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术后辨证论治的探讨

大肠癌术后辨证论治的探讨

一、大肠癌术后的辨证施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谭雅彬[1](2021)在《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病例中一直都居高不下。临床上治疗CRC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方法之一,辅以化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其中手术最为广泛且疗效更确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肠道微生物与CRC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手术治疗也会明显改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也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有关。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减轻患者术后相关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近来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过临床观察以及文献研究发现临床上不少CRC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属于脾肾阳虚证,采用中药干预后临床效果突出。本研究拟探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变化情况,以及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作比较,以期找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证明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能够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进一步说明中药干预的疗效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和关键菌,从而为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证据、新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共40例,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使用中药制剂持续干预2周,对患者中药干预前后的相关症状和体征通过症状积分法进行评价,分析中药干预对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对40名患者用药前后以及10名正常健康人共90份粪便标本进行采集,然后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出健康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基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以及中药干预后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信息,然后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群落结构的统计学及可视化分析比较三组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得到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证明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及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尝试找出肠道菌群中与CRC治疗有关的有益菌、有害菌及关键菌。研究结果1.40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评价为痊愈者2名,显效者16名,有效者22名,无效者0名,中医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100%。其中中药干预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3.65±2.65,中药干预1周后为9.00±2.15,中药干预2周后为4.58±2.29。三个时间点互相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中药干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后的相关症状获得了明显的改善。2.OTU分类鉴定结果显示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药干预在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同时使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具有比干预前有更多样的肠道微生物。3.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而中药干预使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用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使之接近于正常健康人群。4.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处于失调状态,而中药干预使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得到改善,且中药干预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内差异性变小,说明中药干预CRC术后患者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5.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无显着(P<0.05)减少物种,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存在显着增高(P<0.05)的物种,尤其是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gLachnoclostridium菌。可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条件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6.中药干预前后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均发生了改变,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减少(P<0.05)的物种,尤其是gLachnoclostridium、埃希氏菌属(gEscherichia)、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肠球菌属(gEnterococcus)。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中药干预后组成和相对丰度显着增多(P<0.05)的物种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尤其是 gPrevotella9、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中药干预能抑制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微生物中条件致病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7.本研究通过组成及丰度检测发现在不同组别存在某些特定菌,这些物种可以作为监测不同治疗阶段的疾病活动性和治疗反应性的指标。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组区别于别组的特定菌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中药干预后组为:罗姆布茨菌(gRombotusia)、gAnaerostipes,中药干预前组为乳杆菌目(oLactobacillales)、克雷伯氏菌属(gKlebsiella)、gRuminococcusgnavusgroup,正常健康组为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柔嫩梭菌属(gFaecalibacterium)、gSubdoligranulum、gEnorma、gRoseburia、gAlistipes、萨特氏菌属(gSutterella)、gRuminococcaceaeUCG002。8.在人体肠道微生物所有样本绝对丰度前20的属水平范围内,本研究发现不存在相互拮抗的菌群,而gPrevotella9和巨单胞菌属(gMegamonas)之间均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处于失调状态,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菌和致病菌失衡,致病菌异常增多,这与CRC术后脾肾阳虚患者出现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发现中药干预能够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主要使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富度增加,而肠杆菌科(f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fEnterococcaceae)的相对丰富度减少,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使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增加,有助于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与中药干预改善了 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相关性。并且CRC术后脾肾阳虚证中药干预前后的患者和正常健康者的肠道菌群均有其特定的关键菌。中药干预改善CRC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相关症状的作用机制与其改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有关。

