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靖的“安明”思想

论于靖的“安明”思想

一、论余靖的“安民”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荀扣[1](2019)在《北宋台谏与党争研究》文中认为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党争风气的盛行,作为中央监察官员的台谏全面参与了党争,逐渐将北宋党争推向恶性发展的局面,对北宋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台谏参与党争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北宋政治的特点及其运作形态。北宋时期的党争风气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可以分为北宋初期、北宋中期和北宋后期三个阶段,而台谏主要参与了北宋中期和北宋后期的党争。在北宋中期,台谏参与的颇具代表性的朋党之争有“景佑党争”、“庆历党争”、“濮议之争”和“新法之争”;北宋后期,台谏主要参与了哲宗时期的“新旧党争”和“崇宁党禁”。从台谏参与党争的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利用台谏的监察职能排击异党,利用御史台的司法职能罗织罪名、制造党狱,利用参政职能禁锢党人、编造党籍三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北宋台谏参与党争的显着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台谏参与党争的方式具有公开性;二是台谏在参与党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股重要势力;三是台谏在党争中的派系倾向具有多变性。台谏参与党争对北宋政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对北宋朝政而言,台谏参与党争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改变了台谏与宰执和君主之间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北宋后期政治的动荡不安。就北宋政治风气而言,加剧了官场倾轧和吏治腐败;促使宋廷关于朋党的争论与反思趋于频繁;并且在台谏的催化下,北宋的党争逐渐扩大化。从台谏制度本身而言,台谏制度遭到破坏,影响了台谏职能的正常发挥,台谏由此逐渐沦为宰执大臣的私人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台谏的言事之风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攻讦风气渐增。

张静[2](2018)在《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余靖是北宋仁宗朝一位特殊的政治人物,自天圣二年(1024)入仕,至治平元年(1064)病逝,四十年仕宦生涯与仁宗朝相始终。余靖先后参与并推进水洛城事件、宋夏和议及侬智高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的进程,对北宋仁宗朝政治影响深切。本文通过对余靖边事活动的研究,以探析余靖的为政理念及在边事活动中的作用,进而管窥仁宗朝政治运行与政务实施情况。首先,庆历年间,西北边防水洛城的修筑,引起了朝堂巨大的争论。其中,余靖曾数次上书议论此事。在水洛城修与罢修的问题上,余靖支持修建水洛城;在水洛城事件的人事处理问题上,余靖由原来较为公平的态度逐渐偏向刘沪而批判狄青。余靖态度的转化与复杂的政治背景及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余靖的数次上书在水洛城廷议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仁宗对水洛城事件的最终处理。其次,庆历四年(1044),宋夏正式议和,签订了“庆历和议”,结束了约六年之久的宋夏战争。余靖在宋夏议和中提出的诸多建议,为朝廷解决宋夏间的矛盾提供了恰当的策略,是重要的参考意见。同时,余靖于庆历三年、四年、五年间三次出使契丹,以灵活的外交手段,斡旋于契丹与西夏之间,缓和了宋辽矛盾,促进了宋辽间的交流,对北宋边境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余靖三次使辽虽具体目标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缓和宋辽间的矛盾,维护宋朝的利益。再次,皇佑四年(1052),侬智高举兵反宋攻占邕州,边疆告急,时值父忧的余靖再次被宋廷委以重任,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余靖赴任后整顿军队,加筑城墙,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政策,与负责平叛的军事将领狄青同心协力,最终平定侬智高之乱,维护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余靖作为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主要参与者,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干和宽广的胸襟。通过对侬智高事件过程及最终结果的探析,亦可管窥宋廷对交趾迁就、妥协的外交思想及政策。最后,皇佑五年(1053),余靖在平定侬智高叛乱后,迁尚书工部侍郎,继续留任桂州。余靖对岭南地区的治理做出了诸多的调整,稳定了岭南的社会治安,促进了岭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综上所述,余靖影响了水洛城事件的最终结果,促成了宋夏和议的顺利达成,辅助狄青平定了侬智高叛乱,稳定了边疆的局势,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处理边疆事务的高超才干和“清廉、爱民”的为政理念。分析余靖在一系边事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深入探析仁宗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

