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杜梨生长状况调查分析

黄土高原杜梨生长状况调查分析

一、黄土高原杜梨生长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庆,王星斗,樊艳,刘强,王升级[1](2021)在《盐胁迫对杜梨吸收根生长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杜梨作为我们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资源,本文旨在研究其生长发育常受到盐胁迫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年生杜梨(Pyrus betulifolia)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盐胁迫(0%、0.15%、0.45%NaCl)条件对其吸收根、碳同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盐胁迫会显着抑制吸收根(直径<0.5 mm)的根长、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及根尖数量以抑制杜梨整体根系的生长发育,但盐胁迫对根系平均直径及其它细根(0.5 mm<直径<2.0 mm)的根长密度影响并不显着。此外,盐胁迫处理后,杜梨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受到严重抑制,吸收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亦显着小于对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盐胁迫对杜梨吸收根-碳同化-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研究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吕金林[2](2021)在《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及主要建群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各项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同时,植被与水土资源的矛盾也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潜在影响。在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解析该区典型森林群落和主要建群种的水分利用特点及其对干旱的适应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和主要树种(辽东栎、侧柏、山杏、细裂槭、刺槐和杜梨)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多年的林分生长调查、树干液流监测,以及对气象、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探究了两群落及主要树种在季节尺度和年份尺度上的蒸腾耗水特征,分析了主要树种的树干液流变化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合对各树种叶部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叶片持水力、比叶面积、黎明前和正午叶水势、叶片稳定碳同位素丰度)的测定分析,揭示了各树种的水分利用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供试树种树干液流通量密度的日变化特征总体上与蒸腾驱动因子(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呈相同趋势。随着生长季物候变化,各树种的日平均液流通量密度表现为生长季前期(5-6月)逐渐升高,中期(7-8月)达到最高值,后期(9-10月)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的变化趋势。生长季6-9月,各树种单株日蒸腾量与太阳辐射、空气水汽压亏缺和空气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空气相对湿度显着负相关(P<0.05)。相较于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期,各树种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期的液流通量密度日最大值显着增加(P<0.05),而液流通量密度到达日最大值的时间除刺槐和杜梨显着推迟外(P<0.05),其它树种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善能够明显促进蒸腾水平的提高;刺槐和杜梨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2)在形态学特征上,比叶面积在树种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各树种比叶面积多年平均值排序为刺槐(18.83 m2/kg)>辽东栎(13.69 m2/kg)>山杏(13.40m2/kg)>杜梨(12.68 m2/kg)>细裂槭(12.60 m2/kg)>侧柏(5.15 m2/kg)。在生理学特征上,各树种叶片失水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刺槐(2.91%/h)、山杏(1.25%/h)、辽东栎(1.22%/h)、细裂槭(1.06%/h)、杜梨(0.91%/h)、侧柏(0.42%/h)。表明侧柏的叶片持水能力最强,刺槐的叶片持水能力最弱,其余树种相近。黎明前叶水势、正午叶水势和蒸腾拉力在树种间和不同月份之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同时受树种特性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辽东栎和侧柏的蒸腾拉力(分别为0.98-1.65 MPa和0.55-1.30 MPa)小于其它树种,说明辽东栎和侧柏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叶片稳定碳同位素丰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在树种、月份和年份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反映了树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不同。对各树种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和叶部形态学生理学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侧柏、细裂槭、辽东栎和山杏对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对土壤水分变化敏感度较低,表现出保守型的水分利用策略;而杜梨和刺槐对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气孔敏感性较低,对土壤水分变化较敏感,水分利用策略趋向于冒险型。(3)试验期间(2011-2019年)研究区年降雨量为418.2-891.0 mm,年潜在蒸发散为932.5-1082.6 mm,蒸腾驱动因子(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汽压亏缺等)平均值季节变化规律性基本稳定。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日平均土壤含水量的连续多日变化动态相近,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与年降雨量为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试验期间,辽东栎林分平均胸径和总边材面积分别增加了4.5 cm和1.10 m2/ha;刺槐林分平均胸径和总边材面积分别增加了1.0 cm和0.22 m2/ha。(4)2011-2019年间(除2012年)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长季的林分乔木层年蒸腾耗水量为51.3-105.2 mm。辽东栎个体在林分耗水量中占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表明辽东栎林处于稳定的生长阶段。刺槐人工林生长季的林分蒸腾耗水量为57.2-72.0 mm。