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气藏形成史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气藏形成史

一、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gas pool and multistage gas pool formation history of Hetianhe gas 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牛雪梅[1](2019)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文中研究说明麦盖提斜坡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多次发生改变,从而发育多期次活动的断裂构造,成为斜坡带的一个显着特征。麦盖提斜坡不同期次断裂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各异,形成演化复杂,对其构造样式、组合关系、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和成因机制的认识难度大。而斜坡区已发现的油气藏均发育在断裂构造带,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将麦盖提斜坡区奥陶系断裂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构造地质学、构造解析学理论和方法,断层及相关褶皱理论以及平衡剖面技术等为手段,对麦盖提斜坡断裂活动和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主要取得的认识有:(1)断裂活动对岩性的改良有很大的作用,断裂上盘下盘对沉积厚度有影响,进而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及储盖组合情况,而且向下切穿寒武系烃源岩,可以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2)麦盖提斜坡的绝大多数圈闭均发育在断裂带内。断裂发育演化史与各个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有着紧密联系,直接决定着油气的运移和赋存情况。在古潜山背景上接受沉积,断裂活动微弱,在古潜山的上方和周围不仅有构造类型的圈闭,而且还发育地层圈闭、古潜山圈闭。(3)深大断裂可能导致油气沿断裂大量散失,使古油气藏被破坏、再调整。

谭程[2](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麦盖提地区已上交探明石油储量329×104t,天然气620×108m3,控制天然气储量430×108m3,但是相比塔中、塔北等勘探成熟地区,西部巴楚-麦盖提地区总体勘探程度较低。由于该地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埋藏较深,油气成藏期次复杂,导致该地区探井成功率低,勘探难度大。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多次野外地质考察、测井与地震资料解释、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分析总结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藏来源是过-高成熟度的寒武系烃源岩,分为斜坡相、台地相两类。斜坡相烃源岩TOC含量分布于1.38%9.36%,平均值可达5.08%,台地相烃源岩平均TOC为0.68%左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洞型、裂缝-孔隙型、孔洞缝复合型,结合测井解释数据与样品实验分析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强,Ⅰ类储层到Ⅲ类储层均有分布,由于受到三期岩溶作用,东部较西部岩溶更发育,并且与上覆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复合类型的疏导体系、烃源岩与圈闭的时空匹配是影响奥陶系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麦盖提斜坡东、西部两类原油可能分别来源于寒武系两套不同沉积环境(台地相与斜坡相)烃源岩,其主要成藏期次可以分为两期,海西晚期以生油为主,喜山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主要运移通道是沟通寒武系的深层断裂,断裂直接沟通油气源的圈闭形成干气藏,例如和田河-鸟山气藏;而缺乏晚期干气充注的地区保留为残余古油藏(玉北油藏),斜坡西部油气藏(巴什托普、亚松迪)在喜山期主要以调整运移为主,油气逐渐运移至上古生界再次成藏。

丛林[3](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在巴麦地区寒武系烃源岩、区域盖层和断裂活动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井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以及构造演化史分析,对区域油气藏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奥陶系已发现的玉北1、巴探5、和田河三个油气藏的解剖和对比分析,对已知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不同油气藏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了巴麦地区构造演化对奥陶系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巴麦地区奥陶系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均来自麦盖提斜坡寒武系烃源岩,区域性盖层为石炭系巴楚组泥岩段,经历了多期断裂活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经历过破坏与调整,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田河气藏与巴探5气藏主要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玉北1油藏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成藏破坏-海西晚期成藏-喜山晚期调整的过程。构造演化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油气藏的构造样式、有效盖层和油气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的关键。烃源岩的分布及埋深、有效盖层的展布、断裂形成时期及其样式等成藏要素的组合控制了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及其演化。

