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

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亦奇[1](2017)在《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文中指出为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协同产品开发成为当今设计与制造领域的主流产品开发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加强了全球化生产中各参与成员的交互性,通过跨区域、跨组织与跨部门的协同工作,高效地利用产品生产环节的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云技术、服务式架构等技术的影响,面向服务的生产开发环境成为当前实现协同产品开发的最新趋势,形成云设计与制造理念。对于协同设计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异构产品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及以交互为中心的协同同步系统的研究两个重要方向。对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协同设计研究,为实现有效的协同数据分享及互操作,需在云设计环境下实现异构CAD系统间的特征数据交换。同时,在云环境下的数据交换过程中,CAD模型中所含的敏感信息及知识产权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以交互为中心的协同系统研究,旨在为协同设计提供实时的并发设计交互平台,确保通过协同成员的协同设计操作获得一致性设计结果。为此,本文展开协同设计中对以数据为中心和以交互为中心两个方向上若干为的研究,在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基于变形的模型安全保护方法、集成的安全数据交换服务架构及协同CAD同步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架构。在此架构内,特征数据交换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云设计与制造环境,协同成员通过请求所需的特征数据交换服务的方式,实现异构CAD系统间数据交换功能。为更高效地实现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设计了点对点的服务架构,解决了传统集中式数据交换在数据交换及应用于云环境中存在的固有问题。针对特征数据交换、点对点特征数据交换服务、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过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针对目前协同设计过程中信息安全风险,从提高CAD模型的安全性出发,提出一种基于CAD特征模型局部变形的敏感信息保护方法。通过对草绘参数进行变换,使模型几何形状发生变化,达到隐藏原模型信息的目的。提出了基于变形矩阵的草绘变形技术,采用一个变形矩阵对草绘中的控制点参数进行转换。进一步,为更好地控制变形后模型的变形趋势,引入几何计算中的自由变形方法,使用变形控制晶格对草绘进行变形,提出基于自由变形的草绘参数隐藏方法。提出安全的数据交换云框架。框架内整合特征数据交换服务与模型安全方法为安全的数据交换服务,实现带有模型信息安全保护的异构CAD数据交换。引入云安全保障机制,以确保服务被安全、正确、有效地使用。对框架的组成和关键技术进行讨论。提出基于对称建模过程的协同CAD同步机制。针对基于特征的复制式协同CAD系统,以建模特征为操作粒度,根据建模状态向量确定操作关系。根据操作间的关系,给出具体的建模操作排序规则,在此过程中,检测可能产生的操作冲突并给予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站点上对称且有效的建模操作过程。由于建模过程的一致性,使得各站点上建模历史保持一致。由此,各协同站点通过协同设计操作,可以获得一致、有效的建模结果。综合以上内容,本文针对协同设计中以数据为中心及以交互为中心的两个重要方向,对特征数据交换,模型安全保护,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共享及协同设计一致性维护方面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实现了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交换和基于对称性的协同设计同步机制,为云设计中安全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德军[2](2015)在《CAD模型在线集成与离线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协同产品开发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方式。协同产品开发一方面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另一方面又使得相关企业通过企业动态联盟的方式进行跨地域、跨组织的协同工作。各个专业厂商由于历史、文化、习惯等等方面差异,往往采用不同的CAD系统进行协同产品开发。甚至在同一个企业内部,设计人员也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使用不同的CAD系统。因此,异构CAD系统之间的模型数据交换成为协同设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科技问题。为此,本文开展CAD模型在线集成与离线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异构CAD在线集成中的一致性维护、异构CAD离线集成中的特征互操作理论、异构CAD离线集成中的奇异特征互操作方法以及三维模型相似度比较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基于建模历史一致性的协同CAD并发控制方法。对协同CAD建模操作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构造了考虑建模历史的并发控制模型,该模型通过状态向量实现建模操作问的因果关系维护,通过重构操作历史解决建模操作间的偏并发关系,并将存在并发关系的建模操作分为互换、屏蔽和互斥三类分别进行处理。设计了支持建模历史一致性的协同CAD并发控制方法,本地站点产生的操作立即执行,远程站点调用并发控制模型中的处理机制完成远程操作的并发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用户提供了自由并发交互协同工作的同时,能够维护各协同站点建模历史的一致性。提出了基于定向变异粒子群的异构CAD模型互操作方法。探索了基于特征模型的互操作理论框架,并研究了特征模型互操作框架之下的奇异特征互操作方法,提出基于拟合的样条草图互操作方法,构造了异构CAD系统间支持特征模型互操作的样条草图互操作模型。采用了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曲率自适应学习因子和定向变异等策略,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增强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法有效地维护了特征模型的高层语义信息和几何保真度,使得交换之后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互操作能力。提出了基于非对称的异构CAD模型互操作方法。在特征模型互操作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了异构草图互操作方法,完善了特征模型互操作理论。提出了基于语义非对称的奇异特征互操作方法和基于参数非对称的奇异草图互操作方法。改进了基于参数非对称的异构草图互操作中的优化模型,引入Hausdorff距离,并采用了分布估计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对奇异特征的互操作中,维护了奇异特征的几何一致性,同时保留了特征信息;在对奇异草图的互操作中,不仅提高了样条草图互操作算法的性能,还提高了样条草图互操作的精度。提出了基于空间关系自适应的高效Hausdorff距离计算方法。根据三维模型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分别提出了非重叠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NOHD)和重叠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OHD)。在NOHD算法和OHD算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的基于空间关系自适应的高效Hausdorff距离计算方法,根据点集对的具体空间位置关系,自适应的采用NOHD算法,EARLYBREAK算法和OHD算法计算Hausdorff距离。实验结果表明,NOHD算法有效地减少遍历八叉树的节点个数;OHD算法有效减少遍历点的个数;针对点云模型和CAD模型,与经典的算法做了大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高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实现了基于建模历史一致性的在线CAD协同设计,研究了异构CAD离线集成中基于特征的互操作理论及应用,提高了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的效率。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成果可为解决实际异构CAD模型在线集成和离线集成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王博[3](2013)在《基于Agent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密切的配合以及多层次的交流是建筑设计最大的特点,近年来,建筑设计工作日趋复杂,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因此,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将群体设计能力通过网络(Internet/Intranet)凝聚起来,实现协同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设计师群体的协同工作效率,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协作质效,本文针对当前协同工作系统模型和构建方法中存在的灵活性差、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将Agent概念融入CSCW系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探索更具智能性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利用Agent概念建立起具有主动性特征的协同工作辅助支持模型(ACWASM),对模型的各成分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模型基本构建单元Agent的设计模型,多Agent间的安全通信模型,为ACWASM的应用和基于ACWASM的系统实现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接着,本文深入研究了建筑设计的协同工作机制,包括设计师群体的协作方式和协同设计流程,对设计师群体在协同支持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现有协同设计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而,本文基于ACWASM具体设计了更加高效,更具有主动性和智能性特征的建筑协同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本文从程序开发的角度对ACWASM在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具体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方案,并依据前文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具体实现了基于ACWASM的建筑协同设计系统实例,并对实现细节和实例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一方面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证实了基于该模型所开发的系统可切实提高建筑设计协同工作质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曾鹏飞[4](2011)在《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针对多学科领域协同产品设计过程的产品信息共享、数据一致性管理、过程互操作、多媒体支撑环境等涉及信息、数据、知识共享和交换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平台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对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首先对协同产品设计的概念、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细致地进行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分析,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阐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研究目标,并给出了论文的组织结构。