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内容的全球衡量标准

图像内容的全球衡量标准

一、GLOBAL MEASURE ON IMAGE CONTENT(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洁[1](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宁玉文[2](2020)在《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MOOC作为新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成为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按年度分批建设和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常态化质量检查和评价的要求。在医学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我国开展新医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医学院校正在广泛地建设和引进医学MOOC,利用在线教学手段,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质量问题是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在国外MOOC质量评价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MOOC和我国尚未制定MOOC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背景下,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医学MOOC存在着评价导向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混乱、评价精准度不够四个关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医学MOOC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针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现实需要,亟待通过研究医学MOOC质量要素,构建一套适合于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工具。研究目的:为了落实国家加强在线课程质量管理要求,本研究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评价需要,围绕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时“评什么”和“如何评”两个关键问题,探索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和质量特征,构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导向和评价流程,为学校建设医学MOOC提供指导规范,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课程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工具和手段,为中国医学MOOC学习者选课与评课提供适用的评判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综合评价法的研究范式,遵循调查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建设质量要素,建立指标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求,分析了解国内外MOOC建设质量、MOOC评价和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医学MOOC评价三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评价手段缺失问题。二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 4235名学习者对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期望,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和CIPP理论,借鉴欧洲QRF质量框架和我国课程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两类评价主体,四类评价内容,五个评价环节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在扎根理论和质量功能展开理论指导下,调查了我国1118门医学MOOC的真实质量数据,提取了包括设计维度,授课维度和服务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要素模型。四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在欧洲QRF质量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吸收国家对课程建设要求和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明确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四种来源,面向4322名学习者、651名MOOC设计者,371名MOOC授课者和332名MOOC服务者,征集了 74209条医学MOOC质量评价指标,经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初选和优选,筛选出了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120项三级指标共计144个指标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五是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邀请31名国内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过四轮咨询修改,并对专家权威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实施模型的修改意见收集和修订,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建立重要性矩阵,明确了各指标项的权重。六是采用实证研究法完成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按照实证研究的范式,选择S省MOOC管理部门参评的16门医学MOOC和Z地区平台的65门医学MOOC,先后由16名专家和7354名医学MOOC学习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试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SMART指标有效性评价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通过为期三年的研究,一是设计了包括3个维度13个核心因素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提供了质量框架,二是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和109个指标项描述构成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形成了适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一构建了体现中国课程质量特色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国内外以往设计通用性MOOC评价指标体系的常规做法,在评价指标项的标度中融入了“金课”、“课程思政”和新医科教育三个方面的中国课程质量的最新要求。二提出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和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从设计、授课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医学MOOC的质量要素结构和质量特征,建立了面向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两类评价主体(角色),四个评价环节,三类评价内容(数据)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解决了教育管理部门在医学MOOC认定和质量督导工作中“评什么”和“如何评”的问题。三找到了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体现我国医学MOOC质量特征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通过计算找到了设计能力、制作手段、授课能力、师生互动、学情分析、应答服务、安全服务是贡献率排名前7位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量化评价是可行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授课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结果认定,用户管理服务,学情分析服务,课程内容服务,应答服务,安全运维服务共计14个关键要素。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需要以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从设计者、授课者与服务者视角设置评价指标,融入学科特色和地域政策相关要求,将教学设计能力,制作设备与工具,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作为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胡显伟[3](2021)在《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油气合作愈发频繁。为有效保障海外油气田的人员和资产安全、环境和声誉免受负面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改进小波算法、背景差分法、卷积神经网络、风险控制成本分析、探测准确度分析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研究了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实现了入侵探测全覆盖、物防工程纵深布局、应急资源系统整合,并在中东某油田现场开展了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适用于海外油气田的入侵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各项指标的敏感度系数。