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园

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园

一、世界上最早的花园(论文文献综述)

裴超[1](2021)在《大器之城——走进被时代宠爱的活力之城曼彻斯特》文中研究表明曼彻斯特(Manchester),人口约51万。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单一管理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工业、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曼彻斯特发展新兴工业,成为以电子、化工和印刷为中心,拥有重型机器、织布、炼油、玻璃、塑料和食品加工等700多种行业的国际化城市。作为自由贸易、

汪悦[2](2020)在《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机构养老尚不完善等问题,居住小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户外景观设计备受关注,加之我国对康复景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康复景观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并在户外景观设计中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将康复景观理念融入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有利于改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中的不适宜性,为我国当前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依据。本文以石家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康复景观视角探讨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的康复景观设计,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两部分:(1)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对康复景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进行相关研究分析。(2)实地调研:①通过观察法对石家庄6个居住小区样本进行走访调查和样本记录,并基于康复景观视角挖掘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存问题;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居住小区内老年人个体的基本情况、行为习惯及户外活动需求、对康复景观的兴趣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老年人日常行为特点及康复景观在居住小区景观中的应用潜力;③通过SD分析法构造定量化数据,让老年人对分别从人工要素、感官要素、自然要素三大方面,共计25因子对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进行打分评价,得出老年人对现有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满意度评价,并通过分析得出不同老化程度、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对景观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最后基于康复景观视角,结合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对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为后续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的提出打下理论及实践基础。通过对石家庄市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状和对老年人的相关研究调查,得出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参与互动性原则、康养保健性原则、代际共享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场地安全性原则、适老设施隐性化原则、冬季景观多样化原则、空间类型多样化原则和地域艺术性原则9个设计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到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总结出有关活动场地、园林建筑、植物、水体、园路、铺装和公共设施7大方面的设计策略,为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为构建适宜我国当前老年人生活的户外活动空间和未来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性景观设计提供帮助。

邹锐[3](2020)在《康复性景观在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应用研究 ——百工堰康养场地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着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在其着作《设计结合自然》里,描述了自己肺结核疾病在阿尔卑斯山疗养成功的事例,他认为自己被治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阳光、大海、鲜花、果园、山岭、积雪、田野”那些具有康复性质的景观[1]。康复性景观在西方的发展已经非常悠久,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古希腊埃皮达鲁斯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群,到后来南丁格尔提倡的广厅式医院,再到后来的“伊甸园模式”、“园艺疗法”及“康复花园”,最早的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他们已经将康复景观推广至医疗护理、康复疗养机构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日本森林医学研究会甫一、美国“悬铃木”(Planetree)评价机构、美国园艺疗法协会等。而中国的康复性景观其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陶渊明佳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早就表露了人们对寄情于田园山野、花草树木的向往,李树华教授称其为中国古典式的“园艺疗法”[2]。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们都依赖着自然环境带来的感受,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康复性景观的确能对人体生理、心理产生缓解或康复,从人类进化史看,人类祖先就是从原始自然环境进化而来,狩猎、生息、繁衍都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人类基因里就有着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如今康复性景观已经不只是存在于医疗机构,还出现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共设施附属绿地、自然风景区内等,森林康养以其得天独厚的森林环境、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资源作为优势,已经构成康复性景观其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对健康的恢复作用已经得到了研究证实,森林中富含的大量负离子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增强人体免疫,可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污染空气、降低噪音及调节气候等作用,而其康复性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赖森林医学中森林疗法这一过程,通过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对人体产生功效,实现人体生理、心理的健康恢复。除此之外,其他学科、方法的交叉运用还使得康复性得到更加明显的效果,如通过参与园艺活动使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得到恢复调整的园艺疗法,使人处于特定环境中恢复消极情绪的环境心理学,借由景观元素组成的环境刺激人体的景观治疗法,其中,中国传统医学阴阳平衡、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整体观念,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观念,这一观念也将为探索出具有本土化的森林康养景观提供重要依据。

