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官专业素质

加强法官专业素质

一、强化法官职业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军[1](2021)在《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法官释明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更让我们有所期待的是,我国的司法改革历经二十余载,正在风雨兼程地迈向改革的“深水区”,民事审判方式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由过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逐渐转型至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此同时,中央推行的新一轮司法改革正逐渐深入,并提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明确要求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规范法官释明权,如何平衡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关于职权和诉讼权利的运行,如何完善科学、规范的法官释明权制度体系,成为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深化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也有着深远意义。本文的整体思路是通过对释明权的内涵理论进行分析,探求国外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发展启示,揭示我国法官释明权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具体构想。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法官释明权的基础理论。首先,介绍了释明权的涵义、性质、特征、分类、价值,其中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释明权性质深入讨论的几种学说观点,并从行使主体到行使方式等四个方面对释明权进行特征分析,随即对释明权进行了细致学理分类,对释明权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提出了法官释明权具有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笔者对法官释明权与相关基础理论和法官职权进行了辨析,具体为释明权与辩论主义、处分权主义、诉讼指挥权之间的辨析,并重点立足于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探讨了法官释明权与辩论主义、处分权主义、诉讼指挥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得出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展示了法官释明权制度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价值。论文第二部分是关于国外释明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情况介绍,重点是法官释明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历史沿革,具体包括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法官释明权的发展过程;其次我们对英美法系国家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做了简要的概述,综合以上国家释明权制度的发展变化,分析总结出对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完善构建的些许启示。论文第三部分是从我国法官释明权的立法实践、司法实践现状着眼,在肯定我国释明权目前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的同时,通过分析和总结,明确指出我国法官释明权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立法不足、行使界限不清、法官职业素质不高等。论文第四部分为全文的重点,即法官释明权的完善构想,通过上一章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完善法官释明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当前司法改革的需要,在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价值统一,在于规范法官职权的需要。接下来提出完善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具体思路,以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现有问题为逻辑原点,首先,从完善释明权的立法体系出发,提出具体的立法方向,即包括确立法官释明权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官释明权的界限、明确法官释明权的适用范围,明确法官释明权的行使方式。其次,在完善法官释明权行使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法官不当释明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讼权益,包括赋予和保障当事人提出异议、提出上诉、提出申诉、举报监督的权利。最后,强调完善法官释明权制度还应强化法官的职业素质,因为法官的职业素质和司法良知直接关系到行使释明权的实际法律效果。

肖爱民[2](2021)在《基层法官培训制度优化研究 ——以B市基层法官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法官培训是法院人才战略的基础,是促进法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优化法官培训机制是提高法官能力的制度化选择,其根本在于提升法官的办案质量,增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然而,作为司法最前沿阵地的基层法官现行培训机制对于提升法官能力的效果有限,难以满足基层法官司法能力需求。文章从基层法官教育培训的法理分析入手,从法理角度对于基层法官培训的必要性予以阐述,同时,以B市基层法官培训现状为样本,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国内外法官教育培训的目标、方式等相应制度运行进行针对性比较,分析出当下我国基层法官培训的状态,对存在的法官教育培训组织失序、产品供需脱节、基层法官参与保障机制不完整以及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作了深入剖析,为寻求有效解决办法,促使基层法官培训从无序走向有序,本文在参考“医师规培制度”后,首先通过梳理培训组织者、培训机构、参训法官职能并形成系统性培训流程为主线,其次辅之以考核制度完善、学分记录等形成外在驱动力,以及与法官尽职晋级等管理制度形成有效衔接,拟构建基层法官规范性培训机制。期待通过制度的优化以及模式的创新,促使基层法官培训工作能够为基层法官“四化”建设提供驱动力。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国基层法官培训的法理分析。从当下对于法官培训的法律规定引申出基层法官及基层法官培训的概念,并从基层法官带有的现实特征、基层法官培训的价值分析对法官培训提供了法理基础,为我国法官培训制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陈述我国基层法官培训实践表现,以B市基层法官培训现状为样本展开,从实证的角度对组织培训、培训机构、参训基层法官、培训内容、考核方式进行画像,展现出当下基层法官在培训中存在的实际操作情况共性。第三部分从培训组织、培训内容、法官参与以及培训效果这四个方面分析B市基层法官培训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求其失范具体原因。第四部分,根据《法官教育培训条例》提出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的立法规定,拟引入“医师规培”模式,通过比较分析“法官培训”与“医师规培”的行为模式特征,加以融合基础上,形成三步构建:从培训组织者制定阶段性规划(含实施监督)到培训机构细化落实再到参训者在目标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的流程运作为主线;以学分管理、流程信息记录、过程与结业双重考核条件为制度运行规则;与法官管理、等级晋升、文化建设等外在制度进行有效衔接形成有机整体。以此系统性地提升基层法官办案能力,有力回应社会的司法需求。

王锦涛[3](2020)在《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法院承办案件的总量都呈一路上升的态势,新型社会矛盾与新型案件层出不穷,法院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是近年来法官审理案件的困难程度进一步加大,而法官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是新时代司法改革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为这个难题建言献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法官人身权益现状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主要有维护法官人身权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法院内部对法官人身权益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以及法官社会地位较低不利于保障其人身权益等主要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有法律规范存在漏洞的原因,有立法目的的不全面的原因,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以及法官队伍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面对出现的问题,保障我国法官人身权益势在必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保障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的物质基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了保障的社会基础,而域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与本国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智力支持。本文对完善我国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主要是从增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立法、提高法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法官社会地位、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以及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展开,并且详细论述了一些具体措施。

