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效果的探讨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效果的探讨

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力效果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方[1](2020)在《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座位编排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座位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班级教学效益、学生成长质量和班级管理效能。但是目前由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座位编排的重视程度低,对学生座位编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目前学生座位编排不够科学合理,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亟待借助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学生座位编排提出科学化的编排方案和建议。以高中阶段为背景的学生座位编排研究,是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结合座位形态与教育教学实际,探究学生座位的编排模式。本人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对祥云一中的学生座位编排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座位编排存在很多的问题,班主任不重视学生座位编排、学生座位编排不符合教育公平,座位编排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问题,表现在座位固化、按成绩编排、座位编排滞后、忽略学生的想法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同时严峻的高考教学压力和拥挤的教室环境等因素,加剧了学生座位编排的不合理,限制了学生座位编排的科学化发展。根据祥云一中的学生座位编排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

杨希[2](2020)在《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研究》文中提出重庆市石柱县作为我国土家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承袭着浓厚的巴族文化,传承着巴人历史悠久的音乐天赋,孕育出了一个个具有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其中“啰儿调”是石柱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啰儿调”民歌的产生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石柱土家族劳动人民生产劳作智慧的结晶。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族“啰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得益于“人”的活态传承,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该传承人这一载体。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乡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个人生活史为个案研究,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啰儿调”相关的文本资料,并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与研究对象进行近距离交流与访谈,将口述访谈资料与所掌握的文本资料相结合,充分利用口述史研究法和传记研究法,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创新点在于以“啰儿调”传承人个人生活史研究在民族音乐学界为研究空白,同时采用口述史研究法与传记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刘永斌的一生进行论述分析,研究出传承人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共生关系,进而了解到“啰儿调”与其传承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关系。力图以其个案为例,探求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人群及文化传播的地位及重要性,并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对传承人身份认同的共识,促进非遗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石柱县土家族“啰儿调”的基本概况,包括刘永斌生活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啰儿调”的由来、分类、功能以及“啰儿调”传承人的发展概况,通过对传承人传承谱系表的整理与分析,对“啰儿调”传承的方式进行的论述与探析;第二章以历时的视角,将其与“啰儿调”相融合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用“传承人”的特殊视角来揭示“啰儿调”传承脉络;第三章笔者以刘永斌的三重身份为线索,对其“农民”“民间艺人”“国家非遗传承人”三重身份的认同进行浅谈与分析,刘永斌如何以传承人的身份,传承传统、突破创新,并建立传承人身份认同和非遗文化文化认同的认识,同时探析传承人身份认同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及重要性。笔者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为个案研究认为,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从“人”本体出发,以其主观角度能够见证非遗传统民间音乐发展中“被忽略的历史”,这一身份是非遗传承的关键角色,正是由刘永斌这样传承人群体的存在,才能对“啰儿调”等非遗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不仅从“刘永斌”身上看到了非遗传统民间音乐“啰儿调”的产生、兴盛到如今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同时认为社会群体对传承人身份认同是建立在对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相互依存,才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此外,传承人一生中在不同背景、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身份转变,多重身份的叠加,对非遗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是共存的,故对传承人身份的认同与保护,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必要环节。

任秀丽[3](2020)在《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代教育对各学科的要求不断提升。初中地理学科在顺应教育新时代要求的背景下,优化理念、转变思维,不断升华基础课程理念。初中地理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构建地理开放的地理课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构建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在参阅了相关文献,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相关方法,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全脑思维的相关理论,基于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筛选、分类、汇总,用以联想为基础的全脑思维方法进行地理教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文中提出了如何在地理学习中运用全脑思维方法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实施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教学,并且助力学生构建地理综合思维。全脑思维方法的融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高效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锻炼想象力、提升记忆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有利于地理综合思维的构建;开发脑力,强化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助力。虽然近几年全脑思维已经加入到新时代的教育浪潮,并且在多领域、各学科逐渐得到良好应用,但地理学科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十分有限。文章结尾提出不足和展望,希望本文能为初中地理教学开启了一个新思路、多角度的研究课题。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4](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李佳宁[5](2020)在《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思维可视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实现。思维可视化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制作和使用可视化教具发现学生思维存在的不足,在动手和思考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符合当前地理课程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得出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依据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原则和策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将思维可视化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发现思维可视化教学存在一定优势和局限性。本文一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梳理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研究。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归类,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为本文进一步的研究作铺垫。第三部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梳理出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和方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原则和策略,为第五部分的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提供指导。第五部分,案例实践研究。以笔者参加的省级示范课为基础,结合当前高中地理课堂现状,通过教学设计对可视化教具和思维导图的实践进行研究,课后进行试题检测和学生访谈,以检验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效果,总结思维可视化的优势与局限性。

