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一、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鸾,宋菁菁,刘国超[1](2022)在《声誉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为结构性金融产品,投资人难以穿透观察底层基础资产,且交易主体间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为实现各自利益,会做出损害利益相关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声誉理论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良策,本文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首先构建了声誉共同体模型解释声誉控制道德风险的机理,其次采用序贯博弈推导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声誉模型中的"主导者"为发起人,最后重点分析发起人声誉模型,根据声誉动态、期间贴现因子、误报的发起人收益区分最低成本分离均衡、完全分离均衡、部分混同均衡和完全混同均衡,研究声誉如何帮助投资人区分发起人类型及甄别其道德风险行为。本文得出声誉共同体的声誉价值即为其道德风险行为获益的机会成本,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重点在于控制发起人道德风险,风险自留减少可以成为其声誉提高的信号这三项结论。本研究对分析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主体的声誉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声誉实证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杨骐玮[2](2021)在《如何审慎监管互联网小额信贷?》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小额信贷通过联合贷或者助贷模式进行横向扩张,也通过资产证券化扩大融资规模,监管者需要关注其业务扩张模式带来的风险防范需求。联合贷与助贷扩张模式的核心隐患为蕴含于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关系中的代理成本问题。对此,应当强调银行对核心风控的独立把握,以及通过提高合作方的风险承担比例以抑制合作方的道德风险,即遵循以商业银行安全为导向的审慎监管思路。在以自营贷款做资产证券化的扩张路径中,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固有的风险转移逻辑对削弱授信审查标准的投机行为的激励,以及网络小额信贷在完整经济周期的表现尚未验明,为防范宏观风险,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证券化融资规模进行限制并进而控制信贷总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还应着眼于底层资产质量的保证和市场入口处的把关。

王薇[3](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林丽君[4](2021)在《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这场无硝烟战争的爆发,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防控货币政策的落地实施,导致市场上资产率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远远高于负债成本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银行业将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贷款减值损失上升的危机。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须随之改变,以应对市场风险,解决信贷危机,降低信贷风险。本文以A农商银行为例,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A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对A农商银行的优势、组织架构和信贷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农商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率偏高现象,进一步对A农商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其信贷风险控制存在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和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形成原因分别为: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信贷风险集中度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五个方面的原因。结合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设计了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首先分析了信贷风险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梳理了设计思路,其次分别从风险信息管理能力、信贷风险控制流程、贷款“三查”操作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建议,从文化、组织、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使其在A农商银行内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保证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经济稳定发展。

任奕臣[5](2021)在《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银行风险发生的主要区域,其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受到互联网金融等冲击下,银监会大力倡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央行开始放松对外资银行的投资限制等因素,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在扩大信贷业务规模的同时,不良贷款的金额也随之增加。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上来看,目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受到市场、利率、政策等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经营状况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升高。虽然信贷风险涉及内外部多种因素,但由于外部风险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商业银行就必须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现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完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进而从内部加强对信贷流程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以提升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本文以农业银行X分行为研究对象,完整展现X分行当前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深入揭示X分行在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信贷业务流程设计不当、未按要求操作和管理不善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借助Yaahp软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样本数据,对各流程环节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流程优化经验,从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调整、贷前阶段的具体环节工作内容、贷中阶段的客户风险等级细分和具体贷款审批流程、贷后阶段的岗位设置以及细分考核等方面给出优化建议。通过对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流程的现状可以看出,X分行在信贷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环节。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流程风险因素得出权重分析结果,以明确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重点方向。最后,根据所得出的计量结果,为农业银行X分行更好的实施信贷业务流程优化措施提供了针对性建议,并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帮助优化方案更好的落实。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流程的优化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海萌[6](2021)在《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不仅影响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定,也决定了经济平稳条件下银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不过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衍生出来的信贷产品也层出不穷,加之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保障以及金融环境不完善,使得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摆脱不良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阻碍,稳定内部资金稳健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FG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FG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数据以及模型论证,发现其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从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升高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FG农商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为后续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对FG农商银行信贷业务运行情况与风险管理实施现状进行揭示,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到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此加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外部因素;最后根据当下管理问题和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对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及方案的实施与保障,用以改善FG农商银行在信贷经营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强FG农商银行在整个信贷风险中的控制手段,并为相关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提供参考。

