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核素研究位居国际前列

我国新型核素研究位居国际前列

一、我国新核素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论文文献综述)

范大军[1](2021)在《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能是一种安全、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发展核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得益于铅铋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传热性能好、沸点高和化学活性低等优点,铅冷快堆(Lead-cooled Fast Reactor,LFR)被遴选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之一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Driven System,Ci ADS)的堆型。燃料组件内部流动特性对反应堆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常使用螺旋绕丝作为燃料棒束的定位部件,因此,有必要对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展开研究。然而,使用LBE直接开展流动特性实验存在成本高、难度大且危险性高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基于相似理论,结合实验测量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流动特性。本论文设计和搭建了一个可视化水力学实验平台(Visual Hydraulic Experimenta L Platform,VHELP),使用有机玻璃为材料研制了一个19棒束带绕丝燃料组件模型,并开展了如下工作:(1)使用差压传感器测量了雷诺数为3750–16250,边通道内的18组轴向差压和12组横向差压,使用去离子水为流动工质。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分布出现不均匀性,存在明显的高压区和低压区。沿流动方向,轴向压力波动下降,波动周期为1个螺距(H)。轴向高度每增加1/6H,横向压力分布沿绕丝螺旋方向变化60°,变化周期为1H。Rehme和Cheng and Todreas Detailed(CTD)模型在预测摩擦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时与实验数据的误差最小。过渡流与湍流的临界雷诺数约为11700,与CTD预测值的偏差为8.33%。(2)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了XZ平面和YZ平面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速度分布,使用碘化钠溶液为折射率匹配(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RIM)液。研究发现速度分布的轴向和横向变化周期均为1H。随雷诺数增大,速度分布的形状不变,数值成正比增大;均方根横向速度随雷诺数增大成正比增大;归一化横向速度不变,最大值约为40%,峰值出现在3/4H靠后一些的位置。横向速度随Z轴坐标增大呈余弦变化,在绕丝附近横流增强,速度方向发生偏转。(3)使用Fluent软件对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将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雷诺平均(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Stokes,RANS)湍流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流动特性,SST k-?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偏差最小。(4)研发了一种可视化燃料棒加工和清洗工艺,总结了各种RIM液方案及其优缺点。同时,配制了一种72.2 vol%四氢化萘-27.8vol%无水乙醇的新型RIM液,并搭建了一个流动工质物性测量和净化实验平台,用于探究RIM液的配制原则和雷诺数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Newton方程在预测混合溶液的折射率时与实验测量数据偏差最小。雷诺数对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在实验装置中设置热交换设备来控制流动工质的温度,并做好回路密封。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的数据库,可为Ci ADS燃料组件设计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本论文中的相关经验有助于今后可视化水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

刘志远,祝叶华,徐丽娇,陈广仁[2](2021)在《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文中提出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精准绘制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揭示脑-脾神经环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新机制;发现H+HD→H2+D反应中直接抽取机制和漫游插入机制的量子干涉;首次合成近质子滴线百纳秒寿命超铀新核素222Np;首次证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发现睡眠压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首次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源的辐射具有丰富偏振特征;在极细多晶体铜中发现新型亚稳结构;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与科学应对。(2)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提出质子辅助方法实现超平整石墨烯的可控生长;自主研发成功商用毫米波相控阵芯片;揭示克制小麦赤霉病的主效基因Fhb7;开发RNA-RNA空间相互作用的原位全景分析技术;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提出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新型脑机接口;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发现空位诱导的二维材料薄膜超快离子传输;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3)2020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中国天眼"验收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取得新突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下线;"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两大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开通;"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余少祥[3](2020)在《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工程院制定的政策目标,核电将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事实上,核电没有绝对安全。一方面,核废料污染周期长达20万年,目前所有国家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核安全立法和制度保障仍不到位。在国际上,放弃和淘汰核电是一种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利用核电,应该控制范围和规模。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开发新能源,同时积极探索未来可用的新能源。

