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

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

一、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艾贤军[1](2020)在《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石油污染土壤的形势严峻,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生物修复技术以其环境友好、低价高效等特性在各类修复技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在实际修复场地中常存在高盐碱环境,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常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本文首先分析、探究了土壤石油烃提取、分析方法,然后从实际石油污染盐碱场地中提取了耐盐菌群,并进行接种、培养和高盐高油胁迫条件的驯化,研究了驯化过程中耐盐菌群的生理特性,探讨了优势耐盐菌株在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中的石油烃降解特性,分析了长效耐盐石油降解菌剂推广应用的修复助剂、缓释药剂、载体材料、菌剂制备等关键问题,最后设计了一套智能化、模块化、撬装化的石油污染盐碱场地生物修复装备。土壤石油烃提取、分析实验表明:在土壤初始油浓度为10000mg/kg条件下,采用5种不同萃取手段,土壤石油烃萃取率依次为振荡过滤国标法(106.45%)>索氏提取国标法(90.73%)>滴滤萃取法(76.3%)>振荡离心萃取法(74.7%)>振荡过滤萃取法(68.3%),其原因在于萃取液与污染土壤的接触时间不同所致。5种萃取手段中,振荡过滤国标法具有最高萃取准确度,而振荡过滤萃取法所用时间最短,在有修正系数矫正比例的前提下,可以用于要求快速处理大量样品的情况。耐盐菌筛选、驯化实验表明:常年受石油污染的盐碱场地中存在能够耐受盐碱环境的高效石油烃降解土着菌,通过人为筛选驯化,可以继续提高其盐碱耐受性及降解能力。通过测定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的pH发现,pH值由7.6(初期)降低至5.9(末期),说明菌株在适应环境、降解石油烃的过程中会使培养液由中性转变为弱酸性,原因在于耐盐菌分解石油烃过程中产生碳酸类物质。培养液的电导率在55~115 ms/cm范围内波动,是因为适应不了环境的菌株裂解死亡后,内部电解质大量渗入培养液,导致培养液电导率发生变化。培养液油滴粒径及形态变化表明,耐盐菌群生长发育阶段会产生大量表面活性剂类代谢产物,使石油烃粒径减小的同时部分乳化。耐盐菌修复石油烃污染水体实验表明:在前期筛选的耐盐菌群中共提取出6株耐盐菌,其中1号菌株(称为优势耐盐菌株)在极限盐度条件下降解高浓度石油烃的能力最佳,其最适生存环境条件分别为pH值为9、油浓度为5000 mg/L、温度为30℃,同时在pH值7~9、油浓度0.5%~5%、温度20~40℃范围内具有较高生存活性。该菌株在含盐量15%~36%、含油量0.5%~5%、pH值7~9、温度20~40℃、不同盐组分实验中降解效率最高的实验组分别为:含盐量20%(82.6%)、含油量10000 mg/L(79.47%)、pH为8(76.9%)、30℃(64.93%)、CaCl2(90.3%)。经检测该菌株能产生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淀粉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等物质,这类物质在促进石油烃乳化的同时能够促进菌株降解。耐盐菌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实验表明:在土壤含油量10000mg/kg条件下,1、5、6号及三株混合菌中,经25d降解1号菌株处理效果最好(65%),土壤中剩余含油量3856.5 mg/kg。土壤盐含量0~50%(质量比)实验组,25%含盐量降解率最高(91.1%),剩余油浓度887 mg/kg,与国标GB3660—2018规定的第一类建设用地石油烃类筛选值(826 mg/kg)较为接近,低于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4500 mg/kg)。该菌株在不同土质中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依次为砂土(66.1%)>壤土(61.4%)>黏土(35.2%)。1000~150000 mg/kg土壤油浓度实验中,50000 mg/kg实验组降解率最高(69.9%),剩余油浓度15040mg/kg,未达标原因在于土壤本身油浓度过高。20~100%含水率实验中,40%实验组去除率最高(64.9%),剩余油浓度3509mg/kg;10~50℃环境温度实验中,40℃实验组去除率最高(66.58%),剩余油浓度3342mg/kg,均满足第二类建设用地筛选值(4500mg/kg)。通过GC-MS检测得知,经1号菌株降解后,多种石油烃类物质丰度显着降低,其中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均三甲苯等物质几乎彻底清除,而2,4-二叔丁基酚、N-丁基苯磺酰胺等物质仍有较多残留;其中2,3-二甲基萘含量不降反增,可能存在某种生化反应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所致。经16s RNA基因鉴定得知,1号菌株属盐单胞菌属的titanicae菌,同时结合其可在36%盐度环境中有效降解石油烃类,因此推测其为重度嗜盐石油降解菌。此外,分析了高盐碱环境中耐盐菌修复实际场地所需的修复助剂、缓释药剂、载体材料等的性能要求与发展方向,初步设计了耐盐菌剂量产化方案。同时,从思路方案、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设计了一套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该系统较好解决了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实践中存在的装备化程度低、菌剂成本高等问题,同时适用于原位、异位两类修复工程。

熊德欣[2](2020)在《QH化工厂库存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开采成本和化工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化工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中,直接人工成本仅占商品总成本的10%,而库存持有成本占到商品总成本的30%。库存管理与控制是化工企业成本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是实现企业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在项目成本管理模式下,库存是成本管理的最大障碍,库存水平不仅影响企业的整体成本,而且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因此,如何建立适当的库存,即在不影响正常产品生产和顾客对服务满意的前提下,降低库存成本,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以QH化工厂为例,分析了QH化工厂库存管理的现状。国家对环境和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对不符合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的小型化工厂实行停产整顿措施,导致部分化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原材料的成本甚至翻了一番。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空间越来越少,部分产品已经退出市场。同时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都促使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来抵御风险,而库存管理是强化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库存管理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方法相结合,对QH化工厂库存管理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梳理出库存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需求预测不准确、物资采购策略不合理、库存分类不合理、仓储管理不完善、供应商管理存在漏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QH化工厂库存管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QH化工厂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对库存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原材料订货前运用二次平滑法进行需求预测,对多周期原材料采购数量进行预测。在对原材料进行ABC库存分类基础上,不同原材料根据其经济价值和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区分采购,在管理力量与经济效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材料存储方面,基于对QH化工厂物料实际情况,将原材料划分为爆炸区、燃烧品区、毒害品区、成品区。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成品份额等因素进行划分,大大提升了QH化工厂库存管理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王健男[3](2020)在《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评估及复合改性膨润土阻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7000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存在垃圾渗滤液泄露风险。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城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开展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为例,开展了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对污染物运移进行了模拟计算。进一步,采用六偏磷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改性钙基膨润土,评价了改性膨润土的污染阻隔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并提出了风险管控方案。(1)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估与污染运移模拟:以天津市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开展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基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生态风险两个维度进行了环境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土壤中污染物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地下水中镍和苯胺最大浓度分别为102μg/L和29.6μg/L,相比《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指标,分别超标1.02倍和2.28倍。