建立了五种评判逻辑,构建了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并对标国际安保咨询公司的风险数据库进行了结果验证。针对关键的入侵风险指标,研究入侵防范系统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改进小波算法的红外图像增强与去燥方法,对小波低频系数进行直方图均衡增强,对高频系数进行阈值去噪,较好地改善了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研究了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采用计算量较小的背景差分算法对监测目标进行定位,提高了运动目标的检测能力;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方法,采用Matlab卷积神经网络工具箱中预先训练好的Alexnet Model深度学习模型对监测到的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分析正面入侵和侧面入侵防范的风险概率、工程造价及风险控制成本,实现了入侵防范系统优化研究。基于红外智能探测技术,提出红外热像仪双向交叉布局方案和探测准确度分析方法,并开展应用基础和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4个红外热像仪的双向交叉布局实现了周界入侵探测的全覆盖,探测率达到100%,超过90%的测试点的报警正确率高于90%,最佳探测距离为175.72m。实验现场入侵目标的红外图像采集及处理达到了高效检测和识别的研究目标。基于纵深物防和快速响应技术,针对侧面入侵和正面入侵风险,差别化地研究纵深防护的物防工程,实现入侵延迟;基于人机工程原理,研究实现应急监控中心非线性规划;基于INC-MOD-MOS三维架构管理应急武装,研究实现快速应急响应。实验现场达到了入侵延迟与快速应急响应的研究目标。

熊晓琴[4](2020)在《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装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端等)的智能信息交流和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随着技术、法规以及相关配套逐步成熟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产品导入和市场化阶段。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相对成熟、基础支撑技术具有局部优势,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短缺、技术结构和方向不清晰、技术应用效益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及其应用评价。本文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专利大数据、产业数据、商业应用数据等数据资源,围绕智能网联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前沿、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并结合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评价不同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力求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特征和产品应用情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针对专利视域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基于专利大数据绘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手段,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关键技术演进路径及演化规律。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专利数据,聚焦车辆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领域,运用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绘制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态势、竞争态势及关键技术专利地图,从时间和空间等不同维度分析技术分布特征,得到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企业创新实力及关键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结论;基于绘制的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综合采用共现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识别不同时期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主题及成熟潜力专利技术,探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变化,并通过与专利网络主体间的联系展示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演进路径与演化规律。面向关键技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专利布局,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法,对通用、比亚迪等8家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技术性、经济性研究。从专利角度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构成,明确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评价体系,选择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发掘评价结果内涵,结合专利技术提出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发展的有益建议;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经济评价模型,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评价,从企业评价结果和专利技术揭示决定其经济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关键技术重点专利推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结合技术发展路线探讨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在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丰田和广汽关键技术领域历年重点专利的分析,明确其技术发展路线,并划分车辆的不同技术等级。面向企业关键技术及其专利进行目标选取和边界划定,以广汽丰田i A5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原材料获取、制造装配、运行使用到报废回收四个阶段的资源耗竭和环境影响的数学评价模型,确定各阶段涉及材料、工艺、能耗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Ga Bi模型,计算得到矿产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排放结果清单,采用CML2001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结合丰田和广汽的各技术等级重点专利和技术发展路线,评估预测不同智能级别车辆采用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等应用方面的不同,对L1-L5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消耗、能源耗竭、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车辆技术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包括从专利视域所揭示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特征和演进规律,以及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量化计算的产品技术经济性和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结果,提供了以专利分析辅助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布局及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李沁雅[5](2020)在《基于群智感知的三维重建中的数据质量与隐私研究》文中指出移动群智感知是通信传感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设备大量普及等大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感知模式。它旨在利用集成多样化传感器的移动智能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形成以普通用户为核心的感知网络,并通过互联网间的相互协作,采集环境中的感知数据,共同完成感知任务。群智感知网络突破了传统传感网络的局限性,且具备经济灵活的部署条件、广泛的感知覆盖区域、多样化的感知数据类型、低廉的感知成本等优越性。受益于此,群智感知受到了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处理复杂任务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并被应用到诸多领域,包括环境监测、室内定位、交通流量监控等。三维重建是计算机视觉、数字媒体、计算机图像学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它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二维图像投影恢复物体的三维几何形状。准确的三维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医疗诊断、虚拟现实、城市规划等。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发展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逐渐成为当前的主流技术之一。