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VC6实现WIN98/95公告图标的灵活控制

使用VC6实现WIN98/95公告图标的灵活控制

一、用VC6实现WIN98/95通告图标的灵活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坤[1](2017)在《焊接机器臂机电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电子电力等行业飞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减轻人工劳动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变得尤为重要,作为自动化设备中相当重要的焊接机器臂技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焊接工人的劳动条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生产率也能得到提高。其中,六自由度焊接机器臂因其具有三维空间运动的高度灵活性而备受关注。因此,本文以六自由度焊接机器臂为研究对象,设计其机电系统,具体完成了以下内容:第一,根据焊接工艺路线和焊接加工技术要求,设计了六自由度焊接机器臂总体方案。建立机座、机身、手腕等关键零部件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六自由度焊接机器臂总体装配图;采用MATLAB软件和ADAMS软件得到了机器臂的末端曲线和速度曲线,并对联合仿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二,对机器臂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设计,包括:工控机、运动控制器、PLC、PMAC的选型,电机及减速器计算选型、电气柜的参数确定,以及这些硬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对机器臂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包括:对控制软件功能和结构分析,示教软件系统的设计。最终,利用示教系统对机器臂进行了调试和运行实验,测试了其手动和程序自动功能。结果验证了该机器臂机电系统设计是可行的,能稳定可靠地工作,所得实验数据为后续系统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崔家堂[2](2011)在《安全生产自动化数据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该项目针对国内旧有大型选煤厂工艺与设备现状,采用先进控制、优化与集成技术,实施低成本安全生产综合自动化,以全面提升选煤厂安全、节能、减人提效等综合指标,在国内旧有大型选煤厂安全生产自动化技术和应用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基本实施原则。实施步骤中考虑:对岗位工多的地方和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先行实施;集控系统先行;设备监测监控逐步完善;对于生产信息系统,重点实施设备维检管理和增强调度指挥功能。在我国旧有大型选煤厂的现有设备和工艺条件下,通过进一步整合和提升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选煤厂安全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指标。在我国旧有大型选煤厂的现有设备和工艺条件下,在不需大幅度增加投资的情况下,针对现有选煤厂自动化系统的不足,通过在综合自动化系统、基础自动化、以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整合和提升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选煤厂安全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指标:安全:利用各种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检测和执行机构对设备与装置的运行提供保证;对关键装置进行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大幅度减少岗位工。低成本:通过数据融合和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信息,实现对设备的故障诊断、工况的效能与状态分析。高效率:通过先进控制和实时优化等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协调控制和调度决策支持。先进性:采用统一数据管理和统一集成平台,保证有效的兼容性和开放性;重点针对基础自动化层和生产过程运行优化层,采用实施数据库、先进控制、数据融合与挖掘、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实时优化等多种新技术。通过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指挥水平,可以大幅度减少生产系统岗位工,改善产品工艺和质量指标、减少事故率、降低事故处理时间、延长设备寿命、提高生产运行效率,减少人员投入和材料消耗。具有显着的直接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安全、节能、减人提效和低成本等综合指标。使得南屯选煤厂在安全生产、设备运行水平、工艺与质量控制水平、自动化技术装备和人员合理配备等方面有显着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广空间与价值。在我国有着许多具有类似情况的旧有大型选煤厂,利用本项目在国内旧有大型选煤厂安全生产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方面具有的领先示范作用和有关媒体及销售渠道等措施推广该技术。

车小飞[3](2009)在《基于远程网络的虚拟仪器软件设计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基于远程网络的虚拟仪器软件设计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以PC和USB接口的测试环节作为硬件平台组成现场端虚拟仪器,通过构建局域网连接远程端PC、专家系统或辅助决策系统,组成一个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网络化测控平台,以实现远程技术支援。本文首先论述了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特点、应用和编程软件。接着在此基础上,以LabWindows/CVI 6.0为开发环境,进行虚拟仪器系统的具体软件设计,综合了运用多种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实现了现场端虚拟仪器和远程端虚拟仪器之间测试数据、控制信息以及音视频信号的实时传输。而后对USB接口技术进行了研究,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设备驱动程序的应用开发,提出了LabWindows/CVI 6.0对USB接口设备的驱动方法。另外,还对TCP技术和DataSocket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用这两种技术实现了基于局域网的远程测控,对这两种技术给出了定性的比较。最后对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结构模型、组建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金国仁[4](2008)在《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石油各大炼化企业的发展和扩建,电力系统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电力调度能够实时掌握全电网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实时数据信息,使电网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因此建设炼化企业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意义重大,势在必行。由于炼化企业电网特点,决定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存在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本论文介绍了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现状和炼化企业建设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意义。