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对次级纤维的修饰作用研究

生物酶对次级纤维的修饰作用研究

一、生物酶对二次纤维的改性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1](2021)在《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废旧瓦楞纸浆(OCC浆)等废纸纤维在循环回用过程中存在纤维品质衰变、纸浆滤水性能下降、成纸质量降低等问题。本文针对生物酶改性与复配提高纸浆纤维质量和成纸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数组单因素实验,通过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和微电脑抗张强度测定仪等仪器进行纸张物性检测,探讨了四种单酶对纸浆纤维质量和成纸各项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纤维素酶的用量7.5 U/g(绝干浆)时数均长度增加0.11 mm,细小纤维含量减少最多,滤水性能最好,成纸环压指数提高10.18%。木聚糖酶的用量为22.5 U/g时纸浆的打浆度由32°SR下降到25.3°SR,纤维润胀效果提升,纤维平均宽度增加0.5μm,抗张指数提高12.6%。甘露聚糖用量18 U/g和果胶酶用量15 U/g对纤维改性起辅助作用。结合实际造纸工艺要求获得了复合酶处理纸浆的最优方案:复合酶用量为300 m L/t、温度30℃~55℃、p H3.0~6.0、反应时间30 min~50 min条件下滤水性能最好。本研究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催化纤维素酶蛋白发生自身交联反应,结合底物印迹,可有效保护酶活区域提高酶的稳定性。中性纤维素酶溶液中TG酶添加量为10 U/m L时,60℃保温2h,酶活比对照提升21.4%。TGase酶促修饰纤维素酶体系加入10 m L印迹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相比于对照组酶活提高70.4%。底物印迹技术和TGase联用,修饰后的纤维素酶50℃保温2 h相对酶活提高91.8%,60℃保温2 h相对酶活提高100.7%。纤维素酶作为滤水酶的核心酶,改性后,可提高酶的稳定性,同时减少过量使用对纤维的损伤。底物印迹技术和TGase联用,修饰后的纤维素酶能改善纤维素比表面积,纤维平均孔径下降35.8%。改性复合酶与商品滤水酶相比,可提升纸张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分别为16.5%和23.1%。瓦楞原纸生产工艺流程过程中,在良浆池内添加300 m L/t复合酶,水线距离缩短2 m,蒸汽生产成本节省量约为9.47%。

孙秀贤[2](2021)在《漆酶增强黄麻去除水中亚甲基蓝、刚果红和Cd2+的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新形势,探索有效去除水中多种污染物的材料与方法,对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易于分离的段状黄麻(SJ)为基质,通过酶固定化方法,制备得到系列漆酶-黄麻复合材料(0.1%L-SJ、0.5%L-SJ、1%L-SJ和5%L-SJ),以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刚果红(CR)和重金属Cd2+模拟不同类型废水,通过批处理法研究了SJ和系列L-SJ对单一MB、CR、Cd2+和MB+Cd2+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去除性能及再生性能,同时考察了漆酶给酶量、温度、p H及离子强度对不同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表面电荷特征等表征其官能团、表面形貌和电荷变化,探讨其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制,旨在为L-SJ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漆酶强化黄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文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漆酶的负载有效的增强了黄麻对MB的去除性能。随漆酶给酶量的增加,MB去除量大小顺序为1%L-SJ>5%L-SJ>0.5%L-SJ>0.1%L-SJ>SJ,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SJ和L-SJ对MB的动力学过程分别符合伪一阶动力学模型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120 min左右达到动态平衡,对MB的等温去除曲线均符合Sips等温吸附模型,1%L-SJ具有最高的拟合吸附量(1097.11 mmol·kg-1);SJ、L-SJ对MB的去除属于自发、放热和熵减行为,温度的升高、离子强度的升高和p H的降低均不利于MB去除,1%L-SJ经再生4次后仍保持76.66%的去除率;漆酶-黄麻复合材料对MB的去除机制是黄麻吸附与漆酶酶解的共同作用,黄麻吸附是主要形式,贡献率约为91.12%,而漆酶的辅助作用贡献8.88%。黄麻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相互作用、表面吸附和氢键作用,漆酶主要通过酶解和改变黄麻结构的形式增强MB的去除。(2)SJ、L-SJ对CR的去除率较低,其去除规律为SJ>>0.5%L-SJ≈1%L-SJ≈0.1%L-SJ≈5%L-SJ。由于戊二醛的交联使得L-SJ的去除能力大大下降,其下降程度远高于Na OH改性和漆酶负载的增加值,因此SJ的去除性能优于L-SJ,漆酶的负载增加了L-SJ对CR的酶解反应;SJ、L-SJ的动力学过程分别适合拟一阶和拟二阶动力学方程,均可在300 min左右达到动态平衡,SJ的吸附以快速吸附为主导的表面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为主,而L-SJ对CR的去除不仅存在单分子层吸附,还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即酶解反应。SJ、L-SJ的等温去除曲线符合Sips等温吸附模型;SJ、L-SJ的CR去除反应均为自发、吸热、熵增现象,温度的升高和离子强度的增加使得CR去除性能增加,而随着p H的增大,其去除性能先增大后减小;SJ的吸附机理以表面吸附为主(包括π-π堆积作用、氢键作用和色散力),L-SJ的去除机制以表面吸附为主(同SJ),酶解作用为辅;SJ、L-SJ在CR的去除速率、去除性能等方面的不同,主要来源于CR和MB本身电荷的差异。(3)漆酶的负载有利于L-SJ对Cd2+的去除,其去除量顺序为0.1%L-SJ>5%L-SJ>0.5%L-SJ>1%L-SJ>SJ。SJ、L-SJ对Cd2+的去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100 min)完成去除过程,适用于伪二阶动力学模型,等温去除曲线拟合更符合Langmuir模型,对Cd2+的去除属于单层吸附行为;SJ、L-SJ对Cd2+的去除反应为放热、自发和熵增现象,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温度的升高、p H的降低和离子强度的升高会使Cd2+的去除性能降低;L-SJ对Cd2+的去除机制包括SJ的吸附、Na OH预处理后比表面积变大从而暴露出更多的吸附点位、戊二醛的-CHO增加了吸附点位、漆酶对木质素的降解和漆酶与Cd2+的相互作用。四者的贡献率分别为61.38%、13.70%、18.66%和6.26%,其中SJ的吸附是Cd2+去除的主要机制,其机理主要为静电作用、络合作用和氢键作用,Na OH、戊二醛和漆酶对Cd2+具有辅助去除作用。(4)对比SJ、0.1%L-SJ和1%L-SJ对MB+Cd2+复合条件下的去除规律研究发现,Cd2+的存在抑制了MB的去除,MB的存在促进了Cd2+的去除,复合条件下SJ、0.1%L-SJ和0.1%L-SJ的Cd2+去除性能较单一条件,分别提高了2.67倍、1.72倍和1.60倍;复合条件下MB的等温去除曲线适合Langmuir模型,Cd2+的等温去除曲线适合Freundlich模型;温度、p H和离子强度条件在单一和复合条件下对MB的去除规律一致,证明Cd2+的存在,不会改变MB的去除规律,但是会影响MB的去除性能。温度和离子强度条件在单一和复合条件下对Cd2+的去除规律略有不同;Cd2+的存在会与MB竞争SJ、L-SJ表面有限的吸附点位,同时,Cd2+的存在可能和漆酶发生螯合作用,降低漆酶的活性,使得MB去除能力降低;MB的存在促进Cd2+的去除性能:Cd2+竞争了MB可离子交换的那部分的吸附点位,MB和Cd2+可以形成六元环螯合物,同时吸附在黄麻表面的MB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吸附点位,促进了Cd2+的去除性能。SJ、L-SJ对MB、CR和Cd2+的去除效果顺序为Cd2+>MB>CR。总体来看,漆酶-黄麻复合材料是一种对MB和Cd2+有吸引力、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材料。

王金然[3](2020)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制浆造纸工业原材料的短缺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纸纤维的回收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率对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原料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废纸纤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润胀能力下降,成纸强度降低和滤水性能不佳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废纸纤维回用的技术。生物酶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酶中的纤维素酶更是备受青睐。利用纤维素酶改性废纸纤维可以提高废纸浆的滤水性能、漂白性能及改善废纸的脱墨效果,从而提升废纸纤维的循环利用。本论文以办公废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废纸浆料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提升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目的。首先,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办公废纸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办公废纸可以明显提高其成纸强度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4.74 U/g、天冬氨酸用量2.19%、反应温度49.0°C、反应时间55.96 min。在最优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改性办公废纸与未进行酶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抗张指数提高了16.05%,耐破指数提高了14.39%,办公废纸纤维保水值提高了36%,羧基含量提高了32.84%。红外光谱对酶促体系下办公废纸浆的研究发现,改性后纤维结晶度指数比对照样下降37.58%。其次,针对混合办公废纸在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难脱墨问题,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浆浓等方面优化了酶促体系脱墨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为15 U/g、天冬氨酸用量2%、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的条件下,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最好。