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找准定位,服务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

积极探索,找准定位,服务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积极探索,找准定位,为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超[1](2021)在《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其中,乡村原生风貌及景观系统遭受的冲击尤显突出。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控,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设指引等原因,导致当下乡村普遍出现风貌杂乱、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了乡村原生风貌及景观。乡村景观风貌既有外在的空间和功能,也有内在的精神和记忆。面对愈渐消散的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我们需清晰认识到在满足当下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要与过往的历史文脉进行关联。为此,本文以适宜性改造的方式对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开展整治研究,旨在让乡村景观风貌能动态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达到乡村之美与生态、生活、生产和历史人文的协调统一。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及辨析,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章通过对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类型进行划分,确立适宜性改造的四个层面,即自然生态环境、聚落生活环境、经济生产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并对四个层面的关键子要素进行概述。同时,指出了适宜性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第三章为案例解读分析,通过选取国内及周边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与地区的成功案例,汲取其经验为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第四章选取黄布村作实证探讨研究,主要是对黄布村村落历史、资源概况、文化体系以及既有乡村风貌特征进行梳理整合,并阐明其目前景观风貌的问题和成因;第五章以适宜性改造四个层面为依据,分类提出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的具体内容;第六章总结出黄布村在适宜性改造方式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后,希望通过适宜性改造,让乡村风貌及景观在满足当下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延续乡村恒久和谐之美。

王杰[2](2021)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研究 ——以昌吉市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新乡贤作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学界近年来兴起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坚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范式,运用扎根理论,以昌吉市作为研究场域,对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具体内容的逻辑展开研究。分别构建了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民族事务治理和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的理论解释模型。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归纳田野调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治理实际,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分别回应了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对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启示,归纳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治理方式,并在概括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参与村治角色的基础上,对两者作了比较分析。首先,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逻辑的分析,建构了“新乡贤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的理论解释模型。其中,个人参与预备度和“国家-社会-家庭”支持分别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公共服务内卷化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原因,协同优化服务供给是新乡贤改善公共服务的行动;多管齐下共保障是新乡贤发挥作用可持续和确保服务供给得以良性循环的策略;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是新乡贤服务供给行为促成的结果。其次,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逻辑的分析,建构了“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逻辑”的理论解释模型。其中,乡风失范是新乡贤得以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原因;引领乡风民风是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驱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是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驱动力;文明乡风建设是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乡风文明是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结果体现;鼓励嘉奖则是驱动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策略办法。再次,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民族事务治理逻辑的分析,建构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的逻辑”的理论解释模型。其中,民族共生共存是引致新乡贤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土壤;基层民族事务繁重是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突破口;维系族际关系和谐是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动机;族际粘合是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场域驱动是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外驱动力;民族团结进步是新乡贤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结果呈现。复次,通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宗教事务治理逻辑的分析,建构了“新乡贤参与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的逻辑”的理论解释模型。其中,宗教并存是新乡贤得以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现实土壤;基层宗教事务复杂是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现实选择;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动机;宗教事务治理驱动是促使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客观需要;支持宗教中国化是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基本方式;宗教关系和谐则是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理想目标。最后,通过总结、归纳田野调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治理实际,分别回应了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对于促进公共服务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启示。归纳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治理方式,分别是译介治理、依德治理和补位治理。在形式理论层面,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事务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理论概括,并与传统乡贤作了比较分析。