刘晓蕾[4](2020)在《基于人文关怀的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背景是基于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引领下大批制造业向互联网行业升级转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朝阳产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好的空间载体和促进手段,近年来迎来建设热潮。科技产业园区入驻企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把获取物质资源、提高生产技术、完善物流线等视为生产最高目标,高新科技产业把“人”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科技人才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愈加受到重视。人文关怀理念内涵正是要求我们尊重人的需求,重视人的价值。随着大量高科技研发人才涌入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师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打造能够融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园区景观环境。经过梳理国内外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规划发展过程,归纳出科技产业园区景观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对产业园区人群状态进行基本调查,充分了解产业园区主体人群的生活作息、办公特点及身体健康现状,探究园区使用者主体行为及心理需求等,不断挖掘使用者对环境认知与行为的内在联系。继而论述了人文关怀理念在园区中应用的可行性,反复构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联,总结出符合园区特征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创新性的提出了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对策,其中可以通过加强景观与建筑的呼应、主动营造交往活动场景、促进与城市的连接等方式具体落实。最后,通过对保定东湖云端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将本文的研究分析内容落地,实现增强科技研究人员对办公园区归属感与环境体验舒适感,启发员工思维,增强创造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能够对今后的科技园区环境设计建设提供借鉴以及发展思路。综上所述,通过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能更好的为园区人群服务,有利于促进提高科技产业园区形象,增加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美好和谐发展。

吴志勇[5](2020)在《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文中认为虽然生态保护和生态保护法制是一个现代社会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就诞生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哲学观、伦理观,不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还得到了具体的法律支撑。尤其是蒙元时期,蒙元王朝发迹于大草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各种恶劣的天气、稀缺的资源以及各种生物的侵扰做长期的斗争,这些使得他们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生态观念,本文即基于此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本部分为文章的逻辑起点,主要梳理一些理解性问题和争议问题。首先对于学界争议比较大的环境和生态、环境法和生态法、当代生态法和古代生态法等在不同学科领域有着不同定义和理解的名词做一个法律史的梳理和定义;其次对于行文所依赖之现有研究成果做一个文献综述,所凭靠之研究方法做一个大纲罗列,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章介绍蒙元生态法律的具体法律文本。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根据当代生态法学的分类方法将蒙元时期的生态法律进行一个分类的文本整理,包括生物资源保护法规、非生物资源保护法规以及人文环境保护法规,所涉及的法律文本史料包括大蒙古国时期的《成吉思汗法典》,元朝时期的《元史》、《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以下简称《元典章》)、《通制条格》和北元时期的四部经典法律《阿勒坦汗法典》、《白桦法规》、《卫拉特法典》以及《喀尔喀法典》。第二章介绍蒙元生态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主要从两个角度去探究:首先是环境角度,草原时期的蒙古族和中原王朝时期的蒙古族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中,这种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蒙古族生态思想的演变有无具体影响以及有何影响是本节的探讨重点;其次是宗教角度,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蒙古族从立族之初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他们的宗教,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与多个宗教产生了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对于蒙古族生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三章介绍蒙元生态立法的保障措施和带来的实际效果。有立法就有执法,本章主要探讨蒙元各个时期对于生态法律是如何具体实施、通过何种司法机构实施以及如此做法对于当时的生态情况带来的实际效果。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本章是本文的升华部分,在深入思考了蒙古族生态法律的当代价值之后,提出为什么做、怎么做并不是蒙古族生态法律对于当代的最大启发,最重要的是要像古代蒙古族人那样将生态保护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才是其最大价值。

