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将服务做到极致

惠普:将服务做到极致

一、惠普:将服务进行到底(论文文献综述)

郝美丽[1](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林伟斌[2](2017)在《EC公司运营商业务服务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EC公司是美国思科(CISCO)公司的金牌代理商,是中国国内地区最大的代理商,其主营业务就是代理CISCO网络设备产品,并且以其产品为中心给予技术咨询等服务。EC公司在运营商、金融、企业三大行业具备广泛的客户基础,业务和服务网络遍及整个中国大陆,特别是在运营商行业方面,思科产品及服务相关业务比重占行业业绩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IT国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给国外IT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运营商业务方面,思科、Juniper、IBM、EMC等国外IT产品采购量大幅下降,EC公司运营商行业的业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业绩连续三年下滑,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升级,运营商要对网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网络优化技术及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客户需求的转变,EC公司作为专业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急需寻找出新的业务战略来适应外部市场的发展。本文首先对运营商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从技术发展趋势、运营商竞争环境、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及服务供应商的演变四个方面,说明EC公司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必要性。然后,对EC公司现有的运营商业务进行分析,从团队情况、业务结构、业务动态环境、资源评估及整合方面,阐述EC公司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可行性。接下来制定相应的业务转型方案,从公司领导层战略支持、服务技术团队资源支撑、服务转型方案修正及持续改进、服务转型激励方案四个方面保证服务转型实施落地。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主要理论指导思想,理论结合实际,对EC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服务转型方向以及实施方案,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国内的IT企业在运营商服务业务方向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文娟[3](2014)在《从制造到服务和解决方案 ——一个基于戴尔公司转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个人消费到企业消费,乃至政府的采购,越来越多的客户需求从单一产品的需求转向了一站式的服务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各个企业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单单依靠产品已经无法使自己与其他的竞争者相区别。附加服务的产品或者以服务导向的解决方案,是众多企业利于不败之地的竞争法宝,因为以服务导向的设计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呈现,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利用差异化来锁定客户,因而制造业向服务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的潮流。IT行业格局的巨大变化,迫使一向依赖于硬件的戴尔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PC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不得不走上一条从制造到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转型之路,快速朝着软件市场和服务市场扩展,从而获得利润增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文章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变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戴尔公司发展历程,并进而分析了戴尔公司进行战略转型的原因。本文接着按照科特企业变革理论的八个步骤,重点研究了戴尔从制造向提供解决方案战略转型的步骤和过程:戴尔变革的提出、领导团队的组建、愿景和战略的设计、愿景的沟通、变革的实施、短期成效的创造、成效的巩固和变革的进一步推进、新方法在企业文化的融入。本文接着总结了从戴尔公司变革目前取得的初步成功中获得的经验:重新定位,塑造全新品牌形象;以客户为导向,提供最佳价值体验;注重沟通与培训,转变员工观念;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最后提出通过侧重中小企业,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坚持PC和平板电脑业务,重点投资软件和云计算、尊重不同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文化的整合三个对策来解决戴尔变革今后面临的挑战。

沈其强[4](2012)在《服务增强战略下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市场竞争强度不断提高,导致实体产品(physical products)的利润率在不断下降,顾客需求决策的考虑重点从“工业时代”的实体产品价格和质量,扩展到了与实体产品相关的服务。这就使得制造企业越来越难以依赖单纯的实体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许多有前瞻性的公司如IBM、GE、苹果、海尔、远大、华为等国内外公司在重视产品创新的同时,纷纷借助服务创新来获取新的价值来源。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服务增强(Service Enhancement)”。他们发现,服务增强现象在制造业中具有广泛的行业分布性,在不同知识含量和不同产品类型的制造部门中都存在较为普遍的服务增强现象。然而,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与产品创新或技术创新研究相比,目前针对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的研究非常少,无法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变革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有必要从制造企业的视角出发研究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的具体动因和实施过程,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跳出低价竞争的陷阱,通过服务创新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为此,本论文根据战略管理研究中的“环境—战略—组织”权变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调查数据,识别出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模式及其变革的路径,同时对如何通过组织设计提高服务增强的绩效水平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从内涵、模式、组织要素及战略等方面对服务增强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服务增强战略变革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从“环境—战略”匹配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模式,深化了“产品——服务连续体(Product-Service Continuum)”理论,并为制造企业制定具体的服务增强战略提供借鉴。