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水利水电科技进步总目录》

2001年《水利水电科技进步总目录》

一、《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1](2021)在《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文中认为鉴于工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高陡堆石边坡工程,其稳定性、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对工程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建立高陡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通过模拟极限工况下的边坡失稳过程,分析该高堆石边坡的堆石运动、挡墙受力以及边坡整体变化情况。根据平均不平衡力比,将堆石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重点分析各阶段内边坡体型、堆石位移、堆石速度等的变化;通过监测堆石边坡能量、挡墙受力等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堆石边坡的失稳机制;通过对比初始状态和失稳后块石位移与越过特定位置的块石数量,论证挡墙措施的阻滑作用;结合到达河床底部的颗粒数量和挡墙受力变化情况,认为堆石边坡底部的混凝土挡墙迫切需要加强,通过对高陡堆石边坡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明确了边坡失稳过程、影响范围,并提出了混凝土挡墙的建议高度。

杨玥[2](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张汶海[3](2019)在《基于坝群影响与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河流生态流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坝群集中建设改变了河流自然水文情势,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逐渐退化。金沙江中游流域水能资源丰富,随着干支流坝群加快建设,流域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威胁,其水文影响规律、水文生态响应关系以及生态流量需求确定成为亟待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金沙江中游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一种适用于水库群影响流域的生态流量评估框架,提出了IHA(水文改变指标)计算所需数据量的评价方法,识别了坝群建设造成的水文累积效应及干流、支流的水文影响差异,建立了坝群河流关键水文因子和生态因子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确立了关键水文因子的变动阈值,最后对金沙江中游河流群生态流量进行评价,识别出关键水文因子重点调节断面,并提出流域生态流量管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评估框架,通过识别坝群对水文影响重点影响区,构建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确定典型生态指标健康阈值,提供了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需求建议,评估框架可为水库群影响流域的生态流量需求确定提供思路清晰、结果直观的指导。提出了IHA计算数据量的评价方法,界定了IHA计算数据量要求。利用该方法对金沙江中游流域1971~2015年期间IHA计算数据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干流IHA计算所需数据量达到10/90的可信度;流域支流IHA计算所需数据量达到30/80的可信度。识别了金沙江中游干、支流坝群集中建设前后的水文指标改变程度及差异。结果表明,流域干流攀枝花断面水文改变累积影响明显,水文高度改变占比达到62.5%,支流水文改变累积影响均达到中度或高度改变(>33%)。坝群单位建设特征因素下的水文改变度,干流明显低于支流。构建了金沙江中游水文-生态响应量化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生态学意义,选定了鱼类丰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为关键生态因子,分别确定了影响鱼类丰度和河岸带植被覆盖的3个关键水文因子,并建立了关键水文因子与生态因子变化百分比的量化响应关系。提出了流域生态流量水文因子的需求建议,通过干扰指数判别法确定河流生态系统两个典型生态指标的健康状况阈值,结合所构建的水文-生态响应量化关系,确定了两个典型不同健康水平下生态流量关键因子变动阈值,并以2016年为例给出了坝群生态流量重点调节断面及管理建议。

葛小寒[4](2018)在《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文中提出明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表现在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之上。作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明代农业生产的扩大支撑着当时社会的调整与转型,与此同步的则是明代农书数量的喷发,并由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学知识体系。那么,对于明代农书的研究便是必要的:一方面,明代农书所蕴含的农学知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明代农书更是深深浸润在当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诚然,前辈学者已经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相当的讨论。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基础的“文献考辨”之上对当时农书所记载的“科学技术”进行评介,抑或是利用农书中透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前人对于明代农书本身的讨论仍是缺乏的,尤其缺少在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之上,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从“文本”与“知识”的角度考察明代农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明人的观念中究竟是如何认识作为概念的“农书”。借助于当时士人留下的“文集”、“书目”与“农书”进行分析,明人对于“农书”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为多元且伴随着参与性程度的不同发展出异样的农书观。为了研究方便而对于这种多元的“农书”认识作一概括的话,可以总结为:明代的农书便是当时的农事书、农艺书与农政书。明晰了这一范畴之后,梳理现存与佚失的明代文献,不难得出有明一代大约诞生了 502种农书的结论。但是数量的巨大不能掩盖当时农书存在着大量抄袭、翻刻的情况。因此,单纯从农学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代的有价值的农书数量将下降到300种以下。不过,无论明代究竟有多少种农书,对于它们的文献考证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农书的作者、版本与诞生时代在之前的农书目录里面有误,还有一些农书是前人未见的,另有一些已经侠失的农书也可以辑佚。如果说“文本”研究专注于文献本身,那么“知识史”视角下的农书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农书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明代农书与宋代农书的比较可以揭示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农学知识关注的变化。主要通过内容、作者与时空分布的对比,宋、明农书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一目了然:相较于宋代,明代的农书更加注重“统合”,其中负载的农学知识则进一步下移,作为农书生产的动力也不再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另从“空间”角度来说,明代农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花谱”,除了在知识性上超越宋代以外,还更多承担了专业知识记载之外的交往功能。简言之,在明代的社会空间中,以“花谱”为代表的农书参与了当时士人社交网络的建构。此外,“知识史”的视角除了较为宏观的考察之外,更加关注一种知识或书籍的生产、传播、阅读以及社会影响。从《树艺篇》与《汝南圃史》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来看,明代农书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富有弹性。在“稿本”农书到“刻本”农书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农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农学知识被删去、另一些农学知识被加入的过程。