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一、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季为民,叶俊,刘博睿,李斌[1](2021)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文中提出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发展形成了体系化的新闻理论。文章从学术图谱、演进轨迹、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角度,综述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通过文献统计和关键词聚类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图谱;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从早期实践探索到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创新的演进轨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历经思想启蒙传播、新闻实践探索、理论曲折发展、体系创新突破的历史逻辑;诠释了从党性原则到政治家办报,从新闻宣传向新闻舆论演进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发展彰显了与时俱进、继承创新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从党报理论体系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再到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体系建构脉络。

朱鸿亮[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丁柏铨[3](2021)在《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史研究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舆论思想。从大的段落进行划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的舆论思想史宜分成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考察。百年来党的舆论思想主要内涵包括:获得对舆论的深层次认识,触及舆论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发挥舆论不可低估的作用,展开有效的舆论引导,实施有力的舆论监督,主动设置新闻舆论的议题,重视国际舆论和国际传播,增强干部群众政治上的免疫能力,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百年来党的舆论思想史呈现出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忠实继承、以人民利益至上为贯穿始终的红线、紧随时代与时俱进发展、充分体现问题导向意识等显着特点。研究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史所能获得的启示主要包括:始终坚持高举旗帜,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勉力实现守正创新。

银星[4](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文中指出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地市级党报是当地最大的主流媒体,其发展规模虽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然而地市级党报依然有着特有的地域性舆论引导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时,地市级党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受到了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如何提升自身的传播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和监督功能,对上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对下服务好人民群众,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的传播力发展现状分析,进而探索限制地市级党报传播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本文旨在帮助党报工作者正确认识和解决党报发展的困境问题。只有对传播力建设提出有效的提升方法,才能使地市级党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强“四力”的建设,从而使地市级党报在新时代不落后于其他媒体,始终占据“主流媒体”的位置。

张玉玲[5](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刘倩[6](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现象表达的意见、态度、情绪、信念等的综合体。舆论的分布十分广泛,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舆论传播机制也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国内舆论生态格局与国际舆论环境空前复杂,舆论一旦失控,民众思想陷入混乱状态,将对国家政治稳定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并就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舆论建设具有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探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首先从舆论的一般概念、特点及具有的功能角度,阐述了现代社会重视舆论治理和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广泛搜集、检索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书信等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包括舆论的本质是社会一般关系的鲜明表露,舆论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舆论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要坚持舆论斗争,以及社会主义要加强舆论建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透视出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具有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目标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个主要特征。最后,本文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与目前中国社会主义舆论建设面临的问题相结合,比如舆论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网络舆论安全危机,新媒体舆论异军突起,国际舆论生态的不平衡性等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具有的五大时代价值: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法治思维,完善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制度机制。第三,坚持融合传播,拓展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多重格局。第四,坚持人民中心,巩固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民众基础。第五,坚持风险意识,应对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国际挑战。

张冰[7](2021)在《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20世纪后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直接影响了以信息传递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交往和分享的程度被网络媒体无限放大。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也成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载体。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与其商品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商品化一方面加快了网络媒体由社会表层向深层空间延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却使其服务社会意识的本性发生逆转。被遗忘自身意识形态属性的网络媒体逐渐将人类打散成没有深度的碎片,帮助资本实现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网络媒体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问题,最终使人类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压制,在历时与共识层面消解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社会组织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与隐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力量消长进行准确把握,不仅可以借助其商品化进程对网络媒体的时空尺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提供重要依据与凭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与富有远见的指导了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为有效解决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钥匙。