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

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

一、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茜婷[1](2021)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和肿瘤靶向药物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neutropenia,FN)通常提示立即进行住院评估并需要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由于感染和脓毒症等并发症,与FN相关的死亡风险仍然相对较高。FN发生后的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周期延迟或者取消,患者因无法接受足够剂量和疗程的化疗,其临床疗效受到影响,导致对治疗反应良好和潜在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控制不佳,威胁生命,甚至死亡。因此,为了确保患者的剂量密集化疗或者足剂量化疗计划顺利完成,其根本是积极预防或者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对于预防或者治疗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起到积极作用的有效药物。PEG-rhG-CSF的半衰期长,单次皮下注射后,嗜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会升高,其作用比传统的rhG-CSF更持久,具有更强的生物稳定性,从而缩短了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一个化疗治疗周期只要对患者进行一次剂量的给药,注射治疗次数大大减少,患者的依从性增加,并有效地保证了足剂量和足疗程化疗方案的实施。与每天皮下注射rhG-CSF在减少FN发生率和缩短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方面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产生的治疗效果与其具有可比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接受细胞毒化疗的实体瘤患儿中证实了 PEG-rhG-C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PEG-rhG-CSF已被用于支持小儿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化疗后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恢复,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仅有有限的研究评估了 PEG-rhG-CSF在小儿肉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目前尚无在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研究目的本项研究者发起的开放式、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初步评估PEG-rhG-CS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治疗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患者在接受骨髓抑制性化疗结束后,发生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以单次皮下注射100 mcg/kg(最大剂量3 mg)PEG-rhG-CSF进行治疗。收集接受PEG-rhG-CSF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液样本,测定其血药浓度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PEG-rhG-CSF 的群体药代动力学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NONMEM)进行分析。通过收集不良事件评估PEG-rhG-CSF的短期安全性。本临床试验已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www.clinicaltrials.gov)进行了注册,注册号为NCT03844360。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1.8~13.6岁)。在化疗结束后,有8例(50.0%)患者发生了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例(37.5%)患者发生了 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例(12.5%)患者发生了 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研究共获得64个PEG-rhG-CSF血浆浓度用于群体药代动力学建模。采用一阶消除的一室模型描述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体重是一个显着的协变量。CL和AUC的中位值(范围)分别是 5.65(1.49~14.45)mL/h/kg 和 16514.75(6632.45~54423.30)ng·h/mL。所有患儿均未观察到骨骼肌肉痛、发热、肾毒性和过敏反应。1例患儿在给药后第13天死亡,根据诺氏评估量表法客观评估和分析PEG-rhG-CSF引起肝毒性的因果关系和可能性大小,结果表明PEG-rhG-CSF与肝毒性的关联性是“可能有关”。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PEG-rhG-CSF(100 mcg/kg,最大剂量3 mg)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达到的AUC与PEG-rhG-CSF(100mcg/kg)在肉瘤患儿达到的AUC相似。PEG-rhG-CSF是安全的,并为治疗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提供重要的选择,将在儿科药物开发计划的下一阶段中为PEG-rhG-CSF儿童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支持。

丁洁[2](2021)在《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深入探索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比较IDA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在成人初治AML患者中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为临床医生优化AML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长海医院血液科668例初治AML(非M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诱导化疗方案不同分为IA(IDA+Ara-C)组(n=303例)和DA(DNR+Ara-C)组(n=365例)。IA组用药方法:IDA 10-12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 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DA组用药方法:DNR 45-60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治疗一疗程后如果获得部分缓解或原始细胞比例下降≧60%,重复原方案一疗程,如果第二个疗程仍未取得完全缓解,则视为治疗无效,换用其他化疗方案。1个疗程获得CR患者继续采用原方案再巩固1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均采用大剂量Ara-C 3~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经化疗骨髓完全缓解后部分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均完成36个月随访。对218例患者(IA组92例,DA组126例)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MRD,MFC对MRD的监测通常基于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related immunophenotypes,LAIPs)进行分析。当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后,抽取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学数据采集。对于定期巩固化疗的患者,每1-3个月监测MRD水平。当检测MRD水平≥0.001,则定义为MRD阳性,否则MRD为阴性。100例患者在骨髓CR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全相合供者、亲缘单倍体供者和无关供者,移植前应用BUCY方案或FBA方案进行预处理,若供体为同胞全相合不加ATG(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有位点不合都要加ATG预防GVHD。研究分析比较两种化疗方案(IA、DA)在AML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ORR)、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total survival,OS)、不良反应等的差异;通过检测两组患者骨髓中的MRD研究两组患者MRD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分析比较移植后两组患者的PFS、OS。