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超越

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超越

一、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进程所遇困境的超越(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王海亮[2](2019)在《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模是我国成千上万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群体。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肯定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思想观点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为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群众性、客观性与能动性、先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征,以及具有的导向与凝聚、教育与感召、激励与引领等强大功能;阐述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在萌芽期、雏形期和发展期分别体现出“革命型”、“老黄牛型”、“创新型”的时代特色。中国劳模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就是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史,是劳模群体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勤劳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史,为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国劳模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本文批判了针对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错误论调,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和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路径。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做好劳模精神的理论研究,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强党和政府对劳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劳模自我提高的意识,让劳模进一步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以重大庆祝活动为契机,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将弘扬劳模精神纳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时代洪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培育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劳模文化产业等紧密结合、融合发展,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张瑶[3](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对国家的税收、高新技术、城镇就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对于企业组建工会有着强制性的法律要求,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与权益保障服务的提供者。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职工对权益保障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民营企业工会的迫切任务,但当前民营企业工会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及工会组织建设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工会的权益保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工会急需一套完整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为其提供指导与借鉴。本文以民营企业广东B企业为例,对工会干部、工会会员、职工代表三类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出目前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工作内容及成效、企业职工在权益保障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工会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具有一套系统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职工的需求,试图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价值理念运用到B企业工会工作中去,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该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为此,通过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可行性、介入原则及介入方式,在职工需求与工会服务不足的共同基础上,从制度体系构建、专业方法指导、宣传教育、资源链接等几方面提出具体的介入内容,在目前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希望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来促进该民营企业工会工作的良性运转,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杨子瑶[4](2018)在《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实现中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时间节点眺望未来,中国企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任何渴望成功、追求卓越的企业,都深知企业文化在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凝聚企业人心、催发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铸就企业品牌与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湖北TR公司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与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心正力强、智由心生、成就客户、创想未来”等一系列符合本身特色与发展的企业文化。随着公司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将公司产品打造成“一流汽车的首选”。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公司企业文化进行升级与改造,并最终形成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在系统梳理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公司的各阶层领导、员工进行深度访谈。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公司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发放、资料收集和对有效问卷筛选,借助层次分析法(AHP)并使用EXCEL、MATLAB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订出新的管理方案。以此为依据,利用相关研究方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以及精神层面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进行优化。(1)在精神文化层面,主要通过增强企业精神文化内涵的统一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认可度、丰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等方式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2)在制度文化层面,主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以及规章制度来深化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3)在行为文化建设层面从领导和员工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优化。公司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任务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员工则必须加强团队精神建设、改善公司氛围、培养员工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打造学习型组织。(4)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提升企业的人文环境、增设文体设施、娱乐设施改善公司的物质文化。总之,要改革和优化TR公司的企业文化,需要提升公司高层领导的观念和意识,由上到下,将新的企业文化融入员工内心,从而加快企业文化的变革和优化。

