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一、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坚[1](2019)在《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的运动学变化,了解骨盆峰值变形和终末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侧方撞击下骨盆变形和应变、应力分布的特点,探寻血管损伤发生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将3具带有盆周软组织的尸体骨盆标本进行CT扫描后取端坐位置于水平撞击台上。质量22.1kg的撞击头自左向右分别以5.2 m/s,4.0 m/s和4.8 m/s的速度撞击骨盆。使用高速运动捕捉系统记录骨盆各标志点的运动数据,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发生的变形。撞击完成后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CT扫描,把撞击前、后的CT结果和解剖发现相互比对。基于骨盆CT数据构建骨盆有限元模型。根据现场试验的设定条件和观测记录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进行骨盆侧方撞击试验的有限元仿真试验。提交运算后观察撞击过程中骨盆的变形和应变、应力的分布传导情况。基于解剖观测和CT影像测量的结果构建髂内动脉有限元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技术对处在血流冲刷状态下的髂内动脉进行模拟,了解血流状态,观察髂内动脉血管壁的变形和应变、应力的分布传导情况。结果现场试验观察到,整个撞击过程可以分为压缩和回弹两个过程。压缩过程又可以分为前期撞击头接触骨盆的加速损伤阶段和后期骨盆接触挡板后的减速损伤阶段。骨盆主要的变形和骨折都发生在减速损伤阶段。撞击中骨盆的峰值压缩可以达到撞击后影像表现的2倍以上。撞击后解剖发现,骨盆发生了B2.2型骨折,髂内动脉及分支有挫伤痕迹。骨盆侧方撞击仿真试验揭示,减速损伤较加速损伤会造成更大范围和更严重的结构破坏。同一撞击过程中,骨盆和血管的损伤主要发生在减速阶段。骨盆的几何空间构型是决定应力、应变分布的基础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骨折的高发区域。侧方撞击中,骶髂关节、弓状线起始部、骶骨翼斜坡、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外板、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是骨骼应力、应变集中的部位。盆底软组织-骨骼界面存在的巨大的剪切力和应变,比骨盆其余部位的应变高1-3个数量级,可能是造成髂内动脉及分支在骨盆骨折时受损的重要原因髂内动脉有限元分析提示,髂内动脉自身空间构型和血流的作用共同导致了髂内动脉较髂外动脉承受更大的应力和应变,管腔内血液流速和压强更高,湍流更强,更容易产生血管壁内膜损伤和组织变性。臀上动脉起始点至其绕过坐骨大切迹一段、骶外侧动脉起始段和髂腰动脉起始段是3个最容易发生损伤的区域。结论1.骨性骨盆的应变、应力分布,盆底软组织与骨骼间的剪切、拉伸运动,臀上动脉的空间构型和血流作用,共同导致了臀上动脉在侧方撞击骨盆时更加容易破裂出血。2.在盆周软组织的强大回弹力作用下,伤后骨盆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的骨折移位远小于骨折发生时的移位,可以不到峰值移位的一半。3.临床医生在接诊骨盆骨折的患者时,不能简单地根据影像资料上骨折的移位程度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和预测可能的出血量;在探查止血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只冲着骨折线去寻找血管破口。劳动保护和汽车安全领域的管理者与研究者们,在骨盆骨折的被动防护方面应更加关注减速损伤的防护。

吴泽海[2](2015)在《同种异体接骨板联合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材料广泛运用在骨科手术中,却依然存在应力遮挡、需二次手术等不足。选择恰当的内置物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不然非常容易造成手术失败。同种异体骨接骨板联合可吸收材料固定骨折,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上述问题,因此,开展同种异体骨接骨板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本文构想用骨板联合可吸收材料治疗股骨干骨折。作者应用逆向工程技术、断层摄影技术模拟手术过程建立了两种分别用可吸收螺钉和钛合金螺钉固定接骨板的骨折固定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比较两种模型中每个部件的应力、应变,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没有过大差别,为体外试验提供了一定依据。在有限元的基础上,利用羊股骨制作了可吸收螺钉固定组、可吸收螺钉加捆绑带固定组、钛合金螺钉加捆绑带固定组三种模型。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分别对三组模型施加了轴向压缩、冠状面三点弯曲、矢状面三点弯曲三种载荷。结果显示可吸收螺钉加捆绑带相比可吸收螺钉固定,能承受更大载荷,满足动物实验的强度需要,为异体骨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进一步安全、可靠及科学性地应用提供了依据。