农书诞生以后的传播活动,官府在其中起到了较为显着的作用。因此考察明代官刻农书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可以作为个案了解当时农学知识的传播面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传播是农书生产方或者农书刊刻方的行为,农书中承载的农学知识能否真正为时人认同或接受,还得考察当时农书的阅读问题。对此,由于诞生时间颇早,且在明代流传较广的《救荒本草》与《野菜谱》便是探讨农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个案。基于农书内容、序跋以及阅读者的书目、批语,乃至翻刻过程中的改造活动,明代农书阅读的多元面向可以被充分挖掘。例如以上两种野菜书的阅读活动,便呈现出早期阅读与晚期阅读的极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晚明士人对于农书的阅读往往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最后,农书与地方社会关系往往不被前人研究所重视,这固然是因为地方性农书不宜保存流传。然而,《亳州牡丹史》却能填补这种研究方向的空白。该书不仅是亳州牡丹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亳州士人与一般百姓从事花事交往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一文本,晚明亳州的地方社会显得更加饱满,而《亳州牡丹史》本身也离不开这一社会的制约,尤其是其中所凸显的对于“阶层”变动的敏感。综上所述,明代农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旧有农业文献的整理与考察,更是对于其中所记录的农学知识的分析。这种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过多的侧重在“科学技术”的介绍,而忽略了知识以及其载体(农书)的概念、时空变迁、生产过程、传播活动、阅读与接受等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才是后人进一步理解当时农学实况的钥匙。

谭黎娜[5](2018)在《杭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河杭州段的水文过程对杭州城市雨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过程理论,研究杭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以运河水网所在的杭州江北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80年代、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五期景观类型图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利用1981-2010年运河拱宸桥站特征水位数据作为水文指标,分析了运河杭州段的水文过程变化趋势;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找出了与水文过程显着相关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发现:(1)除了面积指标以外的其他景观格局特征如形状、聚集度等对水文过程也存在影响,因而不能忽视除了面积以外的其他景观格局特征对水文过程的影响。(2)杭州江北城区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改变,主要变化特征为:建设用地侵占耕地而建,导致耕地的面积和优势度不断下降,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优势度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连通度在不断增加,相反,耕地的破碎度在不断增加;景观整体的破碎度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升高。(3)最低水位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较大,其在三十年间有显着的升高趋势,这与耕地面积减小、耕地形状趋于复杂、建设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最大斑块面积增加、建设用地聚集度升高、景观整体破碎度和复杂性增加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密切相关。最高水位受降水影响较大,在景观格局上,受水域类型的面积、边缘、形状、聚集度等景观格局特征影响。(4)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受限于降水量,降水量较少时,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的作用更加凸显。不同特征水位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最低水位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大于最高水位。最后,基于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的关系,提出了对自然水循环进行修复的建议:在小尺度上,改造建设用地的水文特性,使其从不透水变成透水;在大尺度上,考虑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本文可为杭州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黄勇[6](2016)在《西南山地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研究 ——以宝兴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流域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梯级水电开发工程直接或间接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影响,如水环境恶化、河流连续性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这些影响使得梯级水电开发颇受争议。与其它地貌单元相比,我国西南山地河流梯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研究,尤其是在中、大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河流生物类群及生态过程对环境改变的响应及其机制也缺乏必要的了解。本文以宝兴河流域梯级电站(硗碛、宝兴、小关子、铜头和雨城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围绕水环境、水生生物、植物枯落物分解和景观格局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研究,侧重从个体到系统层次,在中、大尺度上研究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梯级水电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1)硗碛、宝兴、小关子、铜头等电站所处河段由建设前的河道急流型转变为受人工调控的湖库缓流型,水位变幅较原天然河道显着增加。其中,硗碛水电站库区年内水位变化规律性较强,年内水位最小值与最大值在死水位2060 m至正常蓄水位2140 m间变动,水库多年平均水位年内变化幅度为71.6 m;其他四座水电站运行期各水库年内水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3 m、0.9 m、2.0 m和1.7 m。(2)各梯级电站运行对下游河段产生减水影响,在大坝至下游厂房间形成了减水河段,减水影响在不同梯级电站存在差异。硗碛电站下游形成了三段减水河段,宝兴电站下游形成两段减水河段,小关子、铜头两座电站均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没有考虑泄放生态流量,电站也没有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可能性,枯水期没有下泄生态流量,丰、平水期则有弃水。雨城电站由于是径流式电站,不存在下游河段减水问题。(3)根据对梯级电站中硗碛、铜头两座高坝大库的水温实测结果,硗碛水库库区水温无明显分层现象,铜头电站水库水温结构为完全混合型,水温无分层现象。硗碛电站尾水口下游河段水温高于天然河道,增温区间为3.6℃-5.2℃,尾水口附近河道比天然河道高3.0℃。(4)梯级电站建库对水质有一定影响,总体看,梯级电站各库区水质总体质量较好,基本满足水质标准要求,水质没有恶化。(5)根据水文学法中的Tennant法、生态水力学法、水力学法中的湿周法对比研究结果,并结合考虑电站所在地理位置、环境状况等,硗碛、宝兴、小关子、铜头电站推荐分别按照2.39 m3/s、3.89 m3/s、8.91 m3/s和9.86 m3/s下泄生态流量。二、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1)梯级水电开发使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区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均发生了定的改变。其中,浮游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减水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以硅藻门占绝对优势,蓝藻门、绿藻门也占有一定比例,现存量呈不规律的变化。