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2000-2002年度好消息奖获奖作品

《中国保险》2000-2002年度好消息奖获奖作品

一、《中国保险》2000-2002年好新闻获奖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任慈[1](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肖红丹[2](2014)在《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报刊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由于其一直存在于企业内部,发行量不大,很少为大众认识。建国后由于企业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党对于各类报刊的重视,相关部门逐渐加强对企业办报刊的管理,报刊工作者们也开始加强对它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起,企业报刊在沟通信息、培养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企业掀起创办企业内部报刊的热潮。虽然企业报刊由来己久,相关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对企业报刊的研究存在很大问题——研究缺乏系统化,这导致企业报刊的发展历史和脉络不清晰,人们对企业报刊的认识大都是间断的、不全面的。所以针对以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追溯企业报刊的发展轨迹、澄清各个时期企业报刊的发展状态,对于企业报刊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大有裨益。理不清历史则看不清未来。随着企业报刊的数量日趋庞大,质量逐渐提高,很多企业己不满足于让企业报刊仅仅在内部发行,逐渐露出让企业报刊“跨出企业,走向市场”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渐深,企业报刊也在加快报刊电子化、数据化的进程,企业报刊的电子版、网络版不断代替纸质版。在这种形式下,很多人乐观地认为网络化给企业报刊的市场化之路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网络带给企业报刊的影响有多大?企业报刊走向市场到底能不能成功?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慎重地给出答案。本文探究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期望人们对不同时期的企业报刊产生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二是,通过阐述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回答企业报刊市场化的相关问题,从而探索适合我国企业报刊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因此,本文针对以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构思成文,以研究各个时期的企业报刊发展情况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建国前的企业报刊、1949年至1996年的企业报刊、民营企业报刊的发展以及网络化对企业报刊的影响。同时,明确指出了目前企业报刊发展存在的定位等问题并且探讨企业报刊市场化的可能性。最后,为了探索适合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道路,文章研究了西方定制出版物的发展模式,以期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中获得启示,为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指导。

许倩倩[3](2014)在《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绩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发展及经济增长绩效,重点是在阐述两国各自创新经济发展及绩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于两国创新经济的描述主要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主线,而创新经济绩效主要研究创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中国和俄罗斯致力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经济相关理论及熊彼特创新经济理论模型,并以技术创新学派、制度创新学派、技术和制度创新综合学派、国家创新系统为主线分析了创新经济理论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技术创新、创新制度以及创新经济绩效三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的发展予以阐述,阐述以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和创新制度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发展路径的相关分析为起点,在对两国各自创新经济的发展进行详细研究后加以比较分析和总结。在技术创新方面,分别对中俄两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中国和俄罗斯在发展技术创新方面的异质特点和共通之处。在创新制度方面,分别从两国创新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创新政策、创新政策的推进方法和推进效果的角度加以阐述并比较分析创新政策效果,总结出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在中国和俄罗斯创新经济绩效研究方面,运用了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由于数据收集和样本大小的限制,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国和俄罗斯技术创新绩效时构建了两种不同模型。从中国技术创新绩效的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结论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成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显着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俄罗斯进行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时,采用俄罗斯国内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其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并通过检验和分析建立了反映变量间长期关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俄罗斯技术创新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中,技术创新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放大作用,技术创新因素的变动可以引发数倍的经济增长效用。在制度创新绩效方面,由于在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变量的设定时实现了中俄两国变量和数据的对称性,因此将两国的制度创新绩效放在同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即基于AATLAB的相关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作为制度创新对象的创新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政府研发投入、教育领域的推进政策、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比较分析中俄两国在以上几方面的制度创新绩效。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经济绩效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利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和研究,本文得出了发展创新经济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它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在向创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处理好创新经济与制造经济、创新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结论,总结出在创新经济发展中,推动技术创新是推动两国创新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发展创新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技术创新发展绩效直接决定着创新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创新制度政策对于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向创新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与转型实现途径决定了创新经济发展绩效。发展创新经济并使之成为经济转型的长期战略和最终目标,这不仅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必然选择,也可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参考和借鉴。

