处理后,固液界面处维氏硬度从121.5 HV提升至172.0 HV,界面剪切强度由83.3 MPa提升至124.6 MPa,相比铸态提高了约50%。(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制备了外径470 mm、高度120 mm的大型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铸件。铸件组织呈细小等轴晶,宏观偏析程度较小,固液界面结合良好。铸件经T6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为:轮辋轴向抗拉强度582MPa,屈服强度512 MPa,延伸率7.9%;轮辐的径向抗拉强度590MPa,屈服强度530MPa,延伸率6.4%;轮辐的径向抗剪强度304 MPa。摩擦性能为:摩擦系数0.5776,磨损率3.99×10-7 cm3/(N.m)。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良好,性能优异,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焦朋[8](2021)在《光纤传像元件固定图案噪声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传像元件是微光夜视、粒子探测器件用像增强器的核心元件,已广泛应用于兵器、电子、航天、核探测等领域的光电信号探测、识别与成像。当前这些领域迫切需要高清晰、宽动态、宽光谱和高灵敏探测成像技术,并对与之配套的光纤传像元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光纤传像元件中固定图案噪声(Fixd Pattern Noise,FPN)的存在,限制其使用性能和制备良品率的提高。如何抑制FPN,减少其对探测成像性能的负面作用,已成为光纤传像元件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之一。然而,国内外关于光纤传像元件FPN的研究相对较少,更没有系统的理论来阐述其形成的机理。为阐明光纤传像元件FPN的形成机理,本文主要通过现象分析、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三者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光纤传像元件的FPN表现形式。通过研究光纤传像元件热压、扭转、拉伸等热过程后的FPN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工艺间的关系,利用光纤疵点仪表征固定图案噪声微观形态和分布规律,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等手段分析光纤传像元件内部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形貌,利用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EDS)半定量分析成分变化趋势。基于检测分析结果建立光透过率的差异与FPN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FPN的形成机理。其次,基于经典物理理论采用仿真软件模拟了不同条件下光子在单根光纤和光纤束中的传播,获得了导致光纤传光条件破坏的几种状态,并量化产生FPN的极限参数。利用Tracepro软件模拟了光纤传像元件纤维传光机理,并基于光纤传像元件斑点、鸡丝、网格等几种FPN的表现形态,分类模拟了单光纤和光纤束内传像条件被破坏的过程与结果,获得了光纤内部气泡、杂质与光纤透过率的关系;光纤芯皮界面扩散对光纤传光性能的影响;以及光纤经热压、扭转、拉伸等热处理后导致多根光纤粘合结构对于纤维传光性能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倏逝波渗透现象对于光纤传像元件FPN形成的影响。最后,基于FPN表象的分析与理论模拟结果,设计了光纤内结石、气泡和光纤形变实验,以验证减少结石、气泡缺陷和抑制光纤形变对控制FPN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光纤传像元件中斑点、鸡丝型FPN产生的机理:光纤传像元件内部存在杂质和气泡,其尺度大小决定FPN。当杂质尺寸达到临界值时,30%的光子在杂质表面被吸收或反射;气泡尺寸大于临界值时,30%的光子在气泡表面发生折射和反射损失,导致纤维透过率低于正常值的70%。扭转、拉伸等热过程导致光纤锥比增大,光线传输过程中界面反射角不断减小,光子溢出数量增多,透过率下降。黑网型FPN形成机理:光纤束(复丝)边界处纤维变形严重,包层厚度变小,光子传输具有电磁波特性,倏逝波在界面处渗透进包层无法返回纤芯,部分被间隙内光吸收丝(EMA)吸收,导致光纤透过率下降而形成黑网;复丝边界光纤芯皮界面成分扩散严重,阶跃型光纤变为渐变型光纤,光线传输过程中全反射临界角减小,光子损失增多,输出光通量低于正常复丝内部纤维情况。白网型FPN形成机理:在热压、扭转或拉伸等热过程中,复丝边界处光纤皮层减薄直至消失,光纤芯层出现粘连,降低光子损失程度,导致光通量大于其他正常变形区域,在复丝边界处显示为明亮网状结构。

吴文豪[9](2021)在《非对称铸轧数值模拟及铝/镁轧制复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合金和镁合金作为轻质量金属材料,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轻量化领域。双辊铸轧技术凭借其工艺简单、流程短、效率高等优点被大规模用于铝合金板坯的生产。但是,传统的对称式双辊铸轧工艺生产出的铝合金板坯晶粒尺寸较大,中心偏析严重,因而导致铸轧板的力学性能不佳。通过改变金属液的浇注方式,将金属液先浇注到一个轧辊上,经过单个轧辊的冷却作用后,随轧辊进入双辊轧制区,铸坯离开辊缝时受到轧制作用形成非对称铸轧。利用非对称铸轧技术可以改善铸轧坯晶粒粗大,中心偏析严重等缺点,但目前对这一铸轧方法的研究较少。镁合金因其质量轻、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而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然而,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其室温成形性差,耐腐蚀性能弱,易氧化等缺点的限制。