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十五”:突出优势

地方“十五”:突出优势

一、地方“十五”规划:要突出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任雨馨[1](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提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南五里桥的发展实践进行阐述。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地区,农村地区多,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大理州南五里桥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高,南五里桥的乡村发展已经颇有成效;南五里桥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因村制宜,发挥好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了南五里桥的乡村振兴,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南五里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实践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对其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当地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中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相关思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在乡村振兴研究对象上有一定创新,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南五里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村内居民又以回族为主,在此背景下该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本文在在研究思路上有一定创新,本文对南五里桥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该村发展路径和路径通过思考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系统性的分析。最后,本文在内容上有一定创新,本文的相关调研材料详实、新颖,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尹运[2](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基层政府责任研究 ——以S省C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形成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显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时代基层政府履行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也成为了农村电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S省C县为例,通过梳理C县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和C县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责任履行状况,并由此对新时代基层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履行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如何更好的履行责任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但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发展瓶颈突出、融资困难,专业化人才不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基层政府虽然在思想上重视,在氛围营造、人才培养、园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但由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责任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基层政府在履行责任中出现思想认识、规划布局、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人员配备、专业素质、财政压力、工作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基层政府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方面要增强责任意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在基层政府的法治建设方面要增强基层干部,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在基层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方面要加快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培育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管。

蔡洁[3](2019)在《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协同发展的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在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中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着力解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必须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为人类社会突破全球治理困境贡献中华文化的思想智慧。因此,“赶考远未结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如何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推动我国在世界文化战略博弈空前激烈的时代能够更好地凝心聚力,如何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西方国家对当代中国文化认知的缺失及误解等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文化强国观。论文从“形成基础”——“主要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的研究脉络出发,以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为文献依据,综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文本研究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研究法等方法,对习近平文化强国观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研究和分析。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足的现实条件,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形成也概莫能外。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党的历任领导人的文化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为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条件来看,一方面,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呼唤着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习近平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及丰富的从政经历更为其文化强国观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从民族兴盛的动力、强国崛起的支撑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要求三个角度出发,全面审视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明确阐释了文化强国的基本原则,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发展取向,这四个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遵循,清晰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展”与“开放”、“传统”与“当代”、“创新”与“文化”、“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同时,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等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出发,紧紧抓住“以筑牢精神家园为基础”、“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这三个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核心内容,确立了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并将目标与思路具体落实在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文艺创作工作、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对外宣传工作等六大战略布局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中。作为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强国观不仅具有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理论品格上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等鲜明特征,还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来看,习近平文化强国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扩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视野、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境界。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文化强国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有力助推了多彩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案。