两典型林分月蒸腾耗水量主要受物候变化和气象因子的影响,与叶面积指数、月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空气温度和月总潜在蒸发散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月总降雨量和月平均土壤含水量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年尺度上,辽东栎林年蒸腾耗水量与年潜在蒸发散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前一年的降雨量为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当年降雨量和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着(P>0.05);刺槐人工林年蒸腾耗水量与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潜在蒸发散、当年降雨量和前一年降雨量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两林分的蒸腾耗水量在干旱和湿润年份表现出对气象因子不同的响应特征。林分日蒸腾量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的关系适用线性方程拟合,与空气水汽压亏缺的关系适用指数饱和曲线拟合。刺槐林中,林分蒸腾量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的拟合方程斜率在干旱和湿润年份的差异不显着(P>0.05),林分蒸腾量与空气水汽压亏缺拟合关系的参数b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而参数a的差异不明显(P>0.05);辽东栎林中,湿润年份林分蒸腾量与气象因子拟合关系的相关系数(R2)大于干旱年份,拟合关系的相关参数在干旱和湿润年份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研究结果表明,两林分主要树种的水分利用特点不同,侧柏、辽东栎、山杏和细裂槭倾向于保守性利用水分,而刺槐和杜梨的水分利用方式较为冒险。受长期土壤水分亏缺的影响,刺槐林蒸腾耗水的整体水平、气孔调节能力和生长状况减弱,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降低,林分整体呈现水分供求矛盾,应开展适宜的经营管理措施加以调整。辽东栎表现出较强的气孔调节功能;在年份尺度上林分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条件耦合良好,可以较好地维持林分水分平衡,保持稳定生长。

张永进[3](2020)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在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休闲旅游新需求的影响下,国内郊野公园逐步发展完善。然而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因其立地条件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郊野公园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此类地区试点建设与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情况,重点对国内郊野公园建设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次,本文研究分析了郊野公园与水土保持类绿地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点与可借鉴内容,从而指导研究区的规划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区——陇中丘陵沟壑区的立地条件复杂,常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景观单一。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在这一地区建设郊野公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阐释了其建设郊野公园的原则,探究了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对场地的地质防护、集雨节水、地域景观塑造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论推演,从而形成陇中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依据这些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本文以陇中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验证在该地区建设郊野公园的可行性。文中对场地的“水”与“土”两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安全生态”与“开源节流”两大设计策略。“安全生态”方面利用GIS平台对场地内多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划定地质安全性分区以指导公园防护,从而按照分级分区制定不同的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开源节流"方面划定汇水分区确定汇水量,利用汇水打造景观水面与灌溉部分植物,无法灌溉区域采用耐干旱不需要浇灌的植物品种,从而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公园用水的自给自足。此外对梯田、谷地等地域性景观进行突出表达,基于此进行公园详细的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与专项设计,从而为相关的规划研究提供支持和有益借鉴。

解斌[4](2019)在《梨砧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分亏缺是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梨产业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目前在梨树苗木生产中主要通过砧木嫁接繁殖。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和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分别为我国北方和南方梨分布区常用的嫁接砧木,但其抵御和适应干旱的能力不尽相同。砧木对栽培品种的抗性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杜梨和豆梨实生苗为材料进行盆栽控水试验,通过对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气孔形态、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两者适应干旱的能力及对策,分别利用HPFM高压导水率仪和Flow32包裹式茎流计对植株导水特性、茎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分析植株水力结构的变化,并基于转录组学研究干旱胁迫下两种梨砧木根系的基因响应差异,探讨两种梨砧木抗旱性差异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梨砧木苗期精细化水分管理及耐旱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环境条件下,杜梨的生长量显着高于豆梨;干旱胁迫使杜梨和豆梨的新梢相对生长量均呈下降趋势,生长速率减缓,杜梨受胁迫影响的程度明显小于豆梨。2.杜梨和豆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差异显着,其中杜梨为“单峰”,豆梨为“双峰”,且杜梨Pn整体大于豆梨;杜梨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随日温升高后均显着大于豆梨,且水分利用效率(RWUE)维持在较高水平。豆梨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是杜梨的1.5倍;两者气孔长度、气孔开度日变化规律相似,但白天时段杜梨气孔开度的最小值出现在14 h,而豆梨出现在12 h。相关性分析表明,杜梨Pn、Gs和RWUE与试验环境温度(T)间的相关性系数均低于豆梨。由此表明,豆梨气孔对高温、强光等环境响应较为敏感且强烈,随着每日温度升高,提早出现气孔闭合现象,致使光合作用减弱,而杜梨能够保持气孔正常形态,光合能力较强,并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3.在干旱胁迫下,不同梨砧木幼苗净光合速率(Pn)均逐渐下降,不同程度干旱处理间下降趋势存在差异,豆梨在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45 d时Pn值分别下降了44.81%、78.04%,而杜梨则分别下降了36.8%、74.5%。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呈现相似变化规律。