综上,本研究的主要创新/贡献之处在于以下三点:首先,从乡村治理的内容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同内容的理论解释模型,并阐释了新乡贤参与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启示;其次,在理论层面概括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三种方式;最后,对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角色的理论刻画作了比较分析,拓展了学界关于新乡贤参与村治的理论认识。然而,仍然存在不足。本研究侧重从学理角度来进行经验叙事,势必削弱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经验过程,同时受限于田野调查的可行性,所构建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的探索。鉴于此,未来研究有必要深入扎根广大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持续将构建的理论模型放入乡村治理实践中予以检验和修正,不断增强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于新乡贤参与村治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拓展研究的问题域;从研究方法来看,要科学运用研究方法,正确回答研究问题,坚持方法运用的多元化;从研究理论来看,要在形成新乡贤参与村治经验质感的基础上,持续提炼关于新乡贤参与村治的一般化理论概念,逐渐形成新乡贤参与村治的理论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对治理实践的良好回应。

欧阳唐琼[3](2020)在《广清产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梦琳[4](2020)在《府际合作视角下广清一体化发展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它有利于地区间市场要素合理自由流动,更有利于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将府际合作视角下的广清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广州市和清远市的“强弱联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广清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政策建议,并为其它领域的府际合作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实施方略。本文重点对国内关于府际关系、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竞争型横向府际关系、竞合型府际关系、合作型府际关系)和国外府际关系与府际合作等研究理论进行述评。不可否认,国内外关于府际合作的研究文献非常多,但其中涉及广清一体化过程中府际合作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本课题从府际合作这一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对比分析,明确府际合作、一体化、广清一体化概念内涵,建立理论体系,并通过分析广清一体化发展现状、现实需求,梳理提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同时结合国内与本课题研究相类似的案例、经验,最终形成府际合作下广清一体化发展优化对策:一是强化府际合作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二是支持两地府际合作机制创新;三是加大产业合作政策支撑;四是推动两地融合对接。

梁杏桃[5](2020)在《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作为清远市市属一级全资国有企业,在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市内二十多项的民生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初步完成了市里交办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建设成了市区最大的自来水厂——江南水厂,保障了市区用水需求。同时,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的资产从1亿元提高到28.5亿元,收入从0到去年的2.4亿元,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成功从融资平台的角色转变成实体企业,成为市国资系统内表现较为出色的一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其主营业务收入较为单一,过于依赖河砂生产经营业务,河砂公司的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80%以上,其他业务表现并不突出,且暂时在市场上并无太大竞争力。即使是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自来水业务,也由于市里多年前自来水私有化而尚未发挥其利润增长点的作用。河砂业务受政府政策影响很大,若政府政策有变,该业务收入将大受影响,若公司无其他可靠的收入来源,则公司极有可能收入无法支撑支出,将无法存续下去。因此,本文将探讨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在面对上述情况时,如何结合现有政策及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针政策出发,结合清远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方案及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有何研究意义。接下来,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研究方法及内容,具体介绍公司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说明了公司各组成部分及简要情况,论述了企业在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其次,本文阐述了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公司自身查摆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接着,本文分析了企业所面临的的外部宏观环境、外部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并采用SWOT分析对上述内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认为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是:机会大于威胁,优势优于劣势。因此,本文结合SWOT分析结果明确了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是目标什么,并提出了以多元化战略为主,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辅的战略选择,并因应战略选择制定了实施方案。最后,根据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兼顾长远与短期发展需求,打好公司发展目标的资金及人才保障等基础。因此,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面对国企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应该根据环境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梦露[6](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张克兵[7](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郭慢花[8](2019)在《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素有乐善好施的优秀美德。多来年,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无私地支持祖国的发展、支助有困难的群体,尤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侨捐项目发挥了积极作用。侨捐项目不仅凝聚了捐赠人眷祖爱乡、造福桑梓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我国华侨文化的特质,侨捐项目本身也成为社会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捐项目使用不当、管理不善,不仅可能导致侨捐财产的流失,而且将伤害捐赠人的感情、挫伤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的积极性,而且必将影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侨捐项目的有效监管,不仅有维护捐赠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财产的需要,更有维护公益慈善事业公信力的需要。本文以清远市侨捐项目为研究对象,在了解清远市侨捐项目特点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存在项目脱离监管,监管者力量薄弱、监管不力,监管过程中存在“虎头蛇尾”等问题,结合的当代慈善捐赠监管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益慈善项目管理经验,从问责机制、激励机制、打造监管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的对策:通过建立全市华侨捐赠项目监督协调工作制度,强化问责机制来完善侨捐项目监管机制;多渠道提高监管者水平,建立监管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本地涉侨基金会,打造侨捐项目监管平台;及时公开侨捐项目相关信息,做到持续追效。

