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惯性来解释现象

如何用惯性来解释现象

一、如何利用惯性解释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彭章辉,高守宝[1](2022)在《基于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科学解释在科学探究中具有关键作用。利用PTDR框架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采用渐退式脚手架策略,显化科学解释的路径,以期锻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与科学解释能力,为教师设计能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启示。

陈国贤[2](2021)在《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而此定律是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发展得到的。第一运动定律或惯性定律的来源有其漫长的历史,最初是由中世纪冲力学说——物体不必靠接触而能继续保持运动开展出来;经过伽利略认为物体自斜面自然下滑后,能沿着地球表面不停地运动;笛卡尔扩充了此观点,认为物体在不受任何“干扰、阻止”下,物体将持续地运动下去,且会沿着直线方向,清晰地引入运动“状态”的概念;最后牛顿在其《原理》一书中,首次指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维持不变,这也是现代或教科书中所称的惯性定律。牛顿惯性定律基本上不是一般所言,在于描述“惯性”的意义,或做为决定惯性坐标的依据。他在《原理》中有三处清晰地使用了他的惯性定律,来论证书中两个重要的最初的命题。在探讨此论述中,可以清晰地明白与体会惯性定律的内涵,能正本清源,不至于迷惘在大量非牛顿本意的揣测文献中。在探讨惯性定律长期发展下的历史脉络,与掌握住牛顿本人对此定律的运用里,一方面,除了可提供有关惯性定律的正确来源出处,提升教学者的思维层次;另一方面,更期望能浅移默化地落实在惯性定律的有效教学上。由此,再进一步通过对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实践与分析,显示融入惯性定律学史于教学上,不仅对高中生的上课积极性、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且也可提升学生发现与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奠定未来从事物理研究的扎实基础。

胡冰冰[3](2021)在《“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概念体系、加深其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理解是物理老师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针对现存教学中的弊端,以“牛顿运动定律”主题为例,研究如何划分“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的维度和水平,如何基于“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检验这种教学设计在概念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本研究描述了学生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划分了学生概念理解中的各个阶段,提出“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模型,并基于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在佛山市某高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选取高一两个平行班互为对照。在实验班采用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后进行测试,分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高中生对概念的学习呈现进阶式发展,概念体系较难建立;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概念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活动能更好的监测学生水平。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概念教学要以核心概念为主体,注重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学习进阶模型中每一层级学生应有的表现,测评学生所处水平,帮助学生实现“进阶”;借助学习进阶理论促进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朱超,易祯,刘宇霄[4](2021)在《“人心思稳”——盈余惯性的异质性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时间、行业、公司三个维度探究盈余惯性的异质性,分析到底在何种情况下股票会获得这一溢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盈余惯性现象,这一现象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时期、制造性和资源性行业、规模较大的公司中更加明显,均反映了投资者会给予"稳定"(稳定的时间、稳定的行业、稳定的公司)更持续的超额回报,体现了"人心思稳"的特征。本文随后从内部人交易视角开展进一步印证,内部人买入可视为"公司更稳"的信号,体现为放大盈余惯性,反之,内部人卖出可视为"公司更不稳"的信号,体现为放大亏损惯性,验证了投资者对"稳定"的偏好。本文发现盈余惯性在时间、行业和公司层面的差异,表现出很强的为"可靠"付费的特征,即在动荡的市场中"人心思稳"。这一现象和解释应引起市场监管者和公司层面的重视,以及对投资者行为的进一步研究。

王安伟[5](2021)在《中小学生惯性概念学习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日照市三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惯性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深入地调查学生头脑中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到学生的认知障碍。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未正式学习惯性概念的小学六年级、初二学生和学过惯性概念的初三、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前和学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认知情况。参考国内外关于惯性概念及惯性概念教学的研究资料和一线教师反馈的问题,精心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然后对回答典型的被试进行访谈,以深入调查学生的认知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到了小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5个认知特点、初二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4个特点、初三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4个认知特点、高一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5个认知特点。针对中小学生惯性概念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了解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分析学生学习惯性概念过程中形成各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转变错误认识”“明晰惯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演惯性概念建立的过程”“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习惯性概念时能够学以致用”6项教学建议。