杜梨和豆梨在干旱条件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值均呈下降趋势,最小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均显着增加,在45d时轻度、中度、重度干旱分别使杜梨的NPQ值提高了21.7%、42.7%、68.9%,而豆梨分别提高了12.0%、42.4%、53.0%。可见,水分亏缺使梨砧木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发生了光抑制,光系统Ⅱ(PSⅡ)受到破坏,光合作用明显减弱,从而抑制新梢枝条生长。但杜梨相较于豆梨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光合机构,以应对胁迫对其的破坏。4.正常供水条件下,豆梨冠层茎比导水率高于杜梨,但二者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干旱胁迫下,与杜梨相比,豆梨冠层叶比导水率降幅较大,茎干叶比导水率随土壤含水量降低而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杜梨和豆梨的根系导水阻力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呈上升趋势,杜梨在轻度、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分别增加为对照的1.12倍、2.58倍、2.86倍;而豆梨根系导水阻力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增加为对照的1.29倍和3.82倍,但重度干旱胁迫相对于中度干旱胁迫下降了36.6%。总之,在干旱胁迫下豆梨冠层导水率降幅及根系导水阻力增幅均较大,相应的对于植株根系在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影响更为显着。5.正常供水条件下,两种梨砧木间液流速率日变化均为“宽峰型”曲线,杜梨能较早启动液流活动,但液流速率的峰值略低于豆梨。轻度干旱胁迫下,杜梨液流速率大幅上升,于15 h左右达到峰值18.29 g/h,约为正常供水条件下的1.64倍,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液流速率峰值降为对照的72.6%、42.2%。在轻度、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豆梨茎干液流速率分别降至正常供水时的80.67%、53.52%及6.63%,即遭受相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时,豆梨茎流液流速率降幅显着高于杜梨。6.使用DEseq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发现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杜梨与豆梨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存在差异,胁迫条件下杜梨上调和下调基因均高于豆梨,且下调基因数目差异更为显着。对杜梨根系中2585个特异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后可知,72.73%上调,其余为下调。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层级中分别有114、22、6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氧化还原过程、对生物刺激的反应以及响应胁迫过程。KEGG数据库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杜梨所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有大量氧化还原相关基因,苯丙烷类等次级代谢产物及激素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干旱条件下杜梨抗旱能力的提高有关。

李梁[5](2018)在《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分类及植被恢复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侵蚀沟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难点,为了探讨侵蚀沟仿拟自然植被构建技术,本研究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内60条不同形态的侵蚀沟、实施封山育林35年的柳沟小流域为对象,通过实地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和提取了侵蚀沟形态特征指标,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侵蚀沟的形态类型进行了划分;采取样线、样方法相互结合的方法,对侵蚀沟沟底、沟坡的植被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对不同侵蚀沟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侵蚀沟形态与其植被的耦合协调程度;采取样线法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对柳沟小流域封禁15年、26年、35年时植物群落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选取19个形态特征指标将侵蚀沟划分为6类(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Ⅵ型),分别为:微型极窄沟、小型极窄沟、中小型窄沟、中型窄沟、大中型宽沟、大型极宽沟。Ⅰ、Ⅱ型侵蚀沟边缘较为平滑,形状规则,沟宽较小,Ⅲ、Ⅳ、Ⅴ、Ⅵ型侵蚀沟边缘破碎化严重,形状极不规则,逐渐向两岸扩张。周长、汇水面积、纵比降、平均宽度、最大宽度、平均宽深比等12个指标为表征侵蚀沟形态的基本参数,可用于侵蚀沟的分类。(2)各类型侵蚀沟的主要形态特征参数为:Ⅰ型沟的汇水面积为229~328m2,平均宽度为1.3~7.9m;Ⅱ型沟的汇水面积为780~4142m2,平均宽度为7.1~14.1m;Ⅲ型沟的汇水面积为5659~13927m2,平均宽度为18.2~30.5m;Ⅳ型沟的汇水面积为14333~29446m2,平均宽度为25.8~37.4m;V型沟的汇水面积为23672~54894m2,平均宽度为49.9~67.0m;Ⅵ型沟的汇水面积为132386m2,平均宽度为142m。Ⅰ~Ⅵ型侵蚀沟的周长、汇水面积、平均宽度、最大宽度呈递增趋势,纵比降呈递减趋势,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规律。(3)各类型侵蚀沟的主要植被特征为:Ⅰ型沟以旱中生灌木植被为主,Ⅱ型沟以耐旱的中生灌木植被为主,Ⅲ型沟以中生顶级乔灌植被为主,Ⅳ型、Ⅴ型沟以耐荫中生顶级乔灌植被为主,Ⅵ型沟以中生乔木植被为主。Ⅰ型~Ⅵ型侵蚀沟的物种多样性分别为 2.2459~2.9160、2.6674~3.7368、3.5875~4.1610、3.0762~4.1531、3.4755~4.2163、4.2039,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6.0~9.2、9.0~15.1、16.3~24.5、14.0~23.5、17.4~23.6、29.0,呈递增趋势。(4)耦合关系表明:侵蚀沟最大宽度、平均宽度、周长和汇水面积对植被特征的影响最大;Ⅰ型沟中右坡坡度对植被特征的影响最大,Ⅱ型、Ⅴ型沟中周长对植被特征的影响最大,Ⅲ型、Ⅳ型沟中左坡坡度对植被特征的影响最大。Ⅰ型、Ⅲ型、Ⅳ型侵蚀沟为弱协调水平,型、Ⅴ型侵蚀沟为中度协调水平。侵蚀沟整体的形态与植物群落结构达到了一种相对较为稳定、协调发展的关系。(5)封禁15年、26年、35年时柳沟小流域覆盖度分别达到77.5%、89.1%和93.6%,封禁26年后流域总体覆盖度的年增长率放缓,已形成森林植被,到封禁35年时各生境植被均恢复较好,流域已基本郁闭。(6)在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小流域,植被多度指标的改善速率在封禁26~35年阶段慢于封禁15~26年的前期阶段;阴坡群落与半阴坡群落、阳坡群落与半阳坡群落的相似度提高,物种更替速率减慢;随时间延长,小流域同一生境其群落间相似程度提高,群落结构渐趋稳定,但仍处于进展演替阶段。