于猛[4](2020)在《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时至今日,如何实现审判权的独立公正运行,已经超越国界的限制,成为各国司法改革中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之间的关系。作为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完善司法责任制的重要制度安排,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应运而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初步建立了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各地法院亦展开了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实践探索。但是,法官司法豁免的衡量标准、规范程序以及该制度本身如何恰当嵌入我国的司法传统和政法体制当中,进而产生积极效果等问题却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向维度,既要符合法官司法豁免的制度发生规律,也要契合中国特色的司法国情与体制机制;既要对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实践运作进行反思与检讨,也要将之上升到制度建构的层面进行理论关照,以建立符合审判权运行基本规律、契合法官职业特点,并兼具中国特色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体系。为此,本文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理、演变脉络、运行现状、积极功效、存在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未来改革和发展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设计以及与相关配套制度的衔接协调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司法公正以审判权独立运行为前提,以司法责任制为保障,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坚持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的统一。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即是在司法改革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审判权独立运行与司法责任制之间关系的能动反映,并经历了观念萌生、初步建构、渐趋成型的演进过程。它以司法公正和权利保障为价值追求,强调赋权与限权的有机统一,基于这样的内涵和实质,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对审判权独立公正运行机制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囿于司法传统观念、法院治理机制和法官素质现状的影响,我国司法责任制更侧重于如何对法官进行司法追责,而对于法官司法豁免未报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出现了制度设计合理性不足、运行机制泛行政化与法官依法独立履行审判职责实质退隐等系列问题,减损了该项制度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也对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影响。基于现实考量可以发现,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具有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正当性方面,法官司法豁免制度非但不会危及或破坏司法责任制,相反可以通过对司法追责权力的规范,改变“重追责轻豁免”体制下的司法责任制,并推动其全面落实。实际上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作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完善。维护法官的中立性地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而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及完善不仅为法官中立审判提供了基本保障,还有利于消除司法干预现象。在必要性方面,面对法官权责失衡难题、法官职业角色紧张以及法官职业风险趋增的新态势,现有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已然不能满足审判权独立公正运行的发展需要,必须通过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及其完善,才能破解难题、缓解紧张及防范风险。在可行性方面,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及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具有宪法法律层面的依据,是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的贯彻和落实。而且,我国当下不断推进的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也为其提供了制度和智识支持。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地法院通过法官依法履职保障制度化建设和实践则使其深化改革更加有章可循。党的十九大再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价值追求,要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以此为契机,要破除法官司法豁免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必须审时度势,积极稳妥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首先应明确法官司法豁免改革应遵循司法规律、有限豁免和统筹协调三个基本原则,防止其偏离正确性的方向。并通过完善立法设计、畅通运行机制和强化监督管理三个层面依次改进、创新和优化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内部构成,实现制度的规范完整、运行畅通和实施有效。同时,为了克服推进法官司法豁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障碍,还需与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关联性制度如司法追责制、法官员额制、法官职业伦理和法官职业保障等制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有序的衔接协调,以达成司法改革之目标。

王乐[5](2020)在《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开启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现代化进程。审判主体作为审判权运行机制的重要载体,对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审判主体是民事诉讼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确保审判权运行良好的重要保障,没有科学合理的审判主体的界定,就没有公正高效的审判权的有效运行。从《一五改革纲要》颁布至今,审判主体的界定及其职权范围也历经变迁。二十年来,改革纲要始终坚持独任庭、合议庭、审委会这三大组织的审判地位不动摇。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享有审判权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法官助理、人民陪审员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着重对当前基层法院实际运行中享有审判权的审判主体做主要研究和论证,以期从中找出我国审判主体运行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探求新一轮司法改革对审判主体的改革方向,从而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供学界讨论。本文首先从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的类型入手。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就是对当前法院存在的独任制、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以及法官、法官助理、人民陪审员等审判的组织和个体进行分析。此外,1999年以后的司法改革对我国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审判主体的改革更是司法改革的核心所在,不容忽视。着重分析各审判主体的改革历程对正确认识审判权力主体以及合理界定其职权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对审判权力主体的类型和改革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着重对其现状进行合理的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从各审判主体的职权界限、人员选任、职业保障、责任承担等方面深入探析,从而使我们正确认识审判主体的当前情况与运行机制,为下一章困境的探讨奠定基础。再者,审判主体虽历经四次司法改革,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我国司法国情,但是由于我国司法情况复杂、司法行政化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审判主体的改革出现困境,呈现出旧有问题尚未解决,新型问题层层迭出的局面。如审判主体及其职权定位不清晰、审判主体之间协调运行不畅、审判主体责任不明晰、对审判主体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阻碍了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顺畅运行,不利于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进程,深入探析审判权力主体当前运行的困境,进而推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完善。最后,在对审判权力主体的现状及当前困境深入分析之后,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国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判权力主体进行完善。一是要重设法院内部审判权力主体结构。具体来说,要确立审判团队构建原则,明确成员职责分工,修正独任庭的立法定位,扩大独任庭的适用范围,强化合议庭审判权,促进合议制实质化,强化审委会的总结经验和宏观指导职能。二是要健全审判权力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具体表现在完善独任庭与合议庭之间的相互转换、合议庭与审委会之间的衔接、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三是要完善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机制的配套设施。例如提高法官的职业化水平、建立行政事务与审判事务相分离的审判管理体制、完善审判监督制约机制等。

