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

中老年人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

一、中老年人群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21)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老年龋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方法学比较的泛化能力验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立足我国老年龋病常见且多发的现状,且大量文献提示老年龋病引起的疼痛、咀嚼障碍往往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其他全身慢性系统疾病的患病几率增高,成为困扰其生活的主要问题。我国最近一次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老年患龋率为98.0%,由此可见,我国老年龋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寻找老年龋病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构建其有效的预测模型,以及在外推人群中进行其泛化能力的验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通过辽宁省城、乡老年龋数据库筛选出影响老年龋发生及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老年龋预测模型,并对新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与评估;再利用不同于前面部分的独立数据集,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的新预测模型分别带入东北三个省份地区老年人群数据库进行方法学比较的泛化能力验证,从而为老年龋病的早期诊断、早期筛查和防治提供科学的支撑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辽宁省2015年5月-12月的老年龋现场抽样数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抽取辽宁省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65-74岁的老年人各584例(男女各半)作为调查对象。对每位受检者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完成面对面口腔问卷调查。实际完成的总样本量为1168例,符合要求且回收有效问卷,最终计入结果为1144例。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患龋情况中的计数资料的按照城、乡分层做描述性分析。在影响龋病发生的因素分析中,先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筛选出P<0.05的自变量,再将这些统计学上有意义的自变量全部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分别就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对多因素Logistic模型筛选出来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2)将收集到的1144例老年龋观测数据随机抽取80%(共915例)作为训练总集,剩余20%(共229例)作为测试集用于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前向法对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训练总集中的老年龋样本进行逐步回归;其中,因变量为结局变量,即受检者是否患老年龋,自变量为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筛选变量。采用Matlab 2012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编程建立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将训练集中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输入,结局变量作为输出。使用SPSS 22.0绘制模型预测结果的ROC曲线。将训练集中的约登指数最大值时对应的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值作为最佳诊断值作为模型预测概率的判别标准,统计学显着性水平设置为0.05。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建立使用R软件RSNNS包完成。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隐含层选择为1层。本研究从3个隐含层神经元开始,每次增加1个,到20个神经元为止,以找到合适的隐含层神经元数量。将学习率设置为0.01;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选择sigmoid函数。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1000次,当验证集的均方误差达到最小时为训练停止条件。使用标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模型的训练。将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警模型、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与非条件Logisitic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在分类一致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方面比较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应用优势,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3)利用不同于前面部分的独立数据集,运用已构建好的预测模型对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个省份口腔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库中的老年龋的发生进行预测,研究申请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个省份口腔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库中的老年龋数据的使用权限(数据来自吉林大学口腔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及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包含每位老年受检者的口腔健康检查资料及口腔问卷调查资料,最终计入结果为1236例。分别利用论文第二部分由软件Matlab2012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已建立好的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及R软件RSNNS包已建立完成的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三个省份的老年龋数据库进行预测,将两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就分类一致率、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以验证多场景下的人工神经网络老年龋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1)1144例老年人的患龋率达68.5﹪,患龋均数为2.43。危险因素分析中,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过去一年有牙痛史(OR=1.550,95%CI:1.164-2.063)、上颌义齿修复(OR=4.320,95%CI:2.647-7.051)、下颌义齿修复(OR=4.420,95%CI:2.477-7.885)、吸烟(OR=1.469,95%CI:1.084-1.992)、喝酒(OR=1.591,95%CI:1.130-2.240)是老年人易患龋的危险因素;而农村户口(OR=0.676,95%CI:0.503-0.908)、自我口腔卫生评价良好(OR=0.606,95%CI:0.423-0.868)是老年人患龋的保护因素。对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筛选出来的有统计学意义的七个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诊断,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2,可以认为该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2)采用Matlab2012软件编程建立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了确定广义回归网络模型的最优光滑因子,从训练总集(共915例)中随机选取20%(183例)作为检验集。按照Sprecht提出的光滑因子法寻找光滑因子,最终确定为0.7。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建立使用R软件RSNNS包完成。以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15个变量作为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入神经元个数为15。以结局变量作为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出,输出神经元个数为1(即是否患龋)。从3个隐含层神经元开始,每次增加1个,到20个神经元为止,当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14时,验证集的均方误差达到最小值,因此本研究中隐含层神经元数设置为14。选择训练集中的约登指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模型预测概率值作为本研究的最佳诊断值。训练集中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和0.733,对应基线的P值均<0.001。两个模型的AUC比较的统计学检验P值<0.001;训练集中BP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733,对应基线的P值均<0.001。两个模型的AUC比较的统计学检验P值为0.001。最终,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概率的最佳诊断值为0.606,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370;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概率的最佳诊断值为0.680,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638。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概率的最佳诊断值为0.703,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591。当选择最佳诊断值时,Logistic回归模型和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和0.777,对应的P值为0.056和<0.001。两个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的统计学检验P值为0.000;当选择最佳诊断值时,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和0.721,和基线相比,对应的P值为0.056和<0.001。两个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的统计学检验P值为0.012。3)当用已经建立好的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及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东北三个省份老年龋数据库进行风险预测的外推验证研究时,结果显示,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的特异度、分类一致率均低于两种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而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模型预测的的灵敏度结果在三省份间略有差异。吉林地区验证结果显示,其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95%可信区间为(0.544,0.673),P值为0.001;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可信区间为(0.675,0.793),P值<0.001;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可信区间为(0.719,0.832),P值<0.001。辽宁省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2,95%可信区间为(0.612,0.731),P值<0.001;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可信区间为(0.767,0.864),P值<0.001;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可信区间为(0.809,0.900),P值<0.001。而黑龙江省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可信区间为(0.607,0.722),P值<0.001;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可信区间为(0.731,0.832),P值<0.001;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95%可信区间为(0.769,0.864),P值<0.001。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较高的预测精度。结论:辽宁省老年人(65-74岁)龋齿的患病率较高。居住城市、有上颌或下颌义齿修复、过去12个月内有牙痛史、有吸烟习惯、有饮酒习惯、自我口腔卫生评价不佳的老年居民更容易患上老年龋这种慢性疾病。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是准确和有意义的老年龋预测工具,可用于老年龋病的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计划,为老年龋病的预测及防控提供科学的支撑依据。

