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喷淋双滤器的制作与应用

采煤机喷淋双滤器的制作与应用

一、采煤机喷雾双重过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利[1](2020)在《乳化液过滤与泵站设备造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行业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基础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炭开采化技术发展日渐成熟,煤矿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但煤矿设备造型设计的创新还相对落后,未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使形式很好的追随功能。因此,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煤矿装备企业开始重视其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现在企业会考虑良好的煤矿机械设备造型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品牌形象影响提升其公司的附加值。虽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在创新中运用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但机器特点还不够明确、功能不够完善、运行稳定性不强。煤矿机械造型设计一直处于发展时期,设备各个功能的实现、品牌形象特点和人机等方面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煤矿设备的设计现状和相关文献的调研,运用设计心理学、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产品语义学、人机工程学、人文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煤矿设备造型的设计原则。针对煤矿设备造型的特点,对煤矿设备的设计需求、使用环境、操作需求、功能需求、材料及加工工艺需求等方面分析。阐述运用煤矿设备造型设计五项设计原则、产品族DNA的设计要素提取方法,在以煤矿设备造型设计原则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提取设计要素运用在高压过滤站、乳化泵供液站、乳化液泵站造型中,通过三维建模,keyshot渲染等技术软件将设备进行改良设计。利用此种设计方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成套设备系统化设计,从而形成统一设计风格特征。此设计方法不仅对煤矿设备造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其他产品成套设备造型设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伟,李硕[2](2019)在《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声音内容进行自动分析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从信号、听觉感受、声音特性等3个角度对声音进行分类,阐明各个分类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位置.之后,介绍计算机听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课题和技术框架.作者全面总结了计算机听觉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包括医疗卫生,安全保护,交通运输、仓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其他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的典型应用.分类总结了各领域计算机听觉应用中现有典型文献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最后总结计算机听觉领域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郭玉[3](2019)在《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及其浆液扩散规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煤矿井下松软煤岩体细微裂隙注浆加固采用采用高分子注浆材料性价比低,而采用普通水泥基注浆材料颗粒大、难以注入的难题,以普通硅酸盐超细水泥为基体材料,以纳微颗粒材料为增强外加剂,开发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并对该注浆材料的流变特性、可注性和超早强性的改性规律和改性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对该材料的浆液扩散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对该材料的煤矿井下风氧化带顶板加固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分析了影响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注浆效果性能指标,在测定原材料粒径分布并分析超细硅酸盐水泥和辅助颗粒增强材料的颗粒级配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组分。通过浆液黏度时变性试验、浆液流变性试验、浆液流动度试验、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探究了玻璃微珠、超细硅灰和纳米SiO2等外加剂对浆液黏度、流动度、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用水量等流变特性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高流变性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1)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浆液是典型的黏度时变性幂律型流体。玻璃微珠能够增加浆液的触变性、流动度和凝结时间,降低浆液黏度和标准稠度用水量;超细硅灰和纳米SiO2对浆液的触变性和流动度影响不大,但能减少浆液凝结时间,增加浆液的黏度和标准稠度用水量。(2)玻璃微珠具有填充作用和滚珠效应,超细硅灰具有填充作用、摩擦作用和火山灰活性作用,纳米SiO2具有填充作用和结晶成核作用,利用这些作用的叠加效应能够有效调控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流变特性。(2)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研究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水化反应过程,揭示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水化过程中浆液组分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浆液可注性监测平台,对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浆液和普通水泥浆液进行了可注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溶解期和潜伏期为1035min,比普通425硅酸盐水泥缩短,浆液黏度稳定期时长基本上等于溶解期与潜伏期之和,注浆工作应在浆液溶解期和稳定期进行。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的注浆监测平台,可以对被注岩芯施加030MPa的注浆压力,在040MPa范围内保持稳定围压,在080℃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注浆温度,实现对煤矿井下注浆工程中浆液扩散的实时、动态、精准成像监测模拟。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浆液比普通水泥浆液具有优异的可注性。