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和传导中的作用

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和传导中的作用

一、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及传导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1](2021)在《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分自发性与创伤性SAH,其中75~80%的自发性SAH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虽然SAH只占脑卒中的5%,但由于其高病死率,且患病平均年龄仅为55岁,因此,SA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从全球来看,日本和芬兰高发,美洲中南部低发,且女性多于男性(为男性病患的1.24倍)。既往认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对内皮受体拮抗剂克拉生坦的临床研究(Conscious-2)结果的公布,对SAH的病理生理过程又有了重新认识,目前较多观点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在SAH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导致SAH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治疗SAH的关键时间窗。而在EBI阶段SAH可引发包括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及氧化应激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又将研究热点转向了这些病理生理过程。中国传统医学将SAH引发的病症归于中风和真头痛的范畴,三化汤最早记载于刘完素所着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书中有对中风的详细描述,所包含的治疗中风的方剂沿用至今。三化汤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订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个经典名方之一,是推荐的用于治疗中风的方剂。网络药理学作为阐释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手段之一,是对中药方剂所包含的已知天然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的分析整合,找到中药方剂候选靶点与目标疾病之间的作用信息,构建出“疾病基因-药物靶点分子网络”,最后分析网络的拓扑特征并将这些药物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由于三化汤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所涉及到的疾病靶点数目庞大,因此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三化汤药物成分及治疗SAH的主要靶点通路,解释其作用机制,并在之后的动物模型中加以验证。最终,经筛选出的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是一种天然蒽醌类化合物,目前研究表明蒽醌类化合物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尚缺乏关于AE在SAH中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化汤成分AE在SAH早期脑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是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三化汤的药理作用,首先构建SAH疾病数据库:利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搜索出SAH疾病的相关靶点。其次在TCMSP数据库搜索出三化汤各单味药化学组成,并整理出药物成分对应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数值。之后在PUBCHEM数据库检索出各药物化学成分的SMILES结构式,并将搜索出的SMILES结构式输入至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SEA数据库找出三化汤各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并建库。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ope软件得到SAH靶点-药物靶点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并将图像进行可视化输出。最后应用Gene MANIA数据库、Metascape数据库对三化汤的药物成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实验第二部分是对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验证。用大黄、羌活、枳实及厚朴的颗粒制剂配置成三化汤制剂并计算出实验动物的给药剂量,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灌胃方式给药,每日2次,灌胃5日后制作SAH小鼠模型,动物模型采用颈内动脉穿刺的方法,并对SAH模型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7分的小鼠将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0.5×SHD、1×SHD、2×SHD共5组。通过比较三化汤灌胃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及IL-10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三化汤的成分AE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实验的第三部分是对AE治疗SAH动物模型疗效的评估。AE的给药方式是腹腔注射,评估的时间点分别是SAH造模后24小时及72小时。实验对象是雄性C57BL/6品系SPF级小鼠,SAH后24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AE(10mg/kg)组、AE(20mg/kg)组及AE(40mg/kg)组。SAH后72小时时间点分为Sham组、Vehicle组及AE(20mg/kg)组。通过比较AE干预前后疾病模型组与药物治疗组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评分、脑水含量、神经元的凋亡、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Iba-1、NF-κB及PKA/CREB通路相关蛋白前后表达情况明确三化汤成分AE对SAH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在C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及Dis Ge NET数据库共搜索出与SAH关联性较强的334个靶点,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并依照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筛选出三化汤的药物成分共55个:大黄的药物成分16个;枳实的药物成分22个;厚朴的药物成分2个;羌活的药物成分15个。药物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共127个。经Cytoscope软件的Merge插件得到三化汤治疗SAH的关键靶点共21个,其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是与炎症相关的靶点。三化汤药物成分经Gene MANIA数据库将三化汤药物成分靶基因按照功能富集后得到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14个,分别是ALOX15、ADORA1、ADORA2A、ADORA3、AOX1、CXCR1、KIT、NOS2、NOX4、NR1H3、PIK3CG、PLA2G2A、PTGS2、SYK。与钙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DRD4、HTR2B、OPRM、MYLK、CAMK2B、PLA2G1B、F2。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活化基因有5个,分别是RORA、RORC、KIT、SYK、RIK3CG。与蛋白激酶活性相关的基因有7个,分别是PLA2GIB、INSR、CDK1、KIT、PKN1、ALK、DRD4。与胶质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F2、CDK1、CDK5、CDK6。与铁离子结合相关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FTO、ALOX5、ALOX15。与炎症细胞激活相关的基因有5个,分别是:PIK3CG、SYK、KIT、RORC、RORA。与炎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有KIT、SYK、PIK3CG、OIA2G1B、NOS2。与自噬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AKT1、DAPK1、MAPT、HTR2B。与神经再生相关的基因有9个,分别是AKT1、F2、CAMK2B、ACHE、OPRM1、MAPT、CDK1、CDK5,CDK5R1。与神经元投射发育相关的基因有6个,分别是CAMK2B、ACHE、AKT1、MAPT、CDK5、CDK5R1。2.三化汤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小鼠SAH模型中的验证结果表明三化汤可减轻SAH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1×SHD、2×SHD组提高了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及平衡木实验评分,减轻了脑水含量,炎症因子TNF-α表达降低而IL-10表达增加。3.经动物实验验证,三化汤成分AE可以减轻SAH神经功能损伤:与Vehicle组比较,AE(20mg/kg)组改善了SAH后24及72小时改良的加西亚神经功能评分,AE(20mg/kg)组、AE(40mg/kg)组在SAH后24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也同样得到改善,AE(20mg/kg)组提高了SAH后72小时的平衡木实验评分,经AE干预治疗后脑水含量在SAH后24及72小时均有所降低。在SAH后24小时,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与Vehicle组相比,AE(20mg/kg)组、AE(40mg/kg)组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表达下降,TUNEL染色也提示AE干预后TUNE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SAH 24小时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经AE治疗后,AE(10mg/kg)组、AE(20mg/kg)组与AE(40mg/kg)组ZO-1、Occludin表达水平升高而Iba-1表达降低。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说明AE(20mg/kg)组Iba-1与TNF-α共标细胞数有所降低而与Arg-1共标细胞数增多。SAH后24小时72小时两个时间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均提示经过AE治疗后胞浆NF-κB表达增多,而胞核NF-κB表达减少,p-IκBα、p-IKKα/β表达减少。结论:1三化汤药物成分筛选出的靶点中,有14个与炎症反应相关,核心靶点中ADORA1,ADORA2A,NOS2,PTGS2与炎症相关。2三化汤是通过降低TNF-α、提高IL-10表达从而减轻小鼠SAH模型后炎症反应,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结果。3三化汤成分AE通过NF-κB及PKA/CREB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转变,从而减轻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炎症反应。

石洲[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川乌毒效成分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现代临床上,制川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药理研究认为,川乌具有镇痛、抗炎、抗风湿、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同时,川乌具有极强的心脏和神经毒性,多见因川乌中毒甚至死亡的文献报道,致使目前川乌的临床应用较少。本文拟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结构毒效关系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药效和毒性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川乌主要毒效成分及其关键靶点和作用机制,为川乌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一、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别预测川乌药效(镇痛、抗风湿)和毒性(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靶点,经PPI、GO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及其信号通路。二、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和结构毒效关系分析探究川乌成分与蛋白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筛选毒效成分。研究结果:一、DAVID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川乌成分通过胆碱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发挥镇痛作用;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抗风湿性作用;通过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等产生心律失常毒性;通过帕金森病信号通路等产生中枢神经毒性。经KEGG数据库对信号通路进行注释分析,显示川乌PPI网络中CHRM2、HTR1A及DRD2为镇痛和中枢神经系统类别的关键靶点;PIK3CA和MAPK3为抗风湿类别的关键靶点;ADRB2和CHRM1为心律失常类别的关键靶点。二、对接结果显示,除uracil外,其余成分的对接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表明配体分子均能与受体蛋白自发结合。除比较结合能外,检查川乌成分与关键靶点间氢键形成情况,显示C-19型二萜生物碱、higenamine、songorine及aurantiamide acetate具有高亲和性和内在药理活性;经结构毒效关系分析,认为川乌中C-19型二萜生物碱成分与关键靶点间相互作用关系,与以往文献研究中川乌C-19型二萜生物碱的活性基团位置基本吻合,其中C14-OCOC6H5、C8-OCOCH3、C3-OH以及C10-OH对心脏毒性的贡献较大。因此认为在C-19二萜生物碱中,双酯型生物碱类化合物为川乌主要毒性成分,在脱去C8-OCOCH3形成单酯型生物碱后,其心脏毒性降低但治疗指数提高,为川乌主要有效成分。结论:川乌主要毒性成分为aconitine、mesaconitine、hypaconitine、beiwutine和higenamine,主要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产生心律失常毒性;川乌主要药效成分为benzoylmesaconitine、songorine和aurantiamide acetate,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5-羟色胺突触以及多巴胺突触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方式产生中枢/外周性镇痛作用;通过以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为主、多条抗炎通路共同参与方式发挥抗风湿作用。