马雨竹[2](2021)在《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中医药对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以指导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诊疗、为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将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以生存期(以月为单位)为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相关因素,并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病例资料,中西医结合组71例,失访5例,失访率7.04%,西医组49例,失访3例,失访率6.1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31.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4.13个月,西医组平均生存时间28.7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0.00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5.32%、66.78%、49.24%,而西医组为 83.17%、59.15%、41.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CEA是否阳性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差异呈显着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治疗前KPS评分及是否中药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类型腺癌相对于非腺癌是保护因素。组织学分级高相对而言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组织学分级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32.7%。临床TNM分期Ⅲ期相比Ⅳ期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时候,Ⅲ期可以降低52.2%的死亡风险。其他因素不变时,KPS评分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26.9%。根据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同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是Ⅲ、Ⅳ期大肠癌的预后保护性因素,其他因素不变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独西医治疗,可降低17.4%死亡风险。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均优于西医组;治疗前K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否中药治疗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临床TNM分期为Ⅲ期、病理类型为腺癌、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治疗前KPS评分90-100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因此中医药在中晚期大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尼哈提·帕尔哈提[3](2021)在《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可能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229例,运用c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与这些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各因素对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并找出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29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51例,未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178例。先行单因素分析:(1)在所有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86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分为<60岁组(107例)和≥60岁组(122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年龄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中男性患者为113人,女性患者为116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性别无相关性。(3)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直肠组和结肠组,直肠组有114人,结肠组有115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病变部位无相关性。(4)根据肿瘤浸润深度,也就是T分期,将其分为≤2组和>2组,≤2组共52人,>2组共177人,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T分期具有相关性。(5)根据肿瘤最大径分为<5cm组及≥5cm组,<5cm组共139人,≥5cm组共90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6)根据结直肠癌根治术方式分为腹腔镜和开腹两组,其中腹腔镜组为108人,开腹组为121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手术方式无相关性。(7)本研究中根据组织学分型分为低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粘液腺癌组、乳头状腺癌组、印戒细胞癌组及其他组,共7组,分别有6例、195例、8例、14例、3例、2例、1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8)根据手术时有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102人)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7人),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9)将中医证型分为脾虚气滞证、瘀毒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并根据中医证型分为6组,各组分别有36人、15人、35人、19人、31人、93人,经Χ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2.6%和40.0%。(10)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为未服用过中药组、小于3个月组、3-6个月组、6-12个月组及大于12月组,共5组,分别有10人、53人、59人、61人、46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服用中药时间具有相关性。(11)根据患者术后化放疗情况分为2组,一组为完成组,有147人,另一组为未行或未完成组,有82人,经X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术后放化疗情况具有相关性。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中药时间和T分期对患者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本研究中11个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年龄、T分期、手术时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都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且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为保护因素,而T分期为危险因素,即服用中药时间越短,未行或未完成术后放化疗,T分期为>2期的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和不到位的治疗会增加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按照规范化指南治疗及长期中药调理能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对于大肠癌术后患者,应加强随访,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叶柠远[4](2021)在《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医案为研究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方法,观察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通过典型医案分析,剖析刘师临证思路。