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弧线圈电路中阻尼电阻的作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消弧线圈电路中阻尼电阻的作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阻尼电阻在消弧线圈回路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朱亮[1](2021)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主动检测与灭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对电力供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其中单相接地故障占故障类型的80%以上,而且现阶段的消弧线圈补偿后残余电流仍然比较大,已经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因此对单相接地故障的主动检测对电网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经消弧线圈接地时正常运行状态和单相接地故障状态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希望从理论层面找到现阶段故障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电网的电压谐振原理、不平衡电压、残余电流来源和影响,同时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中电弧故障的形成与特性。为了提升故障的主动探测能力,使得有源补偿配合传统的消弧线圈,有源的准确补偿需要系统电容电流的精准测量,分析了现有的电容电流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本文提出改进的调感变阻尼的电容电流测量方法。分析了经消弧线圈接地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特性,发现电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在主动补偿后的故障电流特性不同,为了快速判别出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提出了基于主动补偿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电弧故障在主动有源补偿的几个周期后故障电流呈现出电弧电流特性,直至最终消失;而永久性故障在主动有源补偿后故障电流只是逐渐降低,最后故障电流稳定在较小幅值的周期性变化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主动补偿的单相接地永久性判别方法。单相接地故障中常常伴随着电弧的产生,电弧燃烧带来的危害会损害线路绝缘水平甚至是造成断线故障。所以如果电弧一直存在,会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在分析了两种的交流电弧熄灭与重燃理论,综合两种理论认为对于电弧故障的熄灭需要从电弧发生的两个阶段分别采取灭弧措施。提出了基于主动干预的配电网灭弧方法,即在电弧故障发生初期,首先为了人身安全,通过有源补偿可以降低故障点电流,持续注入电流来补偿故障容性电流,让电弧的发展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况下。接着随着电弧的发展,电弧阻抗越来愈大,若想进一步降低故障电流中性点有源设备需要承受非常大的电压,对电力电子设备要求更高,所以发展到第二阶段可以通过不间断电源整定逆变器的电压,这样故障点电压可以有效降低,使得故障恢复电压始终低于介质恢复速度,破坏电弧重燃条件,直至电弧自动熄灭。在仿真软件PSCAD平台上搭建电弧故障模型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

王珏[2](2020)在《基于晶闸管控制的消弧线圈自适应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配电网的改造需求,很多城市架空线路逐渐改为地下电力电缆线路,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容性电流不断增大,若调谐不当,易出现弧光接地过电压与相间短路。现有的大多数消弧装置不能对故障容性电流精确补偿而消弧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实现容性故障电流的全补偿,有必要研究可快速响应、准确性高、控制简单可靠且性价比高的全补偿消弧线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晶闸管控制的新型自适应补偿策略。首先,本文对消弧线圈经中性点接地运行原理进行了综合研究,构建配电网正常运行时的电压谐振模型和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流谐振模型,推导相关参数间的基本关系,并总结已有的几种配电网消弧线圈,分析其结构和补偿控制策略,指出了现有调谐技术存在的不足。其次,本文以广泛应用的调匝式消弧线圈为基础,改进了一种主辅式全补偿消弧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包括主消弧装置、辅消弧装置和双向晶闸管三部分。主辅消弧装置采用预调式和随调式相结合的“预随调式”调谐补偿方式,不需要串联或并联限压电阻来限制中性点位移电压,简化了消弧装置。然后,在分析可控串联补偿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改进误差反馈校正命令阻抗的方式,并首次运用于对消弧线圈的控制系统中。正常运行状态下,主消弧线圈置于过补偿,辅助消弧线圈的控制基于触发角校正PI阻抗控制原理,双向晶闸管采用触发角校正的控制策略,使消弧装置实现自适应控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引入较小谐波分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抑制电容电流,实现完全补偿接地故障电流容性无功分量的效果。最后,在PSCAD/EMTDC环境下分别搭建中、小型10k V配电网仿真模型,采用电缆为输电线路,对中性点经谐振接地系统的各类状态(包括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全补偿谐振接地)进行仿真,并对单相故障点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仿真配电网发生最常见的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对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效果,验证了所提自适应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曾祥君,刘玉玲,喻锟[3](2020)在《改进的配电网对地参数谐振测量方法》文中提出在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串联阻尼电阻接地方式下现有对地参数测量方法测量误差较大,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配电网对地参数谐振测量方法。该文分析消弧线圈串联阻尼电阻方式下现有对地参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并通过分别构建消弧线圈串联、并联阻尼电阻2种接地方式下的谐振测量等效回路,推导了2种接地方式下配电网对地电容和对地泄漏电导数学表达式。通过在中性点接入变频恒流信号源,向配电网注入特征电流信号并实时测量零序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处特征电压信号,可测得系统谐振频率;进而依据对地参数表达式实现配电网对地参数的快速、准确测量。PSCAD/EMTDC仿真分析和模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方法测量对地参数精度高、适用范围广。