而铝合金室温塑性好和耐腐蚀性能杰出等优点恰好能够弥补镁合金性能上的不足之处,因此将铝合金和镁合金结合起来制备铝/镁复合板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ProCAST模拟了6061铝合金非对称铸轧过程中温度场、液穴和凝固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并依据模拟得到的结果选定合适的铸轧工艺参数指导进行非对称铸轧实验。除此之外,以非对称铸轧实验得到的6061铝合金板和AZ31挤压板为基板通过热轧复合实验成功制备出铝/镁复合板,并对复合板的组织、形貌、结合界面元素扩散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对铝合金非对称铸轧过程进行了热-流-组织耦合的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非对称铸轧改变了金属液的浇注方式,使得非对称铸轧区的温度场和液穴形状发生了改变,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同一横截面,铸轧坯先、后分别与轧辊接触的两侧温度有较大的差别,液穴形状也表现为不对称的弧形。根据微观组织模拟结果,由于金属液的凝固过程改变,铸轧坯先接触轧辊的一侧(先凝固侧)表现为较大比例的柱状晶组织,而后接触轧辊的一侧(后凝固侧)表现为较多的等轴晶组织。(2)研究了铸轧工艺参数(浇注温度、铸轧速度)对铝合金非对称铸轧的温度场、凝固微观组织、柱状晶和等轴晶比例、晶粒度以及晶体取向角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浇注温度为690℃,铸轧速度为8m/min,以该参数进行铝合金的非对称铸轧实验,成功制备出厚度为2.25mm的铝合金铸轧板。实验得到的铝合金铸轧板的微观组织与模拟结果基本相符。(3)非对称铸轧实验得到的6061铝合金板先、后凝固侧组织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凝固侧铝合金板与AZ31镁合金通过多道次热轧复合实验制备出的铝/镁复合板的组织与性能也不相同。先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结合界面呈断续分布,存在大量的空洞、裂纹等缺陷,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结合界面较为平直,且结合紧密。先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218MPa,延伸率为13.7%,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237MPa,延伸率为15.3%,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综合力学性能优于先凝固侧铝/镁复合板。根据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元素扩散情况分析原因,由于先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处存在一个较宽的由脆硬性的金属间相Mg2Al3相和Mg17Al12相组成的扩散中间层,厚度约为25μm,这些脆硬相影响了复合板的变形能力,并且在拉伸过程中成为复合板发生断裂的源头;而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扩散中间层较窄,厚度约为7μm,未形成脆硬性的金属中间相,所以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力学性能较好。(4)分析轧制温度对铝/镁复合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总压下量不变时,取后凝固侧铝板与镁板结合。结果表明随着轧制温度提高,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曲线形增大,缺陷增多,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处扩散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除此之外,轧制温度提高会导致铝/镁复合板力学性能不断下降,轧制温度为350℃时,铝/镁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253MPa,延伸率为18.5%,轧制温度为400℃时,铝/镁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237MPa,延伸率为15.3%,轧制温度为450℃时,铝/镁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为148MPa,延伸率为5.8%。原因是温度上升,原子扩散加剧形成了大量的脆硬性金属中间相,而且,铝合金和镁合金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在结合表面生成氧化膜阻碍了铝、镁的复合,从而影响了复合板的力学性能。

孙利娜[10](2021)在《冷轧复合的力学机理与电脉冲辅助复合轧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轧制法制备层状复合材料自提出以来,体现出明显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复合工艺。轧制复合法发展至今,大量学者对复合界面的结合机制、制备工艺对结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作为一种规模化的生产工艺,轧制复合的机理性研究较少提及,导致目前复合板的轧制生产工艺设定完全由经验积累形成,极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从生产工艺角度考虑,无论是热轧复合还是冷轧复合,轧制变形区内的力热耦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本文针对复合轧制工艺的经验性总结的低效率问题,开展轧制变形区内的力热耦合分析,通过变形力学分析、轧制模拟、实验验证等途径,对形成轧制结合的力学行为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高频电流的集聚效应,在轧制变形区导入高频大电流脉冲,通过轧制工艺和脉冲工艺的优化选择实现组合可控的界面温度场和变形场,以获得更具优势的良好冷轧结合,探索新的冷轧复合工艺。