(3)制备了不同外加剂添加量、不同龄期标准试样,研究外加剂添加量对不同龄期的硬化超细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割线模量和残余强度的影响规律。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探测不同外加剂含量、不同龄期硬化超细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通过热重分析、差热分析、扫描电镜试验测试外加剂和龄期对硬化超细水泥微观结构的影响,揭示硬化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超早强机理。结果表明:(1)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强度是由硬化超细水泥浆体内部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硬化超细水泥浆体的成分和微观结构这两大主要因素决定的。(2)添加质量分数从0到12%,硬化超细水泥浆体各龄期的强度在添加玻璃微珠时逐步降低,在添加超细硅灰时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量8%时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7.8%。添加纳米SiO2既可以提高1d强度也可以提高28d强度,28d强度最大可提高98.8%。(3)添加纳微颗粒增强外加剂能够调节和优化硬化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提高其强度。(4)纳微颗粒增强外加剂的火山灰活性作用、结晶成核作用、填充作用,综合叠加,可以促进水化硅酸三钙凝胶结构的形成,减少了Ca(OH)2板状结晶,起到了良好的增强效果。(4)在研究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流变特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浆液的黏度时变性、流变模式等浆液的时变参数,被注介质的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动态变化,综合考虑浆液在多孔介质中扩散时的流固耦合效应,采用COMSOL多物理场建模软件,研究分析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在松散煤岩体细微孔隙内渗流规律,结果表面:相同注浆压力作用下,流固耦合模型的平均扩散半径始终小于非流固耦合模型。在相同注浆压力作用下,平均孔隙率和渗透率随着注浆过程的进行而降低;平均孔隙率和渗透率随着注浆压力增大而减小。(5)针对顾北煤矿13116工作面风氧化带回采时顶板松散破碎容易冒顶的难题,建立针对顾北矿风氧化带顶板岩层渗透特性的基于浆液流变参数时变性的浆液扩散方程,进行了注浆工程设计,验证了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工程效果,为该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借鉴。

梁敏富[4](2019)在《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地位的不会改变。近年来,面对煤炭生产成本、科学产能、利润空间、人员安全、矿井灾害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煤炭智能化开采已成为煤炭工业技术革命和升级发展的需求和必然方向,是实现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智能感知是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智能感知的关键技术是监测技术。采矿工程环境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且目前用于煤矿开采领域的智能感知传感器种类少、监测参量单一,尚不能很好的满足井下复杂现场监测需求。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技术因其本质安全、测量精度高和组网能力强等优势,为解决煤矿开采基础信息的安全、高效、智能感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本文针对煤矿智能化开采感知层技术薄弱这一课题,综合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有限元仿真、实验室测试、物理模型试验及工程试验等手段,开展了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煤矿开采智能感知水平和监测效率,为智能采矿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推进智能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光纤传输经典理论,数值计算了光纤光栅反射光谱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了栅区长度、折射率变化等光纤光栅本征参量对反射光谱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基于波长编码方式的光纤光栅感知原理,探讨了光纤光栅应变、温度、准分布感知特性。(2)从光纤光栅在煤矿中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基体表面粘贴光纤光栅的封装方式,建立了光纤光栅-基体应变感知传递模型,理论推导了基体实际应变与光纤光栅感知应变的数学方程,提出了光纤光栅应变感知传递因子,揭示了光纤光栅-基体在粘贴长度范围内的应变感知分布规律,分析了光纤光栅-基体应变感知传递影响因素,有限元仿真和试验验证了应变感知传递效应。(3)根据煤矿开采基础信息监测需求及应用环境特点,基于理论力学、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分析方法,自主研制了系列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提出了煤矿开采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概念,设计了光纤光栅传感网络拓扑结构及组网方式,构建了煤矿开采大容量、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自主开发了实时在线监测软件。(4)开展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感知系统的模型试验及工程应用,实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多参量基础信息连续化、自动化和准分布式测量,揭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及感知系统在采矿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卢海承[5](2019)在《乳化液泵站电磁卸荷系统参数匹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化液泵站是工作面液压支架等综合机械化开采设备的动力源,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设备的使用寿命及开采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采高及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现已成功研制并应用于井下生产,开采方式和方法也由早期的机械化开采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开采迈进,这都对泵站供液系统的供液能力即供液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AP型集成智能供液系统已经能够实现液量快速供给,压力多区间调控及远程智能控制,电磁卸荷系统作为综采工作面集成供液系统压力控制的核心部件,在压力自动调控,流量快速匹配及系统节能、高效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常见电磁卸荷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分析K型电磁卸荷系统和S型电磁卸荷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在综采工作面跟踪测试发现这两种系列的电磁卸荷系统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着动态响应差,压力脉动大,气蚀损坏严重等可靠性差的问题。