此外,地下水中氨氮、氯化物、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大肠杆菌也超过IV类水指标。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接受,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对周围水环境存在较高生态风险。溶质运移模拟结果显示,氨氮污染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向东南方向扩散,造成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20年后污染羽最大迁移距离可达264m。(2)复合改性钙基膨润土制备及其应用:以六偏磷酸钠(SHMP)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改性剂,制备了复合改性钙基膨润土(CMC-SHMP@CB)。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CMC-SHMP@CB的溶胀性能、渗透性能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MC-SHMP@CB具有插层和剥离共存的微观结构,在去离子水中的膨胀指数为24.4 m L/2g,是原钙基膨润土(CB)膨胀指数的4.8倍。在Cd2+和Ni2+离子存在下,CMC-SHMP@CB的渗透系数仍达到~3×10-11 m/s,远低于未改性CB的渗透系数。CMC-SHMP@CB对Ni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为11.01 mg/g和13.82 mg/g,是改性前的5.6倍和7.2倍,且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模型。进一步,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提出了以改性膨润土为阻隔材料的原位阻隔与风险管控方案。

崔梦龙[4](2019)在《草铵膦的合成与提纯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草铵膦是一种高效、低毒、非选择性、广谱触杀型有机磷除草剂,广泛应用于林业、农业等行业,使用量逐年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在国内合成与提纯草铵膦的路线中,普遍存在三废排放大、产品纯度低、成本高、工艺路线繁琐、需要剧毒物质氰化钠为原料等缺点,不利于工业化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草铵膦现有的合成与提纯路线进行论述,通过对比研究,设计了一条新的合成与提纯草铵膦的路线,并分别对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的实验条件。该路线首先采用黄磷法合成甲基次磷酸正丁酯,然后与1,1-二乙酰氧基-2-丙烯发生加成反应得到(3,3-二乙酰氧基)丙基甲基次膦酸正丁酯,接着在盐酸溶液中水解生成3-甲基正丁氧基膦酰基丙醛,其再与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经Ugi反应得到(3-乙酰氨基-4氧代-4-((甲苯磺酰基甲基)氨基)丁基)(甲基)次膦酸丁酯,最后经过水解和氨化反应得到草铵膦铵盐,产品收率为45.3%。在黄磷法合成甲基次磷酸正丁酯的路线中,通过对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进行筛选,得到了最优的相转移催化剂是催化剂A,收率为74.6%;在Ugi反应合成(3-乙酰氨基-4氧代-4-((甲苯磺酰基甲基)氨基)丁基)(甲基)次膦酸丁酯的路线中,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最优的原料投料摩尔比为3-甲基正丁氧基膦酰基丙醛(0.016mol):氨水: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醋酸=1:9:1:18、反应时间为20 h、反应温度为30℃、溶剂A的体积为65 mL,在此条件下,收率为51.2%。在提纯草铵膦的过程中,由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与无机盐和有色有机杂质的分离极其困难。本文设计了一种将电渗析膜和大孔吸附树脂相结合的分离方法,以获得高纯度的草铵膦。在电渗析过程中,将草铵膦反应液装在淡化室中进行脱盐,当淡化室的电导率低于3 mS/cm时终止该过程,通过筛选实验条件,最优的操作电压和体积比分别为9 V和1:1,得到的草铵膦水溶液中无机盐的含量仅为0.99 g/L。在大孔型树脂的吸附/解吸过程中,将经过电渗析处理后的草铵膦水溶液注入装有树脂的柱子中,在吸附达到平衡时洗脱树脂以获得含有草铵膦的洗脱液,通过筛选实验条件,得到最优的树脂种类、溶液pH值、流速、草铵膦浓度、温度、乙醇质量分数和洗脱液体积分别LX-300C、3、0.5 mL/(cm2·min)、20mg/mL、25℃、50.0%和400 mL,在该条件下,几乎所有的有色有机杂质都被去除。经过电渗析和吸附/解吸过程后,草铵膦的纯度提高到95.2%,草铵膦的回收率为98.1%。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条新的制备草铵膦的路线,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该路线避免了剧毒物氰化钠和氯化铵的使用,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性较高。同时,设计了一种将电渗析膜和大孔吸附树脂相结合的提纯草铵膦的方法,并分别对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该提纯工艺具有操作简单、三废少、成本低、收率高的优点,符合绿色化学与经济性原则。

王琢璞[5](2018)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潜力及生命周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当前交通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5年开始高速增长,占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现已进入大规模报废期,其回收利用环节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研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潜力及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于新能源汽车应用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模型和动力电池寿命分布模型,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动力电池报废量。针对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典型动力电池,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定量化评估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回收利用技术的综合环境影响,识别出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因子。评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不同技术及其组合情景下的整体环境效益,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结果表明:(1)2030年三种发展情景的预测结果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量为2450.5万2499.2万辆,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为2340.1万2019.6万台;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为5937.5万7478.4万辆,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为2749.0万3720.7万台。(2)三元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是磷酸铁锂电池的2倍左右。生产阶段三元锂电池的环境影响是磷酸铁锂电池的2.5倍,使用阶段磷酸铁锂电池的环境影响是三元锂电池的1.5倍,主要来源分别为正极材料中镍钴原料的使用和电能消耗。(3)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上,梯次利用技术的环境表现最优,随后依次为三元锂电池湿法回收A技术、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物理法”回收技术、三元锂电池湿法回收B和火法-湿法联合回收技术、磷酸铁锂电池湿法回收技术、三元锂电池火法回收技术。(4)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梯次利用组合情景的整体环境效益最大;再生利用技术组合情景中,三元锂电池火法-湿法联合回收技术的组合情景的环境效益最大,特别是与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物理法”组合时;三元锂电池火法回收技术的组合情景中,环境效益为负值。(5)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路线应优先考虑梯次利用而后采取再生利用;政策应重点关注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再生产品的类别和回收率;鼓励磷酸铁锂电池应用到大型客车等合适的领域,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实践;重视三元锂电池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使用再生材料进行生产是改善环境影响的关键途径。