浮游动物的变化表现在浮游动物在种类数量明显减少,组成成分趋于简单化,以原生动物占优势,现存量呈增加趋势。底栖动物的变化表现在种类数量显着减少,其中硗碛、民治河段的种类数量减少最为显着,以蜉蝣目占优势,现存量呈不规律变化。水体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氧、电导率、pH、水深和盐度、水温、海拔和氧化还原电位盐度等对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现存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2)梯级水电开发使鱼类种群组成进一步简单化,不同鱼类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波动。原分布的裂腹鱼类、劁6类和爬岩鳅类分别在库区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山鳅、副鳅类和高原鳅类逐渐转变成优势物种分布在库区和减水河段。另外,适应能力较强、性成熟周期短的小型鱼类如山鳅、副鳅类和高原鳅类等逐步取代裂腹鱼类和觥类成为流域内的主要经济鱼类。受梯级电站建设影响,各电站坝下河段部分鱼类的产卵场面积缩小或丧失。电站建设对越冬场和索饵场影响相对较小。目前,硗碛水电站库区为最大的鱼类越冬场,其次是宝兴、小关子、铜头和雨城水电站库区。三、水位波动对沿岸带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宝兴河流域沿岸带优势物种桤木(Alnus glutinosa)和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为实验材料,运用分解袋法和原位实验,研究了两种植物枯落物在铜头水库库区不同水深(0m、1m、5m、10m)处的分解动态。研究表明,在库区不同处理的水深处,沿岸带优势植物柳杉和桤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无显着差异;但是,水深、物种及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柳杉和桤木N、P元素的释放均有显着影响。其中,柳杉和桤木N元素、桤木P元素均表现为净释放,而柳杉中P元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累。另外,在不同水深处理中,细菌和真菌对分解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分解阶段有所不同。随水深增加(5m、10m)和分解的进行,桤木中真菌和细菌的菌落形成数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柳杉中的真菌生物量在经过分解初期上升随后经历一个降低过程后,在分解后期又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与在相对深水层(5m和10m)处比浅水层(0m和lm)处氧含量较低,缺氧的环境抑制细菌分解作用,但同时也会利于一些特殊真菌类对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有关。显然,细菌和真菌的这种变化趋势除受分解材料的质量特征和分解时间影响外,也与水深的变化有关。分解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不但与待分解资源的质量特征和分解者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有关,也受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调控。电站水库蓄水对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将影响分解者生物群落多样性、呼吸和生物量,进而影响河流一些重要生态过程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有关分解对梯级电站水文环境改变的响应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可为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揭示梯级电站的生态影响提供参考。四、梯级水电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基于移动窗口的破碎化指数计算方法与空间相关分析相结合能够较好地表达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在以像素为中心的局部尺度上破碎化与各影响因素直接的关系。2)虽然从全局尺度上来看所选因素和CODⅣ (Change of DIVISION)之间相关关系较小,但当前后时间段进行比较时可知,人类水电开发活动导致了破碎度的增加。3)重分类后的相关分析表明坡度(SLP)和CODⅣ直接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R=0.857),而距河流距离(DFR)和CODⅣ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R=-0.837)。高程(ELV)和CODⅣ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低于前两者(R=-0.770)。距硗碛水库距离(DFQ)与COD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陈柏娟[7](2015)在《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鱼类资源初步分析》文中提出2013年6月至9月,对红水河天生桥水库、平班水库、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化水库、乐滩水库、桥巩水库共7座已竣工使用的梯级电站水库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通过对采获的1099尾鱼类样本表形性状、年轮及性腺相关参数的测定和统计分析,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调查期内,红水河各座调查水库共“采获”鱼类66种,隶属于5目14科59属;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有2科47种,占采获鱼类种类总数的71.21%;其次为鲇形目,4科10种,占15.15%;鲈形目6科7种,占10.61%;鲑形目和鲟形目各1科1种,各占1.52%。在科级分类阶元上,以鲤科鱼类为最大类群,有42种,占采获鱼类种类总数的63.64%;鳅科和鳍科各5种,分别占7.58%;鲇科3种,占4.55%;鮨科2种,占3.03%;胡子鲇科、鮰科、丽鱼科、鰕虎鱼科、刺鳅科、太阳鱼科、塘鳢科、银鱼科、鲟科各1种,均占1.52%。2.梯级电站建设前后,红水河“有记载”(包括本次调查团队已往收集样本及调查访问等相关信息)生活或洄游通过的鱼类171种,隶属8目25科103属。忽略可能有生活或洄游通过但本次未采获到的种类,红水河各梯级电站库区现有鱼类的目、科、属和种分别为“有记载”鱼类的62.50%、56.00%、57.28%和38.60%。总体上,与有记载相比,现存鱼类种类数量下降趋势突出。3.调查区现有专业和非专业捕捞鱼船共4867艘,2012年总捕捞量为5024吨。渔获物中鳙、鲤、翘嘴红鲌、餐、草鱼、斑鳠、鲫、赤眼鳟、卷口鱼、大口鲇等约占总渔获量的80%,是各梯级电站库区种群数量最多、渔获量最大的种群。按资源开发率50%计,2012年红水河7座调查电站水库鱼类总资源量约10049吨。4.由于近年来可能的捕捞过度,以及水域生态环境从原河相向湖相转变,导致非定居型鱼类产量逐年下降。在单一种类上,采获的66种鱼类中,餐的种群生物量(尾数)约占渔获总量的10%,鱼类优势种群小型化趋势明显。5.由于网箱养殖鱼类逃离等缘故,近年来外来鱼类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不少适应水库环境的外来种类大量繁殖,影响本地物种的发育繁殖;各水库罗非鱼数量有所增多,形成竞争优势;上游库区肉食性翘嘴红鲌种群数量较大,在个别水库形成了优势种群。6.水库建成蓄水后,受影响最大的是产漂浮性卵的大型洄游性鱼类,尤其是“四大家鱼”等多种淡水鱼类的洄游受到严重阻隔,加之产卵场所减少,被迫向上游湾、汊迁移;漂浮性鱼卵也因大坝的阻断不能正常漂流孵化,导致相关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下降。7.在采获鱼类的年龄组成上,各水库鱼类年龄组成简单,多种鱼类以2~3龄的低龄鱼居多,5龄及以上鱼类极少,鱼类种群多样性明显下降。8.水质状况:比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GB3838-88),按“综合水质级别的判断”的各库区水质均为II类;在营养水平上,上游至下游,从天生桥水库至乐滩水库的6座水库水质均为中营养型,桥巩水库水质为轻度富营养型。