樊潇潇[4](2020)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命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技术综合复杂,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布局影响广泛且深远。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作为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规划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论文以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为研究目标,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管理的管理主体、管理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三个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消费、产品角度不同角度判断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并通过其正外部性对其公共物品属性进行了验证。公共物品是区分市场干预和政府干预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政府提供成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提供方式。政府购买过程产生的社会公众——政府、政府——研究机构的两级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被赋予了管理者、提供者的角色,因此,政府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规划的管理主体是具有必然性的。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体制发展、内外部战略目标的变化展开分析,提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组织结构需要根据环境、战略目标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新要求及设计思路。根据信息共享观理论框架,选择矩阵式结构、常设项目团队等组织框架以满足组织提高决策效率、适应动态环境的新要求,提出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议事机构、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办事机构、补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咨询机构等建议。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规范政府活动是矫正政府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论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优化了决策维度的两级评价指标以及不同决策步骤中的决策维度。在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针对监督者信息不对问题提出建立决策信息公开制度、解决监督者“搭便车”困境和利用现代化手段减低监督信息公开和获得成本等建议,针对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优化决策专家样本、建立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机制等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多角度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消费、产品等不同分类对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讨论。为讨论政府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的管理主体提供了依据。2.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较深入地讨论分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宏观规划管理过程的管理主体和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为提高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供入手点。3.较系统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两个层面,对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有效性提出优化或改进方法。

颜俊伟[5](2020)在《用于重离子治癌装置的in-beam PET读出电子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研究装置(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at Lanzhou,HIRFL)和重离子冷却存储环(Cooler Storage Ring,CSR)提供的重离子束,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具有物理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优势。重离子放疗已被证明是放射治疗当中最先进有效的技术之一,成为放疗领域的最前沿。在甘肃武威建成的国产重离子治癌装置(Heavy-Ion Cancer Therapy Device,HICTD)已经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技术,提高与国际一流重离子治疗设备竞争力,需要不断地开展重离子治疗新技术的研发。安装于治疗现场且位于束流线上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被称为在束PET(in-beam PET,ibPET),作为重离子治癌装置中的关键探测器,实现在重离子治疗肿瘤时对入射束流定位及剂量的实时、快速、准确的影像监测,从而确保病人的安全及治疗方案的准确实施。影响ibPET成像系统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探测器性能、读出电子学分辨率和图像重建算法的优劣。其中读出电子学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目的是设计一种高精度、结构简单、性能优异、架构合理的电子学电路用来处理探测器输出信号。其主要由数据获取单元(Data Acquisition Unit,DAQU)电子学、符合处理单元(Coincidence Processing Unit,CPU)电子学和时钟同步单元电子学(Clock and Synchronization Unit,CSU)组成,系统的核心功能部分是数据获取单元DAQU。本文基于重离子治癌装置的ibPET成像系统应用需求,主要设计实现了读出电子学系统中的核心电子学DAQU。探测器输出的电荷和时间信号馈入DAQU中完成击中事例的能量、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测量。本文研究了高精度的电荷和时间测量技术保证测量精度;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 Gate Array,FPGA)设计实现了相应的逻辑功能和处理算法,设计实现了时间数字转换模块(Time to Digital Converter,TDC)。DAQU电子学包括前端预处理单元(Preprocessing Unit,PPU)和数据处理单元(Data Processing Unit,DPU)。电荷测量采用反相放大、滤波成形、模拟数字转换(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技术结合积分面积算法实现;时间测量使用快放大、前沿甄别结合时间-数字变换(TDC)技术实现。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成功研制了DAQU电子学并进行了相应的测试验证工作。电荷测量固有分辨与时间测量精度分别优于5.5‰半高全宽(FWHM)和300 ps FWHM,结果表明电子学本征性能好于应用需求。随后联合探测器组成探测系统,利用22Na源进行了系统级的测试,结果表明整个系统的能量分辨为14%FWHM@511 KeV,且符合测量时间分辨优于1.12 ns。Flood Map统计图显示良好的位置鉴别能力,可以清楚的区分开LYSO晶体阵列探测器中484个晶体。DAQU电子学功能和性能均满足应用需求。