依据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结合炼化企业电网特点和电气设备装备水平,本着“一体化、开放性、安全可靠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实用性、扩充性、实时性”的设计原则,采用最新技术完成了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总体方案、网络驱动软件、服务器程序软件、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和通讯管理机组态软件等方案设计,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手段。根据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方案,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系统结构清晰,用户界面友好。建设并已投入运行的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且可靠,能大大地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王春梅[5](2007)在《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作为网络视频监控的重要应用,在近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公检法政府机关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根据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建设需求,设计了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并提出了把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纳入检察院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的具体措施。最后指出建立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多人同时访问视频监控点时将造成网络带宽消耗的严重问题;二、视频传输时网络协议的选择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上述两个关键问题而展开。首先在双码流传输的基础上,比较研究网络视频传输的三种主要方式。然后把IP组播技术和双码流传输应用于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详细介绍了IP组播在WinSock中的实现和双码流传输的实现过程。最后对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网络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IP组播技术和双码流传输能有效地改善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网络性能。

刘峰[6](2007)在《电力系统基于GPRS的无线集抄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GPRS等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推广应用,无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电能计量的自动化是实现电力营销自动化的重要内容,将电力客户的电能计量数据通过远程自动抄收系统ARMS(Automatic Meter ReadingSystem)即时传输并进行自动核算管理,同时对电力客户的用电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为电力营销自动化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这种电能表自动抄表管理系统正广泛的应用于电力企业的营销自动化建设和电力大客户的管理核算中,它将代表着自动抄表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新趋势。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GPRS网络通信的电力监控系统的理论开发及应用。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通信、数据处理分析和监控等几部分组成,利用GPRS网络的通讯功能实现电力系统的“四遥”功能。该系统可抄收现场设备的各相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压越上、下限时间、累计电量等,具有开关量状态监测、控制、电压越限报警、电流越限报警、网损计算统计等功能。本文重点介绍了监控系统的构成、GPRS通信模块、后台接口的通信动态连接库及GPRS监控系统的后台管理软件以及现场应用情况。该系统的通讯同时考虑了国家规约和企业规约,可用ODBC(开放式数据库连接)直接通过工具软件如Excel、Foxpro等访问历史数据库。后台管理软件选用Windows 9x软件平台。通过调用动态连接库的函数,完成各种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它本身还有权限管理、数据查询、曲线绘制、报表打印等功能。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利用GPRS公共网络方式进行远距离数据传送,成本会越来越低,通信也更加可靠,基于GPRS的监控系统将会广泛的推广应用并日臻完善。

孙宝三[7](2007)在《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文中提出卫星激光测距是一种先进的空间测量技术,具有极高的测距精度和很好的实用性。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40多个观测站,组成了观测网。上海天文台激光测距站也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也是国内观测站中被国际激光测距网采用数据历史最长的单位。上海天文台较早就建立起整个测距系统,包括系统电路、望远镜伺服控制等硬件设施,控制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对激光测距的各种应用要求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功能研制。然而,目前的激光测距控制软件仍然运行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采用的是解释执行的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控制程序。虽然它基本能够满足现有激光测距功能的要求,但是面对将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的发展,在更稳定、更高频率、更快速、高效的测距要求面前显得力所难及,困难重重。在当前的一些项目需求下,也是为了适应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发展,我们开始对在Windows NT模式操作系统下使用Visual C++6.0开发卫星激光测距控制程序进行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努力,建立和研制一套在Window NT下的控制软件,完成了基本测距功能要求,成功实现了对多颗卫星的观测。我们通过成熟的动态链接库和底层驱动实现了NT操作系统与物理设备进行通讯的功能,并且实现了VC下对串口和其他相关板卡的编程。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采取了VC提供的定时器实现了毫秒精度的定时,有利于激光测距频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VC编程语言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程序界面画图和其他功能实现,有利于对现在的程序功能进一步扩展。同样,C类语言运行的高效和快速性也将会在程序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对于实现激光测距系统的快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是基于NT模式,本文程序的开发使得测距控制程序可以运行在更新的操作系统下,可移植性好。也有利于未来对SLR控制程序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更多应用软件的采用。