张纪智[4](2017)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原油为研究主体,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原油物性、轻烃、甾烷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天然气和原油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天然气和原油的成因及来源,建立了适用于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分析了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了油气成藏过程;总结了研究区油气的分布特征、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模式。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的油藏伴生气,以及高~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均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2)研究区原油及凝析油均为腐泥型母质来源的成熟~高成熟油;轻烃普遍存在散失,说明成藏时间较早;轻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原油及凝析油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质量色谱检测均发现了指示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的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上奥陶统烃源没有检测出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原油及凝析油的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3)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区块原油及凝析油的油~源、油~油对比,以原油的轻烃配对参数、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这三项油~源、油~油对比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4)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研究区块储层包裹体分析,储层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各区块油气的成藏过程。哈拉哈塘奥陶系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轮南地区奥陶系存在四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补充和破坏;③印支~燕山期油气的补充;④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藏的调整转移和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和田河奥陶系存在三期的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的聚集及破坏;②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补充与散失;③喜山期次生气藏的形成。(5)通过绘制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密度、原油含蜡量,天然气干燥系数等值线图,总结了台盆区奥陶系油气的分布特征。塔北隆起带原油密度由南至北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原油含蜡量在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和哈拉哈塘南部深埋区相对较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由南至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塔中隆起带靠近Ⅰ号断裂带Ⅰ区域的原油密度相对较低;原油含蜡量较高部位主要分布在Ⅰ号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共同作用的交互带;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呈远离Ⅰ号断裂带逐渐变小的趋势。(6)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及热演化史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②古隆起及其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③断裂~裂缝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④储层(缝洞体)分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7)总结了研究区各区块的成藏模式。分别为:①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成藏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后期轻微调整的成藏模式;②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③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早期聚集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④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与散失~晚期成藏的成藏模式。

刘军,田雷,崔海峰,陈永权,张年春[5](2017)在《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水成因分析及其勘探意义》文中提出针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田的油、气、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现象,在对比油、气、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研究认为,和田河气田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在中—下寒武统膏岩封闭作用下发生硫酸盐热还原反应以后,以水溶气的方式运移至上覆奥陶系—石炭系圈闭中,形成了现今高干燥系数、重碳同位素特征的气藏,以及奥陶系风化壳顶面附近低矿化度、高变质系数的Na2SO4型地层水。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对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形成、演化和分布有重要影响,膏岩层之下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勘探领域。

曹自成[6](2015)在《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地层格架建立、构造演化、储层预测、油气成藏研究为重点,以复杂地区的油气成藏期综合判别技术和中小尺度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为关键技术,深入开展储层发育规律、储层预测技术、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建立成藏模式,优选有利勘探区带与目标,为巴麦地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认为巴麦地区奥陶系发育加里东中期I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多期岩溶,形成多套岩溶储层。通过储层发育条件与古隆起形成演化分析认为玉北地区与巴楚隆起东段区域成为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玉北地区油气富集受储层与断裂控制,海西晚期活动后期稳定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中部多期岩溶发育,盖层良好地区是较有利地区。巴麦地区奥陶系主要有三大成藏期:海西早期及其以前油藏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为大规模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喜马拉雅期为天然气的聚集期以及油藏调整期。