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I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70.63%、PR率为9.24%,ORR率为79.87%,D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56.99%、PR率为13.15%,ORR率为70.14%,IA组患者的CR及ORR均高于DA组。(2)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三组间CR率按低、中、高危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IA组患者预后良好组的CR及ORR高于DA组,两组患者预后中等、不良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患者年龄,以60岁为界限,IA患者<60岁患者261例,DA组<60岁患者340例,<60岁患者的CR率IA组明显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60岁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依据FAB分型比较M1M2亚型与M4M5亚型的疗效,IA组M1+M2亚型患者有107例,M4+M5亚型患者有181例;DA组M1+M2亚型患者有142例,M4+M5亚型患者有207例。M1+M2亚型患者经诱导治疗后IA组CR率、ORR均高于DA组(P<0.05);而M4+M5亚型患者IA组CR率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患者治疗疗程数,以第1疗程为界限,进行分层比较,IA组第1疗程后的CR率高于D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IA组和DA组的CR率、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真菌感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组患者后续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发生率低于DA组(P<0.05)。(7)IA组患者中位OS为26.3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5.6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A组患者中位PFS为19.16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3.82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8)由于两组第一个疗程CR的患者无病生存较多,数据中删失比例较高,导致无法估算中位生存时间。第二个疗程达CR的IA组患者中位OS为25.5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6.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9);IA组患者中位PFS为17.27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0.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9)DA组经诱导缓解达CR的患者有126例,IA组经诱导缓解后达CR的患者有92例。两组患者经1-2疗程的诱导化疗后骨髓达CR后进行MRD检测,D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达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1.35%(0-3.78%),MRD阳性者80例(63.49%),MRD阴性者46例(36.51%)。I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93%(0-3.76%),MRD阳性者49例(53.26%),MRD阴性者43例(46.74%);两组患者经诱导化疗达CR后进行2个疗程巩固治疗后检测MRD,D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62%(0-3.69%),MRD阳性者59例(46.83%),MRD阴性者67例(53.17%)。I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31%(0-3.65%),MRD阳性者36例(39.13%),MRD阴性者56例(60.87%)。DA检测患者中有43例确诊骨髓复发,IA检测患者中有21例确诊骨髓复发。(10)两组治疗方案患者中,不论性别、年龄以及疗效,MRD<0.001组复发例数均少于MRD≥0.001组,但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难治均无关(P>0.05)。(11)IA组患者中共有21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无复发患者,7-12个月内有1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有11例。I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22.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4.0月,MRD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DA组患者中共有43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复发患者有2例,7-12个月内有2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患者有21例。D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6.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6.3月,MRD阴性的患者PFS也显着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12)两组患者中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性别、年龄、供体类型、预处理方案、MRD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通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供者类型、性别都不是影响患者移植后预后的因素,只有MRD是影响患者移植后OS的因素(P=0.042)。(14)移植后两组患者中MRD<1%的亚组共71例患者,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生死亡或复发事件,故无法估算IA组和DA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且无法进行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而MRD≥1%的亚组中,IA组患者中位OS为13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IA组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8个月,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与DA方案比较,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AM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而且不增加治疗相关毒副反应。(2)IA方案可延长AML患者的OS和PFS,减少后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3)治疗后MRD的水平与患者的骨髓复发存在高度相关性,对于行allo-HSCT患者,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尽量在预处理前使患者的MRD<0.01。(4)采用IA方案诱导治疗的AML患者获益将延续至allo-HSCT后的OS和PFS。