黄晓琴[4](2014)在《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经济报道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多彩。报道内容也从只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作,到具体某个产业贸易动向、行业动态甚至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联动效应,经济报道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特别是记录了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轨迹。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实际上蕴含诸多经济脉络,它涉及产业需求、经济政策甚至国家利益,要深刻阐释、准确把握,媒体要按照经济常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去仔细观察,还要树立科学发展和经济安全意识,复杂的问题被放在全球视野中进行观察和全面分析。深层次体现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都需要用宏观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新的视角展现问题。让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新时代媒体的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考量标准。本文将媒体的该种能力归结为一种思维,即宏观思维,指经济报道的对象被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新闻价值和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为此,经济报道要敏锐地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具备对经济现象发展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本文所选的《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是三份极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因此用来做国内与国外、党报和商业报的对比,这三份报纸对经济的报道不仅仅是公告政策,而是立足全局、放眼全球,对影响全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三份报纸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近十年来在经济报道中体现出的宏观思维特征,以及它们近十年来宏观思维的表现方式。虽然三家报纸的性质不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它们都在重大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上费尽心思,报道的主动性也在逐步增强,新闻的表现形式已然丰富等等。对这种共性的分析,可以找出经济报道中宏观思维的形成规律,从而梳理出宏观思维表现的脉络,期望能为财经类媒介经济报道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借鉴意义。

李福荣[5](2012)在《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发展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传媒资本运营是传媒产业活动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融资手段,可以用少量的国有资产来控制、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扩大我国媒体经济实力,用于媒体迅速发展,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它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传媒产业通过参与资本运营,能够切实促进机制改革,突出自身的产业功能。首先,传媒产业更加重视经营,国内一些媒体已进行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分开,经营部门与采编部门分家,实现社长加总编加总经理“三架马车”,而不再是传统的社长加总编“二人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防止经营管理和新闻宣传中的腐败行为,另外一方面去充实经营队伍。其次,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创新精神,建立一种新型合理的分配制度。全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条件。第二部分从传媒资本的涵义、传媒资本运营的涵义、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策略三部分概述了传媒产业及其资本运营理论。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其次,阐述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有利因素。最后,指出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本运营的障碍是新闻媒体产权不清是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第四部分主要探索了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发展模式。提出应该从以下六点入手来发展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分别是:转变观念,让民营影视摆脱“小打小闹”;完善产权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产权结构;从宏观上让传媒集团实现资本运营;大力开展传媒产业无形资产;引入资本加强传媒产业发展;传媒产业规范化。第五部分以山东省淄博市广播电视集团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张莹莹[6](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吕艺观[7](2009)在《关于中·日“共生”一词的考察 ——从语言文化的视点出发》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学上“共生”一词,是指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一般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相互有利的关系。然而,“共生”一词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学领域。在日本,“共生”一词俨然成了新时代的流行语,如“人与自然的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男女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可以说,“共生”一词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共生”一词也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共生”一词的统计分类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从统计数字上可知,“共生”一词在日本的使用范围比在中国广泛得多,如“男女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与外国人的共生”等等,就是中国的类别中不曾见到的。(二)“共生”具有两义性,即生物学上的共生以及社会学上的共生。在日本,二者被明确区分开来,并用不同的英语来表现。前者用“共栖”(symbiosis)表示,后者则用“共生”(conviviality)来表示。另外,还出现了日语罗马字的标记kyosei。而在中国,共生虽然也具有两义性,但是并没有使用不同的标记方式来明确区分。(三)本文将“共生”定义如下:“共生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通过一起生活/存在,获得对彼此都有利的关系。”(四)“共生”一词的汉字表记最早见于尚书:“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意思是,桑和谷合在一起生长是不正常的现象。就“合在一起生长”来看,同现代生物学上“共生”的含义是相同的。(五)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得不涉及到环境伦理的两大思潮,即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显然已不适用当今世界,而自然中心主义又有其矛盾之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协调了这一矛盾。而“天人合一”又与当今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具有传承关系。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8](2008)在《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月11日,国务院设立侨务办公室,廖承志任主任。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领导中国新闻社,做好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文字、图片及声像、影视宣传工作。"2月6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晚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它标志着电视文艺的复兴。