同时通过技术攻关建立了适合巴麦地区三维区域储层预测技术方法,包括四项技术组合: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貌及岩溶雕刻技术、断裂裂缝检测技术、综合评价分析技术。综合古地貌、断裂、所处构造位置、储盖组合、油气成藏等情况,划分出10个有利区带,为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勘探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谢增业,魏国齐,李剑,杨威,张光武,国建英,张莉[7](2013)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文中认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三大克拉通盆地,层系上主要富集在中下三叠统、上二叠统、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5大层系。截至2010年底,12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储量为1.69×1012 m3,占全国45个大气田储量的27.2%。碳酸盐岩大气田由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大中型气藏组成;储层总体以低孔为主,并有随储层时代变新其孔隙度增大的趋势,单个气藏储量>10×108 m3的储层平均渗透率以>1 mD为主;有效储层厚度一般为1575 m,含气面积主要为10100km2;储量丰度除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大气田为0.56×108 m3/km2外,其他多>5×108 m3/km2,表现为中—高丰度特征;埋藏深度范围大(1 0006 370 m),以超深层、深层—中深层为主;气藏压力系数除磨溪气田>2.0外,其他多<1.3,主要表现为常压;由构造、岩性(含古潜山)等圈闭所组成的复合型气藏是碳酸盐岩大气田的主要气藏类型。继承性大型古隆起、多套优质烃源岩的高强度充注、断裂及侵蚀沟槽的有效输导、大面积溶蚀孔洞型空间的规模聚集、膏盐岩及泥质岩的有效封盖等要素的时空有效配置造就了碳酸盐岩天然气的规模富集与成藏。高地温场背景下的古油藏原油裂解形成干气藏、煤成气与液态烃裂解气混合形成干气藏、低地温场背景下的油藏受到干气气侵作用形成凝析气藏是碳酸盐岩大气田的三类典型成藏模式。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8](2013)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现,始终是石油地质学家与油气勘探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天然气勘探近1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进行2个坳陷的石油地质类比研究是解剖与揭示西南坳陷油气地质条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立足于库车与西南坳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从比较大地构造学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虽然在盆-山边界具有逆冲、走滑-逆冲性质,具有现今陆内前陆盆地结构,为不同性质的盆地转换、叠加形成,坳陷内部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更多地体现出彼此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质结构,基底性质,构造演化,地质结构,构造变形,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等12个方面。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差异(库车坳陷与古亚洲洋相关,西南坳陷与特提斯体系相关)及地质结构特点的不同(库车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中生界叠加,西南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古生界叠加)是决定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根本因素。石油地质类比表明,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需要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与新的勘探思维。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要明确阐述"古老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后期强烈构造活动中保存的部位、状态、类型与可能机制";新的勘探思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整体、动态的勘探观与立体勘探思维,既重视山前带的复杂构造圈闭,也要重视斜坡带的隐蔽圈闭如奥陶系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岩性圈闭,同时要密切关注逼近寒武系烃源岩的白云岩圈闭。

张年春[9](2012)在《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也是油气主要勘探领域之一。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古隆起是一个自新近纪以来沉没的古生代大型古隆起,麦盖提斜坡位于古隆起的斜坡部位。经历了加里东—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塔西南古隆起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麦盖提斜坡也由早期的北倾变为南倾。塔西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与麦盖提斜坡及其周缘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控制了古生界,尤其是奥陶系的油气地质条件,古隆起的斜坡部位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区具有勘探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储层类型多,多期成藏、早油晚气、晚期调整的特点。针对这种复杂成藏特点,本论文以多旋回叠加含油气盆地成藏理论为指导,从已发现油气藏的解剖和典型失利井的分析以及油气成藏基本条件(静态成藏要素)入手,以塔西南构造演化和古隆起迁移为主线,以烃源岩主生、排烃期为出发点来追踪油气的生成、运聚、保存以及调整破坏的动态成藏过程,揭示麦盖提斜坡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背景分析中,将麦盖提斜坡及邻区划分了6个演化阶段:①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②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阶段;③石炭纪—早二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④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阶段;⑤侏罗纪—古近纪的陆内坳陷阶段;⑥新近纪—第四纪的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对盆地的改造阶段有5期;;7个重要不整合面:寒武系/前寒武系;中上奥陶统/下奥陶统;志留系/奥陶系;石炭系/泥盆系;第三系/二叠系间;中新统/下第三系;上新统/中新统,其中上寒武-下奥陶统潜山顶面与上覆志留系、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是麦盖提斜坡独有的不整合面,是来自中下寒武统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古隆起演化和变迁研究中,利用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塔西南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变迁。