王近涛[8](2006)在《基于SNMP的EPON网管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其业务需求迅猛增长。伴随着骨干网建设的同臻完善,接入网所能提供的带宽已经成为业务需求的瓶颈。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是用户接入网解决方案继ATM无源光网络后又一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技术,而且EPON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标准一以太网基本兼容,所以被认为是接入网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EPON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网络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数据、有线电视和VoIP等多种业务,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二者的优点,以其高带宽、低成本、易使用、易升级的优良特性成为光接入网的最佳选择。局端的光线路终端和用户端的光网络单元是EPON系统的关键部分。要管理和配置这些部件,保证EPON网络能够稳定、高效、准确的运行,为其提供一个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依据EPON网管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基于SNMP协议的EPON网络管理系统,用来管理和改善EPON的网络性能。本文设计并实现了EPON的网元管理系统EMS,完成了对EPON系统的设备和业务参数配置,保证了EPON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具体在以下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1) 对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比较了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发展过程中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介绍了SNMP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标准。从网络管理协议、信息结构和信息库三个方面对SNMP管理信息标准做了说明。(2) 介绍了EPON的网络特点和体系结构,描述了EPON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上下行数据的发送方式。阐述了接入网对网络管理的要求,比较了几种宽带接入网的管理方案,根据EPON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SNMP的EPON网络管理系统结构模式。结合开发工具介绍了SNMP数据报文发送和接收的实现流程。(3) 根据EMS的功能需要,将EMS的设计模块化。分别从界面、数据处理、SNMP实现三个模块对EMS的原理和设计进行了剖析。从EPON网络管理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四个方面的需要完成了EMS相关功能分析和设计,并结合EPON设备得到了实现。(4) 优化了EMS的本地数据的存储方式,将本地数据处理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对不同的数据采取不同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减少了管理端读取代理信息的频率,提高了SNMP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罗鹏[9](2006)在《3G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市场现在已经不满足于2G的窄带业务,3G宽带市场潜力非常大。在这样一个转型的时机,国内外厂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快速发展的机遇。如何加快3G产品的研发速度,并且保证快速研发出来的3G产品质量也成为研发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那就是测试。那么借用什么工具使测试效率最高? 显而易见,利用专门的测试工具进行有针对性地测试,是可行的办法,不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减少由于软件瑕疵而产生的巨大损失,也可以提高效力,节省时间,争取最短的时间进入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利润。本论文正是居于XXX公司为了保证3G产品的质量和研发速度,所进行3G自动化测试平台方面研究与开发,目的是为了实现3G系统测试自动化,避免人工测试的大量人力投入,提高测试效率、效果。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介绍当前移动通信发展和3G技术状况。 系统介绍了3G自动化测试平台设计和开发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知识,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太网、TCP/IP协议等。 结合3G测试需求和平台的特点,对平台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包括平台特性、功能、系统接口、用户接口、使用性能和环境等分析。 详细介绍了3G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其中包括对数据处理模块、网络通信接口模块、自动化测试工具AttenProg模块、自动化测试工具CS Dialer System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最后对该平台进行了实际的集成测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如下: 1.数据处理模块的编码、测试与维护。 2.全程负责网络通信接口模块的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 3.自动化测试工具AttenProg模块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 4.与另一负责人共同完成对自动化测试工具CS Dialer System模块的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5.与各模块负责人一起完成整个平台的集成测试。 目前,本文设计的这些模块已经调试完毕并完成与其它模块组合,通过集成测试和XXX公司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该平台正在该公司的3G测试部门中试运行,正式的定型将05年11月完成,届时本平台会作为XXX公司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前沿研究—自动化测试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王建锋[10](2006)在《基于CAN总线的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蓄电池是以放电方式输出电能,以充电方式吸收、恢复电能的一种电源。对蓄电池维护管理的不当将直接影响蓄电池的使用效益和寿命,甚至损坏蓄电池,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安全事故。通过在线监测蓄电池组的参数,可以及时了解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工作特性及蓄电池的维护情况,因而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势在必行。 CAN总线只定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没有规定应用层,本身并不完整,需要一个高层协议来定义CAN报文中的11/29位标识符、8字节数据的使用。而且,基于CAN总线的工业自动化应用中,越来越需要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高层协议:这个协议支持各种CAN厂商设备的互用性、互换性,能够实现在CAN网络中提供标准的、统一的系统通讯模式,提供设备功能描述方式,执行网络管理功能。 CANopen协议是CAN-in-Automation(CiA)定义的标准之一,并且在发布后不久就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尤其是在欧洲,CANopen协议被认为是在基于CAN的工业系统中占领导地位的标准。依靠CANopen协议的支持,可以对不同厂商的设备通过总线进行配置。 在论述CAN-bus和CANopen的基础上,介绍了监测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其软件设计,包括CAN总线的位速率检测,CAN控制器的初始化,报文的发送、中止发送和接收。 本系统是一种新型在线监测系统,它由带CAN通讯适配卡的主站和用于蓄电池参数测量的从站—监测模块组成。 集中监测站的整个程序用VC++6.0编写,包括数据通信、数据处理和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远程帧”发送请求,动态地获取各条总线上监测模块的信息,实时监测蓄电池设备。