杨明婷[3](2021)在《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1)选取2018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ML及R/R-AML共44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AML共16例,难治性AML共10例,复发性AML共1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2)所有入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均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化疗,同时予相应药物、支持治疗;(3)分析老年AML及R/R-AML患者疗效(包括CR率、PR率、NR率、OR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及总生存期(OS),分析其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5)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隔日、皮下注射临床疗效及优势;(6)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AML组CR率87.50%,ORR率93.75%。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老年AML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示初诊时高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预后不良因素组疗相对效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11(419)个月,中位OS为12.5(619)个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存在预后不良因素患者DOR及OS均显着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R-AML患者组CR率53.6%,ORR率67.9%。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R/R-AML患者疗效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高白、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组疗效相对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R-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9(621)月,中位OS为11(622)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预后不良组患者DOR及OS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血液学不良反应,III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超过90%,但III级以上感染、出血、消化道反应、肝肾功损害等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可控。结论:1.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满意,是不适合强烈化疗的老年AML患者满意治疗方案,值得采用;2.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R/R-AML,疗效较好,是R/R-AML治疗窘境中的可靠选择;3.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反应,不良反应可控;4.本研究中地西他滨采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可获得满意疗效,降低了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医护工作负担,值得扩大样本量推广研究。

杨雪[4](2021)在《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和生物学上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一种特殊类型。98%的APL患者存在15号和17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PML-RARα(PR)融合基因,以早幼粒细胞阶段分化阻滞和髓系干/祖细胞自我更新的表型为特征。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联合应用使绝大多数APL患者治愈,但仍有少数患者对联合治疗耐药或出现缓解后的复发。除了 PML-RARα中PML和RARα的点突变作为常见原发及获得性耐药的原因以外,患者携带PML-RARα以外的不典型RARα融合基因也可能出现对ATRA和ATO的标准治疗方案不敏感。融合基因TBLR1-RARα(TR)是我们实验室在2014年发现的新型APL融合基因(Blood,2014)。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较之于野生型RARα,TR可以募集更多转录抑制复合物,从而对RARα靶基因产生抑制作用。在ATRA的作用下,TR融合蛋白能够被ATRA降解,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并诱导细胞分化。随后我们成功构建了 TBLR1-RARα可移植小鼠模型,验证了 TR融合基因在造血干/祖细胞层面的分化阻滞和自我更新表型,通过连续传代证实了TR融合基因具有独立的致白血病能力。研究目的:虽然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ATRA可以诱导TR白血病细胞分化,但在小鼠模型体内实验中2.5mg/kg的单药ATRA或联合ATO均不能延长TR小鼠的生存。与此类似,临床上携带TR融合基因的APL患者亦无法在ATRA和ATO的经典治疗方案下获得完全缓解。因此,研究TR白血病的药物表型,挖掘TR白血病独特的分子通路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回答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TR白血病为何对ATRA和ATO的经典治疗方案“无效”?(2)靶向其他分子通路的药物联合ATRA治疗能否改善TR白血病的预后?通过和经典的PR白血病进行多层次对比,可以更全面地理解TR白血病的“耐药”表型;探索TR白血病独特的分子通路,目的在于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弥补TR白血病“耐药”情形下治疗领域的空缺。研究罕见RARα融合基因的分子通路机制,有助于改善TR-APL患者的临床预后,同时为此类携带罕见RARα融合基因的AP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推动APL成为真正意义上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研究方法:我们构建了可诱导表达TR和PR两种融合蛋白的白血病细胞系模型,以更有效地挖掘TR融合基因直接调控的分子通路。可诱导表达系统的优势在于:(1)可逆性、灵活性、可重复性好;(2)高转染效率和高度特异性,几乎不激活靶点以外的基因;(3)背景异质性极低,可在早期瞬时表达目的基因并体现目的基因表达后的直接结果。我们对诱导表达24h和48h的TR和PR白血病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基于生信分析数据探索TR白血病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分子通路。通过体外功能表型实验多角度验证对比TR和PR白血病的药物表型,最后利用TR小鼠模型在体内验证靶向分子通路药物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显示干扰素(IFN)通路在TR白血病中显着下调,而此现象则未见于PR白血病。同时ChIP-seq结果显示TR的表达诱导了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转录因子的显着富集,提示IFN通路在TR白血病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我们使用TypeⅠ IFNs和IFNγ治疗TR和PR白血病细胞,并对比标准方案中ATRA和ATO的疗效。研究结果如下:(1)融合蛋白的降解层面:ATRA对TR和PR融合蛋白均有降解作用,但ATO只能降解PR融合蛋白,而不能降解TR融合蛋白。ATRA剂量的增加可进一步促进TR融合蛋白的降解。Type Ⅰ IFNs和IFNγ可上调PML和PR融合蛋白,但不会上调TBLR1和TR融合蛋白。IFN增加PR融合蛋白的表达提示在PR白血病中使用IFN治疗需谨慎,因为融合蛋白的增加可能加重白血病的进展。而在TR中IFN则不会引起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提示在TR白血病中使用IFN治疗相对安全。此外,IFN在TR中还可通过上调野生型PML发挥抑癌作用。(2)白血病表型层面:TypeⅠ IFNs和IFNγ单药均不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但在TR白血病中IFN协同100nM ATRA可促进分化且达到和1μM ATRA相近的终末分化水平。ATO可促进P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T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相反,TypeⅠ IFNs和IFNγ单药即可促进TR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较高剂量的ATRA和TypeⅠ IFNs均可降低TR小鼠白血病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IFNγ和ATO似乎会在较早或较晚阶段增加集落的数量或大小。(3)小鼠生存体内实验:15mg/kg和25mg/kg的ATRA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生存。ATRA联合IFNγ组较之于DMSO组无生存优势,和体外集落形成实验结果一致,推测IFNγ可能增加了 TR白血病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Type Ⅰ IFNs联合ATRA虽能延长TR小鼠的生存,但较之于单药ATRA并没有彰显明显优势。一方面可能和干扰素未达到发挥疗效的足够血药浓度有关;另一方面,TR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并不完全依赖I型IFN通路的激活水平。研究结论:1)第一,ATO在TR白血病中是“无效”的。ATO不能促进TR融合蛋白的降解、细胞凋亡和自我更新的丢失。ATO的耐药可能和TR中不存在PML NB的破坏,因此ATO无法通过促进PML NB恢复的途径来激活p53和降低自我更新有关。2)第二,ATRA在TR白血病中是“不够”的。