在最优脱墨条件下,与未经酶脱墨的混合办公废纸浆相比白度提高了2.2%,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降低了14.02%,即脱墨效率达到14.0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后纸浆表面O/C含量比对照样提升36.19%。然后,为阐明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C/A-ML)提升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别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纤维形态参数、氢键模式、纤维结晶度及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办公废纸浆相比,酶体系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纸浆有效残余油墨浓度,纤维长度和卷曲指数略微下降;FTIR结果表明,与办公废纸原浆相比,经纤维素酶、改性漆酶和C/A-ML处理后,分子间氢键O-(6)H…O-(3’)分别增加了14.65%、13.37%和19.8%;XRD分析表明,酶体系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结晶度,抑制纤维性能衰变;经过酶体系处理后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间结合紧密且出现更多细小纤维。最后,探讨了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在确保纤维素酶用量15 U/g、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和p H值为7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氨基酸的加入量从而分析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最优用量分别为2%、3%、3%和2%。通过对比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办公废纸与未经处理办公废纸力学性能,发现纤维素酶协同不同介体处理办公废纸浆均可改善办公废纸的回用性能。

王乐[4](2020)在《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毛防缩处理是毛纺加工的重要环节。现行的氯化防缩法污染严重,而已有的无氯防缩技术均未能产业化推广。蛋白酶法作为新型的绿色加工技术,是近年来羊毛防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现有蛋白酶法防缩技术普遍存在的耗时长、纤维损伤大等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展开系统研究,最终实现蛋白酶法羊毛毛条快速防缩处理的产业化应用。基于蛋白酶与羊毛鳞片层的反应特性,本文创建了以活化剂和蛋白酶Savinase 16L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通过浸渍处理,该体系可有效剥除羊毛鳞片。研究发现,活化剂可打开羊毛鳞片中的二硫键,使羊毛纤维表面结晶指数降低、羊毛蛋白质链段中部分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转变为α-螺旋结构和无规卷曲结构,使鳞片层变疏松,提高了酶对羊毛蛋白质底物反应位点的可及性,从而提高酶对羊毛鳞片的水解效率,进而由“点”及“面”式地剥除羊毛鳞片。通过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蛋白酶法羊毛剥鳞改性的高效催化理论和方法,为实现羊毛快速防缩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高效催化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为基础,创建了基于多次浸轧处理模式的蛋白酶法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技术。研究发现,连续浸轧过程可促使“物理”剥鳞与“生化反应”剥鳞协同进行,可显着提高高效催化体系对羊毛鳞片的剥除效率。采用高效催化体系在温度50℃、p H值为8.0条件下连续浸轧处理2.5 min(连续浸轧5次,30秒/次)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即可被大量剥除,试样TM31 5×5A测试毡缩面积变化率为-1.65%,达到“可机洗”要求。突破了生物酶在纺织上应用时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传统认知。通过连续化加工装备研制、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研究,攻克了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技术产业化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包括工作液循环系统、保温系统、喷淋系统、药剂补加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装备的连续化蛋白酶法防缩生产线,并形成了共九槽的产业化生产处理工艺。处理过程稳定,产品品质优良。实现了蛋白酶法连续快速防缩加工产业化技术应用的重大突破。

孔彤彤[5](2020)在《基于全细胞催化的PET及TA生物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细胞生物催化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化工、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应用在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有的优势。PET纤维从加工、使用至废弃都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提高PET的生物降解效率及解决PET纤维加工废水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课题选用实验室选育的能以PET为唯一碳源的菌株作为全细胞生物催化剂,构建了酶激活剂(Ca2+、Mg2+)、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槐糖脂)协同全细胞催化PET生物降解体系。监测了菌株生物量的变化规律,通过SEM、超景深显微镜分析了涤纶纤维表面生物降解过程,用HPLC分析了涤纶纤维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的种类,通过DSC和FTIR表征了涤纶纤维降解前后的热性能及表面化学官能团的变化。发现当钙镁离子、生物助剂存在的条件下,纤维表面的刻蚀现象更明显;经DSC测试和FTIR的峰面积比值法可知,与只用微生物处理相比,在钙镁离子、鼠李糖脂存在条件下经微生物处理后,涤纶纤维的结晶度提高得更多;FTIR光谱分析可知涤纶纤维表面的官能团种类并没有发生改变。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用PLA对PET进行改性,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ET/PLA共混薄膜用于全细胞催化降解。与PET膜培养液中菌株的生长情况相比,PET/PLA共混膜的培养液中菌株的生长情况更好。SEM显示,PLA的组分含量越高,共混膜的表面越粗糙,经微生物处理的时间越长后,共混膜表面刻蚀现象越明显;DSC图谱显示,经过微生物处理后,不同组分比例共混膜的结晶度都有提高;FTIR图谱显示,经过菌株处理4周后,PET膜表面的酯键减少,PET/PLA共混膜表面的PET组分增加。对两种的涤纶碱减量废水,构建了不同的生物处理方法。对于含有促进剂1227的模拟涤纶碱减量废水,添加鼠李糖脂消除促进剂1227的杀菌作用后,经菌株处理48h去除了97%的TA和70%的COD;对于实际生产中的碱减量废水,构建了一种酸析-全细胞催化组合加工处理的方法,将废水酸析过滤后,再将滤液进行生物降解,经过120h的生物降解后,TA、EG、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0.24%、16.37%、60.33%。

李亚萍[6](2019)在《化学浆回用纤维特性分析及其对酶水解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纸循环利用过程中,纤维品质不断劣化,循环至一定程度后,已不再适用于造纸,若能将其进行高值资源化利用,不但可“变废为宝”,还可以提升其应用价值。酶水解能够将纤维有效糖化,是当前生物质能源转化研究中的一种绿色、温和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对于回用纤维的酶水解,特别是回用纤维特性对其影响的研究还不充分。本论文以化学浆回用纤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回用过程中含有残余木素的角质化纤维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纤维酶水解的影响,并探寻了提升酶水解效率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如下:含有残余木素的未漂浆和不含木素的漂白浆纤维经热干燥处理后,纤维润胀能力下降,表面出现褶皱,角质化现象明显。热干燥促使纤维内形成不可逆氢键,造成原纤聚集和共结晶现象,纤维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累积孔容也随之减少;未漂浆纤维中的残余木素(含量3.01%)有助于维持纤维原有形态,同时缓解纤维受热后细胞壁的塌陷、收缩现象。此外,纤维品质的劣化对其酶水解有负面影响,对漂白浆回用纤维的酶水解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但是未漂浆中的残余木素在干燥后被紧密包裹在细胞壁内,反而减少了酶对木素的非生产性吸附。随着循环回用程度的增加,未漂和漂白化学浆纤维的角质化程度不断加剧,但最剧烈的原纤聚集和共结晶现象集中发生在最初的两次回用处理中。随着回用次数的增加,两种纤维的品质持续劣化,未漂浆回用纤维中残余木素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而漂白浆回用纤维的角质化程度高于未漂浆回用纤维。由此造成漂白浆回用纤维具有更高的抗降解特性,未漂浆回用纤维的酶水解效率较之未漂浆原生纤维更低。机械预处理可明显破坏化学浆回用纤维致密的角质化结构,促进细小纤维含量增加,纤维润胀性能大幅度提高,纤维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累积孔容随之增大,纤维结晶区域也被机械作用力破坏。机械预处理是提高回用纤维酶水解效率的有效手段,并且对漂白浆回用纤维酶水解效果的改善更为显着。水热预处理对回用纤维角质化结构的破坏作用较小。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提高,回用纤维内半纤维素的降解量增加,纤维素结晶指数因无定形物质的去除而提高,而纤维润胀性能和孔结构的改善效果不甚明显。回用纤维的木糖得率与预处理过程中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相关,但预处理未能明显提高回用纤维的酶水解效率。