施晓晨[6](2020)在《唱响课堂:音乐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求历史学科增强德育功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加快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拓展教学资源,在其趣味性上下功夫,以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资源,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组成,并具有德育、美育与智育功能,是深掘教材内容、提升教学趣味、增强教师魅力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音乐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魅力,还能进一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增强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并顺应了跨学科的教育培养趋势。通过问卷和师生访谈等,对音乐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在课堂实践中音乐资源运用存在问题。如在音乐资源搜集上,适用于历史教学的音乐资源匮乏,教师苦于寻找适合历史教学内容的音乐资源等;在音乐资源选择上,存在如何平衡音乐资源的趣味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在音乐资源的运用方式上,存在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的问题等。其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由于音乐资源整理工作的欠缺,有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技巧的缺失,有的是由于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对此,可从音乐资源的整理、音乐资源运用方式与方法角度,结合音乐资源的教育功能,寻找音乐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巧用音乐资源,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落实音乐资源运用策略,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高效学习,音乐与历史相结合,推动综合育人功能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刘玉娟[7](2020)在《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控人”,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在于记忆。如何将繁多的字词“记得准”,减少错别字;如何将丰富的语文知识“记得牢”,运用得活;如何将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记得多”,积累得多,都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注重记忆方法的传授,学生也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记忆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因此将记忆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共为五章:第一章是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重点阐述了将记忆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心理学界关于记忆的理论研究、教育界关于中学生记忆的应用研究两方面,对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这些成果是本论文写作的立论基础和有益借鉴。第二章探讨了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及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认知学习、建构学习、记忆过程与策略、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等理论是本论文写作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启示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选择最佳的记忆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第三章采用“听课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形式,针对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将记忆方法引入语文教学的意识,在诗歌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能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与记忆,但仍存在着记忆方法不够系统、轻视记忆过程、教师参与度较低等问题。第四章着重阐述了图像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定位奇象法和连锁故事法等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蜀道难》、《锦瑟》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教学案例,针对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突出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性。第五章以秦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对记忆方法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记忆规律的正确使用能大大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并从“提升记忆素养”、“扩展教学活动”和“改进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便于一线教师参考。

李鑫慧[8](2020)在《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科学且严谨的要求。由于小学低段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抓住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编本语文教材首次将口语交际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且教材内容贴近低段学生的生活。因此,笔者将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提出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关键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探讨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口语交际的主要特征、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等。根据戴维托交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经验场”“反馈”以及“声音干扰”,会话策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互动”“语境”“语境提示”以及“言语社区”,结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口语交际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围绕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确定口语交际的培养要求,基于培养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口语交际培养任务。第三章以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为着力点,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调查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成因。第四章提出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口语交际准备策略,如发展学生“经验场”的策略和交际情境的创设策略;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如倾听能力提升策略、表达能力提升策略和互动能力提升策略;口语交际保障策略,如细化教学目标的策略和“言语社区”的创建策略。

李媛媛[9](2020)在《高中语文《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本文从《巴黎圣母院》的艺术价值分析入手,阐述了其对照手法、戏剧性和圣母院的拟人化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并着眼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阐明了《巴黎圣母院》的语言运用价值、思维发展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晋城市城区的高中生《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大方面着重论述了《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以此为据,最后论述了外国着名经典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朱寅娟[10](2020)在《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有义务和责任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地理素养”究竟只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确已实现的教育理念?小学科学课堂能否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爱上地理?小学科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方法?