陈道康[6](2016)在《一株三氟羧草醚降解菌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固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氟羧草醚是一种典型的二苯醚类除草剂,被广泛用于大豆田中阔叶杂草的控制,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本论文从生产三氟羧草醚的农药厂活性污泥池的污泥中,经过摇瓶富集分离和平板涂布纯化,得到一株能够降解三氟羧草醚的菌株,该菌株被命名为DK-3。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基因测序后的菌属同源性比较,菌株DK-3被鉴定为香茅醇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在LB液体培养基中菌株DK-3生长特性实验表明,菌株在6~19 h处于对数生长期,在19~24h处于稳定生长期。菌株DK-3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菌株生长的最适pH为7.0~8.0;摇瓶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菌株DK-3生长越好;当NaCl浓度在10g·L-1以下时,菌株DK-3生长较好,而NaCl浓度大于15 g·L-1时,对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大;当以果糖为碳源时,菌株DK-3生长最好,其次是葡萄糖,对蔗糖利用最差;当以蛋白胨为氮源时,菌株DK-3生长最好,其次是氯化铵,而菌株DK-3对硝酸钾和亚硝酸钠几乎不能利用。菌株DK-3可在120 h内对100 mg.L-1的三氟羧草醚的降解率为97.2%。当环境温度为30℃,pH为7.0~8.0时,菌株DK-3对三氟羧草醚的降解性能最佳;在无机盐中培养时,菌株最适接种量为5%;菌株DK-3对低浓度的三氟羧草醚的降解较快,而三氟羧草醚的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慢;1.0和0.1mmol/L的Cd2+和Ag+以及1.0 mmol/L的Cu2+和Co2+对菌株降解三氟羧草醚的抑制作用较强。在原始土壤中接种DK-3对三氟羧草醚的降解率77.3%,而灭菌土壤接种DK-3的降解率67.5%,说明土壤中土着微生物和菌株DK-3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三氟羧草醚的降解率。通过HPLC-MS分析,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代谢产物有三种: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硝基、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羟基和3-氯-4-羟基三氟甲苯。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可能代谢途径:首先三氟羧草醚脱掉羧基,生成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硝基,然后硝基被还原成羟基,生成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羟基,最后中间醚键断裂,生成3-氯-4-羟基三氟甲苯和对苯二酚。采用纳米Fe3O4和海藻酸钠联合固定菌株Pseudomonascitronellolis DK-3时,纳米Fe3O4颗粒的投加量为90 mg·L-1,此时在含有100 mg.L-1三氟羧草醚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96 h后,三氟羧草醚的降解率为97.9%;电镜扫描图谱显示Fe304/SA联合固定化小球更适合三氟羧草醚降解菌附着生长,并且在含100 mg·L-1三氟羧草醚的无机盐培养基中降解性能最佳;Fe3O4/SA联合固定化菌降解三氟羧草醚的最佳环境条件为pH:7~8、温度:30℃。此外,与SA固定化菌相比,Fe304/SA联合固定化菌具有更强的耐环境因素变化能力,抗重金属离子毒性能力。并且,经多次重复使用后,联合固定化菌仍保持较高的降解率(>95%)。最后,实验室规模序批式反应器(SBR)中降解实验表明,Fe304/SA联合固定化菌能够稳定运行35天以上,降解率均高于95%,为三氟羧草醚固定化细菌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莉娜[7](2011)在《纳滤膜脱盐及其在海水软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用水的要求和用量都越来越高,但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日益突出。海水淡化是未来解决世界性水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海水的浊度很大,总固溶物含量很高,海水中的硬度是造成淡化过程中结垢的首要原因,导致海水淡化成本高,能耗大。纳滤膜具有优越的截留二价离子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海水中的钙、镁和硫酸根等易结垢的二价离子,为海水淡化提供更有利的进水水质。因而,如果纳滤膜能在海水淡化领域中推广应用,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选用了TFC-1812-50反渗透膜和NF270-1812纳滤膜,选取MgSO4、K2SO4、MgCl2、CaCl2、NaCl和KCl六种无机盐进行了反渗透和纳滤的脱盐性能研究,考察了进料操作压力、浓度和操作时间对表观截留率以及膜通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操作压力、操作时间和海水盐度对海水脱盐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反渗透膜和纳滤膜性能稳定,反渗透膜的截留率均在94%以上,纳滤膜对含二价离子的溶液截留率较高,在海水软化中纳滤膜能除去海水中90%以上的8042-及50%以上的Mg2+和Ca2+,大幅度降低了海水的硬度,可解决传统上海水淡化过程中易结垢离子对膜的污染问题,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和能耗。

林晓燕[8](2008)在《苄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淹水稻田土壤为研究材料,以我国水稻田中广泛使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分离到几株苄嘧磺隆降解菌株,并对降解菌株的生长及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综合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采用室内培养、纯培养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以及微生物生态的毒性效应,为建立有效的除草剂污染预警指标体系、环境质量评价及苄嘧磺隆降解菌株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供试土样中共分离纯化得到4株苄嘧磺隆降解效率较高的菌株,将其中1株降解效率最高的苄嘧磺隆降解菌株编号为D5。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G+C mol%、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Biolog碳源利用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megaterium)。其它3株苄嘧磺隆降解菌株A2、B2和D2分别与三氯乙烯降解菌株Rhodococcus sp.L4、类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parabrevis IFO 12334T和苯胺降解菌株Rhodococcus sp.AN-22的相似度最高,分别达到99.7%、100%和100%。菌株D5能较好利用苄嘧磺隆、绿磺隆、氯嘧磺隆和嘧磺隆等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能很好利用苯、蒽酮、三唑磷、敌敌畏和乐果;可以利用二甲苯、硝基苯、对苯二胺、间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酚、敌百虫、毒死蜱和喹硫磷;不能利用萘、甲苯和十溴联苯醚。可见,D5既可以利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又可以利用有机磷农药和部分芳香族化合物。可为多功能菌(菌群)的研究提供良好材料,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抗敏性结果表明,菌株D5对设定浓度范围内的所有供试抗生素都很敏感,对青霉素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和Ⅵ尤为敏感,均产生较大的抑菌圈。苄嘧磺隆降解菌株D5在pH 6.5-9的范围内均可以生长,以在pH 7.5时生长最佳;菌株D5在10-40℃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30℃是最佳生长温度;苄嘧磺隆浓度对菌株D5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50 mg L-1时菌株D5生长最好;装液量为25-150 ml(250 ml三角瓶),菌株D5均可以生长,通气量为1/5体积时菌株生长状况最好;Mg2+浓度为100-500 mg L-1的范围内,菌株均可以生长,以Mg2+浓度为400 mg L-1时菌株D5的生长最佳。分别以酵母膏为唯一碳源和以葡萄糖为唯一氮源时,菌株D5生长最好。菌株D5纯培养和四株降解菌株混培对整体生物量的影响不同。pH 7.5和30℃时,苄嘧磺隆降解效果最好。液体培养基中84h苄嘧磺隆的降解达到97.7%。说明菌株D5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对添加降解菌株D5以及D5和BH混合菌剂后的苄嘧磺隆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整个取样过程中,不同浓度的苄嘧磺隆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解,降解情况取决于施用的苄嘧磺隆浓度。降解菌剂的加入对苄嘧磺隆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只加降解菌株D5菌剂的降解效果为佳。模拟田间淹水稻田土壤中42 d时,苄嘧磺隆的降解达到94.3%,其中微生物降解达到32.5%,而试验过程中降解菌株细胞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未发现其它污染微生物的存在,说明菌株D5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淹水稻田土样中利用微生物对苄嘧磺隆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能性。混合菌剂对四种除草剂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苄嘧磺隆诱导后的菌株全细胞蛋白电泳显示出特异性条带,说明该条带可能是与苄嘧磺隆的降解或解毒有关的蛋白。紫外诱变方法筛选到降解特性可以稳定遗传的突变体6。2、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苄嘧磺隆的施用对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好氧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硫化细菌以及厌氧固氮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种群数量、土壤呼吸和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苄嘧磺隆的施用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有不同影响。苄嘧磺隆的施用能够影响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生长,影响程度取决于苄嘧磺隆的施用剂量。低浓度苄嘧磺隆显着刺激纤维素分解菌和硫化细菌的生长(P<0.05;P<0.05)。14 d时,0.067和0.335μg g-1干土的苄嘧磺隆处理土样中的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水平;7 d和14 d时,0.067和0.335μg g-1干土的苄嘧磺隆处理土样中氨化细菌数量显着高于对照水平;21d和28d下降到低于对照水平。高剂量(3.553μg g-1干土)的苄嘧磺隆对好氧异养细菌(AHB)、放线菌、好氧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尽管苄嘧磺隆在培养初期对处理土样中的可培养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除AHB和好氧纤维素分解菌外,这种影响都不是持久性的。因此,低剂量苄嘧磺隆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安全,而高剂量的苄嘧磺隆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苄嘧磺隆施用初期能刺激土壤呼吸强度,随后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取样后期逐渐减轻并趋于对照水平。苄嘧磺隆能轻微刺激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蔗糖酶活性基本不受苄嘧磺隆施用量的影响,脲酶活性则是先刺激后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受苄嘧磺隆影响不大。