王美美[7](2017)在《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草浆等纸浆存在滤水性差、强度低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改善滤水和强度性能。与化学法改性相比,采用纤维素酶(主要是内切酶EG)处理对纸浆改性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且已被证明在改善纸浆滤水性,提高成纸强度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由于制浆造纸工艺往往在中、碱性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使用的酶能够在高pH条件下维持酶活性,保证其催化作用有效进行。但市场上已有的商品纤维素酶大多为酸性酶,在碱性条件下酶活很低。虽然国内外对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已有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产量低、酶系不合理、酶改性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等。因此,设法提高碱性纤维素酶产量,合理优化酶系,以降低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和提高对纸浆的改性效果,同时深入研究酶法改性机制等,对促进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菌株,以希望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同时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以达到优化改性酶系、提高酶法改性效果的目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纸浆酶法改性的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效果研究为获得适合纸浆改性用的耐碱性纤维素酶,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扩增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三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H.EGⅤ的基因,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异源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异源表达了来源于不同芽孢杆菌的三个内切纤维素酶Y106-EG,z-16-EG及A30-EG。测定纯化后重组耐碱性纤维素酶的性质,发现这六种内切纤维素酶的最适pH在6.5-7.5左右,最适温度在50℃-60℃之间,各酶在pH 6.0-8.0条件下放置1h能够维持60%以上酶活性,其中Y106-EG、z-16-EG和H.EGV在pH 9.0条件下放置1 h可以维持60%以上酶活性。将六种耐碱性内切酶应用于麦草浆改性,发现Y106-EG在酶用量仅为0.2 IU/g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能够降低12.5%的打浆度,抗张强度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提升14.6%、14.3%和10.7%。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葡聚糖酶,显示出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2.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对不同纸浆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优化及与其它酶的协同作用研究为提高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的产量,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实现Y106-eg基因的同源过表达,经实验室前期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发酵,所得发酵液的CMCase酶活达到8.45 IU/ml,是出发菌株的8.28倍。利用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对杨木CMP(杨木化学机械浆),松木CMP(松木化学机械浆),麦草CP(麦草化学浆)进行改性研究发现,改性效果依次为麦草CP>杨木CMP>松木CMP。对酶法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处理温度、时间和pH等)进行了优化,发现当酶用量仅为0.2 IU/g浆,pH 7.0,温度55 ℃条件下对麦草浆处理2 h,与未用酶处理的对照相比,纸浆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了15.4%、16.9%和 11.8%。研究了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与其它酶的协同改性效果,发现Y106OE-EG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纤维素膨胀因子SWO4的联合处理,与单独使用内切酶或SWO4相比,反而降低了纸浆的强度和纤维素结晶度,而当与β-葡萄糖苷酶(1.2 IU/g)或木聚糖酶(5IU/g)联合处理时,对纸浆的强度性质(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在温度55 ℃C、pH 7.0条件下处理2 h,当Y106OE-EG粗酶液用量为0.2IU/g,也β-葡萄糖苷酶1.2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23.68%、34.10%、20.82%。当木聚糖酶加量为5 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32.65%、42.44%、25.00%。此外,木聚糖酶与SWO4或木糖苷酶的联合处理,对麦草浆的改性也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效果。综合而言,Y106OE-EG生产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短小芽孢杆菌生产的木聚糖酶Xyn30的协同处理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最佳,为后续的共表达菌株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产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构建及产酶条件优化为实现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及木聚糖酶(Xyn30)在Y106-WT中的共表达,采用顺反子共表达,融合酶表达,串联共表达三种方式,意在提高枯草芽孢杆菌Y106-WT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以串联共表达的方式能够实现两酶的共表达,对构建的共表达工程菌Y106OE-EG-Xyl进行液体发酵,发现该菌株在培养56 h后,CMCase酶活可达最高(8.20 IU/ml),木聚糖酶在菌株培养64 h时酶活达到最高(60.40 IU/ml),分析该菌株产粗酶液的酶系发现,其滤纸酶活(0.12IU/ml),外切纤维素酶活性(0.02IU/ml),β-葡萄糖苷酶(未测到)均较低,说明对应用于纸浆改性而言,共表达菌所产纤维素酶的酶系比较合理,在对纸浆进行改性的同时不损害纸浆纤维。利用工程菌Y106OE-EG-Xyl粗酶液在最佳处理pH 7.0,最佳处理温度55 ℃C,浆浓度10%(w/v)条件下处理麦草化学浆2 h,当酶用量为纤维素酶0.2 IU/g木聚糖酶活1.5IU/g时,与对照及单独添加纤维素酶(0.2IU/g)及木聚糖酶(1.5 IU/g)相比,纸浆白度和强度性能都有改善,其中与不加酶的对照浆处理相比,纸浆白度增加2.0%ISO,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8.7%、16.6%和9.3%,而打浆度降低了 15%。利用混料设计优化了工程菌Y106OE-EG-Xyl发酵时培养基中的碳源及诱导剂比例,发现当麸皮,玉米芯,乳糖配比为3.33%、0.83%、0.83%时,液体发酵72 h,纤维素酶活可达7.9 IU/ml,木聚糖酶活可达74.5 IU/ml,木聚糖酶活比优化前提升了 14.1个酶活单位,且木聚糖酶与内切纤维素酶的比由原来的7.5提升至 9.4。4.纸浆的酶法改性机制研究通过对Y106OE-EG粗酶液处理前后纤维质量变化,纤维结晶度(XRD)及红外光谱(FITR-ATR)等的变化分析发现,经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和麦草CP的纤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好于松木CMP。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及麦草化学浆的结晶度与对照相比明显提高,但松木CMP结晶度则提高不明显,三种浆经酶处理后纸浆中的氢键强度均有所提升。分别提取了麦草CP、松木CMP和杨木CMP中的木质素组分,研究了木质素对Y106OE-EG的酶蛋白吸附特征,发现松木CMP和杨木CMP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蛋白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麦草浆中的木质素,木质素对蛋白的不可逆吸附将影响酶对纤维底物的作用,因此相对而言,Y106OE-EG酶液更适合用于麦草浆的改性。分别利用Y106OE-EG和Y106OE-Xyl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EG 0.2 IU/g、Xylanase 1.5 IU/g、EG 0.2 IU/g-Xylanase 1.5 IU/g)处理纸浆,发现与对照或只添加EG或木聚糖酶的样品相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纸浆纤维的平均长度增加,宽度几乎不变,长宽比变大,细小纤维含量减少,卷曲指数及扭结指数均有所降低,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效果优于单独酶的处理效果。利用红外谱图对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的吸收峰相对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经共表达菌株粗酶液处理后,氢键强度明显提升。利用SEM观察了重组菌Y106OE-EG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纤维表面形态变化,发现经两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纸浆中的细小纤维含量明显减少,纤维变得平整。酶处理后纸浆在纤维质量、纤维素结晶度、氢键强度、表面形态等方面发生的上述变化,是酶处理改善纸浆强度和滤水性能的内在原因。分别从酶的结构和性质、蛋白表面电荷、蛋白的疏水性、蛋白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等角度,探讨了 Y106-EG所产粗酶液与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三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和H.EGⅤ以及来源于其它芽孢杆菌的两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z-16-EG和A30-EG对麦草浆的改性差异及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相比,Y106-EG由于酶蛋白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大,且在pH 7.0时,pH值低于其自身等电点使其氨基酸易被带上正电荷,另外,蛋白表面的Zeta电位与其它几种耐碱性内切酶相比负值较小,且蛋白的疏水性小,这些都使得Y106-EG酶蛋白更易于与带负电荷的细小纤维发生亲水性结合,从而有利于酶降解细小纤维。此外,Y106-EG酶蛋白是典型的(β/α)8桶状结构特征,结构稳定性较好且开口宽阔的活性中心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类型不同的多糖支链,在催化降解复杂底物时有较大优势,该酶的CBM属于A型CBM,易于结合于结晶型纤维素多糖上。这些特征使得Y106-EG在用于纸浆改性时表现出较好的优势。