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媒体的重要论述作为探索化解两者矛盾现实途径的理论依据,对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撰写内容,论文主要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序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评析,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本章节首先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进行了溯源,即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意识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梳理,对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指明网络媒体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载体。而后分析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具体所指,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第三章主要对网络媒体的商品属性进行了阐释。这一章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首先从学理性视角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价值产生要素、价值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廓清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并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实现需要其进行产业化做了解释说明,对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了概括。第四章着重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矛盾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该章首先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与对立性进行了理论溯源。其次,探讨了二者统一性与对立性的现实表现,并论证其对立性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的严重威胁。最后,从网络媒体的本质、特殊地位与作用、特殊生产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方面指明坚持意识形态第一性原则是网络媒体实现“双性统一”的前提。第五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空间理论的角度,以资本、受众、从业者与政府同网络媒体关系的视角入手,探寻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维度上为正确处理网络媒体的矛盾关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章对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进行了分析。该章节首先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和政府相统一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把握好网络媒体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其次,与第五章相对应,从资本、受众、从业者和政府四个角度入手,在实践层面对平衡二者矛盾关系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马慧[8](2021)在《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短视频舆论监督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影像信息在新媒体时代重现魅力,简便短小、裂变式传播的短视频集视音频、文字于一体,聚集了大量公民群体的短视频平台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一大阵地,短视频以更便捷的方式反映公众的舆论呼声并帮助公民落实舆论监督的权利。高铁男子装病耍赖霸座、男子从武汉红会提走口罩称给领导、大连街道主任拒不配合防疫登记等短视频在全网引发舆论热议,短视频舆论监督也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型舆论监督形态。当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遭到冲击,多个议程的融合和碰撞是舆论场的常见状态,议程设置理论由此出现了新的进展,议题呈现方式的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而短视频的出现则加深了个体议程和社群议程对媒体议程、公共议程的影响。本文以议程设置功能的新发展为切入点,以短视频的舆论监督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短视频所引发的舆论监督的事件特点,以及其出现的新变化和原因,从而提炼出短视频发挥舆论监督效力的新模式,通过解读该模式来探究短视频舆论监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为增强其舆论监督效果提供参考。本文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67个典型的短视频舆论监督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从视频时长、信息源头、话题类别和事件等级四个方面对短视频舆论监督事件的特点进行总结。为作进一步研究,从所收集的67个事例中选取了事件影响力为较高热度和高热度的28个案例,对这种新型的舆论监督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转变的背景下,舆论监督事件的议题偏向不仅有所变化,监督效果也得到提升。短视频扩大舆论监督效力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是个体曝光视频引爆热点话题;二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扩散短视频议程;三是多方媒体联动增强舆论监督效果。但是短视频舆论监督受短视频真实性、舆论聚焦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来看,本文探索新媒体背景下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研究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所没有兼顾到的内容,尝试从议程设置功能的新进展,即在议程融合假设的视角下,探究短视频舆论监督的新变化,建构短视频舆论监督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意义。

周笑梅[9](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贾绍俊[10](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二、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学术图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阐释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研究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研究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演进轨迹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探索
    (四)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学术化学理化科学化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历史逻辑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启蒙与雏形
    (二)中国化与报刊实践: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党报逻辑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学习苏联: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曲折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政治导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
    (五)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创新
四、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实践逻辑
    (一)党性: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实践原则
    (二)政治家办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职业要求
    (三)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实践指向
五、结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体系建构
    第一,党报理论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史研究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相关概念辨析
二、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
        1.五四时期和建党初期是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的准备期
        2.大革命时期及大革命失败至中央苏区建立前是党的舆论思想继续发展期
        3.中央苏区时期是党在拥有中央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发展舆论思想的时期
        4.延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的高峰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主要内涵
    (一)获得对舆论的深层次认识
        1.李大钊认为“真正之舆论在乡间,不在都会”诚为不谬
        2.毛泽东提出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和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二)触及舆论所具有的深厚底蕴