丁少伟[5](2018)在《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群团组织虽然是属于具有我国特殊国情和背景的社会组织,但在它自身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也一直在不断地影响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然而,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呼唤着社会治理的创新,群团组织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晋江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社会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群团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发挥却相对滞后,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推进晋江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议题。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组织变革理论为指导,从创新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入手,首先分析晋江市群团组织的现状及其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介绍当前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分析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存在工作独立性不足、公共服务职能界定不清、服务群众能力先天不足、工作方法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行政化色彩浓厚、政治体制结构的限制、群团组织自身条件的制约、经费筹集渠道制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完善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以组织变革理论为指导促进政社合作、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根本的职能转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张劲柏[6](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新中国屯戍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建设伊始,各类社会主义特色制度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构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度作为获得社会秩序规范与稳定的重要途径,成为建国初国家发展与改革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及至改革开放,制度变革又成为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屯戍制度是我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边疆治理中长期有效且影响深远的典型样例,其变迁发展过程无论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是马克思制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证对象,也是边疆制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由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屯戍制度构建与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把握屯戍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规律,探讨屯垦制度变迁动力,剖析屯戍制度发展趋势,据此为当代边疆屯戍改革的有效运行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拓展和补充相关制度变迁理论和丰富我国边疆治理研究。以理论溯源为出发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理论脉络入手,通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与制度变迁相关的理论与观点再梳理,概括出社会生产力作为起点、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国家权力是核心的理论脉络。其次,结合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观点,对应已有的理论阐释分别论述了生产力因素中的交易费用分析、阶级作为动力的人口因素影响、以及诺思国家悖论观点对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补充与延伸。再次,总结已有的理论脉络,构建出既有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维度: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制度变迁成本考量、以社会主要矛盾为核心的制度变迁多样化、社会形态更替所体现出的制度变迁可设计性。最后,根据已有理论与框架,拟定基本研究命题:其一,基于成本衡量的制度同构式变迁,即国家制度与区域制度设计的同构性,以及不同区域同类制度变迁的同构性;其二,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的制度差异化变迁,即制度的变迁是分时段的均衡过程,且基于不同时空环境的影响,显现出动态多样性;其三,基于均衡需求的制度变迁设计路径,即主动设计式的制度变迁具有不同的均衡达成方式,并被运用于不同的变迁阶段。根据研究命题脉络,实证层面也依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屯戍制度的建构;以建国初期的周边局势与国家边疆战略制定为出发点,回顾了中国特色屯戍制度的确立,分析其确立的原则与方向、制度功能、制度价值等,由此导出建国初期屯戍制度的目标、效果和发展同构性,回应第一个命题。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边疆屯戍制度的变迁历程;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生产经营制度和体制改革层面,逐一分析新疆建设兵团、东北黑龙江农垦和西南云南农垦三个边疆垦区,勾勒出改革开放后边疆屯戍制度的变迁历程,并从体制结构、制度设计、机制实施三方面来分析此阶段制度变迁的差异化特点,回应第二个命题。第三阶段,在阐述21世纪初边疆屯戍制度变迁的既有路径的基础上,引入近年来党和国家边疆屯戍制度的规划设计、战略发展与具体布局,将事实与规划相结合,进而探索新世纪边疆屯戍制度变迁继续设计的均衡需求,从改进均衡、变革均衡、创新均衡等三方面循序渐进分析该阶段屯戍制度变迁的方向与趋势,回应第三个命题。通过对上述三个命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总结,提出两个层次的结论:一是屯戍制度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路径依赖、变迁的关系设计、变迁的规范设计等特性,综合体现了制度设计与实施所具的中国特色。更深一层而言,以边疆屯戍制度变迁的时域限制和地域影响实证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宏观制度理论中制度变迁观点的认识与理解,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邹洋[7](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共青团为考察对象》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青团是群团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承担着很多与青少年群体相关的工作。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是一个履行非政府组织工作的机构,同时也与党政工作联系在一起。共青团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职责是引导、组织功能,同时也具有服务功能和维权功能,其工作模式分为团建、阵地建设、宣传和活动。新媒体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形式迅速崛起,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基础的新兴媒介系统,人们日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其基本特征为成本低、人际传播广泛以及信息海量。经过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对于基层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要求,需要其创新宣传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新的主客关系。本文研究新媒体的机制和特征后发现,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渗透式、嵌入式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影响力显着的网络化群居模式出现了。根据青年上网群体及行为研究,中国网民中绝大多数为10到39岁青年群体,其中尤以学生居多。他们使用新媒体活动的交互程度深、拟合度高,使用频次高,对各种类型的媒介设备都有所涉及。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对新媒体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手段。这种改变使得青年人群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政治参与、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都产生了改变,个性化和娱乐化的趋势明显。在共青团认知度调查中发现,青年群体普遍对共青团有一定了解,但实际参与度并不高,他们对团委工作模式提出创新要求,期望能紧密联系青年,解决实际问题。以永川区为研究对象的实际调查发现,共青团的群众性基础正在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在减弱,共青团的权威体系及思想舆论阵地受到了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元素影响的冲击。工作模式在新时期突显出失调性的困境。团委在创新工作中做到线上线下联动,创新式点单式服务,同时也将服务与维权形式进行了改革。研究这些改革结果发现,仍然存在主客体关系割裂、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根本性在于思想观念落后和路线偏离。本文在分析盐城市共青团新媒体运用经验、重庆市联动创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枢纽型体系、创建新媒体文化产品、深度化运营微信微博以及建设媒介联动体系这四个对策建议。