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图像数据是重建完整三维模型的关键因素。群智感知系统的广泛运用启发我们借助群体智慧采集适用于三维重建的图像集。然而,参与者在执行感知任务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网络流量、设备电量、个人时间等资源消耗,同时可能面临着隐私泄露的威胁。这些原因都使得利己主义的参与者很难自愿加入到无利可图的感知任务中,而参与者的缺失会导致无法为三维重建提供足够的感知图像。此外,参与者的敬业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距使得感知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图像质量不高与数量不足必然会限制三维重建的性能表现。其次,系统的各项资源是有限的,而感知数据量是巨大的,上传并处理所有的图像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其中低质量的、冗余的图像会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考虑通过金钱激励策略、隐私保护措施、最优图像选取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基于群智感知系统的三维重建场景下的各类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群智感知的三维重建中的数据质量与隐私的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设计合理的酬劳策略弥补参与者在感知任务中的损耗,通过金钱激励方式鼓励参与者加入感知任务并采集高质量图像;设计必要的图像隐私保护策略来避免对参与者个人视觉隐私的泄露,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图像去隐私化对三维重建性能的影响;设计可行的最小数量图像选择算法实现重建目标覆盖,避免大量的、冗余的、低效用的图像对系统资源的浪费,以应对群智感知系统的资源约束。我们分析了上述研究问题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针对具体的场景特点和实现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具体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基于图像质量的酬劳分配策略的设计一方面感知参与者可能面临的资源消耗以及利己主义心理使得参与者的招募并不容易,因此需要制定酬劳策略弥补参与者的成本损失以激励他们加入感知任务。另一方面参与者个人能力的差距造成感知图像质量参差不齐,而三维重建对高质量图像有着较大需求,为了同时满足参与者的成本弥补与高质量图像需求这两者间的关系,我们提出基于图像质量的酬劳分配机制Img Pricing,根据多劳多得的思想,以金钱激励的方式引导参与者采集高质量的、对三维重建高贡献度的图像。我们通过度量单张图像对三维重建在三维点云数量与投影误差两方面的有效影响来确定其质量,并以此给参与者分配酬劳。·三维重建中的图像视觉隐私保护方案感知图像可能会携带用户的视觉隐私,分享和上传此类图像数据会使感知参与者面临潜在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随着人们对个人隐私安全意识的增强,隐私泄露风险势必会降低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感知图像的采集。我们提出采用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众包图像中的人物隐私进行语义分析、分割并擦除。此外,考虑到去隐私化的图像与原始图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差距,这可能导致对后续三维重建性能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思想的图像补全网络来修补分割图像的缺失区域,以恢复有利于三维重建的关键信息,减小对其重构模型性能的影响。·资源约束下的最小数量图像选择算法感知图像的体量是巨大的,上传并处理所有的感知图像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群智感知系统中的通信、存储和处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处理如此大量的数据集是不容易且不合理的。为了平衡有限的资源与大规模的图像数据间的矛盾,我们考虑通过图像的元数据(包括地理位置与几何信息)来度量图像效用。此外,考虑到元数据的获取方式可能造成数据的不准确性,我们提出图像的鲁棒效用的概念。同时,我们将感知任务建模成最小数量图像选择问题,提出基于图像边际效用的贪心策略算法选取适合的图像子集实现粗粒度和细粒度的目标覆盖,减少低效用图像对感知平台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综上所述,本论文分析了基于群智感知的三维重建场景下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针对图像质量、隐私保护、酬劳分配、资源约束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梦梦[6](2020)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广泛应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信息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不明确引发的损害公众隐私权、知情权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究其根本是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和诉讼状况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实务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存在争议和问题,并对实务中的问题与争议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及信息公开的基础理论;依据录制方式、实现职能、信息要素不同将现有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类型进行系统梳理,为厘清公开的信息范围做好铺垫;对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整理归纳,借鉴学习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优秀经验,立足我国现状得出启示;最后,对合理划分公开信息范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根据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的大小,尝试提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是否公开的判断标准。并对典型视频图像信息类型进行详细讨论分析。为实务部门处理复杂个案提供具体指引,为判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是否公开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人民的参与感、安全感更加充盈。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游祎[8](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突预测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传统的冲突事件数据较为稀缺,细粒度(1)的观测数据也难以大规模收集,因此预测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基于海量大数据的事件数据库的出现,使国际冲突研究的数据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日益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为大规模观察和分析政治暴力活动并探索冲突动态带来了可能,也为冲突预测带来了可能。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庞大和细粒度的全球事件话语数据库(GDELT),通过实际冲突案例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并基于GDELT提供的事件大数据建立相应模型,利用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对冲突的动态进行预测预警。与此同时,鉴于可公开访问的互联网社交网站(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通过相应的数据抓取和分析,验证了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反映出的态度对政治事件走势的影响,即有效监测民众对于政治事件的态度情绪变化有助于揭示影响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舆论趋势。因此,本文提出,对于国际冲突的预测,可以在利用GDELT事件大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第一重判断的基础上,对可能引发冲突的事件,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民众对该事件的情感极性,作为判断冲突是否发生的第二重标准,以此提升冲突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数据来源;接下来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包括大数据、大数据分析、计算国际关系学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路径和问题进行文献回顾;最后对论文的创新点、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做出概述。第一章着重理论阐述,涉及政治冲突理论和本研究的数据基础。界定了与政治冲突有关的概念,探讨了冲突与和平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冲突预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由此引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基于GDELT事件数据库的事件大数据,并解释选择该数据源的原因。第二章选择“阿拉伯之春”、2018—2019年苏丹冲突以及法国“黄马甲”事件作为案例。在对事件数据进行分类(分为口头合作、实质合作、口头冲突、实质冲突四类)的基础上,根据GDELT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口头冲突及实质冲突事件数量占事件总数比例的显着增加能够作为冲突爆发或紧张局势加剧的征兆。