曹小娣[6](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推进时期,新医改出台取消耗材加成政策,强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居民看病负担。同时,医疗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医用耗材的更新与使用快速增长,医用耗材的粗放型管理成为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都对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提出的管理要求,以新政府会计制度及新医院财务制度等法规为基础,兼顾公立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落实政府医疗改革目标和提升公立医院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理论联合实际,采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设计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以期实现降低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七个章节展开。以Y医院为案例研究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问题,契合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卫生系统的关注点,不仅在国内理论研究上有丰富研究层次、扩大研究范围的意义,同时对建立一个广泛适用于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新模式有现实意义。明确本文研究的医用耗材的概念及成本组成,概述现有的精细化管理理论及SPD物流管理理论,作为后文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本文的研究案例Y医院的规模影响及耗材管理现状,找出其在采购、流通、监管、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鉴于Y医院实施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本文重点提出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构建的目的、原则、指导思想、流程方法及指标,并详细叙述了管理体系中具体的优化方案。通过对管理流程的优化设计、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经过循序渐进地持续改进,Y医院的耗材收入占比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医用耗材管理效率有所提升,不仅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降低医用耗材的质量安全风险,保障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促进Y医院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并为国内其他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改进工作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

王海平[7](2019)在《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制高点,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形式,逐渐在文化输入和输入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重要位置。研究中日韩之间的数字出版及其产业的合作发展和协作共进,在实践上应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现实诉求、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在理论上丰富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建设理论、拓展数字出版战略联盟构建方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日韩“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力图构建起中日韩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为此,本文从中日韩三国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力源出发,以战略联盟构建为突破点,力求为解决中日韩三国之间所面临的数字出版安全和数字出版环境等问题提供思路和策略,从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努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知识图谱去梳理了战略联盟、数字出版、出版资源、中日韩出版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对支撑本文研究的“一带一路”、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等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第三,应用SWOT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剖析。第四,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四个方向剖析了原因,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应用战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过构建教育科研战略联盟、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和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去实现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第六,从法律、组织、经费、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刘欣[8](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沈佳燕[9](2019)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治模式演变 ——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六年来前列腺癌诊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1~2011.12及2016.1~2017.12确诊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模式进行研究,了解近六年我院前列腺癌初诊治疗模式的诊疗现状及演变趋势,明确我院前列腺癌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方向,从而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前列腺癌治疗质量,同时也为开展大型临床研究提供基本数据。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1~2011.12及2016.1~2017.12我院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的初诊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根治性手术组、根治性放疗组(包括外放射治疗及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单纯内分泌组及主动监测和观察组4组。参照当年的NCCN及EAU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设计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特征、治疗前检查、肿瘤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危险度分级等,并将调查数据分类汇总,计算各自的构成比,用百分率来表示。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比较我院2010~2011及2016~2017年行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模式,分析我院近年来前列腺癌诊疗模式的演变趋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1792例前列腺癌患者,2010.1~2011.12及2016.1~2017.12分别有505例、1287例患者入组研究。2010~2011年研究样本中患者诊断的平均年龄为70岁,2016~2017年患者诊断年龄降至68岁(P<0.001),中位年龄分别为71岁和69岁。在2010~2011年PCS中,50.69%的患者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20 ng/mL。相比之下,2016~2017年PCS中66.67%的患者初始PSA水平为4~19.99 ng/mL(P<0.001)。NCCN危险度分级表现为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比例从33.06%增加到54.78%,相反,高危组、极高危组和N1组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下降(P<0.001)。同样,EAU危险度分级也表现为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比例增加,从32.07%增加到53.69%,而高危组的比例下降(P<0.00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放射治疗的使用分别从48.32%增加到76.46%和5.35%增加到16.94%,这种趋势分别在高危组和低危组更为明显。而接受单纯内分泌治疗及主动监测和观察的比例分别从32.28%下降到4.27%,16.04%下降到2.33%(P<0.001)。当患者按EAU危险度分级时,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我院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检查以盆腔磁共振、经直肠超声检查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为主,前列腺穿刺活检是我院治疗前最常见的检查,各项检查比例较六年前均有了明显的提高。2010.1~2011.12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以开放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为主,而2016.1~2017.12则以机器人辅助下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为主。结论:这项在中国浙江省最大的区域医疗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主要特征和初始治疗方法正在迅速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新诊断的患者有年轻化趋势;(2)患者的初始PSA水平下降;(3)危险度分级组别降低;(4)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比率显着增加,特别是在高危组;(5)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比率增加,主要得益于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6)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比率显着增加,特别是在低危组;(7)接受单纯内分泌治疗及主动监测和观察等待的比率减少。本研究真实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所三级教学医院的前列腺癌诊治模式及治疗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本区域前列腺癌诊疗的整体现状。然而我院的前列腺癌诊治模式与NCCN及EAU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推荐的诊治标准仍存在很大差距,我院前列腺癌诊疗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改进和规范目前的诊疗模式并与指南保持一致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的重点。但是,通过近六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受益于我院肿瘤多学科诊治的开展,我院前列腺癌诊疗模式逐年规范,前列腺癌诊疗正与国际迅速接轨。