许春梅[8](2015)在《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上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公经济也逐渐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非公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的比较较大,而这些企业多居于产业链的下游、末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没有得到成正比的收获。因此,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员工多数为青年,同时也是共青团员,本文结合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大团委”建设,研究团组织为此次非公经济改革开拓新路的可能性。认为,非公企业的团组织应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即使不能够成为非公经济改革的主力,也要成为最主要的参与者。首先,论述了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情况,阐明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具体研究了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现状。一方面,调查了酒泉市共青团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总结了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重点剖析了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且,对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探讨了酒泉市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建设的对策。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辨证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今后酒泉市非公企业团组织的建设,应扩宽思路、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中的团员,发挥自己的年龄、学历等方面的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改革积极出谋划策,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做出贡献。

樊皎皎[9](2015)在《新世纪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中国共青团始终根植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青年运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运动的主题历经重重洗礼,辗转变化。国有企业团组织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群众组织,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社会思潮的交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应该如何满足新世纪、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现实需求,推进组织职能的必要转型,是国企共青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综合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归纳分析等方式,通过辩证分析和历史分析,旨在为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研究提供思路,对新世纪国企团组织职能转型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做了概述,进行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探索国企共青团职能发展转型的成就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对新世纪国有企业共青团所面临的变化及职能转型的必然性进行归纳分析。第四部分梳理了新世纪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的基本情况,并以某国企SEP公司问卷调查为起点,分析当前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五部分阐述了新世纪深化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的依据,并指出了转型的主要制约条件。第六部分在以上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化职能转型提出路径选择和措施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论文结论认为,国企共青团要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主题,在新世纪明确和实现组织定位的多重性,一是着重发挥好服务青年的根本职能,二是着力通过助力于企业发展获取更有力的资源支持,三是继续坚定把握执政党青年组织的政治生命线,四是努力将组织影响力扩及到社会层面,达到群团组织、非营利组织回馈社会的最终归宿。简而言之,就是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青年需求、助力于国企经营、响应于执政党战略、贡献于全社会发展的职能转型。

王晓楠[10](2015)在《城区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为例》文中提出社区治理是城市化发展中的新课题。随着时代进步和观念更迭,我国逐渐重视城市社区治理相关研究。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和对策,对于建设我国基层民主政治、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旧开放式社区大都形成于城市化建设初期,作为城市社区的一种类型,其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到今天已经累计了太多的治理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中关注老旧开放式社区,可以看到它们处于开放的环境,管理体制滞后,管理主体单一,居民结构复杂多样,基础设施陈旧稀缺,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等。这些特点致使老旧开放式社区面临着治理主体定位模糊,政府治理还是引入市场机制的犹豫摇摆,财政拨付还是“受者自付”的反复、如何培养社区居民归属感和如何培育社会化组织、志愿服务团体等困境。在认真检索、筛选、梳理和研究文献资料后,首先,探索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中“老旧开放式社区”形成的背景;其次,以相关理论为指引对老旧开放式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再次,以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探索治理老旧开放式社区的实践为落脚,分析城区老旧开放式社区的实践需求;最后,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老旧开放式社区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箱应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为此,立足于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的实践需求,在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基层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背景下,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建立财政保障机制、鼓励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等方面,推进老旧开放式社区的治理水平提升,提升管理质效,从而推动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进程所遇困境的超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进程所遇困境的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2.1.1 工会
        2.1.2 工会服务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4.3.1 精准服务
        4.3.2 普惠服务
        4.3.3 专业化服务
        4.3.4 特色服务
        4.3.5 维权服务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与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2.1.1 劳动创造价值
        2.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1.5 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
    2.2 中华民族相关传统美德为理论支撑
        2.2.1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2.2 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
        2.2.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2.3.1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2.3.2 重视劳动和劳动者创造
        2.3.3 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统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3.1.1 爱岗敬业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基础