首先,通过复合轧制过程模拟,分析复合轧制过程中的变形行为特征,与已有的轧制结合机制进行对比,讨论包含压应力、温度、剪应力等因素的耦合影响机制,建立复合轧制结合判定的力学行为机制,并通过对轧制复合样品结合面的微观观察对复合机制进行验证。然后,进行铜/铝室温轧制复合验证实验,对剥离测试中的变形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样品变形行为对剥离载荷的影响规律,建立结合强度与剥离变形行为的关系式,明确标准的剥离测试方式。在可靠的测试基础上,对比剥离测试结果,分析压下率、多道次、变速率等不同工艺对复合效果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复合样品的界面观察,与轧制结合力学机制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基于轧制复合过程中变形与温度的协调思路,提出冷轧复合的控轧控温思想,通过在轧制变形区导入高频脉冲电流,实现冷轧复合时界面的温度调控能力,并实施轧制实验。通过轧后样品的剥离测试结果对比,分析电脉冲工艺对复合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脉冲的导入明显提升了结合效果。对脉冲辅助轧制复合的模拟结果的变形区应力场、温度场等进行分析,阐述多工艺参数变化的电脉冲对轧制复合的影响机制,探讨脉冲轧制复合的工艺优化路线。轧制复合的工艺机理研究,对复合板生产有着充分而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而精准的界面控温冷轧复合,减少了能源消耗,提供了一种环境和谐型生产方式,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

二、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联合基金改革成效和推进策略——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联合基金资助体系变革
2 联合基金资助概况
    2.1 申请与资助总体情况
    2.2 项目资助人员年龄分布
    2.3 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2.4 资助成效
        2.4.1 联合基金总体资助成效
        2.4.2 联合基金典型资助成果
        (1) 地方政府联合基金项目
        (2) 行业部门联合基金项目
        (3) 企业联合基金项目
3 政策建议

(2)镁合金塑性加工技术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塑性变形镁合金设计和制备关键技术
    1.1 变形镁合金“固溶强化增塑”设计新方法
    1.2 提高变形镁合金塑性加工能力的材料制备新技术
        1.2.1 熔体纯净化
        1.2.2 铸锭坯晶粒细化
        1.2.3 锭坯组织均匀化
2 变形镁合金的新型非对称挤压技术
    2.1 镁合金板材非对称挤压
    2.2 镁合金复合板的非对称挤压
    2.3 镁合金型材的非对称挤压
    2.4 镁合金管材的非对称剪切挤压
3 镁合金板材轧制技术新进展
    3.1 异步轧制
    3.2 衬板轧制
    3.3 厚板侧向轧制
    3.4 复合板轧制
    3.5 在线加热轧制
    3.6 宽幅板卷轧制
4 变形镁合金锻造技术新进展
    4.1 镁合金锻造变形行为
    4.2 镁合金大塑性锻造成形
    4.3 镁合金轮毂锻造成形
    4.4 镁合金特种构件锻造成形
5 镁合金板材的非对称改性
    5.1 预变形处理
    5.2 单向多道次变形
    5.3 连续弯曲变形
6 新型非对称加工技术在大尺寸镁合金产品制备中的应用
7 结束语

(4)激光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表面性能缺陷
    1.1 摩擦磨损性能
    1.2 高温抗氧化性能
    1.3 疲劳敏感性
2 钛合金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2.1 激光冲击强化
    2.2 激光表面合金化
    2.3 激光熔覆
3 激光改性技术发展新趋势
    3.1 新工艺和新材料
    3.2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分析
    3.3 先进激光设备开发与应用

(5)《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玻璃深加工》课程学情分析
2 《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2.1 专创融合课程目标
    2.2 专创融合课程内容设计
    2.3 专创融合案例进课堂
        (1)玻璃冷加工创新创业指导
        (2)玻璃热加工创新创业指导
        (3)玻璃表面处理创新创业指导
        (4)新玻璃加工制品创新创业指导
    2.3 教学方法应用
    2.4 课程考核
3 《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应用实践
4 结 论

(6)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现状
    (1)教学方式枯燥,知识更新缓慢。
    (2)教学经费不足,资源有限。
    (3)创新实践不够,校企脱离。
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3.1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系统开展课程建设
    3.2 教与学的改革
    3.3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
4 结束语

(7)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流变模锻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强铝合金的铸造成型
