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些认识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些认识

一、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荣[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唐诗选文注释研究》文中指出

李欣荣[2](2021)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阅读教学的几点理解》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并设置了系列学习任务群。其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当代文化参与以参与当代文化讨论、阅读当代经典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分析评价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培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情感态度为教学目的。阅读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阅读教学当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彭子珍[3](2020)在《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文中提出中国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下一线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诗歌教学内容文体特征不够明显、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的困境。对此,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相关研究论文,得出对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启示,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寻找诗歌教学困境的突破口。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意义与创新点。其中,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发展三个角度来说明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在期刊的视角下研究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利用中国知网获取与处理论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论文作者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身份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研究缺乏持续系统性的关注,经济发达、教育环境良好的地区从事诗歌教学研究的研究者较多,一线教师是教学研究队伍中的主力军。通过对历年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得出,在新课改以来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2001-2006年载文数量逐年增多,属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2009年载文数量逐年递减,但整体仍为发展态势,属于“减缓发展”阶段;2010-201 9年载文数量上下起伏,属于“理性思考”阶段。通过对论文类型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对教学理念研究而言,课例研究处于弱势地位,值得加大研究力度。第二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类分析。针对教学理念研究类论文,分别从诗歌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诗歌教学现状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对诗歌教学中教师“教”的问题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学”的问题的思考;在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对于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集中在传统的诵读法、知人论世法以及“诗眼”教学法上,有关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诗歌的讨论较少;在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整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者倾向于讨论诗歌教学具体的内容,缺少对如何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关注。针对课例研究类论文,分别以研究关注度较高的《登高》与《乡愁》为例,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在“教学什么”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怎么教学”方面分析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方法运用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三章在前两章对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相关载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得出启示。在诗歌教学研究方面,从研究主题出发,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研究;从研究主体出发,要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关注诗歌学术前沿研究。在诗歌教学实践方面,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古典诗歌《登幽州台歌》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雨巷》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为诗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了本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期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些许帮助。

曹琨[4](2019)在《2003版与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对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通过比较最新两个版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动向,而且有利于对最新版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本文以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为研究对象,从总体框架等各个角度,对两个版本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分析比较,以了解当下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并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反思和建议。通过比较2003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版,发现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不但是国际竞争、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求。2017版课标的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课程理念注重德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目标实现了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课程结构开创了选择性必修课,给高中生更多有指导性的选择。课程内容是质与量的根本变革,使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文化性。实施建议也更加具体化,符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

张玉玲[5](2018)在《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语文教学两大重难点就是文言文与写作,然而苦于无法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文言文和写作教学面临着种种危机。基于对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的分析,我们发现,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精华,不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我们现代文写作借鉴之处,在学生写作面临没有东西写与不知怎么写的困境下,充分开发文言文资源,做到古为今用,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的可行方法。本文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入手,通过对古今文体的关联以及写作教材编排体例的梳理,研究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力图找到文言文和写作在教学及学习上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思考关于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的若干问题。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选题的相关背景、当前国内语文界对于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从文言文中借鉴写作技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四部分结合文言文篇目,从多角度具体论述如何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议论文与记叙文写作。第五部分针对如何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朱晓琴[6](2014)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同时分析平面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社会成员书面语能力的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研读语文教学文献,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关注社会上书面语使用情况。