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调查报告

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调查报告

一、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的抗生素残留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炳博[1](2021)在《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由食源性病原体引起的相关疾病已经成为危及全球食品卫生与安全、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沙门氏菌作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食源性病原体,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引发的不良事件极为常见。伴随着大部分细菌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程度日趋严峻,人类疾病防控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遭遇无药可治的尴尬局面—“后抗生素时代”;采用化学或者物理的灭菌方法进行食品消毒往往影响食品的品质,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鸡肉分离沙门氏菌,以鸡肉源耐药沙门氏菌作为诱导菌,从肉鸡屠宰场污水中分离噬菌体,研究其生物特性,为食源肠炎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及肉类保鲜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有:1.鸡肉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从邯郸地区采集鸡肉样品39份,利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和16Sr DNA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分离5株沙门氏菌。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株鸡肉源沙门氏菌对11种兽医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其中3株沙门氏菌存在严重耐药性。2.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利用常规分离纯化方法从鸡屠宰场的污水中分离2株沙门氏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形态学鉴定,2株噬菌体属于长尾病毒科,具有烈性沙门氏菌噬菌体形态与结构特征。3.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研究。利用常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噬菌体S2、S4的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01、0.001;在裂解率和热稳定性上,噬菌体S2都比噬菌体S4低;噬菌体S2和S4的潜伏期短,裂解能力较强。噬菌体S2和噬菌体S4均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噬菌体S4对高温的耐受性强于噬菌体S2。噬菌体S2和噬菌体S4均表现出耐碱不耐强酸。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鸡肉源多重耐药沙门氏菌作为诱导菌,利用双层平板法从鸡的屠宰场污水中分离2株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S2和S4),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生物防控、沙门氏菌噬菌体资源的开发应用和肉类保鲜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润东[2](2019)在《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源致病菌,常从海产品中检出,然而,由于食品生熟加工不规范等,极易导致淡水鱼类、畜禽肉类和鸡蛋制品的交叉污染,特别是造成了误食者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Vp中毒症状的差异与其致病力的变化相关,目前已经清楚该菌的致病力来源于菌体和有毒代谢物的作用。但是,不同食品中Vp致病力的变化规律及体内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体外试验考察Vp在六种食品中生长和产毒的规律Vp接种到对虾、牡蛎、淡水鱼、猪肉、鸡肉和蛋炒饭中培养后,采用菌落计数、血平板法、相对溶血活度法、q-RT-PCR和胞外酶检测,分别测定六种食品中Vp的菌量、TDH活性、总溶血活性、溶血素基因表达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猪肉和鸡肉,但生长稳定期各食品中Vp菌量均达到109 CFU/g。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培养6-12 h内,总溶血活性随时间呈线性增长,速率常数均大于0.052;而在猪肉和鸡肉中线性增长范围为6-18 h,速率常数均为0.023;线性增长后,Vp在各食品中总溶血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保持稳定。培养终点,Vp在蛋炒饭中tdh和tlh基因上调幅度最大,因此具有最高的TDH活性和总溶血活性,其次为对虾>淡水鱼>鸡肉>牡蛎>猪肉。然而,胞外酶活性规律与溶血活性并非完全一致,Vp在对虾中明胶酶、酪蛋白酶、DNA酶、脲酶和磷脂酶的综合活性最高,随后为淡水鱼>鸡肉>牡蛎>猪肉>蛋炒饭。2、体内试验考量Vp在六种食品培养后对小鼠致病力的差异采用小鼠攻毒试验,观察并测定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小鼠后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脏器系数。结果表明,攻毒48 h内对虾、淡水鱼和鸡肉组的小鼠最先出现行动迟缓、被毛蓬松和死亡等症状,且各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41.7%(对虾)、16.7%(牡蛎)、33.3%(淡水鱼)、0%(猪肉)、25%(鸡肉)、8.4%(蛋炒饭)。对虾、淡水鱼和鸡肉组小鼠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小板含量上升(p<0.05)。其中对虾组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64.2%、-45.4%、-18.7%和48.6%。牡蛎、猪肉和蛋炒饭组WBC和RBC含量降低(p<0.05)。对虾组小鼠的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着增加(p<0.05),分别为191.7%、208.5%、109.1%、200%;牡蛎、淡水鱼和鸡肉组除ALP未升高,其他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幅度小于对虾组,猪肉和蛋炒饭组ALT和AST升高(p<0.05)。各组小鼠的肠系数均显着上升(p<0.05),尤其在对虾和淡水鱼组胃和肝系数特异性增加。综合比较,六种食品培养的Vp对小鼠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致病力强弱顺序为:对虾>淡水鱼>鸡肉>蛋炒饭>牡蛎>猪肉。3、自主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考证肠道菌群与Vp在体内致病的相关性采用灌胃正常小鼠混合抗生素的方法,剔除肠道菌群,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再将Vp菌悬液分别攻毒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比较两组小鼠的肠道损伤、机体炎症和肝肾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具有完整肠道菌群的小鼠的肠壁出血和黄色粘液量明显多于伪无菌小鼠,且正常小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抑炎因子IL-10平均变化幅度为伪无菌小鼠的2.5倍,肝肾功能指标ALT、AST、ALP和BUN的平均变化幅度为伪无菌小鼠的1.6倍。正常小鼠受到Vp感染后,出现肠道损伤、机体炎症和肝肾功能恶化,其程度均比伪无菌小鼠严重。首次发现肠道菌群参与Vp在体内的致病。4、宏基因组16S rDNA测序技术考究与六种食品中Vp致病力关联的目标菌群针对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小鼠,采用宏基因组16S rDNA测序法,通过多样性参数、物种丰度变化、主坐标分析和预测群落功能等,识别与六种食品中Vp致病力关联的目标菌群。结果表明,小鼠被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及物种分类单元OTU均显着降低(p<0.05),菌群结构明显改变。