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消化系统疾病致腹泻误诊3例

非消化系统疾病致腹泻误诊3例

一、非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泻误诊三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才植[1](2021)在《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各大数据库中通过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相关文献的检索及汇总,通过系统评价分析中药治疗P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数据库中搜集PCS相关文献,并通过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文献中总有效率、显效率、疾病复发率、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胃动素(Motilin,MTL)、胆总管直径及不良反应事件七项结局指标,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选择效应模型,使用Meta回归模型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进行处理,对效应量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来考量其稳定程度。结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PCS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RR=1.17,95%CI[1.07,1.28],p=0.00<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1.37,95%CI[1.20,1.57],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疾病复发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0.27,95%CI[0.16,0.44],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降低CCK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2,95%CI[-5.34,1.89],p=0.3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MTL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84.37,95%CI[-294.58,-74.16],p=0.001<0.05,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缩小胆总管直径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5,95%CI[-2.47,-1.02],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事件方面,中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纳入文献中均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西药联合应用时亦不会提高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论:应用中药治疗PCS在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MTL及胆总管直径的复发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而在降低CCK方面,应用中药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但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稳定性较差。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了中药治疗PCS安全有效,但纳入文献样本量普遍较小,研究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纳入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补充荟萃分析的结果,增加结果的稳定性。

叶玲飞[2](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感染流行现状,分析并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被动凝集法检测安庆市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血清MP抗体,对合并肺外损害的患儿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预后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9例患儿共检出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369人,阳性率为27.8%。夏秋季节检出率37.1%,比春冬季节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p值<0.05)。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率无差异。(χ2=0.025,p值>0.05)。(2)369例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合并肺外损害者166人,阳性率为44.9%。不同性别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无差异(χ2=2.48,p值>0.05),同时合并两项肺外损害者为24人,阳性率为6.5%。同时合并3项肺外损害者为4人,阳性率为1%。(3)<3岁组、3-6岁组、>6岁组中肺外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9%、39.5%、41.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3.12,p值<0.05)。(4)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多脏器、系统损害,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常见(23.2%),其余为皮肤(11.4%),血液系统(20.3%),消化系统(19.9%),泌尿系统(4.7%),中枢神经系统(18.5%),其他(1.9%)。(5)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Ig G、Ig M、Ig E、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肺外损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支肺炎原体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2.不同季节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同,夏秋季节高发。3.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个肺外系统损害,总体而言,其中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更常见。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差异,但不同年龄有差异,3岁以上儿童肺外损害发生率更高。4.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但不同年龄段儿童易出现损害的系统不同,婴幼儿以心血管系统最常见,学龄前儿童以血液系统最常见,学龄儿童以消化系统最常见。

