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咨询”的特色经济

代表“咨询”的特色经济

一、代表“会诊”特色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李宝娟[1](2020)在《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现状研究 ——以S中医院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改变,医疗机构对疾病的治疗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疾病的诊疗模式被不断地改进创新。近年来,由于医院临床专业的细化、疾病的复杂化、医疗技术与手段的多样化,医院正积极探索适应医学前进与愈加竞争医疗市场新形势的医学模式,打破“专科界限”,增强各专业临床科室间的融合式与持续式发展,为患者建立可满足其卫生服务需求的新的医学模式—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凭借多学科协作优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的学科干预模式,MDT模式则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它改变了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使得医疗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挥诊疗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将患者引向更好的康复结局。目前,MDT模式已经成为重要的医学模式之一。中医外治与中医内治共同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治疗体系。广义的外治法是指除了中药内服之外的所有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既包括含有中医内治法的理论,又结合了中医外治的优点,因简单的操作、确切的疗效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已受到广泛关注。因此S中医院在医学模式创新的契机下,为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积极探索、推广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开展了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S中医院实施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的现状,分析该模式对患者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差异的影响;并探索影响该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为其他医院开展中医多学科诊疗模式提供思路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资料。定性研究中,对S中医院中、西临床,医院管理方面的6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下中医外治开展情况、组织构架、现状流程等。结合专家工作经验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患者发生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差异、医生知信行得分差异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定量研究中,首先对问卷调查数据、医院HIS系统提取的数据在Excel2016中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制作;使用Visio等制图软件进行技术路线、中医外治一体化现状等流程图制作;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及医生的基本信息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对数转换后,首先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判断性别、年龄、医疗付费方式、入院方式、治疗方式各分类间有无差异;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判断这些因素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影响,二分类变量直接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无序多分类变量以哑变量形式纳入回归分析;运用可靠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知信行问卷的年龄、性别、科室、学历、职称、专业领域年限得分差异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过对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现状的梳理,发现医院各科室在积极开展外治技术,并且医院从相关制度、组织架构、管理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对该模式进行管理。(2)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取自然对数进行对数转换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相对于无中医外治MDT组住院天数(对数转换值),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的住院天数(对数转换值)更少,能够降低住院天数(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低于无中医外治MDT组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且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高于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方式中,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和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进行t检验发现:针灸费,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低于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p=0.01);中医特殊疗法费,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低于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p<0.01)。对三组其他费用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治疗费,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低于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且这两组均低于无中医外治MDT组(p<0.01);检验费,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低于无中医外治MDT组(p<0.01);西药费,中医外治MDT(外治科室执行)组、中医外治MDT(非外治科室执行)组均低于无中医外治MDT组(p<0.01)。(3)受调查的中医外治执行医师不同的年龄、科室、学历、职称、从事年限的知信行得分存在差异。受调查的医生大多数集中在年龄30-39岁,非中医外治科室较多,学历以硕士为主、主治医师居多,从事年限集中在<10年。在年龄组知信行得分差异上30-39岁组对于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识、态度及总体得分低于40-49岁组、≥50岁组得分;在科室组得分差异上,中医外治组的知识、态度、行为及总体得分均高于非中医外治组;在学历组得分差异上,本科组的知识、行为及总体得分均高于研究生组;在职称组的得分差异上,主治医师组的知识、态度及总体得分均低于主任医师组;在从业年限得分差异上,<10年组的知识、态度、行为及总体得分均低于10-19年组、≥30年组。问卷中医外治其他方面分析结果:78.21%的医生认为介入的最佳时机是“病种适合中医外治且疗效显着”,73.72%的医生认为最佳的退出时机是“病情稳定达到出院标准”。针对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优势这一问题:超过80%的医生选择“制定更优的诊疗方案”、“发挥中医外治特色技术”、“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天数”。影响邀请中医外治介入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的主要内部因素占比为前三位的是:“中医外治技术执行医师是否具备专业资质”,为96.79%;其次是“施行中医外治医师诊疗行为有待加强”,为91.67%;第三是“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87.18%。主要外部因素:66.89%的医生认为“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模式社会知晓率低”;“61.49%的医生认为受传统医学专业教育方式与治疗手段制约”。结论与建议本研究主要是以S中医院为例,对医院实施的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一是S中医院开展的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住院费用、西药费、治疗费,其中该模式外治科室执行组还能降低住院天数和检验费;二是医生受传统医学专业教育方式与治疗手段制约,对于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认知程度不高以及患者知晓率低情况可能会导致适合该诊疗模式的患者不参与问题;三是执行外治医生间可能存在专业资质差异和诊疗行为不规范问题,进而导致中医外治科室和非外治科室在针灸费、中医特殊诊疗费、治疗费间存在差异;另外,还存在参与的中医外治医生人员相对缺乏,医院的监督管理机制需进一步落实,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服务流程需进一步优化,会诊流程缺少信息辅助系统支持等问题。因此,为促进样本医院今后进一步优化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模式,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中医外治人才队伍的培养(2)加强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宣传。(3)进一步健全审查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相关中医外治医师诊疗行为。(4)加强中西医间的团队合作与交流。(5)建立有效地激励与考核机制。(6)明确中医外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多学科服务流程。(7)完善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信息辅助系统管理平台。