二、用VC6实现WIN98/95通告图标的灵活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C6实现WIN98/95通告图标的灵活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焊接机器臂机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焊接机器臂发展概况
        1.2.1 国外焊接机器臂发展概况
        1.2.2 国内焊接机器臂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焊接机器臂机电系统总体设计
    2.2 机械系统总体设计
        2.2.1 总体造型设计
        2.2.2 驱动方式的选择
    2.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3.1 控制设计要求
        2.3.2 总体设计框图
第三章 焊接机器臂三维设计及运动仿真
    3.1 焊接机器臂三维设计
        3.1.1 焊接机器臂关键零部件设计
        3.1.2 焊接机器臂装配及干涉检验
    3.2 基于ADAMS与MATLAB的焊接机器臂联合仿真
        3.2.1 建立虚拟样机
        3.2.2 联合仿真
        3.2.3 仿真结果分析
第四章 焊接机器臂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运动控制器选择
        4.1.2 工控机选择
        4.1.3 减速器和电机的选型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控制软件功能及结构分析
        4.2.2 示教软件系统设计
    4.3 示教系统调试与运行实验
        4.3.1 实验平台
        4.3.2 实验内容
        4.3.3 运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2)安全生产自动化数据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研究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设备与工艺监控
        1.3.2 综合自动化系统
        1.3.3 视频监视与语音广播系统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此次南屯煤矿自动化改造的特点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需求分析
    2.2.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综合自动化系统
        3.1.1 针对 PLC 程序的改造及设计
        3.1.2 主要思路
        3.1.3 设计思想
    3.2 视频监视与语音广播系统
    3.3 系统功能及特点
        3.3.1 自动化系统
        3.3.2 版本功能分述
        3.3.3. 单机版和网络版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手段和方案
    4.1 系统需解决下列问题
    4.2 一般要求
        4.2.1 自动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4.2.2. 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4.2.3. 语音广播系统
        4.2.4. 设备运行管理操作说明
    4.3.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远程网络的虚拟仪器软件设计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远程网络技术支援系统简介
        1.2.1 系统功能
        1.2.2 总体方案设计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编程语言
    2.1 虚拟仪器概述及特点
        2.1.1 虚拟仪器概述
        2.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2.2 虚拟仪器系统构成
        2.2.1 硬件构成
        2.2.2 软件构成
    2.3 虚拟仪器分类
    2.4 虚拟仪器设计软件
    2.5 LabWindows/CVI 简介
        2.5.1 LabWindows/CVI 特点
        2.5.2 LabWindows/CVI 编程使用的基本概念
        2.5.3 LabWindows/CVI 下虚拟仪器软件的组成.
    2.6 Visual C++简介
        2.6.1 Visual C++主要优点
        2.6.2 Visual C++编程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3.2 系统设计的整体方案
        3.2.1 程序结构图
        3.2.2 软件面板设计原则
        3.2.3 软面板设计标准
        3.2.4 功能框图
    3.3 系统设计中使用的主要技术
        3.3.1 使用Windows SDK 编程技术
        3.3.2 使用ActiveX 控件
        3.3.3 使用动态链接库
        3.3.4 使用SQL 数据库编程技术.
        3.3.5 使用DataSocket 网络编程技术.
    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4.1 实时数据上传模块
        3.4.2 接收远程控制模块
        3.4.3 发送远程控制模块
        3.4.4 接收远程数据模块
        3.4.5 数据综合管理模块
    3.5 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技术设计
    4.1 USB 总线的概述
        4.1.1 拓扑结构
        4.1.2 USB 传输
        4.1.3 USB 通信协议
    4.2 USB 接口设计
        4.2.1 系统硬件结构
        4.2.2 PDIUSBD12
        4.2.3 80C196KC
        4.2.4 PDIUSBD12 与80C196KC 接口电路
        4.2.5 固件流程
    4.3 USB 设备的驱动程序
        4.3.1 设备驱动程序的执行
        4.3.2 Win32 驱动程序模型
        4.3.3 分层的驱动程序
        4.3.4 WDM 客户化驱动程序结构
        4.3.5 编写WDM 客户化驱动程序
    4.4 USB 设备应用程序层
        4.4.1 应用程序与WDM 的通信
        4.4.2 LabWindows/CV16.0 环境下DLL 的使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仪器在远程网络测控中的应用
    5.1 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
    5.2 在C/S 模式下基于TCP 技术的远程测控
        5.2.1 TCP 简介