(2)在多学科领域产品模型共享与交互方面,提出了基于共享产品信息模型的多学科协同设计方法。构建了一种可共享的产品信息模型及其创建与发布机制。建立了多领域协同的轻量化共享产品设计框架及其体系结构。实现了消息驱动的设计应用共享模式。基于扩展的事件驱动过程链(eEPC)图,建立了共享信息模型环境下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提出了双令牌的基于设计优先权和排序时间的协同设计过程交互控制机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有限源排队系统理论完成了共享协同设计系统运行指标的分析与仿真。基于XML构建了设计信息共享的表达方法。(3)在跨企业领域协同设计过程动态数据共享与一致性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P2P网络的协同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控制与管理方法。建立了P2P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数据管理模型。构建了协同过程的P2P设计群组模型、设计Peers的动态管理方式和设计对等群组的交互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数据非一致性的侦测模型,建立了基于设计约束的P2P数据更新的一致性控制。构建了基于JXTA开发平台的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管理框架体系。(4)针对群组协作环境下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与冲突消解的需求,构建了多媒体支撑的多学科协同设计环境。建立了多媒体协同环境的系统运行模式、功能体系和网络结构。描述了系统开发的结构方案设计、交互过程实时媒体流事件处理以及RTCP控制方法。完成了系统的服务器端设计、客户浏览器端设计。完成了会议系统的角色定义与管理,及其安全认证。实现了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并实施了系统的测试工作。(5)在跨企业协同的过程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方面,将过程描述语言—PSL本体引入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提出了基于PSL本体的产品设计过程互操作方法。构建了设计过程的本体结构模型及其OWL描述,实现了设计过程本体与PSL本体的映射以及基于PSL参考本体的过程系统语义交换。提出了设计过程本体概念之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基于Web服务实现了协同过程设计服务的组合与协调模式。构建了基于PSL本体的协同设计过程互操作的实现框架,以及互操作过程本体的XML映射与通信机制。(6)在综合分析现有产品设计的多领域学科耦合和跨企业协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学科协同产品设计过程为中心的适应性服务系统平台模式。建立了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服务集成框架和设计服务组合的层次结构,分析了设计过程服务系统平台的内容与功能层次。确立了平台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建设任务。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程序开发工作,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

周安宁[5](2012)在《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飞行器设计通过实物或数字样机发现存在的冲突,通过召开协调会议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案,而后针对该方案修改设计。而飞行器设计涉及的部门、学科众多,协调工作极为繁重,往复修改消除冲突的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成本,延长了设计周期。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技术是解决冲突问题的高效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回避和消除冲突,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节省设计成本。协同设计技术把相关联的设计信息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呈现,向设计者提供直观的感知,演示冲突发生的过程和原理。目前常见的协同设计技术运行于设计者的日常设计环境之外,建立统一的场景,加入无差别的零/部件,提供相应观察方法和工具,演示和验证冲突,帮助寻找冲突的解决方案。在飞行器设计领域,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孤立设计——样机总装——协调——孤立设计”的传统协同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协同设计的效力。为充分发挥协同设计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协同模式,本文针对飞行器设计的特点提出“设计时协同”的协同设计技术:1)建立无缝集成到CAD系统的协同设计平台体系结构。在设计者日常设计环境中加入与本地设计任务相关联的零/部件,并实时展示这些零/部件的设计进展,日常设计过程中就发现、回避部分冲突。平台支持采用新协同模式,设计中融合协同,避免先设计后协同的低效率,大大提前协调工作的展开时机,减少冗余工作量,提高效率。2)建立针对飞行器协同设计的感知模型。协同设计平台融入产品结构、设计阶段等信息,给相关零/部件赋予工程背景,并以此索引设计操作和相关信息。依据设计者的需求,向设计者提供不同等级的设计空间感知、结构感知和过程感知,缩短感知的操作链,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定位、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感知效率。3)基于黑板与智能元相结合的架构开发协同设计平台。各个协同设计环境本地自主运行,避免异地观察视角变化、设计操作等动作对本地设计环境的影响,本地日常设计的流畅开展。同时全局地控制整个设计的方向,保证飞行器设计的严谨。采用求解算法与框架分离的可扩展约束网络检测模块,支持多层复杂约束网络的实时求解。解决了设计的正确性与效率的问题,保障了系统的高效、可靠。4)提出了管理细粒度设计流程的技术。提出借助历史设计资料中的协同信息进行细粒度流程建模的方法。通过建立和分析基于协同模式的协同关联网络辅助建模,降低建模难度,更真实地反映现实设计流程。采用局部化、动态化的成熟度评估方法决定设计任务开展的时机,控制设计流程的节奏,决定局部设计操作的传播速度。为了增加细粒度的设计流程的灵活性,提出了设计时修改设计任务内容的技术。提出了设计过程跟踪与回溯技术,记录动态的设计依赖关系。细粒度流程管理克服了新模式带来的挑战,提高了“设计时协同”技术的适用性。本文基于CATIA及其二次开发环境CAA开发了全周期飞行器协同设计平台原型CACDS,实现并验证了上述技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某飞行器起落架舱的协同设计实例显示,该平台操作方便,集成度高,提高了设计效率。

刘杰[6](2010)在《基于HLA框架的协同设计环境及交互管理技术》文中提出复杂产品往往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具有不同领域知识的多个企业或部门共同设计完成。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引入,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机作业的产品开发方式,发展为支持群组中人人交互、共同决策的协同设计环境,成为复杂产品开发和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协同设计加强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了群组优势,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外有关协同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交互方式和管理技术等方面。但是当前协同设计系统的两类协作框架及其技术路线均存在不足,以NetMeeting为代表的应用共享系统,虽然复用了单用户CAD系统的图形处理功能,兼容了现有CAD系统的数据格式,但只能提供发言权协作模式,仅支持界面协作,协同性比较差;以分布式交互环境建立的CSCD原型系统以及协同图形编辑系统,虽然强调了协作性能,但在图形处理能力、数据的兼容性、开放性等方面与现有的CAD系统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应用性比较弱。因此,有必要结合CAD系统,在现有的分布式交互仿真软件体系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同设计系统构建方法,建立一个标准的、开放性的协同设计平台。本文针对传统CSCD系统中的两类基本协同设计框架及其技术路线的不足,通过分析复杂产品在实时协同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和高层体系结构(HLA)在工程协同设计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HLA的实时协同设计系统体系框架,定义了三类具有不同权限和职能的联邦成员:设计邦员、管理邦员和监测邦员。在此框架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协同设计中的数据一致性、互操作性和并发控制,对协同设计管理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在基于HLA通用技术框架的基础上,通过集成现有的CAD系统,将传统人-机交互CAD系统转变为具有人-人交互功能的CAD图形协同编辑原型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协同设计系统框架的构建方法及联邦成员的组织结构和实现流程。研究和分析HLA在军事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总结了使用HLA进行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建模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剖析高层体系结构的规范和特点,基于通用设计理论中的域映射原理和联邦开发与执行模型(Federation Development and Execute Process Model, FEDEP)的联邦建模方法,从软件工程角度考虑,利用UML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广泛的系统描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HLA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系统体系结构的构建方法,研究了协同设计系统中联邦成员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实现流程,为协同设计环境的构建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了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及邦员间的互操作机制。通过分析三大分布式组件技术在构建协同设计系统时存在的不足,针对协同设计的特点,出于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等因素的考虑,采用HLA作为系统设计的通用技术框架,构建一种基于HLA的联邦式实时协同设计环境CoFedCADEnvHLA,并分别从逻辑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对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描述。逻辑结构方面,采用了多平台、分领域的组件技术建立了分布式协同设计环境。