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事书籍的内容结构与完整性

浅谈纪事书籍的内容结构与完整性

一、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玄[1](2017)在《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的影响,笔记体小说被长期忽略,大量作品被排除在小说研究之外。而在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又缺乏对笔记体小说文体、理论方面的探索。在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学界普遍认为,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成就,前不及唐、宋,后不如清代,是一个“成就不高”、“地位尴尬”的发展阶段。事实上,明代笔记体小说不但总结了唐、宋笔记体小说发展成果,还对清代笔记体小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而在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中前期显得较为沉寂,随着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转变,晚明时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观念、文体、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而发达的出版业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笔记体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笔记体小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文体与文献研究并行。下编为《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对现存的晚明笔记体小说作品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发掘新作品、新材料。《叙录》分为作家、着录、版本、内容四个部分。考证作家生平事迹,介绍作品着录情况。标注版本,尽可能的搜罗每部作品的所有版本,详细着录版本信息,并加以研究。内容方面,辑录作品序跋,前人题识。在较为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展开上编文体理论的研究。首先,明确笔记体小说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梳理并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客观、合理的研究方法。其次,考索晚明笔记体小说观念,解决什么是笔记体小说以及笔记体小说有何文体特点,进而对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成书、编撰者等基本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揭示其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传播中出现的禁毁、评点、插图、增补与摘录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凸显其独特价值。晚明笔记体小说在文体方面,既有继承,也存在一定新变,对于这些新的文体特点,本文将采取宏观分析结合个案研究的方式,力图完整的呈现出其在叙事、语言、体制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总结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及其在笔记体小说史中的过渡意义,并客观的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缺陷。本论文在避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研究贴近文献,从晚明笔记体小说文献中来探索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讨。既有从小说史的宏观角度对晚明笔记体小说进行观照,也有从具体作品出发,来做“以小见大”式的研究。籍此,来管窥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其独特价值。

袁泽勇[2](2013)在《谈志书编纂的“十个结合”》文中认为《新疆通志》第二轮修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十个结合":把一般资料收集与关键资料收集结合起来,把收集资料与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把资料收集与资料长编结合起来,把资料长编与志书初稿结合起来,把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结合起来,把个人责任与团队精神结合起来,把苦练内功与博采众长结合起来,把内部专家指导与外部专家指导结合起来,把志书质量与工作进度结合起来,把学会作用与依靠行政权威结合起来。坚持"十个结合",以此实现科学修志。

詹志华[3](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彭升红[4](2008)在《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始终没有中止,同有一种历史不断的重要因素一直起着维系作用休戚相关,这一重要因素就是积有累世不绝的文字记载和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据学界估算,我国古代典籍约10万余种,其中,地方志约占十分之一,有9000多种,据《联目》统计现存8264种,不下11万卷。地方志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也最重要的一个类别。法国和前苏联等有地方博物馆,而无地方志书;西方国家有地域地理志,而无以行政区划为主兼赅地理、历史、人物、文献的中国特有形式的方志。这种优异的文化传统是我国的骄傲,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国历朝历代盛世无不修志,发展到清代,方志编纂达到鼎盛,清人公私修志有5685种;民国也有1255种,共有6940种。这其中,根据笔者的搜罗与界定,清代民国西藏方志有46种,这46种藏志分别集中产生于三个时期:第一次集中产生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约1720——1750年),计有9种;第二个时期是乾隆末年至道光末年(约1791——1850年),计有8种;第三个涌现期是英军侵藏战争至抗日战争结束(约1888——1945年),计有29种。这三批藏志每一次出现对应的时代背景恰是西藏的多事之秋,这与内地省份的修志背景迥然不同,内地省份一般是盛世修志,藏志的出现则是志随事出,即藏乱起,藏志出。当然,在修志宗旨上,藏志和内地志乘则又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政府了解地情的反映,都是以昭天下一统无外之模,都是为了资治、存史和教化。清代民国时期的藏志有着鲜明的藏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方志名称丰富、篇目命名新奇、体例编纂特异以及私撰多于官撰、他撰多于己撰、略志多于繁志、通志多于县志。此外,还出现了合志。本文第一章阐述题义,回顾藏志研究学术史,介绍本文资料来源;第二、三、四章分别阐述清代民国三批藏志的历史背景、条件、概况、特征、价值和影响;第五、六章分别考述《藏纪概》和《西藏志》的着者、成书时间、成书地点等问题;第七章概述前六章内容。

杨学新[5](2001)在《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文中研究指明

金德群[6](1990)在《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篇目,在旧志书中称为“门类”、“门目”。它反映了志书的结构和内容,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志书学家历来对此极为重视。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提出修志应回避、忌讳的八种现象,即把“忌条理混杂”列为八忌之首。李素棻在《方志学》中曾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在《志例丛话》中也说:“夫志之佳恶,不待烦