韦悦[2](2021)在《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以自评健康为中介》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老龄人口急剧增长伴随的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增多,导致疾病负担日益沉重,也给医疗资源配置带来巨大挑战。而随着我国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健康风险模式逐渐转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阻力。中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退出的失落感以及身体健康质量下降,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因此,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入了解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抑郁状况及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门诊、住院两个维度探究抑郁对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并以自评健康为中介尝试解释影响机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CHARLS2015数据运用stata15.0软件进行分析。实证部分首先通过Logit回归研究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再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样本自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根据逐步法、Sobel公式,结合R软件验证自评健康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数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抑郁使得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概率显着提高。其中,门诊服务利用概率提高8.4个百分点,住院服务利用概率提高4.8个百分点。抑郁的慢性病人群可能会主观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差或极差,放大自身健康问题,当身体感知到轻微不适、虚弱、疼痛时倾向于立刻寻求就医。(2)自评健康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分别为46.02%和63.92%。中介作用的存在证实了上一结论对于抑郁影响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原因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抑郁情绪对自评健康的影响。(3)分样本检验发现抑郁对女性中老年慢性病人群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更大,对男性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更大;抑郁对无医保的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影响更大。文章最后略陈拙见,提出改善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张璐[3](2020)在《健康传播要素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长,促使社会各界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高校老年知识分子作为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退休后在身体健康、心理需求、行为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在政策还是资金等领域都加大了对全民健康的支持,但只有深入了解各个群体和群体内部的差异,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划。因此调查研究并分析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拉斯韦尔“5W模式”、“知信行理论”为基础,以呼和浩特地区高校老年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实际资料,探寻健康传播要素与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有效优化健康传播环境并改善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的具体策略。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价值、意义、方法和创新点,从健康传播、老年群体健康传播、老年健康素养、老年知识分子健康传播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与“知信行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界定了本文健康传播与健康传播要素的涵义和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定义及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包括问卷、访谈提纲设计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内容后得出结论:健康知识传播者素养、传播内容定制化程度、传播媒介效能和高校老年知识分子自身素养对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传播效果经过一定的累积会转化为健康行为。第四部分探讨了针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真假同行难辨,健康知识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千篇一律,忽视心理健康传播内容;健康谣言四起,社区服务存在局限;健康素养两极分化,自我实现需求未得到满足;健康知识运用低效,行为转化能力不理想。然后再从这五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善策略:培养高校社区健康知识意见领袖,提升媒体编辑“把关人”素养;加强老年知识分子健康知识传播内容定制化程度,注重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健康知识传播资源,完善高校社区服务,利用高校单位资源,形成健康传播互动意识,出台相关法规制度,优化健康知识传播环境;提升整体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传播素养,鼓励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多与同辈沟通,成为健康知识传播者;推进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效果转化,将健康行为能力纳入高校老年工作评价体系。

张雪艳[4](2020)在《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与生命质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现状、各自影响因素,探索中医药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西省15个县(市、区)的1480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调查或集中作答的方式收集调查居民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中医药健康素养情况、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用百分比和频率描述分类变量,x±s描述连续性变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健康素养及其三个维度、EQ-5D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Tobit回归分析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和Tobit回归研究中医药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1.江西省居民整体中医药健康素养具备率为7.57%,其中知识型中医药健康素养、信念型中医药健康素养、行为型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14.05%、23.04%、17.91%。江西省居民平均健康效用值为0.9140±0.137,自测健康状况平均得分85.44±20.10分,生命质量五维度方面,自我照顾维度最好,疼痛/不适维度最差。2.中医药健康素养方面:女性、本大专及以上学历为具备整体中医药健康素养的有利因素,家庭人口数变多、家庭氛围差、居住环境差为不利因素(P<0.05);非农业户口、中专/高中/职高学历、本大专及以上学历为具备知识型中医药健康素养的有利因素,家庭人口数变多、≥60周岁为不利因素(P<0.05);≥60周岁、有商业保险为具备信念型中医药健康素养的有利因素,居住环境变差为不利因素(P<0.05);女性、参加商业保险为行为型健康素养的有利因素,家庭人口数变多、居住环境变差为不利因素(P<0.05)。3.生命质量方面:无慢病、个人月收入高者健康效用值高,45周岁及以上、无业、家庭氛围差、居住环境差的人群健康效用值低(P<0.05)。4.中医药健康素养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面:知识型中医药健康素养、信念型中医药健康素养、行为型健康素养均为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0.124、0.094。结论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中医药健康素养呈正相关关系。2.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较低,生命质量有待提高。3.中医药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整体维度与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也不相同。4.老年人、低学历者、家庭氛围改善、居住环境改善是中医药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提升方面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素养提升还需要重点关注农业人口、男性、家庭人口数多者,在生命质量提升方面,还需要重点关注慢性病患者、低收入者、无业人员。5.建议推进中医药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加大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其生命质量;倡导和谐家庭氛围,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