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从作文切入,从7所中学收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三百多篇,深入阅读、比较,考察书面语教学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书面语能力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概述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首先明确了书面语概念。参考陈建民(1984),确定一个人基本掌握汉语口语、系统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时期在中等教育阶段。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说明了书面语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简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用以描述社会成员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是系统学习书面语时期,走上社会以后是书面语能力继续建构时期。书面语是刻意学习的结果。与口语学习条件相比,学习书面语更须努力、专注。第二部分(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包括第二、第三两章。第二章讨论词汇教学。讨论了词语教学的历史、现状、效果和改进词汇教学的意见,针对社会上词语使用的情况,肯定了社会成员加强词语学习、注意词汇规范的重要性。着重比较苏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字词表·常用词语”,逐一查对,肯定编写词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进行词语建构的作用,同时具体列举词表的不足,并提出了带普遍性的问题:经典名篇中某些已经过时或带有原作者个人色彩、或不符合现在规范标准的词语,不能要求学生照原样积累;编词表的人必须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要有明确的收词标准和统筹安排。为了准确评价学生词语建构的效果,从所收集的作文中按12个群体选出120篇,分列出各篇作文所用词语,进而进行综合,计算出各群体作文所用词语数(复现的只记1次)与作文总字数的比率,分析所用词语的质量;并对不同群体作文用词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横向比较。这个花费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的统计比较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用词质量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同步增强。对学生作文用词效果进行微观分析,这对于研究社会成员认知能力发展和词语逐步建构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第三章讨论语法教学。讨论了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根据作文语言评估语法教学的效果;讨论了媒体人、公务员使用语法的情况。着力观察学生作文语言,据以描写学生语法意识逐步增强,描写学生使用虚词和组织语句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从能使用一般虚词和简单语句结构,到能使用书面语色彩更强的虚词和复杂语句结构,从能避免一般语法差错到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差错,语法能力逐步成长。分析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表现和结果。多年来,语法该“教什么、怎样教”没有解决好,这是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某些模糊说法也是导致或支持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因素。论文对所谓汉语句子组合中“意合的意味特别浓”、词语组合特别灵活的说法,对“炒肉丝、开刀的”等歧义形式的表述意见进行了讨论,认为模糊的说法必须澄清,语法教学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必须正视,并要妥善解决。第三部分(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包括第四、第五两章。第四章讨论作文教学。书面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写作技能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思想水平、很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比较了几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其指导作文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所收集作文的分析、比较表明,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是有成效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谋篇、确立文章结构、选取和调节素材、形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升学考试的需要驱使学生、教师为取得好分数而煞费苦心地揣摩考试作文的命题和阅卷,采取对策,这对激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急就的作用;负面影响是,扭曲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个人中学毕业后仍然有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结合笔者所从事的专业,还讨论了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问题。第五章讨论阅读教学。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读书、背诵。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语,获得语感,更好地掌握语法;通过阅读接受文学熏陶和思想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学习范文的写法和名家的笔法。论文考察了学生作文素材与阅读的关系。从所收集的作文中选出288篇,提取出所用素材。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阅读效果普遍好于低年级学生,较发达地区学生阅读效果更好一些。上海一个初中班学生作文素材35%来自课本,65%来自课外;江苏、浙江6校各年级作文素材,56%来自课本,44%来自课外。对作文素材来源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多限于教材和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比较薄弱。一般社会成员的阅读也有待加强。对“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阅读教学法是互补的。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效果不完全相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的主观感受可以不一样。但是,准确理解文本是阅读的前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不同社会成员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要求是有差别的。但是,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必须提倡读经典,读原着,读全文,读整本的书;浅阅读、碎阅读的状况必须改变。最后是结语。概括说明了通过作文观察到的书面语教学各环节的状况;说明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总结了书面语能力建构的结果;说明了社会成员书面语建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通过交际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书面语能力建构。最后说明了理想的书面语教学研究应该由群体承担,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更长时间进行。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书面语能力建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很有限,有待于今后加倍努力,更期待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周玉珍[7](2014)在《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科书充当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联结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又是语文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通过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关系建立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也会随之发展起来。可以说语文教科书是学校实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改下,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方面较新课改之前有了极大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科书选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取向仍然值得深入地分析探究。笔者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文化为背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选文原则,遵循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全文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找寻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以期从中获得一些有关教学和教材编选的有益启示。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还有相关的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综述。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节是新课程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论依据,尝试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概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情况,总结了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些影响。