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8](2014)在《《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在创刊30周年之际,回顾了期刊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期刊定位、栏目设置、出版周期、封面及版式设计、期刊数字化、编辑流程现代化、网络出版、电子发行以及读者、作者群等方面,阐述了期刊发展变化情况。介绍了期刊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被中文核心期刊遴选,以及获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刊物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发挥期刊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编委会及编辑部建设、加强计划组稿工作、严把审稿关、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加快编辑工作现代化和期刊数字化进程等方面的办刊经验。提出了期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探讨了解决途径,同时对期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家君[9](2014)在《中国水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对世界水资源危机和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实矛盾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水资源的利害两重性与稀缺性等基本特性,继而引出水资源及其权属管理的论题。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水权制度的研究情况,总结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理论和水权制度,研究分析了国外水权交易和水市场建设及水价体系的构建,剖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并对中国水权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即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国内外水权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与基本思路。在水权基本理论研究分析方面,基于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对水资源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对水权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分析,为水权制度研究分析打下了基础。在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总结分析方面,着重从初始水权的界定和使用权获取的角度分析了国外基本水权制度,剖析了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研究了国外水价体系,总结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重点总结了可供中国借鉴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即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建立健全水法规,其中对美国、法国、以色列、墨西哥等一些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分别进行了总结;思考了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三点启示,即因时因地制宜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水权制度的首要理念,明晰水权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措施,水权交易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总结分析方面,阐述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概况,分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水权交易和水价实践,剖析了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和水权交易方面的典型案例,总结分析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的实证研究方面,以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为典型案例,对水权初始分配中的水价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改革的对策建议;对跨区域水权交易案例南水北调的水权与水市场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基于水资源生产函数的水资源贡献度和水资源贡献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前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对跨行业水权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被转让挤占的农业水权及其补偿额度进行了测算。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研究方面,借鉴国外水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水资源配置的均衡分析,提出了水资源配置的制度优化方案,即把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和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模式,同时从宏观角度分析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优化政府管制的重要途径,提出应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提出了水权初始分配必须坚持的原则、水权初始分配体系建设及关键环节;三是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剖析了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分析了可交易水权,提出了水市场建设思路;四是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分析了水价的科学内涵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水价体系构建建议;五是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重点是明确界定水权概念,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等。

王文冬[10](2014)在《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正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作为饮用水的发源地及供应源头,饮用水水源亦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所在,如何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是有关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饮用水水源管理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措施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为主题,详细阐述了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并以科学合理性、客观独立性、代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数据驱动型与评价可操作性相结合五个层次为原则,在前人有关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了以饮用水水源安全为目标层;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饮用水水源管理安全以及饮用水水源职业健康安全四方面为准则层;饮用水水源水质等级评价、饮用饮水水源富营养化等级评价、饮用水水源水量来供比评价以及饮用水水源水资源开采率等八个方面为指标层的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科学合理性、典型代表性、目的明确性为原则,构建了饮用水水源安全方法体系,运用优化层次分析法以及G1赋权法从饮用水水源水量安全、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饮用水水源管理安全以及饮用水水源职业健康安全四个层次,对各饮用水水源进行了权重划分,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了饮用水水源的模糊评判模型,最终模糊综合指数法以及隶属度最大原则,对各饮用水水源进行了安全等级划分,并应用该评价体系应用对辽宁省17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行安全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饮用水水源安全状态达到Ⅲ级及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共计148个;23个饮用水水源安全等级为Ⅳ级; 5个饮用水水源安全等级处于V级。另外,本研究在研究国内外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法模型理论,构建了各饮用水水源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辽宁省部分饮用水水源未来在2015年的10项常规水质监测指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所预测的10个地下水水源的pH、浊度、色度等10项常规水质指标在2015年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另外,本研究针对各饮用水水源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完善建议。