    (三)发挥舆论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展开有效的舆论引导
    (五)实施有力的舆论监督
    (六)主动设置新闻舆论的议题
    (七)关注国际舆论和重视国际传播
    (八)增强干部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九)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的特点和研究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的鲜明特点
        1.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忠实继承
        2.以人民利益至上为贯穿始终的红线
        3.紧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发展
        4.充分体现问题导向意识
    (二)研究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史所能获得的启示
        1.始终坚持高举旗帜
        2.牢牢坚持党性原则
        3.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4.勉力实现守正创新

(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政治意义
        2.社会意义
        3.经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数据统计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4.问卷调查法
    (五)文献综述
        1.关于“传播力”的研究
        2.关于“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六)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概述
    (一)地市级党报概述
        1.地市级党报的概念
        2.地市级党报的特点
        3.地市级党报的功能
        4.地市级党报的发展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特殊性
        1.语言的特殊性
        2.文化的特殊性
        3.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三)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概念
        1.传播力
        2.地市级党报传播力
        3.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的构成指标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党报传播力状况分析
    (一)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能力分析
        1.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主体分析
        2.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内容分析
        3.乌兰察布日报社媒介运用分析
    (二)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效力分析
        1.问卷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问卷信效度检验
        4.传播效力分析
三、乌兰察布日报社传播力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基础建设力量不足
        1.发展资金受限
        2.人才资源缺乏
    (二)媒体融合程度较低
        1.地市级媒体相关政策空缺
        2.媒体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3.融媒体平台建设水平不足
        4.内容建设“拿来主义”明显
    (三)对外传播影响力有限
        1.媒体品牌开发不足
        2.报道特色难以突显
    (四)媒体传播要素分散
        1.区域品牌资源分散
        2.媒体资源整合不足
四、地市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的有关思考
    (一)明确地市级党报的发展方向
        1.坚持党报本质
        2.坚守以人为本
        3.依托区域特色发展
        4.走向产业化经营
    (二)开拓地市级党报发展思路
        1.转变发展理念,把握受众需求
        2.强化受众参与,提升内容生产力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横纵双向发展
        4.建设新媒体矩阵,打造传播力生态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乌兰察布日报社各传播平台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一、舆论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 舆论概念的界定
    (二) 舆论的主要特征
        1.公开传播性
        2.鲜明倾向性
        3.动态变化性
        4.相对独立性
    (三) 舆论的主要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4.社会功能
二、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工人运动发展需要马恩舆论思想提供科学指导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马恩舆论思想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 频繁的舆论斗争为马恩舆论思想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四) 自由的风气为马恩舆论思想成熟提供了有利环境
三、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舆论的本质是一般关系的鲜明表露
    (二) 舆论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1.舆论演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舆论表达与物质利益不可分割
        3.舆论变化与信息传递密切联系
    (三) 舆论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1.舆论是资产阶级稳固国家政权的工具
        2.舆论是政府权利行使的牵制器和探测仪
        3.舆论是推动社会改革的不竭动力
        4.舆论是执行社会审判的无形机构
    (四) 工人阶级要坚持舆论斗争
        1.唤醒工人阶级独立的政治意识
        2.积极开展深入持续的工人运动
        3.创办经营工人阶级的独立报刊
        4.广泛占领社会舆论的自由阵地
        5.积极争取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五) 社会主义必须加强舆论建设
        1.始终坚持遵循党的理论纲领为指引
        2.不断培养提升广大人民的政治素养
        3.全力营造自由的意见交换环境
        4.广泛搭建属于人民的舆论阵地
        5.坚决挣脱庸俗的舆论偏见
四、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二) 鲜明的阶级性与革命性
    (三) 目标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五、马克思恩格斯舆论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正确方向
        1.坚持舆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提高党媒的舆论引导水平
    (二) 坚持法治思维,完善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制度机制
        1.完善社会主义舆论保障与治理制度
        2.加强网络空间舆论治理
    (三) 坚持融合传播,拓展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多重格局
        1.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协同
        2.融入社会主义舆论的民间阵地
    (四) 坚持人民中心,巩固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民众基础
        1.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舆情共鸣机制
        2.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舆论素养
    (五) 坚持风险意识,应对社会主义舆论建设的国际挑战
        1.打造强大影响力的外宣舆论阵地
        2.提升中国舆论软实力
        3.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序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
    2.1 意识形态及其载体的发展变化
        2.1.1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2.1.2 意识形态载体的发展变化
        2.1.3 意识形态新载体:网络媒体
    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基本特征
        2.2.1 导向性和凝聚性
        2.2.2 虚拟性与现实性
        2.2.3 多元性和自由性
        2.2.4 全球性和民族性
        2.2.5 公共性和政治参与性
    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功能
        2.3.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2.3.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2.3.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2.4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机制
        2.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要素
