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时玉强,李顺秀,马军,王洪彩,刘军,鲁绪强[1](2021)在《大豆乳清废水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乳清废水是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也是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废弃物。研究表明,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多种有机组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医疗保健功能,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介绍了大豆乳清废水的主要组分及含量,并对各组分的功能作用和各组分的分离提取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大豆乳清废水用于新型功能性饮料的开发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为大豆乳清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姜闪[2](2019)在《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资源化回收利用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为研究目标,探索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可行且能规模化生产LOX的技术方案,并将LOX作为新型酶制剂以代替化学改良剂应用到面制品加工中,研究其在食品加工方面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沉淀分离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分别比较等电点分离沉淀、PEG6000分离沉淀及聚丙烯酸钠絮凝沉淀对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效果,得出等电点分级沉淀技术对LOX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然后将LOX沉淀提取液进行超滤浓缩优化实验,最终所得最佳超滤条件为:操作压力200KDa,并采用30KDa的超滤膜和二级超滤方式对沉淀提取液进行10倍浓缩,所得浓缩液的单位酶活性为19713.092U/m L。最后,利用Sephadex G-75凝胶色谱层析对超滤浓缩液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处理,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结果得出,LOX萃取液的最终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90.43%和40.29%,比酶活达25546.08U/mg,纯化倍数提高了25.44倍。(2)PEG6000-(NH4)2SO4双水相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对PEG6000-(NH4)2SO4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PEG6000质量分数19.2%,(N H4)2SO4质量分数10.5%、废水添加量20%、p H为6.0,且在此条件下LOX萃取率和纯化倍数分别为85.45%和4.06。然后利用超滤技术及凝胶过滤色谱层析对ATPS萃取液进行浓缩纯化,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对纯化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所得纯化液中LOX比酶活高达21223.75U/mg,纯化倍数提高了21.39倍,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70.03%和38.30%。(3)[Bmim]Br-K2HPO4双水相纯化体系工艺条件优化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实验对[Bmim]Br-K2HPO4双水相萃取体系分离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Bmin]Br质量分数为32.37%,K2HPO4质量分数为25.84%,p H 5.76,萃取时间为120min,且在此条件下LOX萃取率和纯化倍数分别为91.21%和2.57。同样利用超滤技术、凝胶过滤色谱层析及SDS-PAGE凝胶电泳对LOX纯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测得纯化液中LOX比酶活高达18055.24U/mg,纯化倍数提高了17.03倍,纯度及酶活回收率分别为68.55%和18.05%。(4)通过比较以上3种分离纯化方法对大豆乳清废水中LOX的萃取结果可以看出,等电点分级沉淀所得萃取液的纯度最高(90.43%),酶活回收率达40.29%,LOX比酶活也高于其它两种萃取方法,并且等电点分级沉淀纯化体系规模易于放大,节约企业成本,更适用于企业工业化生产LOX。(5)将纯化的LOX作为食品改良剂应用到面条加工中,通过测定面条的蒸煮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而研究LOX对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当LOX添加量为0.6%时,面条最佳蒸煮时间最短,断条率及干物质损失率达到最小值,面条吸水率呈上升趋势,而面条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及咀嚼性分别增至7861.318、0.903、4525.252和3719.072,面条的黏着性降至-102.62,另外,LOX添加量对面条黏聚性和回复性影响效果较小。从面条感官品质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面条中添加LOX可起到增白强筋的效果,且当面条中LOX添加量在0.6%-0.8%范围内,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王鸿[3](2018)在《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豆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腐黄浆水作为废水排放。由于豆腐黄浆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柠檬酸,有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所以豆腐黄浆水的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本论文以石屏的豆腐废水(黄浆水)为碳源,通过水热法或热解法两种反应,使黄浆水中的有机物在高温下碳化,形成碳量子点(CQDs),再利用化学修饰剂对其进行修饰,使其成为水溶性强荧光碳量子点。该方法通过简单工艺,将豆腐黄浆水资源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的碳量子点发光材料,变废为宝,同时大幅度削减化学需氧量COD,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从源头解决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多年来饱受豆制品废水污染的问题。本论文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石屏的豆腐废水(黄浆水)为碳源,通过热解使黄浆水中的有机物脱水、碳化形成碳量子点,再利用不同化学修饰剂对其进行修饰并调节荧光波长,使之成为波长可调的水溶性强荧光碳量子点。2.采用去离子水分散CQDs使其功能化,XPS测试结果表明,CQDs表面存在-COOH、-O-C=O、-OH等多种亲水性含氧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导致CQDs具有优越的水溶性,并且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发射明亮的蓝色荧光。3.采用纯碱溶液修饰CQDs,TEM测试结果显示碳量子点具有粒径分布集中于2-10 nm,其平均尺寸为3.5 nm,分布均匀,结晶度高,晶格条纹清晰,晶面间距约为0.22 nm,对应于(100)面,在365 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发绿色荧光。4.采用氢氧化钠溶液修饰CQDs有许多吸收峰。在220 nm、262 nm附近有明显特征吸收峰,由C=C双键中π-π*跃迁引起;325 nm附近伴有微弱吸收,它与CQDs发射荧光密切相关,由C=O双键n-π*跃迁所致。在365 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发绿色荧光。

程芬芬[4](2017)在《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多酚失活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蛋白酶抑制剂也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抗癌和抗炎活性,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及胰岛素的调节也有一定的效果,从而使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因此,开发低成本和可规模化的提取分离方法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于食品工业来说,为了提高大豆制品的营养价值,除去或失活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仍然是一个必须的步骤。目前工业上多采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处理,但热处理并不能使所有的抑制剂完全失活,而且长时间的高热处理会损害大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替代方法。