描述了基于HLA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系统框架由复杂产品设计平台、协同控制平台和验证/优化平台三种功能平台组成,给出了面向协同设计的复杂产品数据模型,提出了复杂产品的数据模型由更新数据、结构数据、管理数据和功能数据四个模块组成。通过分析模型中四个数据模块间的信息关系,描述了每种平台的功能及组成。功能结构方面,提出了用邦员功能模块化的方法构建了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将当前CSCD系统在协作性能方面的优点同传统CAD系统在图形处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构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柔性、开放性、便于系统自治和管理的协作框架。在以联邦成员(Federate)为核心的协同设计环境中,给出了工程协同设计领域中联邦和联邦成员的基本作用,并在各功能平台中分别定义了具有不同权限和职能的联邦成员:设计邦员、管理邦员和监测邦员,构建了每类邦员具体的逻辑结构,介绍了联邦成员功能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和构成联邦成员每一模块的具体功能,研究了邦员间实现互操作的机制和方法。(3)基于HLA中的保守时间管理策略,提出了应用于CoFedCADEnv HLA的基于邦员的时间推进管理模型TimeAdvModFed。分析了协同设计过程中由于并发操作可能产生的一些数据不一致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详细总结了并发控制的设计准则,说明了协同设计环境中采用时间管理的必要性。将HLA中的时间管理理论引入协同设计过程中并发控制的算法建模中,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的时间管理策略。系统中采用一种保守的时间推进机制,通过分析每种平台中邦员的职能,设置其相应的时间管理机制和时间推进方式,给出了由管理邦员和设计邦员协同推进系统逻辑时间的实现过程,保证邦员接收事件的时序性和收发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并发操作冲突的发生。(4)建立了基于邦员访问控制的角色管理模型RoleCtrlModFed和发言权控制的仲裁算法模型FloorCtrlModDFed,实现了发言权控制下的一致性维护。由于设计邦员加入到协同设计系统的项目组中时,已经确定了其拥有设计权限的产品对象,因此为了实现设计邦员间的协同工作,详细研究了协同设计过程中设计邦员产品对象设计权限转换的规则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协同设计过程中联邦成员角色应具有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邦员访问控制的角色管理模型RoleCtrlModFed,分析总结了邦员角色对应的项目权限,提出了利用定义的五元组实现基于邦员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探讨了产品对象的实例属性与设计邦员的所有权关系,基于HLA所有权管理服务,提出了一种具有抢占模式和放弃模式的发言权控制机制,并利用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完成固定项目组内设计邦员订购与发布数据的收发。通过分析总结邦员角色对应的项目权限和发言权控制模式,提出了一种发言权控制的仲裁算法模型FloorCtrlModDFed,实现设计邦员发言权控制的一致性维护。(5)提出了用于设计邦员动态注册(加入或退出)的控制管理模型DynRegModDFed,维护了设计邦员动态注册后的初始数据一致性。探讨了协同设计过程中冲突协调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邦员的实时通信协议和操作锁定机制。通过计算与分析事件逻辑计数器位于不同位置时,记录事件所需要的交互次数,得出了一种在设计邦员的临界区设置事件逻辑计数器记录设计邦员内外部事件队列中事件的有效方法,解决了设计邦员内、外部队列中事件即时记录的问题。进行了设计邦员动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了设计邦员动态加入或退出项目组的可行性方法和过程,提出了利用邦员的时间推进模型TimeAdvModFed和事件逻辑计数器原理完成设计邦员动态注册的控制管理模型DynRegModDFed,维护设计邦员动态注册后初始数据的一致性。以船舶总体设计为例,给出了基于HLA的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的应用方案,以及设计邦员操作事件接口的程序实现和运行实例。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企业中船舶舾装设计的实际特点,围绕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框架、协同智能设计、交互管理技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邦员的协同设计系统体系结构的构建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HLA的联邦式实时协同设计环境CoFedCADEnvHLA,根据协同设计系统框架的特点定义了三类具有不同职能的联邦成员。在CoFedCADEnvHLA基础上,对协同设计交互管理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基于邦员的时间推进模型TimeAdvModFedb保证了设计邦员操作事件的序列化,避免了并发操作冲突;利用基于邦员访问控制的角色管理模型RoleCtrlModFed和发言权控制的仲裁算法模型FloorCtrlModDFed,实现协同设计过程中设计邦员间的产品对象发言权的转换;利用设计邦员动态注册(加入或退出)的控制管理模型DynRegModDFed,实现了设计过程中设计邦员的即插即用。

侯俊铭[7](2009)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网络化制造技术的产生,企业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先进制造方式,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企业动态联盟,实现网络化制造。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作为网络化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制造过程中提高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优势。本文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协同设计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某重型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并针对该企业的盾构机协同设计进行研究,从协同设计系统的架构、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任务规划(包括设计任务分解与分配)、协同设计模型互操作、协同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协同设计系统任务复杂的特点,采用了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 Design Structure Marix)的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采用割裂算法对协同任务中的耦合部分进行解耦操作,根据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任务重组。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设计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协同设计任务合理规划。(2)针对协同设计模型操作过程中的互操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前三维设计CAD软件基于特征的特点,对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模型交换格式、坐标系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基于XML格式的增量传输方法传递数据,并在基于历史特征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特征辨识。对Pro/E与UG系统之间的模型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3)针对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协同设计冲突消解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约束满足问题方法检测设计过程冲突,采用了基于CBR的冲突消解方法消解冲突。(4)针对机械设计过程中对知识重用的需求,对协同设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采用OWL语言对知识管理中的设计知识进行表达,并对设计知识的发现、重用、共享进行了研究。对设计历史知识提出了相关模型方法进行记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知识集成进行了研究。(5)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下的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并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建立了企业协同设计流程,在此基础了建立了B/S与C/S混合模式下的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结构,采用着色Petri网技术针对协同设计全过程建立了系统模型。(6)针对沈阳北方重型集团的盾构机产品,采用JSP, Java, SQLServer等技术,在基于B/S与C/S混合模式下开发了协同设计原型系统NCDS。实现协同设计过程的各项功能,经过验证,系统合理。

宋小波[8](2009)在《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并行工程技术以及CAD/CAM相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品开发模式,促进了网络化产品设计的需求与应用。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相关理论与实现技术,为实现产品的实时协同开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论文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协同CAD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协同数据交换、并发控制机制、协同数据安全以及迟加入机制的概念、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在研究协同实时造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网络拓扑及其功能框架,并为支持网络协同设计,对CAD平台、网络数据通讯以及多媒体交流等构成的支撑环境进行了特殊处理与优化,为如何构造协同CAD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协同数据交换用于保证整个协同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论文在深入研究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数据交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式特征表达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交换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而只需交换参数化信息,几何拓扑模型则由系统调用本地几何建模引擎重构,并通过利用面向对象的隐式特征消息类封装、网络序列化传输技术、语义特征重构技术以及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几何匹配技术,实现了网络实时协同造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极大降低网络数据传输量,提高网络造型的实时性。并发控制机制用于约束各协同用户的操作和规范设计时序。论文在深入研究CAD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赖关系、空间关系等)对并发操作冲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的分层分布式并发控制模型。