覃圣云[9](2006)在《南国今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报业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但长期以来,报业间的竞争多是停留在报纸内容的扩充、版面的创新等表象的竞争层面上,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而失去竞争力。如今,报业战略层面的理念开始为报业领导者所重视。 本论文希望通过对南国今报这一后发都市报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在对该媒介组织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进行调研、解读、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南国今报内部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优势,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多种分析方法和新闻、出版、经济等多种学科知识,确立南国今报的使命及定位,在解决南国今报所面临的“成长天花板”问题的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同类地域性都市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以及所运用的理论方法。第二章,回顾南国今报的发展历程,运用PEST分析法,对影响南国今报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南国今报所处的行业市场进行分析,并运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对行业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从品牌资源、组织结构、新闻策划、人力资源、广告策略、发行渠道6个方面分析南国今报的内部资源。第五章,通过SWOT分析方法,提出南国今报“担当桂柳方言地区强势主流媒体”的使命,制定南国今报“5年内成为桂中、桂北地区发行量最大报纸”的发展战略目标,并指出战略实施的关键措施应从品牌运营、新闻创新、人才开发、有效发行四个方面进行。

赵俊华[10](2006)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至今我国已正式组建成立40家报业集团。作为欠发达西北地区首家和唯一的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在创办子报、组建报业集团、强化采编业务、人事改革和建立激励机制、运用传媒新技术等诸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欠发达地区报业集团的突破性改革及成效看,尚未取得开创性的成果,而其发展和运营状况、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无疑更加贴近广大欠发达地区报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翔实、细致的分析,可以为其自身及欠发达地区的其他报业实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决策参考,也给欠发达地区报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本文主体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传媒结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采编业务、技术实力、发行实力等六个方面描述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现状;第二部分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运营状况进行了概略评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指出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需要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环境,在体制改革上应积极重塑市场主体,对外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地域的限制,跨媒体跨行业开展多种经营,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同时深化采编改革,提高办报水平,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全员素质,并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建设数字报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这种双向发展思路,是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欠发达地区报业实体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保险》2000-2002年好新闻获奖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保险》2000-2002年好新闻获奖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企业报刊概论
    2.1 企业报刊概念界定
    2.2 企业报刊相关概念辨析
        2.2.1 企业报刊和报刊企业
        2.2.2 企业报刊与大众报刊
第三章 近代企业报刊概况
    3.1 外商创办的企业报刊
        3.1.1 《北清烟报》与《英美烟公司月报》
        3.1.2 柯达(中国)公司创办的企业报刊
    3.2 资产阶级自办企业报刊的实践
        3.2.1 企业报刊产生的现实条件
        3.2.2 典型企业报刊举例
    3.3 小结
第四章 建国初期至1996年的企业报
    4.1 1949年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企业报刊初步发展
        4.1.1 企业报发展情况
        4.1.2 企业报的形式和内容
        4.1.3 企业报发展的原因
    4.2 1956年至“文革”结束——企业报刊在挫折中前进
        4.2.1 企业报发展情况
        4.2.2 企业报报道内容
    4.3 改革开放新时期至“十四大”——企业报刊迅猛发展
        4.3.1 企业报数量剧增
        4.3.2 企业报质量提高
        4.3.3 企业报交流和研究增多
    4.4 国家对企业报的整顿工作
    4.5 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民营企业报刊的发展
    5.1 企业报刊的繁荣及职能分析
        5.1.1 企业报刊的迅速发展
        5.1.2 企业文化理论对企业报刊发展的影响
        5.1.3 企业报刊功能总结
    5.2 企业报刊发展现状与趋势
    5.3 企业报刊发展中的问题探究
    5.4 小结
第六章 英美定制出版及其引发的思考
    6.1 定制出版界定
    6.2 定制出版发展概述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3)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绩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创新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与评价
    第一节 创新经济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经济
        2.1.2 技术创新
        2.1.3 制度创新
        2.1.4 创新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创新经济的理论演进
        2.2.1 创新经济的理论模型
        2.2.2 创新经济的理论演进
    第三节 创新经济理论的评价与本文的研究切入点
        2.3.1 创新经济理论的评价
        2.3.2 本文的研究切入点
第三章 创新经济的实践演化与特点
    第一节 创新经济的实践特征
        3.1.1 创新经济的经济效应分析
        3.1.2 创新经济的实践特征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推进过程与特点
        3.2.1 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3.2.2 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产业革命
        3.2.3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推进过程与特点
        3.3.1 创新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3.3.2 技术创新制度
        3.3.3 技术创新制度重点的转变——从科学制度到创新制度
第四章 中俄创新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比较
    第一节 中国技术创新过程
        4.1.1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概述
        4.1.2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4.1.3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技术创新过程
        4.2.1 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概述
        4.2.2 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4.2.3 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前景
    第三节 中俄技术创新的异同
        4.3.1 中俄在技术创新发展背景上的异同
        4.3.2 中俄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上的异同
        4.3.3 中俄技术创新发展实现路径的异同
第五章 中俄创新经济中的创新制度比较
    第一节 中国创新制度的演进
        5.1.1 中国创新制度的演进
        5.1.2 中国创新制度的推进方法
    第二节 俄罗斯创新制度的演进
        5.2.1 俄罗斯创新制度的演进
        5.2.2 俄罗斯创新制度的推进方法
    第三节 中俄创新制度的异同点
第六章 中俄创新经济发展绩效比较
    第一节 中俄技术创新绩效比较
        6.1.1 中国技术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6.1.2 俄罗斯技术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6.1.3 中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第二节 中俄制度创新绩效比较
        6.2.1 中俄制度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6.2.2 中俄制度创新绩效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范围及研究空间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大财经报纸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解析
    一、 宏观思维在经济报道中的表现方式
        (一) 宏观思维的全局性
        (二) 宏观思维的系统性
        (三) 宏观思维的层次性
    二、 宏观思维在《经济日报》报道中的表现
        (一) 报道形式的整体性
        (二) 新闻策划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 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前瞻性
    三、 宏观思维在《中国经营报》报道中的体现
        (一) 全景式报道
        (二) 延伸性报道
        (三) 以小见大的手法
    四、 宏观思维在《金融时报》报道中的呈现
        (一) 全球化视角
        (二) 注重平衡性
        (三) 透彻的深度财经分析
第三章 三大财经报纸宏观思维的对比分析
    一、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营报》的传播功能比较
    二、 《经济日报》与《中国经营报》的宏观思维比较
        (一) 案例分析
        (二) 两报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异同
    三、 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中西比较
        (一) 中国经营网的报道
        (二) FT 中文网的报道
        (三) 中西财经报道宏观思维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延伸思考
    一、 全球视野本土取胜
    二、 合理搭建媒介框架
    三、 报道采用多维视角
        (一) 纵向视角: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二) 横向视角:立足于多元的现实环境
        (三) 前瞻视角:实现超前和准确预测
    四、 记者的新闻素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附录 B:调查问卷