鉴于此,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开发了低成本、可规模化的盐析法和扩张床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有效回收胰蛋白酶抑制剂,并以商品化的KTI为对照,表征了其基本的理化性质;此外,开发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失活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新方法,并对其失活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Na2SO4盐析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以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研究了盐析法得到的STI的温度和pH稳定性以及二级结构等理化性质,并采用动态滴形分析法结合振荡滴技术,研究了STI在气-水界面的吸附特性和粘弹特性,分析了其界面性质与泡沫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盐析的最优条件为乳清废水的固形物含量为13%、加盐量为9%和盐析pH值4;在最优条件下,STI的得率为2.13%、蛋白质含量为88.0%、胰蛋白酶抑制活力为2135.00 TIU/mg;对回收到的STI的理化性质和界面性质研究发现,其与商品化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SigmaT9128)的性质基本相同。(2)利用超滤结合扩张床吸附的新方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以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对树脂吸附分离STI的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树脂、不同pH值和不同浓度解吸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mberlite XAD7HP型树脂对STI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最优的吸附条件为进样量300mL、流速15 r/min,pH 4;在此条件下,STI的得率为2.11%、蛋白质含量为92.07%,胰蛋白酶抑制活力为2219.14 TIU/mg;对获得的STI理化性质和界面性质研究发现,其与商品化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igmaT9128)的性质基本相同。(3)研究了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KTI)的失活作用及失活机理。利用停留光谱、荧光、红外、热力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分析了EGCG对KTI的失活机制。结果表明,EGCG可以有效的使KTI失活,当EGCG/KTI(w/w)为40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75.30%;EGCG能通过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与KTI结合(结合常数6.62×105 M-1)形成1:1的复合物;分子对接显示参与对接的氨基酸包括KTI活性位点附近的三个氨基酸残基(Asn13、Pro72和Trp117),这种结合可能会阻止KTI与胰蛋白酶的接触从而失活KTI。

刘春[5](2017)在《大豆生物活性蛋白的制备、功能性质及输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豆蛋白加工中,我们获取的多为储藏蛋白,但在加工副产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生物活性蛋白,虽然丰度低,但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以及生物医药方面有不可忽视的利用价值。因此,本文以大豆加工副产物——大豆乳清和大豆皮为原料,以低成本的新方法制备生物活性蛋白质,研究其抗炎、抗菌等活性及输送特性,以实现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一种低成本和操作性强的基于盐析和固液分离的新方法从大豆乳清中分离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KTI),并利用研究抗炎性质的体外通用细胞模型——RAW264.7巨噬细胞对KTI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向12%(w/v)的大豆乳清蛋白溶液中加入15%(w/w)的Na2SO4)沉淀出蛋白酶抑制剂(包括KTI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BBI)),然后用固液分离法分离出KTI,KTI的得率和纯度分别为18.66%和91.13%。KTI作为抗炎剂在巨噬细胞中能抑制NO/iNOS和PGE2/COX-2途径以及抑制包括TNF-α、IL-6和IL-1β在内的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说明KTI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2)利用简单的加热结合还原剂处理的方法成功制备了KTI纳米颗粒(KTIP),对KTIP的形成机理和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以姜黄素为模式生物活性物质对KTIP的输送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这种简便的制备方法不仅失活了KTI的绝大部分胰蛋白酶抑制活性,而且还形成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球形纳米颗粒(粒径约85.92 nm,PDI:0.18);SDS-PAGE分析揭示KTIP的形成是由-SH/-SS-交换反应介导的;KTIP和姜黄素的共组装极大的提高了姜黄素在水相中的分散度、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而且,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实验显示纳米颗粒形式的姜黄素比游离的姜黄素能更有效的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3)利用基于盐析和凝聚法的原理从大豆乳清中回收Bowman-Birk型抑制剂(BBI),然后利用反溶剂法制备荷载姜黄素的BBI纳米颗粒(Cur-BBI-NPs),从而提高姜黄素的分散性、生物可及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利用该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BBI;Cur-BBI-NPs的粒径为90.09 nm且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PDI=0.103)。姜黄素在Cur-BBI-NPs中的包封率和荷载率分别为86.17%和10.31%,Cur-BBI-NPs中姜黄素的体外生物可及性优于姜黄素-酪蛋白酸钠(SC)纳米颗粒(Cur-SC-NPs)中姜黄素的生物可及性。而且,与Cur-SC-NPs相比,Cur-BBI-NPs显着提高了姜黄素在大鼠中的生物利用度。细胞摄取抑制实验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很可能有助于BBI纳米颗粒形式姜黄素良好的生物利用度。(4)利用纳米颗粒白蛋白束缚技术(Nanoparticle albumin-bound technology,Nab)以BBI为包材制备了荷载植物甾醇(PS)的纳米颗粒(PS-BBI-NPs),并对PS-BBI-NPs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除了在BBI等电点及其附近PS-BBI-NPs的粒径因聚集而增大外,在其他pH条件下PS-BBI-NPs的粒径约为80 nm,PS-BBI-NPs对PS的包封率和荷载率分别为95.86%和11.63%;PS-BBI-NPs在还原环境中的解离行为以及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和PBS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表明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是稳定PS-BBI-NPs的关键因素;XRD图谱显示PS在纳米颗粒中为无定型态;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与游离的PS相比,PS-BBI-NPs显着的提高了PS的体外生物可及性。(5)开发了一种植物复合水解酶Viscozyme L辅助提取法从大豆皮中提取生物活性蛋白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二级质谱(MALDI-TOF-TOF MS)对获得的蛋白质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中丰度最大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大豆类猪笼草-1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inase nepenthesin-1-like[Glycine max],GmAPN1K)进行了纯化和表征。结果表明,与稀盐溶液提取法的蛋白质提取率(4.52%)相比,Viscozyme L辅助提取法可显着的(p<0.05)提高蛋白质的提取率(39.01%);纯化的GmAPN1K的得率为570 mg/kg;在pH 3.0和37℃下GmAPN1K的比活力为62.1 U/mg,该酶在pH3.0-10.0和25-55℃下稳定且在pH 3.0和55℃时有最佳活力;此外,GmAPN1K可被胃蛋白酶抑制剂A特异性抑制。(6)从大豆皮中成功鉴定和纯化出一个碱性PR-5蛋白同工型(大豆类渗调蛋白同工型c)并被命名为GmOLPc(Glycine max osmotin-like protein c isoform),利用体外抗菌实验确认了GmOLPc的抗菌活性,并从结构-功能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GmOLPc的抗菌机理。结果表明,GmOLPc能有效抑制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孢子和大豆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的生长。GmOLPc的抗菌活性可能主要归因于它对DPPG脂质体(模拟细菌细胞膜)和(1,3)-β-D-葡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的一种多糖)的高亲和力以及弱的内切-(1,3)-β-D-葡聚糖酶活性。同源建模结果显示GmOLPc表面有一个延伸的带负电荷的裂缝,该裂缝是GmOLPc具有内切-(1,3)-β-D-葡聚糖酶活性的先决条件。分子对接揭示线性(1,3)-β-D-葡聚糖在GmOLPc酸性裂缝里的定位允许其与Glu83和Asp101相互作用,从而使这两个氨基酸残基能水解葡聚糖链上的糖苷键。GmOLPc与模型膜(磷脂单分子层和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显示GmOLPc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这种表面活性有助于GmOLPc的抗菌活性,这被GmOLPc能通过其表面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Phe89和Phe94)扰乱细胞膜的完整性所证明。