虽然低剂量ATRA就足以促进细胞分化,但提高ATRA的剂量可促进融合蛋白的降解,并减少TR白血病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最终带来生存获益。在TR白血病中,高剂量ATRA降低自我更新的潜能显然不依赖于PR中的PML NBs重组,其中原因需更多探索。3)第三,I型干扰素在TR白血病中是“有希望”的。一方面,IFN治疗不会上调融合蛋白表达因而加重白血病的进展。另一方面,IFN治疗诱导了细胞的凋亡、协同ATRA促进分化并表现了自我更新降低的潜能,体现了抗白血病的疗效。这可能和IFN上调了抑癌基因PML的表达有关。研究背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是一类参与调控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转录因子。IRFs转录因子家族包括IRF1~IRF9共9个成员,其N端为具有高度同源性的DNA识别结构域(DBD),主要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的靶基因,C端包含不同类型的IRF相关结构域(IAD),主要介导特异性IRF与其他家族成员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较之于IRFs家族其他成员,IRF9由于相关研究较少曾被称作“被遗忘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型IFN通路中IRF9主要通过和STAT1和STAT2构成ISGF3复合体进而激活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发挥作用。IRFs依赖的通路异常(激活或抑制)与肿瘤和炎症相关,提示IRFs这类蛋白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其中一些IRFs参与调控白细胞的发育,因此和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也密切关联。此外,在携带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干扰素(IFN)通路和维甲酸(RA)通路存在多种交互对话。部分IRFs的启动子调控区同时有干扰素反应元件和维甲酸反应元件的存在,可同时作为IFN靶基因和RARα靶基因发挥作用。IRF9是否直接参与RA通路的转录调控目前暂无相关研究。研究目的:研究IRF9在APL中的作用及其与RARα的调控关系,探索APL中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系模型,在体外验证IRF9过表达后的白血病细胞表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IRF9基因启动子序列可能有RARα转录因子的结合并扩增了相应启动子片段并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结果:IRF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下调。基于我们此前构建的TBLR1-RARα和PML-RARα可诱导表达模型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我们在IFN通路中发现IRF9可同时被TR和PR两种RARα融合基因诱导下调,且这种下调可被ATRA挽救。IRF9的诱导表达可促进NB4细胞分化且与较低剂量ATRA(10nM和100nM)有协同促分化作用,并降低NB4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未发现IRF9被RARα或RARα融合基因直接调控的证据,不排除存在远端调控或间接调控的可能。

欧阳丹[5](2021)在《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总结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居住生活在江西省内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经副主任中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复核,建立病历资料数据库,采用SPPS26.0软件对患者的居住地、年龄、性别、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证型、外周血象、骨髓增生情况、既往合并疾病、病程、中药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的120例患者均来自江西省内各地市,其中男性71例(59.17%),女性49例(40.8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在120例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有46例,气血两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20例,瘀毒内结证20例,脾虚痰湿证所占比例最高(38.33%)。(3)中医证型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红蛋白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以气血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80.77%),高白细胞所占比例最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多(95.83%)。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中度贫血所占比例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所占比例最多(46.15%),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4)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骨髓增生情况均以活跃或明显活跃最多,符合该疾病的特征。(5)120例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汗出气短、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周身疼痛,其中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所占的比例较多,符合该疾病的临床表现。(6)在120例患者中,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将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进行比较,中医证型与合并疾病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两虚证在心脏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44.68%),气阴两虚证在高血压病(38.46%)和糖尿病(38.46%)中所占的比例较多,因病例数相对较少,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7)中医证型与病程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0例患者中,病程>6月有82例,病程≤6月有38例,其中病程>6月的患者中以脾虚痰湿证者多见,有40例,占比48.78%,占总例数的33.33%。瘀血内结证在病程≤6月的例数最多,有21例,占比52.26%,占总例数的87.5%。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病程短者多为急性起病,传变快,见于瘀毒内结证,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8)在120例患者中有116例(96.67%)患者服用中药汤剂,有4例患者未服用中药汤剂,116例患者应用中药共204味,按其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20位的分别为炒白术(58.62%)、黄芪(51.72%)、当归(44.83)、茯苓(41.38)、党参(34.48%)、法半夏(32.76%)、白芍(31.90%)、柴胡(31.03%)、仙鹤草(30.17%)、太子参(26.72%)、陈皮(25.86%)、炙甘草(24.14%)、山药(22.41%)、桔梗(19.83%)、茜草(18.97%)、升麻(17.24%)、薏苡仁(17.24%)、炒枳壳(16.38%)、肿节风(14.66%)、鸡血藤(12.93%)。使用的中药主要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结论:(1)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年龄在70.36±6.80岁。(2)常见的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较多、其次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瘀毒内结证。(3)常见的临床表现排在前六位的有头晕乏力、食少纳呆、出血症状、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发热。(4)既往合并疾病以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出现例数较多。(5)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以气血两虚证多见,高白细胞以瘀毒内结证较多见;气血两虚证以重度贫血多见;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以气阴两虚证多见。(6)病程长者多见于脾虚痰湿证,病程较短者多见于瘀毒内结证。(7)使用的中药以益气补血、健脾化湿、理气化痰等功效为主。本研究对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的认识可以为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参考。