田文君[3](2013)在《股骨干骨折76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其中A组25例,采用夹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B组26例,采用角翼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C组患者25例,采用锁式髓内针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3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应用锁式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显着高于其他2组,并且卧床时间大大缩短,恢复情况较好;夹质钢板方法治疗卧床时间长,恢复情况最差。结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医师要对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分析,采取最佳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提高医疗安全性。

姚占川[4](2011)在《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试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模型中的手动加压及机械加压情况下的生物力学指标,对比其与静力交锁髓内钉之间的差异,总结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使用16具成人股骨标本,剔除肌肉组织,大体观察、X线摄片排除骨病及其他骨病,先测试完整股骨的应变并记录,以线锯自股骨中段锯断股骨制作成股骨横断骨折模型。分为两组,每组8具,分别使用史塞克公司生产的普通静力髓内钉及具有双动力加压作用的交锁髓内钉固定。在骨折端附近粘贴电阻应变片,上下两端分别以自凝牙托粉浇铸为相互平行的固定托,消除断端蠕变后,测试两组模型在0500N轴向载荷的手动加压过程中骨折断端应变及位移变化,完成手动加压后,测试静力以及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扭转和三点弯曲参数。然后,对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轴向机械加压,测试其5004000N轴向载荷下骨折断端应变及位移变化,并计算其应力遮挡率,分析力学结果差异,评价其意义。结果:在手动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的骨折模型其骨折端在轴向压缩方向上产生的应变及位移大于普通静力髓内钉(P<0.05),从而促使骨折端紧密接触。静力髓内钉组和双动力交锁髓内钉组在扭转和三点弯曲实验过程中各力学参数无统计差异(P<0.05)。在机械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骨折模型其轴向压缩方向产生的应变小于静力髓内钉组(P<0.05),位移则与之相反。而且静力交锁髓内锁钉在机械加压过程中随着载荷增大,锁钉发生剪切变形较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早。结论: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手动加压过程使骨折端紧密接触,提供稳定、可靠的力学传导环境,其与静力交锁髓内钉组在扭转和弯曲力学性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其动力化设计增加了经骨折端的应力传导,并减少了锁钉剪力。

汪方[5](2008)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骨折的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适应症和疗效等进行研究,探讨这种固定模式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技术细节,为特定类型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处理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应用解剖学研究:对髋臼上外固定支架置钉技术进行体表定位、入路解剖和钉道解剖学研究;2、实验生物力学研究:构建骨盆骨折模型,采用电阻应变分析、数字散斑分析、刚度分析等技术,比较不同固定方式重建骨盆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特点。3、有限元研究:构建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固定方式重建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4、临床研究:对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固定的临床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总结手术适应证和技术细节。结果:临床解剖学研究:1、通过干燥骨盆标本对髂前下棘的形态和体表定位进行测量。提示髂前下棘横径小于矢径,男性横径为12.23±1.91mm,女性为11.05±1.56mm,横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面上男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9.49±7.66mm,内侧21.79±6.48mm;在耻骨结节上方51.70±9.31mm,外侧67.74±5.36mm。冠状面上女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3.74±8.89mm,内侧16.86±8.92mm;在耻骨结节上方43.93±9.04mm,外侧70.16±6.39mm。2、通过防腐骨盆标本对髂前下棘区置钉的入路进行解剖测量。提示股外侧皮神经距离髂前下棘外侧男性为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外侧男性为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男性为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70)。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男性为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6)。3、通过切割骨盆标本对钉道的形态和毗邻主要结构进行解剖研究。提示男性钉道长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前中线距离和后中线距离平均值女性分别大于男性0.7mm和9.5mm。本研究中将钉道平均分成5个区域,提示由前至后骨质厚度逐渐增加,女性骨盆骨质厚度均小于男性。一区域与髋臼边缘的距离为22.54±4.94mm,二区在弓状线上方,三区域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受到的损伤可能性较大。第四区域后即达骶髂关节部位。生物力学实验研究:1、构建Tile B1a型骨盆骨折模型,比较髋臼上外固定支架、髂骨翼外固定支架、耻骨联合钢板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发现骨盆前方稳定性重建后,骶髂关节内旋压缩作用有不同程度增加。髂骨翼支架对骨盆前方的稳定性控制与髋臼上支架接近,而对于骨盆后方稳定性重建上髋臼上支架优于髂骨翼支架。2、构建TileC1-2a1型骨盆骨折模型,比较骶髂螺钉、跨骶骨锁定加压钢板、骶髂螺钉结合跨骶骨锁定加压钢板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发现对于C1-2a1型骨折,应结合骶髂关节关节脱位和髂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技术,跨骶骨LCP钢板通过跨骶骨的方式固定骨折线后方髂骨提供了“张力带”固定的效应。其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纯骶髂螺钉固定,骶髂螺钉附加LCP的固定方式能进一步增强LCP固定的稳定程度,但作用并不显着。三维有限元研究:构建包含韧带结构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仿Tile B1型骨盆骨折工况。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进行模拟加载。比较髋臼上外固定支架(SA)、髂骨翼支架(IW)、耻骨联合固定(PS)等三种固定类型的生物力学特点。X轴位移值可见PS工况与IS最为接近,而IW工况与FS最为接近,SA处于PS与IW工况之间。说明耻骨联合部位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控制水平方向的位移。各工况在Y轴位移值较为接近,并且没有如X轴的明显规律。Mises应力云图显示髂骨翼支架主要通过直接将健侧应力传导到患侧髂骨翼,而不是恢复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发挥固定骨盆的作用。髋臼上支架一方面将健侧应力直接传导到患侧髋臼上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骶髂关节的应力传导。由于髋臼上骨质厚实,可置入较粗固定钉安全性较好。临床研究:对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固定的12例病例进行平均6.3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40-120分钟),没有患者术中输血,平均出血量80-400ml。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11周(6-16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19周),术后4周可部分负重,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锁定钢板固定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随访满意,手术时间和创伤也控制到有限范围。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并且对后方骶髂关节稳定性重建有一定作用,生物力学性能总体优于传统的髂骨翼支架,是B1型骨盆骨折的良好固定方式。手术医师应熟悉髋臼上方置钉的外固定相关解剖和操作,以在急诊条件下也能迅速实施手术。对于C1-2a型骨盆骨折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优于单纯骶髂螺钉,是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重建手段。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以简单的操作,较小的创伤迅速达到稳定,为不稳定骨盆骨折提供了一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微创手术选择。