塔西南古隆起是在其基底古隆起(裂谷肩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古隆起形成;②早海西期古隆起定型;③燕山-喜山早期稳定沉降;④喜山晚期消亡。塔西南古隆起在麦盖提斜坡东、西部演化变迁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斜坡区烃源岩演化,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中,注重各个成藏要素和单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分析,认为在该区关键时刻中存在多因素的时空域匹配关系:①圈闭形成期与主力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直接和间接匹配方式);②在由不整合面、断裂、孔洞缝网络构成的通道系统中,加里东—海西早期以孔洞缝网络为主,海西中晚期以前,以不整合面、孔洞缝为主,海西晚期—喜山期,以断裂、不整合面、孔洞缝为主,而且有主次之分;油气运聚主要通道有:不整合面(海西晚期以前)、断裂—圈闭中的不整合(海西晚期及以后)、不整合—断裂—圈闭中的不整合(喜山期)、孔洞缝网络;③海西晚期之前的主运移通道和主成藏区分布在斜坡东部及周缘,海西晚期之后,主运移通道分布在斜坡区上古生界不整合面以及断裂带;④3个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运聚散失(早期运聚散失)、海西晚期油气运聚与散失(中期运聚散失)、喜山期多源运聚与强烈调整(晚期调整定型)。现今的油气藏有效成藏期主要为海西期和喜山期。本文动态含油气系统分析不仅指动态的成藏过程,更重要的是生成的油气在构造变动中发生运移、聚集、调整,即古油藏的形成、破坏、调整。分析了麦盖提斜坡主要含油层系的成藏主控因素,奥陶系油气分布受储层发育控制。通过对奥陶系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奥陶系发育风化壳灰岩裂缝型和内幕白云岩缝洞型两类储层,储层预测结果表明斜坡区断裂构造带上灰岩裂缝型储层较为发育,三维区内幕白云岩缝洞型储层较为发育。通过古隆起演化、已发现油气藏和静态成藏要素分析,认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源丰富,现今斜坡区不但有早期形成的古油藏,还有裂解气;圈闭类型多,储盖组合多,储层条件好,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研究认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有以下分布规律:①具多期成藏、早油晚气的成藏特征;②具有西油东气,南油北气的分布规律;③奥陶系油气分布受古隆起迁移和储层发育控制;④斜坡区油气分布受断裂控制,断裂带是油气最富集地带;⑤圈闭形成期控制油气的分布;⑥塔西南古隆起迁移控制油气藏分布。在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两大勘探领域:①麦盖提斜坡寒武-奥陶系勘探领域:玛东南冲断带风化壳、麦盖提斜坡风化壳;②麦盖提斜坡西段多目的层勘探领域:阔什拉克构造带多目的层勘探和巴什托普构造带以南小海子组高能滩多目的层勘探。

彭聪[10](2012)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解析》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位于巴楚隆起的南部,目前在工区内发现了巴什托普油田、鸟山气藏及和田河气田,但对其演化及构造特征仍不是很清楚,尤其是不同时期断裂的发育情况以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还很薄弱。本研究论文围绕“麦盖提斜坡构造解释及演化分析”核心问题,在现有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区的技术难点,对麦盖提斜坡区开展了重点地区层位精细解释工作,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综合利用麦盖提斜坡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区域地质、钻井等基础资料分析,对麦盖提斜坡的平面构造演化特征、储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揭示整个麦盖提斜坡区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储层的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依据。麦盖提斜坡构造带包括西至色力布亚构造带、康西构造带、海米-罗斯构造带、玛扎塔格构造带和鸟山构造带,东到玛东构造带。玛扎塔格断裂构造研究取得新的进展:认为玛扎塔格背斜顶部浅层不整合面为T6反射层,从过玛2井、玛7、玛5、玛401的连井剖面上可以看出浅层500ms上下强反射为T6反射层。玛扎塔格构造带由三期断裂构造组成:由相互对冲的玛南和玛北断层构成基底卷入型走滑挤压断层;沿古近系底部膏盐层由麦盖提斜坡向巴楚断隆滑脱冲断的逆冲断层;沿寒武系中部膏盐层由麦盖提斜坡向巴楚断隆滑脱冲断的逆冲断层。玛东构造带断裂期次主要有加里东期和喜山期。早期发育于中寒武统-奥陶系的盖层滑脱冲断带形成于奥陶纪末。断裂走向为北东或北东东。晚期的断裂构造一直断至地表或近地表,主要行成于全新世,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晚期中亚地区构造调整的产物。玛东构造带是奥陶纪末形成的褶皱冲断带,其形成与塔中奥陶纪的断裂构造有密切的成生关系。作为一个古隆起(或者古隆起的一部分),玛东构造带自奥陶纪形成以后较稳定,后期构造变形较弱。玛东构造带由北东走向的五排构造组成,每排构造都是一个大型冲断片,以寒武系中部的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冲断层向下断入寒武系中部的膏盐层,向上断至上奥陶统;断层上盘发育断层传播褶皱,背斜核部不整合上覆的最新地层是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由背斜两翼向核部逐渐减薄,直至尖灭。色力布亚断裂在晚海西期开始活动,喜马拉雅山时期活动加剧。色力布亚构造具有走滑双重构造特征。根据钻井资料,色力布亚北部的下二叠统厚度最薄处为62m(巴3井),而西侧斜坡区下二叠统厚度362m(曲3井)。较大的厚度差异说明了当时的隆起幅度变化,说明当时色力布亚断层可能已开始活动。鸟山断裂是一条由南向北沿中寒武统膏盐层滑脱的逆冲断裂,和南部的逆冲断裂,共同构成“Y”字型,且在其上发育由南向北沿下古近系膏盐层滑脱的逆冲断裂。鸟山深部断层后期可能叠加了新的构造活动,从而造成上覆地层的褶皱变形。在麦盖提斜坡北部,处于古岩溶缓坡—洼地的地貌位置,岩溶储层欠发育、充填严重。而在岩溶作用发育的岩溶斜坡峰丛地貌、断裂裂缝发育区,叠加有台内滩或白云岩部位,更有利于岩溶储层的发育。地震储层预测表明,玛南1井南部区位于古岩溶地貌斜坡区域相对储层较发育。玛东地区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上,储层与断裂叠合图表明该区储层与断裂密切相关。

二、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gas pool and multistage gas pool formation history of Hetianhe gas 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gas pool and multistage gas pool formation history of Hetianhe gas 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来源及意义
