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小说中的“逆流行”与“媚俗”

李渔小说中的“逆流行”与“媚俗”

一、李渔小说的“反流俗”与“媚俗”(论文文献综述)

黄琪[1](2021)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文中指出

曹润涵[2](2021)在《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历了鼎革之变的李渔是颇为特殊的拟话本小说家,由明入清的特殊经历使得其拟话本小说创作一方面集成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经验和传统,另一方面,李渔独特的人生经历、鲜明的创新意识以及戏剧家的身份又使得他的小说创作有不同于明末拟话本小说的新变,呈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质。除了绪论和结语,正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从李渔拟话本小说中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文章创作理论的运用、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语言文人化特征的呈现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外貌描写与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在李渔个人审美情趣的引导下,其拟话本小说中的外貌描写在继承前人描写传统之余,又出现了注入作者本人的审美观、发掘新的外貌描写手法、发挥外貌的情节功能等现象。李渔借助多种感官、他人反应等方式进行外貌描写,既丰富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也使得外貌的呈现具有层次感,产生了多层意蕴。外貌在李渔笔下也不仅仅是对人物外在形貌的描绘,它可以成为情节的预示,也能为叙事埋下伏笔,或与实际行为产生反差,或影响人物动机推动情节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叙事意义。第二章探讨文章创作理论与小说结构。李渔在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吸收了八股文的诸多理论,如“冒头”理论、破题之法、对偶抒写、结尾自摅己见等。“冒头”理论的运用与破题意识的加强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部分更为直接地对教化主旨进行阐发;八股文对股规则的影响也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呈现相对而出的人物设置与前后相对的情节结构;八股文大结自摅己见的惯例及议论“首尾贯穿”的要求融入李渔拟话本小说则形成了李渔往往在篇尾直白地抒发议论、表达个人观点的模式。第三章探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与情节模式的形成。在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他引用本人的诗词作品、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注入本人的建筑理念,在个人主体意识的引导下,进一步编织故事情节,展现其生活风貌与内心世界,传达其人生态度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李渔还将自己日常生活的焦虑以及对于美满生活的愿景也写入小说,并形成老来得子和妻妾争斗两种情节模式。第四章探讨语言的雅俗融合与文人化特征的呈现。在拟话本小说创作中,李渔一方面化用儒家经典词句,使用科举词汇,加强人物语言与叙事语言的文言化程度,另一方面又赋予儒家经典句子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并用婚姻情节的诙谐消解科举考试的庄严,而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事语言,其文言化程度的强弱同样也与小说整体风格、人物身份修养、故事情节达到统一协调,呈现出雅俗融合的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并非是文人作者自由且极端的文人自我意识展示,而是受阅读群体需求与小说故事情节约束的自我展示。

何宇[3](2017)在《李渔小说《十二楼》中的文人群像探析》文中提出李渔是明清之际的着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剧作家。20世纪以来,李渔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其戏曲理论着作《闲情偶寄》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对他的小说的评价则夹杂着毁誉参半的现象。李渔的小说主要有《无声戏》(后改名为《连城璧》)、《十二楼》)。李渔的单本小说《十二楼》中的文人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他自己某方面的映照。李渔一生从富足到衰落,从壮志图仕到四方献艺,从明朝到清朝,可谓历尽百态。其笔下的文人也是类型多样,困境重重,呈现出复杂的心态。本文拟就这些文人的类型、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心态及造成这种心态的成因进行研究。