        5.2.2 TCP 协议
        5.2.3 基于TCP 技术的远程测控系统结构
        5.2.5 TCP 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程序设计
    5.3 在C/S 模式下基于DataSocket 技术的远程测控
        5.3.1 DataSocket 技术的概述
        5.3.2 基于DataSocket 技术的远程测控系统结构
        5.3.3 DataSocket 发送数据程序和接收数据程序设计
    5.4 两种远程测控方案的应用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探讨
    6.1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形成
    6.2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构成
    6.3 网络化测试系统的解决方案
        6.3.1 远程测试系统
        6.3.2 远程发布系统
        6.3.3 企业级测试系统
    6.4 网络化虚拟仪器的软件模型
        6.4.1 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6.4.2 浏览器/WEB 服务器(B/S)模式
        6.4.3 混合C/S 和B/S 的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0.2 地区电网概述
        0.2.1 大庆地区电网现状
        0.2.2 大庆炼化公司上级电网概况
        0.2.3 大庆炼化公司企业电网概况
    0.3 炼化企业建设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意义
    0.4 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历程
    0.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一章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
    1.1 系统设计依据的技术规范
    1.2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1.3 系统设计原则
    1.4 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1.4.1 硬件
        1.4.2 软件
    1.5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1.5.1 电网调度自动化硬件指标
        1.5.2 系统性能指标
        1.5.3 系统通讯指标
        1.5.4 系统高级应用指标
    1.6 系统功能设计
        1.6.1 SCADA 功能设计
        1.6.2 PAS 功能设计
第二章 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整体构成
        2.1.1 系统硬件配置
        2.1.2 系统软件配置
    2.2 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2.3 厂站网络连接模式
        2.3.1 厂站RTU 网络连接模式
        2.3.2 厂站ISA301C(通信管理机)网络连接模式
        2.3.3 各站物理接口及通讯规约
    2.4 数据库组态配置
        2.4.1 生成模板
        2.4.2 网络节点配置
        2.4.3 厂站配置
    2.5 网络参数设置
        2.5.1 RTU 子站MOXA 卡参数设置
        2.5.2 通讯机参数设置
        2.5.3 GPS 校时设置
第三章 网络驱动软件设计
    3.1 总体设计
        3.1.1 网络(软件)结构设计
        3.1.2 软件模块及其部署
    3.2 主网络数据流设计
        3.2.1 数据流总体设计
        3.2.2 前置机主动上送数据/事件的数据流设计
        3.2.3 客户机与前置机间命令交互的数据流设计
        3.2.4 客户机间命令传递的数据流设计
        3.2.5 主备服务器数据交互数据流设计
    3.3 从网络设计
    3.4 netServer 设计
        3.4.1 netServer 工作流程设计
        3.4.2 netServer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3.4.3 netServer 主要全局变量定义
        3.4.4 主服务器与从服务器间链路层报文交互
        3.4.5 主服务器与客户机间链路层报文交互
        3.4.6 主服务器与前置机间链路层报文交互
        3.4.7 服务器主从切换策略
    3.5 netClient 设计
        3.5.1 netClient 工作流程设计
        3.5.2 netClient 数据结构设计
        3.5.3 netClient 主要全局变量的定义
        3.5.4 与服务器之间链路层报文交互
    3.6 节点配置程序应用
第四章 服务器程序软件设计
    4.1 开发工具
    4.2 系统概述
        4.2.1 功能
        4.2.2 结构
        4.2.3 设计思想
        4.2.4 系统构件图
        4.2.5 程序启动过程
    4.3 系统静态结构
        4.3.1 系统类图
        4.3.2 主要类设计
        4.3.3 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报文结构
    4.4 系统动态模型
        4.4.1 服务器查找数据服务器逻辑
        4.4.2 实时任务启动过程
        4.4.3 运行方式-主/备服务器
        4.4.4 循环数据向客户端分发逻辑
        4.4.5 非循环数据向客户端分发逻辑
        4.4.6 循环数据存盘策略
        4.4.7 非循环数据存盘策略
        4.4.8 主备服务器同步策略
    4.5 服务器程序应用
第五章 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设计
    5.1 配置库设计
        5.1.1 CfgServer
        5.1.2 CfgDB
        5.1.3 CfgLog
    5.2 主要类设计
        5.2.1 类描述
        5.2.2 类设计程序
        5.2.3 类关系图
    5.3 存储过程设计
        5.3.1 需使用的系统存储过程
        5.3.2 自定义存储过程
    5.4 界面设计
        5.4.1 总体界面设计
        5.4.2 菜单设计
    5.5 功能测试
    5.6 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应用
第六章 通讯管理机组态软件设计
    6.1 开发背景
    6.2 系统描述
        6.1.1 开发目的
        6.1.2 任务
    6.3 总体设计
        6.3.1 设计思想
        6.3.2 对象及其关系设计
        6.3.3 配置流程设计
        6.3.4 “配置结果检查”的设计
    6.4 通讯管理机组态软件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数据库管理工具类程序软件设计
详细摘要

(5)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双码流传输技术概述
        1.1.1 什么是双码流
        1.1.2 双码流传输技术产生的原因
        1.1.3 双码流传输在视频服务器中的应用
        1.1.4 双码流传输实现的意义
    1.2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介绍
        1.2.1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发展历史
        1.2.2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原理