二、《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离散元原理及模拟方法
2 工程背景与离散元模型建立
3 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
4 结 语

(2)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坝群影响与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河流生态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坝群建设造成水文生态累积影响研究
        1.2.2 河流生态流量研究
        1.2.3 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评估框架构建
    2.1 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评估框架主要理论基础
        2.1.1 河流连续、非连续体概念
        2.1.2 洪水脉冲概念
        2.1.3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2.1.4 自然水文情势概念
        2.1.5 多尺度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概念
        2.1.6 生态流量“弹性”目标管理概念
    2.2 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评估框架相关方法
        2.2.1 水文改变指标方法
        2.2.2 IHA数据量可信度评价方法
        2.2.3 河流水文过程模拟方法
        2.2.4 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构建方法
    2.3 水库群影响流域生态流量评估框架
    2.4 小结
第3章 金沙江中游流域水文变动与坝群影响识别
    3.1 流域概况
        3.1.1 地形地貌特征
        3.1.2 河流水系分布
        3.1.3 气候条件
        3.1.4 坝群建设情况
        3.1.5 社会经济状况
    3.2 流域水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1 径流和降水数据
        3.2.2 流域径流和降水总量变化趋势
        3.2.3 流域年平均径流深和平均降水量变化
        3.2.4 径流和降水年际的变差系数
    3.3 流域水文改变评估及结果
        3.3.1 IHA计算数据量评价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3.2 各支流坝群建设引起的水文改变影响分析
        3.3.3 流域坝群累积建设引起的水文改变影响分析
    3.4 坝群建设特征因素与水文因子变化的关系
        3.4.1 流域坝群数量与水文因子改变关系
        3.4.2 流域坝群累积高程与水文改变程度关系
        3.4.3 流域坝群装机容量与水文特征改变关系
        3.4.4 流域坝群平均间距与水文特征改变关系
        3.4.5 流域坝群累积库容与水文改变程度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流域水文-生态响应关系与生态流量需求确定
    4.1 水文生态数据准备
        4.1.1 水文生态数据采样点布置
        4.1.2 水文基础数据收集与径流模拟
        4.1.3 生态基础数据集
    4.2 关键生态水文因子组确定
        4.2.1 生态水文因子筛选
        4.2.2 关键水文因子组生态学意义
    4.3 水文生态变化量化响应关系构建
        4.3.1 河道内鱼类水文-生态量化响应关系
        4.3.2 河岸带植被水文-生态量化响应关系
    4.4 生态流量关键水文因子变动阈值
        4.4.1 生物学干扰指数分值计算方法
        4.4.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典型指标阈值
        4.4.3 生态流量关键水文因子变化阈值
    4.5 基于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流域生态流量需求确定
        4.5.1 河道内鱼类丰度保护的生态流量需求确定
        4.5.2 河岸带植被覆盖度保护的生态流量需求确定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的多元农书观
    第一节 一般性观察:文集中的“农书”
    第二节 分类性观察:目录中的“农书”
    第三节 专门性观察:农书的自我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农书数量考辨
    第一节 明代农书数量初考: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中心
    第二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一:增加
    第三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二:删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农书汇考
    第一节 《中国农学书录》所录明代农书补正
    第二节 明代稀见农书考述
    第三节 明代已佚农书辑考
    第四节 《农说》撰者马一龙新考
    第五节 《树艺篇》新考
    第六节 再论《沈氏农书》与《乌青志》
第四章 明代农书的内容、作者与时空:与宋代比较
    第一节 明代“狭义”农书考述
    第二节 宋明农书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宋明农书作者的比较
    第四节 宋明农书时空分布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农书的撰写特点:以花谱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花谱述略
    第二节 作为交往工具的花谱
    第三节 作为自然知识的花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农书的生产:从《树艺篇》到《汝南圃史》
    第一节 《树艺篇》与农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树艺篇》与《花史》:农学知识的两次加工
    第三节 《汝南圃史》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农书的传播:以官刻农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官刻农书考述
    第二节 明代农书的官刻过程
    第三节 农学知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明代农书的阅读:《救荒本草》与《野菜谱》
    第一节 从私密阅读到开放阅读
    第二节 开放阅读与“荒政取向”的延续
    第三节 从开放阅读到多元阅读
    第四节 讨论:写作、刊刻与阅读
第九章 明代农书与地方社会:以《亳州牡丹史》为例
    第一节 亳州牡丹与《亳州牡丹史》
    第二节 《亳州牡丹史》所录亲友小考
    第三节 《亳州牡丹史》所见明代亳州花事活动
    第四节 《亳州牡丹史》中的阶层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杭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1 景观格局
        1.1.2 水文过程
    1.2 问题的提出
        1.2.1 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对杭州城市雨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2 杭州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下垫面变化影响水循环过程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格局指数方法
        1.5.2 水文过程研究——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
        1.5.3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5.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洪涝问题的成因及杭州市洪涝问题现状分析
        2.1.1 本质:自然水循环过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2.1.2 杭州市洪涝问题的形成基础
        2.1.3 杭州市内涝问题随城市化进程日渐显现