伍锦昌[3](2015)在《宋代旅桂文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对广西文化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广西文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求另辟蹊径,聚焦对广西宋代旅桂文人的整体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为广西文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由于朋党之争、宋室南渡等各种原因,宋代大批中原文人南下聚集广西,促进了广西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繁荣发展。研究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突破个案研究之不足,有助于分析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整体把握旅桂文人在促进广西文学发展、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地域文化、人生经历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和心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旅桂文人的旅桂进程、交游状况、心态变化、文学创作和后世影响,全文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研究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广西地理环境总体特征是:沿边、沿江、靠海,多山、多洞、多河,气候潮湿炎热,资源丰富多样。由于广西属于化外之地,中原文人对广西产生了总体印象:偏僻遥远、瘴气严重、奇风异俗、景色秀美、物种繁多。第二章研究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分析宋代文人旅桂的五条线路,其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宋代各个时期的旅桂文人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旅桂文人总数达641人,南宋比北宋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导致文人南迁大增。旅桂文人几乎遍布宋时广西各州,桂州是旅桂文人集聚最多的地方。旅桂文人类型大致分为任官、贬谪、幕僚、流寓、游历等。第三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是崇尚君子之交,讲究道义,声气相求,主要分析旅桂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之间的交游。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主要形式有寄赠唱和、宴集娱乐、游览山水,同道述情是其主要目的。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之间的交游具有体现包容大度、追求清静平和、反映平等相处等特点。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主要形式是寄诗唱和,主要表达彼此之间的真挚友谊。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产生了送别诗、抒情言志诗和论诗诗。第四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主要有自责自悲、自慰豁达和坚强不屈等三种情况,不同的旅桂文人出现消极和积极的两种状态。北宋朋党之争、宋室南渡和崇尚禅宗道学是产生不同文化心态的主要原因。第五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分别对旅桂文人的诗歌创作、散文创作等进行探讨。旅桂文人诗作主要有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感叹人生悲苦、赞美广西风景、抒发忧时报国之情和自慰豁达心情等类型。旅桂文人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有描写山水、考究地理人文、描写日常生活而抒发各种人生感受与情感、反映政治军事而针砭时弊、弘文励教等五种情况。笔记是散文创作的灵活样式,以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为例,分析了这两部笔记的创作手法及书写内容。第六章研究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宋代旅桂文人积极推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旅桂文人通过倡导教育事业、移风易俗、丰富文献资料等方式促进了宋代广西文化发展,宋代旅桂文人也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并在革除弊政、改善经济上做出贡献,在树立创作标杆、营造创作氛围、增加文学份量方面对广西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桂经历对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心态、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广西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别是以桂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成为他们旅桂文学创作的最重要题材;广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广西特有的风俗民情,为旅桂文人文学创作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民俗题材。旅桂产生不同的心态使他们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悲者更悲、达者更达的特点,旅桂文人描写了大量的广西动植物及风俗民情,使其创作带有明显的“南国风味”。通过对宋代旅桂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研究,最后提出四个结论:第一,宋代旅桂文人在正面描写和宣传广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宋代旅桂文人在认识和认同广西上,经历了由表及里、渐进升华的心态过程,他们对广西的认识,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对广西认识由负面转向客观的分水岭和转折点;第三,旅桂是宋代文人在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是影响和促进广西文学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第四,宋代旅桂文人对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杨平[4](2014)在《余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余靖是北宋一位内涵丰富、学养很高的文化名人。近二三十年以来,学界对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余靖生平事迹研究、余靖思想研究、余靖撰述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余靖其人和其撰述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有助于余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杨华容[5](2013)在《余靖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靖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声名要大于他的文学声名。不过,他的文学成就亦不容忽视。余靖作诗140首,其诗歌题材多为唱酬、纪游、咏物、题咏,内容多抒发人生抱负,展现其人格操守,表达其真挚的情感。本文重点探讨了余靖的诗学思想、诗歌题材取向及其创作特色,阐述了作为政治家的余靖对北宋诗歌发展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本论文认为,余靖诗歌风格圆熟通脱,妙达趣味,地域气息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岭南独有的文化特色。余靖曾三使契丹,学会契丹语并以蕃语入诗,故其诗歌还呈现出特有的异域风情。其诗歌风格清苍,坚炼有法,意淳语真,为北宋庆历诗坛的文学繁荣作出了贡献。