郭梦真[2](2020)在《大数据在基层政府精准扶贫中的运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大数据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几年大数据产业开始向政府治理融合,大数据在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进简政放权、促进基层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提倡“精准扶贫”方略,将传统扶贫方式转变为精准滴灌式的扶贫方式,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2020年精准扶贫进入到了全面脱贫的决胜期与收官之年,如何提升扶贫脱贫的精准度成为扶贫最后一“战”的重中之重。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为创新扶贫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平台、新的技术,其全样本分析、精准定位的动态化、精准化、综合性、时效性功能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瞄准机制、扶贫干部的精准考核机制、贫困数据的精准管理等现实需求相契合。大数据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下基层政府减贫治贫的创新方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政府大数据可以帮助基层扶贫干部实现扶贫信息的精准化管理、对驻村干部实行精准化监督、打破行业部门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极大地促进了扶贫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电商扶贫、大数据教育扶贫、远程医疗扶贫、党政作风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衍生成果助力新时代下的精准扶贫。但是由于大数据精准扶贫处于发展初期,基层政府在实践中仍承受条块数据矛盾,缺乏大数据决策环境诸多痛点。基层扶贫干部队伍的大数据化建设也是难点。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国内基层案例,结合基层扶贫调研得出一套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平台合理分配各项扶贫资源;做好数据共享开放的顶层设计,厘清数据使用权与数据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基层扶贫干部队伍的大数据化建设,提升基层决策的主动性。从以上方面逐渐完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扶贫方式的转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减贫治贫体系。

梁翘楚[3](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认为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李春[4](2020)在《温州市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温医附二院为例》文中认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决策部署。“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有助于医改工作突破瓶颈,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缓解医疗资源供给不均衡现象,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分析温州市及温医附二院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资料,研究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群众就诊满意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对温医附二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分析。梳理温医附二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问题,专家单独下沉方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下沉专家对绩效考核方案满意度较低、双向转诊工作开展不顺畅、远程会诊工作未常规开展。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服务主动性不够,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均不足,对公众服务需求处理不及时,公共利益意识较弱。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提出解决温州市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问题的建议。城市医院采用专科团队方式下沉;城市医院完善下沉人员绩效考核方案;城市医院和被托管县级医院共同更新转诊流程,创建转诊信息手段,建立双下沉云平台系统。本文有研究视角创新,以新医改背景下医疗托管合作模式为视角对温州市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从温州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出发,从城市医院的人员下沉方式、专家绩效考核方案、信息化建设等角度来分析和改进工作。以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为研究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杨淑眉[5](2020)在《郑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目前国内整体医疗资源状况与公众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劣不等、分配不均。一方面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患者的广泛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基层基础医疗机构资源的大量闲置,“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地方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作为重点探索医疗资源配置的创新之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在新一轮医疗改革中被广泛提及。国家明确提倡推行医疗联合这一新型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体系,通过规范实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整合某一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资源,以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郑州市中医院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为研究对象,从该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运行实际出发,对医疗联合体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梳理,科学评价成效,客观分析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优化提升发展战略。首先,分析中医院松散型医联体工作开展的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医疗联合体建设情况进行学术综述。其次,回顾梳理中医院医联体开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通过对成员单位医务工作者和社区群众的访谈交流,获取医联体建设的基础评价资料。之后,基于评价分析,获知中医院医联体建设目前存在合作框架没有严格规范实施、双向转诊效率较低、医联体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内部合作缺乏正向利益驱动,以及社区居民对医联体认知不足等问题。最后,为提升中医院医联体实现长远发展战略,运用医联体建设相关理论,结合中医院医联体运行实际,提出完善医联体相关政策、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医疗服务同质化和加强宣传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优化中医院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医联体建设不单是若干医疗机构的合作,也是整个区域卫生资源的重大调整,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真正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早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难题。

