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浅析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罗小军[2](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认为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崔鸿雁[3](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赵忆宁[4](2011)在《化解金融风险 坚持金融改革 中国入世的一场重大战役》文中认为编者按 在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整个谈判过程中,金融问题成为留在最后的几个难点问题之一,因为在谈判的背后,只有在极小的决策圈子内才知晓中国的金融风险究竟有多大。 在这次会上朱总理强调:首先,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外方股份不能超过50%,中外合资增值电讯

肖健明[5](2010)在《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文中提出如何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构建起既能够促进本国银行业发展、增强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本国银行业并有效防范银行业开放风险的法律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从1979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全面开放对我国而言可谓利弊参半。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促进中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加,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如何防范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的金融安全将受到怎样的冲击?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以保障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安全?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而本文将从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着手,通过对国际组织及代表性国家与地区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角度全面剖析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并在全面论述对推进银行业开放、促进国际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协调起着重要作用的跨国银行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基础理论,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等。第二章是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比分析了WTO、巴塞尔资本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并以国际法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三章是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美、英、日三个发达国家和欧盟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经验,得出启示。第四章是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该章对北欧和美国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五章是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从跨国银行的基础理论、东道国的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六章是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着手,对如何构建预防性、保障性、事后补救性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董维维[6](2009)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在创造收入、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一直是各国讨价还价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本文在金融自由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度量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历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部门的开放现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以及开放产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理论和方法选取比较,本文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Mattoo·A分别构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定量分析模型,测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依存度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997-2007年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等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分析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开放历程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开发趋势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基于市场准入水平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对2001-2006年入世过渡期和2007年入世结束后的金融服务业及各部门的市场准入水平进行测算,并对测度结果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部门的开放顺序为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明显低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日本、美国等国家。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部门的开放对策,同时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开放过程中具体的开放建议。

刘能华[7](2008)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文中提出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否会导致金融危机?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是否会重蹈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割裂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本文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方法,引入DSGE模型,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经过数理推导,本文发现:在金融体系开放初期,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积累相对较低,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外资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也较高,银行贷款的回报率较高。内资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利润、低风险、净值迅速增长的开放初期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开始下降。同时,外资银行对东道国了解进一步加深,其信息收集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下调。在国内银行仍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它们容易采取一些冒险行为,银行体系从而进入危机的敏感期。如果国内银行可以渡过这段敏感期,相对国外竞争者继续保持足够的成本优势,那么将进入一个低风险的稳健经营期。相反,如果危机敏感期宏观经济基础不稳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下,监管又不到位,银行危机就容易爆发。利用上述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亚洲盒融危机,说明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内实现收益的同时,中期内可能存在风险。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大量流入,信贷扩张加速,资产出现泡沫;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监管当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情况很相似。但是,我国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了位居世界第一的国际储备,短期外债占GDP比重较小,资本帐户不完全开放,财政状况持续盈余;而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内需的启动,对外部的依赖将逐步减弱,经济的规模效应将非常明显。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但只要政策组合得当,就能顺利渡过难关,迎来金融服务业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赵喆[8](2008)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科学构建》文中指出当今世界,金融已成为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业和金融经济持续、稳定、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金融创新不断推出,金融竞争十分激烈,金融风险不断显现,客观上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抵御金融风险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深入了解金融全球化趋势给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和金融监管体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明确国际监管的新变化,把握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发展,研究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维护金融的安全稳定和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也是更好的使我国金融业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共分六章,详细论述了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科学构建。第一章金融监管理论的基本概述。主要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行政管制理论以及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监管理论的梳理,打造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科学监管新理念。第二章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主要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和特征,从金融全球化对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和货币体系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金融全球化对世界金融业的影响;从金融业的竞争、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难度等论述了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第三章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通过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回顾,找出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金融监管理念。第四章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加强金融监管为维护金融稳健运行发挥重要作用。