万筠[6](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黄元丁[7](2020)在《形状和变形性对介观尺度粒子惯性迁移运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微流体装置在生物、医学、材料和化学等领域日益得到普及与应用,微流体装置在这些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对微流道中处于介观尺度的悬浮粒子(如血细胞、循环肿瘤细胞等人体细胞,细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固体粒子、液滴、囊泡等材料粒子)进行分离,进而实现目标粒子的提纯或检测。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一项难题是如何将尺寸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粒子实现高效快速地分离。研究者们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借助微流体装置的粒子分离方法,其中,惯性微流体技术由于可在较高速(雷诺数Re?100)的流场中发挥效用,因此处理效率高,外加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而受到关注。惯性微流体技术利用了粒子在泊肃叶流场中的惯性迁移运动,使粒子平衡在流道横截面的特定位置,进而实现目标粒子的分离。然而,以往针对不同形状或变形性的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得出了混乱的结论,相关机理和理论仍不完善。由此,本文分别探究了形状或变形性存在差异的固体圆球、固体椭球、以液滴为典型代表的表面张力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和以囊泡、细胞为典型代表的膜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惯性迁移运动的规律和机理,来探究形状和变形性对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影响,进而探究基于粒子形状或变形性差异借助惯性微流体技术实现粒子高效快速分离的可行性。对固体圆球在泊肃叶流场中的惯性迁移运动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固体圆球在泊肃叶流场中的横向受力;仿真模拟了固体圆球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的惯性迁移运动,发现固体圆球横向平衡于位于流道壁和流道中心中间的位置,且它们的横向平衡位置随Re的增大而逐渐靠近流道中心;通过实验验证和与其他研究者结果的比较,证明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了固体圆球在泊肃叶流场中横向受力的理论模型,明确了固体圆球随Re增大逐渐迁移向流道中心的决定性原因是圆球与其周围流体间的滑移剪切引起的滑移剪切升力;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变施加在固体圆球上的驱动力、改变固体圆球的密度和改变固体圆球与流体界面的边界滑移条件来改变固体圆球与其周围流体间的滑移剪切速度,进而操控固体圆球在微流道中横向平衡位置的方法,相关方法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分别改变固体圆球的形状为长椭球和扁椭球,通过仿真方法模拟了这些形状不同但体积相同的固体椭球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的惯性迁移运动,探究了形状对固体粒子在泊肃叶流场中横向平衡位置的影响,并探讨了它们的旋转运动与横向平衡位置间的关系。仿真发现,Re相同时,固体椭球的横向平衡位置比同体积的固体圆球更加靠近流道中心;随Re和长短轴之比的增大,椭球的横向平衡位置逐渐靠近流道中心;形状的改变使固体椭球在流场中表现出不同的旋转运动姿态,而它们的旋转运动姿态对它们在流场中的横向平衡位置有重要影响。对可变形粒子在泊肃叶流场中惯性迁移运动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选取液滴为研究对象,仿真研究了表面张力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惯性迁移运动,分别探究了流场惯性(Re)、液滴/流道尺寸比、表面张力、液滴/介质流体黏度比和介质流体黏度对液滴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的横向平衡位置、变形和倾角的影响,并分析了液滴的变形和倾角变化对液滴在流场中横向平衡位置的影响。仿真发现,Re相同时,液滴的横向平衡位置比同体积的固体圆球更加靠近流道中心;随Re的增大,液滴的横向平衡位置逐渐靠近流道中心;液滴/流道尺寸比体现了流道壁的限制约束作用;液滴表面张力、液滴/介质流体黏度比和介质流体黏度可显着影响液滴的变形和倾角,液滴变形的增大和倾角的减小均有利于减小液滴所受到的指向流道壁的剪切梯度升力,从而使液滴的横向平衡位置更加靠近流道中心。选取囊泡/细胞为研究对象,仿真研究了膜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的惯性迁移运动,分别探究了流场惯性(Re)、膜剪切模量、膜弯曲刚度和囊泡/细胞与介质流体黏度比对囊泡/细胞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的横向平衡位置、变形和倾角的影响,并分析了囊泡/细胞的变形和倾角变化对囊泡/细胞在流场中横向平衡位置的影响。仿真发现,Re相同时,囊泡/细胞在流道中的横向平衡位置比同体积的固体圆球和液滴更加靠近流道中心;随Re增大,囊泡/细胞的横向平衡位置逐渐靠近流道中心;膜剪切模量、膜弯曲刚度和囊泡/细胞与介质流体黏度比的减小有利于囊泡/细胞变形的增大和倾角的减小,从而使它们的横向平衡位置逐渐靠近流道中心;然而,囊泡/细胞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横向平衡位置主要受膜力学性质——膜剪切模量和膜弯曲刚度的影响,囊泡/细胞与介质流体黏度比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固体圆球、固体椭球、以液滴为代表的表面张力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和以囊泡、细胞为代表的膜约束的可变形粒子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在Re?100范围内惯性迁移运动的规律和机理,探究了形状和变形性对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影响,发现形状或变形性差异使不同粒子稳定在了流道中不同的横向平衡位置,证明了基于形状或变形性差异利用惯性微流体技术实现粒子高效快速分离的可行性。