赖丽双[3](2020)在《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推拿结合穴位贴敷对改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的临床症状及最大淋巴结大小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提供更多的中医外治之法。方法:选取20l9年0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儿科门诊的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7天,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主症积分(腹痛、腹部压痛)、次症积分(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最大肠系膜淋巴结大小(长轴、短轴、二者比值)及总体疗效等数据,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1例脱落,共计39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以7岁以内患者居多,男童多于女童,脱落率2.5%。(2)在本次试验中,治愈22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且疗效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3)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腹部压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症状均可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4)治疗前后最大肠系膜淋巴结的长轴、短轴及二者比值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贴敷部位皮肤过敏,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5.13%。结论:(1)推拿结合平腹散穴位贴敷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推拿结合平腹散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部压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3)推拿结合平腹散穴位贴敷可有效消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4)运用推拿结合平腹散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适合临床应用。

钟林庆[4](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何群娥(Ho Kwan Ngor)[5](2019)在《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急速步伐,令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增无减,引起大众的关注,全球现时已有超过三至五亿的精神障碍患者,数字继续持续上升,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将会成为最严重的疾病,造成医疗的沉重负担,亦影响到病患者与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生活质素,危害身心健康。精神障碍的发生可涉及任何年龄、性别,且可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除了精神症状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身心同病,令病患饱受煎熬,更甚者会因为情绪未得到适当疏导而产生轻生念头,造成不能挽回的悲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刻不容缓的。目前,西方医学为精神障碍患者处方的药物,仍有未能尽善的不足处,例如并非所有患者皆适宜服用,一般而言,青少年及孕妇是不建议处方抗抑郁药,又如乳癌患者病后焦虑,假使服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刺激乳腺不当分泌或处在相对提高血中泌乳素浓度的副作用。即使合适处方相应的治疗情绪病药物,却又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药物残留的问题,躯体症状包括疲倦乏力、便秘、心悸、睡眠障碍、食欲紊乱等,令病患者产生抗拒依从的负担。现代医学对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疗效,已到了瓶颈的位置,面临挑战。祖国医学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经方治疗情志病经过历史的验证,行之有效,多条名方皆出自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历久不衰,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好的疗效。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探讨以经方辨治情志病及相关躯体症状,为临床找出理法方药的依据,别具意义。《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一千八百年前,书中对各类情志相关的症状、证候及病症有丰富的描述。如烦证、躁证遍及六经。烦躁虽然在现代医学并非独立成病名,但其临床表现犹似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在甲亢导致的精神障碍中所见的症状亦以烦躁为多见,足见烦躁可视为不能忽视的症候群。烦证与躁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辨病位,可在心,在肝,在脾,在肺,在肾。辨病性可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寒者有太阳变证心阳虚、太阴虚寒、少阴寒化、厥阴肝寒,热者有外邪郁闭、内热炽盛、有兼水湿水热互结、湿热内蕴、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总括而言以热多寒少,三阳经出现较多,三阴经较少。热证又当区分虚热实热,虚热内生阳浮于外,出现烦、躁。辨病机,气机郁滞可见阳气郁闭、热郁、食痰之郁、湿郁,津伤又可致烦渴。辨病势,可见正复邪去如少阴病阳气来复的“自烦”、正未胜邪余邪未了的“复烦”、邪长正消的传经入里、药力未见效的“反烦不解”、正不胜邪的太阴病“不烦而躁者死”、厥阴病的“躁无暂安时”等等。辨“虚烦”,仲景在不同章节的条文中皆有提到虚烦,以方测证,虚烦可指栀子豉汤证热邪未有与实邪相结,故为虚,有指黄连阿胶汤证的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虚火上扰,故为虚。临床必须明确辨清,再根据实际的证候遣方用药。如邪入太阳,则解表清热除烦,邪入阳明未入腑实清热生津,既入腑实则攻下泻热,少阳郁热和解枢机,清热除烦;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安神除烦,心血不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阴虚烦躁养阴润燥。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有失眠的“不得卧”、“不得眠”,有嗜睡的“嗜睡”、“嗜卧”、“但欲寐”,有欲眠不得眠、卧起不安。《伤寒论》太阳病与阳明病篇,出现睡眠障碍可因郁热内扰、津伤、阳浮、胃不和卧不安。少阳病篇睡眠障碍,因枢机不利热扰心神,或湿热内蕴,清气不升。少阴病篇睡眠障碍,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阳上扰。《金匮要略》涉及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有《百合狐惑病篇》、《血痹虚劳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黄疸病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及《妇人杂病篇》等。其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血失所养、肝血不足、心气不足、心肺阴虚、心脾两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等。实者有水饮内停、湿热内蕴、热扰心神。又有他病累及,如咳喘肺系病等。临床病因病机各异,因此亦有不同遣方用药和代表方剂。热邪扰心者清热安神,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阳虚神浮者温阳安神,总之,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提到惊悸一证。