为更好地满足综采工作面供液系统压力的智能控制、液压支架快速动作、综采设备整体可靠性高的要求,提升电磁卸荷系统的稳定性,本论文主要选取S型电磁卸荷系统通过理论推导研究,软件仿真模拟等方法进行联合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匹配对电磁卸荷系统性能的影响。首先,本课题采用理论推导和计算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对电磁卸荷系统中电磁先导阀、机械调压阀和卸荷主阀的主要控制部分进行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推导出静力学方程和动态特性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分析认为电磁控制信号(电磁力)响应时间、先导阀阀芯行程、机械调压阀密封直径、阻尼孔参数、卸荷阀芯弹簧刚度等都是影响电磁卸荷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和压力脉动的关键参数。其次,应用模拟软件AMESim建立电磁卸荷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主要分析了电磁卸荷系统在电磁控制模式和机械控制模式下不同关键参数匹配关系对系统压力波动和响应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阻尼孔直径、机械调压阀阀座密封直径、电磁先导阀响应速度越快等参数对电磁卸荷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可以通过合理匹配参数关系来提升卸荷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仿真卸荷阀芯处阀腔内乳化液介质的的流场特性。对比分析卸荷阀芯在不同开口度下,阀腔内介质的空化流运动情况,即速度矢量分布、压力梯度分布及气相分布情况。由仿真结果分析可知:卸荷阀芯开口度越小,介质流过阀口时产生的节流作用越大,速度梯度变化越大,前后压差越大,空化现象越严重,气蚀破坏越明显。通过匹配阀套和阀芯的设计参数关系,优化设计阀芯结构参数,然后对比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发现:阀芯参数优化后,卸荷区域气相体积分数及气相分布区域明显减小,空化现象诱发能力降低,可有效的减小或防止气蚀破坏现象的发生。本论文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分析可知,通过合理的匹配各关键参数之间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电磁卸荷系统的动态响应差,压力脉动较大及气蚀破坏严重等不良现象,对提升电磁卸荷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闫晶晶[6](2018)在《旋转细水雾降尘特性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煤矿机械开采水平的提高,高效、集约开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粉尘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因而矿井粉尘作为煤矿五大灾害之一,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由于煤矿粉尘是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和损坏井下机器设备的潜在杀手,其危害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藏性,因此它是煤矿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点。国内外的矿井防尘技术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动防尘,如煤层注水预湿煤体;第二类是被动防尘,如机械除尘、水雾降尘、化学试剂除尘、佩戴防尘设备等技术手段。其中以水为主要介质的喷雾降尘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多且这种技术的普适性很强,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煤矿井下的降尘目的。本文从细水雾的雾化方式出发,在自行设计的细水雾降尘实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旋转细水雾雾化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了旋转细水雾与粉尘的相互作用关系,定性分析了气液内雾场在降尘过程中的卷吸作用,同时推导出了旋转切向方程。以雾滴存活时间和雾化角为参数,推导出了旋转细水雾降尘的有效作用域。气固外流场以分流作用和分层运动为体现,得出了卷吸效应与马格努斯效应存在下的降尘优势。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粉尘运移规律、旋转细水雾雾化特性。模拟结果显示颗粒粒径大小分布范围为0.5μm178μm,悬浮单个颗粒的平均运移时间为3.06s,巷道粉尘浓度基本维持在1000mg/m3以下。沿着风流运动方向,粉尘浓度逐渐减小,在起初的0.5m范围内,曲线浓度降低了大约74.9%;在Y=1.0m0m的过程中,粉尘浓度在1501600mg/m3的范围内波动,降尘后粉尘浓度大大减小,浓度基本维持在2050mg/m3之间。综合看来,降尘效果很好,旋转细水雾雾化颗粒粒径范围在61μm445μm之间。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从雾化压力、旋流数、巷道风速三个方面实验研究分析旋转细水雾的雾化特性和降尘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旋转水雾的降尘效率逐渐提高,其中全尘的降尘效率从75.73%提高到86.75%,相对提高了11.02%,呼吸性粉尘则从66.87%增加到了78.53%,相对增长了11.66%;随着螺旋角的减小,旋流强度逐渐增强,全尘的降尘效率从72.89%提高到了85.86%,提高幅度为12.97%,相对直喷细水雾提高了10.56%;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则是从68.71%增长到了77.19%;随着巷道风速的增加,降尘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在1.0m/s时,降尘效率最大,分别为85.62%和74.29%,但在0.5m/s和1.5m/s两种情况下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分别为79.71%、81.84%和67.59%、69.57%。最终,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最佳的旋转细水雾降尘参数。综合研究结果,旋转细水雾降尘技术的优越性得以体现,不仅能够为煤矿井下喷雾降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对喷雾降尘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熊佳文[7](2018)在《综采工作面水雾对呼吸性粉尘捕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矿井的环境治理入手,着重研究了综采工作面的呼吸性粉尘喷雾降尘的技术研究;为此本文以河南能源某矿2612综采工作面工况条件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实验对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进行降尘研究,主要的结论有:(1)通过对于水力雾化与空气雾化的机理分析,解释了它们不同的雾化过程与方式,分析了雾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了液滴破碎的临界韦伯数,计算出了液滴破碎时液滴与气流的临界相对速度与液滴破碎维持的最大粒径,表明了液滴破碎时粒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反比关系。(2)分析水雾捕尘的多种作用机理,讨论雾滴捕尘的惯性碰撞、截留、重力沉降、自身所带静电力以及扩散作用。