罗雁雁[8](2020)在《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和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对比分析法对课堂提问策略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基于对课堂提问和高阶思维的相关文献的检索和梳理,总结课堂提问、高阶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确定研究的问题及思路;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界定课堂提问和高阶思维的内涵,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物理高阶思维能力调查的问卷设计及结果的统计分析。问卷的设计从分析、评价、创造三个维度出发,细分为8个指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整体的高阶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层次还处于低阶思维水平,有待提高。第三部分是提炼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要素。借助学者Christine Chin的“以提问为基础的话语”分析框架,对《形变与弹力》、《超重与失重》、《牛顿第一定律》这三个课题的教学视频片段进行转录、编码和统计。最终总结出影响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要素,主要包括七个方面:教师要有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创设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进行发问;提问要能发挥脚手架作用;问题要有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提问的类型和方式应多样化;适度而有效的反馈;问题措辞应清晰、指向性明确。第四部分则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学案例分析结果,从问题设计、问题实施、问题反馈三个方面提出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策略,并结合相关课例说明相应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本文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和课例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激发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课堂提问策略,希冀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肖括[9](2020)在《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实践摸索、经验总结,教育趋势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通过物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通过物理课程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成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蓝图,可以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流程作系统有效的规划,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以落地的有力保障。本文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培养,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设计能够体现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力求通过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供参考素材。首先,通过对核心素养提出背景阐述和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存在不足的分析,明确了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梳理出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教学设计有关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对物理核心素养和物理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具体环节设计策略,其中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分析说明都是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背景要求下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策略,分别是注重学生已有物理观念转化、重视情景化教学;创设模型建构真实情境、课堂教学逻辑思维化;挖掘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潜力、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注重物理学史引入、加强学科知识与科技生活联系。再次,分析了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各部分在物理核心素养各维度中的具体体现,分别选取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维度对应的典型课节,综合教学理论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基于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效果的初步分析和研究总结,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将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结合,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并针对典型课节撰写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为一线物理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孟慧姣[10](2020)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而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需要大量的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支撑。目前生活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本研究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八年级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结合理论基础,对生活化教学资源在文本教材、课后习题以及实验三个方面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策略与实践上的初步探索。全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简要论述了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相关含义及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点,总结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特征,体现物理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研究”,以本地区的八年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八年级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同时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和公办、民办两所学校的学生在物理生活化教学中的差异,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于物理生活化教学具有积极的态度;(2)两所学校物理教师生活化教学资源利用程度一般,但民办中学的生活化教学实施情况要优于公办中学;(3)男生对生活化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应用能力要高于女生。在调查结果中发现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应用并不广泛,在资源整合利用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三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汇总”,从现有的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角度出发,以表格的形式对现有课本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进行汇总分析。从生活现象资源、生活用具资源、生活习惯资源、生活废弃资源、自然常态资源五个方面对生活化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针对教科书等文字资源、习题资源、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讨论。在教材资源开发中,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五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习题资源开发中,针对近十年的中考题目进行分析,对生活化物理习题的编制和设计提出建议;在实验资源开发方面,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与实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例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生活化教学设计,合理地开发并利用生活化资源,以“机械运动”为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学生中进行生活化物理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两个方面的变化对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应用成效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对现有教材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并结合实际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统计分析近十年来的中考题目,作为习题编制与设计的依据;以实验设计、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应用四个方面对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资源进行开发。