有关“惊”的论述尚有“烦惊”、“惊狂”、“怵惕”、“惕而不安”等。“惊悸”是一种心无所倚、惶恐不安、伴有不能自控的心慌心跳、心律失常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因为受惊致出现恐慌的心脏急剧跳动,在现代医学所掌握的临床经验,急性焦虑障碍(亦即是惊恐障碍)就以心动过速为首要的表现。仲景论述因惊恐得之的“奔豚气病”,有从小腹而起的气上冲胸,犹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惊恐障碍,可突然出现不能预测的惊恐体验,同样是伴有一股气上冲咽喉的窒息濒死感和失控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伴心动过速,胸闷气急,竟正与“奔豚气病”不谋而合。“嘿嘿”一词,出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6处,包括少阳病篇、厥阴病篇、百合病和狐惑病。“嘿嘿”是一种情志不舒的表现,犹如现代医学抑郁状态。“嘿嘿”相关条文中,有证有方的有小柴胡汤证、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等,在治疗抑郁障碍的应用上,可供参考。百合病表现为“欲食不能食”、“欲眠不能眠”、“欲行不能行”,犹如现代医学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仲景用了9条条文,共七方,计有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七方药仅八味,易一味易一方,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当。“咽中如有炙脔”,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咽异感症等,临床上许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咽喉异物感的表现,其主方半夏厚朴汤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抑郁或焦虑障碍中。“奔豚气病”从惊而引起,病在下焦累及上焦,其表现为“气上冲胸”“发作欲死”,与现代医学的惊恐障碍的濒死感相类似,其病机为气机逆乱。本病有三方,视病位在肝在肾,在寒在热在水饮,不同病机而施方用药。“脏躁”,“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数伸欠”。临床表现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邪哭”,表现为“魂魄不安”、“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有认为两者病机相同,“脏躁”为轻症,“邪哭”为重症。六经铨百病,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先辨阴阳,再辨六经。六经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如六经的烦躁各有不同。又如糖尿病抑郁症者,病至少阴,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虚弱,并已出现重要的脏器病变。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喜静恶动、思维及认知能力减退,神疲肢冷,脉微细,但欲寐,或渴,或见心烦,不得眠的睡眠障碍。病在厥阴,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腹痛、下之利不止等寒热错杂症状时。病在太阴,见情绪低落,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病在少阳,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在阳明,内热躁烦,烦躁不得眠,腹满,大便乍难乍易等胃肠功能紊乱。病在太阳,头项强痛而恶寒、烦躁不得眠。再如睡眠障碍,病在太阳,症见营卫不和,四肢麻痹、汗出或无汗,口渴、麻木或烦躁以致入睡困难、或眠浅疲倦。病在阳明,扰胸膈,表现为舌干烦渴,大汗出,烦躁至极,辗转难眠。热迫大肠,热与糟粕互结,表现为大热不解,烦渴郁闷,腹胀嗳气臭秽,大便干结,四肢困重,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上异常,幻视幻听。病在少阳,症见心烦喜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白腻、脉弦等,睡眠障碍以难入睡或多梦为主。病在太阴,症见情绪低落,心悸失眠,腹部冷痛,喜温喜按,月经失调,唇干,气短,纳差,便溏或肠鸣下利,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病在少阴,表现为症见精神困倦,“但欲寐”,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或是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病在厥阴,表现为症见上焦有难耐的热象,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心烦口渴欲饮;中焦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见胃气虚弱,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下焦有寒见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再如肠易激综合征,病在太阴,症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久病累肾,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腰膝畏寒、小便清长、尺脉沉细;邪陷太阴,病情迁延日久,络脉瘀滞,见下利腹满时痛,脘腹拘急疼痛时作时止。病在少阴,症见四肢不温,腹痛下利;心肾阳虚,见下利清谷,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喜卧嗜睡,面色晦暗,脉微细沉。病在厥阴,症见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泻下如水样便或完谷不化。唇红干,渴喜饮。胃灼热,自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饥而不欲食,下肢畏寒,小便清长。舌尖红,苔黄或白,脉弦细。至于甲亢导致精神障碍,病在初可见阳明热盛,病在后久病累及脾肾,则见太阴少阴合病。辨寒热虚实,三阳多为热,为实;三阴多为寒,为虚。如烦躁一证,以热为多,以实为多,以三阳病为多。肠易激综合征以虚为多,以三阴病为多。其虚者可以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其实者可以为实热,可以为腑实。辨气血津液。百病始于气。气机逆乱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惊悸而起的奔豚气病,其病机在“气”,在阴盛或水饮基础上,复加上受情志的刺激,气机逆乱,上冲于胸或于咽喉,造成呼吸困难的窒息濒死感;又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病机亦可见于“气”上,在痰湿基础上,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上冲于咽喉,痰气交阻而为病。病在血虚不足的有妇人“脏躁”和“邪哭”。尚有心肝血不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比血虚更进一步的心肺阴虚、表现为“意欲食而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百合病等。气机失畅,湿浊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仲景又重视津液的有无,作为疾病转归的依据,如阳明热盛津伤,津伤又可至腑实,不能忽视。仲景经方,以六经辨证为框架,有是证用是方,只要在四诊合参、方证相应的前提下处方用药,就能取效。