        2.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方式
3.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学理意涵
        3.1.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
        3.1.2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要素
        3.1.3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方式
    3.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
        3.2.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
        3.2.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作用
        3.2.3 正确运用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3 网络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回溯
        3.3.1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起步
        3.3.2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进程
        3.3.3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新态势
4.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关系的表现
    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
        4.1.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理论溯源
        4.1.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现实表现
        4.1.3 意识形态性第一性是网络媒体“双性统一”的前提
    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对立性
        4.2.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缘起
        4.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表现
        4.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影响
5.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5.1 网络媒体受制于资本的双重逻辑
        5.1.1 资本的双重逻辑
        5.1.2 资本与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5.1.3 网络媒体中资本双重逻辑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5.2 民众责任意识与自觉性的降低
        5.2.1 民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转换
        5.2.2 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5.2.3 民众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5.3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失却
        5.3.1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5.3.2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薄弱
        5.3.3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市场思维发生偏差
    5.4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5.4.1 网络媒体空间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5.4.2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
        5.4.3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滞后性
6.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6.1 处理二者矛盾应掌握的原则
        6.1.1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
        6.1.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6.1.3 市场与政府统一原则
    6.2 处理二者矛盾的途径
        6.2.1 提高行业主体责任意识
        6.2.2 提高社会民众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6.2.3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
        6.2.4 依法管网,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
7.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短视频舆论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舆论监督的相关研究
        1.2.2 短视频及短视频舆论监督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与创新点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创新点
2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相关学理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短视频的概念
        2.1.2 短视频的特点
        2.1.3 舆论监督的概念
        2.1.4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内涵
    2.2 短视频舆论监督事件概览
    2.3 短视频舆论监督事件特点
        2.3.1 现场围观者成重要信息来源
        2.3.2 热议话题以党政作风类为主
        2.3.3 监督事件影响力多为一般型
3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演变及其生成原因
    3.1 议程设置理论的新进展
        3.1.1 个体议程:简短影像呈现议程
        3.1.2 社群议程:移动平台凝聚力量
        3.1.3 媒体议程:多媒体扩大影响力
    3.2 短视频舆论监督出现的变化
        3.2.1 短视频平台构筑舆论场地
        3.2.2 短视频加速舆论监督进程
        3.2.3 短视频拓展舆论监督要素
    3.3 短视频舆论监督生成的原因
        3.3.1 短视频“下沉”用户
        3.3.2 “把关人”机制失效
        3.3.3 公众增强“公民意识”
4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模式及效果分析
    4.1 短视频舆论监督模式的框架
    4.2 短视频舆论监督模式的构建
        4.2.1 个体议程:曝光视频引爆热点话题
        4.2.2 社群议程:意见领袖扩散视频内容
        4.2.3 媒体议程:媒体联动增强监督效果
    4.3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效果——以“大连‘卢书记’事件”为例
        4.3.1 事件回顾
        4.3.2 效果分析
5 短视频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1 短视频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5.1.1 个体议程阶段:谣言频出,“搭便车”乱象
        5.1.2 社群议程阶段:焦点涣散,事件泛谈
        5.1.3 媒体议程阶段:内容同质化,缺乏人文情怀
    5.2 短视频舆论监督的应对策略
        5.2.1 公众:自觉提升素养,合理呈现良性议题
        5.2.2 短视频:做好内容把关,营造清朗的舆论阵地
        5.2.3 媒体: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力
        5.2.4 政府:加强制度监管,做好政策性引导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短视频舆论监督事件基本情况
附录2:短视频舆论监督事件特点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四、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三)比较研究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有待改善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三)制度供给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J]. 季为民,叶俊,刘博睿,李斌.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1(04)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史研究论纲[J]. 丁柏铨. 中国出版, 2021(12)
  • [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市级党报传播力研究 ——以乌兰察布日报社为例[D]. 银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刘倩. 延安大学, 2021(11)
  • [7]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D]. 张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短视频舆论监督研究[D]. 马慧.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9]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