首先,从竞争强度、市场成长性、客户需求类型、价格敏感性等8个因子出发,运用聚类分析将制造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市场环境分为4种类型:竞争强度高且关注价格、竞争强度低且关注设备优化、竞争强度高且关注降低初始投资、低竞争强度且关注协作创新;接着,在整合了竞争优势定位和服务产品两个服务增强战略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从制造企业的视角出发,根据成本领先、服务差异化等7个因子将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定位分为:关注成本领先和售后服务、关注高度差异化和维护服务、成本领先和运营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等4类;最后,运用交叉表(cross-tabulation)将环境类型和战略类型进行匹配,得出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的具体匹配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解释。“环境—战略匹配”的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分为4类:售后服务提供商、维护服务提供商、运营服务提供商和研发服务提供商;它们的客户价格敏感性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服务增强战略都需要强调价格竞争;另外,仅仅提供基本服务(如产品咨询、送货、安装、调试等)并不能产生服务差异化。第二,在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交叉表采用对制造企业2008年和2010年的服务增强战略进行比较,识别出服务增强战略的变革路径。结果表明,服务增强变革存在5种路径:从“售后服务战略”转变为“维护服务提供商”、从“售后服务提供商”转变为“运营服务提供商”、从“维护服务提供商”转型为“运营服务提供商”、从“维护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研发服务提供商”、从“运营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研发服务提供商”第三,从“战略—组织”权变理论出发,对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中的6个关键性组织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这些要素对绩效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1)通过对组织要素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出与战略变革密切相关的六个组织要素:最高管理层对服务的承诺、服务报酬、服务技术、服务人员跨职能部门的沟通、服务培训、客户待遇;(2)将服务增强战略按照与产品和服务的紧密程度分为客户导向型服务增强战略(Services in Support of Client, SSC)和产品导向型服务增强战略(Services in Support of Product, SSP)两类,通过理论分析,构建起组织要素与这两类服务导向之间的关系假设,包括12个直接效应和11个间接效应;(3)运用分层回归对正式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最终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如SSC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却不能增加服务的销售、SSP能够促进服务的销售却不能促进产品的销售、高层领导对服务的重视只能使组织更加重视SSP导向却不能提高组织的SSC导向、而通过增加服务技术的运用、提高员工的服务报酬等方式却可以同时提高组织的SSC导向和SSP导向。这些结论对于服务增强战略的实施都非常有启发意义。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增强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拓展:(1)从“环境—战略匹配”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制造企业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客户服务需求、价格敏感度、市场成长等特性,识别出客户对制造企业存在4类服务增强需求;(2)综合采用竞争定位和服务产品两个维度对目前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定位进行了实证分析,识别出4种类型服务增强活动和4类战略定位,并对各自的管理重点进行深入的研究;(3)根据匹配理论,识别出制造企业的4类服务增强战略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实证分析了服务增强战略的5种变革路径;(4)结合组织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对制造企业如何改进组织要素进而提升服务增强战略的绩效水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刊采编部[5](2010)在《惠普“无忧政务”将服务进行到底》文中指出2010年9月1日,惠普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绿色大厅,阳光政务"的政府行业解决方案体验会。会上,为落实政府实现其"一站式服务"的目标、针对政府行政审批大厅需求定制的惠普"无忧政务"解决方案正式亮相

孔玲玲[6](2010)在《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比较—以联想和惠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企业横向并购的实际案例中发生的组织变革进行分析,分别就各个组织要素的变动是否使企业价值实现增值为标准,进行时间维度的前后比较和不同企业的相互比较,获得企业管理实践中横向的组织变革的共性和个性的证据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回答了企业在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中正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对并购的兴趣远远大于并购后的整合,具体运营时很难找到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使用的组织变革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联想和惠普已有几年历史的并购案进行调研,以它们正在进行的组织变革为实际依据,通过从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上进行归纳比较,从而演绎出具有可行性的结论。并购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组织变革是并购发生的最显性的变化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它决定着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企业的控制力,以及在未来运营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有效程度,因此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企业在实际并购活动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组织变革方式,并且成功的并购案例中不同企业的组织变革有着共同的特点,值得我们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对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惠普收购康柏公司两个案例的比较,挖掘企业并购组织变革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两大收购案例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出结论:企业在横向并购中针对组织进行变革确实存在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同时,本文还给出了一般企业如何实行组织变革的态度、方向和方法,对如何缩短组织变革过程提出建议以帮助其他企业在运作并购时借鉴本文所比较的案例的经验和教训,灵活运用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的相关规律。