顾明煜[4](2018)在《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城区的架空线路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架空线路改为电缆线路入地成为城市配网建设中的必然选择,电缆线路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导致配网电容电流的增长,电容电流超标将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未来变电站改造、新建过程中,应考虑电容电流的影响,选择合理的配网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容电流过大问题进行治理。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南通城区的电容电流情况的分析,研究其治理方案。取得的成果包括:(1)介绍了电网电容电流形成的原因,阐述了架空线路和电力电缆的电容估算方法,分析了南通城区电容电流实测的方法及技术要点。(2)统计并分析了南通城区电容电流的情况,得出南通城区大部分变电站配网电容电流可控,部分变电站配网电容电流超标严重的结论,指出消弧线圈补偿是目前南通城区电容电流治理的主要方案。(3)针对消弧线圈补偿方式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综合南通城区消弧线圈配置的发展情况,指出消弧线圈补偿方式对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治理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电容电流超标严重的变电站,可以采取增容主站消弧线圈或采用消弧线圈分布式补偿的方式。(4)对小电阻接地方式及其配套保护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将是南通城区未来治理电容电流的手段,并以秦灶变为分析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和参数提出了变电站经小电阻接地的设计方案。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了南通城区电容电流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王娟[5](2018)在《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故障定位和隔离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基于消弧线圈本体技术的结构和控制方法近几年进展并不大。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晶闸管调感式消弧线圈(高短路阻抗调相消弧线圈)由于谐波污染较严重在业内仅昙花一现,迄今基于APF的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技术仍不成熟,且成本高昂。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因经济、可靠仍被广大用户所使用。本文从产品实用性能出发,并基于成熟的电力电子技术对现有的调匝式消弧线圈产品进行局部改造,设计完成了一套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新装置。本文首先对消弧线圈谐振接地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采用双向可控硅替代原始有载开关,实现了“预调”向“随调”的升级。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主拓扑电路工作原理和控制电路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实现了7组双向可控硅控制的8挡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并完成了设备和器件选型设计工作。文中随后以实际装置型号XHDCZ-300/10.5/15-50调匝式消弧线圈参数为蓝本,搭建了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仿真模型,对该技术方案的调匝功能和随调特性进行了验证,并对双向可控硅工作电压和电流应力进行了仿真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满足消弧线圈调匝、随调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文中最后针对双向可控硅快速切除所引发的暂态问题进行了讨论,建立了暂态回路数学模型,并对快速投切暂态过程进行了数学解析,对故障暂态和快速切除所引发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王蓉雪[6](2017)在《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辽宁电网发生了几起由于66千伏GIS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引发的铁磁谐振事故,故障发生时,系统出现较高的暂态过电压,事故导致设备绝缘击穿、爆炸,熔断器的烧断,给电力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为了保障电网和输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充分认识GIS谐振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GIS谐振过电压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66千伏GIS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铁磁谐振过电压问题,深入探究了GIS铁磁谐振的机理,分析了GIS内置电磁式TV励磁特性,探究了激发系统铁芯谐振的条件以及GIS非线性共振特点,提出了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等抑制措施。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ATP/EMTP搭建电磁暂态模型,对66千伏ZF6-72.5C型号GIS变电站进行等值模拟,模拟多种激励如单相接地、合闸空载母线、投切线路等操作,还原66千伏GIS铁磁谐振故障过程。除此之外,对GIS谐振抑制措施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各类抑制GIS铁磁谐振措施的有效性,从而制定出比较合理的铁磁谐振抑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更换激磁性能较好的TV来提高系统中带铁芯设备的抗饱和能力,可在根本上扼杀产生谐振的可能性;TV开口三角绕组接入零序阻抗会大大降低GIS谐振发生的几率;GIS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有效破坏了原本匹配的共振参数,具有明显的消谐作用;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防止铁芯材料快速达到饱和状态,预防谐振现象发生。仿真计算和现场试验都证明其可行性。

顾文雯,柯于刚[7](2016)在《两起同型号消弧线圈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文中提出介绍了XHDCZ型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了两起XHDCZ型消弧线圈故障发生的经过、现场处理方法,并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针对XHDCZ型消弧线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即在设备投运时把好设备验收关,产品应严格安装到位,且阻尼电阻及其控制回路的改进依然是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重点。