刘慧豪[7](2021)在《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脱贫攻坚如期完成,乡村振兴接续而来。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进程和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ZC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2019年发放贷款金额中涉农贷款占据8成,在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近年来,“贷款不出县,资金不出省”新政策严监管基调下,农村商业银行用于同业投资的大量资金被闲置,因经营业务种类较为单一,只有通过增加贷款投放,才能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在增加贷款投放量的同时,一些问题逐渐显露。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远远高过银行业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存贷款利差,如何优化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确保信贷资金合规发放、到期顺利收回并降低不良率,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以ZC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随后阐述了ZC农村商业银行及信贷业务的发展概况和内部控制现状。再选用15个相关指标构建了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定量结合分析,对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模糊运算,得到总分73.703、水平一般的评价。根据得分结果,结合实际找出了其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短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加强控制活动管理、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的优化方案。为保障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从人力资源保障、激励措施保障和技术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为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提升提供了思路与实施路径。

胡彦鑫[8](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丁芊宾[9](2021)在《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一方面可以补充商业银行资本,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和关联贷款等不合理信贷行为,进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急剧上升。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规范的信贷行为是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保障,安全可控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核心。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信贷行为和降低信贷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健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成长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从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和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梳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和论证理论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选取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数据,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信贷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股权属性、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四个维度来描述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从贷款规模、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四个方面来表示信贷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并据此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之后通过案例分析来补充实证分析,进而共同论证理论分析。在案例分析中,结合包商银行从案例的角度去分析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基于案例实际情况将股权结构的落脚点放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上,将信贷行为的落脚点放在关联贷款上。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关于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与信贷风险的正相关关系不显着;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信贷风险显着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第二,关于信贷行为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在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在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期限、贷款价格和关联贷款在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关联贷款在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同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规范信贷行为,监管部门加强外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降低。

邵倩倩[10](2021)在《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文中认为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信贷资金集中放贷给某几个大客户、某些行业以及某些地区。具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因为有政府信用背书而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传统的基础性实体行业在政府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大量的信贷资金;发达地区的项目由于企业资质高、资金回流快、项目效益好得到银行的支持。尤其是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出台之后,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制造业、钢铁、煤炭、房地产等有政府信用支持的产业,信贷集中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积聚,2012年左右风险逐渐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需矛盾日益严重,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出台对传统的行业格局发起来了挑战;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落地,金融科技的日渐成熟,“金融脱媒”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过去不合理的信贷结构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加大,表内资产安全性下降,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甚至威胁到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首先对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梳理,信贷集中对商业银行的作用包括提高商业银行的客户质量、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成本、提高银行信贷业务的专业性等等,消极影响包括羊群效应带来的非理性竞争、同质同类贷款带来的风险积聚、资金套牢带来的被动性风险等等。本文收集了2006-2019年26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分别从客户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实证结果发现信贷业务的客户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都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资本收益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不良贷款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是不会对城商行的收益和风险产生显着的影响。行业集中度比客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更加剧烈。同时,纳入经济周期、内部治理结构、产业竞争结构的代理变量作为交互项的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周期会加强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但是内部治理结构和产业竞争结构不会显着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根据经济周期、信贷对象特征等在不同类型银行经营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二、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声誉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一)多主体声誉集合
    (二)资产支持证券声誉机制
    (三)文献评价与本文创新点
三、模型
    (一)声誉共同体模型
        1.模型基本设定。
        (1)声誉共同体设定。
        (2)借款人设定。
        (3)投资人设定。
        2.共同体的策略分析。
        (1)一期交易中的各方效用。
        ① 共同体效用。
        ② 投资人效用。
        ③ 借款人效用。
        (2)多期交易中各方效用。
        ① 声誉共同体的效用。
        ② 投资人的效用。
        ③借款人的效用。
    (二)占优策略者的序贯博弈
    (三)发起人声誉模型
        1.模型设定。
        2.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策略与投资人信念。
        3.均衡。
        4.声誉动态。
        5.均衡分析。
        (1)最低成本分离均衡。
        (2)完全分离均衡。
        (3)部分混同均衡。
        (4)完全混同均衡。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1.3.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1.3.3 文献述评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贷风险