苏建东,艾芳,褚艳芬,高远心[7](2010)在《营造和谐秩序力推持续进步——第三届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系列报道》文中研究指明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城重庆迎来了2010第三届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的如期开幕。大会在重庆五星级天来大酒店举行,以"健康发展、持续进步、营造秩序"为主题。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商务部综合司处长郑书伟、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

李楠[8](2010)在《外国企业大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的诞生与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培训革命,它的出现超越了传统的员工培训和开发阶段,打破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模式。企业大学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很多优秀的企业大学已经从企业的教育机构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中心。中国的企业大学出现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百所。然而,与国外优秀的企业大学相比,中国本土的企业大学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规模,还是从企业战略中心的角色来说,都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通过对外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研究,较为系统地探析了企业大学的本质内涵、理念嬗变及其功能和角色,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大学发挥作用的核心环节——课程开发与e-learning体系建设,旨在为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企业大学的内涵,并对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大学的成果进行了述评。第二章是研究设计部分。该章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采用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三章是外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研究。该章梳理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现状、特征与理念嬗变,并从功能、课程体系和e-Learning体系等维度论述了外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及运行状况。第四章是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现状及反思。本章针对当前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分析了中国企业大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了国外企业犬学理念、功能、课程和e-Learning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黄潺[9](2008)在《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策略与我国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获得了迅猛发展,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作为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先锋,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和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获得了跨国公司的青睐,成为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这对亟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中国来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为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这一良机,我国企业应充分了解跨国公司外包的原理和策略,为融入国际市场承接外包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现今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中,服务外包不仅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的健康转型带来了机遇。本文首先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供应链理论对跨国公司外包的动因进行了解释,为全篇的铺展搭建一个理论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目前服务外包概念比较混乱的情况,对服务外包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其次,在完成了上述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引入Insinga和Werle的外包决策模型分析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策略,并创新性地对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策略进行了分类,对每种策略引用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本文接着分析了影响跨国公司选择业务接包地的因素,为后文分析我国的应对策略打下了理论基础。最后,在充分分析了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策略和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的服务外包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余祖德[10](2008)在《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知识转化决策》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上那种依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竞争的需要,企业界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但是对具体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成果比较少,比如对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制造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将制造企业作为重点发展。但是在传统经济作用下,由于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低,甚至依赖资源禀赋去谋取生存。