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居室布置的艺术

论居室布置的艺术

一、谈卧室的布置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现代性的媒介建构:1930年代上海《大陆报》中的家装设计》文中提出媒介中的家装设计现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机械印刷时代,以《大陆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全面反映并建构了人们如何认知家庭装饰。文章从《大陆报》开办的专栏主图中解读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分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涌现、装饰材料的革新、厨房的革命性演进、紧凑型适应性设计、时髦化家庭布置5个方面。《大陆报》现代性家装设计图像得以持续出现,原因在于其具备NEA和《装饰艺术工作室年鉴》作为稳定的稿源提供方,并且还有麦克布莱德和唐罗欢之类的职业撰稿人作为图像阐释者。

甄浩[2](2021)在《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刘静[3](2021)在《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陕南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测绘成果和调查信息的总结分析,主要对陕西省南部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的演进机制做出系统性的论述。研究拟着重从建筑空间,建筑外环境,建筑聚落三个层次的研究,结合新时期住户对居住条件的实际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情况,初步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的更新策略,致力于为建设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在追溯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民居建筑原型和现代民居建筑样本进行历时性研究,从中归纳出陕南安康地区的民居建筑空间模式,进而挖掘其空间变迁演进机制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步明晰陕南安康地区民居建筑因处在时代变革背景下而发生的空间变迁所隐藏的内生原因和线索。基于对时间跨度上连续的几个典型民居建筑案例的的剖析,提出解决居民在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家庭产业的复合化下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提升空间居住的品质和质量,改善民居建筑所处村落的人居环境,这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型农村社区是地域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结果和质量。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显着变化,农村地区居住质量显着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模式的转变也促使村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重视生活习惯和居住需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满足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需求,才能更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原则和建筑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空间环境和居住空间的现实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为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为地域民居建筑的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借鉴。

陈欣然[4](2021)在《皖西大屋民居的适宜性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众多,但由于人们缺乏对这些传统民居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导致大量的传统民居濒临破坏,皖西大屋民居同样如此。而传统民居适宜性改造是目前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传统民居的适宜性改造,一方面是对传统民居有效保护形式的一种探索,另一方面也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对乡村振兴的特色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传统民居的适宜性改造为研究方向,探索皖西大屋民居的改造方法,从而为其他传统民居的适宜性改造提供思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皖西地区尤其是金寨地区的大屋民居建筑遗存较多,造型丰富,具有多种时代特征。首先笔者从文献入手,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实地测绘调研对皖西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建筑形式,礼制文化等方面文献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出皖西大屋民居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对金寨县域范围内大屋民居保存相对较好的汤家汇镇、古碑镇、花石乡、斑竹园镇、天堂寨镇等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切实了解大屋民居的使用现状情况,同时对当地居民的居住满意度以及民居的改造需求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屋民居现存的问题以及改造诉求,最终确定从民居型和民宿型两个改造方向出发。再次,通过对民居型和民宿型改造的相关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出这些改造案例的策略,并提炼出它们在改造中的共性和差异,再结合皖西大屋的独特性最终衍生出相应的适宜性改造策略。最终,结合前期调研和测绘资料的整理分析,从类型众多的皖西大屋民居样本中,归纳和总结出大屋民居的典型原型,以民居型和民宿型两种改造方向着手,从功能改造与空间优化、立面风格与外部环境、技术改造与节点优化、氛围营造与陈设设置这些方面纵向剖析具体的改造手法,同时从横向上对民居型改造和民宿型改造做对比分析,并通过相应的设计图纸对策略进行验证,为皖西大屋民居的策略分析和总结提供实践上的支持。图[49]表[36]参[80]

白琴琴[5](2021)在《5G时代智慧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丁俊[6](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余杨[7](2021)在《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高原是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种类和多样风格的民族建筑。乡城县所处的康巴藏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中北段,地域封闭性高较少受到外界文化影响,因此白碉房民居保持着较为很好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研究价值。而且,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区的开放性正在逐渐的增强,不同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的流入到乡城之中,使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影响,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川西特色旅游的迅速发展,乡城县的开发和建设进程也在逐渐的加快,这给乡城白碉房民居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民族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都能在民族建筑中找到痕迹。白碉房作为乡城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白调房空间与形态的传承与现代化更新的关系,如何改造好、利用好白藏房传统的空间布局,使得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现代化更新既能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延续白碉房民居空间与形态的特色。