李鑫[4](2017)在《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开发区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发展。开发区是城市中区域空间类型的一种,是组织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直接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和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开发区的发展为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开发区在有效地组织工业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偏低、产业发展功能与城市生活配套功能没能很好地实现互补和统一。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不利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开发区正在尝试进行转型,即从单一的产业组织功能向多元的生产生活综合性功能转变。一些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尤其是那些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具有城市空间特征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始朝着新城的方向转变。而开发区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单一产业生产属性向多功能的城市综合属性转变,产城融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南昌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发达,同时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南昌的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功能十分必要。而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城市生活功能配套设施的服务,从而为其发展增加动力和活力。另外,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对于南昌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推进着南昌郊区的城市化,而郊区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南昌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又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背景。为了较好地解决好上述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和满足南昌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本文以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为主题,并且以南昌市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来进行研究说明。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演变及现状特别是南昌市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空间类型。而后,本文对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模型对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分别进行了测量评价。最后,在前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和南昌小蓝经开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本文认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开发区的城市生活功能服务水平。在这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既运用了客观指标,也运用了主观指标,客观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南昌市统计年鉴,而主观指标的数据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再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计算出了南昌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总体来看,本文综合运用调查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当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区就不能仅仅具有产业发展这一功能,需要向多功能的生产生活区域综合体转型,实现产业发展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补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发区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总结分析了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发现影响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因素包括产业因素、规划因素、配套措施因素、发展环境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因素、区位因素、人力因素;中国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力既有外部动力,也有内部动力,并且产城融合需要相应的实施保障机制。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计算出了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本文从产业发展支撑和城市生活功能服务这两个维度出发,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测算出南昌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实证结果表明,处于边缘区的南昌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相对较高,但也表现出不同特征;其次是处于近郊区的南昌经开区的产城融合度低于南昌高新区,而处于远郊区的小蓝开发区产城融合度低于南昌经开区。第四,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路径。边缘区的开发区,其自身的产业基础就十分优越,再加上周边城市的发展态势也是比较令人满意,因此,这种类型的开发区眼下的目标就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周边地区的生活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近郊区的开发区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其园区定位,应当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打造格局明显的空间形态和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全区的努力来打造一个环境优越、生活上宜居以及具有创新氛围的产业园区,最重要的是和南昌的城市地位相匹配。远郊区的开发区,则应当坚持“工作和生活相平衡,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较高的起点上对园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不断地完善园区内部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的集聚,有层次、有重点地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从整体上实现真正有现实意义的产城融合。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5](2016)在《国家治理与“财税法”课程的定位》文中认为财税法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法,财税法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法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和财税法治建设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党中央的文件决议多次强调并作出制度安排。2015年,中央深改组通过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甚至直接要求,"将税法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税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社会的税法意识。"配合中央的部署,我们认为,在法学本科阶段,实有必要将财税法学列入核心课程。下文分别从国家治理转型

李非[6](2014)在《唐山市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文中指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形势、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以路南区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在把握宏观经济走势的前提下,科学分析路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依托路南区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产业构成、效益状况、发展潜力等条件,着眼于实现路南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研究确定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战略目标、总体布局等内容。以此为前提,确定了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巩固壮大第二产业,精细发展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进而确定发展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韩通[7](2014)在《晋宁县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与土地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浪费并存的矛盾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形成了障碍。在依法维护现有法定耕地面积数量的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节约利用、集约利用,统一整合和规划,允许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样进入市场流转,这是对城镇化建设用地不足困境的有效回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正式出台为统一整合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操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晋宁县作为昆明环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并获得立项,项目的具体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晋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从成效看,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了晋宁县的城镇化建设,有效整合了地方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转城”工作稳步推进,规划区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晋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镇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问题凸出;三是农民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四是项目实施存在单边独进的问题,对项目实施的监督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以上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晋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二期工程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本研究认为晋宁县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资金筹措的良性循环模式;二是努力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强化环保政策的执行力,有力保障地方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政府部门应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同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执行效益;四是加强农民思想教育提升政策认同度,加大农民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五是完善农民权益保护体系,积极优化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吴继华[8](2013)在《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为城市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是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及突破口。