雷婉璐[6](2019)在《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文中提出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司法改革整体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六年来,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与分析的。对此,本文选取“功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功能是评价一项制度、政策或方案是否值得创设、是否值得存在以及是否值得改革的重要指标。如果改革能够有效实现其功能预期,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积极的客观后果,就具有了在社会结构中存在并持续存在的理由。如果改革不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预期,甚至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客观后果,就可能被废弃或继续改革以契合现有的社会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发挥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司法责任制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是什么?司法责任制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制度设计之初的功能预期?司法责任制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客观后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客观后果?如何对这些客观后果进行正负评价?在对这些问题的逐步回答中,通过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和客观功能的描述,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检视和评估,提出如何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进路与具体方略,以期能够为司法责任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实现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上的知识增量,同时为司法责任制改革中某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与理论上的证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并采用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作为主要研究框架对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一事项进行功能分析,旨在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和客观功能进行描述与评价。对功能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客观评价的恰当视角,也是对其存废以及如何改进的有效途径。司法责任制改革从改革内容来看,包括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即让审理者裁判,和司法问责制改革,即让裁判者负责。在问题意识作为改革基本方法论的前提下,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意识在于司法裁判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现象影响了审判权的正常运行,违背了司法规律,导致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全,由此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功能预期在于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运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问题意识在于司法问责制度在以往的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其功能预期在于消除这些困境,对法官进行有效问责。但是,在对司法责任制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进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司法责任制改革还产生了诸多与改革初衷不符的反功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功能发挥途径受到阻碍,消解了改革的积极效果,因而应当进行一种改革思路的转向,寻求阻碍改革功能发挥途径的关键因素,认真对待作为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的法官需求,加大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充实司法改革的理论储备,为改革进一步提供正当性基础,化解司法改革举措推行的难度。司法问责制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司法问责事由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司法问责制本身的功能预期设定超过了制度所能承载的限度,从而对现有的司法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部分功能发挥失灵的现象;另一部分是司法问责主体和程序改革反功能出现的原因在于改革的司法化导向不足。针对不同的原因,应当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案。就司法问责的实体改革而言,应对司法责任制的功能预期进行适当的减负,司法责任制的功能预期应当集中在对司法公信力的维护与恢复上,对于其他司法责任制无法承载的功能预期应当寻找适当的功能替代物。制度预期的设定直接决定了该制度的模式和内容。在对司法责任制制度功能预期合理减负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法官惩戒制。将法官不当行为和裁判结果错误均纳入法官惩戒的事由当中,对法官不当行为的惩戒采用“仅需行为造成公众对司法公信之损害即可”的标准;对于裁判错误则区别对待,在法官行为良好的前提下,如果属于明显而低级的错误则可能受到追责,反之免责。就司法问责的程序改革而言,我国应当进一步对司法问责程序进行司法化改造。

刘欣[7](2019)在《法官职业伦理研究》文中认为“徒法不足以自行”。防治司法腐败,保障司法公正,法官具有关键性作用。法官职业伦理则对规范法官职业行为,塑造法官职业信仰,培养法官职业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司法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司法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原有落后的局面。但在司法改革的软件方面,也即法官的伦理道德方面却捉襟见肘,改革迟缓,效果不佳。以至于影响了法官在人们当中的信誉和司法的公信力。中国法官在道德伦理上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司法改革的水准,甚至是关系到司法改革的成败。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法官职业伦理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法官职业伦理问题已成为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伦理学的视角,研究法官职业伦理,依据法官职业发展的规律和方式,总结法官职业发展的特征,职业伦理伴随着法官的产生并发展和逐步完善。本文还对历史上法官职业伦理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梳理,其不仅是一个研究法官职业伦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方法,也是基于新时代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现状的考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法官职业伦理不仅是法官个体的道德问题,更是法官职业群体的伦理问题,它是一种信念、良知、价值的纽带、更是道德的载体,法官职业伦理乃是法官的职业方式和态度合理性的恒定的公约数。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伦理学是研究“人伦”关系的学问,法官职业伦理理论则是研究“法官”自身以及“法官”与外界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潜在的人性的显现,在此意义上讲法官职业伦理就是法官潜在的人性的显现以及相互关系。本文依据伦理学界的两大理论流派的观点作为分析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源头和分析工具。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把伦理学当作一门科学。伦理学将伦理道德分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或美德伦理)。规范伦理涉及社会秩序,它的使命不只是宣示规范,还要追问规范本身的合法性。德性伦理即强调对行为者及其品格的伦理评价,并把它作为关于人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气质的最基本的判断依据。德性伦理学所关注的不是具体行为,而是人的整体。它聚焦在道德主体,而道德主体的性格是伦理行为的推动力。因此,德性伦理学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描述和道德生活。本文通过德性伦理、规范伦理等多个维度去考察和分析法官职业伦理的内容,通过不同维度对法官职业伦理进性分析,并对结论进行反思,以指导我法官职业伦理之建设,建立我国法官职业伦理之共识,促进司法改革之顺利进行。导论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缘起,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该部分从整体宏观上交代了本文主要的写作思想,写作的目的,写作思路以及大体的内容。第一章,对法官职业伦理的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历史的梳理分三个阶段,分别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这三个时间段,对法官职业伦理进行理论上的剖析和研读。理论脉络大体从法官的德性伦理逐步转向法官的规范伦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于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学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善的本质、德性分类、快乐幸福学说、意志自由、道德价值、伦理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学派,如德性主义、经验主义、情感主义、功利主义、理性主义、意志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等。通过法官职业理论的历史梳理,更好的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做理论上的铺垫和支撑。第二章,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考量。德性伦理乃是伦理学中的重要的流派和理论支撑,其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人本身是怎样的。本章通过德性伦理这一维度来分析法官职业伦理的伦理状况、伦理诉求以及其伦理特征。最后对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进行反思,探究其理论的缺陷及其困境。第三章,法官职业的规范伦理考量。规范伦理是目前伦理学理论和实践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理论,其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人的行为是怎样的。规范伦理的代表学说是康德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说,该学说的理论特征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应该”。本章通过规范伦理这一维度来分析法官职业伦理的伦理状况、伦理诉求以及其伦理特征。最后对法官职业的规范伦理进行反思,探究其理论的缺陷及其困境。第四章,法官职业的角色伦理考量。考虑到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本章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角色的扮演,社会的定位来对法官职业进行角色伦理的考量。法官是一个多重统一的角色集,本章从公务员、党员、法官本身三个角色去考察法官在不同角色扮演中,所体现出来的角色伦理状况、角色伦理诉求以及其角色伦理特征。最后对法官职业的角色伦理进行反思,不同的角色之间必然会有其冲突和不适。第五章,法官职业伦理的中国问题及其回应。前面通过三个维度来探究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优势和不足,目的是用以指导我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建设。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的现状,再结合现实论述司法改革对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的影响,并找出我国法官职业伦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我国法官职业伦理问题存在的成因。本章第二节乃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对我国法官职业伦理做理论上的回应。意在表达出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内涵是什么,我国法官职业伦理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精神性的统一,是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统一。第六章,中国法官职业伦理建设。从对以上理论的分析,来指导我国法官职业伦理实践中的建设和完善。本章首先从法官职业伦理的主观精神性入手,对其内在动力进行道德激发;其次从法官职业伦理的客观物质性入手,对其外在力量进行强化;最后完成从“自在”到“自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