吴佳恒[6](2019)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的经济史视角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各国都出现了传统老工业区衰退的普遍性问题,其中尤其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为明显,由于其工业化开始的时间较长,因此衰退的进程也来得最早,同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十分严重。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德国的重工业核心——鲁尔工业区。作为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业火车头,鲁尔区的重工业在近百年的经济史和战争史中都占据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也因此被海内外所熟知。在上世纪中期,鲁尔区开始经历衰退,产业发展严重崩坏,失业等社会问题频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急速下滑。然而,在从上至下的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下,鲁尔区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升级改造,现在的鲁尔区已经重焕生机,可以说是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最佳参照蓝本。本文从经济史的角度切入,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的分析回顾了鲁尔工业区从形成发展,到繁荣鼎盛,再到衰退落后最后重新转型崛起的整个经济历史进程,并深入分析了鲁尔区衰退的原因、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转型过程中阶段性和进步性的策略变化,从中得出的启示对于全世界尤其是我国的传统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性的意义。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针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介绍。论文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概述和相关的文献综述,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分析与经济史学以及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整篇论文形成理论上的框架支撑,其中以经济史与制度分析的结合为论文的主要理论基础。从论文的第三部分开始,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对鲁尔区的经济发展路径进行详细的描述。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1750年至1830年期间鲁尔工业区的诞生形成进行的描述,从鲁尔区的地质状况和早期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的初期转变说起,到1830年至1870年间鲁尔区在工业化和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初步发展状况,整体上属于鲁尔区起源阶段的阐述。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1870年至1914年间鲁尔区最为繁荣的时期的重点描述,从德意志帝国政府的强大到工业化的迅速扩张再到人口的急速膨胀,无一不彰显了鲁尔区此时的鼎盛。同时当然也有对鲁尔区1914年至1957年间两次经受世界大战摧毁随后又两次重建的描述,这一时期的鲁尔区经受了太多历史荣耀的加冕和战争的无情摧残。论文的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针对鲁尔区在1957年至1966年期间的衰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探寻其走向衰落的各种原因。紧接着对1966年至今鲁尔区的转型过程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这一部分的第二段再次将鲁尔区的转型进程依据经济史的角度分为了四个不同的阶段,详述了转型的阶段性差异,最后也对鲁尔区任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论文的第六部分是分析鲁尔区的转型对我国传统老工业区升级改造的启示,首先对鲁尔区和我国的传统工业区进行了共异性的对比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针对五个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精简的建议。第一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内生性区域发展机制;第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区位产业优势;第三是注重污染治理,整治土地环境,推动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第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拓展就业渠道,实现有效的劳动资源配置;第五推进基建工作,注重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

卓百会[7](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宁洁[8](2018)在《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是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它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包括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七声音阶乐器——骨笛等多项“世界第一”。遗址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对研究中原地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酿酒起源、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原始契刻与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贾湖遗址因发现于贾湖村而得名,遗址与村庄在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高度重合,在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唇齿相依、休戚相关。但遗址所在的舞阳县为省级贫困县,历史上长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村庄的建设与发展、村民的利益诉求,成为遗址保护与展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此外,贾湖遗址存在土遗址本体脆弱、保护困难与史前遗址可视性差、展示困难等特点。本文对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方法加以研究,首先,系统梳理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为展示工作提供依据。其次,通过现场调查,了解贾湖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分析村庄对遗址本体的破坏和对遗址环境的影响;了解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现状,分析以往工作中的的不足。最后,提出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并就具体的设计实践进行分析。以人为本、兼顾公平,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提高遗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包容面。激发贾湖遗址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形成一种遗址与村落资源共享的“活态”保护展示新模式。

宋晗晖[9](2018)在《北京雕漆工艺及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雕漆是在雕漆技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繁复,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极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北京雕漆的纹样十分丰富,其中锦文雕刻是一大特色,衬托主题来塑造抽象的艺术效果。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北京雕漆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色彩系统,形成特有的美学思想,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相得益彰,通过构图法则使纹样、色彩和器型完美结合,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特征,都呈现出较高的文化内涵。北京雕漆工艺繁复,全手工制作且制作周期长,没有任何机械快速生成的方法,这既是古老技艺的精髓,也成为了北京雕漆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制约。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北京雕漆,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本文对北京雕漆作了如下研究:梳理雕漆的历史发展脉络,确定北京雕漆的形成时间;总结北京雕漆的制作工序和工艺;运用设计学理论对北京雕漆的色彩、题材、构图等方面进行的分析研究;结合实地考察阐述北京雕漆的发展现状,并借鉴日本的非遗保护经验和日本漆器的现代发展方式,对北京雕漆的传承从国家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述,并结合现代设计审美思想对北京雕漆从题材、色彩、生产方式等角度提出创新方案和设想,为北京雕漆的传承创新找到新的发展出路。北京雕漆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创新,传统技法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是传承的助推力,提升北京雕漆的认知度,加快创新的脚步,让北京雕漆焕发无限生机。