王晨香[10](2018)在《铅基堆:跻身国际一流》文中提出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这同样适用于核能技术。如果把视野放在1~3年,你只能感受到技术的阶段性或零散性的突破,如果把视野拉长到30年甚至50年,你就能感受到核能技术进步及发展带给世界的变化。核能应用目前正朝着四代堆时代大跨步迈进。无论是核能多用途应用还是技术的进步,四代堆都值得期待。

二、我国新核素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新核素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论文提纲范文)

(1)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第四代反应堆概述
        1.1.2 铅冷快堆发展现状
    1.2 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1 实验测量发展现状
        1.2.2 数值仿真发展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方法
    2.1 量纲分析与相似理论推导
    2.2 粒子图像测速法原理
    2.3 折射率匹配液研究
        2.3.1 配制原则和主要考虑因素
        2.3.2 典型有机玻璃RIM液方案
        2.3.3 72.2vol%四氢化萘-27.8vol%无水乙醇方案
    2.4 棒束和流动工质材料选择
        2.4.1 FEP管内注水和去离子水
        2.4.2 PMMA和对伞花烃
        2.4.3 PMMA和碘化钠溶液
    2.5 可视化燃料棒束加工和清洗工艺
        2.5.1 定位装置设计
        2.5.2 绕丝绕制方法
        2.5.3 绕丝应力消除
        2.5.4 棒束清洗方法
    2.6 摩擦系数经验公式
    2.7 雷诺平均湍流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棒束通道压力分布研究
    3.1 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3.1.1 实验段设计
        3.1.2 测量与控制系统
        3.1.3 管路与支撑系统
    3.2 压力分布实验测量
        3.2.1 摩擦压降与体积流量的关系
        3.2.2 摩擦压降经验公式评估
    3.3 压力分布数值仿真
        3.3.1 棒束流道三维建模
        3.3.2 非结构化网格划分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雷诺平均湍流模型评估
    3.5 压力分布周期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XZ平面棒束通道速度分布研究
    4.1 XZ平面速度分布云图
        4.1.1 XZ平面轴向速度分布云图
        4.1.2 XZ平面横向速度分布云图
    4.2 XZ平面横流特性
        4.2.1 XZ平面均方根横向速度分布
        4.2.2 XZ平面归一化横向速度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YZ平面棒束通道速度分布研究
    5.1 YZ平面速度分布云图
        5.1.1 YZ平面轴向速度分布云图
        5.1.2 YZ平面横向速度分布云图
    5.2 YZ平面横流特性
        5.2.1 YZ平面均方根横向速度分布
        5.2.2 YZ平面归一化横向速度分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难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62.722%碘化钠-37.178%去离子水-0.1%硫代硫酸钠溶液物性
    附录 B 62.932%碘化钠-36.968%去离子水-0.1%硫代硫酸钠溶液物性
    附录 C 绕丝与燃料棒简化模型水力直径计算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
    1.1精准绘制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1.2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与科学应对
    1.3揭示脑-脾神经环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新机制
    1.4发现H+HD→H2+D反应中直接抽取机制和漫游插入机制的量子干涉
    1.5首次合成近质子滴线百纳秒寿命超铀新核素222Np
    1.6首次证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
    1.7发现睡眠压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
    1.8首次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1.9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源的辐射具有丰富偏振特征
    1.10在极细多晶体铜中发现新型亚稳结构
2 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2.1提出质子辅助方法实现超平整石墨烯的可控生长
    2.2自主研发成功商用毫米波相控阵芯片
    2.3揭示克制小麦赤霉病的主效基因Fhb7
    2.4开发RNA-RNA空间相互作用的原位全景分析技术
    2.5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
    2.6提出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新型脑机接口
    2.7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2.8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2.9发现空位诱导的二维材料薄膜超快离子传输
    2.10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
3 2020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
    3.1“中国天眼”验收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3.2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取得新突破
    3.3“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3.4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3.5中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下线
    3.6“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两大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3.7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3.8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开通