大连将国际航运、物流、区域性金融中心及现代产业集聚区作为自己的城市定位,战略目标是东北亚重要国际性城市,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连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加快现代服务业科学发展。但在现代服务业集聚过程中,还存在规模较小、档次较低、集聚不明显等问题,集聚内部驱动力欠缺,尚未获得高级阶段的效应及集聚效果。因此,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发展动力机制体系的科学构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组织模式与推进策略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以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等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的梳理总结,探讨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分析大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业态特征与组织模式,研究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推进策略。研究内容共分6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现代服务业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整理相关问题研究进展,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章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实践。主要对现代服务业相关理论、方法与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结合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实践,进而总结提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第3章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分析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历程、特征问题、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评价、动力机制等内容。第4章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业态集聚特征分析,典型区域的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组织模式探讨等内容。第5章为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推进策略。主要研究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思路与原则、政府角色定位、发展路径以及具体对策等。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进行整理,并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薛淑敏[9](2013)在《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研究 ——以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大学规划文本的结构、内容和特征。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战略规划。美国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成果日益成熟,各大学早已把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提到了战略高度;而我国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还只是进行发展性规划,缺少战略意识。基于这一点,分析比较中美大学的规划文本能够有助于客观思考我国大学的发展规划,且为我国大学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一点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根据大学排名、大学特色性、大学规划文本的可获得性等相关因素分别选取了中美各两所研究型大学的规划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构和内容的异同点,总结出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特征、内容要素及要素特征。论文共分为四个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该研究的问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所选取的四校规划文本框架进行了梳理、总述和比较分析,得出各校规划文本的结构特征和内容要素,完整的大学规划文本都必然包括使命与愿景、大学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第三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也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对规划文本中的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第四部分即论文的最后一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提出思考和启示。研究得出,大学的规划文本要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要彰显各大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大学的规划文本内容虽不完全相符,但必然包括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大学的发展举措三方面内容。制定大学的使命与愿景要求大学要做好自身定位,要明确身份、明确特色和明确优势。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是口号、不是手段、不是数字,要能够真正地指引学校发展。大学的发展策略要具有战略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制定大学的发展规划要“抓重点、谋实质”,要真正做到战略性规划。

占乐群[10](2012)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所带来的利润空间逐渐减少,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同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一样我国的物流业在近年来也迅猛发展,社会物流总额稳步增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60多个,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50大船运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对于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第三方物流业来说,长三角是其发展的沃土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得到加强,六次提出了促进长三角物流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嘉兴作为环杭州湾地区的重要物流结点,其发展第三方物流势在必行。本文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分析研究嘉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意义及创新等内容;在研究以往的研究理论上概括得出新时代的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及特征;在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及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进行综述总结与点评。其次,本文在第三方物流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港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方面分析嘉兴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嘉兴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物流资源分散,信息基础建设滞后,第三方物流人才缺乏等问题。再次,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对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做了SWOT分析,认为嘉兴具有区位、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等优势,但又有城市竞争力低等弱势,存在浙江海洋经济建设等机遇又同时面临诸多竞争者的威胁。通过专家打分对SWOT进行内部因素矩阵(IFE)及外部因素矩阵(EFE)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嘉兴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没有很好的突出内部资源优势,嘉兴的现行策略对外部因素反应不够灵敏。通过对SWOT进行综合分析,本论文认为嘉兴的优势因素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最后,本论文从对嘉兴物流资源的整合,港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信息化建设,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加强,第三方物流人才建设,资金保障,政策扶持及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对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进行了对策研究。本文认为嘉兴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力度,突出优势,抓住机遇,增强弱势资源,回避威胁发展第三方物流,嘉兴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及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型物流枢纽城市。

二、地方“十五”规划:要突出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十五”规划:要突出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
        (一)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