Louis Hothothot,刘毅[10](2017)在《儿童书籍:人类幻想的栖息地》文中提出意大利小城博洛尼亚不仅拥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还拥有着世界上最重要的儿童书籍博览会——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少儿图书博览会(Bologna Children’s Book Fair,BCBF),始创于1964年,每年一届,每届展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作者、插图作者、图书代理人、经销商、节目制作人,印刷商、书商和图书管理员等众多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建立关系和洽谈业务。若谈规模,博洛尼亚国际少儿图书博览会的官方网站上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

二、世界上最早的花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上最早的花园(论文提纲范文)

(1)大器之城——走进被时代宠爱的活力之城曼彻斯特(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实力雄厚充满历史气息
服务业促转型焕发新生活力
布局业态发展推动文化建设
酒店琳琅满目助力会务活动

(2)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1.1.2 我国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系
        1.1.4 康复景观在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兴起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康复景观相关概述
        2.1.1 康复景观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特点
        2.1.3 康复景观的作用机制
    2.2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相关概述
        2.2.1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2.2.2 户外老年活动空间的概念
        2.2.3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2.3 老年人基本特征与需求分析
        2.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需求分析
        2.3.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分析
        2.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
    2.4 相关理论依据
        2.4.1 压力痊愈理论
        2.4.2 植物学
        2.4.3 环境心理学
        2.4.4 老年心理学
    2.5 本章小结
3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调研与分析
    3.1 石家庄总体情况概述
    3.2 调研目的、对象方法与内容概述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对象
        3.2.3 调研方法
        3.2.4 调研内容
    3.3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初步调研
    3.4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具体调研
        3.4.1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状调研与记录
        3.4.2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人问卷调研
    3.5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3.5.1 通过走访居住小区对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对现存问题归纳
        3.5.2 受访老年人个体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
        3.5.3 老年人在居住小区户外活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3.5.4 应用SD分析法对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满意度评价分析
        3.5.5 老年人对康复景观认知及兴趣程度统计与分析
    3.6 调研总结
    3.7 本章小结
4 康复景观理念下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构建
    4.1 康复景观理念下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4.1.1 参与互动性原则
        4.1.2 地域艺术性原则
        4.1.3 保健性原则
        4.1.4 代际共享原则
        4.1.5 动态适应性原则
        4.1.6 场地安全性原则
        4.1.7 适老设施隐性化原则
        4.1.8 冬季景观多样化原则
        4.1.9 空间类型多样化原则
    4.2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4.2.1 场地设计策略
        4.2.2 园林建筑设计策略
        4.2.3 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2.4 水体景观设计策略
        4.2.5 步行道路设计策略
        4.2.6 铺装的设计策略
        4.2.7 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康复性景观在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应用研究 ——百工堰康养场地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性
        1.3.2 研究的重、难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4.5 实地调研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2 康复性景观与森林康养基础理论研究
    2.1 支撑学科及方法概念
        2.1.1 中国传统医学与“整体观”
        2.1.2 森林医学与“森林疗法”
        2.1.3 环境心理学与“恢复反应”
        2.1.4 景观治疗法与“感官刺激”
        2.1.5 园艺活动与“园艺疗法”
    2.2 康复性景观概念、发展及相关混淆概念厘清
        2.2.1 康复性景观概念及发展
        2.2.2 康复性景观与一般性环境景观的差异性
        2.2.3 康复性景观相关混淆概念厘清
    2.3 康复性景观类型与森林康养的关联性
        2.3.1 康复性景观的主要类型
        2.3.2 康复性景观与森林康养的关联性
    2.4 森林康养概念、类型及特征
        2.4.1 森林康养概念及混淆概念厘清
        2.4.2 森林康养活动类型