    3.9“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
    3.10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4)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的基本领域和观点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设施宏观规划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宏观规划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层次
        2.2.1 研究对象及目标
        2.2.2 管理有效性评价及风险控制
        2.2.3 研究问题层次
    2.3 研究理论框架
        2.3.1 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
        2.3.2 政府干预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组织结构理论
        2.3.5 公共选择理论
第3章 宏观规划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
    3.1 研究框架
        3.1.1 现状与问题诊断
        3.1.2 研究路径
    3.2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属性判断
        3.2.1 消费角度
        3.2.2 产品角度
        3.2.3 外部性
    3.3 提供方式选择
        3.3.1 私人经济部门提供
        3.3.2 私人合作提供
        3.3.3 政府预算提供
        3.3.4 其它提供方式讨论及小结
    3.4 政府角色
        3.4.1 直接提供和政府购买的选择
        3.4.2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角色划分
        3.4.3 规划管理及参与主体
    3.5 小结
第4章 宏观规划的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4.1 研究框架
        4.1.1 现状
        4.1.2 问题诊断
        4.1.3 研究路径
    4.2 权变因素影响
        4.2.1 科技体制变量
        4.2.2 战略目标变量
        4.2.3 设计原则
        4.2.4 设计思路
    4.3 优化路径及选择
        4.3.1 信息共享观框架
        4.3.2 组织结构类型选择
        4.3.3 横向联系方式选择
    4.4 结构优化构建
    4.5 小结
第5章 宏观规划的决策机制改进
    5.1 研究框架
        5.1.1 现状
        5.1.2 问题诊断
        5.1.3 研究路径
    5.2 基于效率的决策机制选择
        5.2.1 案例分析
        5.2.2 决策维度和步骤的选择
    5.3 基于公平的决策机制改进
        5.3.1 监督者信息不对称
        5.3.2 决策专家信息不对称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用于重离子治癌装置的in-beam PET读出电子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
        1.1.1 重离子放射治疗优势
        1.1.1.1 重离子放疗的物理学优势
        1.1.1.2 重离子放疗的生物学优势
        1.1.2 国内外重离子放射治疗发展
        1.1.2.1 国外重离子放疗发展
        1.1.2.2 国内重离子放疗发展
    1.2 重离子放疗在线影像实时监测技术发展
        1.2.1 重离子放疗特点与PET影像监测原理
        1.2.2 PET在重离子放疗中的发展
        1.2.3 in-beam PET的优势
    1.3 在束PET系统
        1.3.1 in-beam PET的研究意义
        1.3.2 in-beam PET的结构组成
        1.3.2.1 闪烁晶体
        1.3.2.2 光电转换器件
        1.3.2.3 图像重建算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在束PET的电子学系统
    2.1 电荷测量技术
        2.1.1 波形数字化方法
        2.1.2 电荷时间变换方法
        2.1.3 滤波成形+ADC方法
    2.2 时间测量技术
        2.2.1 定时甄别技术
        2.2.1.1 前沿定时
        2.2.1.2 过零定时
        2.2.1.3 恒比定时
        2.2.1.4 其他定时甄别技术
        2.2.2 TDC技术
        2.2.2.1 “粗”时间测量
        2.2.2.2 “细”时间测量
        2.2.2.3 FPGA-TDC技术
    2.3 在束PET读出电子学系统调研
        2.3.1 基于PMT的读出电子学方法
        2.3.2 基于APD的读出电子学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在束PET数据获取单元电子学的硬件设计
    3.1 在束PET成像系统整体结构
        3.1.1 探测器
        3.1.2 电子学整体结构
    3.2 数据获取单元的性能指标
    3.3 数据获取单元输入信号的特征
    3.4 数据获取单元的原理设计
    3.5 预处理单元
        3.5.1 电荷测量电路
        3.5.1.1 输入级
        3.5.1.2 滤波成形
        3.5.1.3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
        3.5.2 时间测量电路
        3.5.2.1 快放大电路
        3.5.2.2 前沿定时甄别+电平转换
    3.6 数据处理单元
        3.6.1 时钟和同步电路
        3.6.2 接口电路
        3.6.3 电源电路
    3.7 小结
第四章 FPGA逻辑功能设计
    4.1 逻辑整体框架
    4.2 数据同步与组帧逻辑
    4.3 积分面积算法逻辑
    4.4 时间数字变换的实现
    4.5 电荷与时间数据处理及在线修正
        4.5.1 常规监测模式
        4.5.1.1 位置和能量计算
        4.5.1.2 时间修正
        4.5.1.3 能量修正
        4.5.1.4 令牌环读出
        4.5.2 Flood Map统计+能谱测量
    4.6 基于光纤的数据传输接口设计
    4.7 基于USB2.0的接口设计
    4.8 小结
第五章 数据获取单元电子学系统测试
    5.1 实验室电子学测试
        5.1.1 电子学测试平台
        5.1.2 能量链电路评估
        5.1.2.1 ADC采样波形
        5.1.2.2 电荷测量精度
        5.1.2.3 噪声及线性指标
        5.1.3 时间链电路评估