该模型以特征为基本的并发控制单元,设定了并发操作冲突、并发逻辑冲突、并发依赖冲突以及并发意图冲突的四层递进式检测规则,并运用分布式互斥算法,构建了系统自动协调、冲突双方协商以及第三方仲裁的分层冲突协调机制,实现了对并发操作的有效控制,并用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访问控制机制用于保证协同设计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论文在深入研究CAD模型层次结构和自主角色委托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多粒度动态安全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将访问权限进行多粒度划分和量化处理,简化了权限集的计算,借鉴了工作流中的权限依赖关系和状态迁移概念,实现了权限的动态激活及细粒度调整,并利用基于信任度的委托属性表达式,实现了受托者资格筛选,最后通过对委托限制进行分类和组合,引入了委托条件及受控使用概念,实现了委托权限的条件委托及约束使用。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对协同数据访问进行有效地控制,符合设计任务间的分工性、依赖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迟加入机制用于保证迟加入进程与当前设计进程的同步性。论文在深入研究了加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带容错机制的三多播组结构分布式“迟加入”算法,并详细探讨了算法实现的各个关键问题。实例分析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初始化延迟、网络负荷和应用程序负担。为了实现产品的网络协同设计,作者开发了复制式协同CAD原型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网络协同的思想,把实时协同设计作为其实现目标,实现了CA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无缝集成。

白大伟[9](2008)在《CSCW环境下博士CAD系统并发控制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业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市场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串行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论文分析如何采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支持群组的协同工作,在此基础上改进一个基于CSCW的协同博士CAD原型系统,并对并发控制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引出了协同系统的设计目标。通过对协同设计特点和协作方式的分析,对常用协同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协同博士CAD系统的体系结构。接着通过对现有CSCW系统中采用的并发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了协同博士CAD系统中并发控制原则以及并发控制机制。论文在继续分析最初版本博士CAD系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以及第二版本博士CAD系统的基于角色的增强访问控制SRBAC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访问控制模型BSRBAC,该模型能够比较好地解决以往博士CAD系统采用的访问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协同博士CAD系统中应用了本文中提出的并发控制方法和访问控制机制。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并发控制机制和访问机制是有效的,可行的,成功的。该系统具有开放式的结构,有效结合了本文提及的相关技术,对协同用户的操作具有高响应性、并发性和动态可适应性,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冲突处理。

李畅[10](2007)在《面向模具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模具设计是一个将工程技术、方法、工具和人员集成并付诸实践的一组活动集合,是企业核心资产的体现。我国模具行业迄今为止仍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模具设计成本高、周期长、可靠性差。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快速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模具,成为我国模具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协同设计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整合企业的资源,有机协调群体间的设计活动,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本文对模具协同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现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分析了协同设计的影响因素和研究内容后,提出了协同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群体间的信息感知。群体感知由群体间的信息共享、群体间的信息交换和群体间的信息同步三个方面构成。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信息存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后,提出了以传统CAD系统为基础,以简化图形格式面向网络应用的混合式信息共享模型,以满足模具协同设计的不同层次需求。针对不同格式信息的网络传输特性,集成了多种网络传输协议以满足不同信息的实时交换需求。在分析了模具设计的特点后,提出将模具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归纳为任务、组织、资源和产品四个基本要素,并以此建立了模具协同设计的过程模型。针对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信息的需求特点,提出了集成化的模具协同设计信息模型,解决了设计活动和设计过程两方面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为了有效协调不同设计活动间的通信和共享等,建立了四层结构的模具协同设计协作模型,满足了模具协同设计系统跨系统、跨应用的需求。在分析了信息异步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引入模具协同设计系统的综合信息同步方法,通过产品装配树结构与任务的绑定、任务与角色的绑定以及角色与人员的绑定,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控制与同步,保证了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模具设计过程是一个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包含了对知识的继承、集成、创新和管理。在对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知识的特点和分类进行分析后,探讨了当前多种知识表示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面向模具设计的统一知识表示模型,并以XML为描述语言,给出了知识元各构成元素的类型定义。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XML知识的获取、组织与管理机制。针对知识与各种应用融合的难点,提出了基于项目编码的项目相关知识聚合方法,以及基于参数驱动、规则驱动和实例驱动的产品模型与知识的融合方法。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建立了模具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构成,定义了模具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从基于UG的模具结构协同设计和基于Web的应用服务两方面,论述了模具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并以级进模设计为例,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二、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数据交换
        1.2.2 面向服务与基于云的设计环境
        1.2.3 协同设计安全保护
        1.2.4 协同CAD一致性维护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服务的特征数据交换
    2.1 引言
    2.2 云设计中的FBDE服务
        2.2.1 FBDE的建模过程恢复
        2.2.2 P2P FBDE架构
        2.2.3 架构概述
    2.3 P2P架构下的FBDE服务
        2.3.1 P2P FBDE服务的组成
        2.3.2 P2P FBDE的服务过程
        2.3.3 Pre-P2P FBDE服务
        2.3.4 Pre/post P2P FBDE间的拓扑实体匹配
        2.3.5 Post-P2P FBDE服务
    2.4 实验与分析
        2.4.1 面向服务的FBDE实验
        2.4.2 方法分析与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征CAD模型局部信息保护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草绘的CAD特征模型变形
        3.2.1 基于变形的设计信息保护
        3.2.2 支持变形的草绘元素分类体系
        3.2.3 草绘参数变换下的特征模型变形
        3.2.4 协同设计中安全的模型信息共享
    3.3 CAD模型的局部变形保护措施
        3.3.1 局部变形保护流程
        3.3.2 草绘控制点间过定义处理
        3.3.3 圆形草绘深度变形处理
    3.4 草绘控制点变换计算
        3.4.1 基于变形矩阵的变形计算
        3.4.2 基于自由变形的变形计算
        3.4.3 安全性分析
    3.5 实验与分析
        3.5.1 CAD模型局部变形保护实验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设计中的安全特征数据交换
    4.1 引言
    4.2 面向服务的多层次安全数据交换
        4.2.1 模型共享的情况分析
        4.2.2 协同设计中的敏感信息保护
        4.2.3 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保护
    4.3 对安全服务的数据交换
    4.4 云安全服务群组
        4.4.1 云身份管理服务
        4.4.2 功能权限认证服务
        4.4.3 操作权限认证服务
        4.4.4 云安全服务间的通信
    4.5 面向服务的安全数据交换平台设计与实现
        4.5.1 整体架构设计
        4.5.2 功能设计
        4.5.3 功能实现
        4.5.4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对称建模过程的协同CAD同步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概念
        5.2.1 协同CAD建模中的相关概念
        5.2.2 特征间的依赖关系
        5.2.3 操作队列
    5.3 总体方法
    5.4 对称同步模型
        5.4.1 因果关系维护
        5.4.2 偏并发关系处理及并发操作搜索
        5.4.3 对称并发关系控制策略
        5.4.4 本地及异地站点上操作的执行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例研究
        5.5.2 比较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CAD模型在线集成与离线集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1.2.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1.2.2 CAD在线集成
        1.2.3 CAD离线集成