王劼琼[5](2020)在《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地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引发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口腔疾病作为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威胁国内外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口腔疾病具有进展缓慢的特点,早期预防比患病后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评估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找出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因素,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目的:汉化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筛查工具,运用该工具调查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遵循Brislin双人翻译与回译模式对口腔健康评估量表(The Or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OHAT)进行翻译,通过专家咨询和预实验对量表进行修改及调试,形成中文版OHAT,随后选取20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评估,验证汉化版OHAT信效度。2.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十堰市某社区老年人213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口腔健康知信行问卷收集参与者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口腔健康与一般资料、睡眠质量、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1.汉化版OHAT共8个条目,各条目临界比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0.875,各条目的CVI为0.8~1.0;量表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5.218%,且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度均>0.4;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数均达到理想值,模型拟合良好;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0,重测信度为0.876,评定者间信度为0.878。2.213名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得分为(5.77±2.57)分,睡眠质量得分中位数为3分,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得分分别为(9.85±3.08)分、(8.04±2.60)分、(31.36±7.5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逐步法):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睡眠质量、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口腔健康(OHAT)总变异的75.6%,其中口腔健康行为变量(β=-0.456)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强度最大。结论:1.汉化版OHAT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筛查工具。2.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睡眠质量、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是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其中口腔健康行为是最强影响因素。社区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尤其需针对其口腔健康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

王杰[6](2020)在《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整合模式为理论框架,旨在掌握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影响该人群求医意向的相关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为制定促进该人群求医意向的综合干预策略,提高其就医率及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HBM和TPB的整合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社区40岁及以上的女性居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绝经症状评定量表、求医态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求医意向量表。将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1软件以建立数据库,之后导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中位数、四分位数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绝经相关症状、求医意向及整合模式的七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与社会人口学变量和绝经相关症状进行比较分析;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与整合模式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基于整合模式应用路径分析探究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心理社会因素。结果:1.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50.3%,最常见的三种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3.3%)、骨关节疾病(12.3%)和内分泌疾病(12.1%)。2.调查对象的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8.81±3.27)岁。绝经相关症状发生率为89.7%,大多伴随轻至中度症状(68.4%)。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症状依次是身心疲惫(83.3%)、睡眠障碍问题(70.3%)和潮热出汗(68.5%)。最严重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身心疲惫(均值:1.47)、睡眠障碍问题(均值:1.22)、关节和肌肉不适(均值:1.17)。3.纳入调查对象求医意向总分为11(8,14),不到40%的参与者表达了寻求医疗服务的意愿。另外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对该时期症状或疾病的感知易感性(6.46±2.06)、感知严重性(3.46±0.99)和求医益处(7.58±1.88)认知水平较高,同时求医障碍水平(13.29±3.99)也较高;求医态度(7.36±1.74)较为积极,家庭支持水平(21.64±4.50)较高,自我效能得分(26.29±5.68)处于中等以上水平。4.非参数检验显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在经济状况、既往慢性病史、现患慢性病、吸烟、体育锻炼、更年期相关知识需求和医疗人员指导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吸烟(β=-0.082,P=0.047)、体育锻炼(β=0.221,P<0.001)、医疗人员指导需求(β=-0.209,P=0.048)和绝经相关症状(β=0.296,P<0.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求医意向具有一定解释能力。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感知易感性(ρ=0.293,P<0.01)、感知严重性(ρ=0.489,P<0.01)、求医益处(ρ=0.443,P<0.01)、求医态度(ρ=0.529,P<0.01)、家庭支持(ρ=0.194,P<0.01)、自我效能(ρ=0.132,P<0.01)与求医意向呈正相关,求医障碍(ρ=-0.059,P=0.046)与求医意向呈负相关。6.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易感性(β=0.132,P=0.007)和求医态度(β=0.347,P<0.001)可直接正向预测求医意向;感知易感性(间接效应:0.044)、感知严重性(间接效应:0.288)和求医益处(间接效应:0.175)通过改善求医态度对求医意向间接产生促进作用。同时,求医益处作为中介变量可调节感知易感性(间接效应:0.181)和感知严重性(间接效应:0.218)对求医态度的预测能力。整合模型可解释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28%的变异。结论:1.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健康状况不佳,绝经相关症状发生较为普遍,因此健康保健人员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在该时期的身心健康状况。2.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普遍较低,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及时制定并采取干预策略提高该人群的求医意向水平,改善就医现状。3.生活方式、医疗人员指导需求及绝经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主要社会及生物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可据此制定提高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综合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就医诊治现状。4.整合模式对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心理社会因素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感知易感性和求医态度可直接对主动求医意向产生预测作用,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和求医益处通过求医态度对求医意向间接产生促进作用,提示医务人员以及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应关注上述预测因素,以加强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促进其在该特殊生命时期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郑盼盼[7](2020)在《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布特征,调查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为改善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荆州市沙市区5个乡镇中参与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年龄≥40岁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脑卒中风险筛查流程及办法参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本次筛查出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300例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采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1.筛查结果①一般情况本研究共1060人参与该筛查项目,男性515例(48.58%),女性545例(51.42%)。年龄范围在40~95岁,平均年龄为(59.48±10.23)岁,40~49 岁者 197 例(18.58%),50~59 岁者 320 例(30.19%),60~69岁者324例(30.57),≥70岁者219例(20.66%)。②脑卒中危险人群分布情况参与本次筛查的1060例研究对象中,检出脑卒中低危人群539例(50.85%),中危人群210例(19.81%),高危人群311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61例,高危人群检出率29.34%。不同年龄段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分别为40~49岁者24例(12.18%)、50~59 岁者 80 例(25.00%)、60~69 岁者 109 例(33.64%)、≥70岁者98例(44.75%),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增加。③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在311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存在3项危险因素者115例(37.0%),存在4项危险因素者50例(16.1%),存在5项危险因素者13例(4.2%),≥6项危险因素者3例(1.0%)。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暴露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脂异常(68.49%)、高血压(66.24%)、缺乏体育锻炼(41.80%)、糖尿病(35.37%)、吸烟(21.22%)、明显超重或肥胖(15.76%)、脑卒中家族史(7.72%)、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5.79%)。在脑卒中各项危险因素中,吸烟、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在不同年龄段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结果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00例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7%。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信念总得分为(114.61±10.33)分,各条目均分为(3.27±0.30)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感知到的益处(3.79±0.42)分、健康动力(3.65±0.51)分、感知到的严重性(3.48±0.62)分、自我效能(3.16±0.50)分、感知到的易感性(2.79±0.82)分、感知到的障碍(2.50±0.35)分。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为(118.88±18.73)分,各条目均分为(3.13±0.49)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健康自我管理环境(3.25±0.50)分、健康自我管理认知(3.10±0.54)分、健康自我管理行为(3.07±0.61)分。3.