李俊杰[3](2020)在《油菜素内酯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上产量与消耗量最大的蔬菜。在番茄外观品质、风味品质、营养成分等直接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油菜素内固醇(BRs)作为第六大植物激素,以有相关研究证明其能够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抗逆境等途径中。但BRs在果实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相对片段化,不够系统。因此系统的研究BRs在番茄果实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野生型(Solanum lycopersicum cv.Condine Red,CR)BRs合成基因过表达材料(OE-CYP85A1),乙烯受体突变体Nr材料,BRs信号通路组成型活化突变体OE-bzr1-D材料的果实的研究,探究BRs在番茄果实中的作用及其与乙烯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在野生型番茄果实中,BRs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同时探明了BRs具有正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作用。BRs合成基因CPD、CYP85A1在番茄果实破色(BK)后存在显着性的上调,而DET2与DWARF4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同时测定了野生型番茄果实中的BRs含量,发现TY、NOR-CS、CS三个BRs组分含量显着提高。其中CS作为有活性的BRs组分,其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测定BRs信号通路下游核心转录因子BZR1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BZR1蛋白去磷酸化条带自绿熟期(MG)开始稳步提升。初步探明在番茄果实破色后存在BRs的积累。为进一步探究BRs的作用,我们利用基因过表达技术获得BRs合成基因过表达植株OE-CYP85A1,与野生型相比,其果实成熟速度明显加快,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乙烯释放量增多,果实软化加速。同时乙烯合成基因(ACO4、ACS4)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PSY1、PDS、ZDS、CRTL1、LCY1)上调,探明BRs能够正调控番茄果实的成熟。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番茄果实在破色后的成熟进程中存在BRs的积累,同时BRs能够调控番茄果实成熟,加速番茄果实的软化,促进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促进乙烯的释放。2.初步探究了BRs与乙烯在番茄果实中的相互作用,发现在番茄果实破色后BRs能够独立于乙烯来调控番茄果实的成熟。将BRs合成基因过表达材料(OE-CYP85A1)与乙烯受体突变体Nr杂交,得到OE-CYP85A1/Nr材料。研究发现OE-CYP85A1/Nr材料的果实转色较CR/Nr要更加迅速,同期的类胡萝卜的含量更高。BRs能够部分挽救由于乙烯受体突变而引起的番茄果实成熟延后。进一步研究发现,OE-CYP85A1/Nr材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基因(PDS、ZDS、CRTL1、CRTL2、LCY1)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预示着BRs可能存在不依赖于乙烯的途径来独立的调控果实的成熟。为探究油菜素内酯是否能够真正的独立于乙烯调控番茄果实成熟,我们测定了CR/Nr中BRs合成基因的表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CR/Nr中BR合成基因CPD、DET2、DWARF4无明显差异,而CYP85A1表达下调。为明确BRs含量是否减少,我们进一步测定了BRs的含量,我们发现CR/Nr中CS的含量较野生型中出现了下调。以上实验结果表明,BR过表达能够部分恢复由于Nr突变引起的果实转色延迟,促进类胡萝卜素的积累。BR对于番茄成熟的调控能够独立于乙烯完成,同时我们猜测BRs可能在乙烯的下游发挥其调控果实成熟的作用,推测乙烯能够正调控BRs合成基因CYP85A1的表达。3明确了BRs信号通路转录因子BZR1能够正调控番茄果实成熟。为进一步探究BRs信号通路中转录因子BZR1能够调控番茄果实成熟,我们构建了BRs信号通路组成型活化突变体OE-bzr1-D材料。我们发现OE-bzr1-D两个株系中果实成熟加速,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提高,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PSY1、PDS、CRTL1、CRTL2、LCY1)表达上调,乙烯合成基因(ACS2、ACS4)上调。由于BZR1具有反馈BRs合成基因的功能,我们探究了番茄果实中BZR1能否发挥相似的功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BR合成基因在BK到BK+5时表达下调,但在BK+7时表达反而上调。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番茄BRs信号通路中正调控因子BZR1正调控番茄果实成熟,促进番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促进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促进乙烯合成基因的表达。BZR1在果实内依旧能够反馈BR的合成基因,但推测BRs的合成也受到发育进程的影响。

邹杭[4](2019)在《硫化氢信号分子在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豆科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广泛,由于绝大多数豆科植物可以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共生固氮满足自身对于氮素营养的大部分需求。Sinorhizobium fredii Q8菌株是从陕西省杨凌区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根瘤菌,与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大豆中黄13品种具有优良的结瘤和固氮性能。本文以S.fredii Q8以及大豆中黄13品种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转录组、基因敲除及互补,结合荧光探针观察等方法研究H2S信号分子及其代谢酶在S.fredii Q8与大豆植株结瘤和固氮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首先,使用NaHS作为外源H2S供体处理大豆植株后,植株根部以及根瘤内的H2S含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同时在接种根瘤菌S.fredii Q8之后,大豆植株在经过NaHS处理之后植株的长势有了显着的提高,根长、株高、地上部分以及根部的干重都有了显着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表明,经过NaHS处理的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都高于对照组植株。在共生能力方面,经过外源H2S处理的大豆植株的结瘤数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植株。不仅如此,外源H2S处理还促进了大豆根瘤的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经过NaHS处理的大豆植株所结根瘤内部的固氮酶活性要显着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根瘤。而qRT-PCR分析发现,外源H2S处理可以促进共生相关基因如根瘤菌nodA、nodC、nodD以及大豆根部GmENOD40、GmERN、GmNSP2b、GmNIN1a/2a/2b的表达。此外,与氮代谢相关的GmGOGAT、GmAS、GmNiR、GmSAT1、GmLb等基因的表达量也在经过NaHS处理的植株根部有所上调。这些结果说明外源H2S处理可以促进S.fredii Q8与大豆植株的共生与结瘤,并且对大豆根瘤的固氮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由于固氮作用的提升,大豆植株的氮素供应较为充足,这也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了大豆植株的碳同化能力,最终使得大豆植株的长势得到促进。其次,通过H2S特异性荧光探针观察后发现,在大豆根瘤的固氮区有大量内源H2S产生。将S.fredii Q8编码cystathionineγ-lyase(CSE)的CSE基因敲除之后,?CSE突变体根瘤菌内源H2S的产量显着降低,并且用?CSE菌株接种大豆植株形成的根瘤内部H2S的产生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在接种?CSE菌株的大豆根瘤中,不仅内源H2S含量较低,固氮酶活性也显着低于接种野生型菌株WT以及互补菌株Cp?CSE所形成的根瘤。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虽然?CSE根瘤的外部形态和大小与WT菌株所结根瘤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固氮区根瘤细胞内类菌体以及共生体膜的形态都发生了与氧化胁迫条件下相似的变化。不仅如此,内源H2S的不足还会导致根瘤中过氧化氢等活性氧分子(ROS)的积累和氧化损伤的出现。与此同时,H2S含量降低也促进编码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增加。这些结果说明,大豆根瘤的内源H2S可以通过其抗氧化作用维持大豆根瘤内的固氮酶活性,促进大豆的共生固氮作用。最后,根瘤菌的3-mercaptopyruvate sulfurtransferase(3MST)对于S.fredii Q8对大豆中黄13品种的侵染能力也具有很显着的影响。将编码3MST的sseA基因敲除之后,?3MST菌株与大豆中黄13植株共生所形成的根瘤虽然数量明显增加,但都是豆血红蛋白含量极低而且几乎没有固氮能力的无效根瘤。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根瘤的显微结构以及超微结构发现,?3MST菌株在根瘤细胞内的侵染和定殖能力受到了破坏,类菌体数量极少而且形态出现了明显的畸形。同时,3MST的缺失还会抑制S.fredii Q8 III型分泌系统与结瘤相关的效应蛋白NopX的分泌。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在接种?3MST菌株后1h与3h内差异表达基因较多。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接种?3MST菌株与接种WT菌株对植物的与病原物互作通路中的基因的表达影响最为显着。通过qRT-PCR实验发现,在接种WT菌株后1 h,大豆植株根部的与病原物相关的防御基因的表达会被抑制,而在接种?3MST菌株的大豆中,这些与病原物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不仅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少数防御基因的表达量还会出现上调的情况。

李栋栋[5](2019)在《脱落酸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和关键miRNA调控因子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果实的成熟机制是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深入了解调控果实成熟的基础分子机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水果质量,直接促进水果产业经济效益以及提升消费者产品体验,还有助于促进高效贮运保鲜技术的开发。脱落酸(ABA)信号转导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下游如何调控果实成熟相关基因以及关键调控因子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以草莓果实为材料,利用生理生化和多组学技术,研究ABA处理对成熟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以及对ABA响应基因的调控,并且鉴定了关键调控转录因子和miRNA及其可能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ABA处理均能够促进在体和采后草莓果实多方面的成熟进程,包括红色色泽的形成、果实的发育膨大、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等。ABA处理采后果实类黄酮含量比对照高17.6%。ABA处理还促进了抗坏血酸的积累和叶绿素的降解。DPPH和FRAP试验结果表明ABA还增强了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此外,ABA能够显着促进果实花青素的积累,进一步发现ABA诱导了花青素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包括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tyrosine ammonia-lyase(TAL)、4-coumarate CoA ligase(4CL)、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等,但cinnamic acid 4-hygroxylase(C4H)酶活性受ABA的影响较小。另外发现,ABA对果实内叶酸含量影响较小,而β胡萝卜素含量与ABA合成积累密切相关。2、转录组学分析发现ABA处理或者NDGA(ABA合成抑制剂)处理能够使416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产生显着差异。其中发现,花青素合成路径上关键基因被ABA显着诱导,包括PAL、4CL、chalcone synthase、chalcone isomerase、flavanone 3-hydroxylase、DFR和anthocyanidin synthase,但C4H基因表达差异却不显着。ABA处理加快了果实内叶绿素降解,这可能由于ABA上调了叶绿素降解关键酶编码基因pheide a oxygenase有关。研究还发现ABA对叶酸合成路径关键酶编码基因调控不显着,但ABA影响了叶酸代谢平衡相关基因的表达,暗示ABA可能参与了叶酸的代谢平衡过程。此外还发现,尽管ABA促进了抗坏血酸的积累,但抗坏血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却在ABA处理的果实中显着下调,这说明草莓果实中抗坏血酸合成可能存在其他调控方式或者转运过程。3、通过对转录组学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BA参与了对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路径相关基因的调控。ABA下调了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AHK2/3/4和下游重要基因CYCD3的表达,ABA还抑制了生长素信号基因IAA27和SAUR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ABA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对其他激素的信号通路起到了调节作用。此外还发现ABA还对乙烯合成基因ACO3和关键信号元件CTR1表达产生影响,这暗示了乙烯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某些作用。另外,转录因子与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分析发现,WRKY和HSF家族转录因子可能是ABA诱导的基因高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而SPL18和KNOX家族转录因子在ABA抑制基因表达起到了调节作用。4、鉴定发现了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47个保守miRNA和28个新miRNA,其中20个保守miRNA和6个新miRNA受到ABA差异调控。分析差异表达miRNA发现,其靶基因可能参与了激素代谢平衡、果实色泽的形成和细胞壁降解等过程。此外降解组分析发现Fanovel6能够靶向HERCULES1(HERK1)基因,这可能参与了草莓果实的发育膨大调控过程。5、发现FanmiR73能够靶向ABA信号下游转录因子ABI5。发现外源ABA处理通过影响ABA合成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果实成熟,其中包括NCED1,PYR1,ABI1和SnRK2.2。不同剂量外源ABA处理可以显着下调FanmiR73的表达,从而促进ABI5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发现,UV-B辐照和盐胁迫均能下调FanmiR73的表达,而上调ABI5的表达水平。FanmiR73和ABI5表达水平之间高度的负相关性暗示了FanmiR73可能在草莓果实成熟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到了对ABA信号下游转录因子ABI5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