邓波[9](2019)在《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佛冈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有力促进了佛冈县的经济发展。佛冈县交通便利,自然景观资源、地理气候条件优越。但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城市综合旅游功能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立足现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都市圈扩张的良好势头,抓住国家和省级政策引导、旅游需求增加与结构变化等良好机遇;抓住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旅游转型升级的所谓“三期叠加”即佛冈正处在改革发展新征程的爬坡上升期的挑战,为佛冈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开发思路和建议。基于佛冈县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的现状和相关理论。为了更好地发展佛冈县全域旅游,文章分析了佛冈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并对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验,提出佛冈县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佛冈县实施旅游产业规划的概念时,立足于佛冈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围绕“三心、一轴、两带、三区、五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主打“温泉度假、乡村休闲、康体运动”三大核心产品,创新开发城市休闲游、文化休闲旅游、泛户外运动游、地产旅游、新农村示范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从而实现佛冈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全面打响“粤中画廊,泉说佛冈”的旅游品牌,精心打造“温泉度假、乡村休闲、康体运动”三大核心品牌,将佛冈建设成为广东省首选温泉康养旅居目的地。

许进龙[10](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城乡一体化快速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严重细碎化的土地格局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已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巨大阻碍。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合作为破解土地细碎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激发乡村内源性发展力量的破题之笔,上升为一项被寄予期望的制度选择,并于上世纪末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探索实施,逐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实践中存在哪些典型的土地整合模式、各个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各模式在实施中都面临哪些问题,具备哪些特征,又存在哪些不足等,上述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回应和解答。鉴于此,本研究以农村土地整合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选取具有土地整合代表性的清远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清远市较为成功的土地整合典型案例,并提炼为具有可推广性、可复制性的土地整合模式;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别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集体行动理论和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其中的“互换合并”和“土地入股”两大土地整合模式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同时从权属调整和权属归属、经营主体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总结分析各个模式的特征以及不足等,以期促进土地整合的实施推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合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及较大的制度创新红利,但由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土地产权格局的长期锁定,在缺乏政府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冲击等外部力量的刺激下,土地整合依然较难发生;(2)目前清远市实践中主要存在“互换合并”模式、“土地入股”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三大土地整合模式,乡村社会不同的资源禀赋、精英偏好等主客观因素,形塑了与之相应的土地整合模式;(3)土地整合涉及乡村各主体的利益配置和利益博弈,基于乡村血缘、亲缘关系组建起来的自治组织能有效利用村庄非正式制度和社会资本协调各方利益冲突;(4)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和优越性,可以随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适应性调整,促进土地等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积极探索,找准定位,为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探索,找准定位,为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地域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辨析
        1.2.1 概念界定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内涵
        1.4.2 乡村风貌及景观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剖析
        1.4.3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策略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内涵
    2.1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范畴
        2.1.1 生态环境适宜性改造
        2.1.2 聚落环境适宜性改造
        2.1.3 生产环境适宜性改造
        2.1.4 文化形式适宜性改造
    2.2 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方式
        2.2.1 动态改造
        2.2.2 微改造
    2.3 适宜性改造应关注的层面
        2.3.1 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2.3.2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3.3 多元与具体的关系
    2.4 适宜性改造原则
        2.4.1 整体性原则
        2.4.2 原真性原则
        2.4.3 在地性原则
        2.4.4 时代性原则
        2.4.5 渐进性原则
        2.4.6 可持续性原则
        2.4.7 参与性原则
        2.4.8 经济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案例解读分析
    3.1 台湾桃米生态村
    3.2 南京李巷
    3.3 日本水上町
    3.4 韩国甘川洞文化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调研分析
    4.1 黄布村相关背景
        4.1.1 区位及村落历史
        4.1.2 自然环境概况
        4.1.3 经济条件概况
        4.1.4 历史文化概况
    4.2 黄布村风貌及景观现状
        4.2.1 自然生态风貌及景观环境
        4.2.2 聚落生活风貌及景观环境
        4.2.3 经济生产风貌及景观环境
        4.2.4 历史文化风貌及景观环境
    4.3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与成因剖析
        4.3.1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
        4.3.2 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现状问题成因剖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策略
    5.1 自然生态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2 聚落生活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2.1 聚落空间适宜性改造