        3.1.2 争创一流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灵魂
        3.1.3 艰苦奋斗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本色
        3.1.4 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核心
        3.1.5 淡泊名利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境界
        3.1.6 甘于奉献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底色
    3.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
        3.2.1 民族性与时代性
        3.2.2 政治性与群众性
        3.2.3 客观性与能动性
        3.2.4 先进性与曲折性
        3.2.5 实践性与发展性
    3.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功能
        3.3.1 国家政治层面的导向与凝聚功能
        3.3.2 社会治理层面的教育与感召功能
        3.3.3 个人发展层面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4.1 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期(20 世纪30—40 年代)
        4.1.1 劳模的产生发展:劳动英雄的树立与表彰
        4.1.2 “能手加英雄”: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
    4.2 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期(20 世纪50—70 年代)
        4.2.1 劳模队伍的壮大:九次劳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4.2.2 “苦干加实干”: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
    4.3 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现今)
        4.3.1 劳模的与时俱进:劳模表彰的规范与灵活
        4.3.2 “科技加创新”: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
    4.4 中国劳模精神生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与倡导
        4.4.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塑造
        4.4.3 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践行
        4.4.4 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与倡导
        4.4.5 劳模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现实审视
    5.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畴厘定
        5.1.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是“劳模”
        5.1.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围分析
        5.1.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界定原则
    5.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谬论批判
        5.2.1 劳模精神“无用论”与“失灵论”
        5.2.2 劳模精神“过时论”与“特例论”
        5.2.3 劳模精神“政治论”与“英雄论”
        5.2.4 劳模精神“固化论”与“泛化论”
        5.2.5 劳模精神“吃亏论”与“功利论”
    5.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与影响力弱化原因分析
        5.3.1 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理解不深
        5.3.2 部分当代中国劳模榜样意识不强
        5.3.3 劳模精神宣传做得不够足不够实
        5.3.4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5.3.5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弘扬的路径
    6.1 统一思想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
        6.1.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6.1.3 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发
        6.1.4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6.1.5 培植正确的价值取向
    6.2 优化服务让劳模更加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
        6.2.1 加强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
        6.2.2 加强各级政府对劳模工作的支持
        6.2.3 加强群团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6.2.4 提升劳模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6.3 丰富载体使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
        6.3.1 在贯彻理论的实践中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2 以纪念庆祝活动为契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3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4 发挥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4 统筹布局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6.4.1 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6.4.2 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6.4.3 融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
        6.4.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民营企业职工对于权益保障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
        2.党和国家要求民营企业工会积极做好职工权益保障服务
        3.民营企业工会权益保障服务能力不足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民营企业工会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水平
        2.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社会工作
        2.大型民营企业
        3.职工合法权益
        4.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境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五)理论基础
        1.增能理论
        2.马斯洛需求理论
    (六)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二、广东B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主要内容及职工的需求
    (一)广东B企业及企业工会的概况
        1.广东B企业概况
        2.广东B企业工会概况
    (二)广东B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主要内容与成效
        1.文体活动的开展提升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2.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工作效率
        3.完善的福利体系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4.公益事业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职工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5.职工代表大会保障了职工的民主权利
    (三)广东B企业职工对于工会权益保障服务的需求
        1.职工的精神压力大,急需有效的缓解方式
        2.职工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待改善
        3.职工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度高
        4.急需解决医疗服务与子女教育问题
        5.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有待加强
    本章小结
三、广东B企业工会权益保障服务的不足及原因
    (一)服务的不足
        1.工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2.法律援助服务滞后,后劲不足
        3.忽视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4.企业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亟需加强