说明施用一定量的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3、在传统微生物污染生态研究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态学手段,获得可用于高效扩增16S rDNA的V3可变区的直接提取的高质量土壤总DNA,并采用DGGE分子指纹技术,对苄嘧磺隆污染条件下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DGGE图谱分析发现,苄嘧磺隆的施用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处理第4周,这种影响有所减弱,对照土样和苄嘧磺隆处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小;处理第5周,对照土样和苄嘧磺隆处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一步减小,几乎相同。从处理1-5周土样的DGGE图谱中还可以发现,低浓度苄嘧磺隆处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差异较小,可近似认为低浓度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安全的,这与前面两章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一致。苄嘧磺隆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除草剂,可以大力推广在田间使用。苄嘧磺隆降解菌D5菌剂的添加能够缓解苄嘧磺隆的负面效应,刺激其它细菌的生长,使土样微生物基因多样性提高。处理土样中,不同取样时间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取样时间DGGE电泳条带有增有减,特征条带(敏感微生物)亮度很强。本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即添加苄嘧磺隆降解菌株来修复苄嘧磺隆污染的土壤。4、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9等土壤典型微生物及苄嘧磺隆降解菌(Bacillus megaterium)D5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典型微生物和苄嘧磺隆降解菌株的生长、活性、应激反应以及生化指标方面的影响研究,初步探讨了苄嘧磺隆胁迫对微生物纯培养的生理毒性。结果如下:加入不同浓度苄嘧磺隆的培养基中,两种G+细菌和一种G-细菌均表现出SOD、CAT和ATPase的活性。说明苄嘧磺隆对三种供试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诱导作用。但对苄嘧磺隆降解菌株D5的诱导作用弱于其他2种非苄嘧磺隆降解菌株,这可能与降解菌株D5能降解苄嘧磺隆有关。SOD和CAT活性的增加是机体对抗氧化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变化,而ATPase在细菌抗氧化胁迫过程中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得将微生物体内SOD、CAT和ATPase活性作为环境受到污染胁迫的分子指标具有一定可行性。活性染色条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菌株SOD的表达量不同或苄嘧磺隆对SOD的组成产生了某种影响。有关结论需要进一步试验才能证明。

陈善继[9](2006)在《我国黄磷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黄磷工业的发展与现状,通过对生产技术分析,指出我国黄磷装置与国外先进装置的差距,分析了黄磷产品的消费途径与市场预测,针对我国黄磷产品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遵循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黄磷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曾敏刚[10](2002)在《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原本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成本高的过程工业企业将面临比离散制造业更大的挑战,过程系统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和整体优化已成为过程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过程系统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国际原料和产品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的柔性,此时往往必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新技术,在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企业再生产投资项目来适应竞争的挑战。为此,过程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再生产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的投资决策的核心是从企业宏观整体出发,对研究开发、设计投产和生产操作等产品生命周期各过程和企业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再生产等企业生命周期各过程进行集成建模,建立企业软技术与硬技术相联系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根据过程工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研究现状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在过程系统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的总体策略的指导下,分析了过程系统的层次结构,研究了再生产投资后的新单元和原有系统的集成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柔性,提出了企业再生产项目的设计策略和投资决策策略。随着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初步形成,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的投资决策必须随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研究市场中长期变化趋势才能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过程工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市场变化的各个主要因素,对各种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建立了市场需求预测的程序和步骤,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BP算法预测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应用案例。根据过程工业再生产项目的实际,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总费用估算模型。全生命周期总费用的最小值,即为该工程项目的初始静态投资和过程的动态运行费用之和的最小值。在静态投资估算方面,对国内外投资估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说明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中国国情,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不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装置投资估算法是当务之急。对目前石化装置投资估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过程工业再生产项目的运行费用估算方面,设备运行费用的降低往往与过程系统的能耗密切相关,在决策的投资项目设计中充分采用能量集成优化,对尽可能降低再生产项目的运行费用,提高全生命周期效益有巨大意义。

二、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1.4 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1 低温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重金属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3 重质原油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4 高温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1.4.5 盐碱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5 盐碱胁迫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其面临的挑战
        1.5.1 嗜盐碱微生物的适盐碱机制
        1.5.2 嗜盐碱微生物的石油烃降解机理
        1.5.3 嗜盐碱微生物对不同组分石油烃的降解特性
        1.5.4 盐碱胁迫条件下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1.5.5 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挑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烃分析方法及土壤国标分析方法的改进研究
    2.1 国内外石油烃的分析方法与标准
        2.1.1 重量法
        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2.1.3 荧光分光光度法
        2.1.4 红外光度法
        2.1.5 气相色谱法
    2.2 土壤石油烃国标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局限性及萃取简易替代方案
        2.2.1 国标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局限性及萃取简易替代方案
        2.2.2 红外分析国标方法萃取手段的简易替代方案与实验条件
    2.3 土壤石油烃红外分析国标方法萃取简易替代方案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土壤质量对CJ/T221-2005索氏提取法萃取效果的影响
        2.3.2 简易替代方案与两种红外国标方法的萃取结果对比
        2.3.3 简易替代方案的萃取比例及与两种红外国标方法的符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盐高油胁迫条件下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驯化及其生理特性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盐碱地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3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盐碱地石油污染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