二、如何利用惯性解释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惯性解释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TDR框架的教学流程
2教学过程设计
    2.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2.2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2.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4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5应用实践
3教学启示
    3.1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的作用
    3.2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显化解释路径

(2)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况
        1.2.2 国内研究现况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教育重演论
        2.1.1 主要观点
        2.1.2 启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2.1 主要观点
        2.2.2 启示
    2.3 科学发展理论
        2.3.1 主要观点
        2.3.2 启示
第3章 惯性定律的来源、发展与内容
    3.1 希腊时期的动力学理论
    3.2 中世纪时期的冲力——惯性的源头
    3.3 伽利略的观点——圆惯性
        3.3.1 伽利略惯性定律出处之一
        3.3.2 伽利略惯性定律出处之二
    3.4 笛卡尔的叙述
        3.4.1 笛卡尔的惯性定律
        3.4.2 惠更斯的惯性定律
    3.5 牛顿外力概念的提出
    3.6 牛顿第一定律的出处与描述
    3.7 小结
        3.7.1 回顾惯性定律的发展过程
        3.7.2 引起惯性定律模糊的几个原因
        3.7.3 惯性概念与固有力概念
第4章 牛顿及后人如何使用惯性定律
    4.1 牛顿本人如何使用惯性定律
        4.1.1 牛顿惯性定律的首次使用
        4.1.2 牛顿第二次使用惯性定律——证明命题Ⅰ
        4.1.3 牛顿第三次使用惯性定律——命题Ⅱ
        4.1.4 小结
    4.2 牛顿之后物理学家对惯性定律的使用
        4.2.1 牛顿的绝对与相对空间——转动的水桶实验
        4.2.2 马赫的惯性与非惯性坐标系
        4.2.3 二十世纪前物理学家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4.2.4 西方教科书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第5章 融入惯性定律历史于教学实境中的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教师部分的情况调查
        5.3.1 调查内容
        5.3.2 调查情况分析
    5.4 学生部分的情况调查
        5.4.1 调查内容
        5.4.2 调查情况分析
第6章 惯性定律的教学实践
    6.1 国内高中物理教材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6.1.1 国内高中物理教材对惯性定律主要观点的呈现
        6.1.2 高中物理教材的模糊之处和建议
    6.2 国内一般教师对惯性定律的教学情况
    6.3 融入物理学史的惯性定律的教学设计
        6.3.1 融入物理学史的惯性定律的教学思路
        6.3.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第7章 惯性定律的教学实践效果
    7.1 教学效果研究
        7.1.1 目的
        7.1.2 实验对象
        7.1.3 计划
        7.1.4 实验过程
        7.1.5 学生访谈
    7.2 教学建议
        7.2.1 收集与阅读史料以提升教师对物理知识的思考深度
        7.2.2 整合史料以适应学生学习水平
        7.2.3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7.2.4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附录3:后测试卷
附录4:教学设计
致谢

(3)“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际科学教育背景及学习进阶的源起
        2.我国物理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3.“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科地位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1.为学生形成系统的概念提供实践指导
        2.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3.为教学测评、教学决策提供参考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一)学习进阶的定义及内涵、特点
    (二)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三)学习进阶的理论基础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4.建构主义
        5.概念转变研究
    (四)学习进阶的呈现方式
    (五)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1.学习进阶的产生与发展
        2.“牛顿运动定律”主题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六)概念界定
        1.学习进阶
        2.科学概念
        3.核心概念
        4.牛顿运动定律主题
三、 “牛顿运动定律”主题学习进阶框架的建构
    (一)核心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确定
    (二)“牛顿运动定律”主题进阶维度的确立
    (三)“牛顿运动定律”主题进阶变量的确立
    (四)“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进阶层级的确立
四、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牛顿运动定律”的单元教学设计
        1.单元任务分析
        2.单元重点活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模型
        2.“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3.“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
        4.“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
五、基于“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教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测试工具
        1.测试工具的编写
        2.测评工具的评价标准
    (四)数据处理方法
    (五)数据分析
        1.班级初始水平差异分析
        2.后测成绩差异性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人心思稳”——盈余惯性的异质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盈余惯性的部分典型事实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特征
    (二)中国市场是否存在盈余惯性
三、盈余惯性的存在性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1. 模型。
        2. 变量。
        3. 数据说明。
    (二)基准估计结果及内生性讨论
        1. 基准估计结果。
        2. 内生性讨论。
    (三)稳健性检验
        1. 更换时间窗口选择。
        2. 更换未预期盈余的度量指标。
四、盈余惯性的异质性
    (一)时间异质性
    (二)行业异质性
    (三)公司异质性
    (四)“稳定”特征的验证:股票波动率与盈余惯性
五、内部人交易:一个作为“稳定”的信号测试
    (一)内部人交易的“信号”特征
    (二)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三)内部人交易的信号效应估计结果
        1. 是否存在内部人交易的信号作用。
        2. 内部人交易方向的信号效应。
    (四)内部人交易信号效应的分组检验
        1. 按照未预期盈余的正负分组。
        2. 按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低分组。
        3. 按照是否提前发布业绩预告分组。
六、结论
附录1基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附录2异质性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3内部人交易信号效应估计结果