第三章从社交媒体大数据入手,在社交媒体日益影响公民参与和政治进程的情况下,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监测民众对政治事件的态度及情绪变化。本章选取了英国脱欧与弹劾特朗普两个案例,证实了社交媒体数据能够反映民众对政治事件的影响,进而有助于预测包括政治冲突在内的政治事件走向。这充分说明,社交媒体数据可以对来源于主流新闻媒体的事件大数据预测研究进行有益补充。第四章进行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详细阐述了模型的基本假设、使用的算法和技术以及具体的构建过程。然后对已经构建的冲突预测模型进行测试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LSTM RNN算法的冲突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相关冲突的发生并对可能出现的局势恶化进行预警。第五章是探讨了冲突预测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的风险,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冲突预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结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肖[9](2020)在《全球30米地表覆盖定量遥感分类与制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表覆盖是生态环境评估、地理国情监测、宏观调控分析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格局规划以及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地表覆盖现状和变化对于科学认识地球陆表各种地物类型及其自然属性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内外陆续生产和发布了多套全球地表覆盖产品,但仍然空缺精细分类体系的30米地表覆盖产品;另外,由于全球覆盖的遥感数据和训练样本在收集和处理上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计算机资源导致全球地表覆盖制图依然存在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以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定量遥感分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时序Landsat数据定量化处理、Data Cube瓦片化管理、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GSPECLib)构建、全球30米不透水面制图、基于GSPECLib的中国/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制图与验证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Landsat卫星数据定量化处理是地表覆盖自动分类的重要基础。本文发展了地形辐射C校正模型和大气校正算法,消除了地形起伏和大气辐射传输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时相云和阴影检测算法(MTICZ),显着提升了云和阴影的识别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其相较于Fmask算法有6%左右的提升;设计了新的Landsat Data Cube管理模式,显着提高了轨道重叠区域的数据使用效率。(2)多源卫星数据协同能够显着提高全球不透水面遥感产品精度。针对光谱和空间结构异常复杂的人工不透水面地类,仅依赖多时相光谱信息很难保证其提取精度。本文结合Landsat反射率、Sentinel-1 SAR结构特征和VIIRS夜间灯光数据等生产了2015年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产品实现了总体精度为96.7%、Kappa系数为0.903,相较于其他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精度得到了显着提高。(3)基于地物图像波谱库的光谱信息,可以支持大范围的地表覆盖自动分类。本文利用了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中时序反射率图像波谱替代传统监督分类策略中所需的训练样本,结合时序Landsat Data Cube瓦片数据集和决策级融合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成功生产了2015年中国区域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其实现了一级类体系(9种地类)下的总体精度为80.7%、Kappa系数为0.757;在二级精细验证体系(19种地类)下的总体精度为71.3%、Kappa系数为0.664。(4)基于全球地图像物波谱库和GEE云平台,能够实现全球30米地表覆盖的高效率、高精度的精细分类产品生产。尽管利用地物图像波谱库中先验反射率图像光谱信息能够实现区域的自动化分类,但其因计算和存储资源需求过大而导致制图速率较低。为了实现全球高效自动的地表覆盖制图,本文利用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提供的训练样本和GEE云平台的时序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局部自适应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生产了2015年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GLC_FCS30-2015。结果表明GLC_FCS30-2015在10个一级类组成的一级分类体系下总体精度为81.4%、Kappa系数为0.774,在LCCS分类体系下总体精度为70.8%、Kappa系数为0.678,在24种精细类组成的验证体系下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68.1%和0.656。论文的主要创新性贡献包括:(1)针对Landsat卫星数据定量化处理,研发了一套全自动化处理框架,同时消除了大气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提升了云和阴影的检测精度,并且通过Data Cube重管理提高了轨道重叠区域的数据使用效率。(2)针对光谱和空间结构复杂的人工不透水面地表,提出了结合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不透水面自动提取算法,生产了2015年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显着提高了不透水面地表的识别精度。(3)提出了基于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的定量遥感分类策略,有效解决了大区域地表覆盖分类需要大量人为干预的难题,首次研制了精细分类体系的全球30米地表覆盖产品GLC_FCS30。

窦凯[10](2020)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作为“文化创意+信息通信技术”的碰撞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近年来,由于“网络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领域增长迅速且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大国。然而与美欧日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整体水平上仍然处于竞争弱势,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正确评价、合理分析当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制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关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分类体系,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围绕全球及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判断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包含1个目标、4大系统、14项要素、50项指标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选择G20国家为样本考察对象,选定2010-2017年8年作为考察阶段,完成了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综合测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增强的发展趋势,但较之于美国、英国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中国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阶层,中国在G20国家中位列第7名,整体处于第三梯度。同时通过与美英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劣势指标的数量远大于优势指标,尤其是在产品竞争实力、企业战略、关联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劣势明显,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参考,在借鉴美、英、日、韩四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政府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宏观规划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数字内容企业与国家的中介,要发挥行业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经营的微观主体,要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要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二、GLOBAL MEASURE ON IMAGE CONT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LOBAL MEASURE ON IMAGE CONTENT(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医学MOOC建设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1.2 质量问题成为制约MOOC发展与应用的瓶颈