        5.2.2 既有建筑适宜性改造
        5.2.3 环境设施适宜性改造
    5.3 经济生产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3.1 产业景观营造
        5.3.2 绿灰色生产性基础设施景观营造
    5.4 历史人文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
        5.4.1 物质层面
        5.4.2 非物质层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研究 ——以昌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绅士
        2.1.2 传统乡贤
        2.1.3 新乡贤
        2.1.4 乡村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乡村现代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第三章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服务
    3.1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建构
        3.1.1 开放式编码
        3.1.2 主轴编码
        3.1.3 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模型建构
        3.1.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3.2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阐释
        3.2.1 个人参与预备度:引致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内在条件
        3.2.2 国家-社会-家庭支持:引致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3.2.3 公共服务内卷化:引致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原因
        3.2.4 协同优化服务供给:新乡贤改善公共服务的行动
        3.2.5 多管齐下共保障:新乡贤发挥作用可持续和服务供给良性循环的策略
        3.2.6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新乡贤服务供给行为促成的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4.1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模型建构
        4.1.1 开放式编码
        4.1.2 主轴编码
        4.1.3 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模型建构
        4.1.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4.2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模型阐释
        4.2.1 乡风失范: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原因
        4.2.2 引领乡风民风: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驱动力
        4.2.3 乡村文化振兴: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驱动力
        4.2.4 文明乡风建设: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5 乡风文明: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结果体现
        4.2.6 鼓励嘉奖: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策略办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民族事务治理
    5.1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建构
        5.1.1 开放式编码
        5.1.2 主轴编码
        5.1.3 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模型建构
        5.1.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5.2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阐释
        5.2.1 民族共生共存:引致新乡贤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土壤
        5.2.2 基层民族事务繁重: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突破口
        5.2.3 维系族际社会: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动机
        5.2.4 族际粘合: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5.2.5 场域驱动:新乡贤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外驱动力
        5.2.6 民族团结进步:新乡贤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结果呈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宗教事务治理
    6.1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建构
        6.1.1 开放式编码
        6.1.2 主轴编码
        6.1.3 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模型建构
        6.1.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6.2 昌吉市新乡贤参与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阐释
        6.2.1 宗教并存:引致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现实土壤
        6.2.2 基层宗教事务复杂: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面临的现实选择
        6.2.3 引导宗教适应社会需要:引致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动机
        6.2.4 支持宗教中国化: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基本方式
        6.2.5 宗教事务治理驱动: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客观需要
        6.2.6 宗教关系和谐:新乡贤参与宗教事务治理的理想目标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的理论启示
    7.1 新乡贤参与和乡村公共服务现代化
    7.2 新乡贤参与和乡风文明建设
    7.3 新乡贤参与和乡村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7.4 新乡贤参与和乡村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
    7.5 新乡贤参与和乡村治理方式现代化
    7.6 新乡贤和传统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概括
    7.7 新乡贤和传统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角色的比较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府际合作视角下广清一体化发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府际关系与府际合作研究
        1.2.2 区域一体化研究
        1.2.3 研究简评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内容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
        2.1.1 府际合作
        2.1.2 一体化
        2.1.3 广清一体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府际关系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3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状分析
    3.1 广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广清两市有文化认同的根基
        3.1.2 广清两市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3.1.3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府际合作提供支撑
    3.2 广清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3.3 广清一体化的探索实践
        3.3.1 形成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