于立升[6](2020)在《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应用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医疗服务成为技术探索的一个重要分支。“互联网+”医疗服务一方面契合了我国当前“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战略,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多样化和规模性新增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则为后续发展精准诊疗、远程协作、智慧医院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与普及价值。本文选取“互联网+远程会诊”作为切入点,对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展开讨论。研究发现目前“互联网+远程会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同时,现有研究成果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实际的运行环境与患者诊疗体验缺乏专业医学背景和临床使用的反馈数据,使用单一的疾病评测功能量表或是患者体验测量工具必然产生诊断偏差。而侧重于研究用户感受的服务内容,或是仅仅分析人机交互效果及流量转化数据的应用研究,必然存在放大医疗服务中的商品属性,偏离医疗救助服务本质的问题。尤其当前我国远程医疗工作尚处终端应用普及并匹配服务的初期阶段,必须避免与“互联网医疗”概念的混淆。因此,研究工作需要对各学科理论应用与发展现状保持客观的研究立场,探讨真正契合我国社会医疗需求的专业配置服务的整体方案,从提升用户体验的维度探究“互联网+远程会诊”策略的优化措施,聚焦医疗救助的最终目标,更好的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用以提升服务效率,有效释放和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实现其应用价值。本文以解放军总医院为例,从作为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策略的研究思路出发,基于用户体验理论,对“互联网+远程会诊”应用用户的体验过程进行深度研究,就关键环节与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与互动访谈,发现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应用在用户体验上存在四大问题,即患者参与前期多不了解、预期与实际体验不衔接、科室范围局限、治愈诉求无法解决。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前置性信息推广工作、欠缺体验功能开发、未从用户角度出发配置标准服务、保障制度不健全。研究最终提出了系统化的提升策略方案,即:升级信息服务战略,提升互联网端用户体验;优化关系模式,创新战略联盟伙伴型新互动策略;打造高度专业化管理系统,全面满足病患服务需求;升级远程会诊管理战略,升级优化全过程各服务环节。以此,希望可以为后续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工作的改进提供理论思路与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今后此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创新观点和参考依据。

汤佳[7](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徐彦[8](2020)在《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文中指出HS眼科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目前中国唯一集医疗、教育、产业、学术、科研以及公益于一体的眼科集团。大连HS眼科分院成立于2002年,由于HS眼科医院在医疗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白内障诊疗、近视激光手术、眼底病诊疗等关键业务在大连地区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目前医院却未能及时将其拥有的知识资源系统整理,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而导致知识分布不合理,下属分院知识转移不系统、效率低下,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带走核心技术等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管理与元决策理论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访谈及问卷调查法等,以HS眼科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系统的建立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分析了民营医院知识管理及知识转移的价值,并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研究案例——HS眼科医院的基本概况,概述了HS眼科医院运行及其在知识管理及知识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最后,提出了HS眼科医院进行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策略和方法,明确了医院实施知识转移和共享策略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民营医院、特别是专业眼科医院发展迅速。作为其中代表,大连HS眼科医院在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希望通过本文对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的研究,能够给大连HS眼科医院及其他民营医院在制定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战略方面提供参考。

宋平[9](2020)在《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8月19日,我国召开了进入本世纪以来规格最高的“卫生与健康大会”,将分级诊疗制度作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推动我国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分级诊疗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选择性“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背景,借鉴国外家庭医生制度,我国提出的一项卫生改革重大策略。为推动分级诊疗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很多学者研究了分级诊疗的驱动因素,如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水平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现象观察和结果判断进行开展,缺乏从信息资源禀赋和资源依赖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信息化水平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随着老百姓对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属性认识理解的深入,医疗机构满意度的问题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级诊疗的实施对医院满意度的影响如何,在学界争论较大,也限于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限较短,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分级诊疗对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作为公立医疗机构,保持公益性是其合理运营的基石,实施分级诊疗,让原本上行的患者就医流向逐渐回头,并转向下行,这为增加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提供了机遇。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另外,不管是推进分级诊疗,还是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还是提高医院满意度和合理控制医院收支结构的平衡,医院高层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态度支持与否至关重要。医疗机构要实现分级诊疗,尤其是县域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本身在发展中就滞后于大型的三级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让高层管理团队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落实好县域内分级诊疗的目标,还存在的不少不确定因素。本研究的内容模块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为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研究方案以及技术路线的说明,介绍研究的特色及创新,最后是概述本研究的章节结构情况。第二部分,构建理论框架及提出研究假设,由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由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第四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为本文的第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进而探索了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和医院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四川省在2014年10月全域实施分级诊疗,是全国第一个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本研究以四川省87个县(市、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这些县(市、区)在医疗信息、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支出等方面的客观数据,并对每个县域的高层卫生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概念界定,提炼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确定了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衡量范畴,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其次,通过精心梳理卫生行政部门大量相关数据,本研究对87个县(市、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进行测量。