在门水平,六种食品的感染组较对照组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显着降低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明显升高。在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六种食品的感染组小鼠肠道内Bacteroides、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Rikenellaceae和Lachnospiraceae比例显着降低,而Enterococcaceae、Streptococcus、Clostridiales和Vibrio比例明显升高。尤其是在强致病力的对虾、淡水鱼和鸡肉感染组小鼠肠道内益生菌、产丁酸和短链脂肪酸相关的Akkermansia、Ruminococcaceae和Faecalibacterium比例特异性减少,而促进炎症和肝损伤的Prevotella和Sutterella比例增加,不同食品感染组之间存在不同的Biomarker菌。在Metastats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PICRUSt群落功能预测程序挖掘发现肠道菌群的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弧菌感染功能在各食品感染组均显着改变,然而,侵袭上皮细胞途径、cAMP信号通路和胆汁酸合成功能仅在对虾、淡水鱼和鸡肉感染组改变,六种食品中Vp的致病强弱与其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和群落功能改变密切关联。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探明六种食品中Vp生长、产毒及对机体损伤差异的基础上,利用自主构建的伪无菌小鼠模型阐明宿主肠道菌群促进Vp的致病,进一步经宏基因组学16S rDNA测序挖掘到与Vp在体内致病力相关联的标志菌群和重要群落功能,为Vp污染不同食品后的风险评估及其在体内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郭海涵[3](2019)在《冷鲜肉中兽药多残留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日常冷鲜肉兽药残留监管及检测工作中的方法各异、操作繁琐等问题,基于标准方法创建了兽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覆盖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检细则中规定的绝大多数兽药残留监测项目的要求,并开展了山东省内冷鲜肉中兽药残留水平监测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改进的冷鲜肉中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酶解、乙酸铵水溶液提取、调节pH除蛋白、MTBE-乙酸乙酯二次提取、混合阳离子固相萃取(SPE-MCX)净化,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相比于标准方法具有快速、易操作、重复性好等特点。建立了冷鲜肉中39中兽药多残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乙腈提取、盐包脱水、HLB固相萃取净化,UPLC-MS/MS检测对冷鲜肉中四环素类、磺胺类、激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及硝基咪唑类兽药残留进行定量分析,具有高通量、操作简便等特点。2.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决定系数均大于0.994,方法定量限(MQLs)在0.08-4.6μg/kg范围内,在三个加标浓度上的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79.5%-114.0%和1.6%-8.3%范围内。使用该方法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精密度和准确度上未发现显着差距,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出限。3.本研究对山东省青岛、烟台、济宁和泰安市售冷鲜猪肉、牛肉和羊肉共238批进行了检测。42种兽药有26种被检出,其中四环素类和磺胺类兽药检出较频繁,而诺氟沙星、氯霉素、沙丁胺醇等违禁药物偶有检出。冷鲜牛羊肉中兽药残留水平相比冷鲜猪肉更低。与标准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十分接近的检测数值,适用于冷鲜肉中兽药残留的大规模、高灵敏度筛查和监测。

刘婷[4](2018)在《猪肉和牛奶中四环素类药物检测方法及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考验,其中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情况的问题尤为突出。兽药在促动物生长,治疗动物疾病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毒性作用也突出。兽药添加不当会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近年发生了多起由于兽药残留超标引起的贸易纷争和食品安全事件,削弱了我们国家动物性食品的出口。四环素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见效快等显着优点,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使用率和添加率高的问题。在2017年的全年日常监测中,北镇地区通过检测发现了猪肉和牛奶中有四环素药物残留的存在,所以现在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情况已经成为北镇辖区内畜产品质量安全监察部门研究和检测的重点。因此为了有效监测猪肉和牛奶中是否添加了违禁药物,为了及时发现违规添加,维护健康安全的食品安全环境,了解动物性产品中残留的四环素类药物的各种检测方法,并对所有检测方法进行评估,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县级畜产品安全监察所适用的检测方法,对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食品安全的监测与检测奠定基础。本论文采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ELISA试剂盒简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到畜禽产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通过比较回收率和所用时长,借此评估出上述方法的优缺点。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已知添加量的牛奶样品中四环素药物残留的含量,确定其回收率为84%~95%之间。并将前处理繁琐程度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方便快捷,30个样品十分钟就可以读出数据,可以应对样品基数大并且对环境要求低,但是经常有假阳性,假阴性的存在,对于假阳性,假阴性结果需要进一步确证,所以适合基层抽样的快速筛查检测的方法。2.通过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已知添加量的猪肉样品和牛奶样品中四环素药物残留的含量,确定猪肉中四环素的回收率在83%~101%之间。牛奶的回收率在70~80%之间。该方法前处理的操作步骤方法简单,只需进行简单的涡旋、离心,经过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得出数据。但是对温度条件要求大,需要控制温度在25℃左右,对于假阳性结果,需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一步确认。因此酶联免疫试剂盒法适合县级畜产品安全部门日常监测。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已知添加量的猪肉样品中四环素药物残留的含量,确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猪肉中四环素的回收率在97%~118%之间,样品处理时间大概在5个小时左右。该方法假阳性率低,但是基质,气泡,有机相对图谱的影响很大,目前常适用于复检时的定性定量分析使用。4.建立了动物组织中四种四环素类药物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将样品用0.1mol/L的Na2EDTA-Mcllvaine缓冲液(p H4.0±0.05)提取,经过滤和离心后,上清液用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应用C18色谱柱,以乙腈和0.2%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外标峰面积法定量。