        1.3 我国医学MOOC质量评价缺乏适切性标准
        1.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特征和评价办法有待探索
    2 研究思路
    3 研究内容
    4 主要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访谈法
        4.3 扎根理论研究法
        4.4 因子分析法
        4.5 主成分分析法
        4.6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7 AHP层次分析法
    5 研究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实践意义
文献回顾
    1 MOOC建设质量相关研究
        1.1 MOOC建设质量文献检索情况
        1.2 课程质量研究
        1.3 MOOC的类型与建设模式
        1.4 MOOC的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 MOOC评价相关研究
        2.1 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2.2 MOOC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3 MOOC评价指标研究
    3 医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MOOC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3.1 医学MOOC评价文献检索情况
        3.2 医学课程改革与MOOC建设研究
        3.3 医学MOOC质量评价与问题研究
    4 文献研究述评
        4.1 MOOC质量评价研究的基本共识
        4.2 医学MOOC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内涵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的构成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目的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现实依据研究
        2.1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期望调查目的
        2.2 医学MOOC学习者调查对象选取
        2.3 实验与调查过程
        2.4 调查结果分析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指导理论
        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启示
        3.2 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与启示
        3.3 教育评价的形成性理论与启示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的参考模型
        4.1 QRF欧洲MOOC质量框架的核心思想
        4.2 双视角课程评价模型
    5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5.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主体
        5.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对象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环节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的四类量化数据集
    6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6.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适用方法
        6.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的原则
    7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第二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面临的问题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研究的目的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来源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研究方法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来源的确定
    3 基于调查提取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
        3.1 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调查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医学MOOC样本的选取
        3.4 医学MOOC的资源样本信息搜集过程
        3.5 面向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6 设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3.7 面向授课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8 授课维度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一级编码
        3.9 面向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提取
        3.10 服务维度的我国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一级编码
        3.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信息的编码处理
        3.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汇总
    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理论饱和度的检验
        4.1 研究对象选取
        4.2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
        4.3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筛选
        5.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5.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筛选
        5.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的信度检验
        5.4 医学MOOC建设质量要素模型的确定
    6 医学MOOC的特殊性分析
        6.1 医学MOOC特殊性研究的对照样本选取
        6.2 医学MOOC与其他学科门类MOOC的区别
        6.3 医学MOOC与传统医学课程的区别
    7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7.3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
        1.1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池的内涵与作用
        1.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1.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1.4 指标编制人员的选取
        1.5 面向学习者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提取
        1.6 面向医学MOOC设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1.7 面向医学MOOC授课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提取
        1.8 面向医学MOOC服务者视角的质量评价指标
        1.9 基于医学MOOC相关者征集指标的汇总
    2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2.1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2 医学MOOC建设质量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2.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初选
        2.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优选
    3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编制
        3.1 评价指标的编制人员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划分
        3.3 评价指标中的医学特色
    4 小结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讨论
        4.3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1. 咨询专家的选取
        1.1 咨询专家的选择要求
        1.2 咨询专家的权威性判定
    2 专家咨询的过程与意见收集
        2.1 专家咨询流程与积极性系数统计
        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系数计算
    3 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的修订
        3.1 专家对评价模型的修改建议
        3.2 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建议