    1.2 发展趋势
        1.2.1 研究区块现状
        1.2.2 研究区断裂带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断裂方法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实际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及演化特征
    2.4 油气显示
第3章 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1 区域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特征
    3.2 断裂系统、分级及构造样式
        3.2.1 断裂系统
        3.2.2 断裂分级
        3.2.3 构造样式分类
        3.2.4 断层相关褶皱
    3.3 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演化史
        3.3.1 玛东断裂带
        3.3.2 巴什托普断裂带
        3.3.3 玛扎塔格断裂带
        3.3.4 鸟山断裂带
第4章 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1 断裂控制地层分布
        4.1.1 断裂对烃源岩的影响
        4.1.2 断裂对储盖组合的影响
    4.2 断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4.2.1 断裂影响圈闭的形成及改善
        4.2.2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4.2.3 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和改造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烃源岩发育研究现状
        1.2.2 储层发育与油气藏类型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技术难点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进展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古构造演化
        2.3.2 断裂特征分析
第3章 烃源岩评价
    3.1 烃源岩分布
    3.2 寒武系烃源岩发育特征
        3.2.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3.2.2 寒武系烃源岩发育模式
    3.3 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3.3.1 大地热流值的选取
        3.3.2 沉积构造特征
        3.3.3 不整合面和剥蚀厚度
        3.3.4 烃源岩热演化史
第4章 储盖组合特征
    4.1 储集层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空间类型
        4.1.3 储集性能评价
    4.2 奥陶系风化壳储层评价
        4.2.1 储盖层展布
        4.2.2 风化壳储层发育差异性
第5章 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
    5.1 成藏主控因素
        5.1.1 断裂、不整合面、缝洞形成的疏导体系
        5.1.2 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与圈闭的时空匹配
    5.2 油气成藏规律
        5.2.1 油气藏基本特征
        5.2.2 油气性质
        5.2.3 油气成藏模式
    5.3 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巴楚-麦盖提地区原油物理特征
附录B 巴楚-麦盖提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致谢

(3)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巴麦地区油气勘探现状
        1.3.2 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勘探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和取得成果
        1.5.1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2 完成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巴麦地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第3章 巴麦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3.1 寒武系烃源岩展布
    3.2 区域盖层展布
    3.3 断裂活动差异性及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第4章 典型油气藏解剖
    4.1 玉北1油藏
    4.2 和田河气田、鸟山、罗斯2气藏
    4.3 巴探5气藏
第5章 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形成与对比
    5.1 玉北1油藏与和田河气藏成藏演化关系
    5.2 和田河气藏与巴探5气藏成藏演化关系
    5.3 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5.3.1 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演化过程
        5.3.2 巴麦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5.4 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气成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因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油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2.4 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关键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论文投入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与分布
    2.4 各研究区块油气勘探现状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分布与热演化史
        3.1.1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3 烃源岩热演化史
        3.1.4 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塔北地区储层特征
        4.1.1 储层岩性
        4.1.2 储集空间类型
        4.1.3 物性特征
    4.2 塔中地区储层特征
        4.2.1 储层岩性
        4.2.2 储集空间类型
        4.2.3 储层物性特征
    4.3 和田河气田储层特征
        4.3.1 储层岩性
        4.3.2 储集空间类型
        4.3.3 物性特征