        3.3.2 成立完善相关沟通协调机制
        3.3.3 注重统筹谋划、总体布局
        3.3.4 极力推进广清交通、产业、营商环境一体化进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府际合作下广清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府际合作下广清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联席会议制度执行不够规范
        4.1.2 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4.1.3 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还需完善
        4.1.4 产业协同联动效应不足
    4.2 府际合作下广清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府际合作制度缺乏约束力
        4.2.2 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4.2.3 受现行体制分割障碍影响
        4.2.4 府际合作相关机制缺乏创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案例分析
    5.1 “上海+嘉兴”模式
        5.1.1 构建府际长效合作机制
        5.1.2 完善相应府际合作政策配套
        5.1.3 创新区域府际合作模式
        5.1.4 探索府际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5.2 广佛同城化经验及与广清一体化对比
        5.2.1 广佛同城化的特征
        5.2.2 广佛同城化与广清一体化差异
    5.3 经验总结、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府际合作下进一步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的优化策略
    6.1 强化府际合作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
        6.1.1 统筹开展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全盘谋划
        6.1.2 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6.1.3 建设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6.2 支持两地府际合作机制创新
        6.2.1 构建有效激励的利益共享机制
        6.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6.2.3 健全产业引导机制
        6.2.4 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
    6.3 加大产业合作政策支撑
        6.3.1 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探索
        6.3.2 加大财政支持
        6.3.3 加强用地保障
        6.3.4 加大科技创新扶持
    6.4 推动两地融合对接
        6.4.1 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对接
        6.4.2 共同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6.4.3 强化府际合作区要素支撑
        6.4.4 清远市应谋定城乡融合广清接合片区战略取向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专家访谈(一)
    专家访谈(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2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公司发展概况
    2.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2.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2.4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第4章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4.1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4.2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4.3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4.4 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侨捐”相关概念
    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政府监管的理论
第三章 清远市侨捐项目及监管现状
    3.1 清远市侨情、侨捐现状及特点
        3.1.1 清远市侨情概况
        3.1.2 清远市侨捐的基本情况
        3.1.3 清远市侨捐的特点
    3.2 清远市侨捐项目的监管现状
        3.2.1 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的法规体系
        3.2.2 清远市侨捐项目的管理机制
        3.2.3 清远市侨捐项目的监管路径
第四章 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侨捐项目依旧主要依赖受赠单位自发管理
        4.1.2 量多额少的非实体性侨捐项目存在监管“真空”
        4.1.3 侨务部门履行监管的力量不足
        4.1.4 侨捐项目监管缺乏持续性
    4.2 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项目相关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
        4.2.2 缺乏问责机制导致监管乏力
        4.2.3 非实体性侨捐项目缺乏监管指引
        4.2.4 侨务部门监管能力和工作动力有待提升
        4.2.5 项目监管缺乏有效力的反馈机制
第五章 公益慈善项目有效监管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慈善事业监管经验
        5.1.1 英国慈善事业监管经验
        5.1.2 美国慈善事业监管经验
    5.2 国内慈善事业监管经验
        5.2.1 香港地区慈善事业监管经验
        5.2.2 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经验
第六章 完善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的对策
    6.1 完善侨捐项目监管机制,强化问责机制
        6.1.1 建立全市华侨捐赠项目监管协调工作机制
        6.1.2 强化主管部门的问责机制
        6.1.3 引入民间第三方监督
    6.2 多渠道提高监管者水平,完善激励机制
        6.2.1 建立侨务干部培养和使用的良好机制
        6.2.2 赋予监管者行政处罚权利
        6.2.3 完善监管者的激励机制
    6.3 通过建立本地涉侨基金会,打造侨捐项目监管平台
        6.3.1 建立清远市侨捐项目基金会统一管理侨捐项目
        6.3.2 建立非实体性侨捐项目监管指引
        6.3.3 加强非实体性侨捐项目动态审计监管
    6.4 及时公开侨捐项目相关信息,完善持续追效机制
        6.4.1 完善侨捐项目信息公开制度
        6.4.2 及时做好引导、宣传和联系工作
        6.4.3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全域旅游的佛冈模式
        2.1.2 外源式扩张与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佛冈产业发展的影响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经济学理论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2.2.4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优势与劣势
    3.1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优势
        3.1.1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3.1.2 佛冈县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资源丰富度较高,发展基础牢固
        3.1.3 生态环境优势
        3.1.4 佛冈县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3.1.5 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3.1.6 温泉度假旅游产品一枝独秀
        3.1.7 主题农庄类业态较有影响力
    3.2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劣势
        3.2.1 产业培育后劲乏力
        3.2.2 基础设施不足
        3.2.3 城市旅游综合功能弱
        3.2.4 旅游核心吸引力不足
        3.2.5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