本文以藏式白碉房的空间与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站在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立场上,探索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空间和形态的更新设计的方向,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白碉房村落和白碉房乡镇,也能够更好的维持乡城白碉房的整体风貌形态。在前期,本文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收集到关于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的相关资料,通过对乡城县9个村落的实地调研,收集到57份有效问卷,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特色以及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对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影响分析、空间与形态的适应性分析以及空间功能与建筑技术以及文化传承的联动作用分析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为白碉房民居空间与形态的更新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后在前面对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原则、要点和策略并分别从当地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的形态和内部空间功能进行考虑,形成了最终的更新设计的方案。本文旨在为延续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特色以及白碉房在空间与形态的重构上提供更新设计方面的思路和指导,建造出既能够很好的适宜乡城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又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居民居住的现代化民居建筑。

刘敏[8](2021)在《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位于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与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从自然气候还是文化特征,两者都具有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东南亚建筑文化圈”和“照叶树林文化圈”的概念来深入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文化渊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两地传统民居的跨境比较研究有理有据。论文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地传统民居文化形成的地域背景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地传统民居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比较建筑学的视角下,借鉴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剖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关联性与差异性,找出其产生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因素,揭示两地传统民居的基因原型与显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的聚落空间、院落空间、传统民居展现出多样性与层累性。从同一“原型”到多样“显型”的住屋模式并非是单一条件的影响,而是多种机制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自然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观念性调适是两地传统民居异同格局的成因,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形成住屋模式化机理。通过跨境比较研究,可推动两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期为地缘关系作用下的住屋模式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李高田[9](2021)在《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居住空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多项红利政策,鼓励长租公寓的发展。在重资产为主要投资的当下,集中式长租公寓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各大房地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先后成立了众多品牌的集中式长租公寓。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规范体系和设计标准,当下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在精细化设计层面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无法满足租户的心理预期而难以维系客源。在现实困境和理论不足的双重约束下,本文从精细化设计层面着手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通过精细化设计达到吸引客源,提升客源持有量的目的,为集中式长租公寓在提升客源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1)通过分析集中式长租公寓背景,了解其现状后,总结出了集中式长租公寓精细化设计的发展历程,理清了精细化设计对提升客源持有量方面的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文献查阅、书籍翻阅、总结相关房地产或权威研究机构相关数据报告,从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的年龄阶层、家庭结构、租期等方面进行研究,定位客源为青年群体,进而从其生理、消费、居住等特征分析,总结出青年群体的四方面居住需求——生理需求、功能需求、私密性需求、品质需求。通过有目标的对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整理数据总结出结论:青年群体对精细化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户型、公共空间、装修等层面。(3)针对户型的精细化设计,以扩大客源涵盖度为主要目的,将人体工程学原理运用到户型精细化设计中,通过舒适性、多变性、集约性等相应的设计原则,从户型多样性和可变性角度充分做好户型精细化设计分析,并用旭辉领域作为案例,说明户型精细化设计是提升客源持有量的最主要因素。(4)针对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以增加客源关注度为主要目的,通过环境心理学的影响分析,在实用性、过渡性、集中性等相应设计原则指导下,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分析,最后以徐州馨乐庭集中式长租公寓为例,说明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对客源持有量提升的重要作用。(5)针对装修精细化设计,以吸引客源为目的,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采取安全性、轻装修重装饰、实用性的设计原则,分别在硬装和软装层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分析,并以中骏方寓为例,说明装修精细化设计对客源持有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李尚儒[10](2021)在《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漆水河流域拥有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深刻的记录着流域的发展与演变史,这是其不断适应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形成的结果,也是当地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在物质层面的具体表现。作为传统营建技术的重要载体,传统民居中蕴含着朴素的建筑观和民间的营建智慧。