        1.2.4 Hausdorff距离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CAD在线集成中建模历史一致性维护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定义
        2.2.1 协同CAD建模操作关系
        2.2.2 特征间的依赖关系
        2.2.3 操作队列
    2.3 并发控制模型
        2.3.1 因果保持
        2.3.2 偏并发控制
        2.3.3 并发控制
        2.3.4 本地站点及远程站点执行算法
    2.4 实验及结果分析
        2.4.1 原型系统
        2.4.2 一致性的评价
        2.4.3 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定向变异粒子群的异构CAD模型互操作方法
    3.1 引言
    3.2 异构CAD特征模型互操作问题描述与分析
        3.2.1 基于特征模型的互操作
        3.2.2 由于草图异构性带来的奇异特征互操作问题
    3.3 支持奇异特征互操作的样条草图拟合的优化模型
        3.3.1 基于拟合的样条草图互操作方法
        3.3.2 优化模型建立
        3.3.3 粒子群优化
    3.4 实验分析与应用
        3.4.1 奇异特征相似度评价方法
        3.4.2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3 特征模型互操作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非对称的异构CAD模型互操作方法
    4.1 引言
    4.2 特征模型互操作的理论
        4.2.1 相关定义
        4.2.2 特征模型互操作框架
        4.2.3 关键问题
    4.3 非对称的互操作方法
        4.3.1 基于语义非对称的奇异特征互操作
        4.3.2 基于参数非对称的奇异草图互操作
    4.4 分布估计算法
        4.4.1 初始化及适应度计算
        4.4.2 构建概率模型
        4.4.3 局部优化策略
        4.4.4 基于局部优化的分布估计算法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算法性能分析
        4.5.2 非对称互操作应用
        4.5.3 异构CAD装配应用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CAD模型相似度比较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分析
        5.2.1 基本算法
        5.2.2 改进算法
        5.2.3 问题及分析
    5.3 基于八叉树的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
        5.3.1 相关定义
        5.3.2 空间关系分析
        5.3.3 非重叠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
        5.3.4 非重叠Hausdorff距离算法问题分析
        5.3.5 重叠Hausdorff距离计算算法
    5.4 基于空间关系自适应的高效Hausdorff距离计算方法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验证快速终止策略的有效性
        5.5.2 验证点筛选策略的有效性
        5.5.3 运动模型
        5.5.4 点云模型与CAD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Agent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2.2 面向 Agent 的软件工程(AOSE)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方式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方式
第二章 基于 Agent 的协同工作理论研究
    2.1 CSCW 基本理论研究
        2.1.1 CSCW 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1.2 CSCW 系统的基本分类
    2.2 Agent 基本理论研究
        2.2.1 Agent 基本定义分析
        2.2.2 Agent 体系结构研究
        2.2.3 Agent 协作机制研究
    2.3 面向 Agent 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2.3.1 面向 Agent 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2.3.2 面向 Agent 的程序设计
        2.3.3 分布式复杂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方法分析
第三章 基于 Agent 的协同工作辅助支持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1 面向协同工作支持的 Agent 定义
    3.2 协同工作辅助支持模型总体设计
    3.3 面向 CSCW 的 Agent 设计模型研究
        3.3.1 混合式 Agent 实现体系结构设计
        3.3.2 CSCW 环境下的 Agent 感知机制研究
        3.3.3 CSCW 环境下的 Agent 自主行为决策算法设计
    3.4 面向 CSCW 的 Agent 通信模型设计
        3.4.1 基于 KQML 的安全通信扩展
        3.4.2 Agent 通信方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WASM 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4.1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逻辑模型
        4.1.1 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4.1.2 协作流程驱动机制分析
    4.2 基于 ACWASM 的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框架
    4.3 CAD 同步协同设计
        4.3.1 设计图的实时同步模型
        4.3.2 设计图的并发控制策略
    4.4 基于 Agent 的协作流程驱动机制
    4.5 协同资源共享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ACWASM 的建筑协同设计系统开发实例
    5.1 ACWASM 实现方法的分析和设计
        5.1.1 面向 Agent 的开发平台选择
        5.1.2 Agent 类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5.1.3 Agent 程序的运行方式设计
        5.1.4 Agent 程序的自更新方法设计
        5.1.5 ACWASM 中公共服务层的建立方法
    5.2 协同设计系统开发实例
        5.2.1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5.2.2 协同设计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
        5.2.3 设计会商
        5.2.4 协同编辑
        5.2.5 项目信息共享
        5.2.6 协作流程自主驱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协同产品设计
        1.2.1 CAD技术的发展
        1.2.2 协同产品设计产生的背景
        1.2.3 协同产品设计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选题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协同设计模型共享与交互
    2.1 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需求
    2.2 多学科协同模式下的产品信息共享模型
        2.2.1 共享产品模型视图
        2.2.2 共享信息模型文件格式—.3D
        2.2.3 共享信息模型的创建与发布
    2.3 基于共享信息模型的协同设计框架及其体系结构
    2.4 设计信息共享的消息驱动模式
    2.5 协同设计过程建模与交互控制
        2.5.1 基于共享信息模型的设计过程建模及其环境定义
        2.5.2 共享模型的交互过程控制
        2.5.3 设计请求的冲突消解
    2.6 协同过程共享设计信息的表达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2P网络的设计数据一致性
    3.1 P2P网络
        3.1.1 P2P定义及特点
        3.1.2 P2P网络的应用
        3.1.3 JXTA—开放式P2P开发平台
    3.2 基于P2P的设计过程数据管理
        3.2.1 基于P2P环境的协同产品设计
        3.2.2 P2P环境下的协同设计数据管理
        3.2.3 P2P协同设计数据管理模型
    3.3 协同设计的P2P群组建模
    3.4 基于P2P的协同设计数据一致性控制
        3.4.1 设计数据非一致性检测
        3.4.2 P2P数据更新控制方法
        3.4.3 基于设计约束的P2P数据更新
        3.4.4 基于设计约束的数据更新一致性控制
    3.5 基于JXTA的协同设计数据一致性管理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时协同过程的多媒体支撑环境
    4.1 CSCW与协同设计多媒体支撑环境
    4.2 基于Java的多媒体应用技术
        4.2.1 流媒体传输与控制技术
        4.2.2 Java媒体框架技术
        4.2.3 组播技术
    4.3 多媒体实时协同支撑环境的体系构建
        4.3.1 多媒体交互模式与体系结构设计
        4.3.2 系统开发方案设计
        4.3.3 实时媒体流的传输
        4.3.4 基于RTCP的媒体流控制
        4.3.5 服务器端设计
        4.3.6 客户浏览器端设计
    4.4 多媒体支撑环境的安全性
        4.4.1 交互过程角色定义与管理
        4.4.2 系统程序模块的安全认证
    4.5 多媒体支撑系统与PDM系统的集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产品设计的过程互操作
    5.1 企业协同与互操作
        5.1.1 互操作的定义
        5.1.2 集成与互操作
    5.2 协同产品设计的互操作
        5.2.1 协同产品设计的互操作需求
        5.2.2 面向互操作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式
    5.3 基于本体论的过程描述
        5.3.1 过程描述语言——PSL
        5.3.2 PSL核心
        5.3.3 PSL扩展
        5.3.4 基于PSL的过程本体语义交换方法
    5.4 基于PSL本体的协同设计过程建模
    5.5 设计过程本体的语义相似性
        5.5.1 设计过程本体映射发现
        5.5.2 设计过程本体概念相似性
    5.6 基于Web服务的协同设计过程组合与协调
        5.6.1 Web服务技术
        5.6.2 面向服务的协同产品设计过程
    5.7 协同设计过程的互操作框架
    5.8 过程本体的XML映射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学科协同的适应性设计过程服务平台
    6.1 多学科协同的适应性设计过程服务体系
    6.2 适应性服务组合的结构层次
    6.3 适应性服务平台的目标与任务
        6.3.1 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优化环境
        6.3.2 设计过程互操作服务
        6.3.3 多学科协同过程数据服务
        6.3.4 设计过程的知识服务
    6.4 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实例
        6.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6.4.2 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5)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协同设计的发展