梅勇华[8](2019)在《法院司法责任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法院系统当前的司法责任制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集权力、责任、监督制约三位一体,是依托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法官员额制改革、省级以下人财物统管、法官职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为基础的一项制度,它上承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下启司法保障制的强化与优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到十九大强调“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司法责任制居于基础性的地位。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司法人员集中精力尽好责、办好案,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的纲领,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好新时代司法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南和遵循。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责任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新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员额法官进退渠道不顺畅;部分入额法官司法能力水平和新时代审执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案多人少背景下,司法外部环境欠佳,司法公信力不高;综合评价法官业绩体系建构困难,等等。上述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均不同程度体现,也是下一步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司法贵任制、法官职业保障机制、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共同纳入研究的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司法运行规律,分析司法责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价值维度,探索司法责任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以期为司法责任制在司法规律的轨道上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梳理当代司法责任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为全文写作奠定基调。第二部分对司法责任、司法责任制的概念进行分析,概括司法责任制的价值意蕴,全面反映司法责任制的内涵。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司法责任制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考察,为下一步建构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对司法责任制中包含的两个核心制度,即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问责制分别进行考察,梳理制度设立的背景以及内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五部分:结合域外司法责任制的相关内容以及我国法院在落实司法责任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健全有退有进的法官选拨和退出机制、权责利明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内外有别的审判权力监督机制、司法职业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完善我国法院司法责任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相关情况概括总结。

崔杨[9](2019)在《审判独立与制约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探寻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崭新意义。在建构我国审判独立制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既应当批判西方法治话语体系的支配性地位,也需要立足于我国法治及改革实践反思性地创建本土的审判独立制度理论体系。我国司法语境下的审判独立不同于西方法治注重赋权的实践,而是在审判职权依法独立行使的同时强调对权力行使的合理制约,以此构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审判独立与制约的二元互动司法实践模式,这种互动实践的落脚点即为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为核心的司法责任制。司法责任制改革被认为是一条经由“责任”映射到“职权”再延伸到“独立”的改革进路。置于“司法责任制”落实下的审判独立与制约,如何在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法院对审判行为具有适度控制力之间保持平衡,正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所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尝试从贴合改革初衷的视角,把审判“独立”还原成“司法责任制”之视角下的“独立—专业—负责”三要素,将制约作为二元互动模式下对“独立”的约束与纠偏机制。审判的独立与制约在宏观层面是对司法责任制进行解构,旨在构建责权利平衡机制,致力于划定权限的边界并追求权责主体一致、法官履职保障与权责相适应。同时,确立以法官为核心主体的法院整体本位。法院与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不矛盾,法院作为法定组织机构能够为法官的独立性提供切实的保障,以抵御内外力对法官审判职权的干涉;而法官则通过依法独立公正审判案件,有效落实法院的审判权,促进法院在整体上保持其独立性。司法责任制改革提出新型审判制约机制,即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对审判监督管理进行了重新界定,赋予了新的内涵,改革后的审判监督管理与审判权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彼此促进,通过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建立审判管理监督职权清单、构建法官自主管理机制、完善质效评估体系等方式,将以往职能、权限和责任界限模糊、混沌的审判权分享模式,改变为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界限清晰具体的权限界分模式,实现审判独立与审判制约的有机统一。司法责任制视角下的审判独立与制约更注重在微观层面的实践进路,即审判组织和法官个体在依法行使审判权时的独立与制约。审判独立的实现与制约最终落脚在审判组织与法官个体上,因此本文在研究审判独立与制约的二元互动时,开辟新的微观研究路径,深入剖析审判委员会、合议庭等审判组织的价值定位与实践新发展,厘析法官、人民陪审员作为合议庭成员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其所分别对应的审判职权。就合议庭内部的审判独立,创新性解构与统合合议庭法官三重角色间的审判职权,并在审判独立价值指引下提出我国陪审制度改革新模式,完善审判独立与制约的综合配套保障体系,力求在新一轮司法改革中找准审判独立与制约二元互动的连接点,切实保障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与司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司吉梅[10](2019)在《法官指示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法官指示制度是弥补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的制度化路径。它为法官与陪审员之间就法律问题的交流提供了规范化平台,促进了审判权行使的充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法官对外行人员的审判指引,法官指示促进了陪审员在实质上行使审判权,也由此实现对法官的监督制约。因此,法官指示制度对规范和促进陪审员实质性参审有重要作用。我国人民陪审制一直深受陪而不审困扰,其中人民陪审员缺少个案相关法律知识是导致陪而不审的重要因素。基于法官指示的制度特性和我国的现实需求,对该制度进行研究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法官指示制度的全景式研究,考察其基本理论、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具体运作等,展现法官指示制度弥补外行人员法律知识欠缺的全过程,以实现法官指示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构建。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官指示制度的基本理论。法官指示制度是指在外行参审过程中由法官对个案所涉相关法律对陪审员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制度化指引机制,包括英美陪审团指示和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它具有信息传递的流动性特征、事实认定的密切相关性特征和效力的约束性特征。基于审判权内部制衡和诉讼促进,法官指示在性质上是一种义务,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特定指示要求,法官也应当提供保证外行陪审员审判权行使所需的基本法律。在功能上,法官指示通过告知外行陪审员法律知识,实现其促进主体交流的制度化功效;通过告诉陪审员如何审判,实现对陪审员事实认定引导的工具性价值;通过约束陪审员审判行为,实现其抑制陪审员认知缺陷的控制机能;通过结合个案将法律规范活化,实现外行参审的法律教育功能。正是通过上述功能,法官实现了其法律顾问者、审判引导者、审判监督者、法律教育者的多元角色转化,最终促进陪审员正确、适当地履行职责。第二部分是法官指示制度的历史考察。对法官指示的历史考察分为对英美陪审团指示和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的考察。陪审团发源于英国,陪审团指示也伴随而生。但现代意义的具有约束力的指示是法官与陪审团就审判权博弈的结果,是陪审团逐渐失去法律适用权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关系复杂化和法律复杂化,进而促使法律科学化和法律职业化,法律知识不再是存在于陪审团记忆之中的习惯,法律职业阶层渐渐垄断了法律适用,由法官对陪审团进行指引成为必然,基于法律统一性和可预测性要求,陪审团必须遵循法官给予的法律成为应有之义,陪审团指示的约束力由此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官指示制度也随之产生。