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同时为大肠癌术后的中医诊疗提供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1)收集刘师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的医案,建立数据专库,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符合标准的119例(397诊次)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刘师本人和学生的论文、古代文献以及自己的跟师体会,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评定生活质量采用QLQ-C30和QLQ-CR29量表,评定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疗效采用LARSS量表。(3)通过典型医案,剖析刘师临证思路。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病位以脾为主,涉及多脏;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瘀毒残留;当补益脾胃,扶助正气;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核心方为:党参、黄芪、莪术、陈皮、木香、三棱。大肠癌术后泄泻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发病之本;病位尚可涉及肝肺;湿热、血瘀、癌毒是发病之标。治当益气健脾,温补脾肾以治其本;疏肝宣肺,调理气机;清化活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共可聚出中虚气滞证、脾肾亏虚证、脾虚肝郁证、寒热错杂证、中气下陷证、脾阳虚弱证、脾虚湿热证7种证型。药物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证型的方药。大肠癌术后便秘病位在大肠,与五脏相关;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气滞为标;治当寓补于通,整体治疗;苦寒通降,酌情使用;行气导滞,贯穿始终;活血化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可聚类出中气下陷证、气滞郁热证、阴阳两虚证、阴虚气滞证和气滞证5种证型。根据药物K均值聚类和刘师经验还可以补充湿浊内阻,阳气不通的湿秘证型。药物K均值、系统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方药。(2)临床疗效观察: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相比,腹痛、腹胀、大便不尽、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排便频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次数、大便失禁、大便不畅未见明显变化。治疗28天后与治疗前相比,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腹胀、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排便频率、大便次数、腹痛、大便不畅、大便不尽、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仅大便失禁未见明显改变。治疗28天与治疗14天相比,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有显着差异(P<0.01),其余各项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S量表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一般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显示: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上有显着差异(P<0.01)。在症状维度上,疼痛、气促、食欲丧失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倦、便秘和腹泻有显着差异(P<0.01)。肠癌特异性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在症状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臀部疼痛、大便中有粘液和血、掉发、味觉异常、大便失禁、肛周皮肤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排便尴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腹胀、胃肠胀气、大便频繁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焦虑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症状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刘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总结刘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临床研究表明刘师治疗大肠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LARSS症状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韦唯,向浩,李晨[5](2020)在《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黄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4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给予早期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74例在此基础上辅以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Piper修订量表(PFS-R)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EORTC QLQ-C30评分、PFS-R评分、CD3+、CD4+、CD8+、NK、IFN-γ、TNF-α及IL-1β均显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治疗大肠癌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助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丁炯心[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治大肠癌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就诊于李秀荣教授门诊及病房的大肠癌患者医案,使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挖掘结果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190例,处方361份,涉及药物246味。使用频率前五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黄芪、薏苡仁、大血藤、茯苓,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为主。2.药物关联分析中支持度前三组药物为黄芪->薏苡仁、大血藤->黄芪、黄芪->茯苓。置信度前三组药物为炒麦芽->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麸神曲->焦山楂。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大肠癌新处方,分别为:石榴皮、干姜、桂枝、肉桂,旋覆花、代赭石、柿蒂、沉香,太子参、麦冬、黄芪、炒白术、茯苓,款冬花、海浮石、麻黄、胆南星、半夏。结论: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处方用药和缓、轻灵变通,以补虚扶正、固护脾胃为治则,同时重视对痰、湿、瘀、毒等邪气的治疗,强调缓攻驱邪,以不伤正气为度。

孔维炜[7](2020)在《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医药联合化疗的16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和单纯化疗的22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期分析。用Log-rank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382例患者资料,其中死亡354例,失访28例,删失率为7.3%。2.中医药联合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95%可信区间(27.0-29.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95%可信区间(27.7-30.2)个月。单纯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2.0个月,95%可信区间(21.1-22.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95%可信区间(21.0-2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各个阶段、肿瘤各个部位、高、中、不详分化程度、腺癌、肝转移有无、肺转移有无、转移部位数多少、化疗次数多少这些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都能延长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非腺癌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得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有中医治疗(P<0.01)、年龄大(P=0.025)、化疗次数多(P<0.01)、无肝转移(P=0.008)是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分化程度低(P<0.01)、非腺癌(P<0.01)、转移部位数多(P<0.01)是危险性因素。结论:1.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延长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2.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可以影响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无影响。3.多因素分析提示有中医治疗、年龄大、无肝转移、化疗次数多是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非腺癌、分化程度低、转移部位数多是危险性因素。