        (二)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五里桥村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一)南五里桥历史沿革
        (二)南五里桥发展现状
第二章 “产业兴旺”奠定南五里桥振兴的物质基础
    一、南五里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餐饮住宿业的发展
    四、创建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一)“南五里桥文明集市”活动
        (二)“食品安全培训”活动
        (三)“厨师培训”活动
第三章 “生态宜居”提升南五里桥的人居环境水平
    一、南五里桥环保行动的背景
    二、南五里桥环保行动
        (一)环保行动的提出及实施效果
        (二)环保行动的具体措施
        (三)生态宜居稳步推进
第四章 “乡风文明”提升南五里桥的精神风貌
    一、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目标制定
    二、南五里桥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部署
    三、南五里桥创建成全国文明村
        (一)“示范户”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丰富精彩的文化文艺生活
第五章 “治理有效”促进南五里桥创建平安村
    一、村党支部保障“治理有效”
    二、平安村建设主要任务
    三、平安村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六章 “生活富裕”提升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品质
    一、经济发展实现南五里桥村民生活富裕
    二、民族团结互助实现脱贫致富
    三、党员致富带动群众发展
第七章 南五里桥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一、对南五里桥产业兴旺的思考
    二、对南五里桥生态宜居的思考
    三、对南五里桥乡风文明的思考
    四、对南五里桥治理有效的思考
    五、对南五里桥生活富裕的思考
    六、党支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七、继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八、继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基层政府责任研究 ——以S省C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典型案例分析法
        (3)综合归纳分析法
    1.4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1.4.1 基本概念
        (1)电子商务
        (2)农村电商
        (3)农村电商的特点
        (4)基层政府
        (5)政府责任
        1.4.2 相关理论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市场失灵理论
        (3)责任政府理论
第2章 C县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2.1 C县农村电商发展历程
        2.1.1 示范带动自发发展阶段(2008-2013年)
        2.1.2 政府介入引领发展(2013年至今)
    2.2 C县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2.2.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2.2 产业优势凸显,线上发展迅速
        2.2.3 专业化不断加强,规模化逐渐形成
    2.3 C县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
        2.3.1 产品标准意识欠缺,同质化竞争依旧严重
        2.3.2 企业发展瓶颈突出,资金、服务压力较大
        2.3.3 专业化人才缺失,发展后劲乏力
        2.3.4 园区大而不强,没有形成聚集相应
第3章 C县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中责任履行状况
    3.1 加强组织引领,营造浓厚氛围
        3.1.1 抓住机遇、强化组织,完善考核
        3.1.2 增强宣传推广力度,营造积极浓厚氛围
    3.2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3.2.1 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2 引导企业健全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3.3 强化市场监管,推动产业化升级
        3.3.1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3.2 鼓励企业品牌化建设,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第4章 基层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履行责任的问题分析
    4.1 基层政府履行责任存在的问题
        4.1.1 专业知识匮乏,政策落实不到位
        4.1.2 服务意识淡薄,被动性服务特征突出
        4.1.3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繁重
        4.1.4 财政压力过大,工作动力不足
    4.2 基层政府履行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2.2 政府责任体制机制不完善
        4.2.3 政府责任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
第5章 基层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履行责任的建议
    5.1 增强基层政府服务职能
        5.1.1 增强基层政府的责任意识
        5.1.2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5.1.3 优化营商环境
        5.1.4 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5.2 增强基层政府的法治建设
        5.2.1 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执政能力
        5.2.2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5.3 增强基层政府监督管理职能
        5.3.1 加快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5.3.2 培育和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条件
    第一节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二、党的历任领导人的文化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
    第二节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日渐加剧
        二、国内形势新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形成的个人条件
        一、红色家风的培育
        二、知青环境的影响
        三、从政经历的磨砺
第二章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对文化强国重要意义的理性审视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三、中国梦的实现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第二节 对文化强国基本原则的明确阐释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
        三、“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四、坚持“在开放中发展”
第三章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一、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三、拥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节 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
        一、以坚守精神家园为基础,筑牢思想根基
        二、以构建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凝聚社会共识
        三、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关键,塑造大国形象
    第三节 文化强国的战略布局
        一、扶正祛邪: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壮筋续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强基铸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四、固本培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标本兼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六、以文服人:加强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第四章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二、“古与今”、“洋与中”的辩证统一
        三、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辩证统一
        四、总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理论品格上的实践性
        一、根植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
        二、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
        三、着眼于指引文化强国的具体实践
    第三节 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
        一、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强国中的主体作用
        三、以人民对文化生活满意与否为评价标准
第五章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理论价值
        一、拓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视野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高度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第二节 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文化强国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有力助推多彩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三、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开发区快速发展与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弊端
        1.1.2 新常态背景下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城市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1.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紧凑城市理论
        2.2.5 城市功能多样性理论和分区理论