        5.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知程度低
    (二)原因分析
        1.专职岗位编制有限导致工会存在大量兼职工作人员
        2.没有及时做好内、外部资源的链接和借力工作
        3.工作方法的欠缺无法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
        4.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基础薄弱且重视程度低
        5.工会缺少宣传渠道
    本章小结
四、社会工作介入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
    (一)介入基础: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二)介入原则
        1.坚持以共赢为目标
        2.始终将工会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3.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操守
    (三)介入方式:工会购买
        1.项目购买
        2.岗位购买
    (四)介入内容
        1.加强工会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员工对工会的认同感
        2.帮助工会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工会组织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3.协助工会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强化职工素质提升服务
        4.链接内外法务资源,增强工会的法律援助能力
        5.整合社区教育、医疗资源,协助工会做好职工生活服务
五、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境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总结及述评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的功能
    2.2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现状
        2.2.1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2.2.2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2.3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和一般程序
        2.3.1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
        2.3.2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程序
第3章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1 TR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结构
    3.2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概况
        3.2.1 TR公司企业文化简介
        3.2.2 分析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3.3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调查方案的设计
        3.3.1 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
        3.3.2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调查方案
        3.3.3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调查结果与分析
        3.3.4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效果
第4章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优化设计
    4.1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目标
    4.2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化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和发展个性原则
        4.2.2 博采众长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4.2.3 积极强化原则和由上而下原则
    4.3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4.3.1 影响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因素
        4.3.2 影响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因素
    4.4 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设计
        4.4.1 加强TR公司的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4.4.2 深化TR公司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4.4.3 完善TR公司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4.4.4 改善TR公司的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第5章 TR公司企业文化优化的实施保障
    5.1 观念和意识
    5.2 组织保障
    5.3 资源保障
第6章 总结与启示
    6.1 总结
    6.2 启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TR公司企业文化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TR公司企业文化认知型调查问卷

(5)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群团组织
        (二)群团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政府等组织区别
        (三)社会治理
        (四)创新社会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组织变革理论
        (三)相关理论在研究中应用
第三章 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现状分析
    一、晋江市群团组织概况
    二、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公民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
    三、当前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做法及成效
        (一)晋江市创新社会治理概况
        (二)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做法及成效
第四章 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独立性不足
        (二)公共服务职能界定不清
        (三)服务群众能力先天不足
        (四)工作方法单一,群众诉求无法满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
        (二)政治体制结构的限制
        (三)群团组织自身条件的制约
        (四)经费筹集渠道制约
第五章 国内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概况
        (一)珠海市
        (二)温州市
        (三)张家港市
    二、经验借鉴
        (一)以去行政化思维激发组织活力
        (二)改革社会体制制度
        (三)关注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经费筹集渠道多元化
第六章 完善晋江市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对策
    一、以组织变革理论为指导促进政社合作
        (一)促进社会性组织和行政工作的分离
        (二)淡化行政色彩
    二、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根本的职能转化
        (一)以服务社会为先,转变从“管理”为“治理”的思想观念
        (二)服务社会是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
        (三)从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
        (二)多吸收高素质人员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四、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一)激励个人捐献
        (二)提高群团组织劝募方法的多样化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新中国屯戍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逻辑与研究框架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观点理论
        (一)生产力与制度变迁
        (二)阶级与制度变迁
        (三)国家与制度变迁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马克思制度变迁观点的补充
        (一)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
        (二)人口动力与制度变迁
        (三)国家悖论与制度变迁