刘娜[6](2019)在《蓝斑核Phox2b神经元参与呼吸调控的研究》文中指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sleep-related disordered breathing,SRDB)是一组以睡眠中呼吸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SRDB主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相关性肺泡低通气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其中,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性自主呼吸控制障碍疾病。根据美国胸科协会发布的指南,明确paired-like homeobox 2b(Phox2b)基因突变是CCHS的关键致病因素。Phox2b是位于第4对常染色体上的配对同源盒基因,其编码的同源域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胚胎期自主神经系统的发育。Phox2b主要表达在参与调节呼吸和心血管反射的神经元上,包括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NTS)、斜方体后核(retrotrapezoid nucleus,RTN)和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等,这些核团的神经元均具有中枢呼吸化学感受器的作用。研究表明,选择性激活Phox2bRTN或Phox2bNTS神经元均可增强中枢性呼吸驱动,增加肺通气;选择性破坏RTN或NTS的此类神经元均减弱高碳酸性通气反应。然而,关于Phox2bLC神经元是否参与呼吸调控尚待研究。LC位于脑桥背侧第四脑室的两侧,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投射的主要来源,并且参与众多生理功能的调控。尽管早期研究表明,损毁LC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抑制高碳酸性通气反应,但是激活LC神经元对基础呼吸的作用仍需明确。此外,LC神经元的化学敏感性是其参与中枢呼吸化学感受器反射的基础,有报道指出,LC化学敏感性神经元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所以成年动物的LC神经元是否仍然保留pH敏感性尚需进一步研究。LC神经元可投射到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脑区,也接受来自NTS、RTN、臂旁核(parabranchial nucleus,PBN)和前包钦格复合体(pre B(?)tzinger Complex,preB(?)tC)等区域神经元的支配。但是,Phox2bLC神经元参与呼吸中枢调控的环路机制还未进行系统性研究。Phox2b调节胚胎期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分化,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生物化学表型。在CCHS致死患儿和Phox2b突变动物模型中都有LC神经元的缺失,但Phox2bLC神经元是否参与CCHS的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明确。因此,探讨Phox2bLC神经元对基础呼吸以及中枢呼吸化学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上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Phox2bLC神经元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环路机制。我们相信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CCHS以及其它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这些疾病的精准干预提供新的思路。目的:Phox2bLC神经元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环路机制。具体内容包括:(1)特异性激活Phox2bLC神经元对小鼠基础呼吸功能的影响;(2)选择性破坏Phox2bLC神经元对小鼠高碳酸性通气反应的影响;(3)分析成年小鼠Phox2bLC神经元的CO2敏感性;(4)明确Phox2bLC神经元与呼吸中枢模式发生器之间的轴突投射和功能联系。方法:实验选用成年雄性Phox2b-Cre和Phox2b-EGFP转基因小鼠。(1)应用全身无创体积描计系统(Whole Body Plethysmography,WBP)测量小鼠的肺功能,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F)、潮气量(tidal volume,TV)和每分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等;(2)化学遗传学技术:在Phox2b-Cre小鼠的LC注射含有编码人毒蕈碱型乙酰胆碱M3受体(h M3Dq)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EF1α-DIO-h M3Dq-mCherry),h M3Dq能特异地在Phox2bLC神经元表达并被叠氮平-N-氧化物(clozapine-N-oxide,CNO)激活引起神经元兴奋。应用这种化学遗传学技术选择性激活清醒小鼠的Phox2bLC神经元,观察呼吸参数的变化;(3)光遗传学技术:在Phox2b-Cre小鼠的LC注射含有编码光敏感通道(Ch R2)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EF1α-DIO-ChR2-mCherry),表达ChR2的神经元可被激光(473nm,8~10 m W,20 Hz)兴奋。应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麻醉小鼠的Phox2bLC神经元,观察膈神经放电的变化;(4)在Phox2b-Cre小鼠的LC注射AAV-CAG-DIO-taCasp3-TEVp病毒,Casp3可特异性表达在Phox2bLC神经元并启动细胞凋亡,再观察高碳酸性通气反应的变化;(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估Phox2bLC神经元的CO2敏感性(cFos+)。(6)应用神经示踪技术,评估Phox2bLC神经元与呼吸中枢模式发生器之间的解剖学连接和功能学联系。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成年Phox2b-EGFP小鼠LC区的EGFP神经元表达Phox2b和TH;Phox2b+TH+神经元约占TH+神经元总数50%以上,占Phox2b+神经元总数52%以上。而且,Phox2b+神经元与TH+神经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Phox2b+TH+神经元在LC尾端分布较多,在LC的头端则较少。PCR结果证实成年小鼠LC依然表达Phox2b。2.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转染的神经元(mCherry+神经元)中有92%表达Phox2b(Phox2b+mCherry+),提示化学遗传学或光遗传学激活的神经元绝大多数为Phox2bLC神经元。3.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清醒小鼠Phox2bLC神经元可长时程增加RF和MV。此效应起效时间较慢,持续较长时间(>120分钟)。同时,呼气时间减少,但TV没有明显变化。4.在麻醉、维持机械通气、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小鼠上,当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保持4%时,选择性刺激Phox2bLC神经元可适度增加膈神经放电频率(吸气频率),放电幅度没有显着改变,表明中枢性呼吸驱动增强。5.当选择性破坏Phox2bLC神经元(Phox2b mRNA水平均降低40%),吸入5%CO2时,实验组小鼠的TV和MV显着低于对照组;暴露于8%CO2时,实验组小鼠的RF、TV和MV均显着降低。因此,破坏一定比例的Phox2bLC神经元可减弱高碳酸性通气反应。6.当吸入8%CO2时,Phox2bLC神经元中有17%被激活,同时c Fos+神经元中有18%为Phox2bLC神经元,因此,Phox2bLC神经元的一个亚群具有CO2敏感性,是此类神经元是参与高碳酸性通气反应的基础。7.选择性刺激Phox2bLC神经元,preB(?)tC区内c Fos+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提示激活Phox2bLC神经元可提高preB(?)tC神经元的激活水平。8.神经示踪研究发现,Phox2bLC神经元的轴突可以直接投射到延髓腹外侧的呼吸中枢模式发生器preB(?)tC和呼吸调整中枢PBN,提示Phox2bLC神经元可能通过单突触联系直接影响呼吸中枢模式发生器的活动而调控呼吸运动。结论:选择性激活Phox2bLC神经元可增强中枢性呼吸驱动,增加基础状态下肺通气量;特异性损毁Phox2bLC可减弱中枢呼吸化学感受器反射。Phox2bLC神经元调控呼吸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单突触联系直接调节呼吸中枢模式发生器和呼吸调整中枢的神经元实现的。

迪丽努尔·乌甫尔[7](2019)在《哮喘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抑郁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支气管哮喘是常见慢性疾病之一,除了引起躯体上的不适,还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哮喘的控制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恶性循环”。为了从遗传学的角度了解哮喘合并抑郁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抑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风险进行关联性研究。首先通过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与支气管哮喘的控制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支气管哮喘和抑郁共性敏感的神经-免疫网络指标为依据,检测各组患者血浆IL-17、TNF-α、IL-6、5-HT水平,探索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神经-免疫网络共性敏感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抑郁病情进展的关联性;最后,通过筛选84个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分析其在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分析这些位点和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相关性;进一步行遗传关联性研究,明确同一个基因的SNP之间是否存在连锁效应,连锁的SNP形成的单倍型和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相关性,探究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在影响哮喘的控制和降低生活质量可能的机制。方法:1)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8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及问卷调查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哮喘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与支气管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 ACT)及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AQLQ)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IL-17、TNF-α、IL-6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普法检测血浆中的5-HT水平,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神经-免疫网络共性敏感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抑郁病情进展的关联性;3)利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和haploview4.2软件确定与抑郁相关的84个基因位点。采用离心柱法提取DNA,应用SNP Scan分析法对抑郁相关84个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共显性、显性、隐性等遗传模式下各SNP的OR值和置信区间。评估其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关联性;进一步行连锁分析和单倍型关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连锁的SNP形成的单倍型和哮喘合并抑郁的关联性。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符合纳入标准的387例哮喘患者,其合并抑郁的检出率为6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与单纯哮喘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工作,家庭月收入,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病情持续状态,是否用药,临床症状(咳嗽,夜间气憋)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轻度持续(与间歇发作相比,OR=2.529,95%CI=1.379-4.640),中/重度持续(与间歇发作相比,OR=2.260,95%CI=1.124-4.543);有治疗用药史(与未治疗用药比较,OR=2.461,95%CI=1.388-4.366),是哮喘患者合并抑郁的危险因素。