        5.1.3.1 测试平台搭建
        5.1.3.2 时间测量精度
    5.2 探测系统测试验证
        5.2.1 探测系统实验平台
        5.2.2 Flood Map统计
        5.2.3 能谱统计
        5.2.4 时间精度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和综述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医用耗材的概念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2.3 SPD物流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分析
    3.1 Y医院现状
    3.2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现状
    3.3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 Y医院实施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管理体系构建的思想
    4.2 管理体系构建的流程
    4.3 管理体系构建的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
    5.1 采购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2 流通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3 监管环节管理优化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Y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新旧方案对比
    6.1 全院卫生材料费用情况及耗材占比情况比较分析
    6.2 重点科室耗材收入占比控制情况对比分析
    6.3 可持续性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图谱论述
        1.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2.2 理论研究层面的知识图谱研究论述
        1.2.3 实践研究层面论述
    1.3 框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研究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和发展战略
    2.1 概念界定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2.1.2 “数字出版”的概念
        2.1.3 “出版资源”的概念
        2.1.4 “战略联盟”的概念
    2.2 研究理论
        2.2.1 出版资源理论
        2.2.2 数字出版理论
        2.2.3 战略联盟理论
        2.2.4 国际营商环境理论
    2.3 发展战略
        2.3.1 中国数字出版营商环境概览
        2.3.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战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态势与比较
    3.1 中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1.1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1.2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1.3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1.4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2 日本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2.1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2.2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2.3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2.4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3 韩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3.1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3.2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3.3 韩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3.3.4 韩国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3.4 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SWOT比较
        3.4.1 优势比较
        3.4.2 劣势比较
        3.4.3 机遇比较
        3.4.4 挑战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动因
    4.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政治因子考量
        4.1.1 “中日韩数字出版+政治”的知识图谱
        4.1.2 中日韩地理与安全的考量
        4.1.3 中日韩政治利益驱动的考量
        4.1.4 中日韩三国合作现实的考量
        4.1.5 “一带一路”倡议的考量
    4.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经济因子考量
        4.2.1 “中日韩数字出版+经济”的知识图谱
        4.2.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的考量
        4.2.3 中日韩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
        4.2.4 中日韩经济发展共同诉求的考量
    4.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文化因子考量
        4.3.1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的知识图谱
        4.3.2 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考量
        4.3.3 中日韩文化产业合作有利条件的考量
    4.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诉求考量
        4.4.1 “中日韩数字出版+利益”的知识图谱
        4.4.2 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3 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4 韩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内容