第二章节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概述,分析总结了新课标之下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一些要求,新课改前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问题和新课改后选文的一些变化,最后总结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应坚持的一些原则。第三章节是人文主义视域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主要列表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部选文的主题思想,根据这些主题思想进行归类,总结出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部的选文结构。并且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主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人与自我关系的体现、人与文化关系的体现这四个方面表现教科书的选文文化。第四章节是新课程语文教材的文化走向,主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反思,在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继续推进的地方: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二,教科书选文的篇目更加注重了文化内涵;第三,当下的社会文化也是语文教科书新的关注点;第四,以更加审慎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第五章节是结语,概述本文内容及意义。

湛玉钊[8](2013)在《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文中提出课程的基本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语文课程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离开了语文课程知识的语文课程,适当的知识才能建构合符意图的能力。编制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知识的状况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选择和组织知识。由于人们把语文知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放大为语文知识教育的问题,将矛头指向了语文课程知识,所以,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增大了人文的份额,语文课程知识的地位有所削弱。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一些“观念”,却并没有更新维持“观念”的语文课程知识;在不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展开语文课程改革是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的,因为是内容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决定内容,方法的本质就是呈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和构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前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常常局限在已有语文课程知识的内部增删和调整,没有提高到除旧纳新的高度。本研究以当代知识观为依据,基于教材的视角来对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当代知识观→基于知识观对语文教材中课程知识的反思→国外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状况及启示→基于语文教材的课程知识的建构”的逻辑展开论述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课程知识问题。从论文的框架看,整个论文分四章:第一章:作为本研究依据的当代知识观。当代知识观有着重要的教育学价值,因为知识的选择需要知识观作价值判定,知识的组织涉及知识的结构和类型,知识呈现和传递涉及知识的性质与类型;语文课程知识的反思与建构同样涉及语文知识的选择、组织、呈现和传递等问题;当代知识观不仅是语文课程知识更新的依据,也是我们提倡探究学习、建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依据。当代知识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一是从本体性的知识观转为主体性的知识观,这种转变是由于知识观的哲学基础从“认识论”转变为“存在论”引起的;二是由静态性的知识观转向动态性的知识观。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所阐述的知识观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观,动态性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动态的知识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性质。这一章还论述了国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和我国学者对语文知识的分类,并针对这些分类进行了思考,认为对语文课程来说,在知识分类中需纳入人文价值性知识。第二章:基于知识观上的当前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反思。课程改革后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有了一些新元素:首先是语文教材体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编者话语渗透平等对话的理念,话语显得生动活泼、亲切自然;选文倾向于多元化的和谐兼容,弘扬人文精神和现代意识,兼顾传统与现代;其次是教材内容结构的新变化:以主题组元作为单元组织方式的编写体例,改造传统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单元结构;注重言语实践活动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编排名着推荐与阅读活动栏目。这部分也对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状况统计:首先是在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对语文教材语言运用知识进行了统计;其次是在广义知识观下对语文教材课程知识进行了统计。这部分还对语文教材中存在的语文课程知识问题进行了探讨: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语文教材缺乏语言运用知识;广义知识观下的语文教材存在的课程知识问题及其分析;语文教材“主题组元”对语文课程知识呈现的遮蔽。第三章:考察了国外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状况。通过考察国外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状况,发现:第一,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科学实用,这是因为实践性课程研究范式和语言学的新发展对母语知识更新产生的影响;同时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要素多样,包括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等。第二,母语教材中的课程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为主。第三,国外母语教材对母语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注重情境化、活动化、人性化、综合化。第四章:基于教材视角建构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思路与策略。第一,重新确立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是对“主体”的压制,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建构是对“主体”的张扬。第二,语文教材应对各种知识的调整、吸纳和改造。语文教材中的课程知识要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语文教材需要保留和增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语文教材需要增加相应的语用学知识,语文教材需要精选文化知识。第三,语文课程知识的教材呈现策略。语文教材对课程知识呈现的应变“主题组元”为“语用系统”,课程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采取生活化、动态化、境域化的方式,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要以语言的学习作为目标,以及形成能级梯度序列;并设计好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的知识呈现方式。

张新新[9](2013)在《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文中指出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入21世纪,影视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读图时代",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无法避开多媒体和影像,尤其是影视。影视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人类人文艺术与高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每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但集合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而且正以它那奇妙的联想,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电影插曲,绚烂的影视画面,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为他们所喜爱。开发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不仅将丰富的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而且使语文教学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刘维琴[10](2013)在《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新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实施建议”又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四部分构成。