        3.3.2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菌株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3.3.3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pH值变化规律分析
        3.3.4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规律分析
        3.3.5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细胞通透性及菌液总固体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3.3.6 典型阶段培养基形态及油滴粒径变化规律分析
        3.3.7 耐盐菌驯化培养液乳化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3.3.8 典型阶段耐盐菌驯化培养液呼吸特性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体环境下耐盐菌降解石油烃的应用效果与产物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4.2.1 优势耐盐菌株筛选实验设计
        4.2.2 优势耐盐菌株极限盐度适应性驯化实验设计
        4.2.3 优势耐盐菌株呼吸特性实验设计
        4.2.4 优势耐盐菌株生存环境优化实验设计
        4.2.5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实验设计
        4.2.6 优势耐盐菌株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4.2.7 优势耐盐菌株生物酶的分析方法
        4.2.8 优势耐盐菌株表面活性剂测定
        4.2.9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产物GC-MS分析实验设计
        4.2.10 优势耐盐菌株鉴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耐盐菌在饱和盐浓度条件下的适应情况
        4.3.2 优势耐盐菌株的呼吸特性分析
        4.3.3 优势耐盐菌株最适生存环境的优化选择
        4.3.4 环境条件对于优势耐盐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
        4.3.5 优势耐盐菌株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析
        4.3.6 优势耐盐菌株降解产物GC-MS分析
        4.3.7 优势耐盐菌株的鉴定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环境下耐盐菌降解石油烃的应用效果与产物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测定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耐盐菌株种类差别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5.3.2 时间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5.3.3 含盐量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4 含油量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5 土壤质地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6 含水率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3.7 温度对优势耐盐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效耐盐石油降解菌剂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分析与初步方案
    6.1 生物修复助剂在耐盐菌生物修复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与比选
        6.1.1 表面活性剂类助剂作用分析与比选
        6.1.2 生物质类助剂作用分析与比选
    6.2 缓释修复药剂在耐盐菌生物修复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与比选
    6.3 提高生物修复材料长效性和广谱性的载体材料分析与比选
    6.4 固定化耐盐菌剂制备技术分析
    6.5 耐盐菌剂量产化初步方案设计
        6.5.1 背景及概况
        6.5.2 市场预测
        6.5.3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5.4 设备选型、材料及动力供应
        6.5.5 投资及运行成本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设计
    7.1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设计思想与工艺方案
        7.1.1 设计思想
        7.1.2 工艺方案
    7.2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规模确定
    7.3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工艺设计
        7.3.1 混合搅拌罐的工艺设计
        7.3.2 沉淀净水池的工艺设计
        7.3.3 富集浓缩池的工艺设计
        7.3.4 辅助设备的选型
    7.4 石油污染场地耐盐菌修复中试设备的结构设计
    7.5 投资估算与运行成本核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授权专利
作者及导师简介

(2)QH化工厂库存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库存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库存与库存管理的概念
        2.1.1 库存
        2.1.2 库存管理
    2.2 库存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2.2.1 库存管理的目的
        2.2.2 库存管理的作用
    2.3 库存管理的方法和模型
        2.3.1 ABC分类法
        2.3.2 定量与定期订货法
        2.3.3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2.3.4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第三章 QH化工厂库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QH化工厂简介
        3.1.1 QH化工厂概况
        3.1.2 QH化工厂生产特点
    3.2 QH化工厂库存管理现状
        3.2.1 库存管理业务的流程
        3.2.2 订货管理现状
        3.2.3 存储管理现状
    3.3 QH化工厂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库存管理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2 订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3 存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QH化工厂库存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4.1 QH化工厂库存管理业务流程的改进
    4.2 QH化工厂订货的优化
        4.2.1 订货前的需求预测
        4.2.2 主要原材料的ABC分类
        4.2.3 准时化采购
        4.2.4 特殊原材料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4.2.5 低值辅助材料的经济批量采购管理
    4.3 QH化工厂存储的优化
        4.3.1 存储库区的划分
        4.3.2 材料的入库管理
        4.3.3 材料的仓储管理
        4.3.4 材料的出库管理
第五章 QH化工厂库存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措施
    5.2 制度保障措施
        5.2.1 管理制度
        5.2.2 绩效考核制度
        5.2.3 人员保障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6.2.1 本文的局限性
        6.2.2 未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评估及复合改性膨润土阻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现状与危害
        1.1.1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现状
        1.1.2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危害
        1.1.3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
    1.2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治理
        1.2.1 垃圾填埋场土壤/地下水治理
        1.2.2 存量垃圾治理
    1.3 原位垂直阻隔技术与膨润土系材料
        1.3.1 原位垂直阻隔技术
        1.3.2 原位垂直阻隔技术分类
        1.3.3 改性膨润土在垂直阻隔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调查评估与污染运移模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场地基本情况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2.2.4 生态风险评估
        2.2.5 地下水污染物数值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污染物分布特征
        2.3.2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2.3.3 生态风险评估
        2.3.4 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复合改性钙基膨润土制备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CMC-SHMP@CB的制备
        3.2.3 复合改性材料的表征
        3.2.4 自由膨胀指数测试
        3.2.5 耐久性测试
        3.2.6 渗透特性测试
        3.2.7 重金属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改性膨润土结构表征
        3.3.2 污染物作用下膨胀特性