    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准备工作
        4.1 权重确定的方法
        4.2 权重确定的专家选择
        4.3 指标项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5.1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5.2 权重的计算方法
        5.3 权重的计算过程
        5.4 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5.5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6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数计算规则
    7 小结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2 讨论
第五部分 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1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原理与方法
    2 面向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实验
        2.1 教育管理部门实验对象的选取
        2.2 MOOC质量评价专家选择
        2.3 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
        2.4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3 面向学习者的评价实验
        3.1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选取
        3.2 实验过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题项分析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3.7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3.8 评价指标体系的用户满意度分析
        3.9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饱和度分析
        3.10 不同课程成绩分析
    4 改进评价的建议
        4.1 改进评价的意义分析
        4.2 改进医学MOOC质量的建议
        4.3 改进医学MOOC评价的建议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
        5.2 存在的不足
        5.3 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1.1 主要研究工作
        1.2 研究结论
        1.3 成果创新点
        1.4 研究不足
    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绪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入侵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1.2 入侵防范技术原理研究现状
        2.1.3 入侵防范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创新研究内容
        2.3.4 研究技术路线
3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与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1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1.1 入侵风险因素辨识
        3.1.2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2 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2.1 逻辑引导评判
        3.2.2 指标体系量化
        3.2.3 风险等级架构
        3.2.4 等级量化评价实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1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瓶颈技术分析
    4.2 红外智能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4.2.1 红外图像小波分解
        4.2.2 红外图像小波增强
        4.2.3 红外图像小波去噪
        4.2.4 小波增强与去噪性能评价
        4.2.5 入侵目标自动检测
        4.2.6 入侵目标智能识别
    4.3 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3.1 时间分析
        4.3.2 侧面入侵防范分析
        4.3.3 正面入侵防范分析
        4.3.4 入侵风险控制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与现场实验
    5.1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
        5.1.1 红外图像采集模块
        5.1.2 红外图像处理模块
        5.1.3 运动目标检测模块
        5.1.4 运动目标识别模块
    5.2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与效果检验
        5.2.1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
        5.2.2 红外智能探测效果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纵深物防与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1 纵深物防技术现场实验
        6.1.1 侧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1.2 正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2 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2.1 应急中心非线性空间布局
        6.2.2 应急武装三维架构现场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图
        1.2.2 智能网联汽车知识图谱
        1.2.3 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周期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绘制
    2.1 专利地图绘制方法
    2.2 专利态势地图绘制
        2.2.1 专利趋势
        2.2.2 技术成熟度
        2.2.3 专利地域
        2.2.4 技术结构
    2.3 竞争态势地图绘制
        2.3.1 主要国家专利分布差异
        2.3.2 主要创新主体布局差异
        2.3.3 外企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2.4 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分析
        2.4.1 环境感知技术专利地图
        2.4.2 决策控制技术专利地图
        2.4.3 V2X通信技术专利地图
        2.4.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专利地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3.1 专利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3.1.1 知识图谱原理与方法
        3.1.2 专利数据处理原则与工具
    3.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与前沿分析
        3.2.1 技术领域分析
        3.2.2 技术基础分析
        3.2.3 技术前沿分析
    3.3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热点分析
        3.3.1 关键技术热点的知识图谱
        3.3.2 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技术热点分析
        3.3.3 V2X与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热点分析
    3.4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演化路径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3.4.2 关键词与技术主题演化状态分析
        3.4.3 技术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技术经济评价
    4.1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4.1.1 环境感知技术
        4.1.2 决策控制技术
        4.1.3 V2X通信技术
        4.1.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4.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评价
        4.2.1 评价维度
        4.2.2 评价模型
        4.2.3 评价结果
    4.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经济评价
        4.3.1 评价原则
        4.3.2 车型及指标的选取
        4.3.3 评价模型
        4.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路线分析及产品节能减排评价
    5.1 基于重点专利的企业技术路线分析
        5.1.1 关键技术重点专利分析
        5.1.2 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1.3 基于重点专利技术的等级划分