虞威[8](2014)在《光化学法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毛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因其纺织品具有特殊服用性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羊毛表面的鳞片层结构会使羊毛纺织品在服用、洗涤过程发生毡缩,影响了羊毛高档服装的服用性能。目前,羊毛纺织产业化应用中最为广泛的防缩办法是氯化防缩法,通过氯及氯的衍生物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破坏鳞片层结构,达到良好的防缩效果。但是,这种工艺会形成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AOX,排入污水和残留在羊毛纺织品上,造成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因此,开发无AOX的新型羊毛防缩技术,势在必行。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经过短波长的紫外光(UVC)不同时间照射后羊毛纤维的Allw rden反应、SEM、缩绒性、强力、白度及上染性能的变化,并通过生物酶后处理,对比酶处理前后纤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紫外光照射4h并经过生物酶处理后的羊毛Allw rden反应不再发生,防缩能力提高,上染率及上染速率提高,强力及白度下降明显。同时,将不同种类的羊毛纱线在紫外光下照射不同的时间后针织成片,并经生物酶处理,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后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紫外照射并结合生物酶处理,使羊毛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有所提高。然后,将纳米TiO2附着于羊毛表面,利用TiO2光催化氧化性并结合生物酶对羊毛进行表面改性,研究纤维表面鳞片结构的改变,及改性后羊毛的缩绒性。探讨了纳米TiO2屏蔽紫外光对羊毛白度的影响及上染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纳米TiO2附着羊毛表面在紫外光下照射4h并结合生物酶处理后,鳞片结构变化明显,防缩能力增强,且改善了羊毛的酸性染料上染速率和上染率,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羊毛受紫外光照射后产生的泛黄。最后,研究了紫外光/改进型芬顿试剂对羊毛表面的改性作用,探讨新型羊毛防缩工艺。将纳米级Fe颗粒附着于经过紫外光照射预处理的羊毛表面,在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中处理不同的时间,并结合生物酶后处理对羊毛表面改性。结果表明,当紫外光照射60min后,经过含15g/L H2O2的改进型芬顿试剂处理90min并结合生物酶处理后,所得的羊毛纤维鳞片结构明显被腐蚀,防缩性及染色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蒋彦庆[9](2012)在《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文中指出化机浆改性是进一步提高其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高得率制浆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既可以缓解造纸原料的短缺,又可以减少制浆过程中的污染。我国落叶松资源丰富,但其纤维挺硬粗大,采用化学机械法制浆强度低,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课题对落叶松化机浆粗大的长纤维组分进行改性处理,改善浆料纤维结构性能,从而达到改善纸浆强度的目的,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1)对落叶松预处理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预处理条件为:液比1:6,12%Na2SO3和2%NaOH,保温温度110℃,保温时间50min,最优预处理条件处理的浆料得率为92.8%;(2)本课题对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臭氧改性落叶松CMP浆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得出木聚糖酶改性的最佳条件为:木聚糖酶的用量为10U/g,改性pH值为5.5,处理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保持在60℃;纤维素酶的改性工艺最佳条件是:纤维素酶用量为8U/g,改性pH值为4.5,纤维素酶的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的温度为45℃;臭氧改性的最优条件是:pH值为3.5,臭氧用量为5.13%,浆料浓度为6g/L;(3)落叶松CMP浆经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臭氧改性后,强度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抗张强度分别提高:木聚糖酶9.47%,纤维素酶7.54%,臭氧21.40%;撕裂度变化较小,木聚糖酶增加了0.87%,纤维素酶提高了2.93%,臭氧提高34.83%;改性后白度有略微增加。改性后浆料打浆度相对于未处理浆料也有较大提高,而且能明显降低打浆能耗,三种改性方法中,臭氧改性效果最为显着,得到的浆料强度、打浆度和能耗的降低量都是最优的。(4)不同方法改性后的浆料纤维形态均有所变化:长宽比增大,卷曲和扭结指数提高,细小组分含量降低,纤维变得细长柔软,从扫描电镜SEM的观察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尤其明显的是臭氧改性的纤维表面。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浆料中综纤维素含量基本不变,聚戊糖和木素含量都出现下降现象,并且改性后浆料的磺酸基含量与原浆相比略有下降,而羧基含量与原浆相比均有较大提高,总酸分别提高为:木聚糖酶5.06%,纤维素酶5.60%,臭氧6.96%。

刘俊[10](2012)在《纤维素酶用于纤维改性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整个制浆造纸工业,环境友好工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使生物技术日益成为研究与开发的前沿。生物技术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提高反应的特异性、提供更环保的工艺、节约能源并最终降低成本的潜力。近年来,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应用研究不断增多,纤维素酶改性纸浆纤维可以获得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利用纤维素酶改善纸浆纤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如,改善回收纸浆的滤水性能,提高车速;降低打浆能耗;改善纸页的某些强度性质;增加填料的使用,节约原料和自然资源;促进废纸浆的脱墨和漂白。本论文以杨木碱性过氧氢机械浆(APMP)、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NBKP)和混合办公废纸浆(MOW)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不同类型的生物酶对浆料进行预处理,以筛选出对不同种浆料纤维进行改性适用的生物酶,然后对生物酶改性纸浆纤维的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最后再使用响应曲面法对各个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和分析,以研究纤维素酶在降低打浆能耗、改善浆料滤水性能和成纸性能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水解分离纤维素酶分子结构,研究了纤维素酶分子结构中纤维素酶结合域(CBD)在纤维素酶改性纤维素纤维中所起的作用。最后,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纤维素酶改性不同纤维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杨木APMP酶促打浆适用酶为纤维素酶Nov476,其酶促打浆优化条件为:酶用量为30u/g,温度55℃,浆浓3%,酶预处理时间1.5h。在优化条件下使用Nov476对APMP进行酶促打浆,可以显着改善浆料打浆性能,从而降低打浆能耗。在相同打浆条件下(PFI转数),Nov476预处理过的浆料打浆后打浆度比对照浆样提高9个打浆度单位;当浆料打浆至相同打浆度时,Nov476预处理过的浆样其打浆能耗(以打浆时间计)降低约22%,且成纸物理性能基本不受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纤维形态分析仪对浆料纤维进行分析表明,酶促打浆后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起毛帚化现象,纤维润胀变得粗且宽,且酶促打浆后浆料中纤维碎片或细小组分含量明显增多。实验筛选出适用于NBKP酶促打浆的两种纤维素酶分别为Refinase M和NS51101,其中Refinase M中含有CBD。通过对影响NBKP酶促打浆的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RSM优化分析得出NBKP酶促打浆优化条件为:NS51101酶用量0.03%,预处理时间97min;Refinase M酶用量0.02%,预处理时间100min。 RSM优化预测打浆度与相同条件下实际检测结果相接近。两种纤维素酶预处理过的浆料,PFI磨解到相同或相近打浆度时,Refinase M和NS51101预处理过的试样磨浆能耗分别降低18.5%和15.8%;纤维素酶预处理后浆料在相同磨浆条件下进行磨浆,Refinase M预处理过的试样其磨浆能耗比NS51101预处理过的试样磨浆能耗更低。SEM和纤维形态分析表明酶促打浆后纤维细胞腔发生塌陷,纤维变得扁平,纤维表面变得粗糙且分离出部分微细纤维,纤维平均长度降低,扭结指数和细小纤维含量明显降低,平均宽度和形态参数增加。动态接触角分析酶促打浆对成纸抗水性影响的结果表明酶促打浆后成纸抗水性显着提高,且Refinase M预处理过的浆样成纸抗水性比对照试样和NS51101预处理试样好。纤维素酶Refinase S和NS51101能有效改善MOW浆料滤水性能和纤维角质化程度。通过对影响纤维素酶改善MOW滤水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RSM优化分析得出纤维素酶预处理优化条件为:NS51101酶用量为0.01%,浆浓为4.90%,预处理时间为34.6mmin,预测打浆度为41.30SR; Refinase S酶用量为0.02%,浆浓为3.00%,预处理时间为40.0mmin,预测打浆度为39.2°SR。两种纤维素酶在优化预处理条件下处理浆料后打浆度由51°SR降至40-41°SR,静态滤水性能提高约20%,纤维角质化程度明显降低;纤维平均长度增加,细小纤维含量降低;成纸抗张指数基本保持不变。NS51101和Refinase S两种纤维素酶预处理后浆料动态滤水(DDA)时间由23.2s降低至17.4s和15.6s,动态滤水性能提高25%和32.8%。