而“评价建议”却由“评价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的评价”、“选修课程的评价”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作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按理应该采用一种严谨的科学陈述方式来表述,但它采用了一种感性色彩很强的描述方式,由此导致人们对《新课标》之“评价建议”内容难以把握其要领,更无法获得一种体系性的理解。这种状况的出现,使一线老师既无法正确领会“评价建议”在《新课标》中的独特地位,更无从在教学中自觉地发挥“评价建议”的规范、引导功能。这样一来,《新课标》的实施流于形式也就在所难免。本文就是基于此而专题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之“评价建议”内容,力求系统呈现其中所蕴含的评价体系,以为一线教学更便捷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评价体系,并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课改教学,提供助益。本文对《新课标》之“评价建议”的体系化呈现研究,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立足于整体,考察《新课标》“评价建议”内容的生成基础:首先分析“课程评价”如何落实“教育评价”和“课程评价”的实际功能与作用,以此重新审视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构建的整体目标(第1章);然后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入手阐述《新课标》“评价建议”的体系性内容构建的课程性质依据和课程理论依据(第2章)。中篇系统梳理“评价建议”内容,有机呈现其“评价建议”所蕴含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先探析呈现《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三维评价目标和六维评价原则如何构建起其评价体系的宏观蓝图(第3章);然后进一步探讨“评价建议”所蕴含的评价规范-方法体系,它由必修课的基本目标—能力评价规范细则和选修课的个性发展目标—能力规范细则两个方面构成(第4章)。以上篇为认知基础,以中篇为方法指导和规范导向,下篇探讨《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如何实施的整体方向:首先从课程评价的实施中介——语文教科书入手,考察“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如何规范必修教科书的整体构建、基本思路、宏观方式和微观方式(第5章);然后探讨如何正确运用“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来规范、指导实施教学基本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方案(第6章)。由此在完整呈现《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践行理论的研究目标。

二、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阅读教学的几点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
    (二)涵养学生语文情怀
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阅读教学误区
    (一)脱离言语活动的任务教学
    (二)随意选取的文化文本
    (三)学生主导的学习参与
    (四)课外实施的文化参与
三、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阅读教学目标
    (一)贴合当代文化,立足语言发展。
    (二)建设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学习。
    (三)拥抱文化生活,培养智性情怀。

(3)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新课改下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诉求
        (二) 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困境
        (三) 《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相对优势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二) 中学语文教学类期刊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一、论文数据的获取
        二、论文数据的处理
    第二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作者的统计与分析
        一、作者发文量
        二、作者地区分布
        三、作者发文身份
    第三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的分类与时间分布
        一、论文分类的必要性与依据
        二、论文历年分布概况
        三、历年论文分布的教育背景追溯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内容分类分析
    第一节 教学理念研究
        一、关注诗歌教学现状
        二、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三、讨论诗歌教学内容
    第二节 课例研究
        一、古典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登高》为例
        二、现代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乡愁》为例
第三章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加强关注诗歌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诗歌教学方法多元化
        三、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
        四、加强关注诗歌的学术前沿
    第二节 诗歌教学实践的启示——以《登幽州台歌》与《雨巷》为例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语
附录
    附录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附录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附录3: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88篇载文
    附录4: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04篇有效载文
参考文献
致谢

(4)2003版与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角度及方法
        1.3.1 研究角度
        1.3.2 研究方法
2 两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比较
    2.1 2003 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2.2 2017 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2.3 两版语文课程标准背景的分析比较
        2.3.1 两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景的相同点
        2.3.2 两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景的不同点
3 两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架构结构比较
    3.1 2003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架构
    3.2 2017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架构
    3.3 两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架构的分析比较
4 两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
    4.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分析比较
        4.1.1 课程性质的分析比较
        4.1.2 基本理念的分析比较
    4.2 课程目标的分析比较
        4.2.1 “语文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
        4.2.2 两个版本课程目标的分析比较
    4.3 课程结构的分析比较
        4.3.1 两个版本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的分析比较
        4.3.2 两个版本课程结构的分析比较
    4.4 课程内容的分析比较
        4.4.1 课程内容架构分析
        4.4.2 课程内容表述分析
        4.4.3 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4.5 课程实施建议的分析比较
        4.5.1 两个版本的课程实施建议的相同点
        4.5.2 两个版本设计课程实施建议的不同点
    4.6 附录部分的分析比较
5 两版课程标准比较后的反思与建议
    5.1 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
    5.2 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从文言文中借鉴写作技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
    第三节 文言文的写作价值
    第四节 文体的关联与教材写作训练的编排
第二章 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议论文写作
    第一节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第二节 连结构架,行文之基
    第三节 言之凿凿,字字珠玑
第三章 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
    第一节 叙事:黄河九曲,尺水兴澜
    第二节 写人:寻事定墨,心音共鸣
第四章 实现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促进作用的建议
    第一节 改变单一、公式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节 借助口语表达为写作铺垫
    第三节 设计同化写作训练
    第四节 古代观点与现代思想结合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及方法
    三、 本文的材料
第一章 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
    第一节 书面语及其特点
        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