    三、既有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一)生产力基础上的成本考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多样化分析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可设计性
    四、基本研究命题
        (一)基于成本衡量的制度同构式变迁
        (二)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的制度差异化变迁
        (三)基于均衡需求的制度变迁路径设计
第二章 新中国屯戍制度的建构及其同构式变迁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边疆战略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内部环境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部环境
        (三)国家边疆战略
    二、中国特色屯戍制度的确立
        (一)屯戍制度原则与方向
        (二)屯戍制度功能
        (三)屯戍制度价值
    三、小结:建国初屯戍制度变迁的同构性
        (一)制度目标同构
        (二)制度效果同构
        (三)制度发展同构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屯戍制度的改革及其差异化变迁
    一、20 世纪80年代的改革
        (一)中央管理权限与生产经营体制设计
        (二)新疆垦区的管理与生产经营制度
        (三)黑龙江垦区的管理与生产经营制度
        (四)云南垦区的管理与生产经营制度
    二、20 世纪90年代改革的深化
        (一)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设计
        (二)新疆建设兵团体制改革
        (三)黑龙江农垦体制改革
        (四)云南农垦体制改革
    三、小结:改革开放后屯戍制度变迁的差异化
        (一)体制结构差异
        (二)制度设计差异
        (三)机制实施差异
第四章 新世纪边疆屯戍制度的发展变迁
    一、新世纪初边疆屯戍制度变迁的既有路径
        (一)经营方式
        (二)分配制度
        (三)投资体制
        (四)产权制度
    二、新世纪边疆屯戍制度的规划设计
        (一)屯戍制度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二)新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改革探索
        (三)新世纪黑龙江垦区的改革探索
        (四)新世纪云南垦区的改革探索
    三、小结:新世纪边疆屯戍制度变迁设计的均衡需求
        (一)制度的改进均衡
        (二)制度的变革均衡
        (三)制度的创新均衡
第五章 结语:制度变迁的设计与选择
    一、屯戍制度变迁的中国特色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二)制度变迁的关系设计
        (三)制度变迁的规范设计
    二、中国特色屯戍制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补充
        (一)制度变迁的时域限制
        (二)制度变迁的地域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共青团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环境
        2.1.2 中国共青团
        2.1.3 工作模式
    2.2 研究基础理论
        2.2.1 非政府组织理论
        2.2.2 公民社会理论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共青团工作
    3.1 我国共青团工作的历史沿革
    3.2 共青团的时代特点
    3.3 共青团的基本职能
        3.3.1 组织功能:功能价值的体现
        3.3.2 引导功能:思想话语体系
        3.3.3 服务功能:社会组织参与
    3.4 共青团的工作模式
    3.5 新媒体环境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5.1 创新宣传模式
        3.5.2 坚守新舆论阵地
        3.5.3 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3.5.4 应对新的主客关系
4 “渗透型”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群体
    4.1 “渗透型”新媒体的特征
        4.1.1 单双向性融合
        4.1.2 信息量极大丰富
        4.1.3 低成本全球传播
        4.1.4 超文本与多媒体
    4.2 青年网民结构与行为分析
        4.2.1 网络使用者
        4.2.2 上网行为分析
    4.3 “渗透型”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力
        4.3.1 青年人群的主体意识提升
        4.3.2 政治参与个性化
        4.3.3 生活方式娱乐化
        4.3.4 信息获取差异化
    4.4 青年群体对共青团的认知与态度
        4.4.1 基本情况
        4.4.2 组织工作了解度
        4.4.3 问题与改革
    4.5 小结
5 组织失衡与群众性缺失:永川区共青团工作问题分析
    5.1 永川区共青团工作基本情况
        5.1.1 团建和阵地建设
        5.1.2 宣传与活动建设
    5.2 新媒体环境下永川区共青团青年工作创新
        5.2.1 青年阵地管理网络化
        5.2.2 宣传管理新媒体化
        5.2.3 服务管理个性化
        5.2.4 活动管理业务化
    5.3 永川区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5.3.1 互动力不足
        5.3.2 行正式执行
        5.3.3 供需不匹配
        5.3.4 无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5.3.5 宣传模式与新媒体结合度不高
    5.4 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5.4.1 思想观念落后
        5.4.2 工作偏离群众
        5.4.3 缺乏主动变革
        5.4.4 服务性功能衰落
6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国内经验借鉴
        6.1.1 盐城市共青团创新经验
        6.1.2 重庆市联动创新经验
        6.1.3 广东汕头微信建设经验
    6.2 对策建议
        6.2.1 社会组织集群化管理
        6.2.2 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
        6.2.3 青年工作新媒体化
        6.2.4 群团工作综合化
    6.3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调查问卷

(8)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非公有制企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概述
    2.1 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阐释
        2.1.1 组织及团组织的概念
        2.1.2 共青团组织整体建设的主要内容
    2.2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2.2.1 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功绩
        2.2.2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困境
    2.3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2.3.1 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
        2.3.2 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现状
    3.1 酒泉市共青团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3.1.1 酒泉市共青团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3 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3.2 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非公有制企业中团员和团组织较少
        3.2.2 非公有制企业中“口袋团员”较多
        3.2.3 团组织发展不均衡
    3.3 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理论研究滞后
        3.3.2 指导文件缺失
        3.3.3 制度建设空泛
        3.3.4 思想认识滞后
        3.3.5 团员意识淡薄
        3.3.6“私”有性质的制约
        3.3.7 党建带团建工作不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酒泉市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建设的对策
    4.1 拓宽团组织设置思路
        4.1.1 明确团组织的设置思路
        4.1.2 强化形势教育
    4.2 创新团组织管理模式
        4.2.1 构建“三级责任”体系
        4.2.2 加强阵地和制度建设
    4.3 健全团组织运行机制
    4.4 提高团组织工作实效
        4.4.1 以企业为中心
        4.4.2 以文化建设为主题
    4.5 坚持党建带团建
        4.5.1 以阵地建设为核心,着力实现规范化
        4.5.2 以青年融情为主线,着力增强归属感
        4.5.3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着力汇聚正能量
        4.5.4 以去极端化为重点,着力建立正信