李梁,张建军,陈宝强,冯换成[6](2017)在《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对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小流域内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植被的恢复与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6年7—8月,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内实施封山育林35年的柳沟小流域为调查对象,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梁峁顶、沟底6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6年(封禁15年)、2007年(封禁26年)在柳沟小流域相同生境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封山育林小流域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群落α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小流域封禁15、26、35年时总体覆盖度分别达到77.5%、89.1%和93.6%,封禁26年时小流域已形成森林植被,到封禁35年时各生境的植被恢复较好,流域已基本郁闭;封禁26年后流域总体覆盖度的年增长率放缓,其中阳坡、梁峁顶覆盖度年均增长率减慢,半阴坡、阴坡的覆盖度增长速率仍在增加。2)封禁35年时半阳坡、半阴坡、梁峁顶由旱中生灌木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阳坡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阴坡由喜阴的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乔灌群落演替,沟底由旱中生乔灌群落向中生性灌木群落、湿中生乔灌群落演替。3)到小流域封禁35年,除阳坡外各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除阳坡外各生境的均匀度指数逐渐上升,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波动变化。目前各生境群落处于中期演替阶段,物种分布更为均匀,结构更加稳定,在晋西黄土区封山育林是形成可持续森林植被的最好方法。

王爱斌[7](2015)在《杜梨缺铁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缺铁性资源筛选》文中提出本试验以甘肃(GS)、山西(SX)、新疆库尔勒(XK)、新疆阿拉尔(XA)、新疆铁门关(XT)5个地区杜梨的实生苗为试材,采用水培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子来源杜梨幼苗在铁胁迫下的黄化指数,生长情况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而筛选出耐缺铁性强的杜梨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缺铁胁迫下,杜梨幼叶先出现缺铁黄化症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黄化症状不断加重。XT、XK和GS杜梨幼苗出现黄化的时间较晚(处理后第5 d),最终黄化数较少,黄化指数较低;XA杜梨次之;SX杜梨幼苗极其不耐缺铁,其黄化植株出现时间早(处理后第3 d)且多,黄化指数较高。2.在缺铁胁迫下,杜梨根际出现明显酸化的时间不同,SX和XA杜梨出现明显酸化时间早且黄化现象也早,XT、XK和GS杜梨黄化现象和明显酸化时间均较晚。3.缺铁胁迫会诱导杜梨的SOD、POD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增高,缺铁胁迫时XK、XT和GS杜梨的SOD、POD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持续偏大,而XA和SX杜梨则偏小,与植株黄化现象表现一致。4.缺铁胁迫可诱导杜梨根系Fe3+还原酶活性上升,不同来源杜梨根系Fe3+还原酶活性顺序为XT>XK>GS>SX>XA。缺铁胁迫可导致杜梨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不同来源杜梨受影响程度不同。5.缺铁胁迫会导致杜梨株高、叶数、茎粗、叶面积和干鲜重增量减少,但会促进杜梨根长和侧根数增加。6.杜梨根系中的活性铁和全铁含量均大于叶片中的含量,根系和叶片中全铁含量均大于活性铁含量,活性铁含量水平能够反映杜梨真实的铁营养状况,全铁则不能。7.试验中筛选出耐缺铁性杜梨植株共13株,XT杜梨5株、XK和GS杜梨各3株及XA杜梨2株。初步判定:不同来源杜梨耐缺铁能力由强到弱顺序为XT>XK≥GS>XA>SX。8.随着铁浓度的增加,不同来源杜梨的铁吸收总量均增加,在相同铁浓度和处理时间下杜梨吸收铁总量的顺序为XT>GS≥XK>XA≥SX,杜梨铁吸收速率的顺序为XT>XK>GS>XA>SX。

土小宁,刘广全,梁月,杨松,徐楠,王丹[8](2014)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分区配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植物配置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黄土高原的植物种类及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种类与分布;在强调遵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被的选择与配置必须遵从适地适树、水量平衡、乡土植物、经济生态、密度调控和自然恢复等6项原则,列举了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河谷盆地区等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适生树种林种配置模式;做到因害设防、除害兴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王庆[9](2014)在《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是黄龙山林区主要林型之一,目前林分生长情况较差,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的功能,林分结构尤其是空间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本文采用面积为1hm2(100m×100m)的大样地来获取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直径和树高等测树因子以及每株林木的坐标,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指标分析了林分的基本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单木采伐的方法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分的密度为2452株/hm2;共有17个树种,油松是唯一的针叶树种;林分树种组成式为:3油(油松)3辽(辽东栎)3白(白桦)+1茶(茶条槭)+杨(小叶杨)-杜(杜梨)-漆(漆树)-楂(野山楂),油松为林分的优势树种,辽东栎和白桦是仅次于油松的2种主要树种;直径分布呈近似倒“J”形,林分中多为小径阶的林木;林木树高多为中等,树高与胸径的拟合方程式采取Weibull模型,其方程式为:H1.313.5171..,所以树高与胸径呈非线性关系。(2)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表明:a)从空间结构来看,整个林分混交度较高,林木多为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混交;油松、辽东栎和白桦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80、0.711和0.702;b)在空间结构单元中,整个林分的大小比数的频率分布均匀,林木大小差异不明显,但是林分内树种的空间大小分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各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的频率取值范围为0.31~1,林分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优势木,大部分树种是劣态木和绝对劣态木;c)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的频率在50%以上,随机分布的空间结构单元比例最大。从各个树种的平均角尺度来看,大部分树种均属于团状分布。均匀和不均匀分布占有几乎相同的比例,分别为16%和17%,而很均匀只有很小的比例,很不均匀占8%。整个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43,所以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属于团状分布。(3)根据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分中林木的生长状况、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等林分基本结构,以及林分的空间结构,结合树种与树种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方法,对整个林分进行单木采伐,经过初步确定采伐木和最终确定采伐木,共选出272株林木进行采伐,株数采伐强度为11%。林分的混交程度有所提高,大小比数没有发生变化,角尺度有所降低,林分变为随机分布。