        1.2.1 7xxx系铝合金的研究现状
        1.2.2 7xxx铝合金的铸造工艺
        1.2.3 7xxx铝合金流变成型研究进展
    1.3 层状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1.3.1 离心铸造法
        1.3.2 浸渗法
        1.3.3 铸造复合法
    1.4 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
        1.4.1 固液界面的复合机理
        1.4.2 固液界面的过渡层
        1.4.3 元素扩散及化合物生长对固液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难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SiCp/A357复合材料
        2.1.2 7050铝合金
    2.2 实验装置
        2.2.1 SiC颗粒预处理装置
        2.2.2 真空搅拌铸造装置
        2.2.3 固液复合铸造装置
        2.2.4 熔体处理装置
        2.2.5 热处理装置
    2.3 有限元模拟仿真
        2.3.1 模拟仿真软件及内容
        2.3.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化学成分分析
        2.4.2 微观组织观察
        2.4.3 室温力学性能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5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3 7050铝合金流变模锻工艺研究
    3.1 7050铝合金流变模锻工艺仿真优化
        3.1.1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设定
        3.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2 实验中各工艺参数对成型性的影响
        3.2.1 模具温度的影响
        3.2.2 浇铸温度的影响
        3.2.3 比压对成型性的影响
    3.3 各工艺参数对微观缺陷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7050铝合金流变模锻组织性能调控研究
    4.1 流变模锻成型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4.1.1 浇铸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4.1.2 比压对晶粒形貌的影响
    4.2 7050铝合金组织调控方案
    4.3 7050铝合金制动毂调控前后的组织与性能
    4.4 7050铝合金组织调控优化机理
        4.4.1 微合金化对7050铝合金铸件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IC-AEMS熔体处理对7050铝合金铸件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5 7050铝合金层的拉伸断口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固液复合铸造工艺研究
    5.1 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固液复合铸造工艺仿真优化
        5.1.1 耐磨环厚度对其内表面升温的影响
        5.1.2 耐磨环高度对其内表面升温的影响
        5.1.3 耐磨环预热温度对其内表面升温的影响
    5.2 复合铸造工艺参数对固液界面结合的影响
        5.2.1 耐磨环表面处理对界面结合的影响
        5.2.2 耐磨环预热温度对界面结合的影响
        5.2.3 复合铸造加压前等待时间对界面结合的影响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固液复合界面的组织与性能
    6.1 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
        6.1.1 铸态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
        6.1.2 T6态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
    6.2 固液复合界面的力学性能
        6.2.1 维氏硬度测试
        6.2.2 剪切性能测试
    6.3 分析和讨论
        6.3.1 固液铸造过程中界面的形成
        6.3.2 剪切断口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大型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复合铸造实验
    7.1 大型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结构及制备
    7.2 大型PAMC/Al层状复合材料制动毂组织及性能
        7.2.1 微观组织表征
        7.2.2 性能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光纤传像元件固定图案噪声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传像元件
        1.2.1 光纤传像元件工作原理和结构
        1.2.2 光纤传像元件制备工艺
        1.2.3 光纤传像元件性能
        1.2.4 应用领域及存在的问题
    1.3 光纤传像元件固定图案噪声的研究现状
        1.3.1 固定图案噪声研究理论基础
        1.3.2 斑点、鸡丝的定义和检测标准
        1.3.3 网格的定义和检测标准
        1.3.4 固定图案噪声检测技术的研究