张海波,张世清[6](2006)在《逆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R IIN)内固定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10月2005年1月使用R IIN治疗37例(39肢)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开放性骨折8肢,闭合性骨折31例,均行静力固定。[结果]随诊824个月,平均15个月。发生浅表感染2肢。39肢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920周,平均15周。无深部感染、畸形愈合、主钉及锁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M erchan功能评定优良率94.9%。[结论]R IIN内固定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骨折愈合率高且并发症少,严格操作规程和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杜世斌,李传富,陈忠海[7](2003)在《410例四肢多发骨折及脱位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张海波,张培勋,贾思明,苏振炎,马守战[8](2003)在《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文中认为 自1995年6月~2002年1月,采用T形外固定架、异形钢板、双钢板、95°角翼钢板及带锁髓内钉治疗未波及胫骨平台的胫骨近侧于骺端骨折6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男51例,女18例。右侧42例,左侧27例,年龄20~65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

张高伟[9](2002)在《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

欧阳忠[10](2000)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进展》文中提出

二、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尸体骨盆侧方撞击试验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骨盆侧方撞击运动捕捉
        1.3.2 骨盆撞击后解剖观察
    1.4 结果
        1.4.1 骨盆碰撞前后CT扫描图像
        1.4.2 运动捕捉数据分析
        1.4.3 骨盆撞击后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1.5 讨论
        1.5.1 骨盆骨折的分型和诊断
        1.5.2 骨盆撞击试验装置和研究对象
        1.5.3 侧方撞击下骨盆峰值压缩与终末压缩的关系
        1.5.4 侧方撞击下骨盆的变形方向
        1.5.5 软组织对骨盆稳定性的作用
        1.5.6 骨盆血管的解剖和管径测量
        1.5.7 骨盆骨折盆腔血管损伤的规律
    1.6 结论
第二部分 骨盆侧方撞击仿真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建立骨盆CAD模型
        2.3.2 建立骨盆网格模型
        2.3.3 设置接触关系
        2.3.4 模型材料赋值
        2.3.5 骨盆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2.3.6 骨盆侧方撞击有限元仿真实验
    2.4 结果
        2.4.1 骨盆CAD模型结果
        2.4.2 骨盆网格模型结果
        2.4.3 骨盆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结果
        2.4.4 骨盆侧方撞击有限元分析结果
    2.5 讨论
        2.5.1 骨盆有限元分析
        2.5.2 骨盆CAD模型的构建
        2.5.3 单元类型的选择
        2.5.4 边界条件和载荷
        2.5.5 模型的简化
        2.5.6 断裂过程的描述
        2.5.7 加速损伤和减速损伤的特点
    2.6 结论
第三部分 髂内动脉有限元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获取髂内血管主要分支的空间、几何特征
        3.3.2 构建血流CFD模型和血管Shell模型
        3.3.3 对血流和血管模型进行材料赋值
        3.3.4 建立blood和 vessel的映射
        3.3.5 划分网格
        3.3.6 对血管模型进行验证
        3.3.7 对血流模型进行验证
        3.3.8 血管-血流流固耦合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3.5.1 血管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3.5.2 血管有限元分析
        3.5.3 血管建模
        3.5.4 显示求解和隐式求解
        3.5.5 流固耦合
        3.5.6 髂内动脉的力学响应
    3.6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课题综述
    骨盆稳定结构的生物力学和影像学评价
    有限元分析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基因沉默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同种异体接骨板联合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接骨板的国内外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论文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同种异体骨移植概述
    2.1 同种骨移植与骨库的国内外发展
        2.1.1 国外骨移植与骨库的发展
        2.1.2 国内骨库的发展
    2.2 同种异体骨成骨效应
        2.2.1 骨传导作用
        2.2.2 骨诱导作用
        2.2.3 自身成骨学说
    2.3 同种异体骨的制备保存
    2.4 异体骨的免疫排斥反应及处理
        2.4.1 异体骨免疫排斥反应机制
        2.4.2 异体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T扫描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基于CT扫描的有限元分析发展概述
        3.1.1 CT扫描数字可视化技术
        3.1.2 有限元方法简介
    3.2 相关软件介绍
        3.2.1 Mimics软件介绍
        3.2.2 Geomagic Studio软件介绍
        3.2.3 ANSYS软件介绍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数据扫描
        3.3.2 股骨建模
        3.3.3 骨板与螺钉模型的建立
        3.3.4 骨折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在股骨生物力学的应用