这种现象在我国表现得比较明显,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林林总总的制造工厂并没有给我国创造具有决定性的优势,相反,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一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的过度消耗让我们透支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源、稀缺资源等,一旦全球资源紧张的时候,必然会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陷入危机;二是由于附加值低,价格低,许多产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制裁和国外一些企业针锋相对的措施;三是企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劳动力的低成本,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并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这迫使制造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引擎。近年来,知识作为一个热门的主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新制度经济学将知识作为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列的重要资源,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的逐步提高,甚至认为知识的地位更加重要,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各产业的竞争力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知识的差异。知识是如何对制造企业竞争力起作用的,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呢?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如何在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知识决策呢?这些正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1)确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只有明晰了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采取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在一般性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学派,如内生论(包括资源观、能力观)、外生论和其它竞争力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在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理论和结合制造企业的实际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六个方面:基础资源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成本能力、差异化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地提出了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六个维度的测量变量,并构建其基于价值链的分布模型。(2)研究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为研究知识对竞争力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制造企业的知识进行识别,找出知识在制造企业中的基本形式和分布,并将其按照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归类。通过对不同产业的知识竞争力的比较,看出不同产业的知识竞争力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具体措施就是通过研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对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六个维度的作用机理,构建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模型。(3)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决策。通过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企业竞争力都有作用,但是其作用效果和条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条件下,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决策反映的是企业层次和知识员工的知识转化问题,企业是乐于知识员工显性化其知识的,但是知识员工由于利益和成本的关系,不愿意显性化其知识。本章的研究就是在企业和众多知识员工的情景下,就企业内部的知识转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企业一定激励机制情况下,确定高知识员工群体和低知识员工群体的知识策略,通过演化博弈,得出结论:在企业对显性化行动采取奖励而对隐性化采取惩罚的情况下,高知识员工群体和低知识员工群体通常会采取相同的知识转化策略,即同时显性化或者同时隐性化。然后确定企业采取激励措施和知识员工具体的知识转化量。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企业对知识员工显性化知识行动的激励比率与自身收益成反比;知识员工群体显性化知识总量与企业对其的激励比率正相关,与知识员工的边际收益成反比。特定的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群体显性化的知识中所占的比率与自身的显性化行动的成本成反比,与其它知识员工的显性化行动成本成正比;特定的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群体显性化的知识中所占的比率与自身的边际收益成正比,与其它知识员工的显性化行动的边际收益成反比;特定的知识员工在知识员工群体显性化的知识中所占的比率与公司对其的激励比率正相关。上述同样的结论适用于特定的知识员工显性化的知识量。(4)制造企业外部知识转化决策。制造企业处于众多的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组成的复杂供应链系统中,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存在知识转化问题,并且彼此相互影响。在每一个企业都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情况下,制造企业如何进行知识转化决策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本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有作用,制造企业的知识转化决策、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都对企业竞争力有影响,并相应地得出制造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知识转化决策条件以及基于供应链整体绩效下的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条件。(5)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的实证研究。机理模型是文章研究的核心,也是后续制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转化决策的基础。为对机理模型进行实证,本文选取了15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行业的许多企业作为实证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结果有力地支撑了该机理模型,也为后续知识转化决策提供了基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比较系统地给出了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六个维度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一直难以统一,在研究前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发现其对竞争力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为此,本文在综合前人观点及分析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明确地给出了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六个维度:基础资源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成本能力、差异化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效果非常好,证实了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六个维度的合理性。