彭慧[8](2020)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调查不同治疗方式对大肠癌患者排便功能及证型分布的影响,并对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中药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评价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大肠癌患者排便功能及证型分布的影响,运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布、独立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以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符合纳排标准及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比例为1:1,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给药方案:试验组口服加味葛根芩连汤免煎剂,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各100ml;对照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日2次,每次3粒;疗程为3周,比较两组症状积分、MSKCC肠道功能问卷积分、EORCT QLQ-CR30/38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变化,运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①第一部分:大肠癌排便功能异常发生率:术后(术后、术后化疗后、术后放化疗后)引起排便功能异常高达85%。其中,术后放化疗后达84%,术后化疗后达83%,单纯手术引起的排便功能异常达89%。大肠癌排便功能异常中各症状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术后(单纯术后、术后放化疗后、术后化疗后)以后重感、排便费力、肛门下坠、便次、便质异常为主。其中,术后化疗后病人主要以后重、排便费力、肛门下坠、排便不爽为主,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主要以后重、排便费力、肛门下坠、便质异常为主,单纯术后以肛门下坠、便质异常、便次异常、排便不爽、便急、后重感为主。不同方式治疗后便血、便粘液程度较未治疗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放化疗后肛门下坠、灼热、疼痛、后重、排便不爽、排便无力等症状加重(P<0.05),术后化疗后现便质异常、便频、灼热、疼痛、肛门下坠、便急、后重、排便不爽、排便无力等症状加重(P<0.05),单纯术后便质、便次异常、肛门下坠、疼痛、便急、后重、排便不爽等症状加重(P<0.05)。大肠癌排便功能异常的证型分布:未治疗以湿热蕴结(61.0%)为主,术后(术后、术后化疗后、术后放化疗后)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为湿热蕴结(38.0%)、脾虚气滞(32.1%)、脾肾阳虚(19.8%)、气血两虚(5.6%)、肝肾阴虚(2.4%)、瘀毒内结(2.1%)。其中,单纯手术以湿热蕴结(48.3%)、脾虚气滞(19.4%)为主。②第二部分:症状评分:试验组在改善便质、便感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照组(P<0.05)。两组疗后便质、便感症状及总体积分较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愈显率为12.5%,总体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愈显率为2.2%,总体有效率为44.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各排便异常症状比较:试验组改善腹泻、排便不爽、排便费力、里急、后重、肛门憋胀、下坠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便秘、次频、肛门疼痛症状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疗后各症状积分较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疗后腹泻、便秘、次频、肛门下坠症状积分较疗前明显下降(P<0.05),排便不爽、排便费力、里急、后重、肛门憋胀、疼痛症状较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MSKCC肠道功能症状积分:试验组改善肠道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后肠道功能积分较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EORCT QLQ-CR30/38生活质量表:试验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疗后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排尿、胃肠道、自我认知、排便功能积分及疼痛、失眠、食欲缺乏发生率较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经济困难发生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疗后角色、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生活质量、肠道、自我认知、排便功能积分较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躯体、情绪、社会、排尿功能及呼吸困难、疼痛、疲乏、失眠、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经济困难发生率较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大肠癌术后(术后、术后化疗后、术后放化疗后)出现排便功能异常达85%,其中,单纯术后排便功能异常达89%。术后放化疗后肛门下坠、灼热、疼痛等症状加重,术后化疗后便质异常、便频、灼热等症状加重,单纯术后便质、便次异常、肛门下坠等症状加重;无论术前术后,湿热蕴结证型所占比例均较高。②加味葛根芩连汤能够有效改善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患者的便质、便次及后重、不爽等便感异常及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超然[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左明焕教授诊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病案,整理相关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左明焕教授诊治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为今后临床诊治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提供经验与思路。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左明焕教授门诊的符合标准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01例(190诊次)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中,另由两人分别进行复核。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病历资料的提取录入。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中医证型、舌脉、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挖掘临床症状、证型、药物等之间的关联规律,总结导师临床用药经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涉及190张处方,其中男性60例,女性41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75±10.70)岁,中位年龄为65岁。其中直肠恶性肿瘤46例,结肠恶性肿瘤55例。纳入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畏寒、纳呆、便溏、便秘、腹泻、腹胀等。医案中证型分布依次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肠燥津亏证、痰湿内阻证等。舌象以舌淡红、舌暗、舌淡暗,白苔、白腻苔、白少津苔、薄白苔为主,脉象以脉沉细、脉弦滑、脉沉、脉细滑为主。药物中四气以平、温及寒为主,五味以甘、辛及苦为主,主要归脾、肺、肝及肾经。2.使用频次≥ 30次中药共34味,高频药物分别有黄芪、茯苓、白花蛇舌草、肉桂、甘草、砂仁、党参、半枝莲、补骨脂、陈皮等。药物归类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补益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对本研究的中药进行挖关联规则分析,共挖掘出52个药对,筛选出有效药对25对,包括黄芪-茯苓、肉桂-黄芪、黄芪-党参、砂仁-茯苓、茯苓-党参、补骨脂-肉桂、鸡内金-茯苓、肉豆蔻-补骨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对医案中常见临床症状如乏力、腹泻、手足麻木、纳呆、失眠、腹痛、便秘等与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8条关联规则。