临床上多首经典名方皆广泛应用,在本文第四章偶拾得多种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病案,同一病症因应不同六经分型有不同处方,同一处方又可用治于不同的精神情志疾病,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如治疗抑郁障碍,可见于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焦虑障碍,可见于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酸枣仁汤;治疗惊恐障碍,可见于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奔豚汤;治疗睡眠障碍,可见于厥阴病睡眠障碍之乌梅汤和酸枣仁汤、少阳病睡眠障碍之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阳明病睡眠障碍之核桃承气汤和栀子豉汤、少阴病睡眠障碍之四逆汤、太阴病睡眠障碍之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见于乌梅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导师李赛美教授临证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治多种精神情志相关疾病,本文第九章,偶拾李教授医治失眠症三例,依据六经病发病过程中邪正进退转归,李教授合共选用了十五方化裁加减,计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真武汤合方化裁、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散合方、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方、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肾四味合方加减、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当归芍药散等等。三例十五方,连同第四章同为治疗睡眠障碍未有重叠的四方,在本文撷取辨治睡眠障碍之病案中,共见十九方之多。由此验证并揭示了通过灵巧活用,六经为纲,治病求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方证相应,调节阴阳气血,以平为期,即能取效。由此亦可引伸,只要方证相应,合理处方,方方皆可成为治疗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良方。综上所述,经方辨治情志病,是在六经辨证的框架下,透过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归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因病机、病性的寒热虚实、辨气血津液的输布。最后尚要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则立方施药,自能真正取效。

宋先念[6](2017)在《基于梁超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挖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鉴于目前导师运用中医特色理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经验传承,对FGID的证治和用药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医诊疗FGID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通过汇总导师所治FGID患者而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205例、309张处方。根据资料的标准化包括症状、舌苔、脉象、中药、方剂名称,后进行把所有资料记载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中医症候、辨证分型、常用方药、核心药物以及统计分析各种症状之差异。测量资料关联规则分析选择SPSS Clementine12.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症状-症状,症状-中药,中药-中药,设定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60%。总结导师运用中医理论以及临床辨证用药治疗FGID经验。结果:通过挖掘研究分析功能性胃肠病中结果显出如下(1)患者资料:患者女性占60%、男性占40%。最高患者年龄段为51-60岁(81.5%)。FGID的西医诊断分类分析出现功能性肠病(38.5%)、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31.2%)、功能性食管疾病(15.1%)、功能性腹痛终合征(7.30%)、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4.90%)、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3.00%)。(2)患者症候:患者舌质中,最高为舌质淡白(55.3%)。舌苔最高峰为苔薄白(46.3%)、苔白腻(35.9%)。脉象超过30%以上:脉沉细(32.4%)、脉微细(31.1%)。消化系统症状共28个症状超过30%以上:腹胀(63.1%)、腹痛(53.7%)、口干(48.5%)、嗳气(41.1%)、口苦(39.5%)、便稀溏(31.1%)。非消化系统症状共38个症状超过30%以上:神疲乏力(58.9%)、肢体畏冷(48.2%)、烦躁易怒(46.3%)、眠差(44.0%)、易汗出(36.6%)、畏冷食(32.4%)。两种症状关联分析共11条,最高峰的置信度超过70%为腹胀与嗳气(72.44%)、头昏沉与神疲乏力(71.87%)、泛酸与嗳气(71.60%)。三种症状关联分析共9条的置信度超过80%有口疮&口苦与口干(85.29%)、排便困难&腹痛与神疲乏力(81.81%)。(3)诊断病机:梁氏诊断病机频数超过30%以上:脾阳气虚(63.4%)、气滞(61.8%)、阳明积热(34.6%)、食积(32.7%)。两种诊断病机关联分析共6条,最高置信度超过80%为太阴虚寒与阳明积热(91.83%)、气滞与脾阳气虚(84.81%)。三种诊断病机关联分析共5条,置信度已超过80%为肝旺&脾阳气虚与气滞(85.45%)、食积&脾阳气虚与气滞(85.33%)、食积&气滞与脾阳气虚(85.33%)、肝旺&气滞与脾阳气虚(83.92%)。(4)方药分析:方剂总共15方,超过10%为黄芪建中汤(69.6%)、枳术丸(35.9%)、桂附理中汤(20.1%)、四君子汤(15.5%)、半夏厚扑汤(14.2%)、枳实消痞丸(13.6%)。临床运用中药共69味,总频数使用5,466次,超过80%为干姜(99.4%)、大枣(98.7%)、黄芪(97.7%)、甘草(97.4%)、枳壳(95.8%)、建曲(95.8%)、肉桂(95.1%)、白附片(92.9%)、党参(83.2%)、麦芽(81.9%)。中药分类总共18类药,超过7%以上:补气药(27.53%)、温里药(16.79%)、消食药(10.13%)、化湿药(7.92%)、行气药(7.72%)。两种中药关联分析共24条,两种中药与症状关联分析共16条。结论:在导师学术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共205例309处方的分析达到导师的核心辨证论治、用药规律经验,得出诊断病机核心为脾阳气虚、气滞、阳明食积化热与太阴虚寒。其治法多从温补脾胃与气血,调畅脏腑气机为本,方中运用黄芪建中汤、桂附理中汤、四君子汤、半夏厚扑汤、枳实消痞丸为主要治疗本病。而FGID患者最核心病变部位多于胃肠道功能紊乱为本,是相当于中医脾胃气化功能失调导致病机发生。

郑欣颖[7](2016)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克罗恩病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2010-2016年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掌握克罗恩病的发病趋势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克罗恩病的重视程度和诊断水平,为克罗恩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的7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就诊时间、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手术史及家族史等)和临床特征(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并发症、肠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手段等),采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描述患者的患病特征。