(2)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及构建其机理模型为研究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本文分别研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对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六个维度的作用关系:隐性知识与企业的基础资源能力正相关、显性知识与企业的基础资源能力正相关、隐性知识与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显性知识与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企业自身的隐性知识与企业的成本能力正相关,外界的隐性知识与企业的成本能力负相关、显性知识与企业的成本能力正相关、隐性知识与差异化能力正相关、显性知识与差异化能力负相关、隐性知识与企业的运营能力负相关、显性知识与企业的运营能力正相关、隐性知识与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负相关、显性知识与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相关。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了机理模型的合理性。(3)制造企业和知识员工群体的知识转化决策及其条件在企业对显性化知识奖励而对隐性化知识惩罚的情况下,高知识员工群体和低知识员工群体会采取相同的知识转化策略。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企业对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和知识员工显性化的知识量;确定企业对知识员工显性知识转化的惩罚和知识员工隐性化的知识量。(4)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及其情况①供应链的结构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的影响效果在研究企业外部知识转化时,考虑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组成的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数目处于变化的情况下,制造商的知识转化决策结果是不同的。②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的影响效果在研究企业外部知识转化时,考虑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作用的供应链环境下,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的知识转化行动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的影响。③供应链整体绩效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的影响效果在研究企业外部知识转化时,考虑横向竞争者和纵向合作者作用的供应链环境下,在要求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时,其对制造企业知识转化决策的影响。当然,由于学术水平和眼界的局限,对于知识与制造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探索。在实践中,制造企业面临的环境可能更加复杂,此时需要研究特定的制造企业的知识转化决策,实现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二、惠普:将服务进行到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将服务进行到底(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EC公司运营商业务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第二章 运营商行业分析
    2.1 运营商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1 固网宽带业务发展
        2.1.2 移动通信业务技术发展
        2.1.3 ICT(信息通信技术)业务发展
        2.1.4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发展
    2.2 运营商网络市场竞争分析
        2.2.1 固网宽带市场竞争分析
        2.2.2 移动网络市场竞争分析
    2.3 运营商对设备及服务的需求分析
        2.3.1 运营商对设备性能要求提高
        2.3.2 运营商对服务的要求提高
    2.4 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的演变
    2.5 运营商服务供应商的演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公司运营商业务分析
    3.1 EC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2 运营商业务团队基本情况分析
        3.2.1 人力资源
        3.2.2 组织资源
        3.2.3 技术资源
        3.2.4 社会资源
    3.3 运营商业务结构分析
        3.3.1 网络设备分销业务结构分析
        3.3.2 服务业务结构分析
    3.4 运营商业务动态环境分析
    3.5 资源评估及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3.5.1 广泛的客户基础及行业影响力
        3.5.2 专业且成熟的技术服务实力
        3.5.3 行业领先的服务竞争优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公司运营商业务服务转型方案
    4.1 服务转型SWOT分析
    4.2 现有核心业务持续做深做强
    4.3 积极拓展服务业务领域
    4.4 服务业务开展方向分析
        4.4.1 成熟专业的系统集成服务
        4.4.2 全方位的网络运维服务
        4.4.3 专业的咨询规划服务
        4.4.4 服务解决方案
    4.5 服务转型路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C公司运营商业务服务转型实施措施
    5.1 公司领导层战略支持
    5.2 服务技术团队资源支撑
    5.3 服务转型方案修正及持续改进
    5.4 服务转型激励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从制造到服务和解决方案 ——一个基于戴尔公司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企业变革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企业变革的动因
    第二节 企业变革的种类和方式
    第三节 企业变革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戴尔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背景
    第一节 戴尔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戴尔变革背景
第四章 戴尔向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转型
    第一节 变革的提出
    第二节 组建强有力地领导团队
    第三节 设计愿景和制定战略
    第四节 传播变革愿景
    第五节 变革的实施
    第六节 创建短期成效
    第七节 巩固成果并进一步推进改革