杨匀阳[8](2015)在《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与其中性点接地方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配电网中性点主要有两种接地方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小电阻接地方式。对于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当配电网发生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能够对故障点电流进行补偿,使故障点的残流小于熄弧临界值,从而使故障点绝缘恢复,提高供电可靠性;但是当配电网发生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时,如绝缘导线段落等,消弧线圈并不能使故障点绝缘恢复,存在安全风险,而且由于残流小选线困难。对于小电阻接地方式,通过与零序保护配合能够准确迅速的选出并切除故障线路,但不论是永久性故障还是瞬时性故障都会盲目地把故障线路切除,从而降低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同时还加大了配电开关设备的磨损,降低了开关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中性点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们研制了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论文首先对我国配电网中性点几种主要的接地方式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根据单相接地故障的性质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动态切换的方法,然后基于此方法论文研制了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接着对成套装置构成进行了设计,重点分析阐述了装置的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最后对装置的一次部分构成、二次部分和软件进行了设计,其中二次部分重点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设计,软件设计首先介绍了总流程图,然后对软件的重要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说明,这些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预调感模块、故障处理模块等。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样机现已研制开发完成,通过实验室搭建的10k V模拟真值配电网对装置进行了电容电流测量实验、自动跟踪测量实验、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和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等。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精确地测量配电网电容电流,合理地处理配电网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和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具备了设计要求的各项基本功能。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融合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而且同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有效地提高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何建安[9](2014)在《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6kV-35kV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输送和分配的重要环节,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频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所产生的接地电弧短时内无法消除导致线路跳闸将直接影响到对用户供电的连续性,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所以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关系着配电网消除接地电弧的能力和配电网的故障跳闸率。目前我国6kV-35kV的中压配电网大多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的接地方式。但市面上的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普遍无法满足响应快,补偿效果快,伏安特性的线性度好,并且可以连续地在大范围内调节等要求。而且若要极大降低配电网的故障跳闸率,还需要配备快速、准确、可靠的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及配套的保护跳闸装置与消弧线圈控制相配合。为了综合解决以上问题,作者在总结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成套装置数年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新型的快速高短路阻抗型变压器式消弧线圈配套自动跟踪调谐消弧线圈(ATASC)装置。本文提出的新型成套装置其高压侧配置的消弧线圈是调匝式的,这主要是从系统的可靠性出发。当系统异常(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断线,或者装置失电)和发生单相故障接地时闭锁了消弧线圈有载调压开关,它所补偿感性电流并不需要二次设备来调节,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此外,本套装置阻尼电阻的保护,是当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凭借阻尼电阻自身电压触发大功率的可控硅,控制阻尼电阻在1毫秒快速短接。当接地故障消除后,控制可控硅自然关断。所以无需在阻尼电阻箱接入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这种保护方式,可以使一、二次设备完全分开。新型成套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完成两台及多台消弧线圈的并联运行。另外本文考虑了市面上的选线装置的优缺点,提出了并联中电阻选线法。并联中电阻选线法参照国外技术采用在消弧线圈两端并联电阻的方法,在接地时向故障点增加零序电流的有功分量,引起故障点的电流的相位和幅度均发生显着的波动,接地选线的准确性接近100%。最后,通过实际运行分析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配电网消弧线圈与故障选线成套装置的方案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桑振华[10](2014)在《新型柔性接地补偿选线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系统中,根据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电网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在我国,小电流接地系统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的接地方式。由于谐振接地方式的优越性,世界上的其他很多国家在低压电网中也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的接地方式。本文分析比较了现在各界学者提出的消弧补偿装置,发现现有的消弧线圈都是根据彼得生线圈原理制成的,在接地瞬间由于消弧线圈与系统电容处于临近谐振状态,所以往往导致接地瞬间冲击电流过大。本文从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等效模型入手,分析消弧线圈接地补偿的根本机理。通过分析发现,消弧线圈之所以能补偿接地电容电流,其原因在于消弧线圈能产生一个与接地电容电流相位相反的电流。顺着这条思路,如果在电网的中性点加装一套电流逆变装置,使之发出一个感性电流,那么这套装置就可以代替现有的消弧线圈。本文提出的这种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是将接入中性点的逆变器看作是一个零序电压控制的可控电流源,控制逆变器输出一个滞后于中性点电压90°的电流,就可以实现对电网电容电流的补偿。本文在Matlab/Simulink仿真中验证了该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可行性。该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不同于以往的消弧装置,所以需要使用更适用于本装置的新型调谐方法。