        2.2.6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7 系统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开发区概述
        2.3.2 产城融合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3.1 空间层面下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3.1.1 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3.1.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关系的空间类型
        3.1.3 产城融合对国家级开发区空间发展的作用
    3.2 空间层面下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3.2.1 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空间类型
        3.2.2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3.2.3 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类型
        3.2.4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分析
    4.1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4.1.1 产业因素
        4.1.2 规划因素
        4.1.3 配套设施因素
        4.1.4 发展环境因素
        4.1.5 城市发展水平
        4.1.6 区位因素
        4.1.7 人力因素
    4.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4.2.1 外部动力
        4.2.2 内部动力
        4.2.3 产城融合实施的保障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研究
    5.1 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5.1.1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方法的介绍
        5.1.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步骤
    5.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产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城市生活满意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4 产城融合程度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
        5.2.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分析
        5.2.6 评价标准
    5.3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产业发展程度评价分析
        5.3.2 城市生活功能满意度评价分析
    5.4 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5.4.1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5.4.2 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5.4.3 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6.1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6.1.1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6.1.2 日本筑波科学城
        6.1.3 苏州工业园区
        6.1.4 老浦西和新浦东模式
        6.1.5 对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启示
    6.2 南昌市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改善管理体制
        6.2.2 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加强核心城市的产业推动力
        6.2.3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
        6.2.4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6.3 本章小结
7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与策略
    7.1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
        7.1.1 边缘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7.1.2 近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7.1.3 远郊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南昌小蓝开发区为例
    7.2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下的发展策略
        7.2.1 构建适当规模的功能复合型空间单元
        7.2.2 完善土地管理,形成混合集约用地结构
        7.2.3 完善公共公交,构建以其为主的多样化组合空间
        7.2.4 以新城区建设为目标导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7.2.5 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提升环境品质
    7.3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配套措施
        7.3.1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发展
        7.3.2 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
        7.3.3 完善公共设施,增强城市品位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唐山市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概念
    2.2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配置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
    3.1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3.1.1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3.1.2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3.2 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3 对路南区的启示
第四章 路南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4.1 世界经济形势
        4.1.1 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通道
        4.1.2 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
        4.1.3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4.2 国内经济形势
        4.2.1 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期
        4.2.2 整体经济效益偏低
        4.2.3 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
    4.3 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4.4 唐山市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4.5 唐山市对路南区战略定位和目标要求
第五章 路南区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5.1 路南区经济发展综合现状分析
        5.1.1 综合经济实力
        5.1.2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5.1.3 产业结构现状
    5.2 路南区经济发展资源条件分析
        5.2.1 地理区位
        5.2.2 自然资源条件
        5.2.3 文化旅游资源
        5.2.4 科学技术资源
    5.3 路南区区域优势分析
        5.3.1 区位优势
        5.3.2 交通优势
        5.3.3 历史商贸优势
        5.3.4 发展质量优势
        5.3.5 和谐发展优势
        5.3.6 生态环境优势
    5.4 路南区经济发展劣势分析
        5.4.1 唐山市范围内产业集中度低
        5.4.2 主导产业低端化
第六章 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6.1 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设计
        6.1.1 指导思想
        6.1.2 应遵循的原则
        6.1.3 路南区经济发展定位
        6.1.4 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
        6.1.5 路南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设计
    6.2 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6.3 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6.3.1 突出强化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6.3.2 以高端化为目标,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6.4 对策建议
        6.4.1 全面实施开放兴区战略
        6.4.2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6.4.3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6.4.4 广泛开展多渠道融资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晋宁县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现状评述
    六、 国内增减挂钩项目主要建设模式
第一章 晋宁县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现状
    第一节 实施基础
        一、 晋宁县区位及土地资源优势
        二、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政策基础
        三、 地方政府决策的前瞻性思考
    第二节 实施步骤
        一、 周转指标的申报
        二、 实施方案的编制
        三、 实施方案的论证、评审
        四、 实施方案的批准实施
    第三节 具体实施过程
        一、 拆迁补偿
        二、 搬迁居住
        三、 昆阳城市化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情况
        四、 全力促进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
        五、 积极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
        六、 建立健全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