        1.2.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优点及应用现状
    1.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与智能建筑IBMS的集成
        1.3.1 智能建筑的提出
        1.3.2 智能建筑集成
        1.3.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在智能建筑集成的可靠性和必要性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4.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文章结构
    1.6 小结
第二章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总体设计
    2.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概述
        2.1.1 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的设计背景
        2.1.2 项目概括
    2.2 系统设计
        2.2.1 设计原则
        2.2.2 系统功能需求
    2.3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硬件子系统设计
        2.3.1 硬件子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1.1 审讯前端
        2.3.1.2 审讯中心服务器
        2.3.1.3 指挥终端
        2.3.2 设备选型
    2.4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软件子系统设计
        2.4.1 软件子系统组成
        2.4.2 软件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2.5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IBMS集成
        2.5.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IBMS的构成
        2.5.2 技术要求
        2.5.3 检察院IBMS系统对审讯监控指挥子系统的集成
    2.6 关键问题
    2.7 小结
第三章 双码流视频传输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3.1 概述
        3.1.1 视频网络传输方式的比较与研究
        3.1.2 目前视频资源联网模式不足分析
    3.2 双码流技术介绍
    3.3 双码流技术的技术基础
        3.3.1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前端部分的建议
        3.3.2 视频压缩编码算法的研究
    3.4 双码流技术提高了网络传输效果
    3.5 双码流技术的特点
        3.5.1 双码流技术带来的益处
        3.5.2 网络带宽不足的其它解决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双码流视频传输的网络协议分析
    4.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局域网分析
        4.1.1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现有网络的状况分析
        4.1.2 检察院内部局域网网络设备配置
    4.2 视频传输协议的分析与选择
        4.2.1 视频传输协议概述
        4.2.2 单播、组播、广播技术之比较
    4.3 组播网络的体系结构
        4.3.1 组播的工作原理
        4.3.2 实现IP组播的前提条件
        4.3.3 组播地址分配与MAC地址
        4.3.4 组播分布树
        4.3.5 组管理协议IGMP
    4.4 组播转发
        4.4.1 逆向路径转发
        4.4.2 组播转发缓存
        4.4.3 TTL阈值
        4.4.4 管理权限边界
    4.5 组播路由协议
        4.5.1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
        4.5.2 开放式组播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4.5.3 协议无关组播
        4.5.4 有核树组播路由协议
    4.6 小结
第五章 双码流和IP组播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视频监控和审讯指挥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难点
    5.3 视频监控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实现
    5.4 双码流技术在审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5 IP组播在审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5.5.1 系统的总体结构
        5.5.2 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6 组播技术实现过程
    5.7 组播在Winsock中的实现
    5.8 检察院审讯监控指挥系统网络性能测试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完成的工作
    6.2 展望
        6.2.1 IP组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6.2.2 视频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电力系统基于GPRS的无线集抄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系统总体框架
        2.2.1 系统构成
        2.2.2 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2.3 系统方案设计
        2.3.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设计实现
        2.3.2 无线数据传输的两种方式
    2.4 系统关键技术
第三章 GPRS系统简介
    3.1 GPRS系统概述
    3.2 GPRS的特点
        3.2.1 与GSM比较GPRS的优势
        3.2.2 GPRS的安全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3.3 TCP/IP协议
    3.4 MODEM通讯模块
        3.4.1 TCS模块的功能介绍
        3.4.2 MC35T功能介绍
        3.4.3 EP系列功能特点及指令操作
    3.5 GPRS MODEM模块的应用程序使用说明
        3.5.1 应用程序结构功能
        3.5.2 测试子模块
        3.5.3 程序应用说明
第四章 GPRS监控系统原理和组成
    4.1 GPRS监控系统介绍
        4.1.1 概述
        4.1.2 系统结构
    4.2 组网方式及比较
    4.3 采用APN专线方式与GPRS连接的可靠性
第五章 GPRS网络功能的设计和操作流程
    5.1 规约分析子模块开发
    5.2 SMS命令帧发送子模块开发
    5.3 SMS接收应答帧子模块开发
    5.4 存储数据子模块开发
    5.5 系统监视报警子模块开发
    5.6 利用GPRS网络的语音和短消息功能实现遥控
        5.6.1 TCS、MC35操作方式、命令
        5.6.2 开关操作的硬件接线
        5.6.3 语音遥控操作原理
    5.7 GPRS网络的数据(DATA)功能实现遥测
第六章 GPRS监控系统主站软件
    6.1 参数设置模块
    6.2 数据采集模块
        6.2.1 手动数据采集模块
        6.2.2 自动数据采集模块
    6.3 电能冻结模块
    6.4 开关控制模块
    6.5 故障报警模块
    6.6 通信诊断模块
    6.7 数据查询模块
    6.8 线损计算模块