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随着SDS评分增加,AQLQ总分逐渐降低,呈线性负相关(P=0.000,r=-0.527)。随着SDS评分增加,ACT评分也逐渐下降,呈线性负相关(P=0.000,r=-0.533);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患者组5-羟色胺无明显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患者组5-羟色胺有明显差异(Z=-3.79,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患者组5-羟色胺有明显差异(Z=-2.172,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比较5-羟色胺有明显差异(Z=-2.883,P<0.05),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5-羟色胺有明显差异(Z=-2.587,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5-羟色胺无明显差异(P>0.05)。IL-17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患者组有明显差异(Z=-4.95,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患者组有明显差异(Z=-4.79,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患者组有明显差异(Z=-4.03,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比较IL-17水平有明显差异(Z=-2.01,P<0.05),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IL-17水平有明显差异(Z=-2.55,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IL-17水平有明显差异(Z=-2.46,P<0.05);即健康对照组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组比较IL-17水平有明显差异,且哮喘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IL-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患者组IL-6水平有明显差异(Z=-7.15,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患者组IL-6水平有明显差异(Z=-5.81,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患者组IL-6水平有明显差异(Z=-4.17,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比较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即健康对照组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组之间比较IL-6有明显差异,但哮喘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患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患者组TNF-α水平有明显差异(Z=-5.53,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患者组TNF-α水平有明显差异(Z=-3.68,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患者组TNF-α有明显差异(Z=-2.34,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轻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比较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中度抑郁与支气管哮喘合并重度抑郁比较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即健康对照组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组之间比较TNF-α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但哮喘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患者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分析健康对照组、单纯哮喘组和哮喘合并抑郁组之间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发现,有18个位点在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或者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至少存在一个显着性的卡方值。对抑郁相关SNP的基因型和哮喘患病状态做Logistic分析发现,84个位点中有24个位点至少存在回归关系。观察84个位点在哮喘患者中的连锁状态时发现,总共有16对SNP处于高度连锁状态,形成了单倍体;支气管哮喘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个基因的4种单倍体型与哮喘状态有显着关联,分别为GRPHN基因rs10129827,rs28762177的GG型(OR=1.258,P=0.02582),BDFN基因rs6265,rs2049046的CA型(OR=1.267,P=0.0176),TT型(OR=0.763,P=0.008),HTR1A基因rs878567,rs6295的TT型(OR=1.28,P=0.030)。结论:1)支气管哮喘患者易合并抑郁症,抑郁症是支气管哮喘的常见伴发疾病,其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抑郁显着影响支气管哮喘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2)发现IL-17、IL-6、TNF-α、5-HT变化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其中IL-17和5-HT与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发展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神经免疫网络可能处于紊乱状态;而这四个指标可能为诊断哮喘合并抑郁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3)抑郁相关的84个基因位点,在单纯哮喘组、哮喘合并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性,并且发现部分位点和疾病状态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位点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疾病的易感性。BDFN基因CA型和GRPHN基因的GG型可能是哮喘合并抑郁的风险因素,而BDFN基因TT型和HTR1A基因的TT型可能为哮喘合并抑郁的保护因素。哮喘合并抑郁患者rs1800044(HT1RA)、rs12520799(DNANP1)、rs6265(BDNF)等3个位点会造成异义突变,HT1RA和BDNF基因分别是炎症细胞因子的受体和调节者,异义突变可能会导致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活性的失调,是导致哮喘和抑郁的发生的部分分子机制。研究表明,rs1800044(HT1RA)、rs12520799(DNANP1)、rs6265(BDNF)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的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结果为哮喘合并抑郁及其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早期筛查、早期预防以及分子遗传学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郑凡[8](2015)在《多巴胺D2受体对新生大鼠基本呼吸节律性放电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背景呼吸是人体和外界环境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基本生命体征之一、是机体得以存活的必要条件。呼吸中枢是指各级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的总称,在各级呼吸中枢中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哺乳动物规律、完整呼吸运动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多巴胺是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通过其受体发挥许多生理调节功能,但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调节延髓呼吸中枢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还未见报道,为明确该问题设计并完成本实验。目的明确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调节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丰富本专业理论知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制备新生大鼠延髓离体脑片,使用吸附电极记录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观察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Quinpirole和受体拮抗剂Raclopride对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作用。本部分实验分4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Quinpirole组、不同浓度Raclopride组、Quinpirole和Quinpirole+Raclopride组。空白对照组:使用ACSF对脑片灌流70 min,在15min、30 min、45 min、60min时分别测量RRDA的吸气时程、放电积分幅度、呼吸周期等指标。不同浓度Quinpirole组:记录RRDA10min后分别使用含不同浓度(2 μmol/L、4 μmol/L、6 μmol/L、8 μmol/L) Quinpirole的ACSF对脑片进行灌流,每个浓度持续灌流12 min,观察RRDA的变化。不同浓度Raclopride组:记录RRDA10min后分别使用不同浓度(0.2 μmol/L0.4 μmol/L0.6μmol/L、 0.8 μmol/L) Raclopride对脑片进行灌流,每个浓度持续灌流12 mmin,观察RRDA的变化。Quinpirole和Quinpirole+Raclopride组:空白ACSF灌流脑片10 min,灌流4μmol/L Quinpirole 12 min后使用空白ACSF冲洗至RRDA丛本恢复,继而用4 μmol/L Quinpirole+0.4 μmol/L Raclopride正常灌流12 min,观察RRDA的变化。2.使用玻璃微电极在mNRF区采取细胞外记录法记录吸气神经元放电,观察D2R激动剂Quinpirole和D2R拮抗剂Raclopride对延髓脑片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记录到吸气神经元放电10min后,使用4 μmol//L Quinpirole灌流脑片12 min,冲洗至放电恢复正常水平,再灌流0.4 μmol/L Raclopride 12min,分析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变化。结果1. Quinpirole对RRDA有抑制作用,2 μmol/L时即产生抑制作用,4μmol/L时对RRDA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大效果;Raclopride对RRDA有兴奋作用,0.2 μmol/L时即产生兴奋作用,0.4 μmol/L时对RRDA的兴奋作用达到最大效果。联合使用Quinpirole和Raclopride可阻断Quinpirole对RRDA的抑制作用。2. Quinpirole增加mNRF区吸气神经元兴奋性,Raclopride抑制吸气神经元兴奋性。Quinpirole抑制吸气神经元放电,缩短bursting放电持续时间、降低bursting放电幅度、降低神经元bursting频率、延长bursting放电间隔;Raclopride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有兴奋作用,延长bursting放电持续时间、升高bursting放电幅度、增加神经元bursting频率、缩短bursting放电间隔。结论新生大鼠延髓mNRF区呼吸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节新生大鼠基本呼吸节律性放电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激活多巴胺D2受体对延髓呼吸中枢起着负性调节作用。

罗春霞[9](2011)在《腺苷A3受体激活在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类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多见于中青年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可能是SAH后早期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如何减轻SAH后继发早期脑损伤对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脑损伤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指从动脉瘤破裂出血那一刻到血管痉挛发生前这一约72h时间窗的整体性的脑损伤,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内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损伤,其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EBI可能是多因素、多途径的病理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干预或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炎性损伤可能是减轻早期脑损伤,降低死亡率的一条新策略。腺苷(adenosine,ADO)是内生性三磷酸腺苷(ATP)的代谢产物,通过其四种受体蛋白(A1、A2A、A2B、A3 receptors)参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过程。近年来腺苷A3受体亚型的抗炎特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表明,腺苷A3受体活化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炎、心肌梗塞等病理条件下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更有大量体外研究观察到腺苷A3受体参与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免疫炎性细胞活化的调控,调控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研究证实A3受体在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BV2及N9小胶质细胞株等小胶质细胞上均有表达,腺苷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因子释放的抑制,可能通过激活A3受体发挥抗炎作用。