结果:1.75例克罗恩病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最小13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8.88±16.38岁,其中202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为22.7%。克罗恩病患者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14、2015年入院患者人数均高于2010年-2013年。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31.8%)。2.从生活习惯方面看,92.0%的患者饮食受到影响,48.0%的患者睡眠受到影响。21.3%的患者有吸烟习惯,9.3%的患者有饮酒习惯。3.有克罗恩病家族史的患者为3例(4.0%)。既往有手术史57人次,其中阑尾炎手术史22人次(38.6%),比例最高。4.克罗恩病患者主要消化道症状为腹痛、腹胀和腹泻,分别为63例(84.0%)、39例(52.0%)和36例(48.0%)。38例(50.7%)有不同程度发热,22例(29.3%)伴有疲劳乏力。病变部位以回肠末端(42.7%)和结肠(41.3%)发生病变的患者较多。35例(46.7%)有肠外表现,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肝胆疾病(17.3%)、皮肤黏膜表现(口腔溃疡13.3%)和关节损害(9.3%)。5.克罗恩病患者并发症以肠狭窄最多,为44例(58.7%),1例(1.3%)发生癌变。复发患者为30例(40.0%)。6.克罗恩病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其中偏瘦患者为32例(42.7%);营养不良患者为10例(13.3%);体重减轻明显患者(一个月减重>5kg)为37例(49.3%);伴有不同程度贫血患者为48例(64.0%)。7.实验室检测指标:34例(45.3%)白细胞值异常;50例(66.7%)血红蛋白值异常;51例(68.0%)前白蛋白低于正常值;29例(38.6%)总蛋白异常;41例(54.7%)白蛋白低于正常值。41例有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指标的患者中,第1小时血沉加快者为37例(90.2%);44例有C-反应蛋白检测指标的患者中,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为39例(88.6%);30例(40.0%)钠离子值异常,10例(13.3%)钾离子值低于正常,19例(25.3%)钙离子低于正常值,73例有铁离子检测指标的患者中,其中有51例(69.9%)铁离子低于正常值。结论:1.本次研究的75例克罗恩病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为38.88±16.38岁,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性别比例为1.5:1;患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为克罗恩病的高发季节;吸烟的患者占21.33%,饮酒患者占9.3%,克罗恩病对患者饮食和睡眠均有不同程度影响。2.有克罗恩病家族史患者占4.0%。既往手术史以阑尾炎手术人次最多,占38.6%。3.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并伴有发热和体重减轻;发病部位以回肠末端及结肠为主;肠外表现主要以肝胆疾病及皮肤黏膜表现多见;并发症以肠狭窄多见;复发患者占40.0%;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4.克罗恩病患者发病后,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值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值升高,血红蛋白、铁和前白蛋白值降低。5.患者以体形偏瘦为主,体重减轻者约占一半,营养不良者占13.3%,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的患者占64.0%。

袁莉[8](2014)在《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导致恶性腹水治疗的针对性差,故目前恶性腹水的治疗仍是一个未攻克的难题。目前西医对恶性腹水的治疗主要包括利尿补蛋白、腹腔穿刺引流、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等,各种治疗均有一定的有效率,但也有相应的局限性。例如利尿补蛋白治标不治本,且容易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腹腔穿刺引流效果立竿见影,但长期维持效果较差;全身化疗和腹腔灌注化疗是西医较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恶性腹水的患者大多处于肿瘤病程晚期,身体一般情况差,KPS评分偏低,且既往可能接受过多程化疗,化疗药的敏感性降低,故患者从身体上、心理上对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化疗接受度差。因此,急需探索一种疗效好,副反应低,中晚期肿瘤患者接受度高的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增加局部疗效的同时减轻全身的副反应。其中中药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因其疗效较好,副反应少,中晚期患者接受度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科多年来采用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已进行了一些前期的临床观察证实对恶性腹水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恶性腹水的量和质、临床症状、体力状况的改善情况;同时分层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腹水与非消化系统恶性腹水,局部辩证为湿热毒证与局部寒湿毒证的疗效差别,以期获得得到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2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腹水患者,总结恶性腹水患者采用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1疗程(2周)后的腹水量、质的变化,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和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分层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腹水组与非消化系统恶性腹水组、局部湿热毒证组与局部寒湿毒证组腹水量和质的疗效差异。其中对腹水量的观察随访至治疗后1个月。采用SPSS2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①腹水量的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7例,病情稳定(SD)35例,无效(PD)35例,有效率(CR+PR+SD)为65.7%;分层统计消化系统恶性腹水的有效率为75.4%,非消化系统恶性腹水有效率为51.2%,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腹水疗效优于非消化系统恶性腹水;分层统计局部辩证湿热毒证组有效率为70.1%,寒湿毒证组为40.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其疗效局部辩证为湿热毒证者明显优于局部辩证为寒湿毒证者。②腹水质的疗效评价: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后102例恶性腹水患者中红细胞水平(RBC)、乳酸脱氢酶水平(LDH)、肿瘤标记物水平(TM)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治疗后较治疗前RBC水平下降≥25%者占61.8%,LDH下降≥25%者占63.7%、TM下降≥25%者占57.8%。分层统计显示,消化系统恶性腹水组腹水质(RBC、LDH、TM)的情况与非消化系统恶性腹水质的改善情况相比较,P均小于0.05,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层统计局部辩证为湿热毒证组腹水质(RBC、LDH、TM)的情况与寒湿毒证组腹水质的改善情况相比较,P均小于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腹水质的改善仍是对消化系统恶性腹水、局部辩证为湿热毒证者效果更佳。