        4.5.5 以主题活动为抓手,着力凝聚向心力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世纪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共青团的职能
        二、国有企业共青团的职能
        三、职能转型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共青团职能研究现状
        二、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研究现状
        三、国外对共青团组织的研究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二、志愿失灵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企共青团职能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革命的青年组织(1922-1949)
    第二节 从革命的青年组织转向建设的青年组织(1949-1978)
    第三节 建设的青年组织以及“青年问题”的初出茅庐(1978-2000)
    第四节 国企共青团职能发展的历史成就和特点
第三章 新世纪国企共青团面临的环境变化及职能转型的必然性
    第一节 从政治维度所见的环境变化及转型必然性
        一、政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二、政治维度下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的必然性
    第二节 从经济维度所见的环境变化及转型必然性
        一、经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二、经济维度下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的必然性
    第三节 从社会维度所见的环境变化及转型的必然性
        一、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二、社会维度下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的必然性
第四章 新世纪国企共青团的职能转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国企共青团的职能转型
    第二节 对某国企SEP公司共青团职能转型的问卷调查
        一、转型后SEP团组织职能发挥的效果
        二、转型后SEP团组织职能发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世纪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政治意识的整体下降
        二、与企业中心工作融合不足
        三、服务青年的实际效果较差
        四、职能发挥的手段缺乏创新
        五、职能发展的不平衡
    第四节 新世纪国企共青团职能转型不足的关键
        一、青年职工诉求与组织职能转型的差距现实存在
        二、共青团组织在国企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尴尬
第五章 新世纪深化职能转型的依据和制约条件
    第一节 “政府失灵”所产生的要求:“政治团”的本质属性
        一、政治要求赋予国企共青团的使命
        二、政治视角下的组织定位和职能转型
    第二节 “市场失灵”所创造的空间:“建设团”的重要角色
        一、企业发展赋予国企共青团的使命
        二、国企视角下的组织定位和职能转型
    第三节 两种“失灵”在青年群体的综合表现:“服务团”是未来依托
        一、青年需求赋予国企共青团的使命
        二、青年视角下的组织定位和职能转型
    第四节 “志愿失灵”的掣肘:职能转型的制约条件
        一、国企共青团的“供给不足”:经费来源的局限性
        二、国企共青团的“业余性”:人力资源的匮乏
第六章 新世纪深化职能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企共青团加大服务青年力度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服务内容和手段
        二、参与青年职工的培养和选拔
        三、引入科学的管控和调研
    第二节 国企共青团助力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凝聚力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提供非正式的交流渠道
        三、完善青年集体的建管模式
    第三节 国企共青团响应执政党号召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的形势研判能力
        二、塑造国企共青团的品牌工作
        三、新媒体的应用
    第四节 国企共青团贡献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公益性活动的常态化
        二、国企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化
        三、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研问卷
    附录2 调研问卷数据总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城区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3章 老旧开放式社区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3.1 老旧开放式社区的形成背景
    3.2 老旧开放式社区的特点
第4章 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的实践——以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为例
    4.1 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概况
    4.2 老旧开放式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4.3 老旧开放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4 创新社会治理平台建设
    4.5 老旧开放式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第5章 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5.1 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5.1.1 治理主体缺位
        5.1.2 治理体制落后
        5.1.3 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服务滞后
        5.1.4 社区居民委员会财政资金紧张
    5.2 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问题的成因
        5.2.1 治理主体界定模糊
        5.2.2 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5.2.3 缺少财政保障
        5.2.4 社区居民参与性不足
第6章 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6.1 国外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6.2 国内社区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第7章 完善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的建议
    7.1 明确街道办事处在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中的定位
    7.2 完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
    7.3 探索适合老旧开放式社区的财政机制
    7.4 鼓励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7.5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
    7.6 引导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进程所遇困境的超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2]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D]. 王海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3]社会工作介入大型民营企业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策略研究 ——基于对广东B企业的深度访谈[D]. 张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TR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杨子瑶. 湘潭大学, 2018(03)
  • [5]晋江市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研究[D]. 丁少伟. 华侨大学, 2018(12)
  • [6]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新中国屯戍制度变迁研究[D]. 张劲柏.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1)
  • [7]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永川区共青团为考察对象[D]. 邹洋. 重庆大学, 2017(06)
  • [8]酒泉市非公有制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 许春梅. 燕山大学, 2015(06)
  • [9]新世纪国有企业共青团职能转型研究[D]. 樊皎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10]城区老旧开放式社区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为例[D]. 王晓楠. 山东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论团组织对企业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超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