并且通过建立一碰撞和截留机理作用的捕尘效率数学模型,得出随着相对速度vr、粉尘粒径dp和粉尘密度rp的增大,雾流捕尘效率会上升,并且随着雾滴粒径减小,捕尘效率也会得到提升。(3)通过简化雾滴于气流中的数学模型,计算出了雾滴与气流中的运动方程,得出雾滴粒径较小时,它的水平方向速度远远大于竖直方向速度,会获得一个较好的有效射程,提高雾滴的主动碰撞。同时结合雾滴的自然蒸发时间考虑,综合得出对于呼吸性粉尘的捕捉,应该考虑的雾滴粒径在50100μm之间。(4)利用FLUENT模拟喷雾降尘,对比不同粒径的雾滴喷雾降尘,得出雾滴中位径在50μm时,对于呼吸性粉尘能有较好地捕集效率,平均粉尘浓度下降比为80.12%。(5)通过试验研究,未开启喷雾的粉尘浓度在巷道(模拟综采面)的走向上,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在距离尘源3m处附近,粉尘浓度达到了峰值,达到了446.14mg/m3,之后浓度就开始减小;且得出粉尘浓度在前半段的增长幅度大于后半段的下降幅度。(6)开启喷雾后,对比不同喷雾压力的喷雾降尘效果,采取喷雾压力为0.5MPa可以达到最好的喷雾降尘效果,对于粉尘的平均降尘率为80.6%。且喷雾压力为0.5MPa的时候,通过对比喷雾前后雾滴粒径分布规律,得出对于呼吸性粉尘,喷雾粒径在30-50μm左右是最为合理的粒径范围,能很好的捕集呼吸性粉尘。

付翔[8](2017)在《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工业由数字矿山向智慧矿山转变,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成为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的关键技术。为保证采煤机、液压支架(以下简称“支架”)和刮板输送机三机协同运行,支架供液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智能化程度也成为智能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供液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保障支架运行的跟机速度,稳定液压系统压力波动,为液压支架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论文以支架运行过程不同动作供液需求特征为研究起点,以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研究为目标,借鉴高等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成果,采用了现场供液压力信号实测与特征分析、支架供液地面试验系统构建、支架运行供液理论分析与建模仿真、供液系统智能控制模型框架设计、供液基础控制设计与实现、稳压供液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支架供液多目标规划设计与算法仿真、井下工业性试验一整套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展开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研究,研发了完整的智能供液系统并进行了井下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本论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主要成果如下:(1)采集井下支架实际运行过程液压系统压力数据,分析其供液过程特征及其和支架动作之间的关系和特点,设计了支架供液试验系统,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支架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同地面试验系统以及真实支架运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基于仿真模型进行了支架具体动作过程和支架跟机运行过程的仿真模拟,提出了基于支架动作过程的稳压供液和适应支架运行过程的智能供液新思路。(2)探讨供液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控制目标,提出以“安全可靠、有序协调、稳压提速、智能规划”为理念的逐级智能供液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高等人工智能理论,提出基于感知-动作的自动化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供液智能化预测技术和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智能供液技术的供液系统智能控制模型的总体框架。(3)针对论文提出智能供液总体框架,论文首先重点研究了供液系统控制层的关键技术:提出基于SPC的温度监控方法,实现乳化液泵温度保护控制,以保障乳化液泵等关键设备更好的服务于供液的智能控制;提出并设计了调节供液流量的控制层逻辑,实现自适应供液的基础控制技术,并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上述研究内容为智能供液提供了控制层基础。(4)围绕支架具体动作过程的稳压供液理论,通过将神经网络嵌入智能控制模型,实现了基于支架动作过程的稳压供液预测。论文利用试验数据建立了稳压供液流量与支架动作类型、动作行程、动作数量和压力限制的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实现了稳压供液流量的预测输出。并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同时根据稳压供液试验,确立了支架动作时间参数,该研究为智能供液控制提供了必要的初值条件。(5)研究了支架供液与支架跟机速度、支架动作时间、泵组动作时间之间的约束关系,建立了供液智能控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为支架自动控制的时间设定提供了依据。围绕工作面支架自适应智能供液,论文提出了智能供液策略规划问题,建立了极速模式和优化模式的双层规划数学模型,仿真计算证明了供液策略规划效果。设计智能供液控制的物理符号系统,将其嵌入智能控制模型,实现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地面试验验证了预期的控制效果。在对工作面支架供液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工作面智能供液系统。该系统在潞安集团王庄矿8110综采工作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实现了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控制,供液运行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供液系统智能化水平,对实现智能化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朱天涛[9](2017)在《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建设》文中认为液压支架是综采工作面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起着控制矿山压力,维护作业空间的作用,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着生产效率和人员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和观念上的落后,我国对液压支架的可靠性研究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支架制造厂商技术上的进步,也影响了煤矿工作安全高效进行,因此,有必要从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研究液压支架可靠性,并将其理论用科学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应用于制造厂商和使用单位,从而实现液压支架可靠性的全面提高。本论文以可靠性工程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液压支架进行了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建立了系统和单元两个层面的可靠性模型,并用FMECA、FTA及FRACAS三种方法对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其次,提出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液压支架寿命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来指导支架的可靠性管理,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采取Java语言,结合MySQL数据库,运用多种软件技术,开发了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将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整个体系纳入平台功能中,而且通过反复的测试和调试,实现了平台准确稳定运行。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的构建,一方面纳入和展现了液压支架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于相关理论在支架制造企业,使用企业的应用,保证了液压支架可靠性的不断提升,有着一定的工程意义。