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在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经济来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r=0.340,P<0.01),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与健康信念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377~0.562,其中健康动力、自我效能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范围分别为 0.458~0.562、0.323~0.445。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职业、健康动力和感知到的障碍是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1.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差异。2.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相关性。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职业、健康动力和感知到的障碍是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杨露露,马晓涵,温克寒,魏东华,李开春,王德斌,柴静[8](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肿瘤预防素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中老年居民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肿瘤预防素养与其就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在安徽省合肥市抽取2 387名≥40岁居民进行面访调查,用简单求和法计算肿瘤预防素养总指数及5个子维度的分指数,比较不同就医行为间的居民得分差异。结果合肥市中老年人肿瘤预防素养总分为(0. 81±0. 12)分,易感性、严重性、有效性、收益性和障碍性认知分别得(0. 68±0. 23)、(0. 85±0. 16)、(0. 76±0. 15)、(0. 86±0. 19)和(0. 92±0. 14)分。不同特征调查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医疗保险的中老年居民的预防素养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上消化道就医次数与易感性认知呈线性相关关系,肠道就医次数与预防素养无显着线性相关,胸肺就医次数与有效性认知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合肥市中老年人群肿瘤预防素养中易感性认知得分最低,障碍性认知得分最高。通过提高易感性和有效性认知帮助中老年人群建立良好的就医习惯,从而更好地预防癌症。

何民富[9](2019)在《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慢性病是当前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挑战。慢性病伴随的精神冲击、躯体症状、生命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受限,以及医疗费用支出,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的风险升高。另一方面,抑郁导致的负性认知及行为改变反过来可能会对患者生命质量、疾病预后、就医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疾病负担。由于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对任何影响其疾病负担的因素进行研究,都具备显着的公共卫生价值。【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慢性病人群中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防抑郁发生,改善预后和生命质量为目的提出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的综合性对策建议,为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2011年基线调查和2013年随访调查。选择2011年基线问卷调查中,所有自我报告患有问卷所列慢性病中至少一种,且抑郁、年龄和性别信息非缺失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基线调查信息,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析慢性病人群中抑郁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然后利用基线调查收集的抑郁状态和影响因素,以及随访调查收集的结局信息,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分析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预后以及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抑郁影响因素包括社区环境因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健康行为及状态。生命质量包括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预后包括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中风复发)和患者死亡。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指住院和门诊就诊情况以及相应费用。使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的方法对相关变量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据进行预处理。描述性分析中,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置信区间),数值变量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或分位数表示。两组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频数分布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及抑郁对生命质量、预后、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因变量是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时分别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存资料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学检验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结果】整体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检出率为40.3%(95%CI,38.7-41.9%);同时患2种、≥3种慢性病的患者抑郁风险分别是患1种慢性病者的1.24倍(PR1.24,95%CI 1.17-1.31)和1.55倍(PR 1.55,95%CI 1.47-1.64)。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部和西部社区抑郁风险高于东部社区;女性高于男性;教育水平高中或中专者低于初中及以下者;家庭人均年收入位于第4四分位区间者低于第1四分位区间者;从事农业工作、退休、失业/从未工作者均高于从事非农业工作者;未婚/离婚/分居和丧偶者均高于已婚或同居者;过去一个月参加社会活动者低于未参加者;超重和肥胖者均低于正常体重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和身体疼痛均增加抑郁风险。其它比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2.1%和21.1%,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9%(RR 1.29,95%CI 1.12-1.49);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4.6%和39.3%,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26%(RR 1.26,95%CI 1.14-1.40);无抑郁者随访时睡眠时间未减少,有抑郁者减少0.4小时,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减少0.3小时(95%CI 0.2,0.5)。心理状态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认知功能电话调查量表评分分别下降0.2和0.6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6分(95%CI 0.4,0.7);字词回忆评分分别上升0.1分和下降0.2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3分(95%CI 0.2,0.4);绘图测试失败率分别为24.1%和32.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32%(RR 1.32,95%CI 1.15-1.50);认知功能总体评分分别下降0.3分和0.9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分(95%CI 0.5,0.9)。社会功能状态方面:基线调查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慢性病患者中,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调查时未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7.2%和34.9%,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不参加社会活动的风险高10%(RR 1.10,95%CI 1.00-1.20,P=0.045)。主观判断和满意度方面:基线无抑郁者随访时健康状况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的比例分别为5.0%、11.0%、56.8%、22.7%和4.5%,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3.2%、8.0%、50.2%、30.5%和8.0%,有抑郁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风险升高18%(O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者随访时生活满意度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5%、20.9%、65.1%、8.7%和1.8%,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2.9%、16.9%、61.2%、14.1%和4.9%,有抑郁者生活满意度较差的风险升高41%(OR 1.41,95%CI 1.25-1.58)。总体健康状况变化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总体健康状况变差的比例分别为43.3%和57.9%,有抑郁者健康变差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RR 1.14,95%CI 1.09-1.19)。身体机能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随访时呼气峰值流速分别上升11.7升/分和下降4.3升/分,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11.9升/分(95%CI5.9,17.9);无抑郁者握力上升0.1千克,有抑郁者握力下降0.8千克,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下降0.7千克(95%CI 0.2,1.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平衡能力测试失败率分别为18.1%和24.6%,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风险高18%(RR 1.18,95%CI 1.06-1.32);无抑郁和有抑郁者步行速度分别提升4.5米/分和2.7米/分,有抑郁者提升量比无抑郁者少1.7米/分(95%CI-3.1,-0.4);无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减少0.6秒,有抑郁者站起测试用时增加0.1秒,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多增加0.6秒(95%CI 0.3,0.9)。