应用聚类分析高频药物,共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党参、甘草、肉桂、补骨脂、肉豆蔻;第二类包括黄芪、茯苓、砂仁、陈皮、鸡内金、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第三类包括太子参、旋覆花、厚朴、茯神、百合、火麻仁、鸡血藤、藤梨根、生薏苡仁等;第四类包括清半夏、莪术、牛膝、猪苓、白芍、当归、炒麦芽、焦神曲等。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核心药物组合包括:黄芪、肉桂、砂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内金、党参、牛膝、焦神曲、陈皮、肉豆蔻、补骨脂、生薏苡仁、白芍、猪苓、甘草。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临床医案的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毒浊为标,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肾,病理因素为湿、痰、瘀、毒等。2.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主要治法包括补益脾肾、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渗湿、消食和胃、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理气调中等,并将“补益脾肾、温阳泻浊、引火归元”作为主要治则。3.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核心处方包括:黄芪、肉桂、砂仁、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内金、党参、牛膝、焦神曲、陈皮、肉豆蔻、补骨脂、薏苡仁、白芍、猪苓、甘草。重点放在温补脾肾,调理虚寒体质,配合解毒泻浊之药。4.左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时常应用引火归元之法,配伍少量肉桂引虚火下降、纳气归肾,阴阳俱补、引火归元,同时使原阳复位,阴结消散。5.左教授通过调整患者术后虚寒体质,改造“土壤”,防治术后复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本研究为导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证用药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陈文昊[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刘沈林教授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总结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的中医辨证思路及用药经验,以期为更好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系统数据库,收集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门诊治疗的临床确诊为大肠癌患者的门诊病历,共收集自2017年09月至2019年09月78位病人426诊次病案,建立数据库,分别统一临床标准清洗数据,经多次校对后分别录入EXCEL和Medcase Ver3.8诊籍中医师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辅助平台,形成医案数据挖掘数据库。采用FPGrowth算法、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Medcase Chart图形表达等方法,对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辨证方法及用药规律进行探究。结果:本次数据挖掘共整理出医案426诊次,年龄范围为26-91周岁,主要集中在50-80岁间,分布符合现代流行病学分布。医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为便溏、便干、腹胀、失眠、纳差、腹痛、乏力、口干、口苦、矢气多等。常见的舌苔主要有苔薄白、苔薄白腻、边有齿痕、舌红、苔薄黄腻、中有裂痕、苔黄腻等。脉象主要为细、弦、濡、沉。证型频率较高的为正气虚衰证、正虚瘀毒证、正虚毒侵证、阴虚肠燥证、腑气不通证、脾虚不运证、癌毒内陷证、脾虚肠燥证、正虚瘀结证、津亏肠燥证。共涉及中药203味,频率较高的为白术,陈皮,木香,莪术,党参,炙甘草,三棱,白芍,石打穿,山药。通过药物内关联、症状药物外关联等得出所得关联药物24对,通过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方28组。结论:通过对医案的数据挖掘,总结出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得出大肠癌常见的5种证型为:正气虚衰证、正虚瘀毒证、正虚毒侵证、阴虚肠燥证、腑气不通证。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的药对为:白术、陈皮;三棱、莪术;党参、白术;炙甘草、白术。刘沈林教授治疗上,采用扶正祛邪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补虚为本,重视脾胃,同时消积散结,抗癌解毒,主张辨清虚实,分期治疗。

二、大肠癌术后的辨证施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术后的辨证施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3 中医药对大肠癌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节 大肠癌的发生及相关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发生
        3 肿瘤相关治疗对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研究成果

(2)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治疗大肠癌概况
        1.1 大肠癌的病因
        1.2 大肠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
        1.3 大肠癌的诊断概况
        1.4 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2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概述
        2.1 中医起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施治
        2.4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证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化疗/靶向治疗药物
        1.7 记录内容
        1.8 随访
        1.9 统计学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汇总
        2.2 基线对比
        2.3 生存概况
        2.4 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生存分析
        3.3 预后分析
结语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八版)
附录二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8版)大肠癌中医证型标准
附录三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
    6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
        1.2 术后排便异常的发生机制
        1.3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估方法
        1.4 治疗
        1.5 预后
    2 中医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2.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与分析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基础数据库构建
        2.2 研究数据采集
        2.3 诊断标准
        2.4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数据清洗
        2.6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总表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 研究结果-泄泻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5 研究结果-便秘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便秘
    6 讨论
        6.1 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讨论
        6.2 大肠癌术后泄泻的讨论
        6.3 大肠癌术后便秘的讨论
        6.4 药对分析
第三部分 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临床疗效观察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试验设计类型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用药
        2.2 疗程
        2.3 合并用药
        2.4 观察项目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
    1 大肠癌术后泄泻案
    2 大肠癌术后便秘案
创新点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2 数据挖掘图表题名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3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治法治则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7 EORTC QLQ-C30 (version 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附表8 EORTC QLQ-CR29肠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附表9 QLQ量表的评分方法