王德好[6](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外周血象异常的临床恶性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成年髓系白血病的50%以上。而老年患者因基础情况差、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基因不稳定性增加、耐药基因增加等因素,导致老年AML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化疗不良反应增加等现实问题。目前老年AML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年轻患者保守,同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也较成年患者明显减少,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同时探索各临床常用指标、中医证型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为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期等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及观察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0.0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59例患者中,26例使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33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其中化疗患者至截止观察20人死亡,6人存活;单纯中药组患者全部死亡,其中院内死亡24例,院外死亡9例。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邪盛正虚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白细胞水平、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患者(P<0.05),而气血两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邪盛正虚患者(P<0.05)。生存期方面,低强度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患者≤75岁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75岁组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WT1基因阳性、年龄≥75岁、未化疗、ECOG评分≥3分、四个疗程未缓解、平均红细胞输注量>0.2U/d、ISTH-DIC评分≥4或5、首次住院D二聚体异常、既往出凝血疾病、合并疾病总数≥4个等因素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期(P<0.05)。研究结论1.小剂量化疗及去甲基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要尽力争取化疗机会,加强支持治疗。2.邪盛正虚证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更低,更加依赖血制品,而依赖血制品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因此对于邪盛正虚型的患者应该更加积极的使用支持治疗,借助中医药祛邪扶正。3.出凝血风险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临床中应注意鉴别,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减少患者DIC及出凝血事件的发生。4.遗传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进一步探究遗传学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候的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思雨[7](2019)在《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性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灸药结合对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化疗期间乏力、潮热、失眠、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的疗效,并监测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乳腺科使用蒽环、紫杉类方案化疗的乳腺原发性癌患者72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分别予以单纯化疗和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关元、气海联合化疗,治疗时间为4-8个化疗周期,记录每个化疗周期患者第7(±1)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每周期使用的rh G-CSF的剂量,观察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差异;在化疗前、化疗中期,化疗结束时由患者本人填写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EORCT QLQ C-30)、(EORCT QLQ C-BR30),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生活质量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并记录化疗导致的乏力、潮热、失眠、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按照CTCAE 4.03进行分级记录,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差异;评价患者的皮肤烫伤程度、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监测艾灸及温肾升白方的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2例使用蒽环、紫杉类方案化疗的乳腺原发性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统计例数为68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33例。完成试验的患者均为女性,入组前的月经状态、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结果显示两组基线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治疗终点时,两组患者化疗均可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使用灸药结合可显着改善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无影响(P>0.05)。治疗组使用rh G-CSF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灸药结合可以显着改善使用蒽环方案化疗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降低(P<0.05);可改善已绝经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无影响(P>0.05)。灸药结合可减少蒽环类、已绝经患者使用rh G-CSF剂量(P<0.05)。3.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较化疗前升高,生活质量下降(P<0.05);治疗组的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较好(P<0.05);其中治疗组生理功能、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化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乳腺癌生活质量评分较化疗中期降低,生活质量改善(P<0.05)。4.治疗前后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较化疗前均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治疗组的全身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发现灸药结合可改善紫杉类、未绝经患者的不良反应(P<0.05)。5.治疗结束时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终点时,两组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未出现艾灸导致皮肤严重烫伤情况。结论1.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以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减少化疗期间使用rh G-CSF剂量,尤其是对使用蒽环方案化疗、已绝经患者疗效更明显。