第5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5.1 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5.1.1 天然气组成特征
        5.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 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1 原油物性特征
        5.2.2 原油轻烃特征
        5.2.3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2.4 原油碳同位素
第6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及对比指标的建立
    6.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
        6.1.1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6.1.2 原油碳同位素
        6.1.3 轻烃特征
        6.1.4 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
        6.1.5 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
    6.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的建立
        6.2.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方法适用性论述
        6.2.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
第7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
    7.1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7.2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过程分析
        7.2.1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
        7.2.2 轮南奥陶系油气藏
        7.2.3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
        7.2.4 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
    7.3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总结
        7.3.1 油气分布特征
        7.3.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7.4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1 哈拉哈塘、轮南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2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成藏模式
        7.4.3 和田河奥陶系气藏成藏模式
        7.4.4 总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索引

(5)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水成因分析及其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油、气、水特征
    2.1 油、气特征
        (1)油、气组分特征
        (2)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2.2 地层水特征
        (1)水型
        (2)矿化度
        (3)变质系数
3 油、气、水成因分析
    3.1 油、气成因分析
    3.2 地层水成因分析
4 勘探意义
5 结论

(6)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巴麦地区地层格架与不整合
    2.1 地层接触关系
        2.1.1 良里塔格组/鹰山组
        2.1.2 志留系-泥盆系/鹰山组
        2.1.3 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却尔却克组/鹰山组
        2.1.4 石炭系/鹰山组
    2.2 不整合的分布
        2.2.1 O_(1-2)/O_1不整合
        2.2.2 O_3/O_(1-2)不整合
        2.2.3 S/AnS不整合
        2.2.4 D_(3-)C/D_2不整合
    2.3 地层格架
    2.4 奥陶系“四分性”特点
第3章 成藏主控因素
    3.1 烃源岩
        3.1.1 寒武系烃源岩特征
        3.1.2 寒武系烃源岩类型
        3.1.3 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
        3.1.4 寒武系烃源岩分布
    3.2 油气成藏特征
        3.2.1 油源对比
        3.2.2 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3.3 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3.3.1 巴楚地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3.3.2 玉北地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第4章 储层预测
    4.1 目标处理
    4.2 储层特征研究
    4.3 正演模拟
    4.4 储层识别模式
    4.5 储层预测技术
第5章 区带评价
    5.1 巴楚地区区带评价
    5.2 玉北地区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基本特征
    1.1 碳酸盐岩大气田由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大中型气藏构成
    1.2 碳酸盐岩大气田以中、高储量丰度为主
    1.3 碳酸盐岩大气田气藏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
    1.4 碳酸盐岩大气田埋藏深度变化大,以超深层、深层—中深层为主
    1.5 碳酸盐岩大气田以烃类气体为主,部分气田非烃气体(H2S、CO2和N2)含量高
2 成藏地质条件
    2.1 大型古隆起与古油气藏
    2.2 优质烃源岩生烃强度大
    2.3 大面积溶蚀孔洞型优质储层发育
    2.4 断裂和侵蚀沟槽等有效输导体系发育
    2.5 膏盐岩和泥质岩盖层的有效封闭和遮挡
3 成藏机制与模式
    3.1 原油裂解型气藏的成藏机制与模式
        3.1.1 原油裂解机理及条件
        3.1.2 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模式
    3.2 气侵型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成藏模式
        3.2.1 气侵作用机理及条件
        3.2.2 气侵型气藏的成藏模式
    3.3 两源混合型裂解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成藏模式
        3.3.1 两源混合型裂解气藏形成条件
        3.3.2 气藏的成藏模式
4 结论

(8)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库车坳陷与西南坳陷的相似性