        二、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概念
        三、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
    第二节 书面语能力
        一、 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
        二、 书面语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能力的建构
    第三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学时期的书面语能力建构
        二、 书面语能力建构是终生的事业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及主要代表人物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
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
    第二章 词汇教学
        第一节 词语学习及词汇教学的历史
        一、 词语的形式、意义及语法功能
        二、 学校词汇教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一、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 加强中学词汇教学的意见
        第三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效果
        一、 从作文看中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和质量
        二、 从作文看中学生学习词语的渠道
        三、 从作文看中学生词语学习的具体效果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学习
        一、 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与规范
        二、 关于词语理解和使用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语法教学
        第一节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
        二、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法能力的建构
        一、 中学生语法意识的确立和增强
        二、 从虚词使用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三、 从句法结构调整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四、 从句子构造复杂化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第三节 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
        一、 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由来
        二、 淡化语法教学的表现
        三、 淡化语法教学的后果
        四、 关于支撑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几种说法的讨论
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
    第四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其建构
        一、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含义
        二、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建构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
        一、 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安排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升学考试对作文教学环节的影响
        第三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 作文教学的总体效果
        二、 作文教学效果的具体评价
        三、 作文教学现状需要改变
        第四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 社会人员书面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二、 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
    第五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阅读的功能
        二、 阅读的目的
        三、 中学阅读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环节
        一、 阅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关于阅读教学理论的评论
        第三节 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效果
        一、 中学生阅读现状
        二、 观察中学阅读教学效果的效度与局限
        三、 中学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 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评估
        第四节 阅读是人终生的精神活动
        一、 社会成员的阅读亟待加强
        二、 提倡阅读经典
        三、 提倡读全书、读原着
结语
    一、 从作文看到了书面语教学的成果和问题
    二、 书面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解决
    三、 发挥建构主体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7)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选编质量
        2. 有利于实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3. 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高中语文教科书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论文研究的内容
        2. 论文研究的方法
    (四) 相关研究综述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国内外关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一、新课程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 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2.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二)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下的现代语文教育
        1. 现代教育人文性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2.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设置
        3.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语文教科书的选编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概述
    (一) 新课标对选文的要求
        1. 新课改前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问题
        2. 新课改后选文的一些变化
    (二)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应坚持的原则
        1. 文道统一,文质兼美
        2. 思想性结合趣味性
        3. 科学性结合艺术性
        4. 民族性结合时代性
三、人文主义视域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
    (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部选文结构分析
    (二) 人文主义视域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
        1. 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
        2. 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
        3. 人与自我关系的体现
        4. 人与文化关系的体现
四、新课程语文教材的文化走向
    (一)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 教科书选文的篇目更加注重了文化内涵
    (三) 当下的各种形态的社会文化也是语文教科书新的关注点
    (四) 以更加审慎的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8)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的争论
        (二) 新课标语文教材带来教学内容确定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界定
        (二) 对当前语文课程知识状况的思考
        (三) 对语文课程知识价值的论争
        (四) 对语文课程知识教学的探讨
        (五) 语文课程知识开发的探究
    三、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当代知识观下的知识性质及分类
    一、知识观的界定
    二、当代知识性质的嬗变
        (一) 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为主体论的知识观
        (二) 从静态性的知识观转为动态性的知识观
    三、关于知识的分类
        (一) 国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
        (二) 国内学者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
第二章 当前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反思
    一、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的新元素
        (一) 语文教材体现的新理念
        (二) 教材内容结构的新变化
    二、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状况统计
        (一) 主体论和动态性知识观下语文教材语用知识统计
        (二) 广义知识观下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统计