带着这样的一些思考,笔者从2016年起,开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索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展开了一些研究。证实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不仅在理论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以及激发个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而且在实践中也的确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在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验证的基础上,文章还从开展地理素养培养在教学中应用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辩证逻辑、合理采取本文教学方法推广普及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地理素养培养教学方法进入小学科学课堂的建议。本文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本章节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地理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列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并简单介绍了本课题所运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这部分分别从课程标准、地理素养、小学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生心理特征四个方面论述本文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为小学生地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这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和盘龙小学3、4、5、6四个年级,共200名在校小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另一份问卷针对盘龙区60名科学现任教师,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师实施地理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将问卷回收后的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利用spss23.0和w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整合后,绘制相关图表,直观的呈现出所得结论,便于分析比较,从而为后文提出小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地理素养培养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基于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的研究,初步提出游戏教学法、地理实验教学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这四种培养策略,并提供相关实施案例,以及对每一种方法的适用内容和方法做了详细梳理。并通过笔者的课堂实践,证实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地理素养有积极作用,为文章所提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借鉴经验。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阐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找到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完善提出了展望。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力效果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力效果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概述
    (一)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内容
        1.学生座位概述
        2.座位编排定义
        3.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理解
    (二)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1.人本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
        3.个体差异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三)学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意义
        1.改善班级环境
        2.促进班集体建设
        3.促进教学发展
        4.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前提
        1.认识和了解学生
        2.认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对比分析高中生的个体差异
        4.重视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5.明确座位形态与课程教学特点
    (五)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原则
        1.公平性
        2.民主性
        3.人本性
        4.阶段性
        5.针对性
        6.教育性
二、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对象与内容
        2.调查问卷设计
        3.观察调查
        4.访谈调查
        5.个案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班主任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3.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访谈结果分析
        5.个案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的问题分析
        1.学生座位编排存在的问题
        2.学生座位编排问题的归因分析
三、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的建议
    (一)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提升教育理论
        3.进行教育实践反思
    (二)提升座位环境
        1.改善座位物理环境
        2.调节座位心理环境
    (三)构建有效教学座位
        1.教学座位的编排方式
        2.教学座位编排原则及注意事项
    (四)优化座位组合搭配
        1.合理的同桌组合搭配
        2.学生小组平衡分配
        3.学生空间分布
    (五)科学座位编排管理
        1.后座位编排管理
        2.周期性座位管理
        3.阶段性座位编排
        4.座位编排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基本框架
    5.相关研究综述
        5.1 国外相关研究
        5.2 国内相关研究
第1章 石柱县土家族“啰儿调”概况
    1.1 地理环境及文化背景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人文历史背景
    1.2 “啰儿调”概况
        1.2.1 “啰儿调”由来
        1.2.2 “啰儿调”民歌的分类
        1.2.3 “啰儿调”民歌的功能
        1.2.4 “啰儿调”演唱形式
        1.2.5 “啰儿调”传承人概况
第2章 刘永斌的人生历程
    2.1 幼年时期民间音乐的启蒙
        2.1.1 其祖、其父
        2.1.2 童年生活中民歌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2.1.3 早年生活的艰辛与坚守
    2.2 从艺初期的曲折
        2.2.1 从艺前夕的积淀
        2.2.2 从艺道路逐步展开
        2.2.3 从艺初期对土家山歌的传播与弘扬
    2.3 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
        2.3.1 身份的确立
        2.3.2 身份转变后的生活
        2.3.3 “刘家班”的成立
    2.4 对“啰儿调”的传承与贡献
        2.4.1 代表性的传承作品
        2.4.2 “啰儿调”创作
        2.4.3 推动“啰儿调”的发展
第3章 多重身份认同的解读
    3.1 刘永斌文化传承中的三重身份
        3.1.1 第一层身份——“农民”
        3.1.2 第二层身份——“民间艺人”
        3.1.3 第三层身份——“非遗传承人”
        3.1.4 三重身份背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动力
        3.1.5 刘永斌三重身份关系解读
    3.2 身份认同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影响
        3.2.1 有利于传承人“自我”满足的精神追求
        3.2.2 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正规性
        3.2.3 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教育性
        3.2.4 生存需求对传承问题的冲击
        3.2.5 社会现状对传承问题的冲击
        3.2.6 传承人身份认同对非遗传承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1.专着类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
附录
致谢

(3)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1.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2.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3.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地理教学的相关概念
        2.全脑思维
    (二)理论基础
        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二)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四、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锁链记忆法
        1.随机词语
        2.词语配对