比较两种纤维素酶预处理效果发现,纤维素酶Refinase S改善纤维角质化程度较明显。通过SEM分析纤维表面形态发现,未经处理的MOW纸浆纤维表面光滑挺硬,有一层坚硬的外壳,纤维素酶预处理活化和还原了纤维原本粗糙、帚化的表面。纤维素酶在纤维表面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在吸附初期(10mmin以内)纤维素酶迅速吸附到纤维表面,30mmin.后吸附达到平衡。通过公式推导和对纤维素酶在纤维表面吸附量与底物浓度的关系进行拟合计算得出,含有CBD的纤维素酶Refinase M和不含CBD的纤维素酶NS51101吸附参数a值分别为0.4279和0.2972。实验通过水解含有CBD的纤维素酶Refinase M分离制备了CBD溶液和不含CBD的纤维素酶,并计算出了完整的纤维素酶、CBD溶液和不含CBD的纤维素酶的吸附参数分别为0.3381,0.6569和0.2199。酶学性质分析表明CBD溶液基本没有水解活性,但是纤维素酶中的CBD被除去后纤维素酶对不溶性底物的水解活性显着降低,而对可溶性底物水解活性基本不受影响。不含CBD的纤维素酶在纤维素纤维表面的吸附比完整的纤维素酶和CBD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吸附平衡。纤维素酶在纤维上的等温吸附实验和X-RD检测分析纤维素结晶度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对纤维进行改性时CBD所起作用主要有:①提高纤维素酶在纤维上的有效吸附,为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催化水解提供稳定的环境;②分裂结晶纤维素,提高纤维素酶水解的可及度,增加可催化水解的位点。使用热重分析仪分析MOW浆纤维角质化程度表明,纤维素酶预处理后纸浆纤维的难去除(HR)水含量(2.41g水/g绝干样)比未经处理的对照浆样纤维HR水分含量(1.42g水/g绝干样)高,证明了纤维素酶具有降低纸浆纤维角质化,增大细胞壁润胀程度的能力。

二、生物酶对二次纤维的改性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酶对二次纤维的改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纸纤维循环回用中的问题
    1.2 提升纸浆纤维性能的方法
        1.2.1 物理方法-机械预处理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生物酶应用于制浆造纸
        1.3.1 生物酶用于制浆的研究
        1.3.2 酶用于造纸白水封闭循环
        1.3.3 酶辅助纤维漂白
    1.4 提高纤维素酶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单酶对OCC浆浆料性能的改善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OCC浆的制备
        2.2.2 浆料的酶处理
        2.2.3 浆料打浆度和滤水性的测定
        2.2.4 OCC浆的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2.2.5 纤维形态参数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酶对浆料质量的影响
        2.3.2 木聚糖酶对纸张物理强度和纤维质量的影响
        2.3.3 甘露聚糖酶对浆料成纸质量的影响
        2.3.4 果胶酶对纸张物理强度和纸浆纤维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酶改善OCC浆浆料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原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合酶处理浆料
        3.2.2 复合酶滤水性能的测定
        3.2.3 复合酶处理浆样纸张检测
        3.2.4 纤维筛分分析
        3.2.5 纤维特征峰分子结构测定
        3.2.6 纸浆纤维显微形态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酶用量的影响
        3.3.2 反应条件对复合酶处理OCC浆的影响
        3.3.3 复合酶对浆料成纸物理强度的影响
        3.3.4 复合酶及其单酶对纤维组分的影响
        3.3.5 纤维红外相对吸收强度变化
        3.3.6 复合酶及其单酶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3.3.7 复合酶处理样显微镜观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酶促交联纤维素酶
    4.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4.1.1 主要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DNS法标准曲线绘制
        4.2.2 滤纸酶活力(FPA)及其测定方法
        4.2.3 TG酶交联纤维素酶及其热稳定性的测定
        4.2.4 底物印迹方法及其热稳定性的测定
        4.2.5 游离氨基含量测定方法
        4.2.6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NS法标准曲线
        4.3.2 TG酶的用量及其热稳定性
        4.3.3 印迹底物的用量及其热稳定性
        4.3.4 反应前后游离氨基含量
        4.3.5 蛋白浓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酶交联与化学修饰比较及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聚乙二醇修饰纤维素酶
        5.2.2 改性纤维素酶处理OCC浆
        5.2.3 纤维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乙二醇改性纤维素酶
        5.3.2 酶粒径变化
        5.3.3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径的变化
        5.3.4 改性复合酶用量对浆料成纸强度的影响
        5.3.5 改性复合酶用于瓦楞原纸生产
        5.3.6 商品酶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漆酶增强黄麻去除水中亚甲基蓝、刚果红和Cd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黄麻对污染物吸附的研究进展
        1.2.1 黄麻
        1.2.2 改性黄麻
    1.3 漆酶对污染物催化降解的研究进展
        1.3.1 漆酶
        1.3.2 漆酶的环境治理应用
        1.3.3 漆酶降解机理
        1.3.4 漆酶固定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漆酶-黄麻复合材料去除亚甲基蓝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漆酶-黄麻复合材料的制备
        2.1.3 实验设计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动力学实验
        2.2.2 等温去除实验
        2.2.3 条件因素对去除MB的影响
        2.2.4 再生实验
        2.2.5 漆酶效用分析
        2.2.6 红外光谱分析
        2.2.7 扫描电镜分析
        2.2.8 MB去除机制探讨
    2.3 小结
第三章 漆酶-黄麻复合材料去除刚果红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动力学实验
        3.2.2 等温去除实验
        3.2.3 条件因素对去除CR的影响
        3.2.4 再生实验
        3.2.5 漆酶效用分析
        3.2.6 红外光谱分析
        3.2.7 CR去除机制探讨
    3.3 小结
第四章 漆酶-黄麻复合材料去除Cd~(2+)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动力学实验
        4.2.2 等温去除实验
        4.2.3 条件因素对去除Cd~(2+)的影响
        4.2.4 再生实验
        4.2.5 漆酶效用分析
        4.2.6 红外光谱分析
        4.2.7 Cd~(2+)去除机制探讨
    4.3 小结
第五章 漆酶-黄麻复合材料去除MB和 Cd~(2+)复合污染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设计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复合条件下MB的等温去除实验
        5.2.2 复合条件下条件因素对MB的影响
        5.2.3 复合条件下Cd~(2+)的等温去除实验
        5.2.4 复合条件下条件因素对Cd~(2+)的影响
    5.3 复合污染的去除机制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的意义
    1.2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1.2.1 废纸纤维回收现状
        1.2.2 废纸纤维回用中面临的问题
    1.3 改善废纸浆性能的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4.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4.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1.5 纤维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貌
        1.5.2 红外光谱在造纸中的应用
        1.5.3 X射线衍射分析微晶结构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提升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配制测定酶活所需溶液
        2.3.2 纤维素酶活测定
        2.3.3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2.3.4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MOW浆
        2.3.5 抄片及物理性能测定
        2.3.6 纤维保水值的测定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2.3.8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回归模型分析
        2.4.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工艺条件的探讨
        2.4.4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2.4.5 纤维保水值的分析
        2.4.6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结晶度的影响
        2.4.7 纸浆改性前后羧基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3.3.2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3.3.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脱墨与浮选