赖井洋[6](2013)在《北宋名臣余靖政治伦理思想简论》文中指出余靖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提出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安民为核心,以德治、仁政为纲要;倡导实现富国、强兵之社会最大功利为价值取向;强调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伦理要求;阐述了"衣食不足,虽尧、舜在上,不能使民不为贼盗"的道德发生论观点;等等。

张春贵[7](2011)在《李觏政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觏生活在宋朝“祖宗之制”的弊端完全暴露、朝政内外交困的仁宗时代。他深受范仲淹的影响,主张政治改革。他的理论活动不仅为改革派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宋学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以后,儒学的发展以理学为主导。李觏思想的旨趣与理学格格不入,故长久以来声名不彰。即使进入当代,人们仍然未能充分认识和评价李觏对儒学的贡献及其思想的价值。李觏之前的大多数儒家学者,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空谈道德教化,不愿探求富国、强兵之道。李觏毅然打破俗论,倡言功利、王霸之说,呼吁统治阶级勇于变革。为此他深入挖掘儒家经典,寻觅治国良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李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天道观和人性三品五类说,核心是礼论。李觏以礼囊括、整合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作为重建社会秩序的标准,并据之考察当时政治体制的弊端,提出了一套充满功利精神的改革理论。笔者认为,李觏于千载之后遥承荀子的理路,重建了儒家功利主义传统,这是他对儒学最主要的贡献。李觏较早地抛弃了汉唐诸儒的章句训诂之学,改以“议论解经”的方式从事经学研究。他对儒家经典《孟子》采取的批判态度,是宋代儒家“疑经”思潮的一个重要案例。李觏也是宋儒排佛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对佛教不仅要从外部进行批判,更重要的是加强儒家自身的理论建设。这是儒家排佛策略的重要转向,他的政治思想体系也可以看作是强化儒学理论建设的一个努力。宋代以后,儒家功利学派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境遇。今天我们应以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来认识儒学,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儒学及其思想人物。此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李觏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

卢萍[8](2010)在《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文中提出广州作为宋代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国家海外贸易中心,国家既要在此绥抚蛮夷,保证南部边疆的稳定;又要招徕远人,保证市舶收入。故此宋代广州知州的选任,反映了朝廷对广州既有扶持又有约束的要求。有宋一代,广州知州正官160人,这一群体既具备宋代知州的一般性,又带有地方职官的特殊性。持重、文武兼备、识大体、廉洁、吏干等特点成为广州知州的主要素养。他们的籍贯多为南方地区,年龄老成,进士出身比例近3/4,任期短暂,多为一年半或两年。以迁转资序、方向而言,由他州知州选调是主要方式,广南路、福建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的迁转体现了就近原则。北宋时期,具备转运使资序出任广州知州约占可考人数的2/3,反映了经济管理能力是广州知州选任的重要资质之一。就整体仕途而言,宋代广州知州位至宰相、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者近40%。从群体类型来看,他们可分为循良奉职,精明干练,贤德、文武兼备、识大体,清正廉洁,贪墨,残酷,昏庸无能,急功近名、贪图权势等八个类别。任职期间,宋代广州知州受到奖励的官员少于受到惩治的官员。贪污纳贿、失职是受到惩治的主要原因。宋代广州知州缉寇安民,修建城池,管理海外贸易,关心民瘼,减轻赋税,复兴儒家礼仪制度,兴建学校,敦化革俗,为广州城市发展、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王琳[9](2010)在《余靖政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自建朝开始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应对这些边患、内政事务过程中,宋朝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仁宗朝的余靖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仕宦生涯几乎与仁宗朝相始终,尤其是在庆历和皇佑年间,他对于国家处理边疆事务所上奏的谏言,以及在安抚盗贼、平定叛乱中所做的实践,可以说是有谋有失,值得深入探讨。初入仕途的余靖在地方任官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这为他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余靖在京任职期间,宋朝外有与西夏、契丹之间的边境之争,内有不断残害民众的盗贼作乱。针对这些事件,余靖从国家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夷制夷、掌握主动的治边方案,并三次出使契丹,以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了边疆争端。他还提出了削减赋役、安定民心的安民政策。此外,针对朝廷任用官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余靖主张朝廷应当有忧患意识,提出了蓄积贤能、任用专才的建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余靖离京任地方官之后,参与了平定侬智高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他提出的策略延续了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处事方式,并最终协助狄青平息了侬智高事件,使宋朝南部边疆重获安宁。余靖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典型的仁政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安民、礼、仁贯穿始终,这也使得余靖的思想渗透着浓郁的文人色彩和人文情怀。余靖的思想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又透露出重文轻武的特点;既有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也有超然淡定的处世之观。