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与民居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合时宜”的传统营建技术也逐渐被摒弃,且对其相关的研究较少,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及其营建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漆水河流域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营建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匠人,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资料,对当地的传统营建技术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总结。该流域复杂的地形地貌营建出不同的民居类型和与之对应的建造技术,故本研究将漆水河流域按照地貌大致分为山区、丘陵沟壑区、黄土台塬区、平原区和河谷冲沟区等几类,并选取不同的民居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主要包含营建技术概况、完整的营建流程、营建体系以及生态营建技术,并以传统营建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矛盾为导向,尝试提出适应现代发展的策略,为现时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传统营建技术的传承策略包括:寻找营建技术传承的接班人,通过传授和实践活动使其掌握这门建筑艺术;优化传统营建流程,在平面和空间布局、传统营建体系、生态营建技术发展等方面与时俱进,将现代技术和新材料与传统方式进行融合,互补所长,使其更适合现代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传统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通过建筑实例验证,提出的相关策略非常有效的将传统营建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二、谈卧室的布置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卧室的布置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的媒介建构:1930年代上海《大陆报》中的家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何谓现代性:现代性设计的理论视角
二、《大陆报》全面反映欧美家装趋于现代
    (一)现代设计风格的涌现
    (二)装饰材料的革新
    (三)厨房的革命性演进
    (四)紧凑型适应性设计
    (五)时髦化家庭布置
三、现代性家装图像的生产者与阐释者
    (一)专业化稿件供应方:美国报纸企业联合会和工作室年鉴
    (二)美国职业化撰稿人:麦克布莱德
    (三)在地职业化撰稿人:唐罗欢
四、讨论与结论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调研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标
2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背景
    2.1 拉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1.4 社会经济
    2.2 拉萨农村情况介绍
        2.2.1 拉萨村庄基本概况
        2.2.2 拉萨农村经济发展
    2.3 相关政策与法规
        2.3.1 国家政策
        2.3.2 地方政策
    2.4 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2.4.1 调研情况概述
        2.4.2 调查内容
        2.4.3 调查方法
        2.4.4 调研成果
    2.5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阶段研究
        2.5.1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划分时段依据
        2.5.2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4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3.1.1 总体布局
        3.1.2 建筑体量
    3.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3.2.1 空间格局
        3.2.2 室内家具布置
    3.3 功能特征
        3.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3.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3.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3.4.1 建筑细部构造
        3.4.2 建筑结构形式
    3.5 装饰图案与色彩
        3.5.1 室外装饰
        3.5.2 室内装饰
    3.6 室内热环境
        3.6.1 测试信息
        3.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4.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4.1.1 总体布局
        4.1.2 建筑体量
    4.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4.2.1 空间格局
        4.2.2 室内家具布置
    4.3 功能特征
        4.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4.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4.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4.4.1 建筑细部构造
        4.4.2 建筑结构形式
    4.5 装饰图案与色彩
        4.5.1 室外装饰
        4.5.2 室内装饰
    4.6 室内热环境
        4.6.1 测试信息
        4.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5.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5.1.1 总体布局
        5.1.2 建筑体量
    5.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5.2.1 空间格局
        5.2.2 室内家具布置
    5.3 功能特征
        5.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5.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5.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5.4.1 建筑细部构造
        5.4.2 建筑结构形式
    5.5 装饰图案与色彩
        5.5.1 室外装饰
        5.5.2 室内装饰
    5.6 室内热环境
        5.6.1 测试信息
        5.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
    6.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的演变
        6.1.1 空间趋向单一
        6.1.2 体块趋向整体
        6.1.3 体量趋向变大
    6.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的演变
        6.2.1 格局趋向集中
        6.2.2 家具变多变大
    6.3 室内外功能特征的演变
        6.3.1 庭院功能多样性降低
        6.3.2 室内功能专一性加强
    6.4 主体材料、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的演变
        6.4.1 材料更替
        6.4.2 构造做法改变
        6.4.3 结构转变
    6.5 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演变
        6.5.1 室外装饰位置改变
        6.5.2 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变多
    6.6 室内热环境的演变
        6.6.1 案例平面