病情控制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随访时自我报告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16.2%和24.8%,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29%(RR 1.29,95%CI 1.12-1.48);无抑郁和有抑郁的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未得到控制的比例分别为23.6%和33.7%,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40%(RR 1.40,95%CI1.12-1.75);无抑郁和有抑郁的心脏病患者发作的比例分别为31.2%和41.3%,有抑郁者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9%(RR 1.19,95%CI 1.02-1.39);无抑郁和有抑郁的中风患者复发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患者死亡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的慢性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38.7/10万人年和1456.6/10万人年,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住院治疗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年内住院率分别为15.2%和19.9%,有抑郁者住院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2%(RR 1.12,95%CI 1.00-1.24,P=0.041);无抑郁者一年内住院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0.7%、2.7%和1.7%,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3.3%、3.8%和2.7%,有抑郁者住院次数增加的风险比无抑郁者高14%(OR 1.14,95%CI 1.01-1.29);有抑郁与无抑郁者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门诊就诊方面:无抑郁和有抑郁者随访前一月内门诊就诊率分别为23.9%和31.5%,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风险高10%(RR 1.10,95%CI 1.01-1.20);无抑郁者一月内门诊就诊1次、2次和≥3次的比例分别为12.6%、4.9%和6.3%,有抑郁者相应比例分别为14.8%、6.9%和9.7%,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门诊就诊次数增加的风险高13%(OR 1.13,95%CI 1.02-1.26);有抑郁与无抑郁者门诊总费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结论】(1)慢性病患者中抑郁比较普遍;慢性病共患病数量与抑郁风险呈正相关关系。(2)抑郁风险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风险可能受社区环境(地理位置)、人口学特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职业状态、家庭人均年收入)、社会支持(婚姻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健康行为及状态(体重、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身体疼痛)的影响。(3)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有负性影响: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生理状态(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睡眠)、心理状态(认知)、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活动参与度),以及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均有负面影响。(4)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抑郁可能对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变化、身体机能改变(呼吸功能、握力、平衡能力、步行速度、站起能力)、病情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心脏病发作)均有不良影响。(5)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但对医疗费用影响不明显:抑郁可能增加慢性病患者住院和门诊服务利用,但对相应的住院和门诊费用无显着影响。

武晓强[10](2019)在《健康诉求类广告在中老年消费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人口老龄化驱动了银发经济的发展,中老年群体成为广告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立足于“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中老年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其对健康信息及相关产品服务的需求呈现逐渐递增趋势,更成为了健康诉求类广告的重要诉求对象。但是,中老年群体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对健康诉求类广告的注意和接受。相反,部分中老年人深受伪健康传播广告的毒害,如购买“无所不能”的健康产品,甚至将黑心企业的广告宣传奉为圭臬。鉴于伪健康传播套路重重却屡屡得逞,常规健康诉求类广告引入健康信息却传播效果平平,本文旨在找出健康诉求类广告营销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平衡点,通过广告的健康传播功能让更多的中老年人辨识伪健康信息,拒绝伪健康传播广告,同时提供广告传播效果优化策略,促进健康诉求类广告的商品销售。基于健康传播“知-信-行”模式的理论框架,借助伪健康传播研究、广告受众心理及行为研究、中老年消费者相关传播研究等理论,运用问卷调查和受众访谈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南林州地区中老年消费者接受健康诉求类广告的动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健康诉求类广告文本分析,找出了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中老年消费者消极接受、广告内容渠道非适配性等传播困境,并从广告信息获取、广告信服建立和购买行为达成三个阶段,逐一分析了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心理、行为特性和关注焦点。结合伪健康传播广告传播表现的内在规律和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传播困境,为使广告传播更好地适配中老年消费群体,研究落脚于提升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和消费者教育,旨在达到广告效果在销售促进与消费者素养提升两者之间的平衡。即,在广告内容方面,生产优质内容来减少广告回避、贴近受众需求来引发广告注意、选择权威信源来加强广告信服;在传播渠道方面,实现精准投放来促进广告认知、完善变现路径来驱动购买行为、德法共治来维护广告平台秩序;在消费者教育方面,激发互动分享来深化广告情感、巧借社区互助来协助媒介素养提升、坚持健康传播来协助健康素养提升。

二、中老年人群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人群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老年龋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方法学比较的泛化能力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老年龋病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对象与检测指标
        2.2.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2.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2.3 检测指标
        2.3 诊断标准与测量方法
        2.4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主要研究因素与赋值方法
        2.6.1 建立数据库
        2.6.2 老年龋的流行特征分析研究
        2.6.3 老年龋病影响因素分析
    3 结果
        3.1 老年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1.1 老年人群患龋总体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3.1.2 老年人群口腔健康问卷知、信、行概况
        3.2 老年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3.2.1 单因素χ~2检验结果
        3.2.2 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结果
        3.2.3 多重共线性诊断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老年龋病预测模型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老年龋的诊断标准
        2.3 神经网络的建立
        2.4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主要研究因素与赋值方法
        2.6.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2.6.2 GRNN及BPNN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2.6.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评估,及与传统预测模型效果比较
    3 结果
        3.1 非条件Logistic Regression预测模型研究
        3.1.1 单因素χ~2检验结果
        3.1.2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3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结果
        3.2 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研究
        3.2.1 建立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3.2.2 利用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
        3.2.3 非条件Logistic和 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3.3 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研究
        3.3.1 建立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3.3.2 利用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进行预测
        3.3.3 非条件Logistic和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4 讨论
        4.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各函数、参数的设置
        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龋病预测能力的比较
        4.3 人工神经网络的缺陷与不足
    5 结论
第三部分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老年龋病预测的泛化能力验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对象检测指标
        2.3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4 主要研究方法
        2.4.1 三省份地区老年龋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差异分析
        2.4.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验证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辽、吉、黑地区老年龋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3.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老年龋病预测的泛化能力验证(吉林省地区)
        3.2.1 吉林省老年龋预测结果
        3.2.2 吉林省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老年龋病预测的泛化能力验证(辽宁省地区)
        3.3.1 辽宁省老年龋预测结果
        3.3.2 辽宁省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3.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老年龋病预测的泛化能力验证(黑龙江省地区)
        3.4.1 黑龙江省老年龋预测结果
        3.4.2 黑龙江省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神经网络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前言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起源及发展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2 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2.1 有师学习
        2.2 无师学习
        3 人工神经网络优越性和特点
        4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4.1 按拓扑结构分类
        4.1.1 前馈网络
        4.1.2 反馈网络
        4.2 按网络模型分类
        4.2.1 感知器模型
        4.2.2 反向传播模型
        4.2.3 径向基函数RBF模型
        4.2.4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GRNN)模型