③中医症状评分及KPS评分: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由(11.39±3.57分)降低为(8.91±2.76分),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蟾素腹腔灌注之后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由治疗前的(51.27±0.99分)提高到(59.02±1.18分),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可明显减轻由恶性腹水引起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纳呆、尿少、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力状况。④安全性评价及副反应:本课题观察发现102例恶性腹水华蟾素腹腔灌注治疗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常见副反应为腹痛、腹泻、低热,发生率分别为13.73%、4.90%、21.57%。[研究结论]:①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疗效确切,可一定程度上控制腹水的生长和改善腹水质的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②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对消化系统恶性腹水和局部辩证为湿热毒证者疗效更佳,说明恶性腹水的治疗应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③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提高体力状况评分,说明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④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接受度高。由此可见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副反应低,适应症广,中晚期肿瘤患者接受度高的治疗方法。

张太科,王晓培[9](2010)在《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消化系统疾病74例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消化系统疾病误诊原因。方法对诊断明确的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消化系统疾病74例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误诊病因分别为血液系统疾病(35.1%)、循环系统疾病(25.7%)、代谢性疾病(10.8%)、内分泌系统疾病(8.1%)、呼吸系统疾病(6.8%)、神经系统疾病(6.8%),其余如泌尿系统疾病、中毒性疾病等亦不少见。结论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消化系统疾病可由全身不同系统引起,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发展变化迅速,诊断困难需给予重视。

刘志刚[10](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二、非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泻误诊三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泻误诊三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排除条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感染构成比的比较
    3.2 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的比较
    3.3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感染率的比较
    3.4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5 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肺外损害构成比的比较
    3.6 不同系统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7 不同年龄组肺外损害各系统分布的比较
    3.8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8.1 皮肤
        3.8.2 心血管系统
        3.8.3 血液系统
        3.8.4 消化系统
        3.8.5 泌尿系统
        3.8.6 中枢神经系统
        3.8.7 其他
    3.9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免疫球蛋白、D-二聚体、CRP的比较
    3.10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肺部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4 治疗
5 预后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
        2.3 中医腹痛诊断要点
        2.4 中医证候诊断要点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6 分组方法
    7 治疗方法
        7.1 推拿手法
        7.2 推拿注意事项
        7.3 平腹散穴位贴敷
        7.4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标准
        9.1 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9.2 疗效评价标准
    10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1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2.3 次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2.4 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比较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诊断
        1.3 鉴别诊断
        1.4 治疗
    2 中医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2.1 古代医籍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者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3 气滞型的选择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4.1 推拿的镇痛机制及立方依据
        4.2 穴位贴敷疗法的选择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5.3 临床疗效分析
        5.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DNA提取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
        一、总体情况
        二、Ⅰ型干扰素病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三、炎症小体病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二) Blau综合征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讨论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主要研究终点
        三、次要研究终点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六、研究流程