    第八节 将转型融入企业文化
第五章 戴尔变革经验总结和未来对策
    第一节 戴尔变革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戴尔转型的经验
    第三节 戴尔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词

(4)服务增强战略下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服务增强战略类型及变革路径的研究意义
    1.3.2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1.7 研究贡献 第2章 服务增强研究现状
2.1 企业战略及其变革研究综述
    2.1.1 企业战略研究概述
    2.1.2 战略变革研究综述
    2.1.3 本节小结
2.2 组织要素研究综述
    2.2.1 组织要素理论回顾
    2.2.2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综述
    2.2.3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组织要素的抽取
    2.2.4 本节小结
2.3 服务增强战略研究综述
    2.3.1 文献收集
    2.3.2 概念界定
    2.3.3 宏观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2.3.4 微观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2.3.5 静态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2.3.6 动态角度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2.3.7 服务增强战略的组织模式概述
    2.3.8 服务增强现有研究的不足
    2.3.9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的建立
3.1 服务增强内涵的界定
    3.1.1 服务增强战略的界定
    3.1.2 服务增强战略的内涵
3.2 服务增强战略的影响机制分析
    3.2.1 外部诱发
    3.2.2 外部客户需求的拉动
    3.2.3 内部服务创新的推动
    3.2.4 基于内外部匹配的服务增强战略的研究框架
3.3 服务增强战略的分类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3.3.1 产品导向型服务增强(SSP)的内容、特征及其绩效
    3.3.2 客户导向型服务增强(SSC)的内容、特征及其绩效
    3.3.3 两类服务增强战略与绩效的关系假设
3.4 服务增强企业组织要素的比较及关系假设
    3.4.1 服务增强组织的“客户导向”原则
    3.4.2 产品导向组织与客户导向组织的组织要素对比
    3.4.3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与组织要素的关系分析
    3.4.4 组织要素的关系模型构建及假设
3.5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预测试
4.1 研究设计
    4.1.1 问卷的开发方法
    4.1.2 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
    4.1.3 抽样方法
    4.1.4 样本规模的确定
4.2 变量的测量维度及题项开发
    4.2.1 市场环境的测量维度及题项
    4.2.2 制造企业战略定位的测量维度及题项
    4.2.3 组织要素的测量题项
    4.2.4 绩效水平
4.3 问卷设计
    4.3.1 问卷设计原则
    4.3.2 问卷的开发过程
    4.3.3 问卷的本土化
    4.3.4 预调查问卷的结构
4.4 小样本测试
    4.4.1 小样本测试的调查程序
    4.4.2 小样本预测试数据分析
4.5 初始测量量表的修正与补充
4.6 小结 第5章 正式调查及数据分析
5.1 数据的获取
    5.1.1 研究抽样
    5.1.2 调查方法
    5.1.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5.2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5.2.1 描述统计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4 分层回归分析
5.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1 事业部信息的描述统计
    5.3.2 样本人口特征的描述统计
    5.3.3 问卷缺失值的处理
5.4 样本检验
    5.4.1 正态性检验
    5.4.2 填答者同质性检验
    5.4.3 共同方法变异分析
5.5 正式测量的数据质量分析
    5.5.1 市场环境量表的检验
    5.5.2 战略竞争定位量表的检验
    5.5.3 组织要素量表的检验
5.6 小结 第6章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的模式及其变革路径
6.1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6.2 服务增强战略的模式
    6.2.1 外部环境的聚类结果
    6.2.2 服务战略竞争定位的聚类分析
    6.2.3 基于匹配关系的服务增强战略类型
6.3 服务增强战略的变革模式
    6.3.1 服务战略的变革模式分析
    6.3.2 变革模式的解释
6.4 小结 第7章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组织要素
7.1 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与组织要素的关系
    7.1.1 SSP战略和SSC战略的构念
    7.1.2 组织要素测量题项的有效性检验
    7.1.3 组织要素与服务增强导向关系模型检
    7.1.4 组织要素检验结果的解释
7.2 案例分析
    7.2.1 大连三洋冷链公司的服务增强战略变革
    7.2.2 SKF的服务增强战略变革
7.3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1.1 结论一
    8.1.2 结论二
    8.1.3 结论三
    8.1.4 结论四
    8.1.5 结论五
8.2 管理启示
    8.2.1 启示一
    8.2.2 启示二
    8.2.3 启示三
8.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申请函(中英文版本)
附录2 调查问卷(初稿)
附录3 调查问卷(正式稿)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项目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投稿的论文 致谢

(6)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比较—以联想和惠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背景和意义
        1.1.1 并购概念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前人研究成果
        1.3.2 目前仍未解决的问题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案例说明
    2.1 联想收购IBM 全球PC 业务案例
        2.1.1 并购的发起
        2.1.2 并购的条件
        2.1.3 并购的过程
        2.1.4 并购的结果
    2.2 惠普收购康柏案例
        2.2.1 并购的发起和条件
        2.2.2 并购的过程
        2.2.3 并购的结果
    2.3 案例可比性综述
    2.4 比较的标准
第三章 横向并购的治理结构变革比较
    3.1 治理结构框架比较
        3.1.1 一般企业治理结构及其基本框架
        3.1.2 联想并购前后治理结构变化
        3.1.3 惠普并购前后治理结构变化
        3.1.4 治理结构变化比较
    3.2 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职能的重塑
        3.2.1 合并或分设的变化
        3.2.2 领导职位人员的变动
        3.2.3 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的变化比较
    3.3 关于横向并购的治理结构变动的三点结论