李雪,赵晨晨,钱方,牟光庆[6](2017)在《大豆乳清多肽饮品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以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酶解产生多肽制备新型饮料。热处理条件为95℃,15min;用胃蛋白酶水解大豆乳清蛋白,加酶量为8 000U/g,反应条件为37℃酶解2h;大豆乳清水酶解液加入0.1%柠檬酸、6.0%蔗糖和0.015%柠檬味香精后制得成品大豆乳清多肽饮料。产品口味偏酸,具一定市场价值。

刘伟[7](2016)在《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泡沫分离最显着的优势是能够高效分离水溶液中的微量组分,正因为这个优势,近些年泡沫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泡沫分离是以气泡作为分离介质,表现出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所分离物系具有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研究了不同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机理,开发了一系列的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工艺。首先,以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大豆异黄酮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从泡沫稳定性强且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和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确定了大豆乳清蛋白和大豆异黄酮之间的络合作用机制,开发了二级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工艺。在最适操作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4.05和87.72%。其次,以番茄加工废水中的番茄红素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从泡沫稳定性弱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和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基于表面活性物质复配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以鼠李糖脂作为稳泡剂,确定了在界面共吸附状态下连续泡沫分离番茄红素的工艺。在最适操作条件下,番茄红素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3.81和78.16%。再次,以葛根中葛根素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下,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以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为介质,确定了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葛根素的工艺。基于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与葛根素的包合作用,葛根素的提取率提高了80.12%。在最适操作条件下,泡沫分离葛根素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4.32和82.34%。随后,开发了泡沫分离、酸水解及固液吸附的集成技术,并将此集成技术应用于从二级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工艺的消泡液中回收大豆异黄酮苷元。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温度和pH,泡沫分离能够从消泡液中去除大豆乳清蛋白;对残液进行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平均水解率为96.00%;以交联壳聚糖微球作为吸附剂,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回收率高达89.65%。最后,根据质量守恒及吸附传质原理对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吸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相中的穿透曲线方程。在实验范围内,模型能够很好地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对有效传质区高度进行评价,确定了连续操作的进料位置。为泡沫分离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分离目的产物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能够实现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高效分离。本文旨在为泡沫分离应用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的分离及纯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泡沫分离的工业化应用。

关艳艳[8](2016)在《大豆乳清废水中β-淀粉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原料,大豆分离蛋白被普遍的应用于食品行业中。随着大豆蛋白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碱溶酸沉工艺每生产1t大豆分离蛋白会产生35-65t大豆乳清废水。经过对乳清废水成分的分析,发现乳清废水中具有较高的p-淀粉酶活性,p-淀粉酶的来源有高等植物来源和微生物来源,与微生物来源的p-淀粉酶相比,植物来源的p-淀粉酶酶活力高、耐热性好并且pH作用范围宽,能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大豆乳清废水中的p-淀粉酶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延长豆制品产业链。本文先用MALDI-TOF/TOF质谱法对大豆乳清蛋白成分进行鉴定,然后用Hitrap QFF阴离子色谱柱和HiPrep 26/60 Sephacryl S-100 HR凝胶过滤色谱柱对p-淀粉酶进行纯化,对纯化后的p-淀粉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根据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对p-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最后将本文制得的p-淀粉酶酶液与市售p-淀粉酶酶液在应用上做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ALDI-TOF/TOF对大豆乳清废水中乳清蛋白的鉴定结果表明在大豆乳清废水中主要含有四种蛋白成分:即脂肪氧合酶、β-淀粉酶、大豆血球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2、对Hitrap QFF阴离子色谱柱纯化β-淀粉酶的条件进行优化,选择pH值为8.0的Tris-HCI缓冲液、0.8mL/min的流速、0.12M NaCl梯度洗脱p-淀粉酶、1.0MNaCI梯度洗脱杂蛋白作为阴离子纯化p-淀粉酶的条件;阴离子色谱纯化后再经过HiPrep 26/60 Sephacryl S-100 HR凝胶过滤色谱柱对β-淀粉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流动相为50Mm, pH6.0的NaAC缓冲液,流速0 .8mL/min。与大豆乳清废水中的p-淀粉酶相比,纯化后的p-淀粉酶得率为17.32%,酶活纯度提高了16.49倍,比酶活为29735.92 U/mg。3、对纯化后的p-淀粉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p-淀粉酶分子量为55.98kDa,等电点为4.87,最适反应温度为55℃,并且在低温(50℃)下较为稳定,最适反应pH为6.0,有较宽的pH作用范围,并且在pH值4.0-8.0之间较为稳定。研究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抑制剂对p-淀粉酶的作用效果发现K+、Ba2+、 Ca2+、Na+对β-淀粉酶活性没有显着性作用(P>0.05),EDTA、Mn2+、Fe3+;对p-淀粉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而Cu2+、表面活性剂SDS及抑制剂p-巯基乙醇对p-淀粉酶活性有较大抑制作用(P<0.01)。Zn2+、Mg2+、Li+;对p-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P<0.05),抑制剂PMSF及表面活性剂Tween-20, Tween-40、Tween-60、Tween-80和Tritonx-100对p-淀粉酶活性有较强的激活作用(P<0.01)。通过测定β-淀粉酶对不同底物的相对酶活,确定p-淀粉酶的最适底物为马铃薯淀粉,并且以马铃薯淀粉为底物,测定β-淀粉酶的动力学参数Km值为4.8 mg/mL, Vmax为12.10units/minute/mL。4、根据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应用超滤法、硫酸铵盐析法、乙醇沉淀法、单宁酸沉淀法对β-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进行研究。将超滤法与单宁酸沉淀法相结合,酶活得率为61.88%,比酶活为3138.92U/mg;将超滤法与乙醇沉淀法相结合,β-淀粉酶得率为77.54%,比酶活为5052.21U/mg。采用超滤后乙醇沉淀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实现β-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单位酶活可以达到150000U/mL。5、将本文制备的大豆p-淀粉酶与市售β-淀粉酶相比较,结果表明大豆p-淀粉酶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55℃,而市售β-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高温(50-70℃)下市售的p-淀粉酶稳定性较大豆来源的p-淀粉酶稳定性差,在70℃高温下放置1h,两种p-淀粉酶活性都完全丧失,酶活都为0;两种p-淀粉酶有较宽的pH值适应范围(pH4.0-9.0),最适反应pH值均为pH6.0。两种p-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及温度稳定性的不同也反应在了二者的应用效果上面,将两种β-淀粉酶对面制品分别进行抗回生处理,以面制品硬度为指标,当酶作用温度为55℃、60℃、65℃时,大豆p-淀粉酶在抑制面制品回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卢珂[9](2015)在《塔壁效应在泡沫分离过程中排液行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泡沫分离技术是近些年发展比较快的分离技术,强化泡沫排液提高富集比是泡沫分离领域研究的永恒课题。