    4.2 股骨及相关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
        4.2.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4.2.2 股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4.2.3 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
    4.3 骨折模型有限元分析
        4.3.1 模型网格划分
        4.3.2 边界及加载
        4.3.3 后处理
    4.4 讨论
        4.4.1 结果分析
        4.4.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外力学实验
    5.1 材料与设备
    5.2 可吸收骨螺钉介绍
        5.2.1 特点
        5.2.2 使用方法
    5.3 标本制备与分组
        5.3.1 接骨板制备
        5.3.2 骨折模型制备
        5.3.3 标本分组
        5.3.4 固定标本的制备
    5.4 实验步骤
        5.4.1 拔拉实验
        5.4.2 轴向压缩试验
        5.4.3 冠状面三点弯曲实验
        5.4.4 矢状面三点弯曲实验
    5.5 实验结果
        5.5.1 垂直压缩实验结果
        5.5.2 冠状面三点弯曲实验结果
        5.5.3 矢状面三点弯曲实验结果
    5.6 讨论
        5.6.1 固定特点
        5.6.2 结果评价
        5.6.3 临床意义
        5.6.4 不足与展望
        5.6.5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股骨干骨折7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夹质钢板
        1.2.2 角翼钢板
        1.2.3 锁式髓内针内固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4)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5)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实验一 髂前上棘的体表定位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髋臼上支架置钉的入路解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髋臼上支架钉道解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骨盆稳定性重建的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实验一 骨盆生物力学实验系统构成与优化
        实验设备与系统构成
        实验系统与方案优化
    实验二 骨盆B1型骨折外固定的实验力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骨盆C1型骨折后方钢板固定的实验力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骨盆稳定性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实验一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骨盆及固定系统的实体建模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与优化
        讨论
    实验二 骨盆B1型骨折外固定的有限元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外固定支架结合后方钢板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综述一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
综述二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髋臼上置钉外固定技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综述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逆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狭部以远股骨干的范围及解剖特点
    3.2 RIIN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优点
    3.3 技术要点

(10)胫腓骨骨折内固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固定的历史
2 内固定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3 内外结合的固定
4 开放性骨折的内固定问题
5 结 语

四、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侧方撞击骨盆血管损伤机制的研究[D]. 马志坚.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2]同种异体接骨板联合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试验[D]. 吴泽海. 天津理工大学, 2015(01)
  • [3]股骨干骨折76例临床观察[J]. 田文君. 基层医学论坛, 2013(17)
  • [4]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 姚占川.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5]外固定支架结合后路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D]. 汪方.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1)
  • [6]逆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狭部以远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评价[J]. 张海波,张世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02)
  • [7]410例四肢多发骨折及脱位的治疗分析[J]. 杜世斌,李传富,陈忠海. 中国医师杂志, 2003(10)
  • [8]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 张海波,张培勋,贾思明,苏振炎,马守战.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07)
  • [9]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 张高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01)
  • [10]胫腓骨骨折内固定进展[J]. 欧阳忠. 医学文选, 2000(S1)

标签:;  ;  ;  ;  ;  

角翼钢板在下肢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