        3.3.1 进一步完善咨询董事会形式
        3.3.2 横向并购与治理结构变化
        3.3.3 保证收购方在新公司中的控制权
第四章 横向并购的组织架构变革比较
    4.1 按职能划分的组织架构比较
        4.1.1 联想职能结构的变化
        4.1.2 惠普职能结构的变化
        4.1.3 职能结构变化比较
    4.2 按产品/服务划分的组织架构比较
        4.2.1 联想的产品/服务结构变革
        4.2.2 惠普的产品/服务结构变革
        4.2.3 产品/服务结构变革比较
    4.3 按区域划分的组织架构比较
        4.3.1 联想的区域结构变革
        4.3.2 惠普的区域结构变革
        4.3.3 区域结构变革的比较
    4.4 管理团队人员结构变动
        4.4.1 联想管理团队合并过程
        4.4.2 新惠普管理团队变动
        4.4.3 管理团队人员结构变动的比较
    4.5 关于横向并购的组织结构变革的几点结论
第五章 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比较总结
    5.1 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的两个阶段
    5.2 联想和惠普并购后组织变革综合比较
    5.3 给其他企业横向并购组织变革的启示
        5.3.1 对待组织变革的态度
        5.3.2 制定组织变革的方向
        5.3.3 实施组织变革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重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HP2001 年董事会结构
附录B 联想并购前后总体组织结构图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外国企业大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外国企业大学研究成果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第三章 外国企业大学内涵及其发展研究
    第一节 外国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和理念嬗变
    第二节 外国企业大学功能研究
    第三节 外国企业大学课程研究
    第四节 外国企业大学e-Learning系统研究
    第五节 外国企业大学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现状及反思
    第一节 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策略与我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国内外服务外包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服务外包的理论界定
    2.1 服务外包的理论溯源
        2.1.1 服务外包的经济学渊源
        2.1.2 服务外包的管理学基础
    2.2 服务外包的分类
    2.3 服务外包的两种主要形式
        2.3.1 信息技术外包(ITO)
        2.3.2 业务流程外包(BPO)
        2.3.3 ITO和BPO
第3章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动因和策略
    3.1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外部动因
    3.2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内部动因分析
        3.2.1 降低经营成本
        3.2.2 提高顾客满意度
        3.2.3 增强企业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3.2.4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策略
        3.3.1 Insinga和Werle的外包决策模型
        3.3.2 单一的信息技术外包
        3.3.3 单一的业务流程外包
        3.3.4 ITO与BPO的捆绑
        3.3.5 彻底转包
    3.4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浪潮的特征
        3.4.1 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加速度增长
        3.4.2 市场结构出现变化
        3.4.3 服务外包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3.4.4 对品牌的青睐加深
        3.4.5 越发倾向于战略伙伴关系
第4章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
    4.1 基于SWOT模型的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
        4.1.1 我国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优势
        4.1.2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
        4.1.3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面临的环境机遇
        4.1.4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面临的环境威胁
    4.2 我国政府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环境支持
        4.2.1 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4.2.2 建设制度,规范市场
        4.2.3 政府积极为企业提供交流平台
        4.2.4 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
        4.2.5 集群效益,优势互补
    4.3 服务外包发包方选择要素
        4.3.1 宏观层面的商业环境因素
        4.3.2 企业的微观实力
    4.4 我国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
        4.4.1 企业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
        4.4.2 我国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知识转化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章节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析
    2.1 企业竞争力的界定
    2.2 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理论及其观点总结
        2.2.1 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内生论
        2.2.1.1 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资源观
        2.2.1.2 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能力观
        2.2.2 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外生论
        2.2.3 其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理论
        2.2.3.1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2.3.2 国际竞争力理论
    2.3 形成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维度
        2.3.1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归类及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维度