        3.2.6 缺乏发展模式的探索,乡村游等旅游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机遇与威胁
    4.1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机遇
        4.1.1 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外扩
        4.1.2 佛冈发展政策新机遇
        4.1.3 旅游总需求增加
        4.1.4 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休闲旅游度假
    4.2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威胁
        4.2.1 经济发展现实制约
        4.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压力
        4.2.3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压力
        4.2.4 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面临遭受破坏的挑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全域旅游经验借鉴
    5.1 国外案例
        5.1.1 瑞士阿尔卑斯地区
        5.1.2 西班牙旅游业
        5.1.3 南非旅游业的境况
        5.1.4 美国艾奥瓦州格林维尔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5.1.5 日本东京湾区的都市乡村模式
    5.2 国内案例
        5.2.1 海南省陵水县
        5.2.2 四川洪雅县森林康养
    5.3 经验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策略
    6.1 根据资源特点建设康养居住地
        6.1.1 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6.1.2 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康养基地
    6.2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全域旅游开发策略
        6.2.1 坚持“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开发
        6.2.2 坚持“市场主体”的服务设施开发
    6.3 坚持“多样化融资”的全域旅游开发策略
        6.3.1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调整招商引资奖励政策
        6.3.2 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建立旅游发展大型企业
        6.3.3 构建“多样化”融资平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乡村振兴背景下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1.6 研究区域选取与资料来源
        1.6.1 研究区域选取缘由
        1.6.2 研究资料来源说明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农村土地
        2.1.3 土地整合
        2.1.4 土地整合模式
        2.1.5 土地细碎化
    2.2 基础理论
        2.2.1 集体行动理论
        2.2.2 行动者网络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现状研究
    3.1 我国农村土地整合历程及地方实践
        3.1.1 我国农村土地整合发展历程
        3.1.2 我国农村土地整合地方实践
    3.2 清远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2.1 清远市自然环境概况
        3.2.2 清远市社会经济概况
        3.2.3 清远市农地利用现状
    3.3 清远市土地整合实施契机与现状
        3.3.1 土地整合实施契机
        3.3.2 土地整合实施策略
        3.3.3 土地整合模式总结
        3.3.4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合现状
    3.4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合后的新问题
        3.4.1 农业规模经营后生产风险增加
        3.4.2 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后利益分配难度加大
        3.4.3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后恶性竞争激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典型模式之一:互换并地模式
    4.1 案例介绍与分析框架搭建
        4.1.1 叶屋村及其"互换并地"简介
        4.1.2 分析框架搭建
    4.2 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叶屋村土地整合的行动逻辑探析
        4.2.1 行动动力:土地整合的利益获取
        4.2.2 行动障碍:土地整合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方案
        4.2.3 行动实施:土地整合的实施边界及实施保障
        4.2.4 土地整合的现实绩效及其行动逻辑
    4.3 "互换并地"模式特征分析
        4.3.1 权属调整与权属归属
        4.3.2 经营主体与利益分配
        4.3.3 土地确权模式
    4.4 叶屋村"互换并地"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
        4.4.1 成功经验与启示
        4.4.2 存在不足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典型模式之二:土地入股模式
    5.1 案例介绍与分析框架搭建
        5.1.1 中华里村及其―土地入股‖简介
        5.1.2 分析框架搭建
    5.2 中华里村土地整合行动网络的构建及其运行研究
        5.2.1 中华里村土地整合行动网络的构建及其关键变量
        5.2.2 中华里村土地整合行动网络的运行绩效及其内在逻辑
    5.3 "土地入股"模式特征分析
        5.3.1 权属调整与权属归属
        5.3.2 经营主体与利益分配
        5.3.3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模式
    5.4 中华里村"土地入股"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
        5.4.1 成功经验与启示
        5.4.2 存在不足及原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典型模式之三:混合模式
    6.1 混合模式典型案例及其主要做法
        6.1.1 红崩岗村:土地入股后分类连片流转
        6.1.2 活石水村:水田无偿连片分配,其余有偿连片流转
    6.2 混合模式主要特征分析
        6.2.1 权属调整与权属归属
        6.2.2 经营主体与利益分配
        6.2.3 土地确权模式
    6.3 混合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
        6.3.1 成功经验与启示
        6.3.2 存在不足及原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三大典型模式提炼总结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叶屋村访谈提纲
附录二:中华里村访谈提纲
附录三:其他村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积极探索,找准定位,为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清远黄布村既有乡村风貌及景观适宜性改造研究[D]. 梁志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事务治理研究 ——以昌吉市为例[D]. 王杰. 兰州大学, 2021(09)
  • [3]广清产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 欧阳唐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府际合作视角下广清一体化发展优化研究[D]. 朱梦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广东清源水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梁杏桃. 吉林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清远市侨捐项目监管研究[D]. 郭慢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佛冈县全域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 邓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清远市农村土地整合模式研究[D]. 许进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积极探索,找准定位,服务清远市水利现代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