由此我们假设,激活腺苷A3受体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IL-1β、IL-6、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介质对神经元直接毒性损伤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损害,从而减轻早期脑损伤的脑水肿程度,发挥对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采用颈内动脉线栓刺破法建立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予以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Cl-IB-MECA干预后对大鼠死亡率、神经功能损伤及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损害的影响,并通过尼氏染色、TUNEL检测其对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以明确激活腺苷A3受体是否对SAH后早期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则通过荧光定量RT-PCR、ELISA检测了腺苷A3受体激活后SAH大鼠脑组织内主要炎症因子的转录和表达释放,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皮层及海马区域主要炎症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以观察激活腺苷A3受体是否可以减轻SAH后脑组织炎性损伤,同时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对炎性反应的影响是直接的干预作用还是通过对神经细胞本身的保护,而导致的炎症反应伴随性减轻,我们采用二氯化钴诱导建立的PC12神经元样细胞化学缺氧损伤模型,观察腺苷A3受体激活对神经细胞本身是否有直接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通过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模拟SAH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腺苷A3受体激活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表面标志物CD11b表达、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证实腺苷A3受体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整个研究包括在体和离体实验。在体实验建立了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模型,并观察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对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脑组织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离体实验以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模拟神经元,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并观察腺苷A3受体激活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效应及具体机制。1.应用颈内动脉线栓穿刺法建立SD大鼠SAH模型;2.将SD大鼠分为Sham(假手术组) , SAH(蛛网膜下腔出血组) ,以及Cl-IB-MECA(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CL-IB-MECA干预组)三组,分别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死亡率;3.应用Garcina评分及前肢放置试验检测Sham、SAH及Cl-IB-MECA三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通过尼氏染色、TUNEL检测明确其对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4. ELISA法检测SAH后各组大鼠伤后6、12、24h不同时间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以及IL-10的浓度变化;5.荧光定量RT-PCR检测SAH后各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IL-1β、TNF-α、IL-6以及IL-10的mRNA表达水平;6.以二氯化钴诱导建立的PC12神经元样细胞化学性缺氧损伤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及拮抗剂干预后细胞活性损伤程度;7.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予以不同浓度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及拮抗剂作用后,采以流式细胞术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表面标志物CD11b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释放含量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内TLR4、p38 MAPK、ERK、以及Akt/IκBα的表达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LPS对BV2细胞内NF-κB激活的影响。结果1. SD大鼠SAH后死亡率50.00%,与人类蛛网膜下腔出血损伤后死亡率基本相符;2.腺苷A3受体特异性激动剂Cl-IB-MECA能够有效减轻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显着降低大鼠的死亡率。3. Cl-IB-MECA激活A3受体可以减轻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损害,缓解脑组织水肿程度,对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4.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及释放增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损害机制之一。腺苷A3受体激活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及释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腺苷A3受体激活对二氯化钴诱导的PC12神经元样细胞缺氧性损伤没有直接的保护作用。6.成功建立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证明LPS并不影响BV2细胞增殖,但促进NO释放而使细胞活化。7.腺苷A3受体激活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表面标志物CD11b的表达,减轻NO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小胶质细胞数量无显着影响。8.腺苷A3受体激活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后PI3K/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抑制IkBa降解,进而抑制NF-κB p65核内转位,而对P38/ERK通路磷酸化及TLR4受体表达无显着影响。结论1.腺苷A3受体激活能够有效减轻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显着降低大鼠的死亡率,对早期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用。2.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及释放增加,胶质细胞活化,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损害机制之一;3.腺苷A3受体激活能够显着降低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炎症因子的转录及表达释放,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腺苷A3受体激活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IkBa信号通路,进而抑制NF-κB p65核内转位发挥其抗炎效应,而对P38/ERK通路磷酸化及TLR4受体表达没有影响。

焦勇钢[10](2009)在《多巴胺D1受体经cAMP-PKA途径对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基本节律性呼吸是维持哺乳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基本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位于低位脑干的延髓。但迄今基本节律性呼吸发生及其调控机制仍未清楚;临床日常用药如运用吗啡类药物镇痛时会引起呼吸功能的异常;另一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很多疾病如各种中枢性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节律紊乱等很常见,也是引起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阐明呼吸节律发生的确切部位揭示其发生与调控机制无疑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呼吸节律阐明基本生命现象的本质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临床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更好地研究呼吸节律,前人建立了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脊髓标本模型、延髓脑片标本、pre-B(o|¨)tC“岛”,它们是研究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机制良好的体外标本。正是借助这些标本,国内外的学者对呼吸中枢的确切发生部位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the medialarea of nucleus retrofacialis,mNRF)1986年我室吴中海等提出mNRF是节律性呼吸产生的部位。mNRF包括面神经后核内侧、网状小细胞核腹外侧、网状巨细胞核背外侧和外侧网状核内侧部分。2.pre-B(o|¨)tzinger复合体(pre-B(o|¨)tzingercomplex,pre-B(o|¨)tC)1991年Smith等人的实验表明,在延髓吻端的一个部位对呼吸节律的发生极为重要,这个部位称为pre-B(o|¨)tC;在该Pre-B(o|¨)tzinger复合体内存在着一类电压依赖性的、能够产生节律性发放活动的神经元,称之为起步神经元(Pace-maker neurons);它对于产生节律性的呼吸活动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延髓头腹外侧区(the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Onimaru等学者认为可能RVLM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的关键部位。4.面神经核周围区(thevicinities of nucleus facialis,VFN)VFN包括面神经后核、斜方体后核、pre-B(o|¨)tC。这四种定位的区域全部位于延髓头腹外侧区,相互之间不完全相同,但有重叠。对于呼吸节律产生机制的认识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学说,即起步细胞学说(pacemaker neuron hypothesis)、神经网络学说(neurons network hypothesis)起步细胞学说认为在延髓存在具有“起步”性质的呼吸神经元,它们表现有内在的节律性活动,这种活动影响和决定了其它呼吸相关神经元的活动。我室在整体及新生鼠离体延髓脑薄片标本的mNRF记录到具有“起步”特征的呼气-吸气跨时相神经元(Expiratory-Inspiratory phase spanning neuron,E-I PS),这类神经元放电开始于吸气前(呼气相的中、晚期),以频率递增的形式发放至吸气开始,然后以恒频的形式持续,最后与吸气性放电同步结束。这类放电总是先于吸气放电的神经元可能就是“起步神经元”(Pacemaker neuron)。神经网络学说是以Richter等为代表,该学说认为由呼吸节律发生器(RRG)和吸气形式发生器(IPG)组成呼吸神经元网络,呼吸节律的产生依赖于延髓内呼吸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诸多的神经递质、调质控制呼吸网络的活动。多巴胺(dopamine,DA)是一种小分子神经递质,属于儿茶酚胺类。在纹状体、延髓、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大量的多巴胺受体分布。多巴胺参与呼吸活动、药物成瘾、痛觉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的调节。依据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的差异和氨基酸序列的差异,DA受体可以分为多巴胺D1、D2、D3、D4、D5五种受体,它们都是G-蛋白耦联受体。D1、D5受体通过Gs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正偶联,使AC的活力增加,使细胞内的cAMP水平升高,进而磷酸化效应蛋白,产生各种生理病理效应;多巴胺D2、D3、D4与Gi蛋白与AC负相关,从而抑制AC的活力,降低cAMP水平,以及提高磷脂酰肌醇代谢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学效应。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呼吸的调节。在体研究表明,静脉途径给予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强膈神经和吸气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多巴胺D1受体阻断剂能够抑制膈神经放电、增强呼气神经元的兴奋性;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可以阻逆阿片类物质所引起的呼吸抑制,而不影响阿片类物质的镇痛效果,这些在体的研究结果提示多巴胺D1受体可能与呼吸的调节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激活或抑制多巴胺及其D1受体会影响cAMP的水平。ChengL等人在负鼠肾细胞的研究表明激活的多巴胺D1受体可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并且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存在的条件下,还会引起cAMP的显着增加;且这种作用可被D1受体阻断剂阻断。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Smith DO等发现小鸡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表达多巴胺D1受体,将神经元用100 microM多巴胺抚育后,神经元内的cAMP水平将会增加33%。对家兔动脉血中cAMP含量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巴可以引起。