(5)中小学生惯性概念学习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日照市三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物理概念认知发展已有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惯性概念认知发展已有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中小学生惯性概念认知情况的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物理概念形成的学习进阶理论
    2.5 概念转变理论
3 中小学惯性概念教学目标与教材解读
    3.1 惯性概念形成的历史
    3.2 小学课程标准中惯性概念教学目标解读
    3.3 初中课程标准中惯性概念教学目标解读
    3.4 高中课程标准中惯性概念教学目标解读
    3.5 小学惯性概念教材分析
    3.6 初中惯性概念教材分析
    3.7 高中惯性概念教材分析
4 中小学生对惯性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
    4.1 调查的形式
    4.2 调查对象
        4.2.1 小学测试对象
        4.2.2 初中测试对象
        4.2.3 高中测试对象
    4.3 访谈问题与调查问卷的编制
        4.3.1 小学访谈问题的编制
        4.3.2 初中调查问卷的编制
        4.3.3 高中调查问卷的编制
    4.4 访谈问题与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4.4.1 小学访谈问题与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4.4.2 中学访谈问题与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4.4.3 中学问卷调查结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小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
        5.1.2 初二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
        5.1.3 初三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
        5.1.4 高一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
    5.2 惯性概念教学建议
        5.2.1 了解学生惯性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
        5.2.2 分析学生学习惯性概念过程中形成各种错误认识的原因
        5.2.3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转变错误认识
        5.2.4 明晰惯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5.2.5 重演惯性概念建立的过程
        5.2.6 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习惯性概念时能够学以致用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对惯性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访谈
附录二 初中学生对惯性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学生对惯性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6)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一、政策范式理论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三、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二、具体运算过程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理论贡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形状和变形性对介观尺度粒子惯性迁移运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固体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现状
        1.3.1 固体圆球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现状
        1.3.2 非圆球形固体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现状
    1.4 表面张力约束的可变形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现状
    1.5 膜约束的可变形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固体圆球在平板泊肃叶流场中的惯性迁移运动
    2.1 引言
    2.2 固体圆球惯性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2.3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仿真研究
        2.3.1 DPD方法基本原理
        2.3.2 固体圆球惯性迁移运动的仿真模型
        2.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2.4 固体圆球惯性迁移运动的实验验证
        2.4.1 PS荧光微球悬浮液的制备
        2.4.2 微流道的设计
        2.4.3 微流道芯片的加工
        2.4.4 实验平台的搭建
        2.4.5 实验结果和讨论
    2.5 理论分析和建模
    2.6 固体圆球横向平衡位置操控方法的探索
        2.6.1 改变施加在固体圆球上的驱动力
        2.6.2 改变固体圆球的密度
        2.6.3 改变固体圆球与流体间的边界滑移条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形状对球形固体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固体椭球惯性迁移运动的仿真模型
    3.3 仿真结果
        3.3.1 长椭球的惯性迁移运动
        3.3.2 扁椭球的惯性迁移运动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张力约束的可变形粒子的惯性迁移运动
    4.1 引言
    4.2 可变形粒子惯性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4.3 液滴惯性迁移运动的仿真模型
    4.4 DPD液体表面张力的测量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流场惯性的影响
        4.5.2 液滴/流道尺寸比的影响
        4.5.3 表面张力的影响
        4.5.4 液滴/介质流体黏度比的影响
        4.5.5 介质流体黏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膜约束的可变形粒子的惯性迁移运动
    5.1 引言
    5.2 仿真模型
        5.2.1 囊泡/细胞模型
        5.2.2 囊泡/细胞惯性迁移运动的仿真模型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流场惯性的影响
        5.3.2 膜剪切模量的影响
        5.3.3 膜弯曲刚度的影响
        5.3.4 囊泡/细胞与介质流体黏度比的影响
    5.4 基于形状或变形性差异的惯性微流体分离方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第3章 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编制
    3.4 信效度分析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4章 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要素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教学视频的转录与编码
    4.3 数据分析及结果
    4.4 研究结论
第5章 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5.1 问题设计策略
    5.2 提问实施策略
    5.3 提问反馈策略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1 高阶思维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2 《形变与弹力》编码结果
附录 3 《超重与失重》编码结果
附录 4 《牛顿第一定律》编码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的提出
        1.1.2 当前一线高中教师教学设计现状
        1.1.3 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2.1.1 核心素养内涵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信息加工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
    3.1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3.1.1 解读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3.1.2 挖掘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3.1.3 分析学情,因学定教
        3.1.4 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导向
        3.1.5 明晰重难点,课堂主次分明
        3.1.6 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3.1.7 优化教学活动,凸显核心素养培养
        3.1.8 综合评价,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3.2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2.1 培养物理观念的策略
        3.2.2 培养科学思维的策略
        3.2.3 培养科学探究的策略
        3.2.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策略
第4章 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4.1 凸显物理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
        4.1.1 物理观念内容分析
        4.1.2 教学设计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4.1.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1.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2 凸显科学思维提升的教学设计
        4.2.1 科学思维内容分析
        4.2.2 教学设计案例:《平抛运动》
        4.2.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2.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3 凸显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4.3.1 科学探究内容分析
        4.3.2 教学设计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3.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3.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4 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设计
        4.4.1 科学态度与责任内容分析
        4.4.2 教学设计案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4.4.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4.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的总结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B 《平抛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C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D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过程设计
致谢