官性根[10](2008)在《论田锡的安民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锡(939-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自幼敏悟好学,博览经史。未及而立,便扬名蜀中。三十岁后,游学长安。太平兴国三年(978),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太平兴国六年(981),迁河北转运副使。太平兴国八年(983),知睦州。端拱二年(989),改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宋真宗时,知泰州,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敢言直谏着称。病逝后,被宋真宗赞为"直臣"①。范仲淹亲书的《墓志铭》,司马光撰写的《神道碑》,苏轼所作的《田表圣奏议序》,皆对他赞赏有加②。宋代宗室宰相赵汝愚编辑的《宋朝诸臣奏议》,收录其文十四篇,给予了高度肯定③。其《咸平集》三十卷存世。

二、论余靖的“安民”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余靖的“安民”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台谏与党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的界定
    四、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北宋政治环境与台谏参与党争之风
    第一节 北宋政治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台谏制度的发展和党争之风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台谏与党争
    第一节 台谏与“景佑党争”
    第二节 台谏与“庆历党争”
    第三节 台谏与“濮议之争”
    第四节 台谏与“新法之争”
第三章 北宋后期的台谏与党争
    第一节 台谏与哲宗时期的“新旧党争”
    第二节 台谏与“崇宁党禁”
第四章 台谏参与党争的形式与特点
    第一节 台谏参与党争的形式
    第二节 台谏参与党争的特点
第五章 台谏参与党争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对朝政的影响
    第二节 对政治风气的影响
    第三节 对台谏制度本身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余靖生平、功绩研究
        (二)余靖思想研究
        (三)余靖着作、诗歌研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处理
    一、水洛城事件的由来
        (一)水洛城修建的背景
        (二)修城矛盾的产生与发展
    二、余靖在水洛城事件中的作用
        (一)余靖数论水洛城事件
        (二)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再发展
        (三)余靖对水洛城事件结果的影响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余靖对宋夏、宋辽关系的影响
    一、余靖与宋夏议和
        (一)宋夏议和的背景
        (二)余靖对宋夏议和的影响
    二、余靖与宋辽关系
        (一)宋、辽、西夏间关系的转变
        (二)余靖三次使辽的目的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靖与侬智高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一、侬智高事件的背景
        (一)侬智高势力的崛起
        (二)宋与交趾的关系
        (三)宋拒绝侬智高的内属
    二、余靖在侬智高事件中的作用
        (一)余靖参与平定侬智高叛乱
        (二)余靖对侬智高事件的影响
        (三)侬智高事件的结果及评价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靖对岭南的治理
    一、岭南发展概况
        (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岭南发展的困境
    二、余靖对岭南稳定的贡献
        (一)和平解决与交趾间的冲突
        (二)整顿吏治、为民谋福
    三、余靖对岭南发展的贡献
        (一)恢复农业生产
        (二)支持海外贸易
        (三)整顿采矿、加强管理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序)
    二、今人着作(按出版时间排序)
        (一)专着
        (二)今人论述
致谢

