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冯朝军[1](2021)在《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科研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和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是激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动力、促进高职教师终身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实施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评价。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求真务实、健康向上的科研工作氛围,全面激发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广大高职学校的持续、稳定、有序、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陈凤英,肖凤翔[3](2021)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审视与变革之策——基于合理性的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合理性品质是任何教育改革得以辩护、顺利实施与卓有成效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作为约束或激励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行为或专业活动的具体规范,审视其合理性不能脱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及其专业实践,合理性的标准涉及合乎制度规约对象的"人理",合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生存与发展空间运行的"事理",合乎制度实践场域的"公理"。反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之所以未能构建逻辑自洽的制度体系,其关键在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活动的特性观照不够。建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应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精准定位,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科学管理定规,为高等教育系统有序运行定轨。

李云,刘霁[4](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的"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工匠型"教师的评价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工匠型"教师的评价目标,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了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确定了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培训项目质量、企业投入、校企合作规模和国内培训基地等指标是"工匠型"教师培养的6个主要影响因素,明确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赵岚,邱阳骄[5](2021)在《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意蕴、行动逻辑与实践进路》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分类评价不仅是评价的内在本质追求,也是对教师有效激励的现实诉求,它不仅可以彰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也可促进与推动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行动逻辑上,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空间,为教师的工作活力注入动力,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进而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在实践进路上,应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分类,完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将情感劳动纳入评价体系,构建动态实时评价系统,尝试推行长周期评价方法。

李恒[6](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杨华春,任南,吴洁[7](2021)在《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考——以国际视野下的全周期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评价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科学评价教师是做好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必要手段。文章立足国际视野,综合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高校教师评价相关工作;结合专家座谈和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高校教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教师评价先进经验,立足前期"找对人"、中期"干好事"、后期"同发展"工作理念,系统提出了由鉴定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组成的全周期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科学构建了服务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人才开发的全周期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开展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柴德意,王维[8](2021)在《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质,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要突破传统教师评价体系限制,从教师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要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以便为教师发展提供依据。主要围绕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特点及作用、原有高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多元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以期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健[10](2019)在《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下简称特色学校)是落实校园足球“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基本单位和中坚力量,其发展的“质”与“量”是校园足球成败的关键。目前特色学校的数量已突破两万所的规模,如何对质量做出判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评价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发挥评价的管理与监督效能提升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为此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这不仅为北京市校园足球运动协会对特色学校实施评价提供了工具支持,还是应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解决学校体育实践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德尔菲和环比构权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对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具体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了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为宏观指导、CIPP模式为中观指导、指标构建理论为微观指导的《基于CIPP的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符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链,三个层次的理论衔接紧密,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工作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支撑;第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主要体现在该评价体系从“目标—资源—过程—结果”四个维度对学校展开评价,评价指标兼顾前瞻性与基础性、过程性与增幅性、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评价过程遵循“平等、协商、对话”的原则,在行政、校方和师生共同参与下进行,使得学校的主体地位和师生利益得到尊重,评价结果兼顾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该评价体系由发展目标、资源保障、组织执行、发展成果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是0.1584、0.2794、0.3797、0.1835,评价标准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加快发展校园足球重点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第四、实证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诊断性和区分性功能,能够较准确地鉴别不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程度、甄别优势与薄弱环节;第五、从整体来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处于特色办学的孕育阶段,特色学校在价值导向上着眼于全员参与、培养兴趣,均以足球课程建设与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校园足球活动形式的数量与质量为手段,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反映出前期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目的的初衷已经实现;同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学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程度不等的“断层现象”,致使发展目标的定向凝聚作用“被削弱”;师资、场地和课程建设依然是特色学校资源配给的短板;校园足球活动形式创新性不够、推进方式趋同化、学生参与人数比例受限是组织执行的薄弱环节;特色学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渐成型,但发展成果尚不显着。

二、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教师科研绩效的重要性
    (一)激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动力的需要
    (二)促进高职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五)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科研绩效评价的导向不够明确
    (二)科研绩效评价的标准不够科学
    (三)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不够合理
    (四)科研绩效评价的机制不够健全
    (五)科研绩效评价的高职特色不够明显
四、改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策略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科研价值导向
    (二)界定评价主体,确立科研绩效评价标准
    (三)实施分类评价,选取科学的评价方法
    (四)设定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五)加强制度约束,建立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六)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审视与变革之策——基于合理性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事合一:高职教师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尺度
    (一)“人理”:高职教师制度的合目的性
    (二)“事理”:高职教师制度合规律性
    (三)“公理”:高职教师制度合实践性
二、合理性孱弱:高职教师制度建设的现实之困
    (一)管理工具主义对高职教师制度人本性的侵蚀
    (二)组织目标模糊对高职教师制度规律的削弱
    (三)精英决策模式对高职教师制度善性的遮蔽
三、合理性重塑:高职教师制度建设的变革之策
    (一)依托高职教师职业文化,突出高职教师制度的生态栖位
    (二)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点,注重高职教师制度的类化设计
    (三)利用制度变革重叠共识,实现高职教师制度的向善之态