        1.1.1 协同设计的定义
        1.1.2 协同设计系统的组成
        1.1.3 协同设计的研究现状
    1.2 从 GDT 的角度看协同设计
        1.2.1 基本概念
        1.2.2 协同设计
        1.2.3 CSCD 与 CAD
    1.3 CSCD 的关键技术
        1.3.1 协同感知
        1.3.2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
        1.3.3 协同设计中的冲突管理
        1.3.4 协同系统的软件架构
    1.4 飞行器协同设计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路线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飞行器协同设计系统分析
    2.1 飞行器设计中的协同
        2.1.1 飞行器设计的特点
        2.1.2 飞行器协同设计的需求
    2.2 飞行器设计的协同工作模式
        2.2.1 飞行器设计的传统协同模式
        2.2.2 CWDAD 式
        2.2.3 CWDAD 式的特点
        2.2.4 协同模式的应用
    2.3 飞行器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
        2.3.1 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协同平台
        2.3.2 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
    3.1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需求
    3.2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的感知模型
        3.2.1 飞行器协同感知模型中的对象
        3.2.2 设计资源占用模型
        3.2.3 感知信息等级
        3.2.4 感知对象的遍历
    3.3 感知信息的呈现
        3.3.1 感知强度和需求
        3.3.2 感知模式和呈现
        3.3.3 感知信息的传输
    3.4 协同感知与 CAD 的集成
        3.4.1 解决方案
        3.4.2 设计操作的传输
        3.4.3 设计操作的许可控制
        3.4.4 实现方式的比较
        3.4.5 试验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成熟度的飞行器协同设计过程管理
    4.1 基于协同模式的飞行器设计流程建模
        4.1.1 建模过程
        4.1.2 网射分析方法
        4.1.3 用例
    4.2 管理设计过程的动态性
        4.2.1 设计过程的即时控制
        4.2.2 过程演化信息的记录与回溯
        4.2.3 飞行器设计过程模型
        4.2.4 设计过程回溯
        4.2.5 设计过程重用初探
    4.3 成熟度
        4.3.1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要求
        4.3.2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制定方法
        4.3.3 飞行器协同设计中成熟度的实例分析
        4.3.4 成熟度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器即时协同设计平台的实现
    5.1 黑板与智能元相结合的协同软件架构
    5.2 系统功能设计
    5.3 全设计流程协同设计平台的实现
        5.3.1 协同平台软件结构
        5.3.2 知识源的实现
        5.3.3 黑板的实现
        5.3.4 控制模块的实现
        5.3.5 冲突检测模块的实现
        5.3.6 运行流程与信息流
        5.3.7 原型系统的开发
    5.4 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HLA框架的协同设计环境及交互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AD技术的发展
    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3.1 CSCW特性与支撑技术
        1.3.2 CSCW研究领域与应用前景
        1.3.3 CSCW在设计领域应用
    1.4 协同设计
        1.4.1 协同设计概念与工作模式
        1.4.2 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
        1.4.3 协同设计中的人人交互方式
        1.4.4 协同设计中的交互管理技术
    1.5 高层体系结构及其应用
        1.5.1 高层体系结构HLA
        1.5.2 高层体系结构的应用领域
    1.6 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及协同工作机制
    2.1 引言
    2.2 协同设计系统框架的现状与分析
    2.3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的构建
        2.3.1 联邦与联邦成员
        2.3.2 产品设计与基于HLA的协同设计映射机制
        2.3.3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构建方法
        2.3.4 联邦成员的组织结构
    2.4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CoFedCADEnv_HLA
        2.4.1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的逻辑结构
        2.4.2 逻辑结构中各平台的功能
        2.4.3 基于HLA的协同设计环境的功能结构
        2.4.4 邦员间的互操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间管理的并发控制
    3.1 引言
    3.2 并发控制
        3.2.1 并发控制问题的提出
        3.2.2 并发控制策略
        3.2.3 并发控制的设计准侧
    3.3 HLA时间管理服务
        3.3.1 HLA时间管理中的基本概念
        3.3.2 HLA的时间管理机制
        3.3.3 HLA的时间推进方式
    3.4 基于邦员的时间推进管理
        3.4.1 时间管理的任务
        3.4.2 邦员的时间设置
        3.4.3 系统整体逻辑时间调度
    3.5 小结
第4章 CoFedCADEnv_HLA中的邦员管理技术
    4.1 引言
    4.2 对象所有权管理
    4.3 基于邦员的角色管理模型RoleCtrlMod_Fed
        4.3.1 邦员角色管理
        4.3.2 邦员角色权限
    4.4 发言权控制
        4.4.1 发言权控制模式
        4.4.2 项目组发言的数据分发管理
        4.4.3 发言权控制的仲裁模型
    4.5 小结
第5章 设计邦员动态注册管理方法
    5.1 引言
    5.2 冲突的检测与协调
        5.2.1 冲突的协调方法
        5.2.2 邦员间实时通信协议
        5.2.3 基于邦员的锁定机制
    5.3 事件逻辑计数器
        5.3.1 操作事件的响应方式
        5.3.2 事件逻辑计数器原理
        5.3.3 事件逻辑计数器设置的合理性验证
    5.4 设计邦员动态注册管理
        5.4.1 事件逻辑计数器随时间推进的变化
        5.4.2 设计邦员动态加入的管理
        5.4.3 设计邦员动态退出的管理
    5.5 小结
第6章 原型系统的应用方案与接口实现
    6.1 引言
    6.2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应用方案
        6.2.1 原型系统的框架结构
        6.2.2 设计邦员模块间的通信机制
        6.2.3 基于反应器的操作事件接口实现
        6.2.4 基于反应器的事件响应程序实现
    6.3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运行实例
        6.3.1 系统的加载和用户登录
        6.3.2 创建协同设计任务
        6.3.3 船舶舾装图形的协同编辑
    6.4 小结
论文工作总结和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附录 舾装设备明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制造业的基本概念
        1.1.1 制造业的概念
        1.1.2 制造业的发展
        1.1.3 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1.2 网络化制造
        1.2.1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
        1.2.2 网络化制造的特征
        1.2.3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1.2.4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协同设计概念
        1.3.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1.3.2 协同设计的概念
        1.3.3 协同设计的类别结构
        1.3.4 协同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3.5 协同设计涉及的技术
        1.3.6 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1.3.7 协同设计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1.4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1.4.2 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1.4.3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1.4.4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1.5 论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协同设计任务规划
    2.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
        2.1.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概述
        2.1.2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过程
        2.1.3 协同设计任务解耦
    2.2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2.2.1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2.2.2 实例分析
    2.3 设计任务分配
        2.3.1 设计任务分配方法
        2.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计任务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品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
    3.1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方法
        3.1.1 CAD系统功能模型
        3.1.2 数据交换方法
    3.2 基于特征的数据交换过程
        3.2.1 特征的概念
        3.2.2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的特点
        3.2.3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格式
        3.2.4 协同设计数据传输
    3.3 基于特征的永久命名方法