样品的处理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该方法假阴性,假阳性率低,而且图谱受干扰程度低,是目前省、市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马玲,陈凤莲,凌丹,李志源,骆永泉,李丹,张怡轩,吴健敏[5](2018)在《广西主要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残留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广西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SM2)残留情况,本研究采用磺胺二甲嘧啶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SM2-CLEIA)对2013—2017年采集的4 637份动物源性产品进行检测,共检出超标样品122份,涉及鲜乳、猪肉、水产品和猪尿,其中超标猪尿92份,SM2含量100.51~860.44μg/kg,猪尿中抗生素残留会污染水体、土壤,再通过动植物的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应引起重视;而本次受检的水牛奶、鸡肝脏、鸭肝脏、鸭肉均合格。所有受检样品超标率逐年下降,同时规模化养殖场样品合格率高于农村散养户、超市高于农贸市场。不同年份超标样品含量以2014年最高。采用食品安全指数(IFS)对广西动物源性食品中SM2残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均远小于1,说明在广西地区,现有的SM2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低。

梅英杰,史新宇,董瑾,朱西雷,张贞理,李德刚[6](2017)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鸡肉中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固相萃取法对鸡肉中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残留同时提取、净化、富集,并建立了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4种抗生素定性定量检测的分析方法。前处理部分采用含0.1%三氯乙酸的乙腈为提取溶剂,饱和了乙腈的正己烷溶液去除脂肪,超声波萃取2次;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净化;色谱部分采用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乙腈-0.2%甲酸水(含5 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最优条件下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其检出限分别为0.1、3.2、16.0、9.0μg/kg,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小于5.0%和10.0%,平均回收率为80.1%92.5%。

唐祥[7](2017)在《猪鸡配合饲料和可食性组织中阿奇霉素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及风险监测》文中认为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属于15元环大环内酿类(Macrolide,MAL)抗生素,临床上用于人上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畜禽禁用兽药。AZM违规用于畜禽养殖,会影响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禽产品安全、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威胁人类健康。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养殖环节带来的经济效益受损,养殖户将抗生素添加于饲料或针剂注射等方式给药,导致人用抗生素仍被违规使用于畜禽,已成为威胁畜禽产品安全的新隐患。目前国内外尚未颁布任何基质中AZM的检测标准,国内外学者已开展部分基质中AZM检测技术研究,饲料、鸡蛋等基质中AZM检测技术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实验以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和动物可食性组织(猪肉、猪肝、鸡肉、鸡蛋)为对象,建立配合饲料和动物可食性组织中AZM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检测方法对四川省配合饲料违规添加AZM和动物可食性组织中AZM残留进行风险监测,为饲料及动物可食性组织中AZM检测标准的建立,加大监管力度,加快实现无抗养殖,保证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及可靠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猪鸡配合饲料中AZM的LC-MS/MS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监测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样品的提取溶剂和净化方法以及色谱-质谱检测条件的优化,建立配合饲料中AZM的LC-MS/MS检测方法,并通过方法的选择性、遗留影响、基质效应、线性、检出限及定量限、回收率与精密度等方面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如下:(1)猪鸡配合饲料使用乙腈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BDS Hypersil C18(2.4μm,100X2.1m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0.05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正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检测,同位素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法定量。(2)猪鸡配合饲料中的AZM在l-15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1,猪鸡配合饲料检出限(S/N≥3)分别为2.8μg/kg、2.2μg/kg,定量下限(S/N≥/00)均为8.4μg/kg;在0.5,1,5,10mg/kg加标水平下育肥猪配合饲料中AZM的加标回收率为90.72%-106.60%,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 0.88%-4.01%和 3.24%-6.32%,在 0.5,1,5,10mg/kg加标水平下蛋鸡配合饲料中AZM的加标回收率为84.14%-102.30%,批内和批间RSD分别为0.58%-5.36%和3.10%-5.45%。该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无基质干扰,可用于育肥猪和蛋鸡配合饲料中AZM含量的测定。(3)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四川省36个育肥猪养殖场的36份育肥猪配合饲料和18个蛋鸡养殖场的18份蛋鸡配合饲料中的AZM,结果显示,采集的36份育肥猪配合饲料以及18份蛋鸡配合饲料均未检出AZM,因此,推断通过饲料途径违规使用AZM可能性小,但不排除小范围拌料。试验二猪鸡可食性组织中AZM的LC-MS/MS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监测本试验使用试验-建立的上机条件和净化方法,优化了猪肉、猪肝、鸡肉、鸡蛋样品的提取溶剂,建立了猪肉、猪肝、鸡肉、鸡蛋中AZM的LC-MS/MS检测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性、遗留影响、基质效应、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及定量下限、回收率与精密度等方面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如下:(1)猪肉、猪肝、鸡肉、鸡蛋经乙醚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BDS Hypersil C18(2.4 μm,100×2.1 m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乙酸铵,正离子模式电离,MRM检测,同位素IS法定量。(2)猪肉、猪肝、鸡肉中AZM在1-150μg/L、鸡蛋中AZM在1-200μg/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猪肉、猪肝、鸡肉、鸡蛋的检出限分别为 0.24μg/kg、0.21 μg/kg、0.20μg/kg、0.28μg/kg,方法定量下限(S/N≥10)分别为 0.80μg/kg、0.69μg/kg、0.53μg/kg、0.84μg/kg,猪肉、猪肝、鸡肉中 AZM在0.1mg/kg、0.2mg/kg、0.3mg/kg三个添加浓度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7.47%-105.90%、92.75%-104.73%、104.03%-113.09%;批内 RSD 分别为1.81%-3.99%、2.24%-4.05%、1.62%-3.20,批间 RSD 为 0.90%-4.38%、3.60%-4.80%、2.54%-2.60%,鸡蛋在 0.075mg/kg、0.15mg/kg、0.225mg/kg 三个添加浓度的回收率为 100.32%-109.01%,批内 RSD 为 0.56%-2.26%,批间 RSD3.56%-4.49%,该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无基质干扰,可用于猪鸡可食性组织中AZM的测定。