塔壁在泡沫分离领域的研究,即塔壁对上升泡沫排液的影响及对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深入研究泡沫分离过程中塔壁排液行为,建立塔壁排液模型从深层次上揭示塔壁强化泡沫排液机理。开发了一种新型塔壁结构的泡沫分离塔,研究塔壁结构泡沫分离塔的分离性能,建立塔壁构件分离塔的富集比和回收率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塔壁构件塔在处理实际染料废水和大豆蛋白废水的泡沫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塔壁与泡沫接触面积的增加强化了上升泡沫排液,降低了泡沫的出口持液量,加剧气泡聚并,提高了表面活性剂出口消泡液浓度。在低浓度、低气速、低的溶液粘度和大的分布器孔径下,塔壁强化排液效果更好。塔壁强化排液效果随着塔壁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依据通道理论和无因次排液模型建立了塔壁排液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塔壁效应下,排液类型趋于节点排液是塔壁强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泡沫排液的主要原因;而塔壁强化牛血清白蛋白(BSA)泡沫排液是由壁面外通道数量的增加和排液类型趋于节点排液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塔壁构件泡沫分离塔对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塔壁构件塔能够提高SDS和BSA的富集比,但同时回收率有所下降。在较小表面活性剂浓度、较小气速和较大分布器孔径下,塔壁构件更利于表面活性剂富集比的提高。p H偏离等电点时,塔壁构件提高BSA富集效果最好。塔壁构件位于泡沫相下部更有利于SDS泡沫排液,BSA则反之。随着塔壁构件长度和数量的增加,塔壁提高富集比能力增强。根据上升泡沫流体力学方程建立了连续泡沫分离过程中塔壁面积与富集比和回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模型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排液速率的增加是富集比提高的主要原因。塔壁构件提高了SDS质量吸附流率和加速BSA气泡聚并也促使了各自富集比的提高,同时也是预测值和实验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塔壁构件泡沫分离塔对结晶紫模拟废水脱色、实际印染废水脱色和大豆蛋白废水处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塔壁构件对实际物系的目标产物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塔壁构件实验塔的结晶紫富集比为16.5,是没有塔壁构件对照塔富集比的3.59倍。采用塔壁构件泡沫分离塔和二级泡沫分离技术以及Fenton试剂法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在最佳操作条件下,脱色率为86.5%,CODcr去除率80%,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印染废水二级排放标准。采用塔壁构件分离塔以及二级泡沫分离技术处理大豆蛋白废水,在最佳操作条件下乳清蛋白富集比达到12.5,分别是垂直塔和斜塔富集比的1.65和1.47倍。综上所述,在泡沫分离过程中,泡沫分离塔的泡沫相塔壁面积的增加显着影响了泡沫排液过程,强化了泡沫排液,塔壁效应在泡沫分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塔壁构件塔对于提高富集比是非常有效的,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温子健,钱方,妥彦峰,姜淑娟,牟光庆[10](2015)在《用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文中认为根据大豆乳清废水特性,直接发酵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皱褶假丝酵母、白地霉、蓝莓酵母、核酸酵母、酒精酵母等8种酵母菌,其中产朊假丝酵母的产量最大。对产朊假丝酵母利用大豆乳清废水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装液量为20%、接种量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2h为适宜条件,优化后其菌体干重产量达到3.26g/L,粗蛋白量为36.1%(菌干重),单细胞蛋白产量达到1.18g/L。乳清废水中COD和BOD5去除率分别达到67.6%和63.2%。

二、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乳清废水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乳清废水组成及含量
    1.1 大豆乳清废水及干基组成
    1.2 大豆乳清废水中碳水化合物组成
    1.3 大豆乳清废水中大豆乳清蛋白组成
    1.4 大豆乳清废水中大豆异黄酮组成
    1.5 大豆乳清废水中抗营养因子组成(见表5)
2 大豆乳清废水中各组分的功能和作用
    2.1 大豆低聚糖
    2.2 大豆乳清蛋白
    2.3 β-淀粉酶
    2.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2.5 露那辛
    2.6 大豆异黄酮
    2.7 脂肪氧合酶
3 大豆乳清废水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3.1 大豆低聚糖
    3.2 大豆乳清蛋白
    3.3 β-淀粉酶
    3.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3.5 露那辛
    3.6 大豆异黄酮
    3.7 脂肪氧合酶
4 大豆乳清废水用于功能性饮料的开发现状
5 展望

(2)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大豆乳清废水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1.3 脂肪氧合酶的研究概况
        1.3.1 脂肪氧合酶的简介
        1.3.2 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
    1.4 沉淀分离技术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1.4.1 沉淀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
        1.4.2 超滤技术的应用研究
    1.5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5.1 双水相萃取技术概述
        1.5.2 非离子型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的应用研究
    1.6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应用研究
        1.6.1 离子液体
        1.6.2 离子液体双水相简介
        1.6.3 国内外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应用
    1.7 脂肪氧合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1.7.1 酶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1.7.2 脂肪氧合酶作为改良剂在面制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1.8 立题意义
    1.9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利用沉淀技术提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脂肪氧合酶纯化分离技术路线
        2.2.3.2 大豆乳清废水预处理及试剂制备
        2.2.3.3 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
        2.2.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3.5 等电点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2.3.6 PEG6000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2.3.7 聚丙烯酸钠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2.3.8 超滤浓缩优化实验
        2.2.3.9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2.3.10 SDS-PAGE分析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2.3.2 等电点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研究结果分析
        2.3.2.1 顺pH梯度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2.3.2.2 逆pH梯度沉淀分离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2.3.3 PEG6000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2.3.4 聚丙烯酸钠沉淀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2.3.5 超滤浓缩法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2.3.5.1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的选择
        2.3.5.2 操作压力的选择
        2.3.5.3 超滤倍数的选择
        2.3.5.4 超滤方式的选择
        2.3.6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2.3.7 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纯化过程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双水相技术萃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