        2.1.2 信贷风险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内部控制理论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A农商银行概况及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3.1 A农商银行概述
        3.1.1 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3.1.2 A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3.2 A农商银行经营现状
    3.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3.4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3.4.1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3.4.2 A农商银行信贷流程
第四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问卷调查设计
    4.2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4.2.1 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
        4.2.2 “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
        4.2.3 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
        4.2.4 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4.2.5 内控机制不健全
    4.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成因
        4.3.1 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4.3.2 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
        4.3.3 信贷风险集中度高
        4.3.4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4.3.5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5.1 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核心与设计原则
        5.1.1 优化方案的目的
        5.1.2 优化方案的特点
        5.1.3 优化方案的核心
        5.1.4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5.2 优化方案的内容
        5.2.1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5.2.2 优化贷款“三查”操作
        5.2.3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的监督
    5.3 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预计效果
第六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文化保障
    6.2 组织保障
    6.3 技术保障
    6.4 制度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2.1.1 信贷风险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2.2 信贷流程风险相关理论
        2.2.1 贷前信贷选择理论
        2.2.2 贷中信贷决策理论
        2.2.3 贷后信贷管理理论
        2.2.4 信贷风险与信贷流程风险的相关性
    2.3 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3.1 信贷流程风险控制概念
        2.3.2 信贷流程风险控制方法
第三章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现状
    3.1 农业银行X分行概述
        3.1.1 农业银行X分行简介
        3.1.2 农业银行组织架构
        3.1.3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分类
        3.1.4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情况
        3.1.5 农业银行X分行不良贷款情况
    3.2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3.3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举措
        3.3.1 贷前客户信用评级
        3.3.2 贷中授信额度计算
        3.3.3 贷后检查风险控制举措
    3.4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3.5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5.1 贷前调查环节存在的问题
        3.5.2 贷中审查环节存在的问题
        3.5.3 贷后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3.5.4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4.1.1 建立递进层次结构模型
        4.1.2 以两两比较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4.1.3 确定项目风险因素重要性及一致性检验
        4.1.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2 相关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相关指标的确定
    4.3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值
    4.4 各层次指标权重总排序及分析
第五章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优化策略
        5.1.1 强化客户准入要求
        5.1.2 对贷中审查各环节查漏补缺
        5.1.3 加强贷后管理并落实清收工作
        5.1.4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5.1.5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5.1.6 实行流程控制并明确分工
    5.2 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改进保障措施
        5.2.1 组织层面保障措施
        5.2.2 人员层面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1.1 信贷风险的含义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种类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2.1.4 信贷风险管理内容
        2.1.5 信贷风险评估概念和内涵
        2.1.6 信贷风险评估方法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篮子理论
        2.2.5 大数据风险控制理论
第三章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FG农商银行概况
        3.1.1 FG农商银行简介
        3.1.2 FG农商银行资产状况
    3.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况
        3.2.1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2.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3.3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评价
        3.3.1 层析分析法
        3.3.2 模糊综合评价
    3.4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信贷风险识别水平低
        3.4.2 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不合理
        3.4.3 信贷业务审查权责不明确
        3.4.4 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
        3.4.5 缺乏风险监测与防范能力
    3.5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5.1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成因
        3.5.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成因
第四章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4.1 进行多维度贷前调查
    4.2 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4.3 严格执行贷审职责分离制度
    4.4 完善抵押物处理方法
    4.5 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防范机制
        4.5.1 贷后风险识别
        4.5.2 贷款风险度估算
        4.5.3 风险监测
        4.5.4 贷后风险防范机制
    4.6 拓宽信息渠道,实现数字化经营
第五章 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和保障
    5.1 实施步骤
    5.2 保障策略
        5.2.1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
        5.2.2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5.2.3 构建完整的信贷系统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FG农商银行内部调查问卷
    附录2 FG农商银行重点贷款企业指标监测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信贷业务相关概念及特点
        2.1.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概述
        2.1.2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特点
        2.1.3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概述
    2.2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概述
        2.2.1 内部控制概念演化
        2.2.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概念
        2.2.3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目标
    2.3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
第三章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内部控制现状
    3.1 ZC农村商业银行及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3.1.1 ZC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3.1.2 ZC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架构
        3.1.3 ZC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情况