(3)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四川省省会城市和6个地级市的市售猪肉(87份)、猪肝(37份)、鸡肉(52份)和鸡蛋(59份)中的AZM。结果,AZM在猪肉样品中未检出,但在猪肝、鸡肉、鸡蛋样品中检出AZM,其检出率分别为3.45%、7.69%和 1.96%,最高含量分别为 12.64μg/kg、27.85μg/kg、139.70μg/kg,表明AZM有违规用于畜禽养殖的现象,通过饲料途径可能性小,其他可能途径为肌肉注射和饮水或饲喂时小范围拌料。因AZM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种类多,部分有药物活性,未检测到AZM原型不能说明在养殖过程中未使用AZM。因此,可通过增加样本数及覆盖面,扩大采样途径,确定AZM的代谢产物种类,通过AZM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监控AZM的使用,从而更全面地评价饲料中AZM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为:通过提取溶剂、净化方法及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建立的育肥猪、蛋鸡配合饲料和猪肉、猪肝、鸡肉、鸡蛋四种动物可食性组织中AZM的LC-MS/MS检测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无基质干扰。测定的四川省育肥猪配合饲料(36个)、蛋鸡配合饲料(18个)、市售猪肉(87份)、猪肝(37份)、鸡肉(52份)和鸡蛋(59份)中的AZM的结果为:饲料、猪肉未检出,猪肝、鸡肉、鸡蛋的检出率分别为3.45%、7.69%和1.96%,AZM 最高含量分别为 12.64μg/kg、27.85μg/kg、139.7μg/kg,表明 AZM有违规用于畜禽养殖的现象。

孔智辉[8](2017)在《兽药及非法添加物量子点标记检测试纸条研制》文中认为本文选择量子点作为荧光标记材料,研制了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和非法添加物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采用活化酯法制备喹诺酮类兽药包被原(NOR-OVA)。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最佳工作条件为:量子点标记抗体偶联反应的最佳pH值为8.4;量子点(QDs)与活化剂(EDC)与抗体的摩尔比为1:2000:10;包被原的稀释倍数为1:40;二抗的稀释倍数为1:30;标准品稀释液为PBST (pH 7.4);工作液添加量为10 μL;硝酸纤维素膜型号为Milipore HF 135s; QDs-Ab偶联物添加量为0.5 μL。该试纸条方法检出限为2 ng/mL,检测时间为10 min。与5种喹诺酮类兽药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有明显的交叉反应;与其它的10种喹诺酮类兽药和5种常见的其它不同种类兽药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实际样品中检测限为 10 ng/g。采用活化酯法合成三聚氰胺包被原(MEL-BSA)。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最佳工作条件为:量子点标记抗体偶联反应的最佳pH值为8.4;量子点(QDs)与活化剂(EDC)与抗体的摩尔比为1:1500:15;包被原的稀释倍数为1:80;二抗的稀释倍数为1:140;标准品稀释液为PBS (pH 7.4);工作液添加量为5μL;硝酸纤维素膜型号为Milipore HF 135s,用1%乳粉溶液封闭处理;QDs-Ab偶联物添加量为1μL。该试纸条方法检出限为100 ng/mL,检测时间为10 min。结构类似物中除了环丙氨嗪以外,都不存在交叉反应;与5种常见的其它不同种类兽药也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实际样品中检测限为400 ng/g。本研究当中所建立的喹诺酮类兽药和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样品前处理简单、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好,与传统的胶体金试纸条相比灵敏度更高,能够适用于现场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翟立公[9](2015)在《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之一,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首位。该菌有2600多个血清型,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针对沙门氏菌血清型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检测方法是利用国标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程序复杂、耗时长而且检测成本较高,不能满足食品生产企业和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建立一种直接针对血清型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是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比较基因组的方法,分别筛选到了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基因,并以此分别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体系、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和real-time NASBA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6种沙门氏菌常见血清型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首先选取沙门氏菌6个常见血清型的代表菌株并通过GenBank数据库获得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分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LT2(NC003197.1)、肠炎沙门氏菌P125109(NC011294.1)、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B7(NC011205.1)、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NC012125.1)、都柏林沙门氏菌CT02021853(NC011205.1)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SL476(NC011083.1)。再将以上各个菌株的每个基因进行BLASTN程序的比对,选择与本血清型同源性较高,同时与其它血清型同源性较低的基因作为血清型准特异性基因。各个血清型分别获得8、12、18、7、15和10个的准特异性基因。并以此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实验室保存的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2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sdS和STM4494,肠炎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kil、SEN1382和SEN1383,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PAB01122、SPAB01123和SPAB01124,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PC0871、SPC0872和SPC0908,都柏林沙门氏菌获得2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eDA1118和SeDA2283,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获得4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eHAC2639、SeHAC2640、SeHAC3258和SeHA32590。同时又对每个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各个引物的灵敏度均在98.33ng/μl-140fg/μl之间。血清型特异性基因功能分析,75%的特异性基因是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只有个别基因是编码膜蛋白、血清型抗原合成蛋白和与噬菌体相关的蛋白。