        3.3.4 抄片及性能检测
        3.3.5 XPS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2 天冬氨酸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5 纸浆浓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3.4.6 XP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改善MOW回用性能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4.3.2 改性漆酶溶液配制及活性测定
        4.3.3 混合办公废纸浆料的处理
        4.3.4 浆料的酶处理
        4.3.5 抄片及性能检测
        4.3.6 纤维质量分析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3.8 X-射线衍射分析
        4.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MOW浆脱墨效果的影响
        4.4.2 纤维质量分析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4.4.5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介体种类对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5.3.2 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MOW浆
        5.3.3 打浆
        5.3.4 抄片及性能测定
        5.3.5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耐破度的影响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撕裂度的影响
        5.4.4 介体种类对MOW浆羧基含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总结
    1.结论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毛纤维概述
        1.2.1 羊毛结构特征
        1.2.2 羊毛纤维蛋白质结构及组成
        1.2.3 羊毛纤维的化学特性
    1.3 蛋白酶概述
        1.3.1 蛋白酶的来源及分类
        1.3.2 酶催化理论
        1.3.3 酶催化特点及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3.4 蛋白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 羊毛毡缩及防缩机理
        1.4.1 羊毛毡缩机理
        1.4.2 羊毛防缩机理
    1.5 羊毛防缩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氯化处理
        1.5.2 蛋白酶法防缩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 其他主要无氯羊毛防缩处理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羊毛鳞片的蛋白酶高效催化降解体系设计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蛋白酶高效催化体系的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及工艺
        2.3.3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高效催化体系的优化
        2.4.2 活化剂对羊毛作用机制
        2.4.3 活化剂与蛋白酶16L的协同作用
        2.4.4 高效催化体系与羊毛作用机理分析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工艺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蛋白酶高效催化体系快速连续防缩处理加工方法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3.2 实验方法及工艺
        3.3.3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效催化体系与羊毛纤维快速作用分析
        3.4.2 浸轧过程对高效催化体系处理羊毛纤维的影响
        3.4.3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处理工艺研究
        3.4.4 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式快速防缩过程分析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快速防缩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及工艺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式快速防缩加工设备研制
        4.3.2 蛋白酶法羊毛毛条连续式快速防缩产业化工艺研究
        4.3.3 产业化生产稳定性及产品品质
        4.3.4 蛋白酶法防缩技术在精纺毛织物加工中的拓展应用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全细胞催化的PET及TA生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污染概述
        1.1.1 微塑料
        1.1.2 PET微塑料的来源及污染
        1.1.3 微塑料的生态效应
    1.2 PET的生物降解
        1.2.1 酶法生物降解
        1.2.2 全细胞生物催化降解
    1.3 PET生物降解效率的提高
        1.3.1 钙镁离子
        1.3.2 表面活性剂
    1.4 改性PET的生物降解研究
    1.5 涤纶碱减量废水的处理
        1.5.1 物理化学处理法
        1.5.2 生物处理法
        1.5.3 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提高PET生物降解效率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菌株
        2.1.2 材料与仪器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考马斯亮蓝染液的配制
    2.2 测试与表征
        2.2.1 生物量的检测
        2.2.2 涤纶纤维的形貌观察
        2.2.3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5 涤纶降解产物的高效液相分析(HPLC)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物量的变化
        2.3.2 涤纶纤维的中间降解产物的变化
        2.3.3 生物降解前后涤纶纤维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全细胞催化PET/PLA共混膜的生物降解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菌株
        3.1.2 材料与仪器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1.4 PET/PLA共混膜的制备
    3.2 测试与表征
        3.2.1 生物量的检测
        3.2.2 涤纶纤维的形貌观察(SEM)
        3.2.3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5 涤纶降解产物的高效液相分析(HPL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的生长情况
        3.3.2 不同比例共混膜的降解产物分析
        3.3.3 生物处理前后PET/PLA共混膜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涤纶碱减量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构建
    4.1 实验部分
        4.1.1 菌株
        4.1.2 材料与仪器
        4.1.3 培养基的配制
        4.1.4 涤纶碱减量废水的制备
    4.2 测试与表征
        4.2.1 生物量的检测
        4.2.2 TA浓度的检测
        4.2.3 EG浓度的检测
        4.2.4 盐度的计算
        4.2.5 回收TA的定性分析-FTIR
        4.2.6 COD(化学需氧量)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株的理化性能
        4.3.2 涤纶碱减量模拟废水的生物处理
        4.3.3 涤纶碱减量实际废水的生物处理
        4.3.4 涤纶碱减量废水的生物化学组合加工处理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化学浆回用纤维特性分析及其对酶水解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回用纤维品质特性的研究
        1.2.1 回用纤维的角质化问题
        1.2.2 回用纤维形态和化学组分的变化
        1.2.3 回用纤维微观结构的变化
    1.3 木质纤维原料酶水解制取可发酵糖
        1.3.1 纤维素酶的水解作用机制
        1.3.2 木质纤维素酶水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预处理对木质纤维素结构特性及其酶水解效率的影响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物理化学法
        1.4.4 生物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干燥对化学浆纤维特性及其酶水解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2.3.2 热干燥对纤维保水性能的影响
        2.3.3 热干燥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2.3.4 热干燥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2.3.5 热干燥对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2.3.6 热干燥对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
        2.3.7 热干燥对纤维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2.3.8 残余木质素对角质化纤维特性的影响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回用对化学浆纤维特性及其酶水解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循环回用过程中纤维保水性能的变化