2.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以显着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对生理功能、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改善明显。3.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可减轻化疗时全身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李文君,李菲,石亚男,陈晶,姚子龙,刘霞,郑晨,靖彧[8](2017)在《回顾性分析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某院血液科的118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PEG-rhG-CSF组)25例、B组(rhG-CSF组)57例和C组(PEG-rhG-CSF联合rhG-CSF组)36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严重程度,开始G-CSF支持治疗时白细胞减少程度,G-CSF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药物注射次数。结果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患者,应用G-CSF治疗最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进展情况比较,A组与B组中Ⅰ/Ⅱ级白细胞减少及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者中,治疗后仍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中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最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5例Ⅳ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中有2例为感染性休克(B组和C组各1例);三组患者由于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不仅限于Ⅳ级白细胞减少时)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共出现G-CSF治疗相关的发热2例(B组及C组各1例),疼痛评分5级以上的骨痛3例(B组2例,C组1例),均给予口服镇痛药物后均可缓解。三组患者的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rhG-CSF对于AL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支持治疗较rhG-CSF更为安全、有效。对于ALL的化疗,推荐在Ⅰ/Ⅱ级白细胞减少时即开始使用G-CSF支持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采用PEG-rhG-CSF治疗或联合应用两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护理工作量。

钟晓燕[9](201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应用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小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50例,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采用小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蕾,田培军,朱卫民[10](2014)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ANC值(1.01.4)×109/L时应用组,20例]、C组[ANC值(0.50.9)×109/L时应用组,20例]和D组(ANC值<0.5×109/L时应用组,20例,比较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的时间、G-CSF应用时间及口腔溃疡发生率。结果:A组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短于C组及D组,C组则短于D组;A组总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低于C组及D组,C组则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及早应用G-CSF,化疗后48h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二、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急性白血病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2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
    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优势
    4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临床研究总体设计
    1 研究设计
    2 研究目的
        2.1 主要研究目的
        2.2 次要研究目的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给药方案
    5 研究过程
        5.1 基线期
        5.2 用药期间访视
        5.3 研究结束后随访
    6 入组患者脱落
        6.1 入组患者中止/退出研究
        6.2 入组患者失访
        6.3 对脱落的入组患者的处理
    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信息收集
        1.3 终点指标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血药浓度的测定
        3.1 试剂准备
        3.2 测定过程
        3.3 结果计算与分析
    4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 数据前处理
        4.2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第四章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安全性研究
    1 不良事件
        1.1 术语及定义
        1.2 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
        1.3 关联性评价
    2 肾毒性和肝毒性的主动监测
        2.1 肾毒性标准
        2.2 肝毒性标准
    3 安全性人群
    4 不良事件的处理
        4.1 不良事件的收集
        4.2 不良事件的随访
        4.3 不良事件的报告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1 研究人群
    2 血药浓度
        2.1 标准曲线及定量范围
        2.2 血浆中PEG-rhG-CSF浓度-时间曲线
    3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3.1 房室模型的选择
        3.2 模型变异性的描述
        3.3 协变量分析
        3.4 模型验证
    4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AML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二)去甲氧柔红霉素在初诊AML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危险程度、综合预后的分级标准
    二、方法
        (一)DA组、IA组诱导及巩固治疗方法
        (二)MRD检测与分析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一)疗效率评价
        (二)MRD检测与分析
        (三)移植患者的疗效评价
        (四)毒副反应发生率
        (五)治疗后随访
    四、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两组疗效比较
    二、两组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和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缓解率比较
    三、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治疗效果比较
    四、两组FAB分型疗效比较
    五、两组患者不同诱导缓解疗程后的治疗效果比较
    六、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
    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一)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二)两组第一疗程 CR和第二疗程 CR患者OS及 PFS比较
    八、两组患者MRD检测及预后