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源于法国对英式陪审团移植的改进,由于法国对陪审团一般裁决的不信任和追求陪审制与判决理由制度的协调,而采用了特别裁决模式,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对陪审员进行指引,这一做法后被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引进,成为现在的问题列表制度。第三部分是法官指示制度的影响因素。首先,法官指示与外行参审密切相关,审判权配置模式决定法官指示制度存在的制度空间。在独任制和职业法官合议制的审判权配置模式下,由于不存在法律信息在主体间流动的可能性,法官指示无存在的制度空间;无分工型审判权配置模式下,虽然法官和陪审员之间存在法律知识占有上的信息差,但由于法官可以以自己享有的部分审判权实现纠纷解决,因而法官指示虽有存在必要但并非必不可少;在分工型审判权配置模式下,法官的法律适用必须以陪审员的事实认定为前提,法官指示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性;法官指示要求法官必须具备精深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审判经验,能为外行人员提供正确、易于理解的法律知识,能对影响陪审员公正审判的事项及时纠偏。因此,法官素养对法官指示的运作有重要影响;法官指示与法律规范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正是法官指示产生的动因之一,并直接影响指示内容的充实度;由于法官指示在内容上以法律问题为主体,法官不能干预陪审员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因而法律与事实的区分对法官指示边界的确定有重要影响,两大法系存在法官指示的国家也均对此作出区分。第四部分是法官指示制度运作的具体考察。陪审团指示与问题列表制度都是法官对外行陪审员审判指引的产物,作为规范审判权内部关系的有效机制,两者在运作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指示原则上,两者均体现了以陪审员为中心的指示导向,都遵循指示的准确原则、易于理解原则和中立原则;在指示制定上,两者均以法官主导和当事人意见辅助为基本模式,关注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在指示内容构造上,两者均以实体法要件为中心辅以辅助事项。但受两大法系审判权配置模式、法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两者又在指示的精细度、规范化、公开性、功能性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英美陪审团指示涵盖内容广泛而全面,在指示时间上覆盖审判全过程,在指示程序上更加公开和注重当事人程序保障,表现出指示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特征;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则在内容上稍显粗略,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在程序的规范性上稍显逊色,但在指示功能上,问题列表制度考虑到外行参审与大陆法系判决书说理制度的冲突,采用了特别裁决模式,使法官能通过陪审员对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其裁判思路,为法官书写判决理由打下基础。第五部分是我国法官指示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在规范出发型审判思维下,陪审员履职离不开实体法规范,必须以特定方式弥补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就我国为弥补陪审员法律知识所做探索来看,陪审员法律培训与人民陪审制以朴素认知弥补专业判断的制度预设相悖;法官与陪审员之间的自由交流缺少程序规范性和公开性,不符合当事人程序保障要求和对陪审员作为裁判者应有的尊重;陪审团指示制度和问题列表制度都是法官对陪审员履职的制度化指引,但前者在涵盖范围、降低陪审员履职难度、方便法官等方面更具有制度优势,我国法官指示的构建应以陪审团指示为基本样本,但在裁决模式上可以适度借鉴问题列表的做法,以契合我国诉讼制度的判决理由要求。就法官素质、法律完备性、指示受众、法律与事实的区分而言,我国初步具备制度构建要件。指示目的决定指示原则,基于目的上的一致性,我国法官指示的基本原则应为指示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中立性,考虑长期职权进行主义的诉讼习惯,还应格外强调指示的公开性;基于制度差异,指示构建应在指示主体、裁判格式、与判决理由制度的协调性、上诉、再审制度协调性等方面作出改进。

二、强化法官职业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法官职业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法官释明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释明权的内涵界定
    (一)释明权的涵义
    (二)释明权的性质
        1.义务学说
        2.权利学说
        3.权利义务学说
    (三)释明权的特征
        1.行使主体特定性
        2.释明内容不确定性
        3.行使条件限制性
        4.行使方式多样性
    (四)释明权的分类
        1.事实上的释明和法律上的释明
        2.积极的释明和消极的释明
        3.立案阶段释明、庭前准备阶段释明、审理阶段释明、判后阶段释明
    (五)释明权的价值
        1.释明权的公正价值
        2.释明权的效率价值
    (六)释明权与相关理论辨析
        1.释明权与辩论主义
        2.释明权与处分权主义
        3.释明权和诉讼指挥权
二、域外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发展启示
    (一)大陆法系的法官释明权制度
    (二)英美法系的法官释明权制度
    (三)域外法官释明权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三、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实践现状
    (一)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立法实践现状
        1.国家性实践活动
        2.地方性实践活动
    (二)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司法实践现状
    (三)我国现有法官释明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释明权制度立法相对不足
        2.释明权界限不清
        3.缺乏监督和救济机制
        4.法官职业素质不高
四、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完善构想
    (一)完善法官释明权制度的重要意义
        1.顺应司法改革的需要
        2.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价值统一
        3.规范法官职权的需要
    (二)完善释明权制度的立法方向
        1.确立释明权的基本原则
        2.明确法官释明权的边界
        3.明确法官释明权的适用范围
        4.明确法官释明权的行使方式
    (三)建立法官不当释明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
        1.明确法官不当释明的法律责任
        2.赋予和保障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
        3.保障当事人提出上诉的权利
        4.赋予和保障当事人提出申诉的权利
        5.赋予和保障当事人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的权利
    (四)强化法官职业素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层法官培训制度优化研究 ——以B市基层法官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样本交代
        1.研究方法
        2.样本交代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难点
        2.主要创新点
一、我国基层法官培训的法理分析
    (一)增强基层法官革命化建设需要
        1.实现干部建设革命化的内在要求
        2.加强基层法官政治统领的时代需求
    (二)实现基层法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需要
        1.法律适用的公正性与准确性需要
        2.我国基层法官专业性的现实需求
    (三)推动司法改革建设的需要
        1.司法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2.落现司法责任制的现实要求
    (四)基层法官群体发展需要
        1.基层法官培训现实基础
        2.基层法官自身价值需求
二、我国基层法官培训实践性考察—以B市基层法官培训为例
    (一)B市基层法官培训的运行机制
        1.培训管理组织方式上较为全面
        2.培训内容较为多元及培训方式较为完整
        3.培训机构相对固定化
        4.培训对象参与具有科层性与考评机制表象性
    (二)B市基层法官培训取得的效果
        1.政治立场得到强化
        2.司法为民的意识得到增强
        3.司法技能获得一定程度提高
        4.审判质效得到提升
三、B市基层法官培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现行基层法官培训机制的失范表现
        1.组织培训缺乏系统性、常态性
        2.培训机构产品供需脱节
        3.基层法官参与保障机制不完整
        4.预判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原因剖析:现行基层法官培训机制失范现实因素
        1.制度形式设障
        2.培训考核机制运行失真
        3.传统培训中的“传帮带培养模式”发挥着一定替代作用
        4.经验型法官意识仍占主流地位
四、完善我国基层法官培训机制的构想
    (一)我国基层法官培训机制基本理念
        1.确保基层法官培训的动力需求
        2.满足基层法官培训的基本要求
        3.健全基层法官培训机制的规范系统性
    (二)路径构建:“基层法官规范化培训”机制框架设想
        1.构建系统化培训运作流程
        2.细化基层法官需求为核心的制度保障
        3.监督考核机制
        4.加强基层法官培训培训外延性发展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法官人身权益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法官人身权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法官人身权益现状
    2.2 法官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特点
    2.3 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3 法官人身权益保障问题原因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3.1 法律规范存在漏洞
    3.2 立法目的的不全面性
    3.3 思想观念上的原因
    3.4 法官队伍自身存在问题
    3.5 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可行性分析
4 完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国外有益经验的借鉴
    4.1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
    4.2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
    4.3 国外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 完善我国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议
    5.1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5.2 完善法官人身权益保障立法