    2.2 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影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 已有研究多关注用地类型及其面积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2.2.2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过程理论和方法可作为研究依据
    2.3 城市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关系现有研究的不足
        2.3.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缺少依据
        2.3.2 在研究方法上缺少创新
    2.4 本章小结
3 1981-2010年杭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 杭州市概况及研究范围
        3.1.1 杭州市概况
        3.1.2 研究范围
    3.2 景观类型图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说明
    3.4 研究区域1981-2010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用于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分析的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4.2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结果分析
        3.4.3 景观整体水平指数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1981-2010年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变化分析
    4.1 水文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五年际水位变化分析
    4.3 年际水位变化分析
    4.4 月际水位变化分析
        4.4.1 水位的年内分布特征
        4.4.2 月际水位序列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1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总览
    5.2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与特征水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5.2.1 耕地类型
        5.2.2 水域类型
        5.2.3 建设用地类型
    5.3 景观整体水平指数与特征水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降水和水利工程因素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分析
        5.4.1 降水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
        5.4.2 水利工程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基于景观格局—水文过程关系的杭州城市雨洪安全策略
        6.2.2 未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
    附录2 Fragstats4.2 中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
    附录3 Fragstats4.2 中景观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
    附录4 Fragstats4.2 中景观整体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
作者简历

(6)西南山地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研究 ——以宝兴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全球与中国水电发展
        1.1.2 我国水电发展面临的问题
        1.1.3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4 水电开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政策分析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宝兴河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河流水系
        2.1.3 气象水文
        2.1.4 地形地貌
        2.1.5 水资源状况
        2.1.6 水生生物资源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2 宝兴梯级水电开发现状
        2.2.1 宝兴河干流水电开发现状
        2.2.2 宝兴河支流水电开发现状
    2.3 研究方案
        2.3.1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3.2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
        2.3.3 水位波动对沿岸带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
        2.3.4 水电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
    2.4 技术路线
3 水电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对水文的影响
        3.1.2 对水温的影响
        3.1.3 对水质的影响
        3.1.4 最小生态流量
    3.2 讨论
    3.3 小结
4 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
    4.1 结果
        4.1.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
        4.1.2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
        4.1.3 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
        4.1.4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5 水电梯级开发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梯级电站建设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4.2.2 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4.3 小结
5 水位波动对沿岸带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
    5.1 结果
        5.1.1 桤木和的柳杉初始质量特征
        5.1.2 桤木和柳杉的干重动态变化
        5.1.3 桤木和柳杉的N、P动态变化
        5.1.4 微生物呼吸速率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5.1.5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形成数(CFU)的动态变化
    5.2 讨论
        5.2.1 水位波动对沿岸带凋落物干重损失及氮、磷动态的影响
        5.2.2 细菌和真菌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
    5.3 小结
6 水电开发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
    6.1 结果与讨论
        6.1.1 宝兴河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6.1.2 东河流域引水式水电开发景观破碎度时空分析
    6.2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宝兴河流域各河段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附录2:宝兴河流域各河段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附录3:宝兴河流域各河段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鱼类资源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河流型水库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1.1.1 主要研究内容
        1.1.2 主要研究方法
        1.1.3 我国河流型水库鱼类资源的变化趋势
    1.2 红水河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河系特征
        1.2.3 梯级电站建设