2,单一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以SPAB01124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为284bp和384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使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测试,结果表明只有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两条扩增片段,而其他菌株只获得一条或没有扩增片段均为阴性,特异性达到100%。该体系的DNA灵敏度能达到1.91ng/ul;在经过10h增菌培养后,纯菌的菌落灵敏度为2.2 cfu/ml,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的检测限小于10cfu/10ml。而且该检测方法对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以SeDA1118、SeDA2283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都柏林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284bp、378bp和463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只有都柏林沙门氏菌同时获得三条扩增片段,特异性达到100%。当模板浓度小于1.87pg/μl时,该体系不能同时获得3条扩增片段,该体系DNA灵敏度为1.87pg/μl。通过10h的增菌培养,该方法的菌落灵敏度为10cfu/ml。用N×103cfu/ml-N×10-1 cfu/ml的大肠杆菌或肠炎沙门氏菌与102cfu/ml的都柏林沙门氏菌共同培养,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在以上浓度的干扰菌不能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8h,检测限可以小于10 cfu/10ml。以SeHAC2640、SeHAC3259/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2121bp、284bp和589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该反应体系的DNA灵敏度评价结果表明,当模板浓度为1.4ng/μl时,能同时获得3条扩增片段;当模板浓度降到1.4fg/μl,只能同时获得139-141和pHAm9引物的扩增片段。经过10h增菌培养后,即使初始的菌体浓度为3.8×10-1 cfu/ml时,该方法可以获得3条扩增片段。当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干扰浓度达到104cfu/ml,也不会影响对目标血清型的检测,说明该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10h,3对引物均能获得扩增产物的检测限达到3.8 cfu/10ml。3,三种沙门氏菌血清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以SEN1383、STM4494、SPC0872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141bp、534bp、212bp和284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通过10h的增菌培养,该方法对以上三种血清型菌落灵敏度均小于10cfu/ml。选取都柏林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作为该检测的干扰菌,用N×104cfu/ml-Ncfu/ml的干扰菌分别与102cfu/ml的沙门氏菌的目标血清型共同培养,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在该检测体系中能抵抗以上3种血清型对目标菌株检测的干扰作用。人工污染实验表明,为了实现3个血清型的检测限均小于10cfu/10ml,需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12h。4,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以SeHAC3258和invA基因为模板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荧光信号分别为JOE和FAM),建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当同时检测到两个信号的扩增曲线时,该检测结果为海德尔堡沙门氏菌阳性结果。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该real-time PCR对基因组的灵敏度为112.4fg/ul;对纯菌增菌培养前和增菌培养后的灵敏度分别为2.4×104cfu/ml和2.4cfu/ml。该检测方法在不同浓度模板情况下,变异系数在0.43-1.15%之间,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在鸡肉和猪肉背景菌群干扰作用下,该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2.54×103cfu/ml和1.7×102cfu/ml,说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利用试剂盒法提取样品中的DNA过程中可以去除样品中Taq酶反应抑制剂,避免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在人工污染鸡肉和猪肉样品中,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6h,该体系的检测限能达到1 cfu/25g。5,沙门氏菌及其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以xcd基因的保守序列作为检测靶点,建立沙门氏菌检测的real-time NASBA方法。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所有沙门氏菌能获得扩增曲线,非沙门氏菌无荧光信号被采集,特异性达到100%。当样品中RNA模板的浓度高于10.5fg/ul时,该real-time NASBA可获得有效的扩增曲线;通过10h增菌培养,该方法的菌落灵敏度为7×10-1cfu/ml。该检测方法针对不同血清型的模板及其在不同模板浓度情况下,标准偏差在0.613-2.203之间,表明该体系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提取样品的总RNA经过DNaseⅠ酶处理,仍能获得扩增曲线;但是经过RNase H酶处理,无任何扩增,证明该反应是直接针对于RNA的扩增技术。而且,该方法在对热处理24h后死菌的检测与国标检测的结果一致,均呈现阴性。该体系在4.75×107cfu/ml的猪肉背景菌群的干扰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能达到9.5×103cfu/ml,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人工污染实验表明,经过LB培养基37℃增菌10h,在猪肉、牛肉和牛奶中的检测限均小于10cfu/25g(ml)。以SPC0908和xcd基因作为模板设计引物和分子信标(JOE和FAM),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检测的real-time NASBA方法。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当样品中RNA模板的浓度高于40.94fg/ul时,该方法可获得两条扩增曲线;通过10h增菌培养,该方法的纯菌菌落灵敏度和人工污染鸡肉和猪肉的灵敏度均小于10cfu/ml。针对不同浓度的目标RNA的检测,标准偏差均在1.229-5.28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样品中存在108cfu/ml和107cfu/ml的猪肉和鸡肉自然菌群的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能达到103cfu/ml,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刘彦钊,蒋丽琴,席会平[10](2013)在《乳及乳制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和治疗动物疾病,但若用量过多,动物组织中也将残留一定量的抗生素,危害人类的健康。该文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问题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乳及乳制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二、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的抗生素残留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的抗生素残留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沙门氏菌及其对食品污染
        1.1.1 沙门氏菌