    5.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可行性讨论
        5.1.1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5.1.2 中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战略联盟
        5.2.1 中日韩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促进因素
        5.2.2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阻碍因素
        5.2.3 中日韩教育科研合作取得的成果
        5.2.4 高等教育科研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5.2.5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联盟的构建
    5.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5.3.1 数字内容产业
        5.3.2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概况
        5.3.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联盟的构建
    5.4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
        5.4.1 中日韩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5.4.2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的构建
    5.5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
        5.5.1 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厚
        5.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
    6.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法律保障
        6.1.1 完善各国数字出版的相关立法
        6.1.2 加强公众数字版权意识
        6.1.3 建立版权质押融资评估系统
        6.1.4 加强法律扶持,打造“结对式”法律服务
        6.1.5 建立版权纠纷速裁机制
    6.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组织保障
        6.2.1 各国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
        6.2.2 企业主动加强管理与改革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4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关系建设
    6.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经费保障
        6.3.1 加强数字出版资源治理的经费投入
        6.3.2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6.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技术保障
        6.4.1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4.2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5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政策保障
        6.5.1 强化政府主导优势
        6.5.2 促进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6.5.3 重视联盟顶层制度的制定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前列腺癌临床诊治模式演变 ——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六年来前列腺癌诊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调查内容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流行病学特征
    2 cTNM分期
    3 初始PSA及Gleason评分
    4 危险度分级
    5 治疗前检查
    6 治疗方式
    7 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疾病及临床特征
    8 根治性手术方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我国新核素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论文参考文献)

  • [1]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D]. 范大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J]. 刘志远,祝叶华,徐丽娇,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21(03)
  • [3]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 余少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宏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研究[D]. 樊潇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5]用于重离子治癌装置的in-beam PET读出电子学设计[D]. 颜俊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6]新医改背景下Y医院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研究[D]. 曹小娣. 三峡大学, 2020(06)
  • [7]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王海平. 燕山大学, 2019(07)
  •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9]前列腺癌临床诊治模式演变 ——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六年来前列腺癌诊治模式研究[D]. 沈佳燕. 浙江大学, 2019(03)
  • [10]铅基堆:跻身国际一流[J]. 王晨香. 中国核工业, 2018(02)

标签:;  ;  ;  ;  ;  

我国新型核素研究位居国际前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