        (一)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MRD阳性病例数和临床复发病例数
        (二)两组患者复发与MRD的关系
        (三)两组患者复发时间与MRD的关系
    九、两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比较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三)移植后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第四章 讨论
    一、IA、DA化疗方案在成人AML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二、IA、DA化疗方案在AML患者中的毒副反应及预后分析
    三、AML患者诱导治疗CR后微小残留白血病对预后的影响
    四、allo-HSCT前 MRD的水平对移植后预后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及干细胞治疗预后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
        2.2.2 研究设计
        2.2.3 收集完善患者资料
        2.2.4 治疗方案及护理流程
        2.2.5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老年AML组
        3.1.1 老年AML患者一般资料
        3.1.2 老年AML组疗效
        3.1.3 老年AML组不同临床基线特征CR率、ORR率比较
        3.1.4 老年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1.5 与DA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1.6 老年AML组生存分析
    3.2 R/R-AML组
        3.2.1 R/R-AML组患者一般资料
        3.2.2 R/R-AML组疗效
        3.2.3 R/R-AML组不同基线资料CR率、ORR率比较
        3.2.4 R/R-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5 与CAG或HAG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2.6 R/R-AML组生存分析
    3.3 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优势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4)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TBLR1-RAR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耐药表型和靶向干扰素通路的治疗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一) PML-RARA融合蛋白的致白血病机制
        (二) ATRA和ATO治疗APL的作用机制
        (三) APL新融合基因TBLR1-RARα的功能表型
        二.干扰素信号通路和肿瘤免疫
        (一) 干扰素信号通路
        (二) 干扰素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二) 药物和试剂
        (三) 实验所用质粒
        (四) 实验所用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试剂配制
        (二) 细胞培养
        (三) RNA提取、逆转录cDN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四)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五) 可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六) 可诱导表达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
        (七) 转录组测序(RNA-seq)及生信分析
        (八)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及测序分析
        (九) 体外功能表型实验
        (十) 小鼠体内实验
        (十一)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可诱导表达TBLR1-RARα和PML-RARα白血病细胞系模型的建立
        二.IFN通路相关分子在TBLR1-RARα白血病中下调
        三.IRF motif在TBLR1-RARα白血病中显着富集
        四.IFN对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五.IFN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协同ATRA促进分化
        六.Type Ⅰ IFNs降低TR白血病小鼠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
        七.ATRA单药及联合IFN对TR小鼠生存的影响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RF9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细胞系
        (二) 药物和试剂
        (三) 实验所用质粒
        (四) 实验所用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构建可诱导表达IRF9的慢病毒载体和NB4细胞系
        (二) 体外功能表型实验
        (三)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获取
        (四) 基因组DNA的提取
        (五)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IRF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下调
        二.可诱导表达IRF9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
        三.IRF9表达促进NB4细胞分化并降低集落形成能力
        四.IRF9与RARα的转录调控关系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前世和令生
    参考文献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黏连蛋白复合体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5)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历收集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布
    2.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分布与血常规的关系
    2.4 中医证型分布与骨髓增生情况的关系
    2.5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
    2.6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
    2.7 中医证型分布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
    2.8 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2.9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应用情况
3.分析与讨论
    3.1 脾虚与痰湿的关系
    3.2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分析
    3.3 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4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分析
    3.5 中医证型与骨髓增生情况分析
    3.6 临床常见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3.7 既往合并疾病情况分析
    3.8 中医证型与既往合并疾病的关系分析
    3.9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关系分析
    3.10 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老年急性髄系白血病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 流行病学
        二 发病机制
        三 治疗方案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急性髄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一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
        二 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三 东方医院观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标准