陈兴宝[10](2014)在《基于组态软件的支架电液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科学水平的快速提高,煤矿生产中集约化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采煤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高。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使用在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及自动化生产管理的必要手段。电液控制系统为一种典型的液压控制系统是以电子控制技术作为核心,通过总线通信技术来达到液压支架位置调整的系统控制方法,还能对工作面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本文使用CAN总线通信关键技术与组态软件完成对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介绍了支架结构组成,电液控制系统发展状况,重点研究了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严格按照煤矿产品设计标准要求完成设计,并且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可靠性。针对电源、传感器、驱动器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优化电液控制器的操作界面以及操作系统软件设计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在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上,研究了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软件控制系统功能,对通信任务、键盘任务、支架控制主机任务进行设计。针对煤矿井下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产品特殊分析设计,根据支架实际使用工艺开发设计控制软件,并进行系统仿真分析,使得控制参数达到最优化。系统各部分硬件软件搭建完成后,通过CAN总线实现各硬件部分的数据传输及信号控制。通过实际测试使用选择最稳定可靠通讯参数设置。经过现场应用调试,对设计中CAN总线通讯参数及通讯线路进行测试分析,对设计预期操作功能进行测试,各项试验数据表明本文设计的煤矿用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实用性强。

二、采煤机喷雾双重过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煤机喷雾双重过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液过滤与泵站设备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来源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主要问题及目标
        1.2.1 课题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2.2 课题需完成的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分析
        1.3.2 国外现状分析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煤矿设备造型设计原则分析
    2.1 煤矿设备造型设计原则研究背景
        2.1.1 使用环境
        2.1.2 产品形象
        2.1.3 设计需求
    2.2 “以人为本原则”
        2.2.1 生理因素方面
        2.2.2 心理因素方面
        2.2.3 视觉因素方面
        2.2.4 安全因素方面
    2.3 “美观性原则”
        2.3.1 从材料角度考虑其美观性
        2.3.2 从形态角度考虑其美观性
        2.3.3 从色彩角度考虑其美观性
    2.4 “功能性原则”
        2.4.1 从材料体现功能
        2.4.2 从结构体现功能
        2.4.3 从色彩体现功能
    2.5 “绿色环保原则”
    2.6 “易用性原则”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产品族DNA的外观造型设计
    3.1 产品族概述
        3.1.1 生物学里DNA的含义
        3.1.2 产品族设计DNA的含义
        3.1.3 产品族DNA基本原理
    3.2 产品族DNA识别要素分析
        3.2.1 基于企业符号的族化识别要素
        3.2.2 基于形态特征的族化识别要素
        3.2.3 基于色彩组合的族化识别要素
        3.2.4 基于材质特征的族化识别要素
        3.2.5 基于结构工艺的族化识别要素
    3.3 基于产品族DNA的煤矿设备造型要素分析
        3.3.1 煤矿设备品牌形象建立的产品族DNA要素分析
        3.3.2 煤矿设备造型设计中产品族DNA构成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实践
    4.1 前期设计阶段
        4.1.1 设计元素分析
        4.1.2 设计元素的确定
    4.2 乳化泵供液站
        4.2.1 造型设计阶段
        4.2.2 最终方案
    4.3 乳化液泵站
        4.3.1 造型设计阶段
        4.3.2 最终方案
    4.4 高压过滤站
        4.4.1 造型设计阶段
        4.4.2 最终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2)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声音概述
2 计算机听觉简介
3 计算机听觉通用技术框架及典型算法
    3.1 音频事件检测
    3.2 音频场景识别
4 各领域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算法概述
    4.1 医疗卫生
        4.1.1 呼吸系统疾病
        4.1.2 心脏系统疾病
        4.1.3 其他相关医疗
    4.2 安全保护
    4.3 交通运输、仓储
        4.3.1 铁路运输业
        4.3.2 道路运输业
        4.3.2. 1 车型及车距识别
        4.3.2. 2 交通事故识别
        4.3.2. 3 交通流量检测
        4.3.2. 4 道路质量检测
        4.3.3 水上运输业
        4.3.4 航空运输业
        4.3.4. 1 航空飞行器识别
        4.3.4. 2 航空飞行数据分析
        4.3.5 管道运输业
        4.3.6 仓储业
    4.4 制造业
        4.4.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4.4.2 通用设备制造业