    第四节 实施成效
        一、 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
        二、 有效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四、 稳妥推进“农转城”,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第二章 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城镇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 资金缺口较大
        二、 社会管理及服务能力不足
        三、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第二节 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生态问题凸出
        一、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二、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控制
    第三节 农民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一、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政策有待切实贯彻落实
        二、 “被城镇化”现象的存在
        三、 推进“新市民”就业困难重重
    第四节 项目实施规划协调能力及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一、 项目实施存在单边独进问题
        二、 项目实施全面监督能力有待提升
    第五节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一、 公民权益保障流于形式
        二、 公众监督机制缺失
第三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融资渠道狭窄
        一、 融资主体单一
        二、 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
    第二节 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一、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二、 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不强
    第三节 现行政策制度制约以及政府机构改革不彻底
        一、 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
        二、 政府机构改革不彻底
    第四节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一、 农民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二、 农民自身就业素质偏低
    第五节 就业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一、 就业培训工作亟需加强
        二、 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拓宽渠道,探索资金筹措循环模式
        一、 拓宽融资渠道
        二、 积极探索资金筹措良性循环模式
    第二节 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强化环保政策执行
        一、 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
        二、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力
    第三节 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 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二、 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第四节 加大思想教育和就业帮扶力度
        一、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提升政策认同
        二、 提升农民就业、创业帮扶力度
    第五节 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健全农民权益维护机制和就业促进机制
        一、 完善农民权益保护体系
        二、 优化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现代服务业内涵研究
        1.2.2 现代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
        1.2.3 现代服务业集聚演化研究
        1.2.4 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
        1.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整体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
2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实践
    2.1 相关概念
        2.1.1 服务与服务业
        2.1.2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
        2.1.3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
    2.2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服务经济理论
        2.2.2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理论
        2.2.3 集聚经济理论
        2.2.4 空间集聚理论
    2.3 大都市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经验模式
        2.3.1 伦敦:金融城模式
        2.3.2 新加坡:物流服务模式
        2.3.3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模式
        2.3.4 深圳:总部经济模式
        2.3.5 模式总结
3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3.1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3.1.1 发展特征
        3.1.2 存在问题
    3.2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
        3.2.2 收益方面的影响因素
    3.3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
        3.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3.3.2 模型应用与检验
        3.3.3 结论及分析
    3.4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
        3.4.1 内生自组织演化动力
        3.4.2 外生他组织促进动力
4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组织模式
    4.1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业态集聚特征
        4.1.1 金融服务业
        4.1.2 软件信息服务业
        4.1.3 物流服务业
        4.1.4 科技研发服务业
        4.1.5 文化创意产业
        4.1.6 商务会展服务业
        4.1.7 现代商贸服务业
        4.1.8 高端旅游服务业
    4.2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组织模式
        4.2.1 原生型空间集聚组织模式
        4.2.2 外生型空间集聚组织模式
        4.2.3 嵌入型空间集聚组织模式
        4.2.4 政府主导的园区集聚组织模式
5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推进策略
    5.1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思路与政府角色
        5.1.1 发展思路与原则
        5.1.2 政府角色
    5.2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发展路径
        5.2.1 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
        5.2.2 针对城市功能形成特色产业
        5.2.3 借助外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5.2.4 构建有关联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5.2.5 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
    5.3 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具体对策
        5.3.1 加快资源整合
        5.3.2 推进强软环境建设
        5.3.3 加强政策引导
        5.3.4 注重品牌建设
        5.3.5 构建创新网络
        5.3.6 强化区域协作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研究 ——以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相关概念
        (一) 战略
        (二) 大学战略管理
        (三) 大学战略规划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
        (二) 国内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
    四、 研究问题和思路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案例法
        (三) 比较法
第二章 四校规划文本框架总述
    一、 美国两所大学的规划文本框架
        (一) 与众不同:杜克大学战略规划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 2008 年战略规划
        (三) 杜克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二、 中国两所大学的规划文本框架
        (一)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二) 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 复旦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三、 中美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一) 结构
        (二) 内容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一、 四所大学使命分析
        (一) 美国两所大学使命分析
        (二) 中国两所大学使命分析
    二、 四所大学愿景分析
        (一) 美国两所大学愿景分析
        (二) 中国两所大学愿景分析
        (三) 中美大学使命与愿景比较分析
    三、 大学使命与愿景的内涵和功能
        (一) 大学的运转
        (二) 大学使命的内涵
        (三) 大学愿景的内涵
        (四) 大学使命的功能
        (五) 大学愿景的功能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的发展目标
    一、 学校整体目标
        (一) 杜克大学
        (二) 卡内基·梅陇大学
        (三) 复旦大学
        (四) 华中科技大学