        1. 西医诊断分型标准
        2. 中医证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AML预后及分层
        6. 体能状况评分
        7. 合并疾病诊断标准
        8. ISTH-DIC评分
        9.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
        10. 治疗方法
        11. 观察时间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信息
        2 生存期比较
        3 中医证候分析
        3.1 中医证候与MDS病史
        3.2 中医证候与遗传学检查
        3.3 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
        4 生存期分析
        4.1 遗传学与生存期
        4.2 基本指标与生存期
        4.3 合并病与生存期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7)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 课题及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病例的终止
        1.7 病例的剔除
        1.8 结局指标评判标准
    2.随机化方法及药物管理发放
        2.1 随机化方法
        2.2 药品发放与管理
    3.治疗方案
        3.1 艾灸
        3.1.1 取穴
        3.1.2 灸法
        3.1.3 疗程
        3.2 中药方剂
        3.3 rhG-CSF应用
        3.4 化疗方案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3.5.1 允许合并的用药
        3.5.2 禁止合并的治疗
    4.观察指标
        4.1 主要结局指标
        4.1.1 基线信息
        4.1.2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4.1.3 分层分析
        4.2 次要结局指标
        4.2.1 生存质量调查
        4.2.2 不良反应
        4.3 观察时点
        4.4 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分析
        1.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2.总体治疗结果分析
        2.1 白细胞结果比较
        2.1.1 总体白细胞计数比较
        2.1.2 白细胞计数分层比较
        2.2 中性粒细胞结果比较
        2.2.1 中性粒细胞的总体比较
        2.2.2 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层比较
        2.3 骨髓抑制使用rh G-CSF剂量的比较
        2.3.1 骨髓抑制使用rh G-CSF剂量的总体比较
        2.3.2 使用rh G-CSF剂量分层比较
    3.乳腺癌生存质量的比较
        3.1 乳腺癌生存质量的总体比较
        3.2 乳腺癌生存质量的共性模块比较
    4.不良反应的比较
        4.1 两组患者全身不良反应
        4.2 不良反应分层分析
    5.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及现状
        1.1 蒽环及紫杉类作用机制与局限性
    2.骨髓抑制的研究现状
        2.1 化疗性骨髓抑制的机制
        2.2 西医改善骨髓抑制的治疗及现状
    3.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的中医研究
        3.1 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的病因病机
        3.1.1 正虚毒滞是乳癌发病的基本状态
        3.1.2 手术耗损是骨髓抑制的促进因素
        3.1.3 化疗攻伐是骨髓抑制的首要因素
        3.1.4 脾肾亏损是骨髓抑制的根本因素
        3.2 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中医治疗
        3.2.1 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溯源
        3.2.2 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3.2.3 艾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4.温肾升白方结合艾灸治疗乳癌化疗性骨髓抑制
        4.1 理论基础
        4.1.1 立方根本大法
        4.1.2 方药组成特色
        4.1.3 灸药灵活运用
        4.2 药理基础
        4.2.1 健脾温肾法改善骨髓抑制
        4.2.2 温肾升白方药味改善骨髓抑制
    5.温肾升白方结合灸药的临床效果分析
        5.1 治疗白细胞降低疗效分析
        5.2 治疗中性粒细胞降低疗效分析
        5.3 减少rh G-CSF剂量相关分析
        5.4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5 对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6.结论
    7.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五苓散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提高生活质量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8)回顾性分析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监测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白细胞减少严重程度
    2.2 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情况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2.4 药物注射次数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进展
    3.2 G-CSF治疗时机的选择
    3.3 药物不良反应
    3.4 不同种类治疗特点

(9)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应用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有效率
    2.2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10)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比较
    2.2 4组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研究[D]. 刘茜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2]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D]. 丁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D]. 杨明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4]干扰素通路及干扰调节因子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功能及治疗探索[D]. 杨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证型分布规律回顾性研究[D]. 欧阳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D]. 王德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灸药结合改善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 李思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回顾性分析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 李文君,李菲,石亚男,陈晶,姚子龙,刘霞,郑晨,靖彧. 中国病案, 2017(07)
  • [9]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应用牛脾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观察[J]. 钟晓燕.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11)
  • [10]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对照研究[J]. 邓蕾,田培军,朱卫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白血病巩固化疗后不同时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