肾、肺脏、肠系膜、股动脉cAMP出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多巴胺D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SCH-23390可以显着地阻断这种效应。cAMP作为一种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AMP在中枢呼吸节律产生的调节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离体延髓脑片上clonidine通过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细胞内cAMP的水平,从而抑制C4和前吸气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甲基黄嘌呤、Db-cAMP与forskolin有相似的作用,都可以增加前吸气神经元的发放频率;cAMP可以通过调节前吸气神经元的内在发放特性来调控呼吸节律的产生。激活AC、增加细胞内cAMP的水平或者是激活多巴胺D1受体可以逆转阿片和PGE1所引起呼吸抑制。2003年Shao在离体延髓脑片研究了AMPA受体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节机制后指出,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或者用蛋白激酶A抑制剂Rp-cAMPS阻断呼吸细胞内cAMP的作用可影响呼吸细胞节律性放电活动,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可调控pre-B(o|¨)tC区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且内源性PKA的水平是影响静息呼吸频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离体脑片上多巴胺D1受体对呼吸基本节律性发生和调节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起作用的,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本课题。旨在利用包含舌下神经根和mNRF的离体延髓脑薄片:①探讨多巴胺D1受体对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的影响;②观察多巴胺D1对舌下神经根及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制作用;③研究cAMP变化对呼吸神经元基本放电活动的影响。④观察pre-B(o|¨)C“岛”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情况;⑤探讨多巴胺D1受体调控基本呼吸节律的可能机制。1、多巴胺D1受体对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the respiratoryrhythmic discharge activity,RRDA)的影响1.1不同浓度A68930组对RRDA影响用不同浓度A68930灌流脑片后,呼吸周期(respiratory cycle,RC)和呼气时间(expiratory time,TE)随浓度的增加逐渐缩短、放电积分幅度(integral amplitude,IA)逐渐增大;不同浓度组间RRDA的RC比较总体上有差别(F=48.663,P<0.001),TE总体上有差别(F=53.655,P<0.001),IA总体上有差别(F=7.760,P=0.002)。其中5μmol/L组的作用效果最明显;5μmol/L组3 min三相指标RC、TE、IA与5 min时的三项相应指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97、0.809、0.226,即3-5分钟可以取得药物的稳定作用,选择5μmol/L作为实验的合适浓度。1.2不同浓度SCH-23390组对RRDA影响给予浓度SCH-23390灌流脑片后,RC(F=70.561,P<0.001)和TE(F=79.659,P=0.000)随浓度的增加逐渐延长、吸气时间(inspiratory time,TI)(F=21.800,P<0.001)逐渐缩短、IA(F=6.617,P=0.004)逐渐减小;不同浓度组间RRDA的RC总体上有差别(F=70.561,P<0.001)、TE总体上有差别(F=79.659,P=0.000)、TI总体上有差别(F=21.800,P<0.001),IA总体上有差别(F=6.617,P=0.004);其中2μmol/L组的作用效果最明显;2μmol/L组3 min时的RC、TI、TE、IA与5min相应指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874、0.854、0.865、0.238,即3-5分钟可以取得药物的稳定作用,选择2μmol/L作为实验的合适浓度。1.3 A68930组与A68930+SCH-23390组给予5μmol/LA68930灌流脑片,RC、TE显着缩短(P<0.001)、IA显着增大(P<0.001);而且A68930的作用可以被2μmol/L SCH-23390部分逆转。2、多巴胺D1受体对mNRF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控2.1多巴胺D1受体对吸气神经元的影响使用A68930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比较,吸气神经元的RC缩短20.90%(P=0.000)、TE缩短21.91%(P=0.000)、Fn增加14.84%(P=0.001)、IA增加14.27%(P=0.001),但是TI的变化不显着(P=0.825);在A68930灌流条件下,用A68930+SCH-23390灌流脑片,A68930对吸气神经元的作用可以被SCH-23390逆转。2.2多巴胺D1受体对双相呼气神经元的作用A68930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比较,双向呼气神经元的RC和TE均显着缩短(P=0.000)、IA和PFn均显着增加(P=0.000),而TI的变化不显着(P=0.844);用A68930灌流脑片条件下使用A68930+SCH-23390灌流脑片,A68930对双相呼气神经元的作用被SCH-23390所逆转。3、cAMP在多巴胺D1受体对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中的作用3.1 IBMX、forskolin与clonidine、Rp-cAMPS对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中的作用3.1.1 IBMX与IBMX+clonidine、forskolin与forskolin+Rp-cAMPS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结合参考文献及所做的Rp-cAMPS、clonidine对舌下神经根节律放电活动量效曲线,实验确定IBMX、clonidine、forskolin、Rp-cAMPS四种试剂的最适浓度分别为5、10、5、10μmol/L。3.1.1.1 IBMX与IBMX+clonidine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IBMX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比较,吸气神经元的RC和TE分别缩短18.85%(P=0.003)和20.18%(P=0.003)、TI延长8.82%(P=0.000),IA和Fn分别增加17.16%(P=0.001)和11.85%(P=0.001)。在IBMX灌流条件下,用IBMX+可乐定灌流脑片,IBMX对吸气神经元的作用可以被可乐定逆转,各观察指标基本都恢复至对照水平。3.1.1.2 forskolin与forskolin+Rp-cAMPS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forskolin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比较,吸气神经元的RC缩短18.81%(P=0.004)、TE缩短20.18%(P=0.003)、TI延长8.34%(P=0.000),IA增加12.36%(P=0.001)、Fn增加18.96%(P=0.001);在forskolin灌流条件下,用forskolin+Rp-cAMPS灌流脑片,forskolin对吸气神经元的作用可以被Rp-cAMPS逆转,各观察指标基本都恢复至对照水平。3.1.2 IBMX、clonidine、forskolin、Rp-cAMPS对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3.1.2.1 IBMX与clonidine对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IBMX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双向呼气神经元的RC和TE均显着缩短(P=0.000),IA和PFn均增加(P=0.000),TI显着延长(P=0.003)。用IBMX灌流脑片条件下使用IBMX+clonidine灌流脑片,IBMX对双相呼气神经元的作用可以被可乐定逆转,各观察指标基本都恢复至对照水平。3.1.2.2 forskolin、Rp-cAMPS对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用forskolin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双向呼气神经元的RC和TE均显着缩短(P=0.000),分别缩短31.94%、23.53%;IA和PFn显着增加(P=0.000),分别增加19.55%、30.60%;TI延长10.17%(P=0.012)。用forskolin灌流脑片条件下使用forskolin+Rp-cAMPS灌流脑片,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双相呼气神经元的RC、TI、TE、IA和PFn恢复至对照水平,P分别为0.746、0.683、0.679、0.815、0.827。3.2 Clonidine与Rp-cAMPS在A68930调控吸气/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中的作用3.2.1吸气神经元组3.2.1.1 clonidine与clonidine+A68930对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可乐定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相比,RC和TE分别延长21.68%(P=0.001)和23.45%(P=0.000)、TI缩短12.86%(P=0.000),同时IA和Fn分别减小11.08%(P=0.000)和12.35%(P=0.002);用可乐定持续灌流脑片条件下,用可乐定+A68930灌流脑片,A68930对吸气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被可乐定阻断,与单独用可乐定灌流脑片相比较,观察指标RC、TE、TI、IA、Fn变化不显着,P值分别为0.651、0.654、0.639、0.404、0.610。3.2.1.2 Rp-cAMPS与Rp-cAMPS+A68930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Rp-cAMPS灌流脑片5min时与正常对照比较,RC和TE分别延长22.04%(P=0.000)和23.81%(P=0.000)、TI缩短14.29%(P=0.000),同时IA和Fn分别减小13.86%(P=0.000)和15.85%(P=0.000);用Rp-cAMPS持续灌流脑片条件下,用Rp-cAMPS+A68930灌流脑片,A68930对吸气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被Rp-cAMPS阻断,与单独用Rp-cAMPS灌流脑片相比较,观察指标RC、TE、TI、IA、Fn变化不显着,P分别为0.716、0.688、0.704、0.605、0.579。3.2.2双相呼气神经元组3.2.2.1 clonidine与clonidine+A68930对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可乐定灌流脑片5min后与正常对照相比,RC和TE分别延长25.93%和31.99%(P=0.000)、TI缩短14.57%(P=0.005),同时IA和Fn分别减小10.45%(P=0.001)和11.37%(P=0.000);用可乐定持续灌流脑片条件下,使用可乐定+A68930灌流脑片,A68930对吸气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以被可乐定阻断,与单独使用可乐定灌流脑片相比较,观察指标RC、TE、TI、IA、PFn变化不显着,P值分别为0.389、0.945、0.337、0.774、0.668。3.2.2.2 Rp-cAMPS与Rp-cAMPS+A68930对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使用Rp-cAMPS灌流脑片5min后与正常对照相比,RC和TE分别延长10.78%(P=0.001)和13.41%(P=0.000)、TI缩短8.33%(P=0.035),同时IA和PFn分别减小15.31%(P=0.000)和17.41%(P=0.000);用Rp-cAMPS持续灌流脑片条件下,使用Rp-cAMPS+A68930灌流脑片,A68930对双相呼气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以被Rp-cAMPS阻断,与单独使用Rp-cAMPS灌流脑片相比较,观察指标RC、TE、TI、IA、PFn变化不显着,P分别为0.942、0.759、0.881、0.688、0.751。4、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神经细胞cAMP浓度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神经细胞cAMP浓度的测定,将mNRF“岛”在灌流槽中分别用MKS、5μmol/L A68930、2μmol/LSCH-23390灌流20分钟后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cAMP浓度。结果显示:激动剂A68930组cAMP的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拮抗剂SCH-23390组cAMP的浓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5、多巴胺D1受体在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岛”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检测多巴胺D1受体在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岛”是否表达及表达的量。结果表明:mNRF“岛”区多巴胺D1受体基因有表达;与对照组(大脑前额皮质多巴胺D1受体基因的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出差异(t=-24.226,P=0.000),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岛”多巴胺D1受体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大脑前额皮质的表达量,为大脑前额皮质表达量的2-2.09倍。结论:①多巴胺D1受体对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有调节作用。②多巴胺D1调制mNRF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特异性受体激动剂增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特异性受体抑制剂抑制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③多巴胺D1受体影响mNRF区神经细胞内cAMP的水平。④pre-B(o|¨)tC“岛”多巴胺D1受体有表达,相对于大脑前额皮层的表达较少。⑤forskolin与IBMX等cAMP激动剂可以兴奋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Rp-cAMPS与clonidine等cAMP抑制剂可以抑制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⑥Rp-cAMPS与clonidine能够阻断多巴胺D1受体对呼吸神经元放电的兴奋作用。⑦呼吸细胞内cAMP的水平调控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⑧多巴胺D1受体是通过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来调控基本呼吸节律的。