        1.3.5 发展趋势及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纤传像元件样品制备与测试
    2.1 主要原材料、仪器设备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样品制备
        2.2.1 光纤传像元件制备
        2.2.2 切片实验样品制备
    2.3 原材料性能表征
        2.3.1 折射率
        2.3.2 透过率和反射率
        2.3.3 膨胀系数、转变温度及软化温度点
    2.4 光纤传像元件成像性能表征
        2.4.1 分辨率
        2.4.2 对比度
        2.4.3 透过率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定图案噪声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斑点、鸡丝噪声的产生原因
        3.2.1 光纤传像元件内固有缺陷
        3.2.2 扭转工艺对于斑点、鸡丝的影响
        3.2.3 拉伸工艺对于斑点、鸡丝的影响
    3.3 网格噪声的产生原因
        3.3.1 扭转工艺对网格噪声的影响
        3.3.2 结构对网格噪声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固定图案噪声形成模拟及验证
    4.1 引言
    4.2 理论模拟物理基础
    4.3 模拟过程材料基础参数
        4.3.1 原材料折射率
        4.3.2 原材料透过率与反射率
    4.4 固定图案噪声形成的理论模拟及机理分析
        4.4.1 斑点、鸡丝形成机理的理论模拟及分析
        4.4.2 网格形成机理的理论模拟及分析
    4.5 斑点、鸡丝噪声实验验证
        4.5.1 样品制备过程
        4.5.2 验证结果及分析
    4.6 网格噪声实验验证
        4.6.1 工艺设计及制备过程
        4.6.2 验证结果及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非对称铸轧数值模拟及铝/镁轧制复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铝合金双辊铸轧工艺概述
        1.2.1 国内外对双辊铸轧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双辊铸轧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2.3 铸轧凝固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
    1.3 铝/镁复合板的制备方法
        1.3.1 扩散结合法
        1.3.2 爆炸复合法
        1.3.3 轧制复合法
    1.4 金属复合板的结合机理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铸轧凝固过程的有限元理论
    2.1 铸轧过程有限元理论
        2.1.1 铸轧过程传热理论
        2.1.2 铸轧过程流动理论
        2.1.3 晶体的形核与长大模型
    2.2 微观组织模拟的方法
        2.2.1 确定性方法
        2.2.2 随机性方法
    2.3 ProCAST中的CAFE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对称铸轧6061 铝合金凝固微观组织的仿真
    3.1 非对称铸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非对称铸轧概述
        3.1.2 基本假设
        3.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关键问题的处理
        3.2.1 固相率的处理
        3.2.2 凝固潜热的处理
    3.3 铝合金的物性参数
    3.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5 6061 铝合金板带非对称铸轧数值模拟结果
        3.5.1 铝合金温度场变化规律
        3.5.2 铝合金凝固过程变化规律
        3.5.3 铝合金微观组织变化规律
    3.6 工艺参数对铝合金铸轧温度场的影响
        3.6.1 浇注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6.2 铸轧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7 工艺参数对铝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3.7.1 浇注温度对凝固微观组织的影响
        3.7.2 铸轧速度对凝固微观组织的影响
    3.8 仿真结果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铝/镁热轧复合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6061 铝合金非对称铸轧实验
        4.3.2 铝/镁热轧复合实验
    4.4 组织与性能分析
        4.4.1 光学显微组织分析(OM)
        4.4.2 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SEM+EDS)
        4.4.3 室温拉伸性能测试
        4.4.4 拉伸断口分析
        4.4.5 显微硬度测试
    4.5 技术路线
    4.6 铝/镁复合板显微组织观察
        4.6.1 先、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的结合界面观察
        4.6.2 轧制温度对铝/镁复合板的结合界面影响
    4.7 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处的元素扩散