    5.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目标与边界
        5.2.1 评价对象选取
        5.2.2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目标选取
        5.2.3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边界划定
    5.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模型构建
        5.3.1 原材料获取阶段
        5.3.2 零部件制造装配阶段
        5.3.3 运行使用阶段
        5.3.4 报废回收阶段
    5.4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结果分析
        5.4.1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分类与特征化结果
        5.4.2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归一化和量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5)基于群智感知的三维重建中的数据质量与隐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三维重建
    2.2 感知数据质量
        2.2.1 数据优采
        2.2.2 数据优选
    2.3 感知数据隐私
    2.4 群智感知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质量量化与酬劳分配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架构
    3.3 酬劳分配机制设计
        3.3.1 图像冗余性
        3.3.2 图像质量量化
        3.3.3 酬劳分配策略
    3.4 实验与性能评估
        3.4.1 具备的性质
        3.4.2 实验设置
        3.4.3 酬劳分配机制的性能评估
        3.4.4 三维重建的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智感知系统中的图像隐私保护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构建
        4.2.1 系统概况
        4.2.2 攻击模型
    4.3 设计思路与细节
        4.3.1 图像分割
        4.3.2 图像修补
        4.3.3 三维重建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实验设置
        4.4.2 隐私保护方面的表现
        4.4.3 图像补全方面的表现
        4.4.4 三维重建方面的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限制下的众包图像选择
    5.1 引言
    5.2 问题建模与定义
        5.2.1 问题建模
        5.2.2 基本定义
    5.3 图像效用度量
        5.3.1 粗粒度覆盖
        5.3.2 细粒度覆盖
    5.4 最小数量选择问题
        5.4.1 粗粒度覆盖算法
        5.4.2 细粒度覆盖算法
    5.5 实验与性能评估
        5.5.1 仿真设置
        5.5.2 算法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简历

(6)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实务分析
    1.1 典型案例分析
    1.2 诉讼状况分析
    1.3 原因分析
2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基本理论
    2.1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的界定
    2.2 相关概念辨析
    2.3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的理论支撑
3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分类
    3.1 依据录制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3.2 依据实现职能不同进行分类
    3.3 依据信息要素不同进行分类
4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比较研究
    4.1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规定
    4.2 域外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5 合理划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
    5.1 重要性分析
    5.2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信息范围的衡量标准
        5.2.1 主动公开的衡量标准
        5.2.2 依申请公开的衡量标准
        5.2.3 不予公开的衡量标准
    5.3 典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开的信息范围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以大数据为工具对世界政治冲突进行预测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其问题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政治冲突理论与研究数据基础
    第一节 冲突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节 事件数据
    第三节 GDELT事件数据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GDELT的冲突案例分析
    第一节 冲突分析的事件数据分类和案例选择
    第二节 案例1:“阿拉伯之春”
    第三节 案例2:2018—2019 年苏丹冲突
    第四节 案例3:“黄马甲”事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冲突判断
    第一节 社交媒体分析的数据基础
    第二节 案例1:英国脱欧
    第三节 案例2:公众对于弹劾特朗普的态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冲突预测模型构建
    第一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冲突预测模型使用的算法和技术
    第三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
    第四节 冲突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冲突预测领域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大数据应用的风险
    第二节 冲突预测的挑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CAMEO事件代码及说明
致谢

(9)全球30米地表覆盖定量遥感分类与制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全球地表覆盖制图研究现状
        1.2.2 地表覆盖制图方法/策略研究进展
        1.2.3 区域/全球地表覆盖制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组织架构
第2章 时序Landsat地表反射率产品与全球Data Cube构建
    2.1 多源协同大气校正
        2.1.1 大气辐射传输基本原理
        2.1.2 协同大气校正方法
    2.2 地形辐射C校正
    2.3 多时相云及阴影检测
        2.3.1 MTICZ多时相云及阴影检测算法
        2.3.2 MTICZ多时相云检测算法的精度评估
    2.4 Landsat Data Cube数据瓦片化管理
        2.4.1 Data Cube瓦片化管理
        2.4.2 基于时空插补算法的无效像元修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
    3.1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的研究意义
    3.2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构建方法
        3.2.1 数据源选择依据
        3.2.2 全球地表覆盖分类体系设计
        3.2.3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构建步骤
    3.3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地物图像波谱库的中国区域地表覆盖制图研究
    4.1 基于地物图像波谱库的多时相分类模型
        4.1.1 多时相分类模型
        4.1.2 精度评估
    4.2 中国区域多时相地表覆盖产品及精度验证
    4.3 地表覆盖产品间交叉验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与算法
    5.1 不透水面制图研究背景
    5.2 多源遥感数据集介绍
    5.3 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不透水面制图方法
        5.3.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全球训练样本的自动生成
        5.3.2 多源多时相特征提取
        5.3.3 局部自适应随机森林模型
        5.3.4 精度评估
    5.4 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及精度验证
        5.4.1 全球不透水面产品与交叉对比
        5.4.2 基于验证样本点的精度评价
        5.4.3 产品间的交叉对比
    5.5 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制图算法、产品与精度验证
    6.1 基于地物图像波谱库的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制图
        6.1.1 全球地物图像波谱库和Landsat数据集
        6.1.2 多时相光谱和纹理特征提取
        6.1.3 局部自适应随机森林建模