二、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及传导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及传导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三化汤治疗SAH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三化汤对C57BL/6 小鼠SAH模型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化汤成分AE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SAH后小鼠神经元凋亡及BBB损伤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通路与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川乌毒效成分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川乌
        1.2.1.1 化学成分
        1.2.1.2 川乌药理作用及毒性
        1.2.2 网络药理学理论
        1.2.3 分子对接方法理论
        1.2.4 构效关系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文章结构
        1.4.2 计划路线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川乌毒效成分关键靶点和作用机制
    2.1 数据库的选择
        2.1.1 成分数据库
        2.1.2 成分靶点预测数据库
        2.1.3 主要药理和毒性靶点数据库
        2.1.4 其他数据库和软件
    2.2 研究方法
        2.2.1 川乌主要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2.2 川乌主要成分靶点预测
        2.2.3 川乌主要药理和毒性靶点预测
        2.2.4 川乌主要成分与药理作用和毒性预测靶点映射
        2.2.5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2.6 靶点基因本体功能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川乌主要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3.2 川乌主要成分靶点预测
        2.3.3 川乌主要药理和毒性靶点预测
        2.3.4 川乌主要成分与药理作用和毒性预测靶点映射
        2.3.5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3.6 靶点基因本体功能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和结构毒效关系探究川乌毒效成分
    3.1 分子对接分析
        3.1.1 数据库与软件
        3.1.2 分子对接配体和受体的前处理
        3.1.2.1 获取配体分子和受体蛋白文件
        3.1.2.2 配体分子的前处理
        3.1.2.3 受体蛋白的前处理
        3.1.3 分子对接完整步骤
        3.1.3.1 设置对接盒子
        3.1.3.2 对接方法
        3.1.4 分子对接结果
        3.1.4.1 获取配体分子和受体蛋白文件
        3.1.4.2 Autodock Vina输出对接结果
        3.1.4.3 使用Pymol分析对接结果
    3.2 川乌C-19 二萜生物碱的结构毒效关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油菜素内酯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果实的品质
    1.2 类胡萝卜素
        1.2.1 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及作用
        1.2.2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场所
        1.2.3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途径
        1.2.4 类胡萝卜素的调控
    1.3 番茄果实中的乙烯
        1.3.1 乙烯的生物合成
        1.3.2 乙烯的信号转导
        1.3.3 乙烯的转录调控网络
    1.4 油菜素内酯
        1.4.1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
        1.4.2 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油菜素内酯在番茄果实成熟中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1.2 乙烯含量的测定
        2.1.3 果实硬度的测定
        2.1.4 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1.5 番茄果实BRs含量测定
        2.1.6 番茄果实BZR1 蛋白的提取与Western blot
        2.1.7 总RNA提取、cDNA合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番茄果实中油菜素内酯合成基因的表达
        2.2.2 番茄果实中BRs含量的变化趋势
        2.2.3 CYP85A1过表达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2.2.4 番茄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分析
        2.2.5 番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及其合成基因的表达
    2.3 讨论
3 油菜素内酯独立于乙烯调控番茄果实成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3.1.2 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
        3.1.3 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1.4 番茄果实BRs含量测定
        3.1.5 总RNA提取、cDNA合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菜素内酯过表达能够部分恢复Nr突变体表型
        3.2.2 四种材料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表达的测定
        3.2.3 四种材料中BRs合成基因表达的测定
        3.2.4 Nr突变体中CS含量的测定
    3.3 讨论
4 番茄BZR1在番茄果实成熟中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4.1.2 蛋白提取与Western blot
        4.1.3 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4.1.4 番茄果实BRs含量测定
        4.1.5 总RNA提取、cDNA合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zr1-D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4.2.2 OE-bzr1-D中乙烯合成基因的表达
        4.2.3 OE-bzr1-D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
        4.2.4 OE-bzr1-D中 BRs合成基因的表达
    4.3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4)硫化氢信号分子在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概述
    1.2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信号及其通路
        1.2.1 结瘤因子的识别
        1.2.2 结瘤因子的信号通路
        1.2.3 早期结瘤过程中植物根表皮以及皮层对于结瘤因子的响应
        1.2.4 结瘤的自主调控
    1.3 植物内源气体信号分子研究进展
        1.3.1 一氧化碳(CO)信号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2 一氧化氮(NO)信号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3 硫化氢(H_2S)信号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4 H_2S分子对于蛋白质的过硫化修饰作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_2S对于大豆植株共生结瘤以及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以及仪器:
        2.2.1 菌株和培养基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豆植株种植及H_2S处理
        2.3.2 大豆植株生长表型测定
        2.3.3 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测量
        2.3.4 电转化法构建荧光标记菌株以及侵染事件观察和统计
        2.3.5 SF7-AM荧光探针检测H_2S以及组织内H_2S含量测定
        2.3.6 叶绿素含量,大豆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7 SDS-PAGE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
        2.3.8 类黄酮处理大豆植株
        2.3.9 RNA提取,反转录和荧光定量PCR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外源添加H_2S供体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2.4.2 外源添加NaHS可以提高大豆根部组织中的H_2S含量
        2.4.3 外源H_2S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2.4.4 H_2S对大豆植株叶绿素合成、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4.5 H_2S对共生以及固氮相关蛋白的表达
        2.4.6 H_2S对共生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2.4.7 H_2S对编码参与N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根瘤内源H_2S对根瘤固氮能力的促进作用及其抗氧化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及培养基
        3.2.2 本章所用试剂与酶
        3.2.3 本章所用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植物实验及处理方法
        3.3.2 突变载体构建
        3.3.3 三亲本杂交以及CSE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
        3.3.4 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
        3.3.5 SF7-AM和PO-1荧光探针观察根瘤内源H_2S以及H_2O_2和含量测定
        3.3.6 固氮酶活性测定
        3.3.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豆根瘤细胞形态
        3.3.8 根瘤组织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3.3.9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3.10 RNA提取、反转录以及表达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源H_2S在大豆根瘤中的产生情况
        3.4.2 内源H_2S的含量对大豆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3.4.3 H_2S对大豆根瘤固氮活性的调节机制
        3.4.4 H_2S的缺乏引起大豆根瘤内抗氧化防御反应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mercaptopyruvate sulfurtransferase对大豆与S.fredii Q8 共生结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培养基
        4.2.2 本章所用试剂与酶
        4.2.3 本章所用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构建
        4.3.2 大豆种子表面消毒以及处理
        4.3.3 竞争结瘤
        4.3.4 石蜡切片
        4.3.5 透射电镜
        4.3.6 分泌蛋白的提取以及纯化
        4.3.7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发现分泌蛋白的差异条带
        4.3.8 分泌蛋白差异条带的质谱鉴定
        4.3.9 His标记蛋白及Western-blot检验
        4.3.10 RNA提取和纯化
        4.3.11 转录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3MST缺失对根瘤菌生长、与大豆结瘤以及根瘤表型的影响
        4.4.2 3MST缺失型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受到严重抑制
        4.4.3 3MST的缺失导致了S.fredii侵染受阻
        4.4.4 3MST缺失会导致分泌系统胞外蛋白分泌的差异
        4.4.5 转录组分析3MST缺失所引起的大豆植株的响应
        4.4.6 4KEGG以及GO富集分析
        4.4.7 3MST的缺失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1.1 外源H_2S处理对大豆-根瘤菌固氮共生体系的作用
        5.1.2 根瘤中内源H_2S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作用
        5.1.3 3MST对根瘤菌与大豆共生结瘤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亚甲基蓝法测定H2S含量
    附录2:总RNA提取方法
    附录3: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附录4:透射电镜制样步骤
    附录5: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方法和步骤
    附录6:根瘤组织内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附录7:根瘤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附录8:根瘤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附录9:根瘤内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测定