        3.3.2 循环回用过程中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
        3.3.3 回用纤维的FT-IR分析
        3.3.4 回用纤维的XRD分析
        3.3.5 回用纤维的CP/MAS~(13)C NMR分析
        3.3.6 回用纤维的孔隙结构分析
        3.3.7 循环回用对纤维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预处理对化学浆回用纤维特性及其酶水解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保水性能的影响
        4.3.2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形态的影响
        4.3.3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4.3.4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晶体结构的影响
        4.3.5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孔隙结构的影响
        4.3.6 打浆处理对回用纤维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热预处理对化学浆回用纤维特性及其酶水解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热处理后回用纤维的化学组成
        5.3.2 水热处理后回用纤维保水性能的变化
        5.3.3 水热处理对回用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5.3.4 水热处理后回用纤维的FT-IR分析
        5.3.5 水热处理对回用纤维晶体结构的影响
        5.3.6 水热处理后回用纤维的CP/MAS~(13)C NMR分析
        5.3.7 水热处理对回用纤维孔隙结构的影响
        5.3.8 水热处理对回用纤维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纸浆改性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
        1.1.1 制浆造纸原料组成及差异
        1.1.2 纸浆的改性方法
        1.1.3 纤维素酶在纸浆纤维改性中的研究进展及其改性机制
        1.1.4 其它酶在纤维改性中的应用
    1.2 碱性纤维素酶研究现状
        1.2.1 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
        1.2.2 碱性纤维素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碱性纤维素酶的工业应用
        1.2.4 碱性纤维素酶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蛋白表达系统概述
        1.3.1 原核表达系统
        1.3.2 真核表达系统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效果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2.1.2 常用储备液
        2.1.3 常用试剂与实验仪器
        2.1.4 PCR引物设计及片段合成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耐碱性纤维素酶的序列分析
        2.2.2 来源于Himicola insolens的耐碱性纤维素酶的异源表达及重组酶性质分析
        2.2.3 来源于Bacillus.sp的耐碱性纤维素酶的异源表达及重组酶性质分析
        2.2.4 不同耐碱性纤维素酶改性效果初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碱性纤维素酶改性不同纸浆条件优化及与其它酶协同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3.1.2 常用储备液
        3.1.3 常用试剂与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Y106-EG的同源过表达及重组菌的产酶能力分析
        3.2.2 Y106OE-EG的粗酶液对不同纸浆改性效果研究
        3.2.3 Y106OE-EG的粗酶液与其它酶协同改性效果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碱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的构建及产酶条件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4.1.2 常用储备液
        4.1.3 常用试剂与实验仪器
        4.1.4 PCR引物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顺反子共表达
        4.2.2 融合共表达
        4.2.3 串联共表达
        4.2.4 工程菌Y106OE-EG-Xyl的粗酶液对麦草浆改性研究
        4.2.5 共表达菌株产酶条件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浆的酶法改性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与材料
        5.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5.1.3 常用试剂与实验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和讨论
        5.2.1 酶处理对纸浆纤维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5.2.2 酶处理对纸浆纤维结晶度和氢键强度的影响
        5.2.3 不同纸浆中木质素组分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差异
        5.2.4 酶处理前后麦草化学浆的红外光谱
        5.2.5 酶处理前后麦草化学浆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
        5.2.6 酶处理前后麦草化学浆纤维表面电荷的变化
        5.2.7 不同纤维素内切酶改性效果存在差异性的机制探讨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光化学法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羊毛的形态结构及毡缩现象
        1.2.1 羊毛的结构及特性
        1.2.2 羊毛的毡缩原理
    1.3 羊毛防毡缩方法及发展现状
        1.3.1 羊毛的防毡缩方法
        1.3.2 羊毛防毡缩加工及研究的现状
    1.4 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物
        1.4.1 紫外线在织物改性中的作用
        1.4.2 纳米 TiO_2光催化作用机理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紫外光/生物酶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2.2.1.1 实验药品
        2.2.1.2 实验测试仪器
        2.2.2 羊毛紫外光处理
        2.2.2.1 紫外光照射装置搭置
        2.2.2.2 羊毛紫外光照射处理
        2.2.2.3 生物酶后处理
        2.2.3 羊毛纤维性能分析
        2.2.3.1 Allw rden 反应实验
        2.2.3.2 SEM 实验
        2.2.3.3 羊毛缩绒性实验
        2.2.3.4 羊毛染色实验
        2.2.3.5 羊毛白度测试
        2.2.3.6 断裂强力测试
        2.2.3.7 羊毛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表面细胞膜的影响
        2.3.2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表面鳞片结构的影响
        2.3.3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缩绒性的影响
        2.3.4 紫外光照射对羊毛白度的影响
        2.3.5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纤维强力的影响
        2.3.6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2.3.7 紫外光/生物酶对羊毛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2.3.7.1 紫外光照射处理羊毛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
        2.3.7.2 生物酶处理后羊毛织物起毛起球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 TiO_2/生物酶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3.2.1.1 实验药品
        3.2.1.2 实验测试仪器
        3.2.2 羊毛紫外光处理
        3.2.2.1 羊毛 TiO_2光催化处理
        3.2.2.2 生物酶后处理
        3.2.3 羊毛纤维性能分析
        3.2.3.1 Allw rden 反应实验
        3.2.3.2 SEM 实验
        3.2.3.3 羊毛缩绒性实验
        3.2.3.4 羊毛染色实验
        3.2.3.5 羊毛白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 TiO_2光催化/生物酶对羊毛表面细胞膜的影响
        3.3.2 纳米 TiO_2光催化/生物酶对羊毛表面鳞片结构的影响
        3.3.3 纳米 TiO_2光催化/生物酶对羊毛缩绒性的影响
        3.3.4 纳米 TiO_2光催化对羊毛白度的影响
        3.3.5 纳米 TiO_2光催化/生物酶对羊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改进型芬顿法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4.2.1.1 实验药品
        4.2.1.2 实验测试仪器
        4.2.2 羊毛紫外光处理
        4.2.2.1 羊毛紫外光照射处理实验
        4.2.2.2 羊毛双氧水处理实验
        4.2.2.3 Fe 粉末附着
        4.2.2.4 芬顿体系正交试验
        4.2.2.5 生物酶后处理
        4.2.3 羊毛纤维性能分析
        4.2.3.1 Allw rden 反应实验
        4.2.3.2 SEM 实验
        4.2.3.3 羊毛缩绒性实验
        4.2.3.4 羊毛染色实验
        4.2.3.5 羊毛白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紫外光/改进型芬顿法对羊毛表面细胞膜的影响
        4.3.2 紫外线/改进型芬顿试剂法及生物酶处理对羊毛表面鳞片结构的影响