        4.4.2. 1 发动机
        4.4.2. 2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4.4.2. 3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4.4.2. 4 包装专用设备制造
        4.4.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4.4 纺织业
        4.4.5 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4.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4.7 汽车制造业
        4.4.8 农副食品加工业
        4.4.9 机器人制造
    4.5 农、林、牧、渔业
        4.5.1 农业
        4.5.2 林业
        4.5.3 畜牧业
    4.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6.1 水利管理业
        4.6.2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4.7 建筑业
        4.7.1 土木工程建筑业
        4.7.2 房屋建筑业
    4.8 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
        4.8.1 采矿业
        4.8.2 日常生活
        4.8.3 身份识别
        4.8.4 军事
        4.8.4. 1 目标识别
        4.8.4. 2 其他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3)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及其浆液扩散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设计与浆液流变特性
    2.1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设计
    2.2 不同外加剂对浆液流变性的影响
    2.3 不同外加剂对浆液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影响
    2.4 外加剂对浆液流动度的影响
    2.5 外加剂对超细水泥流变性的作用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浆液的水化过程和可注性
    3.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原理
    3.2 超细水泥浆液早期水化过程研究
    3.3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浆液可注性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强度与硬化机理
    4.1 影响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强度的因素分析
    4.2 不同外加剂对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外加剂对硬化超细水泥浆体孔隙特征的影响
    4.4 不同外加剂对硬化超细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浆液的注浆扩散规律
    5.1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浆液流变方程
    5.2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的浆液扩散模型
    5.3 考虑流固耦合与黏度时变效应的浆液扩散规律数值模拟
    5.4 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时浆液扩散范围和渗透压力动态变化
    5.5 平均扩散半径、平均孔隙率和平均渗透率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风氧化带注浆现场应用研究
    6.1 开采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
    6.2 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浆液渗透扩散规律
    6.3 注浆加固方案
    6.4 注浆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基本理论及传感特性
    2.1 光纤基本结构及传输理论
    2.2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与特征参数
    2.3 光纤光栅应变感知特性
    2.4 光纤光栅温度感知特性
    2.5 光纤光栅应变-温度耦合感知特性
    2.6 光纤光栅准分布感知特性
    2.7 本章小结
3 光纤光栅与基体耦合的感知传递机制
    3.1 基体表面粘贴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2 基体表面刻槽粘贴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3 基体表面粘贴基片式光纤光栅的感知传递分析
    3.4 光纤光栅与基体耦合的应变感知测试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研制及智能感知系统
    4.1 光纤光栅传感器封装设计原则
    4.2 矿井多参量光纤光栅传感器设计
    4.3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系统应用研究
    5.1 采动覆岩变形光纤光栅表征模型试验研究
    5.2 光纤光栅感知系统在巷道矿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3 光纤光栅感知系统在液压支架姿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乳化液泵站电磁卸荷系统参数匹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系统压力控制机理研究分析
    2.1 集成供液系统概述
    2.2 系统压力控制方式
        2.2.1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
        2.2.2 液压控制阀控制
    2.3 电磁卸荷系统原理
        2.3.1 K型电磁卸荷系统
        2.3.2 S型电磁卸荷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卸荷系统理论特性分析
    3.1 构建等效模型
    3.2 静态特性分析
        3.2.1 电磁控制模式静态特性分析
        3.2.2 机械控制静态特性
    3.3 动态特性分析
        3.3.1 卸荷阀芯动态特性分析
        3.3.2 电磁先导阀动态特性分析
        3.3.3 机械调压阀动态特性分析
        3.3.4 单向阀芯动态特性分析
        3.3.5 流量连续方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磁卸荷系统动态特性模拟分析
    4.1 建立电磁卸荷系统AMESim模型
        4.1.1 建立电磁控制模型
        4.1.2 建立机械控制模型
        4.1.3 设置模型参数
    4.2 电磁控制动态特性分析
        4.2.1 电磁响应对系统特性影响
        4.2.2 电磁先导阀行程对系统特性影响
        4.2.3 电磁先导阀阀座密封直径对系统特性影响
        4.2.4 阻尼孔对系统特性影响
    4.3 机械控制动态特性分析
        4.3.1 机械调压阀阀座密封直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卸荷阀芯弹簧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卸荷系统气蚀问题研究
    5.1 气蚀现象原因分析