(4)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
        1.“工匠型”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2.“工匠型”教师具有饱满的专注精神。
        3.“工匠型”教师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具有一技之长善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
        2.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
        3.学校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
    (三)“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面对的挑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2.标准不够科学全面。
        3.激励机制不够有力。
二、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评价指标筛选与AHP模型构建
    (二)计算各指标权重及明确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影响因素
三、高职院校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推进路径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标准,提高社会认同
        1.建立健全“工匠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2.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有利于“工匠型”教师成长的机制。
        3.科学确定“工匠型”教师分级制度。
    (二)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准入制度,完善体制机制
        1.拓宽“工匠型”教师来源渠道。
        2.创新“工匠型”教师准入渠道和方式。
        3.对“工匠型”教师进行多维考核,给予权威性的准入证明。
    (三)大力拓展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发展平台,提升能力素养
        1.共建校企共同体,拓宽“工匠型”教师培养渠道。
        2.大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进行交流合作。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励“工匠型”教师。
    (四)拓宽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进入通道,优化教师结构
        1.严格“工匠型”教师招聘标准,充实高职教师队伍。
        2.加大教师引进力度,着力吸引高端人才。
        3.构建“工匠型”教师互聘制度,优化教师结构。
    (五)完善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激励发展功能
        1.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考核。
        2.建立健全多元评价考核机制。
        3.改进职称评聘方式。

(5)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意蕴、行动逻辑与实践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意蕴
    1.1 彰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2 促进教师评价的科学性
    1.3 推动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1.4 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性
2 教师分类评价的行动逻辑
    2.1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空间
    2.2 为教师的工作活力注入动力
    2.3 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增强
    2.4 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3 教师分类评价的实践进路
    3.1 科学划分维度,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分类
    3.2 评价主体多元,完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3.3 关注教育过程,将情感劳动纳入评价体系
    3.4 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动态实时评价系统
    3.5 以质量为导向,尝试推行长周期评价方法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考——以国际视野下的全周期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一)国内高校教师评价
        1. 基于中国知网的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2. 基于Cite Space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二)国外高校教师评价
        1.“终身教职”制度下的美国教师评价
        2.“终身在职权”制度下的英国教师评价
        3.“公务员”制度下的德国教师评价
        4.“任期制”制度下的日本教师评价
二、高校教师评价问题剖析
三、基于发展性理念系统构建全周期教师评价机制
    (一)精准定位岗位招聘时的鉴定性评价
    (二)合理设置人事管理中的奖惩性评价
    (三)科学规划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发展性评价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学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精心组织问卷调查工作
    (三)精准构建正互反判断矩阵
    (四)系统确立教师评价指标权重
    (五)科学分析指标体系合理性
        1. 入职前评价指标分析
        2. 入职后一级评价指标分析
        3. 入职后二级评价指标分析
五、结语

(8)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特点及作用
二、 现有高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 多元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 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措施
    (一) 构建体现高职特色的评价体系
    (二) 做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
    (三)设定多样化评价指标
    (四)完善教师评价反馈机制
    (五)丰富教师教学质量有关信息的采集渠道

(10)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校园足球研究进展
        二、CI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二、系统科学理论
        三、综合评价理论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依据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政策依据
        三、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CIPP模式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契合性
        一、CIPP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二、CIPP模式对发展性学校评价理念的体现
        三、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基于CIPP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界定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诠释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
        二、系统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基本问题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目标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结构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模型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特点
        五、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框架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的形成机制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实现机制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系统协同运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分析程序
        一、明确评价对象系统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四、确定评价标准
        五、合成综合评价值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权方法
    第四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初步构建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优化
        三、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释义
    第五节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确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整体思路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
        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合成
        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
        五、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步骤
        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的验证
        一、A校评价内容、分值和依据汇总
        二、A校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三、A校的发展建议
    第三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一、试点学校评价结果汇总
        二、新旧评价体系的保序性检验结果
        三、新旧评价体系产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发展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发展建议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件5
附录6
附录7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思考[J]. 冯朝军. 职教发展研究, 2021(04)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审视与变革之策——基于合理性的研究视角[J]. 陈凤英,肖凤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3)
  • [4]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李云,刘霁. 湖南社会科学, 2021(06)
  • [5]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意蕴、行动逻辑与实践进路[J]. 赵岚,邱阳骄. 中国考试, 2021(10)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7]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考——以国际视野下的全周期为视角[J]. 杨华春,任南,吴洁. 中国高校科技, 2021(08)
  • [8]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 柴德意,王维.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07)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基于CIPP的北京市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张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