        1.1.2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危害
        1.1.3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现状
        1.1.4 沙门氏菌污染的途径
    1.2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防控
        1.2.1 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的防控措施研究
        1.2.2 噬菌体消除细菌的作用特点
        1.2.3 影响噬菌体防控细菌污染的因素
        1.2.4 噬菌体作为生物防控替代品的现状
    1.3 噬菌体治疗的应用
        1.3.1 噬菌体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2 噬菌体在动物感染模型上的应用
        1.3.3 噬菌体作为生物控制剂在食品的应用
    1.4 沙门氏菌噬菌体治疗的应用
    1.5 噬菌体作为生物防控替代品的局限性及展望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鸡肉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鸡肉源沙门氏菌的分离纯化
        2.2.2 鸡肉源沙门氏菌生化鉴定
        2.2.3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2.4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菌落形态特征
        2.3.2 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2.3.3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3.4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
    2.4 讨论
        2.4.1 鸡肉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2.4.2 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性
    2.5 小结
第3章 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噬菌体的培养
        3.2.2 噬菌体纯化
        3.2.3 噬菌体超微结构观察
    3.3 结果
        3.3.1 噬菌体的培养
        3.3.2 噬菌体的电镜形态学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沙门氏菌噬菌体生物特性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4.2.2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4.2.4 噬菌体的p H稳定性
        4.2.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裂解谱测定
        4.3.2 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4 噬菌体pH稳定性
        4.3.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
        1.1.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食品中的分布
        1.1.3 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
        1.1.4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
        1.1.5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表征
    1.2 肠道菌群概述
        1.2.1 肠道菌群的构成
        1.2.2 肠道菌群的功能
        1.2.3 肠道菌群与疾病
        1.2.4 肠道菌群与致病菌
        1.2.5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1.2.6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生长和产毒的差异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株及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2.2.2 食品基质无菌样品的制备及接菌
        2.2.3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菌量的测定
        2.2.4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产生溶血毒素的测定
        2.2.5 溶血毒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2.6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毒素生成的规律
        2.2.7 模型评价分析
        2.2.8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胞外酶组成及活性的分析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生长特性
        2.3.2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初级生长模型
        2.3.3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活性
        2.3.4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毒素基因表达量
        2.3.5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活性规律
        2.3.6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胞外酶的活性
    2.4 讨论
    2.5 小结
3 副溶血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的培养物对小鼠的致病力差异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及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3.2.2 食品基质的接菌及待测样的制备
        3.2.3动物实验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攻毒小鼠的临床症状
        3.3.2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攻毒小鼠的死亡率
        3.3.3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4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3.3.5 灌胃六种食品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3.6 灌胃六种食品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后小鼠血清指标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4 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探究肠道菌群与副溶血弧菌致病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菌株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构建
        4.2.2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评估
        4.2.3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4.2.4 副溶血性弧菌菌悬液的制备
        4.2.5 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的攻毒
        4.2.6 血清炎性及抑炎因子含量的ELISA法检测
        4.2.7 血清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
        4.2.8 回肠形态观察
        4.2.9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计数结果