第五章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第六章构建适应新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核心内容包括建立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模式、完善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肖平飞[9](2005)在《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和引导这一变化,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一系列的谈判,确立了调整服务贸易领域的多边规则。WTO 所包含的内容构成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框架为以法定约束形式承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载体。中国加入WTO 后,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所作的承诺,逐步对外开放了金融服务领域。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部门,银行业开放是整个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意味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和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鉴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及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为中资银行制定法律对策,迅速提高其竞争力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姜信衡[10](2005)在《加入WTO后中国银行监管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发展,首先有效控制国内金融秩序,银行业是国家经济的动脉,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按照WTO协定、2006年末中国要全面开放银行业。加入中国银行监管法律有漏洞、监管效率不佳、将会导致金融秩序捣乱,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现在、有价值研究中国银行监管法律部门的运转。 本文为研究中国银行监管法律采取了提出问题而对此提出建议的方式,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中国银行监管改革的背景,主要背景有加入WTO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树立健全的监管体系能遏制日益剧增的不良资产问题、金融业环境之变化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4个因素。中国银行监管改革的背景有助于了解银行监管法律的改革的必然性。 从第二章到第4章主要阐述加入WTO后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第一部分,首先探讨有关银行监管法律、2002年以后中国银行监管法律大大进步、有不少改善,但是还没完善。迄今中国还没制定存款保护法,既借鉴其他国家对此加以研究,建议立法方向。 第二章第二部分,阐述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的性质是跟过去韩国一样行政性机构,这种性质会妨碍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韩国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后对金融监管法律大动手术,设立民间性自律监管机构。这种制度会有助于强化中国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二章第三部分,阐述提高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是金融监管的前提,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在保障会计透明度的前提下,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第三章阐述中国的银行监管模式,中国银行监督管理法里标志着分业监管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并且,混业监管模式已经成为国际潮流。中国的监管模式也是否要转变,对此加以探讨。 第四章 加强新资本协议的管理,阐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国银行监管的影响和 新资本协议的问题和中国的对策。引进新资本协议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浅析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浅析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经济外交
        二、美国经济外交
        三、中国经济外交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五、小结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一、方法与逻辑
        二、篇章与结构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观点
        二、创新
        三、不足
    注释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注释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一、1989政治风波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一、比较分析
        二、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注释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二、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注释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一、经济外交舞台
        二、宏观经济协调
        三、全球经济治理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注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意义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0.4.2 国内研究综述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结束语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2.3.1 利率管制思想
    2.3.2 信贷管理思想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结束语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结束语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结束语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结束语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6.2.1 思想演进特征
    6.2.2 演进机制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5)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的提出
    二、论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综述
        一、开放条件与金融安全
        二、银行业开放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相关问题综述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开放的历程与特征
    第二节 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开放条件对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影响
        二、金融开放对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二章 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一、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调整范围
        二、WTO中GATS确立的金融服务的法律原则
    第二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
        一、监督机制的演进
        二、监督方式
        三、政策透明度和资本流动的监督机制
        四、金融部门稳定性监督
    第四节 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之分析
        一、现行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二、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节 代表性国家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一、美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二、英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三、日本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第二节 代表性区域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一、欧盟基本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二、欧盟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原则
    第三节 对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加强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为统一监管建立架构
        二、及时完善金融安全监管手段,注重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三、加强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引导和监管
        四、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建立危机银行退出机制
第四章 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
    第一节 北欧银行危机
        一、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欧银行业
        二、1980-1990年北欧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变化
        三、北欧对银行危机解决措施的法律分析
    第二节 2008年-2009年的美国银行危机
        一、2008年前美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与北欧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对比
        二、美国为解决银行危机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调整
    第三节 对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的法律分析
        一、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对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启示
第五章 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
    第一节 跨国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跨国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法依据
        三、母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法依据
    第二节 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
        一、跨国银行准入的形式
        二、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有关跨国银行准入监管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母国对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
        一、母国对跨国银行并表监管
        二、母国并表监管有效实施的法律要素
        三、母国并表监管实施的法律问题
        四、我国跨国银行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第六章 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二、中国现行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预防性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二、我国中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保障性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二、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信用保障法律制度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事后补救性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银行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二、构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三、构建完善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涵义