本文在分析现有的调谐方法后,提出了通过两次改变中性点接入阻尼电阻的阻值,同时测量中性点电压的相位偏移,然后通过各个电量的矢量关系解方程得到系统的对地电容和电阻。该方法应用在本文提出的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中,可以增加调谐对不同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之后本文又介绍了现有的一些选线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然后经过分析,提出经过改进的残流增量法,并将其应用于本文提出的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中,然后对该方法在新型柔性接地补偿选线装置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的仿真验证。最后,本文对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软硬件系统做了初步的设计,为将来该装置的实际开发与投运奠定了基础。并搭建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初步的补偿实验,而且得到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二、阻尼电阻在消弧线圈回路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尼电阻在消弧线圈回路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主动检测与灭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消弧线圈的发展与国内外消弧技术研究现状
        1.2.1 消弧线圈的发展
        1.2.2 国内消弧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外消弧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安排
第二章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运行分析
    2.1 引言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正常运行分析
        2.2.1 电压谐振等值电路
        2.2.2 不平衡电压
    2.3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运行分析
        2.3.1 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2.3.2 残余电流主要成分与影响
    2.4 消弧线圈容量与调谐选择
    2.5 电弧故障分析
        2.5.1 电弧的基本概念
        2.5.2 电弧的形成
        2.5.3 电弧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的调感变阻尼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
    3.1 引言
    3.2 配电网电容电流的测量方法
        3.2.1 电容电流直接测量
        3.2.2 电容电流间接测量
        3.2.3 电容电流估算
    3.3 改进的调感变阻尼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方法
        3.3.1 调感变阻尼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
        3.3.2 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动补偿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
    4.1 引言
    4.2 中性点柔性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运行分析
    4.3 耗散功率
    4.4 基于主动补偿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
    4.5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动干预的配电网灭弧方法
    5.1 引言
    5.2 交流电弧的熄灭和重燃理论
    5.3 基于主动干预的灭弧方法
        5.3.1 电弧仿真波形分析
        5.3.2 电弧熄灭的第一阶段
        5.3.3 电弧熄灭的第二阶段
    5.4 仿真验证
        5.4.1 电弧故障模块建模
        5.4.2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晶闸管控制的消弧线圈自适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中性点常用接地方式
        1.2.2 国内外消弧线圈技术的进展及研究现状
        1.2.3 常用消弧线圈的分类和特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2.1 消弧线圈及接地电容电流的限制
    2.2 谐振接地系统正常运行的分析
        2.2.1 正常运行时不对称电压的计算
        2.2.2 电压谐振回路
    2.3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运行的分析
        2.3.1 补偿电网等值接线图
        2.3.2 电流谐振回路
        2.3.3 单相接地故障残流特征分析
        2.3.4 故障相电压恢复过程分析
    2.4 消弧线圈的补偿策略
        2.4.1 预调式补偿策略与随调式补偿策略
        2.4.2 预随调式补偿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消弧线圈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3.1 主辅式可控电抗器的结构
        3.1.1 双向晶闸管的简介
        3.1.2 基于晶闸管控制的消弧线圈结构分析
        3.1.3 主辅式可控电抗器的组成
    3.2 消弧线圈的补偿策略
        3.2.1 主消弧线圈
        3.2.2 辅助消弧线圈
    3.3 消弧线圈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3.3.1 触发角校正PI阻抗控制原理
        3.3.2 晶闸管触发角校正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3.3.3 主辅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PSCAD仿真建模与验证
    4.1 10KV谐振接地系统模型的搭建
        4.1.1 仿真模型及其参数
        4.1.2 消弧线圈的模型
        4.1.3 晶闸管自适应控制的实现
    4.2 仿真验证
        4.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4.2.2 中性点经调匝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4.2.3 中性点经全补偿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改进的配电网对地参数谐振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阻尼电阻对消弧线圈补偿的影响分析
2 对地参数测量原理
    2.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串联阻尼电阻接地系统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阻尼电阻接地系统
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3.1 仿真分析
    3.2 实验验证
4 结语

(4)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配电网接地方式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测量分析