        3.2.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3.2.2.3 双水相相图制备
        3.2.2.4 各成相试剂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3.2.2.5 单因素实验
        3.2.2.6 PEG6000-(NH_4)_2SO_4双水相响应面实验
        3.2.2.7 超滤浓缩实验
        3.2.2.8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
        3.2.2.9 SDS-PAGE实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EG-(NH_4)_2SO_4双水相相图
        3.3.2 各成相试剂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3.3.3 单因素实验
        3.3.3.1 PEG6000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3.3.3.2 (NH_4)_2SO_4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3.3.3.3 废水添加量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3.3.3.4 pH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3.3.5 响应面实验
        3.3.5.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3.5.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3.3.6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3.3.7 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脂肪氧合酶的实验方法
        4.2.2.1 离子液体双水相相图制备
        4.2.2.2 盐种类对酶活性的影响
        4.2.2.3 脂肪氧合酶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4.2.2.4 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有关参数测定
        4.2.2.5 响应面实验
        4.2.2.6 超滤浓缩实验
        4.2.2.7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LOX
        4.2.2.8 SDS-PAGE实验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水相相图
        4.3.2 成相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4.3.3 [Bmim]Br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4.3.4 K_2HPO_4质量分数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4.3.5 pH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4.3.6 萃取时间对脂肪氧合酶分配行为的影响
        4.3.7 响应面实验分析
        4.3.7.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4.3.7.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4.3.8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脂肪氧合酶的结果分析
        4.3.9 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大豆乳清废水中的脂肪氧合酶对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面条的制作
        5.2.3.2 面条最佳蒸煮时间
        5.2.3.3 面条煮制品质测定
        5.2.3.4 熟面条质构特性测定
        5.2.3.5 面条感官评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最佳蒸煮时间的影响
        5.3.2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断条率的影响
        5.3.3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干物质损失率的影响
        5.3.4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面条吸水率的影响
        5.3.5 脂肪氧合酶添加量对熟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5.3.6 不同脂肪氧合酶添加量的面条感官评价结果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豆腐废水
        1.2.1 豆腐废水的产生及排放
        1.2.2 豆腐废水的主要成分
        1.2.3 豆腐废水对生态的影响
    1.3 豆腐废水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豆腐废水的营养价值及利用潜力
        1.3.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3.1.2 豆腐废水的营养价值
        1.3.1.3 豆腐废水的利用潜力
        1.3.2 豆腐废水的处理工艺
        1.3.3 豆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3.3.1 国内的资源化利用状况
        1.3.3.2 国外的资源化利用状况
        1.3.4 豆腐废水制作水溶性碳量子点
        1.3.4.1 豆腐废水治理面临的挑战
        1.3.4.2 合成工艺优化及其产业化情况
        1.3.4.3 满足环保要求,污水达标排放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其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豆腐废水热解反应制作碳量子点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试剂
        2.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3 碳量子点的合成
        2.2.4 实验测定方法
        2.2.4.1 实验溶液的选择和处理
        2.2.4.2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测试
        2.2.4.3 光荧光(PL)光谱测试
        2.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
        2.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2.4.6 荧光量子产率(QY)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量子点的形貌结构分析
        2.3.1.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
        2.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2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
        2.3.2.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2.3.2.2 光荧光光谱测试(PL)分析
        2.3.2.3 禁带宽度计算
        2.3.3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豆腐废水水热反应制作碳量子点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3.2.2 实验所用试剂
        3.2.3 碳量子点的合成
        3.2.4 实验测定方法
        3.2.4.1 实验溶液的选择和处理
        3.2.4.2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测试
        3.2.4.3 光荧光(PL)光谱测试
        3.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
        3.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量子点的结构分析
        3.3.1.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
        3.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2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
        3.3.2.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析
        3.3.2.2 光荧光光谱测试(PL)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量子点发光机制及调色方法研究
    4.1 发光机制
    4.2 调色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硕士期间的专利申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多酚失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乳清废水
    1.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1.2.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1.2.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失活方法
    1.3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1.4 蛋白质-多酚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影响