        4.2.5 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模型
    三、人工神经网络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 人工神经网络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策略
        1.1 信息处理
        1.2 模式识别
        1.3 医疗专家系统
        2 人工神经网络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方向
        2.1 疾病诊断
        2.2 临床决策分析
        2.3 预后预测分析
        3 人工神经网络在临床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3.1 心血管疾病
        3.2 肿瘤
        3.3 神经系统疾病
        3.4 内分泌疾病
        3.5 口腔疾病
    四、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以自评健康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抑郁的相关研究
        1.2.2 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1.2.3 自评健康的相关研究
        1.2.4 抑郁影响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1.2.5 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
        1.3.2 抑郁
        1.3.3 医疗服务利用
        1.3.4 自评健康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2.1.1 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1.2 认知行为理论
        2.1.3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2.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研究框架
        2.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设计与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基本情况
    3.1 研究设计
        3.1.1 数据来源
        3.1.2 变量选取
        3.1.3 模型设定
    3.2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2.1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基本特征
        3.2.2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2.3 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抑郁、自评健康情况
        3.2.4 人群抑郁、自评健康、医疗服务利用、基本特征的相关性
    3.3 小结
第4章 抑郁影响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实证分析
    4.1 多重共线性分析
    4.2 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4.2.1 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
        4.2.2 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
    4.3 自评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4.3.1 自评健康作为抑郁影响门诊服务利用的中介机制检验
        4.3.2 自评健康作为抑郁影响住院服务利用的中介机制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估计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家庭层面:亲属陪伴,日常关怀
        5.2.2 社区层面:专业服务,平台支撑
        5.2.3 政府层面:政策支持,统筹全局
参考文献
致谢

(3)健康传播要素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相关理论基础
        1.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2.知信行理论
    (二)概念界定
        1.健康传播与健康传播要素
        2.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群体
二、健康传播要素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调查问卷设计
        2.深度访谈设计
    (二)数据统计
        1.数据来源
        2.样本基本情况
    (三)结果分析
        1.传播者知识储备与传播技能影响传播效果
        2.内容定制化程度影响传播效果
        3.传播媒介效能影响传播效果
        4.受传者素养与传播参与度影响传播效果
        5.传播效果是健康行为发生转变的关键
        (1)健康观念与健康行为
        (2)健康行为自评量表
三、针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真假同行难辨,健康知识质量参差不齐
        2.内容千篇一律,忽视心理健康传播内容
        3.健康谣言四起,社区服务存在局限
        4.健康素养两极分化,自我需求未得到满足
        5.健康知识运用低效,行为转化能力不理想
    (二)健康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把关”缺失,传播者素养有待提高
        2.盲目追求效率,未深入了解群体需求
        3.平台监管失当,传播媒介未能物尽其用
        4.个体存在差异,未能有效利用身边资源
        5.忽视效果反馈,高校老年健康行为促进工作存在缺陷
四、改善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队伍,提升“把关”素养
        1.培养高校社区健康知识意见领袖
        2.提升媒体编辑“把关人”素养
    (二)加强老年知识分子健康内容定制化程度
        1.针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需求进行传播
        2.注重高校老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整合媒介资源,制定法规,优化环境
        1.整合健康知识传播资源,完善高校社区服务
        2.利用高校单位资源,形成健康传播互动意识
        3.出台相关法规制度,优化健康知识传播环境
    (四)发挥优势,互帮互助,整体提升
        1.提升整体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传播素养
        2.鼓励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多与同辈沟通,成为健康知识传播者
    (五)注重反馈,提高“知-信-行”转化率
        1.推进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效果转化
        2.将健康行为能力纳入高校老年工作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4)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与生命质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理统计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健康素养的研究
        1.5.2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
        1.5.3 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健康素养
        2.1.2 中医药健康素养
        2.1.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知信行理论
        2.2.2 行为阶段改变理论
        2.2.3 Baker健康素养模型
3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3.1 调查对象与数据来源
    3.2 抽样方法
        3.2.1 调查点抽样
        3.2.2 居民抽样
        3.2.3 调查方式
    3.3 质量控制
    3.4 指标选择
        3.4.1 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
        3.4.2 中医药健康素养
        3.4.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3.5 指标解释
    3.6 问卷信效度
    3.7 模型选择
        3.7.1 数据处理
        3.7.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3.7.3 Tobit回归模型
        3.7.4 变量赋值表
4 研究结果
    4.1 调查对象人口学和家庭环境特征
        4.1.1 人口学特征
        4.1.2 家庭环境特征
    4.2 调查对象中医药健康素养情况
        4.2.1 中医药健康素养问卷得分情况
        4.2.2 中医药健康素养具备情况
        4.2.3 中医药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4.2.4 中医药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4.3 调查对象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情况
        4.3.1 调查对象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总体情况
        4.3.2 EQ-5D五维度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整体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中医药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5 分析与讨论
    5.1 一般人口学和家庭特征
    5.2 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5.2.1 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现状
        5.2.2 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江西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5.3.1 江西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
        5.3.2 江西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中医药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6 对策建议
    6.1 推进中医药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
        6.1.1 加大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力度
        6.1.2 关注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素养
    6.2 加大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其生命质量
        6.2.1 实施社区慢性病患者三级预防和药物治疗管理
        6.2.2 推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
    6.3 倡导和谐家庭氛围,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
7 小结
    7.1 研究创新和特色
    7.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1.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
    2.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
    3.老年人口腔健康评估工具
二、第一部分 口腔健康评估量表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步骤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条目分析
        2.2 效度分析
        2.3 信度分析
    3.讨论
        3.1 量表的条目分析
        3.2 量表的效度评价
        3.3 量表的信度评价
三、第二部分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2.2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得分情况
        2.3 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得分情况