(10)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物理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
        1.1.2 新形势下物理教学的转变
        1.1.3 生活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活化教学
        2.1.2 物理生活化教学
        2.1.3 物理生活化资源
    2.2 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3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用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学生问卷
        3.5.1 学生问卷的内容分类
        3.5.2 学生问卷的信度分析
        3.5.3 学生问卷的效度分析
        3.5.4 独立样本T检验
    3.6 问卷具体分析
        3.6.1 学生对生活化课堂的态度
        3.6.2 学生对生活与物理相关性的主观认识
        3.6.3 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应用情况
        3.6.4 生活化习题资源的利用情况
        3.6.5 课本材料生活化拓展内容的关注程度
第4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内容汇总
    4.1 声学部分
    4.2 光学部分
    4.3 力学部分
    4.4 热学部分
    4.5 电学部分
    4.6 原子物理部分
第5章 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1 教科书等文字资源生活化的开发
        5.1.1 对课本教材资源的开发
        5.1.2 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
        5.1.3 物理生活化教材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施建议
    5.2 学习材料—物理习题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5.2.1 传统的物理习题与生活化物理习题
        5.2.2 历年物理中考题的生活化试题汇总分析
        5.2.3 初中物理生活化习题的编制与设计
        5.2.4 初中物理生活化习题的评价原则
    5.3 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5.3.1 物理实验设计生活化
        5.3.2 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
        5.3.3 物理实验过程生活化
        5.3.4 物理实验应用生活化
第6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例研究
    6.1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6.2 初中物理《惯性》课堂实录分析
    6.3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6.3.1 物理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6.3.2 物理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阿基米德原理》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附录C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惯性》课堂实例
附录D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致谢

四、如何利用惯性解释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J]. 王迪,彭章辉,高守宝. 物理教学探讨, 2022(02)
  • [2]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D]. 陈国贤.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牛顿运动定律”主题的学习进阶研究与实践[D]. 胡冰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人心思稳”——盈余惯性的异质性解释[J]. 朱超,易祯,刘宇霄. 金融科学, 2021(01)
  • [5]中小学生惯性概念学习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日照市三所学校为例[D]. 王安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7]形状和变形性对介观尺度粒子惯性迁移运动影响的研究[D]. 黄元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 罗雁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肖括.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孟慧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如何用惯性来解释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