        3.3.3 污染物作用下渗透特性
        3.3.4 重金属吸附能力评价
        3.3.5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原位阻隔与风险管控方案
    3.4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草铵膦的合成与提纯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农药的发展概况
    1.3 除草剂的概述
        1.3.1 除草剂的发展历程
        1.3.2 除草剂的分类
        1.3.3 除草剂的市场前景
    1.4 草铵膦的简介
    1.5 国内外生产草铵膦的现状
    1.6 草铵膦的市场前景
    1.7 草铵膦的合成综述
        1.7.1 Strecker路线制备草铵膦
        1.7.2 海因路线制备草铵膦
        1.7.3 酮酸路线制备草铵膦
        1.7.4 高压催化合成草铵膦
    1.8 草铵膦的提纯综述
    1.9 异腈的合成
    1.10 Ugi反应的概述及应用
    1.11 论文选题背景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异腈法制备草铵膦的工艺研究
    2.1 设计路线的提出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甲基次膦酸正丁酯的制备
        2.3.2 (3,3-二乙酰氧基)丙基甲基次膦酸正丁酯的制备
        2.3.3 3-甲基正丁氧基膦酰基丙醛的制备
        2.3.4 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的制备
        2.3.5 草铵膦铵盐的制备
        2.3.6 1,4-二异腈苯的制备
        2.3.7 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的扩展应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甲基次膦酸正丁酯的制备
        2.4.2 草铵膦铵盐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渗析膜和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分离和提纯草铵膦的研究
    3.1 设计路线的提出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草铵膦样品溶液的准备
        3.3.2 电渗析技术脱盐的工艺流程
        3.3.3 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的工艺流程
        3.3.4 草铵膦成盐过程
        3.3.5 HPLC检测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电渗析技术脱盐的工艺流程
        3.4.2 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的工艺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草铵膦的合成路线
        4.1.2 草铵膦的提纯路线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潜力及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研究进展
        1.3.2 动力电池报废量预测研究进展
        1.3.3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报废量预测
    2.1 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
        2.1.1 模型构建
        2.1.2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2.1.3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模型
        2.1.4 情景设定与预测结果
    2.2 动力电池寿命分布模型
    2.3 动力电池报废量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元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3.1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简介
    3.2 三元锂电池简介
    3.3 目标与范围确定
    3.4 清单分析
        3.4.1 生产阶段
        3.4.2 使用阶段
        3.4.3 回收阶段
    3.5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6 不同回收利用技术的环境影响分析
        3.6.1 非生物资源消耗潜值
        3.6.2 酸化潜值
        3.6.3 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潜值
        3.6.4 一次能源消耗
        3.6.5 富营养化潜值
        3.6.6 全球变暖潜值
        3.6.7 可吸入无机物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酸铁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4.1 磷酸铁锂电池简介
    4.2 目标与范围确定
    4.3 清单分析
        4.3.1 生产阶段
        4.3.2 使用阶段
        4.3.3 回收阶段
    4.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5 不同回收利用技术的环境影响分析
        4.5.1 非生物资源消耗潜值
        4.5.2 酸化潜值
        4.5.3 中国化石能源消耗潜值
        4.5.4 一次能源消耗
        4.5.5 富营养化潜值
        4.5.6 全球变暖潜值
        4.5.7 可吸入无机物
    4.6 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对比分析
        4.6.1 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比
        4.6.2 降低环境影响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环境效益预测
    5.1 不同回收利用技术的环境效益预测
    5.2 不同技术组合情景的环境效益预测
    5.3 政策分析与建议
        5.3.1 现有政策分析
        5.3.2 未来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一株三氟羧草醚降解菌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除草剂概述及种类
        1.1.1 除草剂概述
        1.1.2 除草剂的种类
    1.2 二苯醚类除草剂
        1.2.1 二苯醚性质与结构
        1.2.2 二苯醚类除草剂概述
        1.2.3 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危害
        1.2.4 降解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微生物
        1.2.5 二苯醚类除草剂的生物降解机理
        1.2.6 影响土壤中二苯醚类除草剂生物降解的因素
    1.3 三氟羧草醚概述
        1.3.1 三氟羧草醚的理化性质
        1.3.2 三氟羧草醚的除草机理和危害
        1.3.3 三氟羧草醚降解的研究进展
    1.4 细胞固定化技术
        1.4.1 细胞固定化技术概述
        1.4.2 细胞固定化技术方法
        1.4.3 细胞固定化的载体
        1.4.4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氟羧草醚降解菌DK-3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和试剂
        2.1.2 三氟羧草醚的测定
        2.1.3 菌种制备和菌株生长量(OD_(600)nm)的测定方法
        2.1.4 降解菌株的富集与分离纯化
        2.1.5 降解菌株的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2.1.6 降解菌株的16S rR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2.1.7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2.1.8 菌株DK-3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2.1.9 环境因素对菌株DK-3生长的影响
        2.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降解菌株的富集与分离
        2.2.2 降解菌DK-3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
        2.2.3 菌株DK-3系统发育树的建立及初步鉴定
        2.2.4 菌株DK-3在L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2.2.5 环境因素对菌株DK-3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氟羧草醚降解菌DK-3的降解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与试剂
        3.1.2 三氟羧草醚的测定
        3.1.3 菌种制备及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3.1.4 菌株DK-3以三氟羧草醚为碳源的生长降解曲线
        3.1.5 环境因素对菌株降解三氟羧草醚的影响
        3.1.6 含有三氟羧草醚土壤的生物降解研究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DK-3的生长降解曲线
        3.2.2 环境条件对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影响
        3.2.3 含有三氟羧草醚土壤的生物降解实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氟羧草醚降解菌DK-3的降解途径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与试剂
        4.1.2 菌种制备与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4.1.3 三氟羧草醚的测定
        4.1.4 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代谢途径研究
        4.1.5 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动力学研究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代谢产物分析