        4.7.1 先、后凝固侧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4.7.2 轧制温度对铝/镁复合板结合界面元素扩散的影响
    4.8 铝/镁复合板力学性能分析
        4.8.1 拉伸性能
        4.8.2 显微硬度
    4.9 断口扫描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冷轧复合的力学机理与电脉冲辅助复合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金属层状复合板的发展
    1.3 金属层状复合板的现状
        1.3.1 层状复合板的制备
        1.3.2 轧制复合机理
        1.3.3 轧制铜/铝复合板
        1.3.4 轧制复合生产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
    1.4 电脉冲在金属塑性变形中的应用
        1.4.1 电脉冲在金属塑性变形中的应用
        1.4.2 电脉冲的结构敏感性与热作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室温复合轧制实验流程与实施细节
    2.1 实验流程与设备
    2.2 复合轧制实验
        2.2.1 原料准备
        2.2.2 表面处理
        2.2.3 室温复合轧制实验
        2.2.4 电脉冲辅助室温复合轧制实验
    2.3 剥离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温复合轧制模拟与力学分析
    3.1 复合轧制建模
    3.2 复合轧制头尾的不均匀变形
    3.3 稳定轧制时变形区的变形行为
        3.3.1 复合轧制的变形区特征
        3.3.2 变形区的应力变化规律
    3.4 轧制塑性变形功与界面温度场
    3.5 热影响下的界面结合
        3.5.1 压下率改变
        3.5.2 轧制速度改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温复合轧制样品的剥离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剥离测试的变形行为
        4.1.1 复合样品的简单剥离
        4.1.2 剥离测试过程的变形行为规律
        4.1.3 复合界面剥离时的应力模型
        4.1.4 剥离过程的力学行为分析
        4.1.5 限定的标准剥离测试
    4.2 剥离测试变形行为的力学分析
        4.2.1 建模
        4.2.2 分离点局部剥离应力的分布
        4.2.3 分离点局部剥离拉应力峰值(结合强度)变化规律
        4.2.4 剥离力的变化规律
        4.2.5 剥离弯曲半径的变化
    4.3 标准剥离测试的结果分析
        4.3.1 实现复合的临界压下率
        4.3.2 压下率与轧制速度对轧制复合的耦合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温复合轧制样品的界面形貌特征与变化规律
    5.1 40%压下样品的界面
    5.2 50%压下样品的界面
    5.3 70%压下样品的界面
    5.4 80%压下及以上样品的界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脉冲辅助铜/铝带室温复合轧制实验
    6.1 电脉冲辅助轧制实验
        6.1.1 电脉冲辅助轧制实验设备
        6.1.2 电脉冲外场对轧制过程金属变形的影响
    6.2 电脉冲辅助复合轧制实验
        6.2.1 改变电脉冲参数对轧制复合的影响
        6.2.2 电脉冲复合轧制的界面
    6.3 电脉冲辅助复合轧制模拟
        6.3.1 电脉冲复合轧制的界面温度场
        6.3.2 电脉冲复合轧制的界面应力分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联合基金改革成效和推进策略——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为例[J]. 王岐东,王国彪,苗鸿雁,赖一楠,张鹏,丁鑫锐,谭业强,郭梦京,周锋. 中国科学基金, 2021(S1)
  • [2]镁合金塑性加工技术发展及应用[J]. 潘复生,蒋斌. 金属学报, 2021(11)
  • [3]铝合金挤压铸造技术研究进展[J]. 姜巨福,李明星,王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9)
  • [4]激光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J]. 徐加乐,段薇薇,怀旭,荆佳杰,李恒,奚晓晗. 铸造技术, 2021(09)
  • [5]《玻璃深加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J]. 刘明,许晓颖,林海燕,王晓峰,刘缙. 广州化工, 2021(17)
  • [6]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 柳红东,韩涛,胡荣,张磊. 广东化工, 2021(16)
  • [7]高强耐磨层状铝基复合材料流变模锻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 郑瀚森.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 [8]光纤传像元件固定图案噪声形成机理研究[D]. 焦朋.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9]非对称铸轧数值模拟及铝/镁轧制复合工艺研究[D]. 吴文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冷轧复合的力学机理与电脉冲辅助复合轧制实验研究[D]. 孙利娜. 燕山大学, 2021(01)

标签:;  ;  ;  ;  

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进展(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