    5.3 强化法官队伍素质,提升法官社会地位
    5.4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5.5 坚持司法体制改革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的创新点
        三 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意义辨析
        一 司法豁免的历史源流与现代含义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三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与其他主体司法豁免制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基础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价值取向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演变脉络与运行现状
    第一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演变脉络
        一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观念萌生
        二 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1979—2011):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初步建构
        三 十八大以后(2012至今):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渐趋成型
    第二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运行的基本现状
        一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规范依据
        二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积极功效
        三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现有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传统司法观念对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制约
        二 法院治理机制泛行政化对法官权利的侵蚀
        三 法官素质现状对司法豁免制度运行的影响
第三章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正当性
        一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应有之义
        二 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 维护法官中立性地位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必要性
        一 破解法官权责失衡难题的必要条件
        二 回应法官职业角色紧张的实践需要
        三 防范法官职业风险趋增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可行性
        一 制度保障
        二 技术条件
        三 现实依据
第四章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建构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 遵循司法规律
        二 有限豁免原则
        三 统筹协调原则
    第二节 健全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的基本路径
        一 完善法官司法豁免的立法设计
        二 畅通法官司法豁免的运行机制
        三 强化法官司法豁免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 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与司法体制改革的衔接协调
        一 司法豁免与司法追责制
        二 司法豁免与法官员额制
        三 司法豁免与法官职业伦理制度
        四 司法豁免与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的类型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的分类
        一、基层法院审判权的主体范围
        二、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的种类
        三、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的特殊性
    第二节 司法改革背景下审判权力主体的变化
        一、“法官”的变化
        二、审判组织的变革
        三、其他审判主体的流变
    第三节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机制的现状
        一、法官主体的运行机制
        二、审判组织的运行机制
        三、其他审判主体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审判主体及其职权定位不清晰
        一、审判团队内部职权分工尚不明确
        二、独任庭适用范围过窄
        三、审判组织之间办案责任不清晰
    第二节 审判主体运行机制协调不畅
        一、独任庭与合议庭之间地位不清晰
        二、合议庭与审委会之间的衔接不畅
        三、人民陪审制度运行不畅
    第三节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一、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权与审判权混同
        二、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三、审判权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失效
第三章 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机制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重设法院内部审判权力主体结构
        一、确立审判团队构建原则,明确成员职责分工
        二、修正独任庭的立法定位,扩大其适用范围
        三、强化合议庭审判权,促进合议制实质化
        四、强化审委会的总结经验和宏观指导职能
    第二节 健全审判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
        一、完善独任庭与合议庭之间的相互转换
        二、完善合议庭与审委会之间的衔接
        三、完善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机制
    第三节 完善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运行机制的配套设施
        一、提高法官的职业化水平
        二、建立行政事务与审判事务相分离的审判管理体制
        三、完善审判监督制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三、现有研究述评
第一章 司法责任制概述
    第一节 司法责任的概念分析
        一、多学科视角下的“责任”概念
        (一)法学研究中的“责任”概念
        (二)心理学研究中的“责任”概念
        (三)道德责任
        二、司法责任的双重属性
        (一)内在规定性与外在规定性
        (二)前瞻性与溯及性
        三、“司法责任”的身份问题
        (一)司法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角色责任
        (二)司法责任的客体是公平正义
        (三)司法责任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四、“司法责任”的蕴含问题
        (一)司法责任制具有特殊的制度目的
        (二)司法责任具有特殊的构成要件
        (三)司法责任具有独立的追责体系。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概念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司法责任制
        二、近现代司法责任制
        三、当代司法责任制
    第三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战略地位
        二、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审理者的内涵
        (二)裁判者的内涵
        三、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二)明确司法人员职责和权限
        (三)审判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四)法官履职保障制度改革
        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逻辑构成
第二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第一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问题意识
        (一)制度与实践的背离
        (二)我国司法问责事由的现状与困境
        (三)我国司法问责主体与程序的现状与困境
    第二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功能预期
        (一)统一司法问责的范围
        (二)整合司法责任的类型
        (三)消除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负面效应
        (四)保障司法问责主体的中立性
        (五)司法问责程序的科学化
第三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正功能
        (一)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重新定位
        (二)法官员额制改革已全面完成
        (三)审判团队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四)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探索
        (五)推行领导办案常态化
        (六)专业法官会议的建立
        (七)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追责
        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反功能
        (一)审判权独立运行的可能障碍
        (二)案多人少矛盾加剧
        (三)改革效果差异性较大
        (四)改革的同步性欠缺
        (五)法官离职现象加剧的风险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客观功能
        一、司法问责制改革的正功能
        (一)事后追责
        (二)增强法官的责任心
        (四)加强法官的责任感
        (五)促进法官进步
        (六)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建立
        二、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反功能
        (一)责任形式的乱象仍然存在
        (二)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负面效应并未根本消除