赵维军[10](2014)在《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生境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人工造林根据立地类型划分尺度,沿等高线按照一定的等株距等行距布置栽植点,部分栽植点布设在了土壤水分等生境条件较差的位置上,导致坡面人工植被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低,甚至形成了“小老树林”,即忽略了坡面微地形及其带来的生境差异。因此,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及林分为研究对象,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为试验研究区,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测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等高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林分数据以及土壤水分、养分数据,利用ArcGIS、标准化降水指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Ripley’s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坡面微地形的分布规律,微地形土壤水分养分特征及对近56年来该区域干旱演变特征的响应,最后探讨了微地形对林分生长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浅沟、切沟、塌陷、缓台以及陡坎等微地形面积分布差异显着,从大到小依次为:切沟>缓台>浅沟>陡坎>塌陷,其分布规律受坡度、坡向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雨季,切沟、缓台、塌陷等微地形土壤的集水能力约为陡坎和原状坡土壤的2倍;生长季,陡坎、原状坡的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的依赖性最大,切沟、缓台、浅沟的依赖性居中,塌陷的依赖性最小。(3)切沟、塌陷及缓台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在0-120cm土层变化范围为15%-18%,陡坎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在0-80cm土层变化范围为13%-16%;缓台、切沟及塌陷等林地土壤含水量比陡坎微地形出现土壤干层深约40cm。(4)人工林地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效氮以及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在不同微地形的变化差异较大,且缓台、切沟、塌陷以及浅沟的土壤养分表聚现象比陡坎的弱。(5)阴坡树种的生长指标与坡位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坡度指数呈显着负相关;阳坡树种的树高、枯落物厚度与坡度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同一树种在不同微地形上的生长差异显着,林分树种树高随胸径生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切沟内的刺槐、柳树以及小叶杨>塌陷内的山杏>陡坎上的榆树。(6)微地形内林分单种空间格局的最大聚集半径介于20-30m。均匀坡面在0-l00m空间尺度内,种间空间关联性为显着负相关;在含有微地形的坡面上,刺槐-杜梨、刺槐-山杏、刺槐-小叶杨、刺槐-榆树,以及河北杨-榆树等种间在0-30m空间尺度内为显着负相关变化到60-100m空间尺度内的显着正相关关系,而杜梨-河北杨、杜梨-山杏、杜梨-小叶杨、杜梨-榆树、河北杨-山杏、河北杨-小叶杨以及山杏-榆树等种间则表现为无空间关联性。(7)阴坡造林陡坎以榆树、缓台以山杏、切沟以刺槐为宜,缓台可混交小叶杨、杜梨等树种,切沟可混交河北杨,阳坡造林缓台以刺槐、切沟以榆树为宜。

二、黄土高原杜梨生长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高原杜梨生长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盐胁迫对杜梨吸收根生长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处理
    1.2 试验方法
        1.2.1 光合速率指标测定
        1.2.2 根系扫描分析
        1.2.3 细根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降低杜梨水分利用效率
    2.2 盐胁迫抑制杜梨根系伸长及侧根数量
    2.3 盐胁迫减小杜梨细根根长密度
    2.4 盐胁迫抑制杜梨吸收根生长
    2.5 盐胁迫减少杜梨吸收根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
3 讨论
4 结论

(2)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及主要建群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树木蒸腾耗水特性研究进展
        1.3.2 林分蒸腾耗水年际变化研究
        1.3.3 树木水分调节对策研究进展
        1.3.4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第2章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1.1 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1.2 主要树种叶部生理生态学特征及水分利用特点
        2.1.3 林地环境因子和林分特征
        2.1.4 林分蒸腾耗水的年际变化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1 主要树种蒸腾耗水特征
        3.1.1 主要树种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
        3.1.2 主要树种树干液流逐日变化特征
    3.2 主要树种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2.1 主要树种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2 降雨前后主要树种树干液流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主要树种叶部生理生态学特征及水分利用特点
    4.1 主要树种生理生态学特征
        4.1.1 主要树种叶片持水力差异
        4.1.2 主要树种比叶面积差异
        4.1.3 主要树种叶水势和蒸腾拉力差异
        4.1.4 主要树种叶片稳定碳同位素丰度差异
    4.2 主要树种水分利用特点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林地环境因子和林分特征
    5.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变化
    5.2 试验期间林地水分动态
        5.2.1 试验期间降雨量和潜在蒸发散变化
        5.2.2 试验期间林地土壤水分变化
    5.3 试验期间林分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林分蒸腾耗水的年际变化
    6.1 辽东栎天然次生林林分蒸腾耗水量的年际变化
    6.2 刺槐人工林林分蒸腾耗水量的年际变化
    6.3 两典型森林群落的林分蒸腾在干旱和湿润年份的比较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背景下郊野公园建设意义
        1.1.2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资源浪费严重
        1.1.3 黄土高原地区绿地建设困难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计算分析法
        1.5.5 归纳演绎与模式推导法
2 郊野公园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概况
    2.1 郊野公园的相关概念
    2.2 郊野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2.3 郊野公园的主要分类
    2.4 国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4.1 英国
        2.4.2 美国
        2.4.3 加拿大
        2.4.4 日本
    2.5 国内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5.1 香港
        2.5.2 上海
        2.5.3 北京