    1.5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和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盐析法从乳清废水中分离胰蛋白酶抑制剂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大豆乳清废水的制备
        2.2.3.2 盐析法分离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条件的确定
        2.2.3.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得率的计算
        2.2.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5 SDS-PAGE鉴定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效果
        2.2.3.6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
        2.2.3.7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8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界面性质的测定
        2.2.3.9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泡沫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盐析法选择性回收胰蛋白酶抑制剂
        2.3.1.1 加盐量对盐析效果的影响
        2.3.1.2 乳清的固形物含量对盐析效果的影响
        2.3.1.3 pH值对盐析效果的影响
        2.3.1.4 优化实验结果
        2.3.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理化性质测定
        2.3.2.1 温度对STI抑制活力的影响
        2.3.2.2 pH值对STI抑制活力的影响
        2.3.2.3 FTIR分析
        2.3.2.4 CD分析
        2.3.2.5 界面性质分析
        2.3.2.6 STI的泡沫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滤结合扩张床法从乳清废水中分离胰蛋白酶抑制剂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超滤渗滤法制备大豆乳清蛋白
        3.2.3.2 大孔树脂结合扩张床分离胰蛋白酶抑制剂
        3.2.3.3 大孔树脂结合扩张床分离胰蛋白酶抑制剂单因素实验
        3.2.3.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得率的计算
        3.2.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3.6 SDS-PAGE鉴定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效果
        3.2.3.7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
        3.2.3.8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3.2.3.9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3.2.3.10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界面性质的测定
        3.2.3.1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泡沫性质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豆乳清废水超滤条件的确定
        3.3.1.1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3.3.1.2 大豆乳清废水超滤条件的确定
        3.3.2 大孔树脂分离胰蛋白酶抑制剂工艺研究
        3.3.2.1 大孔树脂的选择
        3.3.2.2 大豆乳清蛋白pH的选择
        3.3.2.3 洗脱剂的选择
        3.3.2.4 优化条件下的动态吸附曲线与解吸曲线
        3.3.3 扩张床分离得到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理化性质与界面性质
        3.3.3.1 温度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胰蛋白酶抑制活力的影响
        3.3.3.2 pH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胰蛋白酶抑制活力的影响
        3.3.3.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红外光谱分析
        3.3.3.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圆二色谱分析
        3.3.3.5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界面性质测定
        3.3.3.6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泡沫性质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GCG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失活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KTI和EGCG对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4.2.3.2 停留光谱和稳态荧光研究
        4.2.3.3 热力学测量
        4.2.3.4 KTI-EGCG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4.2.3.5 分子对接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GCG对KTI的失活作用
        4.3.2 停留光谱和稳态荧光研究
        4.3.3 EGCG与KTI的结合热力学分析
        4.3.4 KTI-EGCG复合物的结构特征
        4.3.5 分子对接研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大豆生物活性蛋白的制备、功能性质及输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生物活性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1.3 生物活性蛋白的生物活性
        1.3.1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
        1.3.2 大豆Bowman-Birk型蛋白酶抑制剂
        1.3.3 PR-5 蛋白
    1.4 蛋白质基纳米输送载体
        1.4.1 白蛋白
        1.4.2 大豆蛋白
        1.4.3 制备方法
        1.4.4 荷载和释放
        1.4.5 利用纳米颗粒载体提高营养素的生物利用度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KTI
        2.3.2 KTI的体外抗炎活性实验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从大豆乳清蛋白中分离蛋白酶抑制剂条件的优化
        2.4.2 从蛋白酶抑制剂中分离KTI
        2.4.3 优化条件下从蛋白酶抑制剂中分离KTI
        2.4.4 KTI的体外抗炎活性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输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KTI聚集体的制备和表征
        3.3.2 KTI聚集体的界面动力学性质
        3.3.3 荷载姜黄素KTIP的制备和表征
    3.4 结果
        3.4.1 KTI聚集体的制备与表征
        3.4.2 KTIP-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构建大豆Bowman-Birk型抑制剂纳米输送载体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BBI的制备方法
        4.3.2 利用等温曲线测定BBI的表面活性
        4.3.3 荷载姜黄素BBI纳米颗粒(Cur-BBI-NPs)的制备和表征
        4.3.4 BBI和姜黄素的相互作用
        4.3.5 体外生物可及性实验
        4.3.6 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
        4.3.7 细胞吸收抑制实验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BBI的表面活性
        4.4.2 Cur-BBI-NPs的制备与表征
        4.4.3 BBI和姜黄素的相互作用
        4.4.4 姜黄素的体外生物可及性研究
        4.4.5 姜黄素的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4.4.6 细胞吸收抑制研究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分子间二硫键稳定BBI纳米载体提高植物甾醇的生物可及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PS-BBI-NPs的制备
        5.3.2 PS-BBI-NPs的表征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PS-BBI-NPs的粒度、电位和形貌
        5.4.2 分子间的二硫键是稳定PS-BBI-NPs的主导因素
        5.4.3 PS在PS-BBI-NPs中的形态
        5.4.4 PS的包封率和荷载率
        5.4.5 PS的生物可及性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豆皮生物活性蛋白的提取、鉴定及一种新的天冬氨酸蛋白酶的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大豆皮蛋白质的Viscozyme L辅助提取法
        6.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6.3.3 SDS-PAGE