    2.1 引言
    2.2 架空线路的电容电流
    2.3 电缆线路的电容电流
        2.3.1 电缆的结构
        2.3.2 电缆的电容结构
    2.4 电容电流实测方法分析
        2.4.1 外加非工频信号测试
        2.4.2 工程测试方法及技术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分析
    3.1 引言
    3.2 南通城区中压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及特点
        3.2.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3.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3.3 南通城区配网及电容电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城区消弧线圈成套装置补偿方式研究
    4.1 引言
    4.2 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结构及原理
        4.2.1 接地变压器(又称Z型变)
        4.2.2 消弧线圈
        4.2.3 阻尼电阻箱
        4.2.4 自动调谐选线控制器
        4.2.5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
    4.3 南通城区消弧线圈补偿方式的运行
        4.3.1 南通城区消弧线圈配置分析
        4.3.2 南通110kV民主变消弧线圈增容案例分析
        4.3.3 消弧线圈分布式补偿方式
        4.3.4 南通城区消弧线圈应用效果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通城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研究
    5.1 引言
    5.2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5.3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5.4 零序电流保护
        5.4.1 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电容电流分布
        5.4.2 零序电流整定原则
    5.5 南通城区配网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设计
        5.5.1 秦灶变现有20kV设备概况
        5.5.2 秦灶变20kV经小电阻接地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5.5.3 接地变容量及接地电阻的选择
        5.5.4 接地变高压侧连接方式选择及相应保护配置
        5.5.5 配套设备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消弧线圈装置的发展及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的原理与分析
    2.1 谐振接地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1.1 补偿电网的并联谐振补偿原理
        2.1.2 消弧线圈的特性指标参数
        2.1.3 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位移度
        2.1.4 故障相电压恢复过程分析
    2.2 传统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调匝式消弧线圈分接头的确定
        2.3.1 等差设计
        2.3.2 等比设计
        2.3.3 具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设计
    3.1 方案简介
        3.1.1 方案的提出
        3.1.2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主电路拓扑设计及原则
        3.2.1 主电路的拓扑设计原理
        3.2.2 双向可控硅器件的选型
    3.3 监测及控制单元的设计
        3.3.1 控制单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系统容性电流的测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仿真验证
    4.1 仿真方案
    4.2 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模型的搭建
    4.3 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
        4.3.1 功能性仿真验证
        4.3.2 对地电容电流的检测及随调特性仿真验证
        4.3.3 接地故障的快速补偿仿真验证
        4.3.4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电压及电流应力的评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调性引发的暂态过程及解决方案
    5.1 随调性引发暂态现象及影响机理分析
    5.2 解决方案
    5.3 仿真分析
        5.3.1 故障暂态对补偿电流的影响
        5.3.2 解决方案对补偿效果的影响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GIS铁磁谐振理论基础
    2.1 铁磁谐振机理
    2.2 GIS谐振过电压
    2.3 几种消谐措施讨论
    2.4 谐振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66kV GIS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3.1 研究内容的实践平台
    3.2 TV模块参数设计
    3.3 主要模块参数设计
        3.3.1 电源模块
        3.3.2 电力变压器模块
        3.3.3 其他参数
    3.4 GIS模型搭建
        3.4.1 GIS等值电路图
        3.4.2 66kV GIS仿真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GIS故障仿真计算
    4.1 投切线路分析计算
        4.1.1 港城 66kV GIS谐振案例
        4.1.2 仿真计算
        4.1.3 整改建议
    4.2 单相短路故障时的谐振计算
        4.2.1 事故还原
        4.2.2 故障仿真计算
        4.2.3 整改措施
    4.3 合闸空载母线仿真计算分析
    4.4 TV选择不当引起的谐振事故
    4.5 本章小结
5 消谐措施的仿真计算
    5.1 选用励磁较好的产品
    5.2 TV开口三角绕组串接零序电阻
    5.3 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
    5.4 励磁电感并联消弧线圈消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两起同型号消弧线圈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XHDCZ型消弧线圈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XHDCZ型消弧线圈结构
    1.2 XHDCZ型消弧线圈工作原理
2 故障经过及处理
    2.1 宜兴220 k V某变电站1号消弧线圈故障
    2.2 无锡地区110 k V某变电站1号消弧线圈故障
3 相应措施

(8)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
    2.1 中性点对地绝缘方式分析
    2.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分析