        2.4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信行得分情况
        2.5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6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讨论
        3.1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3.2 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影响因素
四、结论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的局限性
五、参考文献
六、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七、附录
八、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九、致谢

(6)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围绝经期
        1.2.2 绝经后
        1.2.3 激素替代疗法
        1.2.4 补充替代疗法
        1.2.5 2011 年生殖衰老分期
    1.3 研究现状
        1.3.1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相关症状和疾病的发生情况
        1.3.2 对围绝经期的认知状况与保健需求
        1.3.3 国内外关于HRT的认知及使用情况
        1.3.4 HRT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1.3.5 HBM和 TPB在行为意向中的研究现状
        1.3.6 研究假设的提出
        1.3.7 研究目的
        1.3.8 研究内容
        1.3.9 研究意义
        1.3.10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及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绝经症状评定量表
        2.3.3 求医态度量表
        2.3.4 领悟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分量表
        2.3.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2.3.6 求医意向量表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调查前阶段
        2.5.2 调查阶段
        2.5.3 数据录入阶段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一般资料描述及分析
        3.1.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资料
        3.1.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症状特征资料
    3.2 样本人群求医意向及相关因素的资料描述及分析
        3.2.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求医意向情况
        3.2.2 整合模式各维度情况
    3.3 社会及生物因素对求医意向的差异分析
    3.4 整合模式各预测因素与求医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3.5 心理社会因素对求医意向影响的路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基本情况分析
        4.1.1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4.1.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健康状况分析
        4.1.3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的绝经相关症状分析
        4.1.4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现状分析
    4.2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的影响因素
        4.2.1 样本人群的社会及生物因素
        4.2.2 求医态度(TPB预测因素)
        4.2.3 感知易感性与感知严重性(HBM预测因素)
        4.2.4 求医益处(HBM预测因素)
        4.2.5 求医障碍(HBM预测因素)
        4.2.6 家庭支持与自我效能(TPB预测因素)
        4.2.7 小结
    4.3 建议与启示
    4.4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4.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调查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资料搜集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统计学方法
    3.7 伦理问题
    3.8 研究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水平有待提高
    4.2 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4.3 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4 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5章 局限之处及研究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肿瘤预防素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表1)
    2.2 合肥市中老年人群肿瘤预防素养得分情况(表2)
    2.3 合肥市中老年居民不同症状就医次数与人口学特征和肿瘤预防素养之间的关系(表3)
3 讨论

(9)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现状
    1.1.2 抑郁的评估、疾病负担及影响因素
    1.1.3 抑郁在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
    1.1.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
    1.1.6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现状
1.2 已有研究的不足
    1.2.1 慢性病患者抑郁检出率
    1.2.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
    1.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1.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1.3 理论基础
    1.3.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3.2 应激-抑郁理论
    1.3.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1.3.4 生命质量理论
    1.3.5 认知行为理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数据来源
    2.1.2 样本选择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总体设计
    2.2.2 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2.2.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2.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2.2.5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2.3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2.3.1 慢性病
    2.3.2 抑郁
    2.3.3 结局变量
    2.3.4 协变量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1 总体思路
    2.5.2 缺失值的多重填补
    2.5.3 关联强度指标
    2.5.4 协变量筛选
    2.5.5 一般统计方法
    2.5.6 多水平模型
    2.5.7 统计分析程序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抑郁的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3.1.2 慢性病患病情况
    3.1.3 社区水平特征
    3.1.4 个体水平特征
3.2 抑郁检出情况
    3.2.1 抑郁总体检出情况
    3.2.2 不同共患病数量群体中抑郁的检出情况
3.3 抑郁的影响因素
    3.3.1 社区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个体水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3 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1 抑郁对BADL的影响
    4.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1.2 协变量对BADL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1.3 抑郁对BADL的影响
4.2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4.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2.2 协变量对身体疼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2.3 抑郁对身体疼痛的影响
4.3 抑郁对睡眠的影响
    4.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3.2 协变量对睡眠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3.3 抑郁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4.4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TICS评分
    4.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4.2 协变量对TICS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4.3 抑郁对TICS评分下降的影响
4.5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字词回忆评分
    4.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5.2 协变量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5.3 抑郁对字词回忆评分下降的影响
4.6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绘图测试
    4.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6.2 协变量对绘图测试结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6.3 抑郁对绘图测试结果的影响
4.7 抑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总体评分
    4.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7.2 协变量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7.3 抑郁对认知功能总体评分下降的影响
4.8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4.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8.2 协变量对社会活动参与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8.3 抑郁对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
4.9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4.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9.2 协变量对自评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9.3 抑郁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4.10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4.10.2 协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4.10.3 抑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5.1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5.1.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1.2 协变量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3 抑郁对总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影响