        2.3.2 制造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测量变量及其分布价值链
        2.3.2.1 形成竞争力的基础资源能力
        2.3.2.2 形成竞争力的产品创新能力
        2.3.2.3 形成竞争力的成本能力
        2.3.2.4 形成竞争力的差异化能力
        2.3.2.5 形成竞争力的企业运营能力
        2.3.2.6 形成竞争力的环境适应能力
    2.4 形成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能力测量变量价值链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3.1 企业的知识及其形式
        3.1.1 企业知识的概述
        3.1.2 制造企业知识的形式
    3.2 制造企业知识的识别与分布
        3.2.1 基于载体的分析
        3.2.2 基于价值活动的分析
    3.3 制造企业知识竞争力及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
        3.3.1 企业知识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
        3.3.2 我国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现状与比较分析
        3.3.2.1 比较对象与指标数据来源
        3.3.2.2 基于价值链的我国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知识竞争力的比较
    3.4 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机理
        3.4.1 知识与竞争力形成因素的关系
        3.4.1.1 知识与企业基础资源能力的关系
        3.4.1.2 知识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
        3.4.1.3 知识与企业成本能力的关系
        3.4.1.4 知识与企业差异化能力的关系
        3.4.1.5 知识与企业运营能力的关系
        3.4.1.6 知识与企业环境适应能力的关系
        3.4.2 基于知识的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3.5 制造企业知识竞争力及其增长方式
        3.5.1 知识竞争力增长方式
        3.5.2 知识竞争力增长方式实现的知识转化基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化管理对竞争力的作用及其决策
    4.1 内部知识转化管理活动的界定
    4.2 内部隐性知识转化管理决策
        4.2.1 内部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策略
        4.2.2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决策
        4.2.3 内部隐性知识转化决策分析
    4.3 内部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4.3.1 内部知识员工的显性知识转化策略
        4.3.2 企业内部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4.3.3 内部显性知识转化决策分析
    4.4 算例研究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企业外部知识转化管理对竞争力的作用及其决策
    5.1 外部知识转化管理活动的界定
    5.2 隐性知识转化管理对竞争力的作用及知识转化决策
        5.2.1 问题描述
        5.2.2 单阶段模型的建立及其隐性知识转化决策
        5.2.2.1 单阶段模型的建立
        5.2.2.2 单阶段中隐性知识管理的作用效果分析与隐性知识转化决策
        5.2.3 多阶段模型的建立及其隐性知识转化决策
        5.2.3.1 多阶段模型的建立
        5.2.3.2 多阶段中隐性知识管理的作用效果分析与隐性知识转化决策
    5.3 显性知识转化管理对竞争力的作用及知识转化决策
        5.3.1 问题描述
        5.3.2 单阶段模型的建立及其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5.3.2.1 单阶段模型的建立
        5.3.2.2 单阶段中显性知识管理的作用效果分析与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5.3.3 多阶段模型的建立及其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5.3.3.1 多阶段模型的建立
        5.3.3.2 多阶段中显性知识管理的作用效果分析与显性知识转化决策
    5.4 算例研究与分析
        5.4.1 隐性知识管理的情况
        5.4.1.1 单阶段中隐性知识管理决策的算例分析
        5.4.1.2 多阶段中隐性知识管理决策的算例分析
        5.4.2 显性知识管理的情况
        5.4.2.1 单阶段中显性知识管理决策的算例分析
        5.4.2.2 多阶段中显性知识管理决策的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程序与方法
    6.2 指标设计与数据采集
        6.2.1 指标体系
        6.2.1.1 指标设计的原则
        6.2.1.2 指标体系
        6.2.2 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
    6.3 基于知识的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结构方程模型
    6.4 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结论
        6.4.1 数据的初步分析
        6.4.2 企业竞争力形成决定因素维度的验证性分析
        6.4.3 知识与制造企业竞争力六个维度关系的验证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制造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企业列表
附录3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中的制造业分类简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课题情况

四、惠普:将服务进行到底(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2]EC公司运营商业务服务转型研究[D]. 林伟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 [3]从制造到服务和解决方案 ——一个基于戴尔公司转型的研究[D]. 彭文娟. 厦门大学, 2014(08)
  • [4]服务增强战略下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D]. 沈其强. 东华大学, 2012(11)
  • [5]惠普“无忧政务”将服务进行到底[J]. 本刊采编部. 中国政府采购, 2010(09)
  • [6]横向并购的组织变革比较—以联想和惠普为例[D]. 孔玲玲. 北京工商大学, 2010(02)
  • [7]营造和谐秩序力推持续进步——第三届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系列报道[J]. 苏建东,艾芳,褚艳芬,高远心. 信息与电脑, 2010(07)
  • [8]外国企业大学发展研究[D]. 李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策略与我国的对策研究[D]. 黄潺.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3)
  • [10]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知识转化决策[D]. 余祖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惠普:将服务做到极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