        6.6.2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6.6.3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湿度提升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尽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拉萨民居调查问卷
致谢

(3)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相关概念阐释
    1.8 本章小结
2 安康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背景
    2.1 民居建筑的地理环境要素
    2.2 民居建筑的建筑文化要素
        2.2.1 汉水文化与地域建筑
        2.2.2 民居建筑源流及演进
    2.3 民居建筑的原型归纳
        2.3.1 建筑风格类型
        2.3.2 具体特征简介
    2.4 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2.4.1 移民与文化
        2.4.2 社会体系
        2.4.3 民俗文化
        2.4.4 宗教信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案列的选取及研究分析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1 调查方法及特点
        3.1.2 调查的基本假设
        3.1.3 调查研究的过程
    3.2 基本情况
        3.2.1 调查对象所属村落的基本情况
        3.2.2 建筑面积与类型
    3.3 功能空间与居住行为
        3.3.1 堂屋与起居
        3.3.2 卧室与休憩
        3.3.3 卫生间与生理卫生
        3.3.4 厨房与炊事活动
        3.3.5 储物间与储藏活动
        3.3.6 前后院和院坝
    3.4 功能空间的组合方式
        3.4.1 模式一(一字式)
        3.4.2 模式二(前店后院式)
        3.4.3 模式三(合院式)
    3.5 本章小结
4 各层级空间要素特征与居住者行为需求分析
    4.1 空间使用及空间布局的需求
        4.1.1 空间使用的需求
        4.1.2 村镇民居建筑的特殊使用需求
        4.1.3 村镇民居建筑空间使用的具体建筑指标
    4.2 空间布局和功能空间(客卧储)
        4.2.1 堂屋(堂屋兼客厅)
        4.2.2 主次卧室
        4.2.3 卫生间
        4.2.4 厨房与餐厅
        4.2.5 储物间
    4.3 建筑附属空间和行为活动(前后院院坝)
    4.4 街巷空间与重要空间节点
        4.4.1 街道空间与村民行为
        4.4.2 节点空间与村民行为
    4.5 村落布局与村民行为
        4.5.1 空间可达性分析
        4.5.2 空间可理解度分析
    4.6 村落空间特征与村民行为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设计研究分析和更新策略
    5.1 户型布局影响因素
        5.1.1 家庭结构因素
        5.1.2 家庭产业因素
        5.1.3 家庭生活方式因素
    5.2 演进机制因素
        5.2.1 家庭结构小型化
        5.2.2 家庭产业复合化
        5.2.3 功能需求多元化
    5.3 建议户型组合
    5.4 建筑外环境
        5.4.1 村落道路系统
        5.4.2 村落公共设施系统
    5.5 村落发展趋势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12户现代民居建筑基本情况表
附录B 6户历史民居建筑原型情况表
附录C 入户调查表
附录D 民居调查网络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皖西大屋民居的适宜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题目来源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小结
        1.2.3 国外研究概况
        1.2.4 国外研究概况小结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民居
        1.3.2 皖西大屋
        1.3.3 适宜性改造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皖西大屋民居建筑的形成与特征
    2.1 皖西大屋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文因素
        2.1.3 社会背景
    2.2 皖西大屋民居的营建经验
        2.2.1 对地形的应对经验
        2.2.2 对气候的应对经验
        2.2.3 对材料的应对经验
        2.2.4 对礼制的应对经验
        2.2.5 对水资源的应对经验
    2.3 皖西大屋民居建筑的特征分析
        2.3.1 选址特征与空间布局
        2.3.2 平面型制与空间处理
        2.3.3 结构形式与建筑装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皖西大屋民居现状调研及改造诉求
    3.1 皖西大屋民居建筑现状调研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实录
    3.2 皖西大屋民居的使用现状分析
        3.2.1 皖西大屋民居保存现状
        3.2.2 皖西大屋现有民居存在的问题
        3.2.3 大屋民居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3 村民访谈与问卷调查
        3.3.1 村民居住基本情况调查
        3.3.2 村民日常生活状态调查
        3.3.3 村民的改造意见调查
    3.4 皖西大屋民居改造诉求分析
        3.4.1 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3.4.2 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3.4.3 改造面临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皖西大屋民居适宜性改造策略研究
    4.1 改造案例分析
        4.1.1 民宿型改造案例一——留耕堂
        4.1.2 民宿型改造案例二——寒山居民宿
        4.1.3 民居型改造案例一——川西老宅改造
        4.1.4 民居型改造案例二——大小九之家
    4.2 改造案例研究总结
        4.2.1 案例总结
        4.2.2 改造中的共性
        4.2.3 改造中的差异
    4.3 皖西大屋民居改造原则与限制条件
        4.3.1 改造原则
        4.3.2 改造的功能定位
        4.3.3 改造的限制条件
    4.4 皖西大屋民居改造内容
        4.4.1 功能改造与空间优化
        4.4.2 结构修缮与节点优化
        4.4.3 氛围营造与陈设设置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皖西大屋民居改造设计方案
    5.1 前期分析
        5.1.1 改造原型的确立
        5.1.2 改造类型
        5.1.3 改造手法
    5.2 功能改造与空间优化
        5.2.1 原空间格局的延续
        5.2.2 功能改造分析
        5.2.3 流线分析
        5.2.4 对比分析
    5.3 立面风格与外部环境
        5.3.1 立面风格的延续
        5.3.2 外部环境的优化
        5.3.3 对比分析
    5.4 结构修缮与节点优化
        5.4.1 结构修缮
        5.4.2 楼梯
        5.4.3 天井
        5.4.4 卫生间
        5.4.5 太阳能技术
        5.4.6 屋檐
        5.4.7 空调系统
        5.4.8 楼板
    5.5 氛围营造与主题陈设
        5.5.1 材料与色彩
        5.5.2 陈列与装饰
        5.5.3 主题与细节
        5.5.4 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研究中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全面进行
        1.1.2 地域民居的现代化更新
        1.1.3 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1.2 研究的目的
        1.2.1 寻求延续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特色的方法
        1.2.2 寻求延续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特色的结构和技术手段