    (二)串联记忆法
        1.字头串联法
        2.故事联想法
    (三)图像记忆法
        1.中国地理部分
        2.世界地理部分
五、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实验对象
    (二)实验过程
    (三)实验效果分析
        1.专题测验成绩分析
        2.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3.调查问卷分析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思维可视化的提出和发展
        (二)思维可视化在我国教学中的研究历程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维可视化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思维
        (二)可视化
        (三)思维导图
        (四)思维可视化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思维可视化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可视化应用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三)教师访谈内容及结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四章 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
    一、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遵循地理学科特点
        (二)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三)重视应用科学性
        (四)注重可操作性
        (五)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二、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思维可视化理论研究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三)完善思维可视化资料库
        (四)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五)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第五章 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案例及优势局限性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示范课中的思维可视化实践案例分析
        (二)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自我实践
        (三)依据测试的结果,进行学习效果分析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教学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
        (二)利于知识理解,帮助学生记忆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四)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局限性分析
        (一)课时紧张,时间不充分
        (二)简易制作,科学性不足
        (三)小组学习,部分学生边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唱响课堂:音乐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音乐资源的分类及其功能分析
    一、音乐资源的分类
    二、音乐资源的教育教学功能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音乐资源运用现状与分析
    一、高中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中音乐资源运用的看法
    二、高中历史教师运用音乐资源的基本状况
    三、音乐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三章 音乐资源运用策略分析
    一、音乐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二、音乐资源运用于教学的方式
    三、音乐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音乐资源运用的实践及成效分析
    一、音乐资源运用的课堂实践与评价设计
    二、音乐资源运用的成效
    三、音乐资源运用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记忆的重要性
        1.1.2 记忆与语文学习
        1.1.3 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1.1.4 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困扰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心理学界关于记忆的研究历程
        1.3.2 教育界关于中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研究
        1.3.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方法
2.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及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1 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
        2.1.1 逻辑记忆能力显着提高
        2.1.2 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2.1.3 易于掌握各种记忆规律
    2.2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2.1 记忆的过程
        2.2.2 记忆的策略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记忆方法的不足是制约中学语文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现状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工具
        3.1.3 调查过程
        3.1.4 数据分析
        3.1.4.1 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3.1.4.2 认知风格问卷分析
        3.1.4.3 记忆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3.2 基于听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3.2.1 听课目的
        3.2.2 听课对象
        3.2.3 听课内容
        3.2.4 听课记录分析
        3.2.4.1 现代文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2.4.2 诗歌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2.4.3 文言文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3 问题总结与原因分析
        3.3.1 问题总结
        3.3.1.1 教师层面
        3.3.1.2 学生层面
        3.3.2 原因分析
        3.3.2.1 教师层面
        3.3.2.2 学生层面
4.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 图像记忆法
        4.1.1 图像记忆法的原理
        4.1.2 教学案例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1.3 运用图像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2 思维导图记忆法
        4.2.1 思维导图记忆法的原理
        4.2.2 教学案例之二:《春》
        4.2.3 运用思维导图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3 联想记忆法
        4.3.1 联想记忆法的原理
        4.3.2 教学案例之三:《蜀道难》
        4.3.3 运用联想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4 定位奇象法
        4.4.1 定位奇象法的原理
        4.4.2 教学案例之四:《锦瑟》
        4.4.3 运用定位奇象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5 连锁故事法
        4.5.1 连锁故事法的原理
        4.5.2 教学案例之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5.3 运用连锁故事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5.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秦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
    5.1 实验的设计及实施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时间
        5.1.4 实验材料
        5.1.5 实验工具
        5.1.6 实验方案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前/后测试卷分析
        5.2.2 调查问卷分析
        5.2.3 访谈发现
        5.2.3.1 学生访谈
        5.2.3.2 教师访谈
    5.3 实验的结论与教学建议
        5.3.1 主要结论
        5.3.2 教学建议
        5.3.2.1 提升记忆素养
        5.3.2.2 扩展教学活动
        5.3.2.3 改进教学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认知风格问卷
附录3 记忆方法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学前测试卷
附录5 学后测试卷
附录6 将记忆方法融入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调查表
附录7 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
        1.1.2 有利于利用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1.1.3 有利于突破低段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难点
        1.1.4 有利于提高低段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1.2 关键概念界定