李娅[4](2016)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 ——以《无声戏》《十二楼》为中心》文中提出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文学家,其创作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擅长戏剧创作,同时在戏剧理论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其《闲情偶寄》之《词曲部》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是继王骥德《曲律》后中国戏曲理论的又一重要着作。他追求生活质量,广造园林,是古代有名的园林建筑家,而且在书法绘画、医药卫生、饮食烹调、花草种植、古董收藏、生活艺术等多方面也有建树,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是当世及后人对李渔的评价却毁誉参半,有人评价其为难得之天才,才华极高,也有人评价其为人龌龊,毫无廉耻,乞食干贵门之下并以此沾沾自喜,且作品语涉猥亵,思想境界低下。两种评价分歧之大,实属少见。因此对李渔这位明清之际的大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李渔自身、了解明清之际的文学尤其是戏剧和小说都有着重要意义。李渔多元的身份造成了他思想的多元化,具有追新求异的文学思想,形成了在其作品中贯穿自己现实性考量的独特思想特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渔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异”色彩。纵观对李渔拟话本小说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多将重点放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与李渔戏剧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于李渔独特思想指导下创作的小说体现的“异”色彩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以李渔《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觉世明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为选题,从李渔“异”思想出发观照其拟话本小说之“异”的表现,再从拟话本小说回看李渔的“异”之思想,对其闪耀在小说中的思想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的的认识。并由此观照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独特的文学思想及其拟话本小说创作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由结语与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论。分为三节:第一节,选题理由和意义。本文首先从李渔的文学史地位和拟话本小说成就两方面论述了选题理由,分析了选题的研究价值。第二节,介绍现有研究成果,从李渔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和海外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介绍。第三节,李渔作品版本介绍。研究之前,首先须对研究对象做清晰的版本整理,李渔的拟话本小说研究也是如此。根据学者论文和专着中关于李渔小说版本分类的内容,整理出《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觉世名言》)的版本。本文依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李渔全集》卷四《笠翁小说五种》,以其为分析研究底本。第二章,李渔拟话本小说“异”色彩原因探寻。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李渔自身思想方面分析。李渔特殊的文人思想和他的商人思想,让他的思想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传统儒家思想与重利重现实的商人思想看似相互柢牾,但是李渔又使其和谐统一化,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商人身份和思想。第二节,从李渔的小说创作和认识方面分析,李渔将文学创作当作自己的幻想乡,且在小说中蕴含其劝世讽世理想,打破传统,打破小说在劝世功能文学之外的坚冰。第三节,从李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尚奇求新观念展开分析。本文从艺术追求和商业追求两方面展开论述,论述其作为李渔自觉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追求是怎样影响李渔的文学创作的。第三章,各种角色的“异”于世俗。分别从下贱角色和正面形象的另类描写中,研究李渔对于这些角色的把握与思考。第一节,“下贱”角色的另类描写。分别从妓女、婢女、乞丐、戏子四类传统意义上的“下贱”角色出发,分析李渔在这些角色描写中体现的充满现实性的思考方式与价值取向。第二节,“正面”形象的另类描写,从清官、皇帝两个方面,分析李渔赋予人们眼中“正面形象”另类的人情气质,从而分析李渔从现实性出发对传统形象的颠覆。第四章,借鉴戏剧的艺术手法。李渔有一套完整且深刻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认为小说和戏剧同源而异派的李渔,在小说创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本章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李渔的小说中体现其思想的艺术手法:第一节,设置巧合;第二节,合乎情理;第三节,语言艺术。第五章,男女关系的特殊倒置。李渔拟话本小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男女倒置”的现象。这是了解李渔,研究其拟话本小说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节,对男子美丽相貌的欣赏揄扬。第二节,对女性勇气智慧的描写称颂,其中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小节,女子的勇气和主见;第二小节,女子的机智和聪慧。这些较多用在男子身上的特质,在李渔的拟话本小说中,在女子的身上体现并成为该人物形象的闪光点和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同性恋题材的公开书写。李渔在同性恋题材上抛开之前的故事对二人之间感情的重点描写,而将笔墨集中在之后实际的家庭生活以及国家大事的联系上第六章,李渔的男女爱情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第一节,男女爱情关系。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才‘子佳人色彩与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不同,李渔在要求女子美丽容貌之外,对男子也要求有出众之相貌。除了为追求新奇效果而发了一通“红颜一定配丑男”的议论之外,其余故事皆是男女相貌般配。第二节,家庭伦理关系。其中又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婚配关系;第二小节,夫妻关系;第三小节,父子关系。从父子关系之现实性、父子关系之功利性、父子关系与奴仆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语部分,指出李渔拟话本小说之“异”色彩,即小说体现的现实性和世俗性、功利性,以及从现实出发考量的价值观,反映了明清之际人心动荡与商品经济对社会伦理道德传统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抬高,解放人欲思潮的席卷思想领域,都为人性私欲合理化,人欲解放找到了出口。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在李渔小说中体现的就是传统道德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与变形,这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反映了李渔小说在艺术虚构下坚实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在市井中,社会价值发生改变,一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信条被动摇,在与现实生活相抗衡的过程中被异化,调整以适应现实生活。这对于我们认识晚明与清初的社会现实与明清之际文学的特殊现实性有一定意义。