        2.4.3 森林康养场地特征
    2.5 康复性景观与森林康养效用机理
        2.5.1 康复性景观效用机理
        2.5.2 森林康养效用机理
3 康复性景观下的森林康养场地设计方法研究
    3.1 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引导森林康养的思想观念
        3.1.1 “阴阳平衡”观对森林康养目的的引导
        3.1.2 “形神统一”观对森林康养内容的引导
        3.1.3 “人与自然关系”观对森林康养机制的引导
    3.2 森林医学“森林疗法”引导确立森林康养的品质
        3.2.1 引导确立森林康养疗法过程
        3.2.2 引导确立森林康养环境品质
        3.2.3 引导确立森林康养场地规划
    3.3 园艺疗法、景观治疗法、环境心理学对具体实践的指导
        3.3.1 园艺疗法与“园艺活动”的具体指导
        3.3.2 景观治疗法下“感官刺激”的具体指导
        3.3.3 环境心理学下“恢复反应”的具体指导
    3.4 本章小结:观念、品质、实践
4 相关案例研究与调查分析
    4.1 森林康养例研究—日本Sun City Yokohama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设计
        4.1.3 案例总结
    4.2 康复花园案例研究—荷兰Zonnehuis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设计
        4.2.3 案例总结
    4.3 园艺花园案例研究—美国Capital Health Medical Center
        4.3.1 项目概况
        4.3.2 项目设计
        4.3.3 案例总结
    4.4 问卷调查与分析
        4.4.1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4.4.2 调查问卷—受众人群分析
        4.4.3 调查问卷—景观要素分析
        4.4.4 调查问卷—景观类型分析
        4.4.5 调查问卷数据总结
5 实证研究:百工堰森林康养场地景观设计
    5.1 场地调查分析研究
        5.1.1 场地背景概述
        5.1.2 场地上位规划
        5.1.3 场地区位及交通
        5.1.4 场地地貌及气候
        5.1.5 场地自然及人文资源
        5.1.6 小结:场地SWOT分析
    5.2 场地设计策略与构思
        5.2.1 设计目标分析
        5.2.2 设计原则及策略
        5.2.3 场地总体构思
        5.2.4 场地规划布局
    5.3 场地康养步道
        5.3.1 步道入口设计
        5.3.2 森林康养步道
        5.3.3 滨水康养步道
    5.4 森林康养疗愈花园
        5.4.1 冥想花园
        5.4.2 感官花园
        5.4.3 园艺疗法花园
        5.4.4 复健疗养园
    5.5 森林康养设施
        5.5.1 康养居住区
        5.5.2 康养文化区
        5.5.3 康养医疗区
    5.6 森林康养元素
        5.6.1 场地康养植物
        5.6.2 场地安全保障
        5.6.3 场地灯光照明
        5.6.4 场地景观小品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森林环境在康复性景观中举足轻重
        6.1.2 要建立本土化的森林康养康复性景观
        6.1.3 多学科交叉是目前森林康养及康复性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式
    6.2 研究不足
        6.2.1 中国传统医学与本土化森林康养结合还需加深
        6.2.2 森林康养的设计研究方法还需充实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人文关怀的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1.1.2 新时代青年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4.1 课题研究方法
        1.4.2 课题研基本框架
第2章 课题基础调查研究
    2.1 人文关怀基础概念
        2.1.1 “人文”概念来源
        2.1.2 人文关怀的形成
        2.1.3 人文关怀理念解析
    2.2 科技产业园区概述
        2.2.1 科技产业园区概念界定
        2.2.2 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2.2.3 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要素
        2.2.4 科技产业园区景观的功能意义
    2.3 科技产业园区现状调查分析
        2.3.1 科技产业园区调研分析
        2.3.2 科技产业园区调查问卷分析
第3章 人文关怀理念与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关系研究
    3.1 应用可行性分析
        3.1.1 符合园区人群基本需求
        3.1.2 符合园区人群行为特征
        3.1.3 符合园区景观规划发展趋势
        3.1.4 有利于完善科技产业园区特色氛围
    3.2 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3.2.1 人文关怀理念在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3.2.2 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中应用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
    3.3 基本景观设计原则
        3.3.1 尊重场所精神原则
        3.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3.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4章 人文关怀理念在科技工业园区景观设计应用对策
    4.1 打造园区交往与活动发生器
        4.1.1 街区开敞空间营造
        4.1.2 开放广场空间营造
        4.1.3 引入互动性艺术装置
    4.2 弱化景观与建筑空间的边界感
        4.2.1 利用好建筑立面与屋顶
        4.2.2 重视基线设计
        4.2.3 打造天际线景观
    4.3 促进园区景观对外与城市的连接
        4.3.1 鲜明的园区入口形象设计
        4.3.2 明确景观调性的定位
        4.3.3 设置过渡型边界
第5章 保定东湖云端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解读
        5.1.2 上位规划解读
        5.1.3 项目定位
        5.1.4 设计原则
    5.2 设计生成
        5.2.1 景观概念
        5.2.2 景观策略
        5.2.3 景观总平面图
    5.3 设计应用展示
        5.3.1 街区开敞空间
        5.3.2 开放广场空间
        5.3.3 屋顶花园空间
        5.3.4 管控设计
第6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
附录
致谢