(3)宋代旅桂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已有的研究基础
        (二) 目前研究的不足
    三、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广西地理环境与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第一节 广西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
        四、物产资源
    第二节 中原文人的广西印象
        一、偏僻遥远
        二、瘴气严重
        三、奇风异俗
        四、景色秀美
        五、物种繁多
第二章 宋代文人旅桂的线路与进程
    第一节 旅桂线路
        一、以全桂走廊为入桂主要线路
        二、以舟楫为主要交通方式
        三、以桂州为旅桂出入中心
    第二节 旅桂进程
        一、文人旅桂人数逐步递增
        二、旅桂文人类型呈现多样化
        三、文人旅桂的地域不断扩大
第三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交游
    第一节 文人交游概说
        一、交游是人的交往需要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结果
        二、旅桂文人交游总体特征
    第二节 旅桂文人之间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三节 旅桂文人与本土文人的交游
        一、体现包容大度
        二、追求清静平和
        三、反映平等相处
    第四节 旅桂文人与外地文人的交游
        一、交游的主要形式
        二、交游的主要目的
    第五节 旅桂文人交游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与促进
        一、送别诗
        二、抒情言志诗
        三、论诗诗
第四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类型
        一、自责自悲
        二、自慰豁达
        三、坚强不屈
    第二节 旅桂文人的文化心态成因
        一、北宋朋党之争
        二、宋室南渡之忧
        三、禅宗道学之尚
第五章 宋代旅桂文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诗歌创作
        一、描写对广西风物的印象和感受
        二、表现悲苦的人生感受
        三、赞美广西美丽风景
        四、抒发忧时报国心情
        五、抒发自适豁达心情
    第二节 散文创作
        一、丰富的创作内容
        二、灵活的笔记创作
第六章 宋代旅桂文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互动影响
    第一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倡导教育事业
        二、积极移风易俗
        三、丰富文献资料
    第二节 旅桂文人开始大规模正面描写广西
        一、以积极态度全面赞美广西山水
        二、开始以客观态度反映广西
    第三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革除弊政
        二、改善经济
    第四节 旅桂文人对广西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树立了积极的创作标杆
        二、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三、增加了厚重的文学份量
    第五节 旅桂经历对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创作心态
        二、丰富创作题材
        三、影响创作风格
结语
附录 宋代历朝旅桂文人概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余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平事迹研究
    (一) 生平事迹
    (二) 历史功绩
二、余靖思想研究
三、余靖撰述研究
    (一) 文本整理、考证
    (二) 撰述中的诗文研究