二、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论文提纲范文)

(1)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二、已有研究成果之梳理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
    第一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观念考索
        第一节 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概观及其整理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二节、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为研究对象
        一、官修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文渊阁书目》和《内阁藏书目录》为中心
        二、史志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国史经籍志》为中心
        三、私家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晁氏宝文堂书目》、《百川书志》、《澹生堂藏书目》、《脉望馆书目》为中心
        四、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三节、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出版为研究对象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概况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特点
        三、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二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
        第一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及其特点
        一、传承与创新的交融
        二、中国笔记体小说史中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从分类来看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的意义
    第三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方式: 自撰和杂抄
        一、自撰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二、杂抄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方式: 集腋为裘和集中写作
        一、集腋为裘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二、集中写作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方式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的特点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与文体意识
        四、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与成书方式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材料的来源
        一、读书
        二、见闻
        三、藏书
        四、稗贩
    第四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研究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来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编撰动因
        一、广见闻、资考证、益教化、供谈助
        二、居家无聊时的消遣
        三、补史之不足
        四、文献的保存和流传
        第三节、影响编撰者创作的因素
        一、环境
        二、个人经历
        三、学问、出身
        四、职业
        第四节、藏书家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一、藏书家与笔记体小说关系之概述
        二、晚明藏书家的编撰活动
        三、藏书家对笔记体小说发展的贡献
        余论
        第五节、“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一、明代“博学之风”源流论
        二、“博学之风”影响下的晚明笔记体小说
        三、“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时代特征
    第五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传播研究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禁毁研究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评点研究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研究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类型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形式和内容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特点
        余论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增补与摘录
    第六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特性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的自觉与多元化
        一、文体认知的自觉
        二、理论的自觉
        三、文体的多元化
        第二节、清真隽永: 独树一帜的小品体语言风格
        第三节、叙事的张力: 传承创新的《续耳谈》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体制的新变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丛编与类编
        二、辑稗为史: 《名山藏广记》的纪传体体例
    第七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和地位
        第一节、钩沉历史: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考镜源流: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理论价值
        第三节、传承开拓: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价值
        第四节、承前启后: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过渡意义
    结语
下编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
    凡例
    志怪
    杂事
    杂录
    谐谑
    小品
    说丛
    说汇
    存目
附录: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晚明笔记体小说订补
参考文献
樱桃河忆往(代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2)谈志书编纂的“十个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须把一般资料收集与关键资料收集结合起来
二、必须把收集资料与勤于思考结合起来
三、必须把资料收集与资料长编结合起来
四、必须把资料长编与志书初稿结合起来
五、必须把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结合起来
六、必须把个人责任与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七、必须把苦练内功与博采众长结合起来
八、必须把内部专家指导与外部专家指导结合起来
九、必须把志书质量与工作进度结合起来
十、必须把学会作用与依靠行政权威结合起来

(3)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题目释义
    二、清代民国西藏方志概况
    三、民国以来藏志学术史研究的回顾
    四、本文主要内容
    五、本文研究的主要文献来源
第二章 康末乾初首批藏志(约1720——1750年)
    一、首批藏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二、首批藏志分类略析
    三、首批藏志的特征
    四、首批藏志的价值与影响
第三章 乾隆末至道光末年第二批藏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一、第二批藏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二、第二批藏志概况
    三、第二批藏志的特征
    四、第二批藏志的价值和影响
第四章 第三批藏志(19世纪末至1945年)
    一、第三批藏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第三批藏志概况
    三、第三批藏志的特征
    四、第三批藏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 藏志个案研究之一:《藏纪概》考述
    一、《藏纪概》的着者是李凤彩
    二、《藏纪概》为雍正《四川通志·西域》所参借
    三、《藏纪概》为乾隆《雅州府志·西域》所攻玉
    四、《藏纪概》成书的大致经过以及在川省流布的可能性
    五、《藏纪概》的文献价值(以油印本三卷为据)
    六、《藏纪概》的成书时间及其在清代藏志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藏志个案研究之二:《西藏志》考述
    一、《西藏志》着者考
    二、《西藏志》撰述地点分析
    三、《西藏志》的撰述时间
    四、《西藏志》的版本简述
    五、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清代民国藏志发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D]. 张玄.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2]谈志书编纂的“十个结合”[J]. 袁泽勇. 新疆地方志, 2013(03)
  • [3]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4]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研究[D]. 彭升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08(01)
  • [5]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J]. 杨学新. 新疆地方志, 2001(04)
  • [6]略谈志书篇目结构及其整体性[J]. 金德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06)

标签:;  ;  ;  ;  ;  

浅谈纪事书籍的内容结构与完整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