        (三)法官惩戒主体与程序的部分弊端依然存在
第四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改革对象对改革效果的消解
        二、改革推行方式对改革效果的消解
        (一)改革推行过程的行政化特征
        (二)改革推进方式的消极影响
        三、改革举措的针对性不强
        (一)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不强
        (二)不同层级法院的针对性不强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反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超负
        (一)我国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多元性
        (二)我国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逻辑断裂
        (三)司法问责制的功能替代物
        二、司法问责程序改革的司法化导向不足
        (一)我国法官惩戒程序的定性
        (二)法官惩戒程序改革司法化不足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完善思路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必然性
        (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历史因果性
        (二)矛盾论视域下的司法责任制改革
        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认真对待改革对象
        (二)加大司法改革政策制定的开放性
        (三)司法改革理论的进一步充实
    第二节 司法问责制改革的完善思路
        一、司法问责制功能预期的减负
        二、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模式选择
        (一)欧美国家的行为-结果模式
        (二)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重构
        三、我国法官惩戒主体与程序的理论探索
        (一)法官惩戒事由的发现机制
        (二)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完善路径
        (三)法官惩戒程序的司法化改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法官职业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法官职业伦理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美德伦理学的法官职业开端
        一、尼各马可式的法官职业伦理初探
        二、罗马时代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发展
    第二节 中世纪基督教法官职业伦理的发展
        一、早期基督教的道德观
        二、教父道德哲学的伦理指引
        三、神学美德体系思想的集中展现
    第三节 近现代伦理学的法官职业伦理窥探
        一、法官职业伦理中的道德情操
        二、法官职业伦理中的契约正义
        三、法官职业伦理的正义与功利
        四、法官职业伦理中的善良意志
第二章 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考量
    第一节 法官职业伦理之德性基础
        一、法官职业与德性伦理
        二、法官职业的伦理维系
        三、法官德性伦理的道德作用
    第二节 法官职业德性伦理的价值体现
        一、实践是法官德性价值体现的定在
        二、法官德性伦理的内化作用
    第三节 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发展
        一、法官职业德性伦理发展之源泉
        二、法官职业德性伦理发展之动力
    第四节 法官职业的德性伦理反思
        一、法官职业德性伦理的无助
        二、法官职业德性伦理的困境
第三章 法官职业的规范伦理考量
    第一节 法官职业伦理的规范性特征
        一、法官道德行为之于伦理价值和关系的评价
        二、法官道德行为的规范依据:义务与责任
    第二节 功利主义规范伦理的法官职业思考
        一、法官职业的幸福主义
        二、正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
    第三节 义务论规范伦理的法官职业思考
        一、法官职业中的实践理性
        二、法官职业中的意志自律
    第四节 法官职业的规范伦理反思
        一、规范伦理的理性狂妄
        二、规范伦理追寻德性起点
第四章 法官职业的角色伦理考量
    第一节 法官职业角色的伦理蕴意
        一、法官职业角色的伦理指向
        二、法官职业角色的伦理诉求
        三、法官职业角色的伦理责任
    第二节 法官职业的多重统一角色集
        一、法官作为公务员角色
        二、法官作为司法从业者角色
        三、法官作为党员角色
    第三节 法官职业的角色伦理反思
        一、法官职业角色重叠的困境
        二、法官职业角色切换的冲突
第五章 法官职业伦理的中国问题及其回应
    第一节 中国司法改革视角下的法官职业伦理
        一、中国法官职业伦理的现状
        二、司法改革对中国法官职业伦理的影响
        三、中国法官职业伦理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法官职业伦理的理论回应
        一、中国法官职业伦理的客观性
        二、中国法官道德的主观精神性
        三、中国法官职业伦理之发展路径探寻
第六章 中国法官职业伦理建设
    第一节 内在动力:法官的道德理性
        一、法官职业的道德良知
        二、法官职业的道德素质修养
        三、激发法官道德需要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外在强化:法官职业伦理的客观发展
        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法官职业伦理教育的完善
        三、法官职业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
        四、法官职业惩戒体系的完善
    第三节 从“自在”到“自为”:从他律到自律
        一、他律与自律的辩证关系
        二、法官职业伦理建设中的他律与自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法院司法责任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评
        1.4.1 域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法院司法责任制的内涵
    2.1 司法责任制概念的内涵分析
        2.1.1 司法责任
        2.1.2 司法责任制
    2.2 新时代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价值意蕴
        2.2.1 培养法官职业尊荣感提高司法公信力
        2.2.2 调动法官潜能解决法院进出口不畅的问题
        2.2.3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2.2.4 保障司法责任追究有效落实
3 司法责任制的理论逻辑
    3.1 司法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3.1.1 遵循审判权运行规律
        3.1.2 权责统一理论
        3.1.3 人民主权理论
    3.2 司法责任制的理论实施
        3.2.1 实行法官员额制
        3.2.2 强化法官职业保障
        3.2.3 实行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4 司法责任制的制度生成
    4.1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4.1.1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内涵
        4.1.2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何以可行
    4.2 错案问责制
        4.2.1 隐忧:错案责任对法官办案的冲击
        4.2.2 溯源:错案问责制的错位解读
5 司法责任制的实践理路
    5.1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问责制的合理构建
        5.1.1 保障“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5.1.2 司法伦理准则的确立和执行
        5.1.3 追责标准从结果评判转向行为控制
        5.1.4 追责程序从随意化走向制度化
    5.2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路径选择
        5.2.1 选贤任能把好“准入关”
        5.2.2 明晰权责把好“运行关”
        5.2.3 严格责任把好“监督关”
        5.2.4 配套措施把好“保障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审判独立与制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
第一章 对审判独立现状问题的全景评估与反思
    第一节 审判独立内部运行的再考察
        一、落实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的情况
        二、改革后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的情况
        三、推广专业法官会议制度的情况
        四、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的运行情况
        五、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的改革运行情况
        六、热点个案中暴露出的审判独立运行窘况
    第二节 审判独立外部问题的再认识
        一、司法改革去“地方化”过程中对人民法院审判独立的影响
        二、司法改革去“行政化”过程中对人民法院审判独立的影响
        三、诉讼流水线化对人民法院审判独立的影响
        四、外部监督的无序化对审判独立的影响
    第三节 审判独立之制约的再反思
        一、司法独立的域外梳理与比较研究
        二、审判独立含义的再界定
        三、审判独立的制约与界限
        四、审判独立与审判支持保障
第二章 审判独立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法院组织理论
        一、审判组织的平权性结构要求
        二、建立扁平化的审判组织结构体系
    第二节 诉讼法理论
        一、审判权的独立属性
        二、审理主体与裁判主体的同一性与独立性
        三、裁、判同一的诉讼原理
    第三节 审判管理理论
        一、泛监督哲学与制约单向性侵蚀审判独立
        二、审判管理的转向抉择与路径
    第四节 民主集中制理论
        一、民主集中制概念及价值
        二、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
        三、民主集中制与审判独立的融合
    第五节 审判责任理论
        一、审判责任追究的基本类型
        二、审判责任模式的评估与抉择
第三章 审判独立与审判制约的关系定位
    第一节 审判权的行使范围和限度
        一、审判权的基本属性
        二、审判权的行权内容与程度
        三、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实践标准