        4.3.2 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常规及血清检测结果
        4.3.3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4.3.4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炎性及抑炎因子的影响
        4.3.5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基于肠道菌群解析六种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差异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菌株及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5.2.2 食品基质的接菌及待测样的制备
        5.2.3 实验小鼠的攻毒
        5.2.4 肠道内容物的收集
        5.2.5 小鼠肠道菌群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5.2.6 小鼠肠道菌群总DNA的质量检测
        5.2.7 小鼠肠内容物DNA的16S r D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
        5.2.8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前样本质量监控
        5.3.2 DNA扩增产物测序后原数据的处理
        5.3.3 单个样品复杂性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
        5.3.4 OTU统计与比较分析
        5.3.5 物种组成分析
        5.3.6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
        5.3.7 组间菌群差异标志物种识别
        5.3.8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5.3.9 小鼠损伤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结论
7 研究展望
8 研究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冷鲜肉中兽药多残留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1.1.1 引起中毒或过敏
        1.1.2 影响内分泌系统
        1.1.3 胃肠道菌群失调
        1.1.4 增加病原菌耐药性
        1.1.5 增加患病潜在风险
        1.1.6 污染环境
    1.2 兽药残留检出现状
        1.2.1 猪肉及其制品中兽药残留检出情况
        1.2.2 禽类食品中兽药残留检出情况
        1.2.3 其他食品中兽药残留检出情况
    1.3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1.3.1 常用前处理技术
        1.3.1.1 固相萃技术(SPE)
        1.3.1.2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MSPD)
        1.3.1.3 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DLLME)
        1.3.1.4 QuEChERS 前处理技术
        1.3.2 常用检测技术方法
        1.3.2.1 气相色谱法(GC)
        1.3.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
        1.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1.3.2.4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
        1.3.2.5 免疫亲和色谱(IAC)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实验溶液及标准溶液配置
        2.1.3.1 缓冲溶液配制
        2.1.3.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储存
    2.2 前处理方法
        2.2.1 冷鲜肉中3 种β-受体激动剂检测方法
        2.2.2 冷鲜肉中39 种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2.3 仪器分析条件
        2.3.1 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4 冷鲜肉兽药残留暴露水平研究
        2.4.1 样本采集
        2.4.2 样本监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前处理过程设计、优化
        3.1.1 β-受体激动剂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确立及比对
        3.1.2 β-受体激动剂分析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1.3 39 种兽药多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确立
        3.1.4 39 种兽药多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过程优化
        3.1.4.1 提取溶剂的选择和优化
        3.1.4.2 净化处理的选择和优化
    3.2 方法验证
    3.3 冷鲜肉兽药残留暴露水平研究结果
4.讨论
    4.1 检测方法、检测项目范围的确立
    4.2 市售冷鲜肉兽药残留分析监测数据讨论
    4.3 创新点
5 结论
    5.1 研究成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猪肉和牛奶中四环素类药物检测方法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我国兽药残留的现状
        2.1 兽药残留的产生原因
        2.2 兽药残留的危害
    3 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产生的危害
        3.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2 对环境的影响
        3.3 毒性作用
        3.4 对新药开发带来极大压力
    4 四环素药物的检测方法
        4.1 荧光免疫定量分析法
        4.2 酶联免疫试剂盒的检测方法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5 研究四环素检测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猪肉和牛奶中四环素检测药物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猪肉样品中四环素药物的结果
        2.2 牛奶中四环素的药物残留检测
        2.3 四种方法前处理难易程度、时间及检测时间的对比
        2.4 四种方法的仪器设备要求及价格
    3 讨论
        3.1 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的讨论
        3.2 酶联免疫试剂盒法的讨论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讨论
        3.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讨论
        3.5 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西主要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残留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样品前处理
        1.2.2. 1 牛奶的前处理
        1.2.2.2肌肉、内脏组织的前处理
        1.2.2. 3 猪尿的前处理
        1.2.3 样品检测
        1.2.3. 1 标准液的配制
        1.2.3. 2 检测及分析
    1.3 食品安全指数计算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种类样品中SM2残留情况
    2.2 不同年份样品中SM2残留情况
    2.3 不同来源样品中SM2残留情况
    2.4 动物源性食品中SM2残留的风险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鸡肉中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试剂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2.1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1.2.2 混合标准使用液的配制