(5)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发展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条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传媒产业及其资本运营理论概述
    2.1 传媒资本的涵义
    2.2 传媒资本运营的涵义
    2.3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策略
        2.3.1 传媒产业的兼并策略
        2.3.2 传媒产业的收购策略
        2.3.3 传媒产业的重组策略
        2.3.4 传媒产业的联合策略
第3章 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分析
        3.1.1 报业改革:风起云涌
        3.1.2 广播电视业:资本运作初见成效
        3.1.3 期刊业:由发行主导型向广告主导型转型
    3.2 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有利因素
        3.2.1 有效融资为传媒产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基础
        3.2.2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能够有效促进传媒的机制改革
        3.2.3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
        3.2.4 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可以促进行政调控能力
    3.3 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3.3.1 传媒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体制瓶颈
        3.3.2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3.3.3 资本运营的障碍是新闻媒体产权不清是传媒产业
        3.3.4 核心竞争力不足影响传媒机构的发展
第4章 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发展模式探索
    4.1 转变观念,让民营影视摆脱“小打小闹”
    4.2 完善产权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产权结构
    4.3 从宏观上让传媒集团实现资本运营
    4.4 大力开展传媒产业无形资产
    4.5 引入资本加强传媒产业发展
    4.6 传媒产业规范化
第5章 实例分析——以山东省淄博市广播电视集团为例
    5.1 树立新的经营理念
    5.2 建立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
    5.3 抓好网络建设
    5.4 在宣传上实施“首席制”
    5.5 加强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意识
    5.6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5.7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与资本运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7)关于中·日“共生”一词的考察 ——从语言文化的视点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Abstract
第一章序论
    1.1 本研究の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の构成
第二章先行研究
    2.1 日本における「共生」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2 中国における「共生」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第三章中日「共生」という言叶の沿革と异同
    3.1 中日における「共生」という言叶の変迁と类别
    3.2 中日における「共生」の异同
第四章中 日における「共生」の内実
    4.1 「共生」の辞书的意味
    4.2 「共生」 「共栖」 「共存」
    4.3 「living-together」「Symbiosis」、「Conviviality」、「Kyosei」
    4.4 本研究の定义づけ
第五章「人と自然との共生」の再検讨
    5.1 「共生」の初出
    5.2 「天人合一」から见た人と自然との共生思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付録
谢辞