然后,对这87个县(市、区)的601位高层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422份,问卷有效率为70.21%。再次,本研究对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对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即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了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检验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loading)及中介变量的因子权重系数(weight),并对研究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逐一验证。该部分使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假设检验,包括主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的检验。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研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探讨了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水平对县域内分级诊疗的作用机制,以及分级诊疗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从研究的理论来看,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将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进行关联,进一步探讨其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当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层面探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绩效提升,少有研究从相对宏观层面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本研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以医疗服务行业为场景,将县域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拓宽了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情景边界。第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本研究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且县域样本数量达到87个,探索和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结果。目前,对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讨论阻碍该政策实施的障碍和困难,仍缺乏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并且从实证角度缺乏量化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就医习惯背景下,实施分级诊疗的实证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分级诊疗和医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揭示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内在作用机制,拓展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内容,洞悉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传导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高层管理支持的边界条件,证实了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实施程度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进而从高层管理团队层面验证了提升高层管理支持对推动分级诊疗实施和提升医疗信息水平的重要性。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多渠道的数据来源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跨时段研究设计有利于对变量前因后果关系的检验。本研究采用纵向时序调查,前因变量时限在前,其余变量的时限在后,这有利于对变量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共同方法偏差,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国家医院满意度综合调查和直接问卷调查4个完全不同的渠道,避免了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同时,本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 22.0进行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基于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假设检验,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通过这些研究的设计和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和检验的效果。第四,从变量的测量来看,开拓性地探索了分级诊疗这一构念。以往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分析,以及其实施的利弊和存在的阻力等,鲜有研究针对分级诊疗开展实证探索,且并没有对分级诊疗这一构念进行量化探索。本研究开拓性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分别是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在做出先驱性探索的同时,为未来分级诊疗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研究探讨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影响路径,并提出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假设。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尽量贴合所选取的理论内涵,但由于作者资源和学术能力的有限性,造成本研究存在无力避免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样本的有限性、研究结构层次的局限以及相关构念的进一步探讨等方面。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以更加全面的研究形式和内容来更深入地对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开展前因后果的研究。

沈士立[10](2020)在《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为落实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各地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正在积极组建全科医学科。但是,科室应该怎样设置?开设之后应该如何发展和评价?国内对此尚缺少研究。目前,许多新开设的全科医学科正在套用其他医学专科的建设与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与全科医学学科特色不相适应,已经对其发展形成制约。如何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新时代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指标池及指标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计算权重和修改评价标准。所有数据均以Microsoft Word 2010或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或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2轮专题小组讨论对基本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构建评价指标池,并邀请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全科医学资深专家45人参与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分,对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完善。最终确定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在内的评价模型。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44%,92.11%,91.43%,专家权威系数为0.94。第三轮咨询后,专家协调系数为0.716,协调性检验P值<0.001。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涵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数量精简;权重分配合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2.本研究建立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对每个三级指标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评分方法,明确了评价要素、评分规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二、代表“会诊”特色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表“会诊”特色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现状研究 ——以S中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现实背景