璩龙林[5](2016)在《平情主义与崇真厌伪——论李渔小说的贞节观书写倾向》文中认为作为儒家忠、孝、节、义观念中的重要一支,贞节观念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大量表现,但在不同小说作者笔下,其呈现方式也颇为不同。清初着名小说家李渔对待妇女的贞节观念,虽有大传统所遗留下来的正统思想影响,但又表现出了与大传统不一样的特色。平情主义是其中最为明显的特质,这一思想基础使得李渔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妇女,会以旷达高蹈之态,发出理解同情之言。这是其在洞悉人性的基础上所提升而来的观念。而推崇真诚、自然,厌恶虚伪、矫饰则是其贞节观书写的基本态度。二者一起构成了李渔小说贞节观书写的总体倾向。

张屿[6](2013)在《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中认为李渔是清初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家之一,先后发表过《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后将《无声戏》易名为《连城璧》),共收小说三十篇。本文以这三十篇小说为文本,从人物形象入手研究李渔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及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梳理李渔小说版本及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李渔小说人物形象系列论。将李渔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分别进行分类,在女性形象中,按照身份特点的不同,将其分为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形象、有谋略的才女形象、妒妇形象、媒婆形象及其他女性形象五类。男性形象则分为风流才子形象、淡泊宁静的隐士形象、为富不仁的财主形象、皇帝和官吏形象及其他男性形象五类。第三部分,李渔小说个体人物形象举隅。在第二部分所划分各类人物形象中选取既具有类别共性,又有独特个性的人物进行分析。此处共列举了着意维护女性地位的淳于氏、为被爱而爱的能红和刘藐姑、厚颜无耻的瞿佶、任性自私的屠珍生、介于隐与仕之间的顾呆叟五位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第四部分,李渔小说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探微。以第二部分的人物形象分类为依据,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作者对女性、婚恋、吏治的观点态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期待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第五部分,李渔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本章从人物形象的对比与衬托、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心里面写、背景人物的捆绑式呈现四个方面分析李渔小说中塑造人物所用到的艺术方法。

佟欣[7](2013)在《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文中提出李渔(1610-1680)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较为少见的描写同性恋的作家。其专门写同性恋的作品有《怜香伴》、《男孟母教合三迁》、《萃雅楼》,还有一些作品对同性恋内容有所涉及。李渔的同性恋作品继承了其创作求新求变的特点,使同性恋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了新突破。同性恋是异性霸权情感中的一股逆流,同性恋文学作品一直以来被大众认为是边缘文学,大多对其采取回避甚至诋毁的态度,因此研究学者少有问津。近年李渔研究日渐增多,但李渔的涉“同”作品却有意无意被忽略了,既然研究李渔,我们就不应忽视它,应该给予客观评价,并做系统的整合,完善李渔的作品研究,将李渔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因此选择这一题目做深入研究具有多重意义。本篇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叙述李渔笔下的同性情爱世界,从内容研究方面来说将其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与拓展。李渔的同性恋作品不仅有才子佳人小说的一见钟情,才色互动的特点,并且兼具“显扬女子,颂其异能”的才子佳人小说特点。李渔的同性情爱作品有才子佳人般重情义、轻势利的特点,但其扩展了重情义的实质,写德写义扩展到个人价值层面和社会价值层面。第二部分是对李渔同性恋作品中同性恋人物形象的研究,包括绝对同性恋者许季芳形象、三人的同性恋模式、男孟母尤瑞郎形象、女同性恋形象。第二章论述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矛盾统一的审美内涵,从审美角度对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对同性恋问题反对与纵容、蔑视与同情的矛盾态度;二是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风流和道学的激烈碰撞;三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四是俗与雅的相互渗透,四个方面体现着李渔同性恋作品矛盾统一的对立关系。第三章是对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观的理论评价,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从道德准则揭示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二是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反论”的应用和表达;三是李渔同性恋作品的缺陷和不足。在带给人欢笑的同时,往往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刘莎[8](2013)在《李渔《十二楼》用典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渔是清代影响最大也最具创新精神的白话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十二楼》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自具面目,匠心独到。而用典则是其创作个性的重要表征。《十二楼》用典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方式多样、类型丰富,且蕴含深刻。用典对《十二楼》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及叙事方式都有所影响,起到了巧妙暗示小说主题、委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增加小说语言的典雅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以及在叙事上巧设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用典既是李渔创新意识和独特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小说对诗词创作手法的借鉴。李渔的用典是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进一步文人化和文雅化的结果,对清代炫才小说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