        1.2.3 寻求新功能需求下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应对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实践应用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4.1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4.2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4.3 研究现状评析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范围
    1.7 研究技术路线和目标
        1.7.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2 研究的目标
    1.8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2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发展与困境
    2.1 白碉房的概述
        2.1.1 白碉房聚落的特点
        2.1.2 白碉房的总体特点
    2.2 白碉房民居空间与形态的现状调研
        2.2.1 调研的目的及重点
        2.2.2 调研的时间
        2.2.3 调研对象的选择及路线
        2.2.4 调研数据整理
    2.3 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特色总结
        2.3.1 形态的特色
        2.3.2 空间的特色
    2.4 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面临的困境
        2.4.1 空间功能需求的多样性
        2.4.2 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更新的双重性
        2.4.3 建筑文化传承的矛盾性
    2.5 小结
3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
    3.1 自然与人文因素对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影响分析
        3.1.1 自然因素对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影响
        3.1.2 人文因素对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影响
    3.2 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适应性分析
        3.3.1 空间的适应性分析
        3.3.2 形态的适应性分析
    3.3 空间功能和建筑技术以及文化传承的联动作用分析
        3.3.1 功能对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作用分析
        3.3.2 建筑技术对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作用分析
        3.3.3 文化传承对白碉房空间与形态更新设计的作用分析
    3.4 总结
4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方法及策略
    4.1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原则
        4.1.1 经济适宜性原则
        4.1.2 技术适宜性原则
        4.1.3 人群适宜性原则
        4.1.4 生态适宜性原则
        4.1.5 建筑适宜性原则
    4.2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要点
        4.2.1 白碉房空间功能的优化
        4.2.2 白碉房空间舒适性提升
        4.2.3 白碉房建筑特色文化的传承
        4.2.4 白碉房形态的环境契合
    4.3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策略
        4.3.1 基于现代生产模式的白碉房功能重组
        4.3.2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白碉房空间性能提升
        4.3.3 基于现代营建技术的白碉房形态重构
    4.4 小结
5 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方案
    5.1 农牧业家庭民居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
        5.1.1 更新设计定位
        5.1.2 更新设计措施
        5.1.3 更新设计方案
    5.2 民宿型家庭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
        5.2.1 更新设计定位
        5.2.2 更新设计措施
        5.2.3 更新设计方案
    5.3 工商业及其他类型家庭民居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
        5.3.1 更新设计定位
        5.3.2 更新设计措施
        5.3.3 更新设计方案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白碉房民居抽样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东南亚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学术简史
        1.5.2 针对清迈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3 针对西双版纳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4 比较建筑学视角下东南亚民居的跨境研究
        1.5.5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期许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两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点
    2.1 地理气候
    2.2 民族渊源
    2.3 宗教信仰
    2.4 历史沿革
    2.5 风俗习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
    3.1 聚落空间
        3.1.1 聚落空间形态
        3.1.2 村寨空间要素
    3.2 院落要素
        3.2.1 植物景观
        3.2.2 主屋
        3.2.3 米仓
    3.3 传统民居
        3.3.1 民居的功能构成
        3.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3.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3.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3.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迈泰族的传统民居
    4.1 聚落空间
        4.1.1 聚落空间形态
        4.1.2 村寨空间要素
    4.2 院落要素
        4.2.1 植物景观
        4.2.2 主屋
        4.2.3 米仓
        4.2.4 土地神屋
        4.2.5 厨房
    4.3 传统民居
        4.3.1 民居的功能特征
        4.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4.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4.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4.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4.3.6 清迈地区其他泰族民居概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双版纳与清迈传统民居的异同及成因分析
    5.1 两地传统民居的异同比较
        5.1.1 聚落比较
        5.1.2 院落比较
        5.1.3 传统民居比较
    5.2 异同成因分析
        5.2.1 自然性调适
        5.2.2 社会性调适
        5.2.3 观念性调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两地傣-泰传统民居的原型与显型