    2.2 金融服务开放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2.2.2 金融服务开放的其他理论基础
    2.3 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3.1 20世纪60、70年代度量方法
        2.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度量方法
    2.4 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4.1 承诺部门范围指标的度量方法
        2.4.2 服务部门开放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
    2.5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5.1 基于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度量研究
        2.5.2 基于承诺开放水平的度量研究
        2.5.3 基于金融开放广度指标的度量研究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现状
        3.2.1 银行业
        3.2.2 保险业
        3.2.3 证券业
        3.2.4 其他
    3.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现状
        3.3.1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3.2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3.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贸易开放度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建立的前提
        4.1.2 指标选择思路
    4.2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建立的假设与前提
        4.2.2 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4.2.3 测度公式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贸易依存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5.1 开放度度量指标的选取
    5.2 度量方法的确定
    5.3 开放度度量实证研究
        5.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5.3.2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5.3.3 因子分析开放度度量过程
    5.4 度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6.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搜集
    6.2 度量过程
        6.2.1 "末级指标"的计量
        6.2.2 因素层的计算
        6.2.3 准则层的计算
        6.2.4 市场准入的计算
    6.3 度量结果分析
        6.3.1 各部门间市场准入开放程度的比较
        6.3.2 我国与他国(地区)间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总体原则
        7.1.2 银行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3 保险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4 证券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建议
        7.2.1 加强中国参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战略
        7.2.2 注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风险及存在问题
        7.2.3 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7.2.4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7.2.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A.参与课题
    B.发表论文
    C.获奖情况

(7)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迅速发展的金融服务贸易
        1.1.2 与金融自由化相伴的金融危机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
        1.2.2 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1.2.3 金融稳定、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起因、效应与测度
    2.2 关于金融不稳定原因的探索
        2.2.1 金融危机的理论体系
        2.2.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性
        2.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
        2.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
        2.3.3 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服务贸易:从壁垒走向自由化
    3.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及其壁垒
        3.1.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
        3.1.2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种类
        3.1.3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
    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然性
        3.2.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3.2.2 全球经济金融管制的放松
        3.2.3 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3.2.4 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
        3.2.5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影响
    3.3 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调体系
        3.3.1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
        3.3.2 WTO驱动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3.3.3 《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协调原则
        3.3.4 对《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简要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
    4.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
        4.1.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3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
        4.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4.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信贷扩张
        4.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货币政策
    4.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机构效率与金融稳定
        4.3.1 竞争效应与金融稳定
        4.3.2 溢出效应与金融稳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5.1 假设
    5.2 企业与银行的最优化
        5.2.1 企业
        5.2.2 外资银行
        5.2.3 国内银行
        5.2.4 均衡解
    5.3 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开放的动态演进
    5.4 本章小结
    附录5-1 a_t与z_(it)的关系
    附录5-2 一阶条件的推导
第6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再解读
    6.1 样本国家的选择
    6.2 样本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6.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3.1 短期波动与长期收益
        6.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信贷扩张与资产泡沫
        6.3.3 商业存在与金融稳定
        6.3.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利率变化
    6.4 本章小结
    附录6-1 亚洲5国对外资银行商业存在形式的限制
第7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与特点
        7.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
        7.1.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特点
        7.1.3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TFS开放的新趋势
    7.2 中国目前金融稳定面临的新形势
        7.2.1 中国金融业目前的稳定状况
        7.2.2 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稳定
    7.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3.1 金融业开放加速资本帐户开放进程
        7.3.2 金融业开放与我国信贷扩张和资产泡沫
        7.3.3 金融业开放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7.3.4 金融业开放挑战宏观调控能力
    7.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后的金融稳定对策
        7.4.1 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金融稳定的经济基础
        7.4.2 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金融服务业开放策略
        7.4.3 控制短期资本流动、逐步开放资本帐户
        7.4.4 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7.4.5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业健康和稳定
    7.5 本章小结
    附录7-1 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大事记
    附录7-2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开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8)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科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和关键概念
    二、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金融监管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含义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利益理论
        二、管制俘获论
        三、管制供求论
        四、管制寻租论
        五、管制成本论
        六、金融风险生成理论
    第三节 金融监管理论的新发展
        一、金融监管理论的孕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之前)