        2.5.4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2.6 我国郊野公园的营建策略探究
        2.6.1 区域统筹,助力城乡生态网络构建
        2.6.2 资源保护,打造郊野景观特色
        2.6.3 设施完善,构建复合的功能体验
        2.6.4 社区参与,完善管理运营体系
    2.7 本章小结
3 郊野公园与地质防护类绿地案例研究
    3.1 斯达本郊野公园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特色及借鉴意义
    3.2 坎珀当郊野公园
        3.2.1 项目简介
        3.2.2 项目设计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上海闵行浦江郊野公园
        3.3.1 项目简介
        3.3.2 项目设计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晋中百草坡森林植物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项目经验
    3.5 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特色
        3.5.3 借鉴经验
    3.6 本章小结
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与营建技术研究
    4.1 研究区范围界定
    4.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概况
        4.2.1 自然条件
        4.2.2 人文条件
    4.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公园建设现状
    4.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4.5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4.5.1 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常发
        4.5.2 降雨稀少,水资源短缺
        4.5.3 植被缺乏,景观单一
    4.6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原则
        4.6.1 生态安全的原则
        4.6.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6.3 因地制宜的原则
        4.6.4 突出特色的原则
        4.6.5 三生共融的原则
    4.7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4.7.1 地质安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护
        4.7.2 雨水收集节水栽植方法探究
        4.7.3 地域性景观塑造
    4.8 本章小结
5 秦安县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现状综合分析
    5.2 设计策略
        5.2.1 “安全生态”,兼顾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
        5.2.2 “开源节流”,统筹雨水收集与节水栽植
        5.2.3 “美观实用”,并重景观塑造与功能完善
    5.3 规划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鸟瞰图
        5.3.3 总体分区与结构
        5.3.4 分区详细规划设计
    5.4 节水专项
    5.5 节水型植物研究与应用专项
        5.5.1 节水型植物群落的配置
        5.5.2 基于节水视角的植物景观分区
    5.6 其它专项设计
        5.6.1 竖向设计专项
        5.6.2 道路专项设计
        5.6.3 驳岸专项设计
        5.6.4 服务设施设计
        5.6.5 标示体系设计
        5.6.6 节事活动专项
    5.7 用地平衡表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梨砧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与干旱适应性
        1.2.2 转录组分析在果树抗旱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干旱胁迫处理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土壤体积含水量日变化动态监测
        2.3.2 实生苗生长势调查
        2.3.3 植株光合作用特性测定
        2.3.4 植株水力学特性测定
        2.3.5 茎干液流速率测定
        2.3.6 根系转录组建库测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两种梨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变化
        3.1.2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地上部器官生长的变化
        3.1.3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根系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变化
    3.2 干旱胁迫对两种梨砧木叶片光合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3.2.1 梨砧木叶片光合日变化
        3.2.2 梨砧木叶片气孔分布及气孔形态日变化
        3.2.3 光合日变化参数及气孔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2.4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光合参数的变化
    3.3 干旱胁迫对两种梨砧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3.3.2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3.4 干旱胁迫对两种梨砧木水力传导系统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地上部导水率的变化
        3.4.2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根系导水阻力的变化
        3.4.3 干旱胁迫下梨砧木茎干液流速率的变化
    3.5 干旱胁迫下两种梨砧木幼苗根系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3.5.1 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3.5.2 基因功能注释
        3.5.3 差异表达筛选及统计分析
        3.5.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梨砧木抗旱特性
    4.2 光合参数与梨砧木对干旱的适应性
    4.3 梨砧木水力学特性变化与抗旱能力
    4.4 梨砧木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分类及植被恢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侵蚀沟分类研究现状
        1.2.1.1 侵蚀沟类型划分
        1.2.1.2 侵蚀沟形态特征指标
        1.2.1.3 数学分类方法
        1.2.2 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现状
        1.2.2.1 植物群落覆盖度研究
        1.2.2.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研究
        1.2.2.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1.2.2.4 植物群落物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1.2.3 关联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2.4 封禁措施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状况
    2.5 植被状况