        4.3.3 紫外光/改进型芬顿法及生物酶后处理对羊毛缩绒性的影响
        4.3.4 实验最优化工艺及比较
        4.3.5 改性方法对羊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落叶松原料
    1.3 高得率制浆
        1.3.1 高得率制浆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1.3.2 高得率浆的发展趋势
        1.3.3 化学机械浆
        1.3.4 化机浆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4 改性技术在造纸工业中的发展和应用
        1.4.1 化学(臭氧)改性
        1.4.1.1 臭氧性质
        1.4.1.2 臭氧研究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1.4.1.3 臭氧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4.1.4 臭氧对机械浆的作用
        1.4.2 生物酶改性
        1.4.2.1 酶在纤维改性上的应用
        1.4.2.2 酶对纤维改性的作用原理
        1.4.2.3 造纸工业用酶的类型
        1.4.2.4 酶在高得率浆改性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原料分析
    2.3 工艺流程
        2.3.1 预处理
        2.3.2 磨浆
        2.3.3 筛浆
        2.3.4 改性
        2.3.5 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2.3.6 纤维形态分析
        2.3.7 纤维化学成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预处理的最优条件
        3.1.1 液比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1.2 Na2SO3的量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1.3 保温温度对预处理得率的影响
    3.2 改性条件的选择
        3.2.1 木聚糖酶最优条件实验
        3.2.2 纤维素酶最优条件实验
        3.2.3 臭氧改性最优方案的条件实验
    3.3 几种改性方法的能耗比较
        3.3.1 改性前后长纤维组分打浆度变化
        3.3.2 改性长纤维组分打浆效应
        3.3.3 长纤维改性并配抄其他组分后打浆效应
        3.3.4 长纤维改性前后能耗比较
    3.4 不同改性方法对浆料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方法改性长纤维组分的物理性能
        3.4.2 不同改性方法处理的浆料在打浆之后的改性效果
        3.4.3 改性前后长纤维组分相同打浆度下的物理性能
        3.4.4 改性后长纤维配细浆与原浆成纸性能比较
    3.5 打浆度对改性处理的 CMP 成纸性能的影响
        3.5.1 打浆度对改性长纤维组分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5.2 打浆度对改性长纤维组分配抄细浆的成纸物理性能影响
    3.6 改性机理探讨
        3.6.1 纤维形态分析
        3.6.1.1 改性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3.6.1.2 改性对纤维宽度的影响
        3.6.1.3 改性方法对纤维卷曲和扭结指数的影响
        3.6.1.4 改性对细小纤维含量的影响
        3.6.2 改性对纤维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
        3.6.3 化学成分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纤维素酶用于纤维改性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制浆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1.1.1 制浆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组成
        1.1.2 制浆造纸工业面临的问题
    1.2 高得率浆的发展
    1.3 废纸回用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
        1.3.1 废纸回用的重要意义
        1.3.2 废纸回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4 造纸纤维与纤维工程
        1.4.1 纤维和纸浆
        1.4.2 纤维组分对纸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1.4.3 纤维性质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1.5 纤维工程
        1.5.1 纤维工程的目的和方法
        1.5.2 纤维工程的研究内容
    1.6 纤维素酶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运用
        1.6.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其分子结构
        1.6.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6.3 纤维素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2.1.1 浆料
        2.1.2 酶制剂
        2.1.3 实验药品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溶液的配制
    2.2 分析及测定方法
        2.2.1 纤维素酶酶活力测定
        2.2.2 木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2.2.3 果胶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酶活力测定
        2.2.4 Bradford蛋白质含量测定及纤维素酶吸附实验
        2.2.5 纸浆酶处理
        2.2.6 PFI打浆及浆料性能的测定
        2.2.7 手抄片的抄制及物理性能的检测
        2.2.8 纤维形貌和形态分析
        2.2.9 纤维素结晶度的测定
        2.2.10 混合办公废纸浆纤维角质化热重分析(TGA)和保水值表征
        2.2.11 木瓜蛋白酶水解纤维素酶制备CBD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物酶制剂酶学性质分析
        3.1.1 生物酶制剂酶活力的测定
        3.1.2 温度与pH值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3.2 杨木APMP酶促打浆的研究
        3.2.1 杨木APMP酶促打浆适用生物酶的筛选
        3.2.2 纤维素酶476酶促打浆条件的优化
        3.2.3 纤维素酶476优化处理对打浆性能、纤维形态和成纸性能的影响
        3.2.4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纤维素酶476对纤维表面的改性
    3.3 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酶促打浆的研究
        3.3.1 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酶促打浆适用生物酶的筛选
        3.3.2 影响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酶促打浆工艺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3.3.3 响应曲面法(RSM)优化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酶促打浆条件
        3.3.4 SEM观测和纤维测定仪分析酶促打浆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3.4 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浆滤水性能的研究
        3.4.1 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浆滤水性能适用生物酶的筛选
        3.4.2 酶用量对废纸浆纤维改性的影响
        3.4.3 酶处理时间对废纸浆纤维改性的影响
        3.4.4 酶处理浆浓对废纸浆纤维改性的影响
        3.4.5 响应曲面法优化纤维素酶对纤维改性的研究
        3.4.6 SEM观测纤维素酶对MOW纤维改性后纤维形态的变化
    3.5 纤维素酶改性纸浆纤维相关机理的研究
        3.5.1 纤维素酶在纤维上吸附的等温吸附方程式的数学推导
        3.5.2 纤维素酶在纤维上吸附的吸附参数测定
        3.5.3 X-RD分析漂白针叶木硫酸盐浆酶促打浆后纤维素结晶度
        3.5.4 热重分析(TGA)纤维素酶预处理改善MOW角质化程度
4 结论
    4.1 本论文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创新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四、生物酶对二次纤维的改性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酶的改性、复合及其在造纸工艺中的应用[D]. 孙健.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漆酶增强黄麻去除水中亚甲基蓝、刚果红和Cd2+的研究[D]. 孙秀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D]. 王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蛋白酶法羊毛连续快速防缩技术及机制研究[D]. 王乐.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全细胞催化的PET及TA生物降解研究[D]. 孔彤彤.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化学浆回用纤维特性分析及其对酶水解影响的研究[D]. 李亚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D]. 王美美. 山东大学, 2017(08)
  • [8]光化学法羊毛改性及其染色性能研究[D]. 虞威.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8)
  • [9]落叶松CMP浆的改性研究[D]. 蒋彦庆.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7)
  • [10]纤维素酶用于纤维改性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D]. 刘俊.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生物酶对次级纤维的修饰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