2 库车坳陷与西南坳陷的差异性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深部地质结构
    2.3 基底性质
    2.4 构造演化
        2.4.1 库车2期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4.2 塔西南3期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5 地质结构
    2.6 构造变形机制与构造带成因
    2.7 圈闭样式
    2.8 烃源岩及其热演化
    2.9 储盖组合
        2.9.1 储集层特征
        2.9.2 封盖层与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2.10 含油气系统
    2.11 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2.11.1 库车坳陷“源内油气短距离垂向运聚晚期成藏模式”
        2.11.2 西南坳陷“油气长距离垂向运聚与调整 (裂解) 成藏模式”
    2.12 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2.12.1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特点
        2.12.2 西南坳陷的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特点
3 勘探启示
    3.1 油气成藏模式差异导致勘探对象不同
        3.1.1 山前带
        3.1.2 麦盖提斜坡
        3.1.3 巴楚隆起
    3.2 多重地质结构与多套含油气系统需要开展立体勘探

(9)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古隆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区内成果及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区内研究成果
        1.3.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演化及盆地原型
        2.2.1 前震旦:塔里木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2.2.2 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2.2.3 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阶段
        2.2.4 石炭纪—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坳陷和裂谷构造发展阶段
        2.2.5 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2.2.6 侏罗系-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发展阶段
        2.2.7 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2.3 主要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1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2 海西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3 印支-燕山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2.3.4 喜山期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改造
第3章 古隆起、断裂活动及不整合面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1 塔西南古隆起形成与变迁
        3.1.1 塔西南基底古隆起形成及地震识别
        3.1.2 塔西南古隆起演化与变迁
    3.2 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1 巴什托普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2 色力布亚-康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3 海米-罗斯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4 玛扎塔格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5 鸟山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2.6 玛东构造带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
    3.3 重要的不整合面与构造运动的对应关系明
第4章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分析
    4.1 烃源岩概述
        4.1.1 石炭系烃源岩
        4.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4.1.3 中下寒武统烃源岩
    4.2 储层特征
        4.2.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储层特征
        4.2.2 石炭系储层特征
        4.2.3 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特征
        4.2.4 志留系储层特征
        4.2.5 奥陶系储层特征
    4.3 主要目的层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2 石炭系小海子灰岩地震识别与预测
        4.3.3 石炭系生屑灰岩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4 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3.5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地震识别与预测
    4.4 盖层条件
    4.5 有利的成藏组合
        4.5.1 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灰岩岩性-地层成藏组合
        4.5.2 石炭系成藏组合
        4.5.3 泥盆系成藏组合
        4.5.4 下奥陶统成藏组合
    4.6 油气运移通道及有效性分析
        4.6.1 断裂系统
        4.6.2 不整合面
        4.6.3 孔隙和裂缝系统
    4.7 圈闭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
        4.7.1 圈闭类型
        4.7.2 圈闭发育特征
        4.7.3 圈闭展布规律
第5章 典型油气藏及重点失利井剖析
    5.1 巴什托普油气田剖析
        5.1.1 构造特征
        5.1.2 油气产出情况
        5.1.3 油气藏类型
        5.1.4 油藏的流体特征
        5.1.5 油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1.6 油气藏超压形成机理
        5.1.7 油气源分析
        5.1.8 油气成藏期
        5.1.9 油气藏的形成演化
    5.2 亚松迪气藏剖析
        5.2.1 构造特征