(5)余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言
    一、 北宋儒臣余靖
    二、 余靖诗文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余靖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余靖与北宋庆历诗文革新
    第二节 余靖的诗学思想
第二章 余靖诗歌的题材取向
    第一节 唱酬诗
    第二节 山水纪游诗
    第三节 咏物诗
    第四节 题咏诗
第三章 余靖诗歌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 圆熟通脱,妙达趣味
    第二节 余靖诗歌的地域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北宋名臣余靖政治伦理思想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余靖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第一, 宽民就是要“宽租赋”、“量民力而取”, 做到“暴赋横敛不加于民”。
    第二, 抚民就是要“安民心”、“不驱民为盗”, 使民“安其居而怀其生”。
二、注重功利、以利统义、义利双行的义利观
    第一, “安民为本”需以制民以产、发展经济为前提。
    第二, “安民为本”需以“量民力而取之”为价值尺度。
    第三, “安民为本”, 需严管“常平”, 调节粮价, 赈灾安民, 反对巧取豪夺的害民之为。
三、政治道德教化思想
四、政治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7)李觏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李觏的生平、思想发展及着述
    2.1 李觏的生平
        2.1.1 少年求学
        2.1.2 坎坷不遇
        2.1.3 退居生涯
        2.1.4 壮志未酬
    2.2 李觏的思想发展
        2.2.1 政治理论的建构
        2.2.2 关注现实,呼吁改革
        2.2.3 非孟的典型
    2.3 李觏着作的刊刻情况
第3章 李觏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
    3.1 唐宋变革
    3.2 盛世隐忧
        3.2.1 祖宗之法
        3.2.2 开拓转向保守,盛世滋长危机
        3.2.3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3.3 宋学之兴
        3.3.1 宋学发生的原因
        3.3.2 宋代儒学复兴的三种观察视角
    3.4 范仲淹的影响
        3.4.1 易学思想之影响
        3.4.2 政治思想之影响
第4章 李觏政治思想的历史渊源
    4.1 李觏与《周易》
        4.1.1 李觏的《周易》观与易学方法论
        4.1.2 李觏对《周易》的阐发
    4.2 李觏与《周礼》
        4.2.1 李觏的《周礼》观及其礼学研究
        4.2.2 李觏对《周礼》的阐发
    4.3 李觏对孟子的继承与批判
        4.3.1 李觏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4.3.2 李觏对孟子的批评及“疑孟公案”
    4.4 李觏对荀子的继承与发展
        4.4.1 礼与法
        4.4.2 功利思想
        4.4.3 民本与尊君
    4.5 小结
第5章 李觏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5.1 李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5.1.1 唯物主义天道观
        5.1.2 人性三品五类说
    5.2 李觏的理想社会模式
        5.2.1“一于礼”而“天下大和”
        5.2.2 对《礼论》的扞卫
        5.2.3 李觏与朱熹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梳理
    5.3 李觏对儒学的扞卫
        5.3.1 教化先于刑罚
        5.3.2 儒理优于佛理
    5.4 李觏的政制主张
        5.4.1 政体革新
        5.4.2 富国之策
    5.5 李觏政治思想的特点
        5.5.1 强烈的变革取向
        5.5.2 坚定的民本立场
        5.5.3 义利统一的功利观
第6章 李觏政治思想的影响
    6.1 李觏与早期理学家
        6.1.1 李觏与孙复
        6.1.2 李觏与胡瑗
        6.1.3 李觏与石介
        6.1.4 李觏与张载
    6.2 李觏与儒家功利主义传统
        6.2.1 先秦功利主义的发展
        6.2.2 从荀子到李觏:儒家功利主义的建立与重建
        6.2.3 李觏之后儒家功利主义的发展
    6.3 李觏政治思想的定位
第7章 李觏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7.1 关于勇于变革的现代启示
    7.2 关于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现代启示
    7.3 关于富民的现代启示
    7.4 关于义利统一的现代启示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北宋百年人物及大事年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结构、史料与创新
第二章 宋代以前的广州
    第一节 广州历史地理沿革
    第二节 宋代以前广州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三章 宋代广州的地位及管理
    第一节 宋代广州州县沿革
    第二节 宋代广州的地位
    第三节 宋代广州的管理
第四章 宋代广州知州考
    第一节 北宋广州知州考
    第二节 南宋广州知州考
    第三节 待考录
    第四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结衔
第五章 宋代广州知州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籍贯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年龄
    第三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入仕途径与出身地域
    第四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任职年限
    第五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任职资序与地域来源
    第六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仕途命运
    第七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奖惩
    第八节 宋代广州知州与同僚的关系
第六章 宋代广州知州的政绩考察
    第一节 缉寇安民、严于治军
    第二节 建设城市
    第三节 管理海外贸易
    第四节 劝农、减轻租赋、还补积欠、革无名之敛
    第五节 礼仪教化
    第六节 恤政
    第七节 司法
    小结
第七章 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的类型与分析
    第一节 知州的类型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个案分析
第八章 宋代中央政策与广州地方的发展
    第一节 中央政策对广州知州的选任
    第二节 宋代广州知州的施政风格
结语
附录 引用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余靖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余靖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 余靖思想研究现状
    四 课题研究方法、范围及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余靖的仕宦生涯
    第一节 余靖生平简况
    第二节 余靖初入仕
    第三节 余靖入京任职
第二章 余靖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余靖的治边思想
        一 庆历时期的边疆危机与余靖的应对理念
        二 余靖三使契丹及其治边思想
    第二节 余靖的安民思想
        一 庆历时期的盗贼之患与余靖的建言献策
        二 余靖的安民思想
    第三节 余靖的选官任人思想
        一 余靖对朝廷用人不当的几次谏言
        二 余靖用人思想中的两面性及其忧患意识
第三章 余靖政治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第一节 南部疆域问题与侬智高事件
    第二节 余靖处理侬智高事件的谋略与得失
第四章 余靖政治思想评析
参考文献
    一 古代文献
    二 今人着作
    三 论文
感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论余靖的“安民”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台谏与党争研究[D]. 荀扣.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2]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D]. 张静. 河南大学, 2018(01)
  • [3]宋代旅桂文人研究[D]. 伍锦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4]余靖研究综述[J]. 谢杨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14(01)
  • [5]余靖诗歌研究[D]. 杨华容. 暨南大学, 2013(01)
  • [6]北宋名臣余靖政治伦理思想简论[J]. 赖井洋. 岭南学刊, 2013(03)
  • [7]李觏政治思想研究[D]. 张春贵. 清华大学, 2011(02)
  • [8]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D]. 卢萍. 暨南大学, 2010(09)
  • [9]余靖政治思想研究[D]. 王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10]论田锡的安民思想[J]. 官性根. 蜀学, 2008(00)

标签:;  ;  ;  ;  ;  

论于靖的“安明”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