    5.2 Fluent仿真分析
        5.2.1 建立数值模型
        5.2.2 模型的选择及条件设置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气蚀破坏的防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旋转细水雾降尘特性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细水雾降尘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旋转细水雾雾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旋转细水雾雾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旋转射流雾化及降尘理论研究
    2.1 旋转射流的基本理论
        2.1.1 旋转射流的产生
        2.1.2 结构特点
    2.2 旋转细水雾雾化机理
        2.2.1 旋转细水雾雾化形式
        2.2.2 旋转雾化评价指标
    2.3 旋转细水雾降尘理论
        2.3.1 喷雾降尘基本理论
        2.3.2 旋转水雾柱数学模型的建立
        2.3.3 气液内雾场
        2.3.4 气固外流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喷雾降尘数值模拟研究
    3.1 Fluent软件简介
    3.2 数学模型与耦合求解过程
        3.2.1 连续相数学模型
        3.2.2 离散相数学模型
        3.2.3 耦合求解过程
    3.3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生成
    3.4 数值模拟参数设定
    3.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5.1 巷道风流流场分布特征
        3.5.2 粉尘浓度分布规律
        3.5.3 旋转细水雾雾化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喷雾降尘实验研究
    4.1 细水雾降尘实验系统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用煤粉的制备
        4.2.2 煤样粉尘的测定
        4.2.3 实验测口布置
        4.2.4 喷嘴的选择
    4.3 实验过程及分析
        4.3.1 喷雾压力对雾化特性和降尘效率的影响
        4.3.2 旋流数对雾化特性和降尘效率的影响
        4.3.3 巷道风速对降尘效率的影响
        4.3.4 确定最佳的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综采工作面水雾对呼吸性粉尘捕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喷雾降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水雾捕集颗粒物的作用机制与基础理论研究
    2.1 射流雾化机理研究
    2.2 水雾捕尘机理与效率研究
    2.3 雾滴于气流中运动特性研究
    2.4 水雾捕尘效率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雾滴捕尘过程中气体-颗粒两相流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气固两相流研究与模型确立
    3.2 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
    3.3 颗粒轨道模型
    3.4 综采工作面模型的建立与水雾降尘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雾化降尘实验研究
    4.1 喷雾降尘实验系统
    4.2 实验喷嘴选择
    4.3 实验粉尘粒径测试
    4.4 实验方案设计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概述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概述及研究目的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支架供液控制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支架供液控制系统配置
        1.2.2 供液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供液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现状
        1.2.4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支架供液智能控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作面支架运行过程供液特征实测及建模
    2.1 工作面支架运行工艺及联动控制
        2.1.1 液压支架工作过程及联动运行工艺
        2.1.2 基于采煤机速度的支架运行联动控制
    2.2 支架运行过程供液特征实测及试验系统组建
        2.2.1 工作面支架运行过程供液特征信号测试与分析
        2.2.2 液压支架动作试验系统组建
    2.3 支架运行的供液过程建模与分析
        2.3.1 工作面液压系统原理
        2.3.2 支架液压系统AMESim建模
        2.3.3 支架具体动作过程供液仿真
        2.3.4 支架运行联动过程供液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供液总体架构设计及控制层关键技术研究
    3.1 供液系统功能结构与智能化控制模型
        3.1.1 供液系统设备组成及其控制架构
        3.1.2 智能供液目标与功能
        3.1.3 供液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型
        3.1.4 智能控制模型关键模块设计
    3.2 控制层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3.2.1 乳化液泵温度保护控制
        3.2.2 乳化液泵组供液基础控制
        3.2.3 控制层技术实现
    3.3 供液基础控制试验及泵组动作时间公式推导与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稳压供液预测技术研究
    4.1 支架动作过程的稳压供液理论
    4.2 稳压供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2.1 训练样本收集
        4.2.2 BP-ANN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4.2.3 回归建模的方案设计与优选
    4.3 稳压供液预测技术实现与试验验证
        4.3.1 稳压供液流量预测功能设计与实现
        4.3.2 稳压供液试验验证及支架动作时间公式推导与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控制技术研究
    5.1 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理论
    5.2 智能供液规划模型
        5.2.1 极速模式规划模型
        5.2.2 优化模式规划模型
        5.2.3 智能供液规划模型的MATLAB计算
    5.3 智能供液控制技术实现与试验验证
        5.3.1 智能供液功能设计与实现
        5.3.2 智能供液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井下工业性试验
    6.1 工作面智能供液系统组建与调试
    6.2 井下工业性试验及评价
        6.2.1 试验方案设计及效果
        6.2.2 工业性试验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9)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可靠性工程研究动态