        5.2.2 油气产出情况
        5.2.3 储盖条件及储盖组合
        5.2.4 油气藏类型
        5.2.5 气藏的流体特征
        5.2.7 油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2.8 油气藏的形成演化
    5.3 和田河气田分析
        5.3.1 构造特征
        5.3.2 油气产出情况
        5.3.3 气藏类型
        5.3.4 气藏的流体特征
        5.3.5 气藏的温度和压力
        5.3.6 油气源分析
        5.3.7 气藏的形成演化
    5.4 鸟山气藏分析
        5.4.1 构造特征
        5.4.2 油气产出情况
        5.4.3 气藏类型
        5.4.4 气藏的流体特征
        5.4.5 温度压力系统
        5.4.6 气源分析
        5.4.7 气藏的形成演化
    5.5 玉北 1 井油藏分析
        5.5.1 构造位置
        5.5.2 基本情况
    5.6 重点探井失利分析
        5.6.1 群 6 井、群 60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2 群古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3 玛参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4 和田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5 玛南 1 井失利原因分析
        5.6.7 胜和 2 井失利原因分析
    5.7 重点层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7.1 石炭系生屑灰岩成藏主控因素
        5.7.2 泥盆系东河砂岩成藏主控因素
        5.7.3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成藏主控因素
第6章 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6.1 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1 群苦恰克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2 鸟山、玛扎塔格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1.3 玛东南构造带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
    6.2 动态成藏控制因素-古隆起、不整合面、断裂
        6.2.1 古隆起和古斜坡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6.2.2 不整合面对圈闭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
        6.2.3 断裂活动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
        6.2.4 断裂、不整合面对各类圈闭具有双重控制作用
    6.3 成藏期次和动态成藏过程分析
        6.3.1 成藏期次
        6.3.2 动态成藏过程分析
    6.4 麦盖提斜坡油气分布规律
第7章 油气勘探潜力和有利的勘探领域
    7.1 油气勘探潜力
        7.1.1 奥陶系勘探潜力
        7.1.2 泥盆系东河砂岩勘探潜力
        7.1.3 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勘探潜力
        7.1.4 石炭系小海子组~二叠系南闸组岩勘探潜力
        7.1.5 下第三系卡拉塔尔组勘探潜力
    7.2 有利的勘探领域
        7.2.1 麦盖提斜坡寒武-奥陶系勘探领域
        7.2.2 麦盖提斜坡西段多目的层勘探领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现状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带特征解析
    2.1 地质概况
        2.1.1 工区位置
        2.1.2 地层特征
        2.1.3 勘探情况
    2.2 构造解释
        2.2.1 构造解释方法
        2.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3 断裂与构造特征
        2.3.1 玛东断裂构造带
        2.3.2 玛扎塔格断裂构造带
        2.3.3 鸟山断裂构造带
        2.3.4 沙隆断裂构造带
        2.3.5 巴什托普断裂构造带
        2.3.6 色力布亚断裂构造带
        2.3.7 巴楚隆起内部断裂构造带
第3章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3.1 构造演化过程
        3.1.1 早加里东期
        3.1.2 早奥陶纪末期
        3.1.3 加里东晚期
        3.1.4 早海西期
        3.1.5 晚海西-早喜山期
        3.1.6 喜山晚期
    3.2 构造对麦盖提斜坡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第4章 麦盖提斜坡储层预测与评价
    4.1 地层对比与展布
    4.2 储层预测与评价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gas pool and multistage gas pool formation history of Hetianhe gas 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D]. 牛雪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谭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形成与演化[D]. 丛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张纪智.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4)
  • [5]巴楚—麦盖提斜坡区油、气、水成因分析及其勘探意义[J]. 刘军,田雷,崔海峰,陈永权,张年春. 海相油气地质, 2017(01)
  • [6]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优选[D]. 曹自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7]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J]. 谢增业,魏国齐,李剑,杨威,张光武,国建英,张莉. 石油学报, 2013(S1)
  • [8]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J]. 何登发,李德生,何金有,吴晓智. 石油学报, 2013(02)
  • [9]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 张年春.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10]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解析[D]. 彭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气藏形成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