        (五) 中美大学整体目标比较分析
    二、 核心领域目标
        (一) 学生培养
        (二) 学术发展
        (三) 社会服务和国际发展
    三、 支持领域目标
        (一) 环境建设
        (二) 管理体制
    四、 关键领域目标
        (一) 教师队伍发展
        (二) 财政和资源配置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的发展策略
    一、 学生培养
        (一) 杜克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二) 卡内基·梅陇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三) 复旦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五) 中美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比较分析
    二、 学术发展
        (一) 杜克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三) 复旦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五) 中美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三、 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_
        (一) 杜克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三) 复旦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五) 中美两所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四、 教师队伍发展
        (一) 杜克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三) 复旦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五) 中美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五、 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_
        (一) 杜克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三) 复旦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五) 中美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比较分析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
    一、 规划文本整体结构和内容_
        (一) 结构 _
        (二) 内容 _
    二、 大学定位
        (一) 明确身份
        (二) 明确特色
        (三) 明确优势
    三、 大学发展目标
        (一) 非口号
        (二) 非手段
        (三) 非数字
    四、 大学发展策略
        (一) 战略性
        (二) 时代性
        (三) 创造性
    五、 思考与启示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 1:《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2006 年
附 2:《卡内基·梅隆大学 2008 年战略规划》文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5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难点
    1.6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内涵及文献综述
    2.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运作模式
        2.1.2 SWOT分析方法的概念及特点
        2.1.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的概念、步骤及评价原则
        2.1.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的概念、步骤及评价原则
    2.2 第三方物流联盟战略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因素相关研究
        2.3.1 成本因素相关研究
        2.3.2 合同与契约诚信因素相关研究
        2.3.3 人才因素相关研究
    2.4 长三角一体化及区域物流相关理论研究
        2.4.1 长三角一体化相关研究
        2.4.2 区域物流相关理论研究
    2.5 相关理论及综述总结
第三章 嘉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嘉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3.1.1 第三方物流基础现状
        3.1.2 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3.1.3 港区第三方物流现状
        3.1.4 支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现状
    3.2 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
        3.2.1 物流资源分散,缺少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2.2 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及管理体制落后
        3.2.3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3.2.4 第三方物流人才缺乏
        3.2.5 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
        3.2.6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联动不够
第四章 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的SWOT分析
    4.1 Strength(优势)
        4.1.1 区位优势
        4.1.2 港口优势
        4.1.3 专业市场优势
        4.1.4 产业集群优势
        4.1.5 机场优势
    4.2 Weakness(弱势)
        4.2.1 五县两区的行政壁垒
        4.2.2 各行业联动不足
        4.2.3 第三方物流聚集效应差
        4.2.4 城市物流综合竞争力低
    4.3 Opportunity(机会)
        4.3.1 长三角国际化进程加快
        4.3.2 新一轮产业转移
        4.3.3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
        4.3.4 与沪杭同城战略
    4.4 Threat(威胁)
        4.4.1 竞争者多
        4.4.2 高端消费品流失
        4.4.3 高素质人才流失
        4.4.4 沪杭物流极化效应
    4.5 对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的SWOT进行IFE及EFE矩阵分析
        4.5.1 内部因素矩阵(IFE)分析
        4.5.2 外部因素矩阵(EFE)分析
    4.6 对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的SWOT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 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对策研究
    5.1 统筹规划整合物流资源
        5.1.1 统筹规划物流园区
        5.1.2 整合物流资源,培育本土具有带头作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5.1.3 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
        5.1.4 建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5.1.5 借助长三角的物流网络资源,与周边城市竞合发展第三方物流
    5.2 突出优势,抓住机遇发展第三物流
        5.2.1 突出区位优势发展第三方物流
        5.2.2 利用专业市场及产业集群优势,建立物流联盟
        5.2.3 抓住发展海洋经济的机会,加强港口物流的建设
        5.2.4 构建海河联运体系
    5.3 加强物流基础及信息化建设
        5.3.1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5.3.2 应用物流新技术,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网络
        5.3.3 构建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
    5.4 加强第三方物流服务
        5.4.1 加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5.4.2 加强个性化增值服务
    5.5 保障第三方物流人才的需求
        5.5.1 引进第三方物流人才
        5.5.2 培养第三方物流人才
        5.5.3 留住第三方物流人才
    5.6 完善对第三方物流的政策扶持及组织领导
        5.6.1 保障第三方物流的资金投入
        5.6.2 完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相关扶持制度
        5.6.3 建立物流行业协会
        5.6.4 建设信用多元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地方“十五”规划:要突出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大理州南五里桥回族聚居村发展研究[D]. 任雨馨. 大理大学, 2020(05)
  • [2]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基层政府责任研究 ——以S省C县为例[D]. 尹运. 济南大学, 2020(05)
  • [3]习近平文化强国观研究[D]. 蔡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李鑫.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6)
  • [5]国家治理与“财税法”课程的定位[J].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6(04)
  • [6]唐山市路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D]. 李非.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7]晋宁县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证研究[D]. 韩通.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1)
  • [8]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 吴继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9]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研究 ——以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为例[D]. 薛淑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10]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嘉兴发展第三方物流研究[D]. 占乐群.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地方“十五”:突出优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