    第二节 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形式
        一、回应审判监督管理必要性的“三组关系”
        二、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基本内涵及形式
        三、我国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功能
    第三节 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关系及其实践展开
        一、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关系
        二、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实践困境
    第四节 以确保审判独立为目标的审判监督管理改革路径
        一、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
        二、健全完善新型审判监督管理机制
        三、构建法官自主管理机制
        四、完善审判质效的评估体系
第四章 审判独立与院庭长监督管理的失衡和协调
    第一节 审判独立与院庭长监督管理职责的失衡
        一、司法体制改革对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院庭长监督管理机制运行的实践困境
        三、院庭长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的解构和重塑
        一、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再认识
        二、完善院庭长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思路
        三、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职能的规范与完善
    第三节 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机制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机制改革的全国成效
        二、以北京地区为样本的实践成效考察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建议
        一、审判监督管理权行使要求
        二、审判监督管理权的具体适用“清单”
第五章 审判独立与审判组织的一体考量
    第一节 审判组织的基本内涵、功能与类型
        一、审判组织的基本内涵
        二、对审判组织的重新定位及科学拟定
        三、主审(专业)法官会议
    第二节 对我国审判组织基本运行实际的考察
        一、独任庭运行实际
        二、合议庭的运行实际
        三、审判委员会的运行实际
        四、赔偿委员会的运行实际
        五、我国审判组织运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三节 以突显审判独立为标志的审判组织改革
        一、审判组织改革的全国成效
        二、进一步深化审判组织改革的建议
第六章 合议庭内部法官各角色的审判独立
    第一节 法官作为合议第三人的审判独立
        一、合议第三人审判独立的逻辑前提
        二、群体决策理论下合议规范的重构
        三、合议第三人独立审判的职权设定
    第二节 法官作为承办人的审判独立
        一、我国的案件承办人制度评述
        二、承办法官审判独立的现实羁绊
        三、承办法官审判权独立行使的优化
    第三节 法官作为审判长的审判独立
        一、我国的审判长制度变革
        二、合议庭首长负责制的弊端与重构
        三、审判长独立审判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的审判独立与制约
        一、人民陪审员参审职权改革
        二、二元混合参审职权模式下的审判独立
        三、法官独立审判与陪审员参审的协调
第七章 审判独立与制约的配套机制建构
    第一节 审判独立视野下的法官管理制度
        一、以审判独立为目标的法院内外部管理制度
        二、审判独立下的两权分离管理模式建构
        三、以审判独立为导向的法官业绩合理性评价
        四、我国法官惩戒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第二节 审判独立实现的保障机制构建
        一、法官基本职业权利保障审判独立
        二、审判独立与法官责任追究
        三、审判独立与法官保障性职业权利
    第三节 构建以审判独立为核心价值的法官职业共同体
        一、审判独立指引下的法官选任制度改革
        二、审判独立与法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三、培育符合审判独立要求的法官文化
参考文献
附件:论文逻辑结构图
致谢

(10)法官指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法官指示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法官指示制度的内涵界定
        一、法官指示含义在文义上的考证
        二、法官指示含义在英美法上的考证
        三、法官指示含义在大陆法上的考证
        四、我国对法官指示的指称
    第二节 法官指示的特征及性质
        一、法官指示制度的特征
        二、法官指示的性质定位
    第三节 法官指示制度的价值功能
        一、英美陪审团指示的价值功能
        二、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的价值功能
    第四节 法官指示的分类
        一、以指示时间为标准
        二、以指示样式为标准
        三、以指示性质为标准
        四、以指示方式为标准
        五、其他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官指示制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英美陪审团指示的历史考察
        一、陪审团指示在英国的历史考察
        二、陪审团指示在美国的历史考察
        三、模板指示的产生与发展
        四、对陪审团指示的改进与努力
    第二节 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问题列表制度在法国的历史考察
        二、问题列表制度在俄罗斯的历史考察
        三、问题列表制度在西班牙的历史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官指示制度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审判权配置模式对法官指示的影响
        一、法官指示不能存在的审判权配置模式
        二、法官指示并非必须存在的审判权配置模式
        三、法官指示必须存在的审判权配置模式
    第二节 法官素养对法官指示的影响
        一、法官专业素养对指示准确性的影响
        二、法官专业素养对指示易于理解的影响
        三、法官职业道德素养对指示中立性的影响
    第三节 法律体系完备性对法官指示的影响
        一、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法官指示的产生存在影响
        二、法律的完备性决定指示内容的充实度
    第四节 法律与事实的区分对法官指示的影响
        一、英美法系法律与事实的区分
        二、大陆法系法律与事实的区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官指示制度运作的具体考察
    第一节 英美陪审团指示的运作考察
        一、英美陪审团指示运作的基本原则
        二、陪审团指示的内容
        三、陪审团指示的时间
        四、陪审团指示的作出
        五、陪审团指示的效力
        六、陪审团指示错误的救济
        七、陪审团指示现存问题及改革
    第二节 大陆法系问题列表制度的运作考察
        一、问题列表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二、问题列表的内容
        三、问题列表的制定
        四、问题列表中问题的提出
        五、问题列表的效力
        六、法官提出错误问题的救济
        七、问题列表制度现存问题及改革
    第三节 两大法系法官指示制度运作评析
        一、两大法系法官指示制度运作共性
        二、两大法系法官指示制度运作差异
        三、两大法系法官指示制度差异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法官指示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第一节 对人民陪审制研究意义的再审视
        一、外行参审并非真的“衰退”
        二、国家对人民陪审制改革高度重视
        三、人民陪审员参审仍占较高比例
    第二节 对陪审员进行指示的必要性分析
        一、审判权行使完整性的要求
        二、保障事实正确认定的需要
        三、增加人民陪审员信心的需要
        四、民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需要
    第三节 我国对陪审员法律指引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
        一、我国对陪审员法律指引的实践探索
        二、对我国法律指引探索的评析
        三、我国对陪审员法律指引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我国法官指示构建的现实基础
        一、审判权配置的适应性
        二、法官群体的成长
        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四、法律与事实的可区分性
    第五节 我国法官指示制度的具体构建
        一、我国法官指示的原则
        二、我国法官指示的制定主体
        三、我国法官指示的内容
        四、我国法官指示的制定
        五、我国法官指示的时间
        六、我国法官指示的效力
        七、我国法官指示的救济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强化法官职业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法官释明权制度研究[D]. 崔海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层法官培训制度优化研究 ——以B市基层法官为样本[D]. 肖爱民.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法官人身权益保障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王锦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我国法官司法豁免制度研究[D]. 于猛.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层法院审判权力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王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功能分析[D]. 雷婉璐. 吉林大学, 2019(02)
  • [7]法官职业伦理研究[D]. 刘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法院司法责任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D]. 梅勇华. 扬州大学, 2019(02)
  • [9]审判独立与制约研究[D]. 崔杨. 武汉大学, 2019(06)
  • [10]法官指示制度研究[D]. 司吉梅.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加强法官专业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