邱海珍[9](2010)在《《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李渔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戏曲家、小说家、诗人、词人。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是继冯梦龙“三言”、凌蒙初“二拍”之后最有价值和特色的拟话本小说,堪称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连城璧》与《十二楼》中的女子人物众多,性格塑造鲜明,具有多样态的审美价值与认识意义。细读《连城璧》与《十二楼》两部原典,联系李渔的其他作品如戏曲、诗文、杂着,以此深入剖析《连城璧》与《十二楼》中的女子形象、女性形象所展示的女性观以及塑造女子的叙事笔法。引言部分回顾了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研究状况,对李渔小说创作尤其是《连城璧》与《十二楼》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与评议。第一章分析《连城璧》与《十二楼》中的女子人物,以“群”为依托,对她们进行了适当的分类,展示出两部小说芜杂多样、鲜活生动的女子形象。第二章从社会学的人生“命运”与社会“阶层”考察出发,分析《连城璧》与《十二楼》女子的人生命运和结局,小说中的女子大多是出身于平民阶层,不仅拥有美好的容貌,而且还有不错的品性,她们虽不时遭受磨难和挫折,但因为她们采取“退一步法”和敢于争取的人生态度,所以最终多得美满的人生结局。第三章展示《连城璧》与《十二楼》中的作者女性观。首先分析了小说中反映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体现为李渔肯定女子的才智,赞同女子对自由婚恋和男性才貌的追求,宽容女子的不再守节。不过,李渔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的束缚,对女性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即坚持并固守男性一夫多妻、地位尊贵的特权。第四章考察《连城璧》与《十二楼》塑造女子形象的叙事笔法。因为李渔既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写小说亦如作戏曲,所以他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就运用了戏曲化的叙事手法。此外,小说的叙事多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在这二者之间互相切换。小说还时常运用反讽和诙谐的叙事话语来塑造女子形象。

付晓丽[10](2010)在《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渔是明清之际着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有着比较鲜明的民主思想,因此为大多数人所喜爱。《十二楼》则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同时他在小说中加进自己理想的化身,表达自己人间大隐的人生理想。本论文将通过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首先,对《十二楼》中十二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接下来从文本本身和杜溶的评价以及作者的个性化语言来分别分析其中体现的风情性和道学意,然后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李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实践、媚俗和流俗以及二者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为什么既有风情又有道学以及风情与道学这二者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此外,《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特色主要是用戏曲的理论和方法来写小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单一;以动作来代替白描;情节巧中见奇。在这中间也同样体现了风情与道学的谐和统一。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先说用草根文学对精英内涵的表述,再从创作习惯与文学样式角度说原因,接着是戏曲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和创新。文末稍微提及《十二楼》的影响,包括文本所具有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在后世小说创作中的影响和接受。

二、李渔小说的“反流俗”与“媚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渔小说的“反流俗”与“媚俗”(论文提纲范文)

(2)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外貌描写与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
    第一节 作者本人审美观的注入
        一、作为审美标准的“态度”
        二、选姿理论与审丑意识
        三、对于说话套语的袭用与“李渔”式套语的确立
    第二节 发掘新的外貌描写手法
        一、调度多种感官进行外貌描写
        二、“他人反应”:人物外貌的镜像效果
        三、外貌描写中的性别置换
        四、对于服饰描写的弱化
    第三节 外貌的情节功能
        一、作为叙事伏笔的外貌描写
        二、外貌预示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反差
        三、外貌对人物行为动机的影响
第二章 文章创作理论与小说结构
    第一节 教化主旨的阐发与“冒头”“破题”的运用
        一、对于“冒头”理论的直接运用
        二、被强化的破题意识
    第二节 情节建构与对股意识
        一、相对而出的人物设置
        二、情节结构的前后相对
    第三节 小说结尾与结题意识
        一、小说中的结题意识
        二、“首尾贯穿”与“唤起出处”
第三章 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与情节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作家主体意识加强
        一、对于本人诗词作品的运用
        二、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
        三、注入作者本人的建筑理念
    第二节 中年无子焦虑映射下的老来得子情节
        一、求子之道:“纳妾”“求神拜佛”与“积德行善”
        二、育子之路:兴旺家族的期待和破财败家的忧虑
    第三节 家庭和睦理念与妻妾争斗情节
        一、妻妒妾卑
        二、妻贤妾妒
第四章 语言的雅俗融合与文人化特征的呈现
    第一节 儒家经典的化用
        一、化用儒家经典的具体表现极其特点
        二、化用儒家经典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节 科举词汇的使用
        一、直接套用
        二、意义替换
    第三节 语言的文言化
        一、人物语言文言化
        二、叙事语言文言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李渔小说《十二楼》中的文人群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人形象类型
     (一) 风流多情:大胆追求爱情
     (二) 儒雅君子
     (三) 软弱但仍反抗
     (四) 封建纲常的代言人
     (五) 半隐半仕的城乡结合者
二、文人的生存困境
     (一) 畸形的贫困化
     (二) 出路单一化
三、文人的性格心态及生成原因
     (一) 享乐人生
     (二) 风教合一
     (三) 局外立场
     (四) 传统价值观的消解
        1. 名节的形式化
        2. 出仕与归隐
四、结语