    6.9 图形曲线模块
    6.10 软件编译及安装盘的制作
        6.10.1 软件设计原则
        6.10.2 软件安装盘的制作
        6.10.3 程序文件打包
        6.10.4 注册ODBC数据源
        6.10.5 安装程序使用
第七章 系统应用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7.1 实际应用中的效益分析
        7.1.1 GPRS在变电站关口表电量采集中的应用效果
        7.1.2 GPRS在大用户电量采集中的应用效果
    7.2 系统的优点
    7.3 本系统遇到的问题
第八章 结论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理论介绍
        1.1.1.卫星激光测距原理
        1.1.2.卫星激光测距产生与发展
        1.1.3.卫星激光测距的特点
        1.1.4.卫星激光测距应用和研究意义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介绍
    1.3 本论文工作内容和安排
        1.3.1 论文工作内容
        1.3.2 论文详细安排
第二章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系统组成
    2.1.激光器和发射光学系统
    2.2.光子探测系统
    2.3.时间间隔测量系统
    2.4.时间频率系统
    2.5.望远镜伺服跟踪系统
    2.6.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三章 卫星激光测距控制实现过程和原理
    3.1 系统基本结构
    3.2.系统工作过程
        3.2.1.工作流程
        3.2.2.实时测距过程
        3.2.3.伺服控制过程
    3.3.硬件基本组成和实现
        3.3.1.基本硬件结构
        3.3.2.计数器板控制
        3.3.3.GPIB板接口控制
        3.3.4.RS232串口
        3.3.5.I/O板控制
第四章 NT模式下SLR控制程序VC++编程实现
    4.1 WINDOWS NT系统
        4.1.1.Windows NT系统综述
        4.1.2.Windows NT系统的优点(以Windows XP为例)
        4.1.3.Windows NT体系结构
    4.2.底层硬件通讯
        4.2.1.NT模式下硬件底层通讯实现
        4.2.2.Moxa卡串口通讯VC++程序实现
        4.2.3.计数器板,I/O板,D/A板通讯方式
        4.2.4.GPIB板通讯
    4.3.实时测距
        4.3.1.本文程序概况
        4.3.2.VC中基于Windows的精确定时
        4.3.3.测距控制时序分析及过程实现
        4.3.4.实时测控算法
        4.3.5.望远镜跟踪过程设计
        4.3.6.测距信息实时显示
        4.3.7.系统自我信息检测
        4.3.8.卫星预报显示
        4.3.9.卫星轨迹显示
        4.3.10.测距数据点图实现
        4.3.11.键盘控制和相关参数调节
        4.3.12.望远镜方位显示实现
        4.3.13.结果保存
    4.4.卫星激光测距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4.4.1.误差分析
        4.4.2.系统延迟改正
        4.4.3.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距离门控实验
    5.2 地靶测量实验
    5.3 实际观测实验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过程小结
    6.2 程序说明,注释与文档编写
        6.2.1.程序相关说明
        6.2.2.注释和文档
    6.3 对程序日后改进意见和SLR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计数器内部数据设置
附录二 串口编程实现程序
附录三 TIMESETEVENT定时器程序
附录四:其他相关程序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8)基于SNMP的EPON网管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简单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理论与分析
    2.1 SNMP的管理模型
        2.1.1 模型的工作模式
        2.1.2 管理和代理
        2.1.3 管理的安全问题
        2.1.4 委托和代理
    2.2 SNMP网络的管理标准
        2.2.1 SNMP管理信息结构
        2.2.2 SNMP管理信息库
        2.2.3 SNMP的发展
        2.2.4 网络管理的功能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EPON的网络管理系统
    3.1 概述
    3.2 EPON系统的结构
    3.3 EPON的工作原理
    3.4 EPON系统的网络管理
        3.4.1 EPON系统管理的方式的选择
        3.4.2 EPON系统网管的结构
    3.5 SNMP在EPON上管理中的应用
        3.5.1 SNMP++类库
        3.5.2 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3.5.3 SNMP消息的发送
        3.5.4 SNMP消息的接收
        3.5.5 利用SNMP++实现SNMP基本操作
        3.5.6 EPON网管的管理站的实现方式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SNMP在EPON管理中的设计与实现
    4.1 EMS的设计
        4.1.1 EMS管理系统的架构
        4.1.2 EMS系统的界面设计
        4.1.3 EMS系统数据处理机制
        4.1.4 拓扑图的更新和维护
        4.1.5 配置管理
        4.1.6 性能管理
        4.1.7 故障管理
        4.1.8 安全管理
    4.2 EMS的实现及其原理
        4.2.1 EMS界面窗口的实现
        4.2.2 EMS数据处理的实现
        4.2.3 拓扑图维护和更新的实现
        4.2.4 配置管理
        4.2.5 性能管理的原理和实现
        4.2.6 告警和安全管理原理和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所作工作总结
    5.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3G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动态
    1.2 3G技术介绍
    1.3 论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础知识
    2.1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2.1.1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2.1.2 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2.1.3 TCP/IP体系结构
        2.1.4 OSI模型与TCP/IP的比较
    2.2 TCP/IP和以太网
        2.2.1 以太网帧
        2.2.2 编址
    2.3 TCP/IP主要协议简介
        2.3.1 HTTP协议
        2.3.1.1 超文本和URL
        2.3.1.2 HTML简介
        2.3.1.3 HTTP协议概述
        2.3.1.4 HTTP协议的实现原理
        2.3.2 TCP协议
        2.3.3 UDP协议
        2.3.4 TP协议
        2.3.5 ICMP协议
        2.3.6 ARP协议和RARP协议
    2.4 因特网数据通信的过程
第3章 3G自动化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3.1 背景