        1.2.1 小学低段
        1.2.2 口语交际
        1.2.3 口语交际能力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明确低段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特征与要求
        1.3.2 明确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1.3.3 探寻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1.5.2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1.5.3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1.5.4 小结与反思
2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
    2.1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2.1.1 戴维托的交际理论
        2.1.2 会话策略理论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要特征
        2.2.1 基于“经验”,偏向情境中表达
        2.2.2 表述直观,偏向叙述具体故事
        2.2.3 主动倾听,但易受声音干扰
        2.2.4 积极互动,在反馈中进步
    2.3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2.3.1 语言能力
        2.3.2 倾听能力
        2.3.3 表达能力
        2.3.4 互动能力
    2.4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4.1 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4.2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标要求
        2.4.3 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2.5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
        2.5.1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2.5.2 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
3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其成因
    3.1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描述
        3.2.1 口语交际缺乏情境
        3.2.2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薄弱
        3.2.3 学生口语交际参与面窄
        3.2.4 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3.3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成因
        3.3.1 创设交际情境的意识不强
        3.3.2 口语交际能力缺乏系统培养
        3.3.3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不够丰富
        3.3.4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薄弱
4 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口语交际准备策略
        4.1.1 发展学生“经验场”的策略
        4.1.2 交际情境的创设策略
    4.2 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4.2.1 倾听能力提升策略
        4.2.2 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4.2.3 互动能力提升策略
    4.3 口语交际保障策略
        4.3.1 细化教学目标的策略
        4.3.2 “言语社区”的创建策略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语文《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基础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和教学价值
    第一节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一、鲜明的对照
        二、强烈的戏剧性
        三、巴黎圣母院的拟人化
    第二节 《巴黎圣母院》的教学价值
        一、语言运用价值
        二、思维发展价值
        三、美学价值
        四、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目前《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思考
    第一节 目前《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现状
        二、《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 对目前《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问题的思考
        一、认识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的统一
        二、理解整体感知与深度研读的不同
        三、明晰阅读的显性与隐性效果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学程安排
        一、《巴黎圣母院》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巴黎圣母院》的学程安排
    第二节 《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关注悬念,对比对照,训练学生语言表达
        二、吸收内化,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美丑并赏,两个极端,更新学生审美观念
        四、学科互通,文化批评,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第三节 《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一、制定评价标准
        二、选择评价方式
        三、利用多元评价主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外国着名经典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外国着名经典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一、在语文学习中凸显育人作用
        二、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审美水平
        三、在发现探索中了解异域文化
    第二节 外国着名经典整本书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一、着者、译者、版本的选择
        二、作品时、空的把握
        三、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创作缘由
        四、中外文化的差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问卷调查
后记

(10)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新意
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地理素养
    2.2 小学科学素养
    2.3 课程标准
    2.4 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教学启示
3.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3.1 小学生地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3.2 小学科学课教师现状调查
4.小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策略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
    4.1 在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培养地理素养教学方法的思路与过程
    4.2 不同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5.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的教学实践反馈及推广建议
    5.1 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地理素养的教学实践反馈
    5.2 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推广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力效果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座位编排科学化研究 ——以祥云一中学生座位编排为例[D]. 李世方. 西南大学, 2020(05)
  • [2]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研究[D]. 杨希. 西南大学, 2020(01)
  • [3]全脑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任秀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思维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唱响课堂:音乐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 施晓晨.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玉娟.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小学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例[D]. 李鑫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高中语文《巴黎圣母院》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李媛媛.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地理素养培养研究 ——以教科版科学为例[D]. 朱寅娟.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记忆效果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