    6.2 全球验证样本集与精度评估
    6.3 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及精度验证
        6.3.1 基于全球验证数据集的精度评价
        6.3.2 全球地表覆盖产品间的交叉验证
    6.4 讨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式创新
        1.4.3 机制路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梳理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界定
        2.1.2 数字内容产业分类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2.2.2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2.2.3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基本理论梳理
        2.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探讨
        2.3.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前提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1.2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3.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3.3.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3.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3.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断识别
        3.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3.4.2 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形态与特征
        3.4.3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4.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4.1.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组成要素
        4.1.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衍生路径
    4.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4.2.1 确立评价目标
        4.2.2 明确评价原则
        4.2.3 理清评价思路
        4.2.4 设计评价流程
        4.2.5 选择评价方法
    4.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评价框架
        4.3.2 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4.3.3 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4.3.4 指标体系修正筛选
        4.3.5 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4.4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4.1 基于AHP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5.1 横向层面基于国际比较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测评
        5.1.1 横向比较样本国家选择
        5.1.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来源
        5.1.3 G20国家数据导入测度
    5.2 基于横向测评结果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5.2.1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演变状况
        5.2.2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5.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国际比较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综合比较
        5.3.1 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2 基础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3 环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4 现实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4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总结
        5.4.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统计分析
        5.4.2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分析
    5.5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5.5.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5.5.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1.2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1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2.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1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3.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1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4.2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7.1 政府宏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1.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7.1.2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1.3 加强产业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7.1.4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
        7.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
        7.1.6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2 行业中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2.1 发挥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7.2.2 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
        7.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2.4 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
    7.3 企业微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3.1 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
        7.3.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7.3.3 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7.3.4 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未来展望
附录A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B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C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GLOBAL MEASURE ON IMAGE CONTENT(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医学MOOC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宁玉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D]. 胡显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D]. 熊晓琴. 湖南大学, 2020(02)
  • [5]基于群智感知的三维重建中的数据质量与隐私研究[D]. 李沁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公开研究 ——从公开的信息范围视角[D]. 张梦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大数据的世界政治冲突模型构建研究[D]. 游祎. 外交学院, 2020(08)
  • [9]全球30米地表覆盖定量遥感分类与制图研究[D]. 张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0(06)
  • [10]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窦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图像内容的全球衡量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