        6.3.4 MALDI-TOF-TOF MS
        6.3.5 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纯化
        6.3.6 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力和pH稳定性的测定
        6.3.7 温度对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6.3.8 酶活力抑制实验
        6.3.9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Viscozyme L处理对大豆皮蛋白质提取的影响
        6.4.2 SDS-PAGE和蛋白质鉴定
        6.4.3 GmAPN1K的酶学性质表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豆皮PR-5 蛋白的制备、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从大豆皮中纯化具抗菌活性的蛋白质
        7.3.2 MALDI-TOF-TOF MS鉴定
        7.3.3 δ-电位的测定
        7.3.4 圆二色(CD)光谱
        7.3.5 透射电镜(TEM)
        7.3.6 体外抗菌实验
        7.3.7 脂质体和含色素脂质体的制备
        7.3.8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7.3.9 内切-(1,3)-β-D-葡聚糖酶活性
        7.3.10 PR-5 蛋白与模型膜的相互作用
        7.3.11 同源建模
        7.3.12 PR-5 蛋白与(1,3)-β-D-葡聚糖的分子对接研究
    7.4 结果
        7.4.1 具抗菌活性的大豆皮蛋白质的纯化
        7.4.2 大豆皮抗菌蛋白的质谱鉴定
        7.4.3 GmOLPc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7.4.4 GmOLPc的功能分析
        7.4.5 GmOLPc的结构分析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3.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大豆乳清多肽饮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大豆乳清废水制备
        1.3.2 大豆乳清废水相关指标测定
        1.3.3 统计分析
        1.3.4 感官评定
    1.4 工艺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处理工艺确定及蛋白酶的选择
    2.2 热处理温度的确定
    2.3 热处理时间的确定
    2.4 酶解温度的确定
    2.5 加酶量的确定
    2.6 酶解时间的确定
    2.7 大豆乳清多肽饮料调配
3 结论

(7)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原理
        1.2.1 液相吸附
        1.2.2 泡沫相排液
    1.3 影响非表面活性物质分离效果的因素
        1.3.1 表面活性物质类型
        1.3.2 操作条件
        1.3.3 设备参数
        1.3.4 操作模式及分离工艺
    1.4 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4.1 泡沫分离金属离子和染料
        1.4.2 泡沫分离悬浮颗粒和微生物
        1.4.3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
    1.5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难题
        1.5.1 络合作用机制的确定
        1.5.2 泡沫性能的强化
        1.5.3 新型络合作用的建立
        1.5.4 络合物中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 机理研究
        1.6.2 工艺开发
第二章 大豆乳清蛋白协助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的机理和工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乳清蛋白络合作用机制
        2.3.2 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的影响因素
        2.3.3 二级泡沫分离工艺
    2.4 小结
第三章 鼠李糖脂协助泡沫分离番茄红素的机理和工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加工废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3.3.2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加工废水泡沫高度及泡沫半衰期的影响
        3.3.3 鼠李糖脂浓度对鼠李糖脂和番茄红素表面过剩的影响
        3.3.4 鼠李糖脂浓度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3.3.5 气体分布器孔径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3.3.6 进料流率对番茄红素分离效率的影响
        3.3.7 进料位置对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3.3.8 pH对泡沫分离番茄红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葛根素的机理和工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装置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修饰β-环糊精及其铜离子络合物的表征
        4.3.2 葛根素荧光增敏实验
        4.3.3 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用于超声法水提葛根素
        4.3.4 山药粘液质溶液的流动性能及泡沫性能
        4.3.5 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技术分离葛根素的工艺
    4.4 小结
第五章 消泡液中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机理和工艺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装置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蛋白质粉末中大豆异黄酮的成分分析
        5.3.2 批式解离实验
        5.3.3 泡沫分离技术分离大豆乳清蛋白的工艺
        5.3.4 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工艺研究
        5.3.5 固液吸附技术分离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工艺
    5.4 小结
第六章 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动力学
    6.1 引言
    6.2 理论部分
        6.2.1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2.2 吸附过程有效吸附传质区高度
    6.3 材料与方法
        6.3.1 实验试剂
        6.3.2 实验装置
        6.3.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大豆苷元单组分系统的吸附分离
        6.4.2 大豆苷元与大豆苷双组分系统的吸附分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大豆乳清废水中β-淀粉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大豆乳清废水中的主要成分
    3 β-淀粉酶的研究概况
        3.1 β-淀粉酶的来源
        3.2 β-淀粉酶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3.3 β-淀粉酶的纯化
        3.4 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
    4 β-淀粉酶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5 β-淀粉酶的应用
    6 立题意义
    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乳清蛋白成分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豆乳清成分分析
        3.2 条带1 MODI-TOF/TOF鉴定
        3.3 条带2 MODI-TOF/TOF鉴定
        3.4 条带3 MODI-TOF/TOF鉴定
        3.5 条带4 MODI-TOF/TOF鉴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淀粉酶的纯化方法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HiTrap SPFF 1mL阳离子色谱柱与HiTrap QFF 1mL阴离子色谱柱纯化β-淀粉酶结果的比较
        3.2 HiTrap QFF 1mL阴离子色谱柱对β-淀粉酶纯化条件的优化
        3.3 阴离子交换层析用梯度洗脱纯化β-淀粉酶条件的优化
        3.4 β-淀粉酶纯化条件的确定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淀粉酶酶学性质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高分辨MALDI-TOF测定β-淀粉酶分子量
        3.2 β-淀粉酶等电点测定
        3.3 β-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3.4 β-淀粉酶的最适反应pH值及pH值稳定性
        3.5 金属离子、抑制剂对β-淀粉酶的影响
        3.6 表面活性剂对β-淀粉酶酶活力的作用效果
        3.7 β-淀粉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3.8 β-淀粉酶的酶促动力学参数测定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淀粉酶工业化生产方法探索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β-淀粉酶单一工业化生产方法的探索