(4)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 ——以《无声戏》《十二楼》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和意义
    1.2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海外研究现状
    1.3 李渔拟话本小说版本介绍
        1.3.1 《无声戏》版本
        1.3.2 《十二楼》版本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李渔小说“异”色彩原因探寻
    2.1 李渔其人的双重个性
        2.1.1 文人个性
        2.1.2 市民个性
    2.2 李渔小说的创作思想
        2.2.1 文学创作动机论
        2.2.2 小说劝诫功能论
    2.3 李渔尚奇求新的创作追求
        2.3.1 艺术追求
        2.3.2 商业追求
第三章 李渔小说创作中的另类描写
    3.1 “下贱”角色的另类描写
        3.1.1 妓女
        3.1.2 婢女
        3.1.3 乞丐
        3.1.4 戏子
    3.2. “正面”形象的的另类描写
        3.2.1 清官
        3.2.2 皇帝
第四章 借鉴戏曲创作的艺术手法
    4.1 设置巧合
    4.2 合乎情理
        4.2.1 合逻辑忌不顾文理
        4.2.2 合现实忌鬼神之道
    4.3 语言艺术
第五章 男女关系的特殊倒置
    5.1 男子美丽相貌的欣赏揄扬
    5.2 女性勇气智慧的描写称颂
        5.2.1 女子的勇气和主见
        5.2.2 女子的机智和聪慧
    5.3 同性恋题材的公开书写
        5.3.1 同性恋现象记载
        5.3.2 《男孟母教合三迁》
        5.3.3 《十二楼之萃雅楼》
第六章 李渔小说的男女爱情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
    6.1 男女爱情思想
    6.2 家庭伦理思想
        6.2.1 婚配关系
        6.2.2 大妻关系
        6.2.3 父子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平情主义与崇真厌伪——论李渔小说的贞节观书写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情主义:李渔贞节观书写的思想基础
二、崇真厌伪:李渔贞节观书写的基本态度