    6.2 住屋模式化机理形成异同格局
    6.3 讨论与展望
        6.3.1 两地传统民居的新貌
        6.3.2 两地传统民居的困境
        6.3.3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6.3.4 论文取得的成果与遗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清迈民居案例图鉴
附录C:泰-英-汉建筑术语对照表
附录D:图表索引

(9)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群体对精细化设计的需求分析
    2.1 客源群体定位分析
    2.2 客源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
    2.3 客源群体的居住需求分析
    2.4 客源居住需求调查问卷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户型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3.1 人体工程学在户型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3.2 户型精细化设计原则
    3.3 户型精细化设计扩大客源涵盖度分析
    3.4 案例研究分析—以旭辉领寓为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4.1 环境行为学在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4.2 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原则
    4.3 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提高客源关注度分析
    4.4 案例研究分析—以徐州馨乐庭集中式长租公寓为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装修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5.1 色彩心理学在装修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5.2 装修精细化设计原则
    5.3 装修精细化设计吸引客源分析
    5.4 案例研究分析—以中骏方寓为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及对象
        1.4.2 相关概念解释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漆水河流域传统村落整体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物产资源
        2.1.4 水文条件
    2.2 社会环境
        2.2.1 历史沿革
        2.2.2 民俗风情
        2.2.3 语言文化
        2.2.4 宗教信仰
    2.3 漆水河流域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2.3.1 传统村落调研过程
        2.3.2 调研方式与内容
        2.3.3 传统村落及民居调查分析
    2.4 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分布特征
        2.4.1 不同地貌的分布特征
        2.4.2 不同密度的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营建特征
    3.1 传统村落营建概况
        3.1.1 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
        3.1.2 永寿县监军镇等驾坡村
        3.1.3 扶风县法门镇农林村
        3.1.4 武功县大庄镇南立节村
        3.1.5 杨陵区五泉镇茂陵村
    3.2 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
        3.2.1 传统村落选址分析
        3.2.2 传统村落整体布局
    3.3 传统民居营建调研
        3.3.1 传统民居使用现状
        3.3.2 传统民居现状问题
        3.3.3 传统民居现状与营建技术关系
    3.4 传统民居营建特征
        3.4.1 土木结构民居营建特征
        3.4.2 砖木结构民居营建特征
        3.4.3 窑洞民居营建特征
    3.5 特色功能单元的营建
        3.5.1 特色空间营建
        3.5.2 特色单体
        3.5.3 传统民居造型艺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漆水河流域传统营建技术研究
    4.1 传统营建技术概述
        4.1.1 传统营建技术的传承方式
        4.1.2 传统匠作
        4.1.3 营建材料
        4.1.4 营建工具
    4.2 传统民居营建流程
        4.2.1 前期准备
        (1)选址与朝向
        (2)伐木与解木
        (3)破土平基
        4.2.2 主体营建
        4.2.3 装饰装修
        4.2.4 后期维护
    4.3 传统民居营建体系
        4.3.1 承重体系
        4.3.2 围护体系
        4.3.3 装饰体系
    4.4 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技术
        4.4.1 自然通风
        4.4.2 良好采光
        4.4.3 保温隔热
        4.4.4 防潮防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传统营建技术的特点
        5.1.1 低技术性
        5.1.2 地域性
        5.1.3 可持续性
    5.2 传统营建技术的价值
        5.2.1 传统营建技术的经济价值
        5.2.2 传统营建技术的文化价值
        5.2.3 传统营建技术的生态价值
    5.3 传统营建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5.3.1 传统营建技术的局限性
        5.3.2 传统营建技术存在的不足
        5.3.3 传统营建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矛盾
    5.4 传统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策略
        5.4.1 传统营建技术传承策略
        5.4.2 传统民居营建流程策略
        5.4.3 平面与空间布局策略
        5.4.4 传统营建体系策略
        5.4.5 生态营建技术策略
    5.5 传统营建技术的实践应用
        5.5.1 住宅建筑选址
        5.5.2 设计方案
        5.5.3 营建体系设计
        5.5.4 生态技术实践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谈卧室的布置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的媒介建构:1930年代上海《大陆报》中的家装设计[J]. 丁俊. 美术学报, 2021(06)
  •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D]. 甄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陕南安康民居演进机制及更新策略研究[D]. 刘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皖西大屋民居的适宜性改造[D]. 陈欣然.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5G时代智慧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 白琴琴.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7]乡城县藏式白碉房空间与形态的更新设计研究[D]. 余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8]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D]. 刘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D]. 李高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漆水河流域传统民居营建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尚儒. 长安大学, 2021

标签:;  ;  ;  ;  ;  

论居室布置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