(5)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文本整理
    第一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生物资源保护法规
        一、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二、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三、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四、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及其立法
    第二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非生物资源保护法规
        一、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二、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其立法
    第三节 蒙元生态法律文本中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一、对人文遗迹的保护及其立法
第二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思想探究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古代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一、对草原时期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二、对中原时期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因素对古代蒙古族生态思想的影响
        一、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二、传来的宗教——藏传佛教(红教)
        三、大元时期的佛道之争
        四、为蒙古族所普遍信仰的宗教——藏传佛教(黄教)
第三章 蒙元生态法律的法律实践及其效果考察
    第一节 大蒙古国时期生态法律的实施
        一、大蒙古国的司法制度——札尔忽赤制度
        二、大蒙古国的执行制度——怯薛军制度
        三、大蒙古国生态法规的科罚制度
    第二节 元朝时期生态法律的实施
        一、元朝时期的生态保护机构
        二、元朝时期生态保护法律的司法问题
        三、元朝时期生态保护法律的科罚制度
    第三节 生态法律在北元时期的实践
        一、北元时期生态法律的司法问题
        二、北元时期生态法律的科罚制度
    第四节 蒙元生态法律带来的实际效果
        一、蒙元生态法律给草原带去的实际效果
        二、蒙元生态法律对元朝的实际效果
结语:蒙元生态法价值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对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的经济史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三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史学
    第三节 相关周期理论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鲁尔工业区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鲁尔工业区的产生(1750-1830)
        一、地质状况和资源条件
        二、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鲁尔工业区的初步发展(1830-1870)
        一、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
        二、水路交通和铁路建设
    第三节 评述小结
第四章 鲁尔工业区的繁荣与发展、毁灭与重建
    第一节 鲁尔工业区的繁荣与发展(1870-1914)
        一、帝国意志和企业发展
        二、工业扩张和经济发展
        三、人口迁移和劳动供给
    第二节 鲁尔工业区的毁灭与重建(1914-1957)
        一、战争破坏和战略地位
        二、战时产业和工业复苏
        三、城市重构和行政规划
    第三节 评述小结
第五章 鲁尔工业区的衰落与转型
    第一节 鲁尔工业区的衰落(1957-1966)
        一、衰落的表现概况
        二、衰落的原因探究
    第二节 鲁尔工业区的转型(1966-)
        一、转型遇到的阻碍与矛盾
        二、转型的阶段政策性分析
        三、转型的政府角色性分析
        四、转型的经验成果性分析
        五、转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评述小结
第六章 鲁尔工业区转型的经验对我国的意义
    第一节 鲁尔区与我国传统工业区的对比分析
        一、共性对比分析
        二、差异性对比分析
    第二节 鲁尔区对我国传统工业区转型的启示
        一、市场与转型动力内生化
        二、区位与产业结构多元化
        三、环境资源开发可持续化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高效化
        五、基建与城市功能完善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展示理论研究
        1.4.2 展示方法研究
        1.4.3 遗产地原住民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贾湖遗址与贾湖村概况
    2.1 贾湖遗址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1.3 遗产构成
        2.1.4 考古研究
        2.1.5 价值判断
    2.2 贾湖村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口与经济
        2.2.3 村庄空间格局
        2.2.4 村庄建筑风貌
        2.2.5 民俗与日常生活
    2.3 村民对遗址的认知与态度
    2.4 本章小结
3.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现状
    3.1 保护与展示的内容
    3.2 遗址保护现状
    3.3 遗址展示现状
        3.3.1 遗址本体
        3.3.2 遗址环境
    3.4 公众对展示效果的评价
    3.5 当前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
    4.1 贾湖遗址的保护策略
    4.2 贾湖遗址的“共享”展示策略
        4.2.1 遗址的“活态”展示方式
        4.2.2 遗址展示与村民生活的叠加
        4.2.3 村民的参与方式
    4.3 “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共同体设计解析
        4.3.1 建筑设计
        4.3.2 共享功能
        4.3.3 公众参与
        4.3.4 展示设计
        4.3.5 设计中的不足与展望
    4.4 本章小结
5.结语
    5.1 展示的关键性问题——增进公众参与、提升展示效果
    5.2 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公平与利益兼顾
    5.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1
    附录2.调查问卷2
    附录3.公众的意见与建议
    附录4.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
    附录5.古环境分析
    附录6.原始社会形态
    附录7.原始聚落空间形态
    附录8.环境变迁与聚落的兴衰
    附录9.与展示相关的进一步考古工作建议
    附录10.贾湖遗址周边相关类型的古文化遗址