        3.3.1 特征永久命名的必要性与原则
        3.3.2 特征永久命名方法
        3.3.3 参数辨识
        3.3.4 系统开发工具
        3.3.5 坐标系以及特征树处理问题
    3.4 协同设计通信问题
        3.4.1 通信定义
        3.4.2 通信方式
    3.5 基于STEP的CAD/CAM一体化
        3.5.1 一体化的要求
        3.5.2 XML到STEP的转换
        3.5.3 一体化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
    4.1 冲突概述
        4.1.1 协同设计冲突概念
        4.1.2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原因
        4.1.3 协同设计冲突分类
        4.1.4 协同设计冲突的特点
        4.1.5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的后果
    4.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
        4.2.1 冲突检测概述
        4.2.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方法
    4.3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4.3.1 基本冲突消解策略
        4.3.2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4.3.3 死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管理系统集成
    5.1 知识管理概述
        5.1.1 知识管理的概念
        5.1.2 知识分类
        5.1.3 知识工程概念
    5.2 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
        5.2.1 知识表达方法
        5.2.2 本体论概念
        5.2.3 知识表达
    5.3 协同设计中的知识获取
        5.3.1 协同设计知识获取方法
        5.3.2 基于粗糙集的知识获取方法
        5.3.3 协同设计过程知识获取
        5.3.4 其他知识获取方法
    5.4 知识重用与共享
        5.4.1 设计历史问题
        5.4.2 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5.4.3 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6.1 协同设计的结构要求
        6.1.1 系统结构选择
        6.1.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功能
    6.2 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6.2.1 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6.2.2 盾构机设计过程分析
    6.3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6.3.1 协同设计系统功能结构图
        6.3.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
        6.3.3 系统拓扑结构
    6.4 基于多Agent的协同设计建模方法
        6.4.1 多Agent技术
        6.4.2 分布式协同设计模型建立的方法
    6.5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6.5.1 CORBA技术
        6.5.2 互联网络技术
        6.5.3 访问控制技术
        6.5.4 XML语言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的实现
    7.1 系统应用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7.1.1 系统应用背景
        7.1.2 可行性分析
    7.2 系统开发技术
        7.2.1 MVC技术简介
        7.2.2 JSP技术
        7.2.3 数据库技术
    7.3 协同设计系统相关功能
        7.3.1 用户管理界面
        7.3.2 企业联盟管理子系统
        7.3.3 合同管理子系统
        7.3.4 任务管理子系统
        7.3.5 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文档管理
        7.3.6 冲突消解管理子系统
        7.3.7 协同工具子系统
        7.3.8 设计知识管理子系统
        7.3.9 协同系统管理
        7.3.10 系统应用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1.2.1 协同数据交换
        1.2.1.1 基于中性文件的交换方法
        1.2.1.2 基于三角网格模型的交换方法
        1.2.1.3 基于高层语义历史的交换方法
        1.2.1.4 基于显式表示的特征数据交换方法
        1.2.2 并发控制机制
        1.2.2.1 普通环境下的并发控制
        1.2.2.2 协同CAD 环境下的并发控制
        1.2.3 协同数据安全
        1.2.3.1 普通环境下的访问控制
        1.2.3.2 协同CAD 环境下的访问控制
        1.2.4 迟加入机制
        1.2.4.1 传输协议级迟加入策略
        1.2.4.2 应用程序级迟加入策略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协同CAD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协同CAD 系统总体架构
        2.2.1 协同CAD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2.2.2 协同CAD 系统的功能框架
    2.3 协同CAD 系统支撑环境
        2.3.1 支持协同的CAD 平台
        2.3.1.1 OpenCASCADE 内核
        2.3.1.2 平台体系架构
        2.3.1.3 特征建模环境
        2.3.1.4 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场景管理
        2.3.1.5 网络驱动下特征重构的支撑环境
        2.3.1.6 异构CAD 模型转换接口
        2.3.2 支持协同的数据通信机制
        2.3.2.1 网络通信传输协议
        2.3.2.2 网络通信方式
        2.3.2.3 消息通信机制
        2.3.2.4 消息的路由和处理
        2.3.2.5 防火墙和NAT 穿透
        2.3.3 支持协同的多媒体交流技术
        2.3.3.1 基于DirectShow 的音视频的交流技术
        2.3.3.2 音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2.3.3.3 视频系统的优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数据交换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协同数据交换的要求
    3.3 隐式特征表达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
        3.3.1 数据交换方法概述
        3.3.1.1 IFDE 过程分析
        3.3.1.2 IFDE 方法实现
        3.3.2 特征消息封装
        3.3.3 特征操作重构
        3.3.3.1 特征的重构表达
        3.3.3.2 特征的坐标转换
        3.3.3.3 特征的重构定位
        3.3.4 对象引用机制
        3.3.4.1 对象命名映射
        3.3.4.2 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几何匹配算法
    3.4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并发控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协同并发控制要求
    4.3 并发冲突分析
        4.3.1 协同CAD 环境下的并发冲突特点
        4.3.2 特征依赖关系
        4.3.2.1 特征依赖定义及分类
        4.3.2.2 特征依赖描述
        4.3.3 特征空间关系
        4.3.3.1 空间关系定义及分类
        4.3.3.2 空间关系描述
        4.3.4 并发冲突分类
        4.3.4.1 并发操作冲突
        4.3.4.2 并发逻辑冲突
        4.3.4.3 并发依赖冲突
        4.3.4.4 并发意图冲突
    4.4 分层分布式并发控制机制
        4.4.1 并发控制机制概述
        4.4.1.1 并发控制框架
        4.4.1.2 并发控制核心
        4.4.2 MLDCC 基础定义
        4.4.3 冲突检测
        4.4.4 冲突消解
        4.4.4.1 系统自动协调
        4.4.4.2 人机对话协商
        4.4.4.3 第三方仲裁
    4.5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协同访问控制要求
    5.3 多粒度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5.3.1 访问控制模型概述
        5.3.2 MGDAC 基础定义
        5.3.3 多粒度权限
        5.3.3.1 MGSPM 权限模型
        5.3.3.2 相关定义
        5.3.3.3 多粒度划分
        5.3.3.4 权限管理
        5.3.4 受限可控委托
        5.3.4.1 CCRBDM 委托模型
        5.3.4.2 相关定义
        5.3.4.3 委托限制分类
        5.3.4.4 委托基准与受托责任
        5.3.5 访问控制机理与策略
        5.3.5.1 权限配置
        5.3.5.2 用户角色激活
        5.3.5.3 角色权限激活
    5.4 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制式协同CAD 环境下迟加入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协同迟加入算法的要求
    6.3 三多播组结构分布式迟加入算法
        6.3.1 迟加入算法概述
        6.3.1.1 T-MDLJ 基础定义
        6.3.1.2 T-MDLJ 算法框架
        6.3.1.3 T-MDLJ 算法流程
        6.3.2 迟加入服务器选择
        6.3.3 迟加入数据请求
        6.3.3.1 不请求策略
        6.3.3.2 立即请求策略
        6.3.3.3 事件驱动策略
        6.3.3.4 网络驱动请求策略
        6.3.4 场景数据处理
        6.3.4.1 场景数据描述
        6.3.4.2 场景数据交换
        6.3.5 新生数据处理
        6.3.5.1 新生数据存在性判定
        6.3.5.2 新生数据产生现象分析
        6.3.5.3 新生数据的解决方法
        6.3.6 迟加入服务器加入和退出
        6.3.7 差错控制
    6.4 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协同CAD 原型系统实现
    7.1 引言
    7.2 协同CAD 系统体系框架
        7.2.1 系统总体结构
        7.2.2 系统功能模块
        7.2.2.1 用户管理模块
        7.2.2.2 版本管理模块
        7.2.2.3 网络造型模块
        7.2.2.4 并发控制模块
        7.2.2.5 访问控制模块
        7.2.2.6 迟加入模块
    7.3 协同CAD 原型系统
        7.3.1 启动服务器端服务
        7.3.2 用户认证和系统初始化
        7.3.3 创建协作任务
        7.3.4 浏览、加入协作任务
        7.3.5 协同多媒体工具启动