        1.2 政策背景
        1.3 中医外治及优势
        1.4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优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
        3.1 总体目的
        3.2 具体目标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实施效果研究对象
        1.2 样本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知信行问卷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定性访谈法
        2.3 问卷调查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实施背景
        1.1 S中医院基本情况
        1.2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政策
        1.3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实施现状分析
        1.4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架构
        1.5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管理机制
        1.6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模式流程梳理
    2 样本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
        2.1 样本患者的基本特征
        2.2 患者基本特征与治疗方式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2.3 患者基本特征和治疗方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
        2.4 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费用指标组间差异比较
    3 S中医院外治执行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调查结果
        3.1 医生的基本情况
        3.2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知信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的年龄组差异比较
        3.4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的性别组差异比较
        3.5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的科室组差异比较
        3.6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的学历组差异比较
        3.7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的职称组差异比较
        3.8 样本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专业领域年限组差异比较
        3.9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的其他分析
    4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定性访谈分析结果
        4.1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降低患者住院费用、西药费、治疗费的原因
        4.2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治疗方式、外治操作科室不同的原因
        4.3 中医外治科室与非中医外治科室执行多学科一体化住院天数、费用差异原因
        4.4 医生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知信行得分差异的原因
        4.5 实施中医外治多学科诊疗的最佳介入、退出时机问题
讨论
    1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的特点
    2 S中医院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治疗方式分组问题
        2.2 中医外治组与非外治组针灸费、中医特殊疗法费差异问题
        2.3 执行中医外治医生资历不深、人员不足
        2.4 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中医外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一步优化
        2.5 会诊流程缺少信息辅助系统支持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特色与不足
    1 特色
    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大数据在基层政府精准扶贫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
        2.1.2 精准扶贫
    2.2 基本理论
        2.2.1 社会治理智能化理论
        2.2.2 善治理论
3 大数据时代的扶贫背景
    3.1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
        3.1.1 大数据为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提供了新平台
        3.1.2 精准扶贫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运用领域
        3.1.3 国家政策支持大数据精准扶贫的融合
    3.2 国内大数据精准扶贫情况总体判断
4 国内基层政府大数据扶贫实践经验
    4.1 农村电商平台致富模式
        4.1.1 广东遂溪县以电商示范县助推精准扶贫
        4.1.2 山西方山县山货产销“1+N”模式
    4.2 远程教育智能化、信息化实现教育扶贫
        4.2.1 大连-六盘水“卫星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4.2.2 贵州长顺县开通远程指导数字化教室
    4.3 “大数据+医疗健康”实现远程医疗扶贫
        4.3.1 湖南省新化县远程医疗提升贫困区就医效率
        4.3.2 广东省远程医疗中心助力精准扶贫
    4.4 “扶贫云”系统平台实现扶贫信息精准化
        4.4.1 贵州“精准扶贫云”提升扶贫效率
        4.4.2 广东扶贫云实现贫困治理动态化
    4.5 国内大数据精准扶贫成功案例总结
5.基层政府在大数据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困境
    5.1 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技术困境
        5.1.1 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功能尚未完善
        5.1.2 大数据扶贫的方式单一
        5.1.3 缺乏支撑大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
    5.2 资源统筹的政策困境
        5.2.1 扶贫领域缺乏大数据人才下沉政策
        5.2.2 数据资源尚未向基层下移
    5.3 工作机制困境
        5.3.1 精准识别机制中的“数据异化”现象
        5.3.2 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出现“灰色地带”
    5.4 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困境
        5.4.1 基层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传统机制弊端
        5.4.2 基层扶贫干部尚未形成大数据思维
        5.4.3 基层扶贫部门的大数据人才缺位
6 基层政府突破大数据精准扶贫困境的路径
    6.1 建立基层精准扶贫的大数据政策支持体系
        6.1.1 实施大数据扶贫优先的财政支持政策
        6.1.2 实施人才集约化管理政策
    6.2 建设一支大数据化的基层扶贫队伍
        6.2.1 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干部的培养与培训
        6.2.2 集约化管理扶贫资源
        6.2.3 建立行业部门间完整的互通共享数据应用链
    6.3 完善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机制
        6.3.1 完善大数据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6.3.2 扶贫数据向基层下移
    6.4 为大数据扶贫提供政治保障
        6.4.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扶贫战役堡垒作用
        6.4.2 协调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
    6.5 填补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技术“短板”
        6.5.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心向贫困村下移
        6.5.2 完善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6.5.3 突破政府云防火墙技术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4)温州市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温医附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1.4.3 研究不足
    1.5 研究路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双下沉”工作概念界定