    2.6 水文状况
    2.7 社会经济条件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形态分类
        3.1.2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植被特征
        3.1.3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耦合关系
        3.1.4 蔡家川封禁流域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3.2 研究方法
        3.2.1 侵蚀沟类型划分研究方法
        3.2.1.1 侵蚀沟形态特征参数获取
        3.2.1.2 侵蚀沟形态特征参数计算
        3.2.1.3 侵蚀沟类型划分方法
        3.2.2 植物群落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3.2.2.1 样线调查法
        3.2.2.2 样方调查法
        3.2.2.3 植被特征计算
        3.2.3 耦合关系研究方法
        3.2.3.1 灰色关联模型
        3.2.3.2 耦合协调模型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
4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形态分类
    4.1 侵蚀沟形态特征因子主成分分析
    4.2 侵蚀沟形态类型划分
    4.3 侵蚀沟形态特征因子统计分析
        4.3.1 侵蚀沟形态特征因子非参数检验
        4.3.2 侵蚀沟形态特征因子统计描述
    4.4 侵蚀沟形态特征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5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植被特征
    5.1 侵蚀沟生境群落植被盖度
        5.1.1 侵蚀沟沟底群落植被盖度
        5.1.2 侵蚀沟沟坡群落植被盖度
    5.2 侵蚀沟生境群落木本植物种组成
    5.3 侵蚀沟生境群落α多样性
        5.3.1 侵蚀沟沟底群落α多样性
        5.3.2 侵蚀沟沟坡群落α多样性
        5.3.3 侵蚀沟总体群落α多样性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6 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耦合关系
    6.1 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耦合关系指标体系
    6.2 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1 Ⅰ型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2 Ⅱ型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3 Ⅲ型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4 Ⅳ型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5 Ⅴ型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关联分析
        6.2.6 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总体关联分析
    6.3 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耦合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7 蔡家川封禁流域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7.1 不同生境群落覆盖度变化
    7.2 不同生境群落建群种、优势种变化
    7.3 不同生境各时间梯度β多样性变化
    7.4 不同时期各生境梯度β多样性变化
    7.5 不同时期各生境群落种间关联性变化
    7.6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覆盖度变化
    3.2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木本植物种组成变化
    3.3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α多样性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覆盖度变化
        4.1.2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木本植物种组成变化
        4.1.3 封禁流域不同生境群落α多样性变化
    4.2 结论

(7)杜梨缺铁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缺铁性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铁资源在土壤中存在状况的研究
        1.2.2 植物体内铁存在及转运方式的研究
        1.2.3 植物体内铁营养生理功能的研究
        1.2.4 植物对缺铁胁迫适应性机理的研究
        1.2.5 果树铁营养的研究
        1.2.6 果树铁营养的研究进程
    1.3 研究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水培营养液配方及培养条件
        2.2.2 铁胁迫对杜梨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2.2.3 不同来源杜梨铁吸收能力的研究
    2.3 测定方法
        2.3.1 黄化指数的调查
        2.3.2 根际pH的动态监测
        2.3.3 SOD、POD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3.4 叶绿素的测定
        2.3.5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6 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3.7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8 全铁和活性铁的测定
        2.3.9 杜梨耐缺铁性资源的结果调查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黄化程度分析
    3.2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根际pH值分析
    3.3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SOD、POD酶的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分析
        3.3.1 根系内SOD酶活性变化
        3.3.2 根系内POD酶活性变化
        3.3.3 根系内脯氨酸含量变化
        3.3.4 叶片内SOD酶活性变化
        3.3.5 叶片内POD酶活性变化
        3.3.6 叶片内脯氨酸含量变化
    3.4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叶绿素含量分析
    3.5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根系活力分析
    3.6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根系Fe3+还原酶活性分析
    3.7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生长指标分析
    3.8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全铁和活性铁含量分析
    3.9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耐缺铁性资源的筛选结果
    3.10 铁胁迫下不同来源杜梨根系铁离子吸收速率分析
4 讨论
    4.1 杜梨耐缺铁能力与其铁胁迫下生理生化响应的关系
        4.1.1 与根际pH的关系
        4.1.2 与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4.1.3 与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关系
        4.1.4 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4.1.5 与全铁及活性铁含量的关系