    附表10 LARSS量表(中文版)
    附表11 LARSS量表评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EORTC QLQ-C30评分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PFS-R评分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6)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数据整理
        2.1 数据规范化
        2.2 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整体用药情况统计
讨论
    1 李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正气虚损,脾虚为要
        1.2 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1.3 痰湿交阻,湿热内生
        1.4 癌毒内蕴,易生传变
    2 李教授用药规律分析
        2.1 常用药物分析
        2.2 药物四气分析
        2.3 药物五味分析
        2.4 药物归经分析
        2.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2.6 药物聚类分析
    3 李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3.1 补虚扶正,固护脾胃
        3.2 祛邪消积,当以缓攻
        3.3 整体调理,分阶段用药
        3.4 从肝论治,调畅情志
        3.5 注重饮食,药食同调
        3.6 中西合参,综合施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8)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样本量计算
        3. 调查内容及实施方法
        3.1 问卷调差设计
        3.2 预调查
        3.3 资料收集
        3.4 质量控制
        3.5 排便功能的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大肠癌不同治疗方式的排便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4.2 大肠癌不同治疗方式的排便异常各症状的发生率
        4.3 大肠癌不同治疗方式的大肠癌排便异常各症状的发生程度比较
        4.4 大肠癌不同治疗方式的证型分布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样本量计算
        4. 研究内容
        4.1 分组
        4.2 干预方法
        4.3 观察周期
        4.4 合并用药
        4.5 观察指标
        4.6 评效标准
        4.7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结果
        6. 用药安全评价
讨论
    1. 试验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汤的立法依据
        1.1 湿热蕴结证型的确立
        1.2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思路及药理作用
    2. 对照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的选择依据
        2.1 大肠癌术后与肠道菌群
        2.2 排便功能异常与肠道菌群
        2.3 益生菌及微生态制剂与肠道菌群
        2.4 中医与肠道菌群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治疗方式对大肠癌排便功能的影响
        3.2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四 课题所需量表及问卷调查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数据挖掘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医证治中的应用进展
        1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在结直肠癌中医证治中的应用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直肠恶性肿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2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标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1.1 大肠癌的中医病名溯源
        1.2 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分析
        1.4 中医药对大肠癌的治疗研究
        1.5 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现代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研究
        2.1 大肠癌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2.2 大肠癌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2.3 大肠癌的临床症状
        2.4 大肠癌的临床诊断
        2.5 大肠癌的临床治疗
    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2.6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频次频率分布
        3.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3.3 舌象、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3.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3.5 证型分拆频次频率分布
        3.6 脏腑分拆频次频率分布
        3.7 气血阴阳频次频率分布
        3.8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3.9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3.10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3.11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12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
    1. 临床证候特征
        1.1 症状分析
        1.2 舌脉分析
        1.3 证型分析
        1.4 证候要素分析
    2. 药物分析
        2.1 药物频数分析
        2.2 药物关联分析
        2.3 药物聚类分析
    3. 辨治经验总结
        3.1 刘沈林教授辨治大肠癌的经验分析
        3.2 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分析
        3.3 大肠癌证治分类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大肠癌术后的辨证施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大肠癌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谭雅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D]. 马雨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尼哈提·帕尔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D]. 叶柠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活血健脾方合薏苡仁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韦唯,向浩,李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8)
  • [6]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D]. 丁炯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孔维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大肠癌术后湿热蕴结型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D]. 彭慧.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9]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左明焕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D]. 王超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沈林教授辨证治疗大肠癌的经验研究[D]. 陈文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大肠癌术后辨证论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