        4.2.2 菌株DK-3降解三氟羧草醚的降解动力学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氟羧草醚降解菌DK-3的联合固定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与试剂
        5.1.2 菌种来源和种子液制备
        5.1.4 三氟羧草醚的测定与材料表征
        5.1.5 纳米Fe_3O_4和海藻酸钠(Fe_3O_4/SA)联合固定化小球制备
        5.1.6 纳米Fe_3O_4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5.1.7 Fe_3O_4/SA联合固定化菌和SA固定化菌的对比研究
        5.1.8 环境条件对三氟羧草醚降解的影响研究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纳米Fe_3O_4颗粒微观形貌
        5.2.2 纳米Fe_3O_4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5.2.3 Fe_3O_4/SA联合固定化菌和SA固定化菌的对比研究
        5.2.4 环境条件对三氟羧草醚的降解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_3O_4/SA联合固定化菌在SBR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Fe_3O_4/SA联合固定化菌的制备
        6.1.2 三氟羧草醚的测定
        6.1.3 固定化菌重复利用性研究
        6.1.4 试验废水配制
        6.1.5 实验室规模SBR反应器装置
        6.1.6 试验方法
        6.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固定化菌重复利用性研究
        6.2.2 固定化菌在SBR反应器中的运行稳定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纳滤膜脱盐及其在海水软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研究
        1.1.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1.2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
        1.1.3 膜分离技术应用难题
    1.2 反渗透技术
        1.2.1 反渗透技术概述
        1.2.2 反渗透原理及特性
        1.2.3 反渗透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纳滤技术
        1.3.1 纳滤技术概述
        1.3.2 纳滤的原理及特性
        1.3.3 纳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海水淡化技术
        1.4.1 蒸馏法
        1.4.2 膜分离法
        1.4.3 海水淡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4 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
        1.4.5 海水淡化预处理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2.4 样品的分析方法与原理
        2.4.1 单一盐溶液体系
        2.4.2 海水中各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2.5 考察实验结果的参数及计算方法
        2.5.1 截留率
        2.5.2 膜通量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图的绘制
    3.2 纯水通量
    3.3 单一盐溶液的反渗透实验研究
        3.3.1 操作压力对各物质截留率的影响
        3.3.2 操作压力对各物质膜通量的影响
        3.3.3 操作时间对各物质截留率的影响
        3.3.4 操作时间对各物质膜通量的影响
    3.4 单一盐溶液的纳滤实验研究
        3.4.1 操作压力对各物质截留率的影响
        3.4.2 操作压力对各物质膜通量的影响
        3.4.3 浓度对各物质截留率的影响
        3.4.4 浓度对各物质膜通量的影响
        3.4.5 操作时间对各物质截留率的影响
        3.4.6 操作时间对各物质膜通量的影响
        3.4.7 反渗透膜和纳滤膜脱盐性能比较
    3.5 纳滤技术在海水软化中的应用研究
        3.5.1 操作压力对海水软化的影响
        3.5.2 操作时间对海水软化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苄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工业概况
        1.1.1 我国农药工业概况
        1.1.2 我国除草剂工业概况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展
        1.1.4 苄嘧磺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 除草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1 除草剂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1.2.2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概念
        1.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1.4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及其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
        1.4.2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4.3 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第二章 苄嘧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壤样品与试剂
        2.2.2 药品
        2.2.3 主要试验仪器
        2.2.4 主要培养基组成
        2.2.5 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2.2.6 降解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
        2.2.7 降解菌株的BIOLOG-GP鉴定
        2.2.8 降解菌株的G+C mol%测定
        2.2.9 降解菌株的16S rDNA PCR扩增、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2.10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2.11 底物降解广谱性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2.3.2 降解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
        2.3.3 降解菌株D5的G+C mol%测定
        2.3.4 降解菌株16S rDNA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5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6 底物降解广谱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苄嘧磺隆降解菌的生长、降解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和药品
        3.2.2 降解菌株D5的生长研究
        3.2.3 降解菌株D5降解特性的研究
        3.2.4 降解菌株D5在液体培养基中的降解
        3.2.5 种群多样性试验中苄嘧磺隆降解的测定
        3.2.6 苄嘧磺隆降解菌株混培对苄嘧磺隆、嘧磺隆、绿磺隆和氯嘧磺隆的影响
        3.2.7 苄嘧磺隆诱导对D5菌株全细胞蛋白组成的影响
        3.2.8 降解菌株D5质粒的提取
        3.2.9 降解菌株D5质粒消除试验设计
        3.2.10 降解菌株D5的紫外诱变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解菌株D5的生长研究
        3.3.2 降解菌株D5的降解特性
        3.3.3 降解菌株D5在液体培养基和模拟田间淹水稻田土壤中的降解
        3.3.4 四株苄嘧磺隆降解菌混培养对四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
        3.3.5 苄嘧磺隆诱导对D5菌株全细胞蛋白组成的影响
        3.3.6 降解菌株D5质粒的提取
        3.3.7 降解菌株D5质粒消除
        3.3.8 降解菌株D5的紫外诱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土壤
        4.2.2 供试农药
        4.2.3 试验设计
        4.2.4 培养基配方和计数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可培养好氧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4.3.2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可培养厌氧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土壤
        5.2.2 供试农药
        5.2.3 试验设计
        5.2.4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5.2.5 各种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5.3.2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5.3.3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3.4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3.5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苄嘧磺隆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的DGGE分子指纹图谱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土壤和菌株
        6.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6.2.3 试验设计与实施
        6.2.4 土样总DNA的提取
        6.2.5 DNA的定量和纯度检测
        6.2.6 PCR扩增
        6.2.7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6.2.8 染色
        6.2.9 割胶回收
        6.2.10 指纹图谱分析
        6.2.11 克隆和序列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土壤总DNA提取结果