        1.3.2 可靠性软件研究动态
        1.3.3 液压支架可靠性研究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液压支架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2.1 液压支架的结构及组成
    2.2 可靠性模型构建
        2.2.1 系统可靠性建模
        2.2.2 单元可靠度分布
    2.3 可靠性分析方法
        2.3.1 FMECA分析
        2.3.2 FTA分析
        2.3.3 FRACA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支架可靠性管理
    3.1 机械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
        3.1.1 液压支架全寿命阶段的划分
        3.1.2 液压支架经济性分析
        3.1.3 液压支架可靠性分析
    3.2 液压支架寿命状况模糊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分析
        3.2.2 指标权重确定
        3.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 可靠性管理具体措施
        3.3.1 前期管理
        3.3.2 中期管理
        3.3.3 后期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开发
    4.1 平台开发环境配置及工具介绍
        4.1.1 JDK与JRE的安装与配置
        4.1.2 Eclipse安装与配置
        4.1.3 Tomcat安装与配置
        4.1.4 MySQL数据库的配置
    4.2 平台分析
        4.2.1 平台可行性分析
        4.2.2 平台需求分析
    4.3 平台设计
        4.3.1 体系结构设计
        4.3.2 功能结构设计
        4.3.3 业务流程设计
        4.3.4 模块详细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分析
        4.4.2 数据表设计
        4.4.3 数据连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功能实现
    5.2 可靠性分析功能实现
        5.2.1 可靠性建模功能
        5.2.2 FMECA分析功能
        5.2.3 FTA分析功能
        5.2.4 FRACAS分析功能
    5.3 可靠性管理功能实现
        5.3.1 设计可靠性管理功能
        5.3.2 制造可靠性管理功能
        5.3.3 安装运行可靠性管理功能
        5.3.4 维护报废可靠性管理功能
    5.4 平台测试
        5.4.1 平台界面测试
        5.4.2 平台功能测试
        5.4.3 平台性能测试
        5.4.4 平台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
附录

(10)基于组态软件的支架电液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背景
        1.1.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煤矿液压支架工作原理及控制特性
        2.1.1 液压支架的基本组成
        2.1.2 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
        2.1.3 液压支架的工作特性
    2.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2.1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2 电液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要求
        2.2.3 井下主机设计要求
    2.3 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组态通信方式分析及软件总体设计
        2.3.1 系统组态通信分析
        2.3.2 CAN 总线通信原理及特性
        2.3.3 软件总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3.1 支架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
        3.1.1 支架控制装置的硬件总体构成
        3.1.2 支架控制器主机
        3.1.3 支架控制器
        3.1.4 传感器及电源
        3.1.5 电磁阀驱动器
        3.1.6 电缆系统
    3.2 支架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3.2.1 电液控制系统的软件功能
        3.2.2 通信任务设计
        3.2.3 键盘任务设计
        3.2.4 支架主机任务设计
        3.2.5 推移动作位移曲线
        3.2.6 立柱仿真曲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4.1 控制系统总体实现结构
    4.2 控制系统使用流程
    4.3 操作显示界面实现
        4.3.1 操作面板及各按键功能介绍
        4.3.2 电液控制器主界面及按键功能
        4.3.3 控制参数设计
    4.4 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现场应用特性
        4.4.1 CAN 总线通信现场应用
        4.4.2 电液控换向阀的实现及应用
        4.4.3 现场实际操作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采煤机喷雾双重过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化液过滤与泵站设备造型设计[D]. 陈金利.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2]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J]. 李伟,李硕.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3]高流态超早强注浆材料及其浆液扩散规律试验研究[D]. 郭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煤矿开采多参量光纤光栅智能感知理论及关键技术[D]. 梁敏富.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乳化液泵站电磁卸荷系统参数匹配特性研究[D]. 卢海承.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9(08)
  • [6]旋转细水雾降尘特性及实验研究[D]. 闫晶晶.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7]综采工作面水雾对呼吸性粉尘捕集作用研究[D]. 熊佳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8]支架运行自适应智能供液理论与技术研究[D]. 付翔.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液压支架可靠性工程平台建设[D]. 朱天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10]基于组态软件的支架电液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D]. 陈兴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采煤机喷淋双滤器的制作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