    三、语文教材课程知识问题及分析
        (一) 语用知识的相对不足
        (二) 程序性知识相对较少
        (三) “主题组元”对课程知识的遮蔽
第三章 欧美母语教材的课程知识及其启示
    一、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科学实用、种类繁多
        (一) 课程知识科学实用
        (二) 课程知识种类多元
    二、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为主
        (一) 课程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辅
        (二) 凸现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三) 教材中“三种知识”水乳交融
    三、母语教材中课程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一) 课程知识的情境化
        (二) 课程知识的人性化
        (三) 课程知识的活动化
        (四) 课程知识的综合化
第四章 我国语文教材课程知识建构的设想
    一、重新确立人与知识的意义关联
        (一) 人与知识的认识关系
        (二) 知识对人的生存意义
    二、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结构的调整
        (一) 突显程序性知识
        (二) 补充陈述性知识
        (三) 增强语用知识
        (四) 精选文化知识
    三、语文教材课程知识的呈现路径
        (一) 从“主题组元”到“语用系统”
        (二) 练习设计中知识蕴含的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人制宜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因时制宜原则

(10)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及理由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
    四、 本文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上篇: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内容生成基础
    第1章 问题研究的认知演变及目标导向
        一、 课程评价研究的功能与作用
        1、 教育评价:教育自持活力的激励方式
        2、 课程评价:教育评价功能的具体落实
        二、 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现状与趋势
        1、 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历史轨迹分析
        2、 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现状探析
        3、 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发展趋势探析
        三、 《新课标》“评价建议”体系研究的整体目标
        1、 逻辑化呈现“评价建议”之评价体系
        2、 矫正教学评价方向·引导语文回归本位
    第2章 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依据
        一、 《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课程性质依据
        1、 国语化:“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文化学依据
        2、 人文性:“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本质依据
        3、 工具性:“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运用属性依据
        二、 《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课程理论依据
        1、 三维理念:“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思想性依据
        2、 语文素养:“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奠基性依据
        3、 五维目标:“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目标性依据
        4、 个性发展:“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主体性依据
        5、 开放课程:“评价建议”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依据
中篇: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呈现形态
    第3章 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目标-原则体系
        一、 《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目标体系
        1、 促进国语教育事业的规范回归
        2、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3、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个性发展
        二、 《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原则体系
        1、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评价建议”的目的原则
        2、 遵循课程目标:“评价建议”的基准原则
        3、 诊断·激励·发展:“评价建议”的功能原则
        4、 主体多元化:“评价建议”的价值导向原则
        5、 均衡与个性:“评价建议”的规范引导原则
        6、 综合运用方式:“评价建议”的针对性原则
    第4章: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评价规范-方法体系
        一、 必修课之均衡发展“目标-能力”评价规范
        1、 阅读与鉴赏目标-能力评价规范细则
        2、 表达与交流目标-能力评价规范细则
        二、 选修课程之个性发展“目标-能力”评价规范
        1、 “诗歌与散文”评价规范及实施细则
        2、 “小说与戏剧”评价规范及实施细则
        3、 “新闻与传记”评价规范及实施细则
        4、 “语言文字应用”评价规范及实施细则
        5、 “文化论着研读”评价规范及实施细则
下篇: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实施方向
    第5章:新教科书对《新课标》“评价建议”体系的落实
        一、 新教科书落实“评价建议”体系的整体结构探析
        1、 新版教科书的整体构架及形态呈示
        2、 必修新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分析与示例
        二、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必修教科书的基本思路
        1、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教科书编写的课标依据
        2、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
        3、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三、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必修教科书的宏观方式
        1、 阅读鉴赏:思考与领悟、审美与探究的评价
        2、 表达交流:应用与拓展的评价
        3、 梳理探究:发现与创新的评价
        4、 名着导读:思考与领悟、审美与探究的评价
        四、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必修教科书的微观方式
        1、 单元导读:单元教学导向评价
        2、 课文:学习过程引导评价
        3、 研讨与练习:课文学习结果反馈评价
    第6章 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体系规范教学实施
        一、 “评价建议”体系规范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1、 “评价建议”体系导向教学实施汉语文特征认同
        2、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师生教-学实施状况改善
        二、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教学实施的操作方案
        1、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阅读鉴赏”教学实施方案
        2、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表达交流”教学实施方案
        3、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梳理探究”教学实施方案
        4、 “评价建议”体系引导“名着导读”教学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唐诗选文注释研究[D]. 李欣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阅读教学的几点理解[J]. 李欣荣. 语文月刊, 2021(02)
  • [3]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D]. 彭子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2003版与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曹琨. 吉林大学, 2019(12)
  • [5]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张玉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D]. 朱晓琴. 苏州大学, 2014(10)
  • [7]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分析[D]. 周玉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8]反思与建构 ——基于教材视角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D]. 湛玉钊. 西南大学, 2013(05)
  • [9]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J]. 张新新. 课外语文, 2013(18)
  • [10]高中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之体系化研究[D]. 刘维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