        3.1.4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3.1.5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简介
    3.2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3.2.1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3.2.2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评估现状
        3.2.3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控制活动现状
        3.2.4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信息沟通与交流现状
        3.2.5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监督现状
    3.3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4.1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4.1.2 模糊分析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2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选取与说明
        4.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4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4.3 基于模糊分析法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4.3.1 模糊分析法应用过程
        4.3.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评价
        4.3.3 构建因素集、评语集和权重集
        4.3.4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度矩阵
        4.3.5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二级指标分析
        4.3.6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
    4.4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分析
        4.4.1 内部控制环境层面分析
        4.4.2 风险评估层面分析
        4.4.3 控制活动层面分析
        4.4.4 信息沟通与交流层面分析
        4.4.5 内部监督层面分析
第五章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5.1 优化目标和原则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2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5.2.1 健全组织架构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3 更新完善相关制度
    5.3 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5.3.1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5.3.2 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5.3.3 细化风险控制措施
    5.4 加强控制活动管理
        5.4.1 提高贷前调查精度
        5.4.2 改善贷中审批方式
        5.4.3 改进贷后管理机制
    5.5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5.5.1 完善信贷系统建设
        5.5.2 健全沟通渠道
        5.5.3 确保信息安全
    5.6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5.6.1 落实全面性监督
        5.6.2 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5.6.3 健全责任追究体系
第六章 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6.1 人力资源保障
    6.2 激励措施保障
    6.3 技术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ZC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 ZC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学术成果

(8)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模型设定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实证模型设定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9)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1 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2 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1.3 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2.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的影响
    2.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综合理论分析
    3.1 基础理论
        3.1.1 银行公司治理理论
        3.1.2 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3.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4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
    4.3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性分析
    4.5 模型设定
    4.6 回归分析
        4.6.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4.6.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4.6.3 信贷行为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4.7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分析
    4.8 稳健性检验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案例分析
    5.1 包商银行简介
    5.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始末
    5.3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5.3.1 股权结构
        5.3.2 信贷行为
        5.3.3 信贷风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贷款集中的概念和原因
        2.1.2 贷款集中对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贷款集中的原因和测算方法
        2.2.2 贷款集中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2.2.3 贷款集中对银行收益的影响
    2.3 文献评述
3 贷款集中度概念、测度及原因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客户集中度
        3.1.2 行业集中度
        3.1.3 地区集中度
    3.2 测量方法
    3.3 信贷集中度现状分析
    3.4 银行贷款集中形成原因分析
        3.4.1 行政后遗症
        3.4.2 逐利性
        3.4.3 羊群效应
        3.4.4 内部治理结构
        3.4.5 信贷考核机制
        3.4.6 委托代理问题
4 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银行经营理论
        4.1.1 资产组合管理理论
        4.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4.1.3 行为金融理论
    4.2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4.2.1 提高客户整体质量
        4.2.2 提高银行的专业性
        4.2.3 有助于培育客户
        4.2.4 控制业务经营成本
        4.2.5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4.3 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4.3.1 信贷风险积聚
        4.3.2 非理性模仿
        4.3.3 机会成本高昂
        4.3.4 丧失信贷主动性
        4.3.5 周期性危机
        4.3.6 内部治理风险
    4.4 小结
5 信贷集中度对银行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与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5.1.1 核心解释变量
        5.1.2 被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统计性描述
    5.3 模型建立与选择
        5.3.1 模型建立
        5.3.2 模型选择
    5.4 客户集中度的实证结果
        5.4.1 客户集中度对收益的影响
        5.4.2 客户集中度对风险的影响
    5.5 行业集中度的实证结果
        5.5.1 行业集中度对收益的影响
        5.5.2 行业集中度对风险的影响
    5.6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对信贷集中度的逆周期监管
        6.2.2 创新信贷考核机制
        6.2.3 设置多层次信贷集中度的监管指标
        6.2.4 关注产业结构竞争状态
        6.2.5 重视市场化因素
        6.2.6 建立健全差异化的监管机制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声誉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理论研究[J]. 郭建鸾,宋菁菁,刘国超.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
  • [2]如何审慎监管互联网小额信贷?[J]. 杨骐玮. 金融法苑, 2021(01)
  •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林丽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农业银行X分行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研究[D]. 任奕臣.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海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ZC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研究[D]. 刘慧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D]. 丁芊宾.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信贷集中度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D]. 邵倩倩. 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