        6.3.2 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
        6.3.3 苄嘧磺隆处理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3.4 特异性条带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种纯种细菌对苄嘧磺隆胁迫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及试剂
        7.2.2 供试菌种
        7.2.3 培养基
        7.2.4 试验设计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浓度苄嘧磺隆对菌株SOD活性的影响
        7.3.2 不同浓度苄嘧磺隆对菌株CAT活性的影响
        7.3.3 不同浓度苄嘧磺隆对菌株ATPase活性的影响
        7.3.4 苄嘧磺隆对培养24h的巨大芽孢杆菌D5、枯草芽孢杆菌B19和大肠杆菌K12 SOD活性和影响
        7.3.5 苄嘧磺隆对巨大芽孢杆菌D5、桔草芽孢杆菌B19和大肠杆菌K12 CAT活性的影响
        7.3.6 苄嘧磺隆对巨大芽孢杆菌D5、枯草芽孢杆菌B19和大肠杆菌K12 ATPase活性的影响
        7.3.7 PAGE电泳及活性染色观察BSM对细菌SOD同工酶组成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3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10)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过程系统工程(PSE)研究概述
        1.1.1 过程系统综合
        1.1.2 过程系统流程模拟与优化
        1.1.3 过程系统运行优化
    1.2 过程系统工程相关学科——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
        1.2.1 管理科学的发展
        1.2.2 信息科学的发展
        1.2.3 企业资源规划(ERP)
    1.3 过程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集成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技术与管理研究
    2.1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的含义
    2.2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项目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
        2.2.1 我国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
        2.2.2 我国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经验和教训
    2.3 过程系统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的层次结构
        2.3.1 基于底层信息系统(IS)的集成管理与控制层次
        2.3.2 基于企业资源规划(ERP)的集成运行与市场营销层次
        2.3.3 基于决策支持系统(DSS)的集成设计与投资决策层次
    2.4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总体策略
    2.5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技术研究——设计策略
        2.5.1 过程工业再生产项目的设计思想
        2.5.2 过程工业企业改造项目的设计
        2.5.3 过程工业企业扩产项目的设计
        2.5.4 过程工业企业总流程重组项目的设计
        2.5.5 过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设计
        2.5.6 再生产项目系统优化方法和求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项目的市场研究
    3.1 市场变化
        3.1.1 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3.1.2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3.1.3 产品变化
    3.2 市场预测
        3.2.1 市场预测的原理
        3.2.2 市场预测的步骤
    3.3 市场预测的方法
        3.3.1 定量预测方法及评价
        3.3.2 预测方法的新进展
    3.4 基于神经网络的市场预测应用
        3.4.1 BP 神经网络模型
        3.4.2 BP 神经网络的软件开发
    3.5 市场预测的案例研究
        3.5.1 项目的市场研究
        3.5.2 BP 神经网络预测产品市场价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程工业再生产项目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估算研究
    4.1 全生命周期总费用模型
        4.1.1 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内容
        4.1.2 生命周期总费用估算
    4.2 再生产项目静态投资费用估算
        4.2.1 投资估算技术与方法的分类
        4.2.2 投资估算方法的特点与比较
        4.2.3 我国常用的投资估算模型分析
        4.2.4 投资估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4.2.5 国内石化装置投资估算分析和建议
    4.3 再生产项目动态运行费用估算
        4.3.1 我国过程工业能耗状况
        4.3.2 再生产项目能耗费用与静态投资费用的关系
        4.3.3 利用过程能量综合技术优化设计设备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决策评价体系和风险分析的研究
    5.1 再生产项目投资决策评价体系的策略
    5.2 投资决策全面评价体系
        5.2.1 投资决策全面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投资决策全面评价的权重体系
    5.3 再生产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目标分析
        5.3.1 技术目标评价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可持续发展评价
    5.4 模型约束条件
    5.5 多目标决策问题
        5.5.1 多目标决策方法
    5.6 多目标投资决策
        5.6.1 目标约束
        5.6.2 多目标规划模型
    5.7 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5.7.1 投资项目风险的分类
        5.7.2 风险分析方法
        5.7.3 蒙特卡洛模拟法
        5.7.4 应对投资项目风险的建议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6.1 DSS 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6.1.1 DSS 的研究进展
        6.1.2 早期 DSS 存在的问题
    6.2 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项目决策支持系统(DSS)
        6.2.1 功能结构分析
        6.2.2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6.2.3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6.2.4 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
        6.2.5 软件系统可支持的决策
    6.3 新一代 DSS 所需的关键技术
        6.3.1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6.3.2 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
    6.4 新一代 DSS 的结构框架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程工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实例研究
    7.1 流程重组投资决策的实例研究
        7.1.1 项目背景和目的
        7.1.2 流程重组投资决策的优化策略
        7.1.3 流程重组投资决策的结果与讨论
    7.2 扩产同时进行能量综合优化改造投资决策的实例研究
        7.2.1 项目背景和目的
        7.2.2 扩产同时进行能量综合优化改造投资决策的优化策略
        7.2.3 扩产同时进行能量综合优化改造投资决策的结果与讨论
    7.3 新产品开发投资决策的实例研究
        7.3.1 项目背景和目的
        7.3.2 新产品开发投资决策的优化策略
        7.3.3 新产品开发投资决策的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盐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D]. 艾贤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2]QH化工厂库存管理研究[D]. 熊德欣.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评估及复合改性膨润土阻隔特性研究[D]. 王健男. 天津大学, 2020(02)
  • [4]草铵膦的合成与提纯新技术研究[D]. 崔梦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潜力及生命周期评价[D]. 王琢璞. 清华大学, 2018(04)
  • [6]一株三氟羧草醚降解菌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固定化研究[D]. 陈道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纳滤膜脱盐及其在海水软化中的应用[D]. 张莉娜.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苄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生态学研究[D]. 林晓燕. 浙江大学, 2008(11)
  • [9]我国黄磷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综述[J]. 陈善继.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6(04)
  • [10]过程工业企业再生产投资决策的研究[D]. 曾敏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02(12)

标签:;  ;  ;  ;  ;  

我国无机盐市场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