        2.1.2 “两提升”工作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3 温州市医院和温医附二院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状
    3.1 温州市医院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状
        3.1.1 温州市医院的“双下沉”工作现状
        3.1.2 温州市医院的“两提升”工作现状
    3.2 温医附二院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状
        3.2.1 温医附二院概况
        3.2.2 温医附二院“双下沉”工作现状
        3.2.3 温医附二院“两提升”工作现状
    3.3 温医附二院与温州市其他医院的问卷调查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数据分析
4 温医附二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温医附二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中的问题
        4.1.1 专家单独下沉方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4.1.2 下沉专家绩效考核方案不完善
        4.1.3 双向转诊不顺畅
        4.1.4 远程会诊工作未常规开展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服务主动性不够
        4.2.2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均不足
        4.2.3 对公众服务需求处理不及时
        4.2.4 公共利益意识较弱
5 完善温州市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建议
    5.1 采用专科团队方式
    5.2 完善绩效考核方案
    5.3 创建转诊信息化手段,更新转诊流程
    5.4 建立双下沉云平台系统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郑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疗联合体概念
        2.1.2 医疗联合体建设模式
        2.1.3 分级诊疗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郑州市中医院医联体实施现状分析
    3.1 建设背景及发展状况
    3.2 中医院医联体实施现状
    3.3 医联体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3.4 医务人员对医联体的认知评价分析
4 郑州市中医院医联体发展困境和问题
    4.1 医联体合作医院没有规范实施
    4.2 双向转诊实操过程中效率较低
        4.2.1 患者向下转诊意愿低
        4.2.2 医院向下转诊积极性不高
    4.3 医联体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4.4 医联体成员合作缺乏正向利益驱动
    4.5 社区居民对医联体认知不够
5 郑州市中医院医联体提升发展建议策略
    5.1 明确定位,突出各自作用发挥
    5.2 完善政策,理顺双向转诊渠道
        5.2.1 适度创新医保报销比例
        5.2.2 制定分级诊疗科学规程
        5.2.3 引导医技人员多点执业
    5.3 提升水平,创新技术机制应用
        5.3.1 打造医联体智慧医疗
        5.3.2 探索医联体用药机制
    5.4 合理分配,落实合作共赢原则
    5.5 加强宣传,提高医联体认知度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体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策略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难点及解决措施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远程会诊
        2.1.2 “互联网+”应用
        2.1.3 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医联体与远程会诊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心理学
        2.2.2 用户体验理论
第3章 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现状
    3.1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现状
        3.1.1 解放军总医院简介
        3.1.2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实施策略
        3.1.3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实施成果
    3.2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用户体验现状
        3.2.1 患者评价
        3.2.2 医护人员评价
        3.2.3 医院管理方评价
第4章 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研组织
    4.2 用户体验问题反馈
        4.2.1 患者参与前期多不了解
        4.2.2 预期与实际体验不衔接
        4.2.3 科室范围局限
        4.2.4 治愈诉求无法解决
    4.3 归因分析
        4.3.1 宣导服务工作滞后
        4.3.2 是否优于传统会诊效果体验模糊
        4.3.3 未从用户角度出发配置标准服务
        4.3.4 保障制度不健全
第5章 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提升策略
    5.1 升级信息服务战略
        5.1.1 优化操作初期用户体验
        5.1.2 完善渠道管理
    5.2 创新战略联盟伙伴型新互动策略
        5.2.1 创新互动关系
        5.2.2 打造先进代表形象
    5.3 打造高度专业化管理系统
        5.3.1 提高管理水平
        5.3.2 从用户出发升级产品服务体系
    5.4 升级优化全过程各服务环节
        5.4.1 打造多重服务场景模式
        5.4.2 升健全保障制度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的结论
        6.1.2 主要观点
    6.2 展望
        6.2.1 展望未来
        6.2.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2.3 下一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内容
2 相关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1 知识管理理论与元决策理论概述
        2.1.1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2.1.2 知识转移
        2.1.3 知识共享
        2.1.4 知识管理策略
        2.1.5 元决策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2.2 国内外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研究概述
        2.2.1 研究层次
        2.2.2 研究主体
        2.2.3 研究内容
        2.2.4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3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现状分析
    3.1 HS眼科医院简介
    3.2 知识转移及共享工作成熟度问卷调查
    3.3 知识转移及共享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4 基于元决策的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的建立
    4.1 基于元决策的日常工作环节中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1.1 根据知识主体设计知识转移及共享模式
        4.1.2 元决策下的模式实施策略
    4.2 基于元决策的核心业务环节中的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2.1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核心
        4.2.2 元决策下的模式实施策略
    4.3 基于元决策的临床路径实施中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3.1 传统诊疗路径与临床路径之间的区别
        4.3.2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临床路径实施计划
        4.3.3 实施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
    4.4 大连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实践
        4.4.1 元决策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4.4.2 显性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措施
        4.4.3 隐性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方法
5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配套文化建设
        5.1.1 医院文化构成
        5.1.2 构建有利于知识转移及共享的医院文化
        5.1.3 制度保障
    5.2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组织建设
        5.2.1 现有组织结构的缺陷
        5.2.2 构建有利的组织结构
    5.3 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技术支持