    附录10:石蜡切片制作所需试剂及制作方法
    附录11:蛋白质质谱鉴定及分析步骤
    附录12:RNA-seq流程及步骤
    附录13:RNA-seq结果验证所用引物序列及信息
    附录14:KEGG富集通路
    附录15:植物-病原物互作通路图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脱落酸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和关键miRNA调控因子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资助项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激素脱落酸
        1.1 ABA的生物合成
        1.2 ABA的代谢
        1.3 ABA的信号传导
        1.4 ABA的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对果实发育成熟至关重要
        1.5 果实中ABA对其他激素信号合成和信号传导的调控作用
        1.6 ABA合成代谢与信号传导参与果实逆境胁迫响应
    2 miRNA调控果实发育成熟和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2.1 miRNA的生物合成和功能
        2.2 miRNA积极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
        2.3 miRNA调控果实成熟
    3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3.1 草莓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3.2 植物激素对草莓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的调控
        3.2.1 生长素对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调控作用
        3.2.2 赤霉素对草莓果实发育的调控作用
        3.2.3 乙烯对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调控作用
        3.2.4 ABA对草莓果实成熟的调控作用
        3.2.5 其他激素或调控因子对草莓果实发育成熟的影响
        3.3 草莓中miRNA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4.1 研究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重要科研意义和经济价值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BA对草莓果实成熟理化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试剂、设备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处理
        2.4.2 果实尺寸、色泽、硬度和总可溶性固形物SSC的测定
        2.4.3 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2.4.4 花青素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4.5 总叶绿素、β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总叶酸含量的测定
        2.4.6 ABA含量的测定
        2.4.7 花青素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4.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乙烯产量的影响
        3.2 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总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 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总花青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 ABA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ABA处理对在体草莓成熟过程中尺寸和色泽的影响
        3.6 ABA处理对果实内ABA含量变化的影响
        3.7 ABA处理对在体草莓成熟过程中花青素、β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
        3.8 ABA处理对在体草莓成熟过程中总叶酸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ABA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
    1 前言
    2 实验材料、测序样品和高通量数据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测序样品
        2.2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测序数据统计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聚类分析
        3.3 转录组学分析ABA对果实品质次级代谢通路基因表达的调控
        3.3.1 ABA对花青素合成路径上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调控
        3.3.2 ABA对类胡萝卜素路径上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调控
        3.3.3 ABA对叶绿素降解和叶酸代谢路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调控
        3.3.4 ABA对抗坏血酸合成路径上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调控
        3.4 ABA调控下游响应基因的筛选
        3.4.1 果实成熟中基因的表达模式分类
        3.4.2 激素信号传导路径上ABA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
        3.4.3 次生代谢路径上ABA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
        3.5 参与ABA调控过程的关键转录因子
        3.6 ABA响应转录因子与下游基因的共表达网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RNA测序分析鉴定果实成熟关键miRNA因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测序样品和高通量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测序数据统计
        3.2 差异表达保守miRNA和新miRNA
        3.3 降解组测序数据统计
        3.4 高通量数据联合分析挖掘ABA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关键miRNA因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莓Fan-miR73 可能在果实成熟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参与对ABI5 转录因子的调控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miRNA剪切位点验证
        2.2.2 RNA的提取和qRT-PCR定量
        2.2.3 Fan_miR73 的定量分析
        2.2.4 ABA处理
        2.2.5 UV-B和盐胁迫处理
        2.2.6 ABA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Fan_miR73 的结构及其ABA下游重要转录因子靶基因ABI5
        3.2 Fan-miR73 在草莓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3.3 Fan_miR73 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
        3.4 ABA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基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3.5 不同浓度的ABA处理促进草莓果实成熟
        3.6 不同浓度的ABA处理对ABA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的影响
        3.7 ABA处理对ABA含量、Fan_miR73和ABI5 表达的影响
        3.8 UV-B处理对ABA含量、Fan_miR73和ABI5 表达的影响
        3.9 盐胁迫处理对ABA含量、Fan_miR73和ABI5 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作者简介

(6)蓝斑核Phox2b神经元参与呼吸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蓝斑核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哮喘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抑郁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样本量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合并抑郁患者IL-17、IL-6、TNF-α、5-HT变化水平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哮喘合并抑郁与抑郁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及获奖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多巴胺D2受体对新生大鼠基本呼吸节律性放电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巴胺D2受体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呼吸节律性放电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多巴胺D2受体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生物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9)腺苷A3受体激活在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腺苷A3 受体激活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腺苷 A3 受体激活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腺苷A3 受体激活调节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 腺苷A3 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多巴胺D1受体经cAMP-PKA途径对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巴胺D1受体对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第二部分 多巴胺D1受体对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调控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第三部分 cAMP在多巴胺D1受体对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中的作用
    第一节 cAMP激动剂与cAMP抑制剂对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分析
        3、结果
    第二节 cAMP抑制剂在A68930调控吸气/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第三节 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神经细胞cAMP浓度的测定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第四节 多巴胺D1受体在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岛"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及传导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化汤成分芦荟大黄素抑制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D]. 刘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川乌毒效成分及机制研究[D]. 石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油菜素内酯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机理研究[D]. 李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1)
  • [4]硫化氢信号分子在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邹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脱落酸调控草莓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和关键miRNA调控因子的探究[D]. 李栋栋. 浙江大学, 2019
  • [6]蓝斑核Phox2b神经元参与呼吸调控的研究[D]. 刘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2)
  • [7]哮喘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抑郁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迪丽努尔·乌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8]多巴胺D2受体对新生大鼠基本呼吸节律性放电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作用[D]. 郑凡.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9]腺苷A3受体激活在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春霞.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10]多巴胺D1受体经cAMP-PKA途径对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吸气神经元/双相呼气神经元放电活动调控机制的研究[D]. 焦勇钢.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腺苷及其A_1受体在呼吸节律产生和传导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