        4.1.6 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4.2 不同来源杜梨与铁吸收能力的关系
    4.3 不同来源杜梨耐缺铁黄化能力的评价
    4.4 水培法在筛选北方梨树砧木杜梨的耐缺铁方面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分区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黄土高原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
3 目前黄土高原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4.1 植物材料选择与配置的原则
    4.2 适生植物材料的配置
5 结论与建议
    (1)黄土高原沟壑区
    (2)黄土丘陵沟壑
    (3)黄土丘陵河谷盆地区

(9)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林分结构
        1.2.2 林分空间结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物资源
        2.1.5 动物资源
        2.1.6 社会经济状况
    2.2 样地调查与数据处理
        2.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2.2.2 数据处理步骤
    2.3 研究方法
        2.3.1 边缘校正
        2.3.2 结构单元大小的确定
        2.3.3 标准角的选择和分布确定
        2.3.4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
第三章 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3.1 林分基本结构
        3.1.1 样地概况
        3.1.2 林分树种组成
    3.2 直径结构
    3.3 林分垂直分布
        3.3.1 林层划分
        3.3.2 树高分布
        3.3.3 树高与胸径的关系研究
第四章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4.1 林分及主要树种的点分布
    4.2 混交度分析
    4.3 胸径大小比数分析
    4.4 角尺度分析
第五章 林分结构的调整
    5.1 林分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5.2 采伐木的确定
    5.3 采伐方式
    5.4 选择采伐木
        5.4.1 采伐木的选择步骤
        5.4.2 采伐后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生境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高原自然概况
        1.2.2. 陕北黄土区近56年来干旱演变特征
        1.2.3. 微地形定义与分布研究
        1.2.4. 微地形生境条件与植物的关系
        1.2.5. 微地形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的响应
        1.2.6. 坡面微地形对林分生长特征及空间点格局的影响
        1.2.7.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水文特征
    2.6. 植被特征
    2.7.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小流域选取及坡度、坡向等因子的获取方法
        3.2.2. 微地形土壤水分与养分调查方法
        3.2.3. 不同微地形林分调查方法
        3.2.4. 优势种的确定方法
        3.2.5.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方法
        3.2.6. 陕北黄土区降水数据的收集
        3.2.7. 数据处理方法
        3.2.8. 数据统计与图表绘制工具
    3.3. 技术路线
4. 坡面微地形分布规律及生境研究
    4.1. 坡面微地形分布规律
        4.1.1. 不同抽样比例的小流域地形因子提取精度研究
        4.1.2. 坡面微地形分布特征
        4.1.3. 讨论与小结
    4.2. 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大气降水的响应
        4.2.1. 陕北黄土区自1957年以来干旱演变特征
        4.2.2. 19 57-2012 年吴起县降水演变特征
        4.2.3. 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的响应
        4.2.4. 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
        4.2.5. 不同微地形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
        4.2.6. 讨论与小结
    4.3. 微地形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3.1. 微地形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4.3.2. 微地形林地土壤养分的表聚特征
        4.3.3. 讨论与小结
5. 微地形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5.1. 微地形对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5.1.1. 微地形对林分单种空间点格局的影响
        5.1.2. 微地形对林分种间空间关联性的影响
        5.1.3. 讨论与小结
    5.2. 微地形对林分生长特征及树种组成的影响
        5.2.1. 不同微地形特征与林分生长的关系
        5.2.2. 不同微地形对林分胸径-树高关系的影响
        5.2.3. 不同微地形对林分生长状况及树种组成的影响
        5.2.4.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黄土高原杜梨生长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盐胁迫对杜梨吸收根生长指标的影响[J]. 李晓庆,王星斗,樊艳,刘强,王升级.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及主要建群种蒸腾耗水特征研究[D]. 吕金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3]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D]. 张永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梨砧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解斌.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蔡家川流域侵蚀沟分类及植被恢复特征研究[D]. 李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J]. 李梁,张建军,陈宝强,冯换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10)
  • [7]杜梨缺铁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缺铁性资源筛选[D]. 王爱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分区配置[J]. 土小宁,刘广全,梁月,杨松,徐楠,王丹.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4(02)
  • [9]黄龙山林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D]. 王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10]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生境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 赵维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黄土高原杜梨生长状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