(9)南国今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国今报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2.1 世界报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2.2 我国报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2.2.1 我国报纸出版业的基本格局
        2.2.2 我国报纸出版业的发展态势
        2.2.3 我国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2.4 我国报业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都市报发展现状
    2.4 南国今报发展历程
    2.5 南国今报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PEST分析
        2.5.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2.5.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2.5.3 技术环境分析
        2.5.4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第三章 南国今报行业市场分析
    3.1 广西报业市场概况
        3.1.1 广西报业市场概况
        3.1.2 广西报业市场竞争格局
    3.2 南国今报覆盖及辐射区域市场分析
        3.2.1 报业市场总量分析
        3.2.2 报业市场结构与竞争分析
        3.2.3 南国今报未来发展区域——桂林市场简要分析
    3.3 南国今报行业竞争分析(“五力”模型)
        3.3.1 购买者作用力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3.3.3 替代品威胁分析
        3.3.4 竞争对手情况
        3.3.5 供应方力量分析
第四章 南国今报内部条件分析
    4.1 品牌资源分析
    4.2 组织结构分析
    4.3 新闻策划分析
    4.4 人力资源分析
    4.5 广告策略分析
    4.6 发行渠道分析
第五章 南国今报发展战略与关键措施
    5.1 南国今报SWOT分析
        5.1.1 潜在外部机会
        5.1.2 潜在外部威胁
        5.1.3 潜在内部优势
        5.1.4 潜在内部劣势
    5.2 南国今报的战略匹配及使命制定
        5.2.1 南国今报的战略匹配
        5.2.2 南国今报的使命制定
    5.3 南国今报发展战略目标制定
    5.4 南国今报战略实施的关键措施
        5.4.1 品牌运营措施
        5.4.2 新闻创新措施
        5.4.3 人才开发措施
        5.4.4 效益型发行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传媒结构状况
    第二节 经营管理状况
    第三节 人力资源状况
    第四节 采编业务状况
    第五节 传播技术实力
    第六节 发行实力状况
第二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运营状况的概略评估
    第二节 影响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制约发展的内部问题
第三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 重塑市场主体 推行体制转换
    第三节 拓宽融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第四节 突破地域限制 积极向外发展
    第五节 跨媒体跨行业 开展多种经营
    第六节 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运行效率
    第七节 深化采编改革 提高办报水平
    第八节 完善用人机制 提高全员素质
    第九节 先进技术推动 建设数字报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成果

四、《中国保险》2000-2002年好新闻获奖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D]. 肖红丹. 山东大学, 2014(10)
  • [3]中俄创新经济发展及其绩效比较[D]. 许倩倩. 南开大学, 2014(04)
  • [4]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D]. 黄晓琴. 中南民族大学, 2014(05)
  • [5]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及发展模式探索[D]. 李福荣.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8)
  • [6]《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7]关于中·日“共生”一词的考察 ——从语言文化的视点出发[D]. 吕艺观.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8]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 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2008
  • [9]南国今报发展战略研究[D]. 覃圣云. 广西大学, 2006(01)
  • [10]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D]. 赵俊华.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中国保险》2000-2002年度好消息奖获奖作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