    1.3 红水河鱼类资源研究概况
    1.4 水库鱼类资源面临的问题
        1.4.1 江河水利工程对水库鱼类资源的影响
        1.4.2 渔业生产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1.5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调查研究方法
    2.1 调查范围
    2.2 调查项目
    2.3 鱼类资源调查
        2.3.1 鱼类样本采获方法
        2.3.2 样本测定及年龄鉴定
    2.4 渔业生产调查
    2.5 理化因子调查
        2.5.1 采样点设置
        2.5.2 水样采集及保存
        2.5.3 测定项目及检测方法
    2.6 数据处理
        2.6.1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2.6.2 Jaccard相似性系数公式
        2.6.3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2.6.4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
        2.6.5 体长(L)与体重(W)关系式
        2.6.6 成熟系数公式
        2.6.7 丰满度公式
        2.6.8 繁殖力公式
        2.6.9 水质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
        2.6.10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2.6.1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第三章 红水河鱼类资源现状
    3.1 红水河鱼类物种组成
    3.2 红水河鱼类区系分析
    3.3 各库区渔获物组成及优势种
        3.3.1 天生桥库区
        3.3.2 平班库区
        3.3.3 龙滩库区
        3.3.4 岩滩库区
        3.3.5 大化库区
        3.3.6 乐滩库区
        3.3.7 桥巩库区
    3.4 各库区采获鱼类样本的物种多样性
        3.4.1 各库区鱼类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3.4.2 各库区采获鱼类群落的相似性
    3.5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
    3.6 鱼类多样性特征分析
    3.7 外来物种对红水河鱼类资源状况的影响
    3.8 渔业生产
第四章 红水河主要经济鱼类及生物学
    4.1 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生态特点
    4.2 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现状
        4.2.1 鲫鱼
        4.2.2 南方拟餐
        4.2.3 餐
        4.2.4 尼罗罗非鱼
        4.2.5 大口鲇
        4.2.6 黄颡鱼
第五章 理化因子
    5.1 物理指标
    5.2 化学指标
    5.3 各库区水质状况评价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其参加的课题

(8)《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期刊概况
2 期刊创刊与定位
    2.1 创刊背景
    2.2 期刊的定位
3 期刊发展变化情况
    3.1 出版周期及页码变化
    3.2 栏目设置及变化
    3.3 作者群、作者地区、作者机构及作者职称变化
    3.4 期刊订阅、发行变化情况
    3.5 期刊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4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4.1 发挥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4.2 突出期刊长江特色及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特色
    4.3 发挥期刊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作用
5 加强编委会及编辑部建设
    5.1 领导关怀和支持是办好《院报》的重要保证
    5.2 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
    5.3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6 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期刊整体质量
    6.1 加强计划组稿工作
    6.2 严格把好审稿关
    6.3 认真做好编辑、校对、质检、审读工作
    6.4 扩大对外交流、增加英文图表名及参考文献为了扩大对外交流, 增加国外读者的可读性, 在
    6.5 换封面、改版式
    6.6 提高编辑现代化水平, 加快期刊数字化进程
    6.7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
7《院报》历年取得的成绩
    7.1 获奖情况
    7.2 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7.3 被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情况
    7.4 其他收录情况
8《院报》存在的不足
    8.1 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稿件不足
    8.2 论文报道时差偏长
    8.3 编辑队伍高级人才偏少
9 今后努力方向
    9.1 保持期刊特色, 不断提高刊物整体质量
    9.2 加快知识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期刊电子化建设
    9.3 加强焦点、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报道
    9.4 加强与大型出版集团合作, 提高期刊影响力

(9)中国水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
        二、关于水权制度研究
        三、关于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与展望
第二章 水权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一、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二、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和用水经济增长弹性规律:用水趋势分析
        三、水资源管理
    第二节 水资源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水资源特性分析
    第三节 水权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现代产权理论
        二、产权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三、水权特性分析
第三章 国外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一节 国外基本水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一、滨岸权原则
        二、优先占用权原则
        三、比例分享原则
        四、绝对所有权、合理使用权与相对所有权原则
        五、公共水权原则
        六、可交易水权原则
    第二节 国外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建设
        一、水权交易
        二、水市场建设
    第三节 国外水价体系的建立
        一、水价体系类型
        二、水价构成
        三、国外水价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典型国家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探索建立科学的水权制度
        三、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四、国外水权制度建设经验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水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状况
        一、中国水权思想历史沿革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
    第二节 中国水权初始分配实践
        一、水权初始分配发展历程
        二、水权初始分配方式
        三、水权初始分配基础工作及典型案例
    第三节 水权交易实践
        一、水权交易实践总体分析
        二、水权交易典型案例
    第四节 水价实践
        一、发展阶段划分
        二、法律依据
        三、水价体系构成