    结果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讨论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四) 血浆sTREM1检测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七) ELISA测定IL-1β
        (八) 统计分析
    结果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释义
    1.1 经方
    1.2 情志
        1.2.1 七情五志的认识
        1.2.2 情志病建立沿革
第二章 《伤寒论》《金匮要略》情志相关的病、症、方证
    2.1 烦、躁
        2.1.1 辨病性
        2.1.2 辨病机
        2.1.3 辨病势
        2.1.4 辨虚烦
        2.1.5 辨烦躁与躁烦
        2.1.6 辨六经之烦的病理特点
        2.1.7 小结
    2.2 瞑、卧、眠
        2.2.1 《伤寒论》太阳病篇
        2.2.2 阳明病篇
        2.2.3 少阳病篇
        2.2.4 少阴病篇
        2.2.5 厥阴篇
        2.2.6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2.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2.8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2.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2.10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2.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2.12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2.13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2.14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2.2.15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2.16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2.17 小结
    2.3 惊悸
        2.3.1 “惊”
        2.3.2 “悸”
        2.3.3 “惊”、“悸”、“怵惕”、“惕而不安”
        2.3.4 小结
    2.4 嘿嘿
    2.5 百合病
        2.5.1 病因病机
        2.5.2 临床表现
        2.5.3 治则治法
        2.5.4 方药
        2.5.5 何任治百合病病案
    2.6 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2.6.1 病因病机
        2.6.2 临床表现
        2.6.3 治则治法
        2.6.4 方药
        2.6.5 梅核气病案
    2.7 奔豚气病
        2.7.1 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情志相关的认识
        2.7.2 病因病机
        2.7.3 临床表现
        2.7.4 治则治法
        2.7.5 方药
        2.7.6 小结
    2.8 脏躁
        2.8.1 “脏”的争议
        2.8.2 “躁”的争议
        2.8.3 病因病机
        2.8.4 临床表现
        2.8.5 治则治法
        2.8.6 方药
        2.8.7 小结
    2.9 邪哭
        2.9.1 病因病机
        2.9.2 临床表现
        2.9.3 治则治法
        2.9.4 方药
        2.9.5 小结
第三章 六经铨百病
    3.1 太阳病与情志病
    3.2 阳明病与情志病
    3.3 少阳病与情志病
    3.4 太阴病与情志病
    3.5 少阴病与情志病
    3.6 厥阴病与情志病
    3.7 小结
第四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
    4.1 抑郁障碍
        4.1.1 病理机制
        4.1.2 临床表现
        4.1.3 中医学辨治抑郁障碍
        4.1.4 经方治抑郁障碍病例
        4.1.5 糖尿病抑郁症
        4.1.6 小结
    4.2 广泛性焦虑障碍
        4.2.1 病理机制
        4.2.2 临床表现
        4.2.3 中医学辨治焦虑障碍
        4.2.4 经方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例
        4.2.5 小结
    4.3 惊恐障碍
        4.3.1 病理机制
        4.3.2 临床表现
        4.3.3 中医辨治惊恐障碍
        4.3.4 经方治惊恐障碍病例
        4.3.5 小结
    4.4 睡眠障碍
        4.4.1 病理机制
        4.4.2 临床表现
        4.4.3 中医辨治睡眠障碍
        4.4.4 小结
    4.5 肠易激综合征
        4.5.1 病理机制
        4.5.2 临床表现
        4.5.3 中医学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4.5.4 经方治肠易激综合征病例
        4.5.5 小结
    4.6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甲亢
        4.6.1 病理机制
        4.6.2 临床表现
        4.6.3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
        4.6.4 小结
第五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理
    5.1 四诊合参
        5.1.1 望诊
        5.1.2 闻诊
        5.1.3 问诊
        5.1.4 切诊
    5.2 首辨阴阳
    5.3 再辨六经
    5.4 辨寒热虚实
    5.5 辨气血津液
    5.6 方证相应
第六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法
    6.1 汗法
    6.2 下法
    6.3 和法
    6.4 温法
    6.5 清法
    6.6 补法
第七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方
    7.1 柴胡桂枝汤
    7.2 黄连阿胶汤
    7.3 甘草小麦大枣汤
    7.4 栀子厚朴汤
    7.5 小柴胡汤
    7.6 大柴胡汤
    7.7 四逆散
    7.8 桃核承气汤
    7.9 半夏厚朴汤
    7.10 柴胡龙骨牡蛎汤
    7.11 三承气汤
    7.12 桂枝汤
    7.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7.1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15 小结
第八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药
    8.1 桂枝
    8.2 柴胡
    8.3 半夏
    8.4 甘草
    8.5 茯苓
    8.6 黄连
    8.7 黄芩
    8.8 栀子
    8.9 厚朴
    8.10 枳实
    8.11 知母
    8.12 阿胶
    8.13 当归
    8.14 百合
    8.15 龙骨
    8.16 牡蛎
    8.17 人参
    8.18 生姜
    8.19 大枣
    8.20 酸枣仁
    8.21 生地黄
第九章 当代经方名师辨治精神情志疾病经验
    9.1 李赛美教授治神志及情志病的经验
        9.1.1 六经辨治糖尿病抑郁症