        3.2 超滤法和单宁酸沉淀法相结合与超滤法和酒精沉淀法相结合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β-淀粉酶在面制品上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
        2.3 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β-淀粉酶与市售β-淀粉酶在温度及pH方面的比较
        3.2 两种β-淀粉酶酶液对面制品硬度的影响
        3.3 响应面法优化大豆β-淀粉酶抑制面粉回升工艺条件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豆乳清蛋白成分鉴定二级质谱图
附录二
致谢

(9)塔壁效应在泡沫分离过程中排液行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泡沫演化概述
        1.2.1 泡沫结构
        1.2.2 泡沫排液、聚并和破裂机理
        1.2.3 泡沫排液聚并模型
    1.3 容器对泡沫排液影响
        1.3.1 容器形状对排液的影响
        1.3.2 容器壁润湿性对排液的影响
        1.3.3 容器直径对排液的影响
    1.4 泡沫分离研究进展
        1.4.1 泡沫分离简介
        1.4.2 泡沫分离的应用
        1.4.3 泡沫分离设备的改进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塔壁排液行为研究及塔壁排液模型建立
        1.5.2 塔壁构件分离塔分离性能研究及流体力学分析
        1.5.3 塔壁构件塔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塔壁构件塔上升泡沫排液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浓度对塔壁构件塔泡沫排液的影响
        2.3.2 气速对塔壁构件塔泡沫排液的影响
        2.3.3 分布器孔径对塔壁构件塔泡沫排液的影响
        2.3.4 粘度对塔壁构件塔泡沫排液的影响
        2.3.5 塔壁面积对泡沫排液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浓度对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2 气速对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3 装液量对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4 分布器孔径对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5 pH对塔壁构件塔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6 塔壁构件安装高度对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7 塔壁构件长度对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3.8 塔壁构件数量对泡沫分离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塔壁构件强化排液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塔壁排液速率模型的建立
        4.3.1 通道理论对排液速率的修正
        4.3.2 内通道排液速率模型的建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水力半径对无因次参数的影响
        4.4.2 水力半径对外内通道数量比T的影响
        4.4.3 水力半径对通道因子 β 的影响
        4.4.4 水力半径对排液速率和排液速率提高比率的影响
        4.4.5 持液量对排液速率提高比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塔壁构件泡沫分离塔分离效率模型的建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5.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5.3 泡沫分离效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5.3.1 流体力学分析
        5.3.2 富集比和回收率的预测模型建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0 不同数量塔壁构件塔液体流率和持液量的关系图
        5.4.1 不同气速下塔壁构件塔液体流率的预测
        5.4.2 不同气泡大小下塔壁构件塔液体流率的预测
        5.4.3 不同粘度下塔壁构件塔液体流率的预测
        5.4.4 不同气速下塔壁构件塔富集比和回收率的预测
        5.4.5 不同气泡大小下塔壁构件塔富集比和回收率的预测
        5.4.6 不同粘度下塔壁构件塔富集比和回收率的预测
        5.4.7 气泡聚并对富集比的影响
        5.4.8 塔壁构件对气泡表面过剩量 Г 和质量吸附流率 Φ 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塔壁构件塔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装置
        6.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泡沫分离染料机理
    6.4 实验结果和讨论
        6.4.1 塔壁构件塔处理结晶紫模拟废水
        6.4.2 塔壁构件塔两级泡沫分离处理印染废水
        6.4.3 Fenton试剂法对印染废水的后处理
    6.5 小结
第七章 塔壁构件塔在大豆蛋白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装置
        7.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7.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7.3 实验结果和讨论
        7.3.1 温度对溶液粘度、泡沫稳定性、起泡性、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
        7.3.2 塔壁面积对泡沫稳定性、起泡性、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
        7.3.3 料液浓度对溶液粘度、泡沫稳定性、起泡性、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
        7.3.4 pH对溶液粘度、泡沫稳定性、起泡性、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
        7.3.5 气速对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
        7.3.6 二级泡沫分离
        7.3.7 不同结构泡沫分离塔分离大豆乳清蛋白废水分离效率对比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用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发酵液原料
        1.1.2菌种
        1.1.3培养基
    1.2实验方法
        1.2.1菌悬液制备
        1.2.2发酵培养
        1.2.3种子培养
        1.2.4产单细胞蛋白培养条件优化
    1.3检测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菌种的筛选
    2.2产朊假丝酵母的种子培养时间
    2.3不同接种量对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影响
    2.4不同装液量对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影响
    2.5不同培养温度对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影响
    2.6不同培养时间对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影响
3结论

四、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乳清废水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时玉强,李顺秀,马军,王洪彩,刘军,鲁绪强. 中国油脂, 2021(01)
  • [2]大豆乳清废水中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研究[D]. 姜闪.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6)
  • [3]用豆腐废水制作碳量子点及其发光机制研究[D]. 王鸿. 云南大学, 2018(01)
  • [4]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多酚失活机理研究[D]. 程芬芬.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大豆生物活性蛋白的制备、功能性质及输送特性研究[D]. 刘春.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大豆乳清多肽饮品的开发[J]. 李雪,赵晨晨,钱方,牟光庆.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17(01)
  • [7]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D]. 刘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8]大豆乳清废水中β-淀粉酶的分离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D]. 关艳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9]塔壁效应在泡沫分离过程中排液行为及应用研究[D]. 卢珂.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6)
  • [10]用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J]. 温子健,钱方,妥彦峰,姜淑娟,牟光庆.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