        7.3.6 协同客户端设计实例
        7.3.6.1 协同设计前提条件
        7.3.6.2 协同并发设计过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CSCW环境下博士CAD系统并发控制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CSCW的介绍
        1.1.1 CSCW的提出和概念
        1.1.2 CSCW的要素和特点
        1.1.3 CSCW的分类
        1.1.4 CSCW主要的研究问题
    1.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CAD系统
        1.2.1 CAD简介及发展历程
        1.2.2 协同CAD
        1.2.3 协同CAD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1.2.4 现有商用基于网络的CAD系统
    1.3 本文选题及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博士CAD系统框架
    2.1 系统设计目标
    2.2 博士CAD系统的体系结构
        2.2.1 常见协同系统的体系结构
        2.2.2 博士CAD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
    2.3 博士CAD系统涉及到的相关技术
        2.3.1 一致性维护与并发控制
        2.3.2 组播通信
        2.3.3 其它相关技术
        2.3.4 实现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CAD系统的并发控制机制
    3.1 协同操作分析
    3.2 CSCW中的一致性模型
        3.2.1 基本概念
        3.2.2 同步协同应用中的不一致现象
        3.2.3 一致性模型
    3.3 意图冲突
        3.3.1 意图冲突的定义
        3.3.2 设计前期的意图冲突解决方案
        3.3.3 共享对象中意图冲突的解决
    3.4 多版本
        3.4.1 多版本的产生
        3.4.2 多版本的分类
        3.4.3 多版本的设计
        3.4.4 多版本的管理
    3.5 协同博士CAD系统的并发控制原则
    3.6 传统并发控制方法
        3.6.1 加锁方法
        3.6.2 串行化方法
    3.7 设计原则在并发控制机制中的体现
    3.8 协同博士CAD系统的并发控制机制BDLMV
    3.9 版本控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博士CAD系统改进的访问控制机制
    4.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系统(CSCD)对访问控制的要求
    4.2 现有的博士CAD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
        4.2.1 基于角色的增强访问控制模型SRBAC
        4.2.2 SRBAC模型的不足
    4.3 改进的访问控制机制
        4.3.1 改进的SRBAC模型(BSRBAC)
        4.3.2 BSRBAC模型中和权限许可
        4.3.3 BSRBAC模型新增功能
        4.3.4 BSRBAC模型的算法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博士CAD系统的实现
    5.1 程序开发环境与工具
    5.2 协同博士CAD系统功能模型
    5.3 系统并发控制模块
    5.4 系统访问控制模块
    5.5 系统框架中的通信模式及其实现
    5.6 系统实现界面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
    科研项目
致谢

(10)面向模具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协同设计背景
        1.1.1 协同学的兴起
        1.1.2 CSCW 的提出
        1.1.3 CSCW 的研究内容
        1.1.4 CSCW 的分类
    1.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技术
        1.2.1 设计的协同性
        1.2.2 产品的协同设计
        1.2.3 协同设计的难点
    1.3 协同设计的现状分析
        1.3.1 协同设计的系统模式
        1.3.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实现方法
        1.3.2.1 基于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的封装
        1.3.2.2 基于多Agent 的封装
        1.3.3 协同设计系统的分类
        1.3.3.1 协同浏览
        1.3.3.2 协同建模
    1.4 选题背景与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协同设计关键问题与方法
    2.1 协同设计的核心内容
        2.1.1 协同设计的影响因素
        2.1.2 协同设计的研究内容
        2.1.3 协同设计的核心问题
        2.1.3.1 群体感知的定义
        2.1.3.2 群体感知的特点
        2.1.3.3 群体感知的实现方法
    2.2 群体间的信息共享
        2.2.1 信息共享的实现方法及难点
        2.2.2 信息共享模式
        2.2.3 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模型
        2.2.3.1 信息的共享粒度
        2.2.3.2 共享模型
    2.3 群体间的信息交换
        2.3.1 群体接口设计
        2.3.1.1 群体接口的实质
        2.3.1.2 群体接口的实现方法
        2.3.2 群体间通信
        2.3.2.1 群体通信的特点
        2.3.2.2 群体通信的工作模式
        2.3.2.3 群体通信中的传输协议
    2.4 群体间的信息同步
        2.4.1 信息同步的二元组描述
        2.4.2 信息同步方法
        2.4.2.1 信息异步产生的原因
        2.4.2.2 信息同步方法
        2.4.3 信息同步的实现
        2.4.3.1 信息同步策略
        2.4.3.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
        2.4.3.3 基于任务低耦合分解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建模
    3.1 模具设计的特点
    3.2 模具设计过程模型
    3.3 模具协同设计的功能需求建模
    3.4 模具协同设计的协作机制
        3.4.1 常见协作机制简介
        3.4.2 面向模具协同设计的协作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模具协同设计中的信息共享及同步
    4.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建模
        4.1.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特点
        4.1.2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要素
        4.1.3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模型
    4.2 模具协同设计信息建模
        4.2.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关联信息特点
        4.2.2 模具协同设计信息的共享模型
    4.3 模具协同设计信息的同步
        4.3.1 基于角色的信息同步
        4.3.2 基于即时通信的消息同步
        4.3.3 基于装配树的模型信息同步
        4.3.4 模具设计信息同步中的冲突消解
    4.4 信息的交换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模具协同设计中的知识工程
    5.1 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特点
        5.1.1 模具设计过程所关联的知识及特点
        5.1.2 知识在支撑模具协同设计中的作用
    5.2 面向模具协同设计的知识表示模型
        5.2.1 传统知识表示方法及其优缺点
        5.2.2 面向模具协同设计的知识表示要求
        5.2.3 面向模具协同设计的知识表示模型
    5.3 基于XML 的模具协同设计知识表示
        5.3.1 XML 的特点
        5.3.2 基于 XML 的知识表示结构
    5.4 基于XML 的知识获取、组织与管理
        5.4.1 基于 XML 的知识获取
        5.4.2 知识的组织
        5.4.3 知识的管理
    5.5 基于XML 的知识集成与应用
        5.5.1 基于 XML 的知识集成
        5.5.2 基于 XML 的知识融合应用
        5.5.2.1 参数驱动
        5.5.2.2 规则驱动
        5.5.2.3 实例驱动
    5.6 本章小结
6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6.1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组成
        6.1.1 协同设计系统的功能要求
        6.1.2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体系结构
        6.1.3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功能说明
        6.1.4 模具协同设计系统工作流程
    6.2 基于UG 的模具结构协同设计
        6.2.1 任务分解与分配
        6.2.2 设计模型结构更新
        6.2.3 干涉检查及运动仿真
        6.2.4 图像感知与消息发送
    6.3 基于 Web 的应用服务
    6.4 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设计中面向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基于对称性的操作同步机制[D]. 吴亦奇. 武汉大学, 2017(06)
  • [2]CAD模型在线集成与离线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 张德军. 武汉大学, 2015(01)
  • [3]基于Agent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机制研究[D]. 王博.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4]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曾鹏飞. 东北大学, 2011(07)
  • [5]协同设计技术及其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周安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2)
  • [6]基于HLA框架的协同设计环境及交互管理技术[D]. 刘杰. 山东大学, 2010(08)
  • [7]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侯俊铭. 东北大学, 2009(06)
  • [8]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D]. 宋小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9]CSCW环境下博士CAD系统并发控制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白大伟. 西北大学, 2008(08)
  • [10]面向模具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李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CSCW在协同商业CAD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