(6)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李渔小说版本梳理
    二、李渔小说研究现状
        (一)李渔生平研究
        (二)对李渔小说作品的研究
        (三)对李渔小说理论的研究
        (四)李渔小说作品
    三、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李渔小说人物形象系列论
    一、女性形象论
        (一)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形象
        (二)有谋略的才女形象
        (三)妒妇形象
        (四)媒婆形象
        (五)其他女性形象
    二、男性形象论
        (一)风流才子形象
        (二)淡泊宁静的隐士形象
        (三)为富不仁的财主形象
        (四)皇帝和官吏形象
        (五)其他男性形象
第三章 李渔小说个体人物形象举隅
    一、着意维护女性地位的淳于氏
    二、为被爱而爱的能红和刘藐姑
    三、厚颜无耻的瞿佶
    四、任性自私的屠珍生
    五、介于隐与仕之间的顾呆叟
第四章 李渔小说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探微
    一、从女性形象看李渔小说体现的女性观和婚恋观
        (一)开明进步的观念
        (二)保守落后的观念
    二、从男性形象看李渔小说体现的处世观和吏治思想
        (一)处世观
        (二)吏治思想
第五章 李渔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与衬托
        (一)人物外貌的对比与衬托
        (二)人物言行的对比与衬托
    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三、心理描写
        (一)具象性心理描写
        (二)分析性心理描写
        (三)替代性心理描写
    四、背景人物的捆绑式呈现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综述
    0.2 价值与意义
1 李渔笔下的同性情爱世界
    1.1 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和拓展
        1.1.1 一见钟情,才色互动
        1.1.2 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1.1.3 重情义、轻势利
    1.2 李渔同性恋作品中的新形象
        1.2.1 绝对同性恋者
        1.2.2 三人的同性恋模式
        1.2.3 男孟母形象
        1.2.4 女同性恋形象
2 李渔同性恋作品中矛盾统一的审美内涵
    2.1 排斥与姑息、鄙夷与怜惜共存
    2.2 风流与道学激烈碰撞
    2.3 情与理完美统一
    2.4 雅与俗相互渗透
3 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观
    3.1 寓哭于笑的悲剧性
    3.2 社会反论的运用
    3.3 缺陷与不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李渔《十二楼》用典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十二楼》典故运用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典故数量、分布、类型及用典方式
    第二节 典故出处特征
    第三节 特定典故反复出现
第二章 《十二楼》典故运用的作用
    第一节 用典对主题思想表现的作用
    第二节 用典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第三节 用典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 用典对小说叙事的作用
第三章 《十二楼》大量用典的原因及文学影响
    第一节 《十二楼》大量用典的原因
    第二节 《十二楼》用典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研究回顾
第1章 《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之类型
    1.1 恪守传统礼教的女子
    1.2 追求自由婚恋的闺秀
    1.3 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或敢作敢为的女子
    1.4 追求金钱物质的女子
    1.5 泼悍奇妒的女子
    1.6 薄情自私的恶母
第2章 《连城璧》、《十二楼》女子的人生命运与结局
    2.1 外貌与品德
    2.2 出身与阶层
    2.3 命运与结局
    2.4 小说中女子人生命运的认识意义
第3章 《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所展示的女性观
    3.1 开明与进步
        3.1.1 对女子才智的肯定
        3.1.2 对女子追求自由婚恋的赞许
        3.1.3 对女子追求男子才貌的认同
        3.1.4 对女子不再守节的宽容
    3.2 保守与局限
        3.2.1 对一夫多妻制的固守
        3.2.2 对女子从属地位的坚持
第4章 《连城璧》、《十二楼》塑造女子的叙事笔法
    4.1 叙事人物的戏曲化
    4.2 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
    4.3 叙事话语的反讽与诙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

(10)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
    第一节 《十二楼》中十二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文本本身和杜濬的评价来阐释"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
        一、《十二楼》故事的不符礼教
        二、杜濬的评价
    第三节 从作者的个性化语言体现出的风情性和道德意
        一、个性化语言
        二、以夸张的语言来宣扬道德
        三、用反语抨击封建道德
        四、矛盾的表现手法
第二章 "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文化思潮
    第二节 李渔生平思想与创作实践
        一、李渔的生平思想
        二、李渔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小说中如何体现媚俗和流俗二者的统一
        一、媚俗和流俗
        二、媚俗和流俗二者的统一
第三章 艺术上以戏曲的手法来写小说,肯定《十二楼》的价值
    第一节 人物单一
    第二节 以动作来代替白描
    第三节 情节巧中见奇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用"草根"文学表达"精英"内涵
        一、《十二楼》的双重性格
        二、创作习惯与文学样式
        三、用戏曲来写小说
    第二节 《十二楼》的影响
        一、代表性和特殊性
        二、后世小说中李渔的影子
附:《十二楼》现存的主要版本
参考文献

四、李渔小说的“反流俗”与“媚俗”(论文参考文献)

  • [1]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D]. 黄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D]. 曹润涵.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李渔小说《十二楼》中的文人群像探析[J]. 何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 [4]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 ——以《无声戏》《十二楼》为中心[D]. 李娅.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平情主义与崇真厌伪——论李渔小说的贞节观书写倾向[J]. 璩龙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D]. 张屿.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2)
  • [7]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D]. 佟欣. 辽宁大学, 2013(01)
  • [8]李渔《十二楼》用典探析[D]. 刘莎. 宁夏大学, 2013(03)
  • [9]《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 邱海珍. 湘潭大学, 2010(05)
  • [10]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D]. 付晓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李渔小说中的“逆流行”与“媚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