        9.1.2 六经辨治糖尿病失眠症
        9.1.3 六经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志失调
        9.1.4 立法燮阴阳,多从少阳论治,善用柴胡剂
        9.1.5 调枢机,理气血,袪痰瘀,定神志
        9.1.6 遣方用药规律
        9.1.7 病例赏析
        9.1.8 小结
    9.2 郝万山教授辨治情志病经验
        9.2.1 疗心肝胆,重阳气
        9.2.2 自拟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9.2.3 病例赏析
        9.2.4 小结
    9.3 黄煌辨治情志病经验
        9.3.1 论半夏厚朴汤
        9.3.2 论黄连阿胶汤
        9.3.3 论四逆散
        9.3.4 八味除烦汤病例
        9.3.5 小结
    9.4 小结
第十章 病案偶拾
    10.1 病案1
    10.2 病案2
结语
讨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基于梁超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挖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脱落或剔除标准
        1.2.5 资料收集方法
2.研究方法
    2.1 数据的预处理
    2.2 建立数据库
    2.3 数据挖掘
    2.4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分析
    3.1 患者资料分析
    3.2 症候及症状分析
    3.3 诊断病机分析
    3.4 方药分析
4.讨论与分析
    4.1 FGID与性别、年龄
    4.2 FGID与中医脾胃
    4.3 FGID与中医症候
    4.4 症状讨论
    4.5 病因讨论
    4.6 病机讨论
    4.7 关于太阴虚寒与阳明积热
    4.8 太阴病与FGID
    4.9 阳明病与FGID
    4.10 方药讨论
    4.11 中药
5.梁超教授治疗FGID典型病案
6.结论
7.问题与展望
致谢
附录1: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FGID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中医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2:病例资料统计模板
附录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附录4:梁超教授治疗FGID常用方药剂量总结
附录5: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克罗恩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克罗恩病的危害
1.2 克罗恩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3 克罗恩病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1.3.1 环境因素
    1.3.2 遗传因素
    1.3.3 感染因素
    1.3.4 免疫因素
    1.3.5 鉴别诊断
1.4 克罗恩病的特征性表现
1.5 克罗恩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5.1 吸烟
    1.5.2 环境
    1.5.3 手术史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诊断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克罗恩病患者一般情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家族史及手术史
3.2 临床表现
    3.2.1 全身表现
    3.2.2 消化道表现
    3.2.3 肠外表现
    3.2.4 并发症
    3.2.5 营养状况
3.3 入院诊查结果
    3.3.1 病变部位
    3.3.2 实验室检测结果
3.4 复发情况及治疗手段 第4章 讨论
4.1 克罗恩病患者一般情况
4.2 生活习惯
4.3 家族史及手术史
    4.3.1 家族遗传史
    4.3.2 既往手术史
4.4 临床表现
    4.4.1 消化道表现
    4.4.2 营养状况及全身表现
    4.4.3 肠外表现
    4.4.4 并发症
4.5 病变部位
4.6 实验室检查
4.7 克罗恩病的复发情况
4.8 克罗恩病的治疗手段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恶性腹水的基本认识
    2 恶性腹水的西医病因病机
    3 恶性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恶性腹水的诊断
        3.2 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4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进展
        4.1 全身治疗
        4.2 局部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恶性腹水的基本认识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3 恶性腹水的辨证论治
    4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进展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观察及研究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临床观察结果
        1 临床资料
        2 统计结果
        3 小结
        4 典型病例分享
第三部分 分析及讨论
    1 华蟾素注射液的药物分析
        1.1 中医对干蟾皮的认识及应用
        1.2 华蟾素注射液的现代研究
    2 中医外治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治疗前后腹水量的变化
        3.2 治疗前后腹水质的变化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和KPS评分的改变
        3.4 安全性评价
    4 创新点与特色
        4.1 用药途径的创新
        4.2 分层观察的创新
        4.3 疗效评价的创新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非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腹泻误诊三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高才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D]. 叶玲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赖丽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D]. 何群娥(Ho Kwan Ngor).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基于梁超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挖掘分析[D]. 宋先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克罗恩病病例分析[D]. 郑欣颖. 吉林大学, 2016(03)
  • [8]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回顾性研究[D]. 袁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消化系统疾病74例误诊分析[J]. 张太科,王晓培. 中国基层医药, 2010(15)
  •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非消化系统疾病致腹泻误诊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