5.2 抑郁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5.2.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2.2 协变量对呼气峰值流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2.3 抑郁对呼气峰值流速的影响
5.3 抑郁对握力的影响
    5.3.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3.2 协变量对握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3.3 抑郁对握力下降的影响
5.4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4.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4.2 协变量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4.3 抑郁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5.5 抑郁对步行速度的影响
    5.5.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5.2 协变量对步行速度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5.3 抑郁对步行速度测试成绩提升的影响
5.6 抑郁对站起能力的影响
    5.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6.2 协变量对站起用时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6.3 抑郁对站起用时的影响
5.7 抑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5.7.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7.2 协变量对血压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7.3 抑郁对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5.8 抑郁对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5.8.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8.2 协变量对血糖控制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8.3 抑郁对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5.9 抑郁对心脏病患者发作情况的影响
    5.9.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9.2 协变量对心脏病发作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9.3 抑郁对心脏病发作情况的影响
5.10 抑郁对中风患者复发情况的影响
    5.10.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5.10.2 协变量对中风复发情况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0.3 抑郁对中风复发情况的影响
5.11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5.11.1 总体死亡情况
    5.11.2 协变量对慢性病患者死亡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5.11.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6.1 研究对象选择情况
6.2 抑郁对住院的影响
    6.2.1 协变量对住院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6.2.2 抑郁对住院率的影响
    6.2.3 抑郁对住院次数的影响
    6.2.4 抑郁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6.3 抑郁对门诊就诊的影响
    6.3.1 协变量对门诊就诊率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6.3.2 抑郁对门诊就诊率的影响
    6.3.3 抑郁对门诊就诊次数的影响
    6.3.4 抑郁对门诊总费用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抑郁在慢性病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
    7.1.1 流行情况
    7.1.2 影响因素
7.2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7.2.1 生理状态
    7.2.2 心理状态
    7.2.3 社会功能状态
    7.2.4 主观判断和满意度
7.3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7.3.1 总体健康状况
    7.3.2 身体机能
    7.3.3 病情控制
    7.3.4 患者死亡
7.4 抑郁对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7.4.1 住院
    7.4.2 门诊就诊
    7.4.3 医疗费用 第8章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8.1 健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机制
    8.1.1 完善政策和行动计划
    8.1.2 丰富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
    8.1.3 加强多部门合作
8.2 强化社区在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中的职能
    8.2.1 建立社区支持环境
    8.2.2 打造多部门合作平台
    8.2.3 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
8.3 建设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8.3.1 以家庭作为健康干预单元
    8.3.2 加强慢性病患者家庭支持
    8.3.3 家庭成员参与健康管理
8.4 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项目实施
    8.4.1 建立慢性病患者抑郁防控团队
    8.4.2 创建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档案
    8.4.3 心理健康及危险因素现状分析
    8.4.4 制定慢性病人群抑郁的防控方案
    8.4.5 慢性病人群抑郁防控的措施
    8.4.6 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第9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社区调查表
附录二 :个人调查表
附录三 :体检调查表
附录四 :血样采集、运输与储存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健康诉求类广告在中老年消费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1.4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价值与异化
    2.1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价值
        2.1.1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营销价值
        2.1.2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传播价值
    2.2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异化
        2.2.1 伪健康传播广告的产生原因
        2.2.2 伪健康传播广告的常见表现
第3章 基于调查的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困境
    3.1 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的相关说明
        3.1.1 林州地区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的代表性
        3.1.2 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的理论思路
        3.1.3 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的样本描述
    3.2 消费者对健康诉求类广告的消极接受
        3.2.1 中老年消费者广告评价不高
        3.2.2 中老年消费者双重素养不足
    3.3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传播内容失当
        3.3.1 广告信息的针对性不强
        3.3.2 广告服务意识及水平不高
    3.4 健康诉求类广告的传播渠道脱节
        3.4.1 广告渠道连通作用较差
        3.4.2 现有变现路径实效不佳
        3.4.3 平台管理中的德法缺位
第4章 中老年消费群体广告接受心理及行为分析
    4.1 广告信息获取阶段中老年消费群体心理及行为分析
        4.1.1 中老年群体广告信息获取机制
        4.1.2 信息获取阶段中老年群体关注焦点
    4.2 广告信服建立阶段中老年消费群体心理及行为分析
        4.2.1 中老年群体广告信服建立机制
        4.2.2 信服建立阶段中老年群体关注焦点
    4.3 购买行为达成阶段中老年消费群体心理及行为分析
        4.3.1 中老年群体购买行为达成机制
        4.3.2 行为达成阶段中老年群体关注焦点
第5章 提升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效果的策略
    5.1 提升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效果的内容策略
        5.1.1 生产优质内容来减少广告回避
        5.1.2 贴近受众需求来引发广告注意
        5.1.3 选择权威信源来加强广告信服
    5.2 提升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效果的渠道策略
        5.2.1 实现精准投放来促进广告认知
        5.2.2 完善变现路径来驱动购买行为
        5.2.3 德法共治来维护广告平台秩序
    5.3 提升健康诉求类广告传播效果的消费者策略
        5.3.1 激发交互分享来深化广告情感
        5.3.2 巧借社区互助来协助媒介素养提升
        5.3.3 坚持健康传播来协助健康素养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河南林州地区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问卷
附录C: 河南林州地区中老年消费群体调查数据
附录D: 中老年消费群体访谈记录
附录E:“健康”公众号文章榜单
致谢

四、中老年人群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老年龋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方法学比较的泛化能力验证研究[D]. 刘璐.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抑郁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以自评健康为中介[D]. 韦悦.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健康传播要素对高校老年知识分子健康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实证调查[D]. 张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江西省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与生命质量相关性研究[D]. 张雪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劼琼. 湖北医药学院, 2020(05)
  • [6]基于整合模式的围绝经期与绝经后女性求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7]荆州市沙市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郑盼盼. 长江大学, 2020(04)
  • [8]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肿瘤预防素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研究[J]. 杨露露,马晓涵,温克寒,魏东华,李开春,王德斌,柴静.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20(03)
  • [9]抑郁在中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D]. 何民富. 吉林大学, 2019(10)
  • [10]健康诉求类广告在中老年消费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 武晓强.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老年人肿瘤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