        5.3.1 信息化建设
        5.3.2 引入管理工具
        5.3.3 建设医院的知识转移及共享平台
    5.4 HS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激励支持机制
        5.4.1 激励机制设计
        5.4.2 支持制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共享的管理工作成熟度调查问卷
致谢

(9)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案和研究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案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2.1.2 资源基础理论的VIRO分析框架
        2.1.3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2.2 资源依赖理论
        2.2.1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过程
        2.2.2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2.2.3 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衍化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2.3.3 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观点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4 医疗信息水平
        2.4.1 医疗信息水平概念的演进
        2.4.2 医疗信息水平的维度划分
        2.4.3 医疗信息水平的测量
        2.4.4 医疗信息水平的研究现状
        2.4.5 医疗信息水平评述
    2.5 分级诊疗
        2.5.1 分级诊疗概念的演进
        2.5.2 分级诊疗的维度划分
        2.5.3 分级诊疗的测量
        2.5.4 分级诊疗的研究现状
        2.5.5 分级诊疗评述
    2.6 医院满意度
        2.6.1 医院满意度概念的演进
        2.6.2 医院满意度的维度划分
        2.6.3 医院满意度的测量
        2.6.4 医院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2.6.5 医院满意度评述
    2.7 收入成本率
        2.7.1 收入成本率的内涵
        2.7.2 收入成本率的测量
        2.7.3 收入成本率评述
    2.8 高层管理支持
        2.8.1 高层管理支持概念的演进
        2.8.2 高层管理支持的测量
        2.8.3 高层管理支持的研究现状
        2.8.4 高层管理支持评述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推演与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的关系
        3.2.2 分级诊疗与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关系
        3.2.3 分级诊疗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
        3.2.4 分级诊疗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医院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3.2.5 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6 患者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3.2.7 医院满意度在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作用
        3.2.8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之间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假设汇总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4.1.1 医疗信息水平
        4.1.2 分级诊疗
        4.1.3 医院满意度
        4.1.4 收入成本率
        4.1.5 高层管理支持
        4.1.6 控制变量
    4.2 调查样本与数据收集程序
        4.2.1 调查样本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3 实证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技术
        4.3.1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基于Smart PLS3.0 软件的模型检验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5.1.1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信度分析
        5.1.2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聚合检验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无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3.2 有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5.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医疗信息水平对分级诊疗的积极影响
        6.1.2 医疗信息水平和医务人员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3 医疗信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6.1.4 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机制
        6.1.5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6.2.1 理论贡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县域医疗信息化水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2 建立评价模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题小组讨论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质量控制
        2.3.1 研究方案设计
        2.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指标池构建结果
        3.1.1 文献研究结果
        3.1.2 专题小组讨论研究结果
        3.1.3 初步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3.2.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3.2.2 指标筛选
        3.2.3 权重确定
        3.2.4 评价标准的修改
        3.2.5 建立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3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3.1 专家积极系数
        3.3.2 专家权威系数
        3.3.3 专家协调系数
4 讨论
    4.1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4.2 本课题研究的可靠性分析
        4.2.1 基于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指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4.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4.3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模型的特点
        4.3.1 评价模型与建科宗旨的关系
        4.3.2 评价模型与全科医疗的关系
        4.3.3 指标修改与确定
        4.3.4 权重确定与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代表“会诊”特色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多学科一体化诊疗现状研究 ——以S中医院为例[D]. 李宝娟. 山东大学, 2020(02)
  • [2]大数据在基层政府精准扶贫中的运用[D]. 郭梦真.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温州市医院“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温医附二院为例[D]. 李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郑州市中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杨淑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解放军总医院“互联网+远程会诊”用户体验提升策略研究[D]. 于立升. 南华大学, 2020(01)
  •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HS眼科医院知识转移及知识共享策略研究[D]. 徐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D]. 宋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D]. 沈士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代表“咨询”的特色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