(9)北京雕漆工艺及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北京雕漆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1.2.1 关于雕漆历史专着论述
        1.2.2 北京雕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北京雕漆概述
    2.1 雕漆技艺历史
    2.2 北京雕漆工艺形成和发展
第3章 北京雕漆工艺
    3.1 北京雕漆的材质
        3.1.1 大漆
        3.1.2 油脂
        3.1.3 胎体
    3.2 北京雕漆的制作工序
        3.2.1 设计
        3.2.2 制胎
        3.2.3 髹漆
        3.2.4 印画
        3.2.5 雕刻
        3.2.6 干燥、打磨
第4章 北京雕漆的艺术特征
    4.1 漆料之美
    4.2 北京雕漆工艺色彩表现
        4.2.1 表现形式
        4.2.2 色彩视觉心理在雕漆艺术中的体现
    4.3 图案纹样
    4.4 构图形式
第5章 北京雕漆行业发展现状
    5.1 北京雕漆从业人员状况
    5.2 新型雕漆企业成长
第6章 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创新
    6.1 经验借鉴
        6.1.1 日本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
        6.1.2 日本漆艺的传承发展借鉴
    6.2 技艺传承
        6.2.1 充分利用新媒体,唤起公众认知
        6.2.2 运用多种保护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6.2.2.1 差别立法保护,引入知识产权
        6.2.2.2 建立展馆展厅,增加公众认知
        6.2.3 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端技艺人才
    6.3 创新发展
        6.3.1 创新雕漆制作技艺
        6.3.1.1 器物造型创新
        6.3.1.2 纹饰色彩创新
        6.3.1.3 题材构图创新
        6.3.1.4 设计生产模式创新
        6.3.2 发展中高端市场和投资收藏
第7章 设计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殷秀云大师访谈(节选)
附录二 北京雕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殷秀云大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世界上最早的花园(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器之城——走进被时代宠爱的活力之城曼彻斯特[J]. 裴超. 中国会展(中国会议), 2021(18)
  • [2]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 汪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康复性景观在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应用研究 ——百工堰康养场地景观设计[D]. 邹锐.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人文关怀的科技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应用[D]. 刘晓蕾.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蒙元的生态法律:文本、思想及其实践[D]. 吴志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对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的经济史视角研究[D]. 吴佳恒. 深圳大学, 2019(10)
  • [7]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8]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D]. 宁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北京雕漆工艺及传承与创新研究[D]. 宋晗晖.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儿童书籍:人类幻想的栖息地[J]. Louis Hothothot,刘毅. 艺术与设计, 2017(05)

标签:;  ;  ;  ;  ;  

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