    3.2 测试对象
    3.3 3G自动化测试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4 平台开发和运行环境
    3.5 具体需求
第4章 3G自动化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3G自动化测试平台原理
    4.2 平台软件模块总体设计
    4.3 GUI(用户接口)设计
        4.3.1 ASP Server(网站)设计
        4.3.2 网站与数据库接口设计
        4.3.3 Aspcom.dll设计
        4.3.4 网站功能说明
    4.4 数据处理部分设计
        4.4.1 数据处理部分功能
        4.4.2 实现原理
        4.4.3 数据处理部分功能流程
        4.4.4 脚本说明
        4.4.5 数据处理部分主要数据结构和函数设计
    4.5 数据库模块设计
        4.5.1 数据库选型分析
        4.5.2 Oracle数据库简介
        4.5.3 数据库模块具体实现
    4.6 网络通信接口设计
        4.6.1 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
        4.6.2 Windows网络编程技术
        4.6.2.1 Winsock网络编程技术简介
        4.6.2.2 Windows socket的三种编程方式
        4.6.2.3 多线程技术
        4.6.2.4 网络通信接口主要函数设计
        4.6.2.5 应用初始化数据文件介绍
        4.6.2.6 网络接口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7 自动测试工具AttenProg的设计
        4.7.1 AttenProg的原理和用途
        4.7.2 AttenProg远程调用的执行流程
        4.7.3 AttenProg中主要的数据结构和类设计
        4.7.4 测试工具的脚本配置文件介绍
    4.8 自动测试工具单元CS Dialer System的设计
        4.8.1 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
        4.8.2 CS Dialer System功能
        4.8.3 CS Dialer System系统硬件
        4.8.4 CS Dialer System远程调用执行流程
        4.8.5 CS Dialer System主要数据结构和函数设计
        4.8.6 CS Dialer System功能模块结构
        4.8.7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
        4.8.8 CS Dialer System图形用户界面介绍
        4.8.9 CS Dialer Systemg工具使用说明
第5章 平台测试
    5.1 测试概述
        5.1.1 基于开发周期的测试划分
        5.1.2 基于测试方法的划分
    5.2 平台实际应用环境
    5.3 平台的搭建和测试
    5.4 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CAN总线的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国内外发展概况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国内发展概况
        1.1.3 国外研究状况
    1.2 本系统的结构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现功能
        1.3.1 研究内容
        1.3.2 实现功能
    1.4 本文重点
第2章 CAN总线技术
    2.1 概述
    2.2 总线内容
    2.3 链路层寻址
    2.4 帧类型
    2.5 媒体访问控制
    2.6 出错管理
        2.6.1 错误类型
        2.6.2 节点错误状态
第3章 CAN总线高层协议—CANOPEN
    3.1 介绍
    3.2 CAL协议
    3.3 CANOPEN
        3.3.1 对象字典OD
        3.3.2 CANopen通讯
        3.3.3 CANopen预定义连接集
        3.3.4 CANopen标识符分配
        3.3.5 CANopen boot-up过程
    3.4 总结
第4章 监测模块的硬件设计
    4.1 CAN总线器件
        4.1.1 CAN控制器SJA1000
        4.1.2 CAN总线驱动器TJA1050
        4.1.3 微控制器P87C591
    4.2 硬件设计
        4.2.1 CAN总线驱动硬件电路及原理
        4.2.2 电压/温度测量电路及原理
        4.2.3 液位测量电路及原理
        4.2.4 电解液密度测量电路及原理
        4.2.5 拨码开关电路图及原理
第5章 监测模块的软件设计
    5.1 液位、密度流程图及剩余电量的计算
        5.1.1 液位测量流程图
        5.1.2 电解液密度测量流程图
        5.1.3 剩余电量的计算
    5.2 软件设计
        5.2.1 自动位速率检测
        5.2.2 CAN控制器的初始化
        5.2.3 CAN报文的发送
        5.2.4 CAN报文的中止发送
        5.2.5 CAN报文的接收
第6章 集中监测站的软件设计
    6.1 PCI-5121智能CAN接口卡
        6.1.1 特性
        6.1.2 硬件参数
        6.1.3 设备安装
    6.2 CAN总线控制策略—轮询控制方式
    6.3 监测软件设计
        6.3.1 监测软件基本结构
        6.3.2 数据通信的实现
        6.3.3 编程要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用VC6实现WIN98/95通告图标的灵活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焊接机器臂机电系统设计[D]. 陈坤.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2]安全生产自动化数据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D]. 崔家堂.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3]基于远程网络的虚拟仪器软件设计应用与研究[D]. 车小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4]大庆炼化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D]. 金国仁.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5]双码流传输的研究及其在审讯监控指挥系统中的应用[D]. 王春梅.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6]电力系统基于GPRS的无线集抄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峰. 山东大学, 2007(06)
  • [7]Windows NT模式下卫星激光测距控制软件的实现[D]. 孙宝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2007(08)
  • [8]基于SNMP的EPON网管的设计和实现[D]. 王近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9]3G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罗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10]基于CAN总线的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D]. 王建锋.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标签:;  ;  ;  ;  ;  

使用VC6实现WIN98/95公告图标的灵活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