    2.3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3.1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设计
    3.2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主要功能
    3.3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工作原理
        3.3.1 电容电流测量预调感原理
        3.3.2 电容电流自动跟踪测量原理
        3.3.3 单相接地故障性质判断及动态切换原理
        3.3.4 故障选线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构成及软件设计
    4.1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一次部分构成
    4.2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二次部分构成
    4.3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4.4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软件设计
        4.4.1 成套装置软件主程序的设计
        4.4.2 成套装置软件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4.3 成套装置软件预调感补偿模块设计
        4.4.4 成套装置软件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模块设计
        4.4.5 触摸屏组态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功能的实验验证
    5.1 10kV真值模拟配电网实验平台
    5.2 电容电流自动跟踪测量实验
        5.2.1 预调感补偿实验
        5.2.2 自动跟踪测量实验
        5.2.3 扰动实验
    5.3 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实验
        5.3.1 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
        5.3.2 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软件

(9)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配电网技术概述
        1.2.1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1.2.2 运行中配电网的重要参数
        1.2.3 输电线路电容与电流的计算
        1.2.4 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网
        1.2.5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网
    1.3 国内外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技术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配电网消弧线圈的研究
    2.1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调谐的必要性
    2.2 消弧线圈调流方式
    2.3 消弧线圈跟踪方式
    2.4 快速高短路阻抗型变压器式消弧线圈
        2.4.1 原理
        2.4.2 控制器
    2.5 ATASC成套装置构成
    2.6 ATASC成套装置联机运行
        2.6.1 连接方式
        2.6.2 单机方式的等效电路
        2.6.3 联机方式计算方法
        2.6.4 成套装置联机运行实践
    2.7 ATASC成套装置性能及特点总结
第三章 接地故障线路选线的研究
    3.1 我局接地选线运行情况
    3.2 并联中电阻选线技术
    3.3 影响接地选线准确率的因素
    3.4 选线装置在福州富华变的运行策略
        3.4.1 问题分析
        3.4.2 解决方案
        3.4.3 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运行实践效果与总结
    4.1 运行实践情况
        4.1.1 接地故障情况
        4.1.2 消弧线圈动作情况
        4.1.3 接地选线装置动作情况
    4.2 运行实践效果总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型柔性接地补偿选线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2 本文所做工作
2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原理分析和仿真研究
    2.1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分析
    2.2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补偿原理
    2.3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结构分析
    2.4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调谐方法
    3.1 新型调谐方法
    3.2 新型补偿装置调谐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装置的接地选线技术
    4.1 现有选线方法简介
    4.2 新型补偿装置选线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柔性接地补偿选线装置的综合设计与实验初步
    5.1 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3 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阻尼电阻在消弧线圈回路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主动检测与灭弧方法研究[D]. 朱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晶闸管控制的消弧线圈自适应策略研究[D]. 王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改进的配电网对地参数谐振测量方法[J]. 曾祥君,刘玉玲,喻锟.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0(03)
  • [4]南通城区配网电容电流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D]. 顾明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基于双向可控硅的随调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研究[D]. 王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6]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D]. 王蓉雪. 沈阳工程学院, 2017(07)
  • [7]两起同型号消弧线圈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J]. 顾文雯,柯于刚. 电工电气, 2016(08)
  • [8]配电网中性点动态智能接地成套装置的研制[D]. 杨匀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6)
  • [9]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D]. 何建安. 福州大学, 2014(10)
  • [10]新型柔性接地补偿选线装置的研究[D]. 桑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消弧线圈电路中阻尼电阻的作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