    第五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水权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水权分配与交易实证研究
    第一节 水权初始分配水价实证研究一湖北农业供水两部制水价问题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理论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对策建议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南水北调水权研究
        一、南水北调水市场构建
        二、南水北调后水资源对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研究
    第三节 跨行业水权交易实证研究—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研究
        一、农业水权向工业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
        二、农业水权补偿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中国水权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一、水资源配置均衡分析与制度优化
        二、政府管制优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水权初始分配体系
        一、水权初始分配原则
        二、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三、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体系
        一、水权交易的动因及效应
        二、可交易水权分析
        三、水市场建设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一、水价的科学内涵
        二、影响水价形成的关键因子
        三、水价体系构建
    第五节 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
        一、明确界定水权概念
        二、建立水权界定和交易法规体系
        三、尝试建立水资源使用权划拨、出让、转让制度
        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匮乏危机
        1.1.2 饮用水水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1.1.3 国家饮用水保护政策日趋严格
    1.2 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及影响因素
        1.2.1 饮用水水源安全内涵
        1.2.2 饮用水水源安全现状分析
        1.2.3 饮用水源污染因素分析
    1.3 国内外水源保护现状
        1.3.1 国外水源保护现状
        1.3.2 国内水源保护现状
        1.3.3 国内外水源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安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2.1 饮用水水源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体系的内涵
        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3 各项指标的内涵与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2.2 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G1赋权法
        2.2.3 隶属度理论
        2.2.4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
    3.1 辽宁省相关信息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及水文特征
        3.1.4 饮用水水源概况
    3.2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
        3.2.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2.2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3.2.3 饮用水水源评价等级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预测方法研究
    4.1 时间序列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1.1 时间序列预测法水质预测研究进展
        4.1.2 平稳时间序列预测法理论研究
        4.1.3 时间序列预测法matlab程序语言
    4.2 回归分析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2.1 回归分析预测法水质预测研究进展
        4.2.2 回归分析预测法理论研究
        4.2.3 回归分析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3.1 人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法研究进展
        4.3.2 人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法理论研究
        4.3.3 神经网络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4 GM(1,1)灰色预测法理论及matlab语言程序
        4.4.1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研究进展
        4.4.2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理论研究
        4.4.3 GM(1,1)灰色水质预测法的matlab程序语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水质预测及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5.1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水质预测
        5.1.1 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现状
        5.1.2 饮用水水源水质发展趋势预测
    5.2 辽宁省饮用水水源保障措施
        5.2.1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2.2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2.3 湖泊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散元的高陡堆石边坡失稳过程模拟[J]. 郑成成,龙小刚,胡广柱,袁祥,马春辉,李高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6)
  • [2]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坝群影响与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河流生态流量研究[D]. 张汶海. 清华大学, 2019(02)
  • [4]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D]. 葛小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杭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对运河杭州段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D]. 谭黎娜. 浙江大学, 2018(05)
  • [6]西南山地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研究 ——以宝兴河为例[D]. 黄勇.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7]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鱼类资源初步分析[D]. 陈柏娟. 广西大学, 2015(05)
  • [8]《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10)
  • [9]中国水权制度研究[D]. 刘家君. 武汉大学, 2014(06)
  • [10]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价与水质预测方法研究[D]. 王文冬.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标签:;  ;  ;  ;  

2001年《水利水电科技进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