        二、金融监管理论的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三、金融监管理论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四、金融监管理论的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二章 金融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及影响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及特征
        一、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三、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对世界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的跨国发展
        二、金融业务的跨国发展
        三、资本流动的国际化
        四、货币区域一体化
        五、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一、金融业竞争加剧
        二、金融业风险增加
        三、金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第三章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
    第一节 国际金融监管历程回顾
        一、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金融监管
        二、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金融监管
    第二节 国际金融监管理念、机制的新变化
        一、强调安全与竞争、效率与成本相权衡的监管新理念
        二、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机制
        三、金融监管的市场导向化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化
        四、强调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合作的新监管理念
    第三节 金融监管实践、体制的新变化
        一、国际金融监管方式的新变化
        二、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内容标准化
        三、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
        四、金融监管体制的新变化
    第四节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趋同与合作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趋同化趋势
        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趋势
        三、对科学构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发展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起步阶段(1948—1984)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探索阶段(1984—1994)
        三、我国金融监管的立法阶段(1994—1995)
        四、金融监管的改革深化阶段(1995年—2003年)
        五、金融监管的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二节 金融监管促进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建立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
        三、适应金融全球化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
    第三节 金融监管法制的完善与建立
        一、金融法治在我国的新发展
        二、银行业监管法规体系建设
    第四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外开放
        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
        二、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三、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意义
        四、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监管
    第五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作用
        一、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国家货币政策的实现
        三、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
        四、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
第五章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二、科技进步金融网络化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三、混业经营对传统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
        四、金融业并购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金融监管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不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
        三、金融监管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四、市场约束机制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监管处于体制转轨特殊时期
        二、金融改革滞后于其他经济改革
        三、社会信用的普遍缺乏
第六章 构建适应新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
    第一节 建立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
        一、建立和强化资本约束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改革和创新内部控制机制
        四、建立现代银行管理系统
    第二节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监管模式
        一、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的必然趋势
        二、统一监管相对于分业监管的优势
        三、建立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方式
        四、加强与完善金融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五、构建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
        一、积极改善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强化法律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利
        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
        四、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国际化程度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科学协调机制
        一、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协调的必要性
        二、银行业特殊性决定央行需要与银监会增强协调
        三、金融全球化趋势要求央行与银监会密切协调
        四、建立和完善央行与银监会的协调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多层面的协调机制
    第五节 发挥金融监管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深刻认识银行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WTO 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具体承诺减让表
    第一节 WTO 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WTO 各成员方金融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比较
    第三节《中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对银行业开放的承诺
第二章 加入WTO 对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与法律特征
    第二节 加入WTO 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加入WTO 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比较
    第二节 中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10)加入WTO后中国银行监管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中国银行监管改革的背景
    一、加入WTO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
    二、日益剧增的不良资产问题迫切要求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金融业趋向国际化
    四、金融法律监管制度不健全
第二章 入世后银行监管体系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中国金融监管法律的演变
    二、金融监督的国际化
        (一) 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必要性
        (二) EU金融监管规制的法律模式
        (三) 中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如何国际化
    三、银行监管法规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一) 存款保护法立法问题
        (二) 世界典型国家存款保护法的特征和启示
        (三) 中国存款保护法立法方向若干建议
    四、银行监管强化独立性
        (一) 强化独立性的必要性
        (二) 中国和其他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比较
        (三) 对强化中国银行监管独立性的若干建议
    五、提高会计透明度
        (一) 国际法规对会计透明度的界定
        (二) 中国会计透明度较差
        (三) 借鉴国际上提高会计透明度的先进做法
第三章 加入WTO后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银行监管模式概述
        (一) 中国金融监管选择分业监管模式
        (二) 中国由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
    二、混业监管模式国家的特点
        (一) 英国的混业监管模式
        (二) 日本的混业监管模式
        (三) 韩国的混业监管模式
    三、对今后中国采取的监管模式的建议
第四章 应付新资本协议的策略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一) 新资本协议的引进背景
        (二) 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三) 新资本协议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四、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浅析加入世贸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4]化解金融风险 坚持金融改革 中国入世的一场重大战役[N]. 赵忆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
  • [5]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D]. 肖健明. 武汉大学, 2010(09)
  • [6]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D]. 董维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7]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D]. 刘能华. 复旦大学, 2008(03)
  • [8]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科学构建[D]. 赵喆.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9)
  • [9]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与中国银行业开放[D]. 肖平飞. 湘潭大学, 2005(04)
  • [10]加入WTO后中国银行监管法律研究[D]. 姜信衡.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话——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