    1.3 流动相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
        1.4.1 样品的制备
        1.4.2 提取液的配制
        1.4.3 提取过程
        1.4.4 样品净化
    1.5 测定条件
        1.5.1 液相部分
        1.5.2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前处理条件优化
        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1.2 提取方式的选择
        2.1.3 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2.2 分析条件优化
        2.2.1 流动相的确定
        2.2.2 电离模式的选择
        2.2.3 母离子与子离子的确定
    2.3 线性范围
    2.4 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2.5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3 结论

(7)猪鸡配合饲料和可食性组织中阿奇霉素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及风险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AZM的理化特性
    2. AZM的抗菌特性
    3. AZM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4. AZM的应用研究现状
    5. AZM的危害
        5.1 药物不良反应
        5.2 细菌耐药性增加
    6. AZM前处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6.1 检测AZM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6.1.1 液液萃取
        6.1.2 固相萃取
        6.2 AZM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6.2.1 微生物法
        6.2.3 薄层色谱法
        6.2.3 液相色谱法
        6.2.4 LC-MS/MS法
    7. 存在的问题、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7.1 存在的问题
        7.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3 研究内容
        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猪鸡配合饲料中AZM的LC-MS/MS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提取试剂的确定
        2.2 样品净化方法的优化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 质谱条件的确定
        2.5 方法学验证
        2.6 配合饲料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内标物的选择
        3.2 色谱质谱条件的选择
        3.3 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小结
    试验二 鸡猪可食性组织中AZM的LC-MS/MS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 方法学验证
        2.3 动物可食性组织中AZM残留结果
        3 讨论
        3.1 提取溶剂的确定
        3.2 方法有效性验证的项目选择依据
        3.3 猪鸡可食性组织中AZM的可能来源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兽药及非法添加物量子点标记检测试纸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兽药残留
        1.1.1 兽药残留现状
        1.1.2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1.1.3 喹诺酮类兽药概述
        1.1.4 喹诺酮类兽药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 非法添加物
        1.2.1 非法添加物的污染现状
        1.2.2 三聚氰胺概述
        1.2.3 三聚氰胺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
        1.3.1 免疫层析技术
        1.3.2 量子点
        1.3.3 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喹诺酮类兽药包被原的制备与鉴定
        2.2.2 喹诺酮类兽药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2.2.3 量子点标记喹诺酮类兽药抗体的制备
        2.2.4 量子点标记喹诺酮类兽药抗体的鉴定
        2.2.5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2.2.6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2.7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2.2.8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2.2.9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2.2.10 三聚氰胺包被原的制备与鉴定
        2.2.11 三聚氰胺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2.2.12 量子点标记三聚氰胺抗体的制备
        2.2.13 量子点标记三聚氰胺抗体质量的鉴定
        2.2.14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5 三聚氰胺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2.16 三聚氰胺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2.2.17 三聚氰胺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
        2.2.18 三聚氰胺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3.1.1 喹诺酮类兽药包被原的紫外鉴定
        3.1.2 喹诺酮类兽药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浓度的测定
        3.1.3 量子点标记喹诺酮类兽药抗体偶联条件的确定
        3.1.4 量子点标记喹诺酮类兽药抗体的质量鉴定
        3.1.5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工作条件的确定
        3.1.6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3.1.7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确定
        3.1.8 喹诺酮类兽药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3.2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3.2.1 三聚氰胺包被原的紫外鉴定
        3.2.2 三聚氰胺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浓度的测定
        3.2.3 量子点标记三聚氰胺抗体偶联条件的确定
        3.2.4 量子点标记三聚氰胺抗体的质量鉴定
        3.2.5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工作条件的确定
        3.2.6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3.2.7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的确定
        3.2.8 三聚氰胺量子点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实际样品的检测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氏菌概述
        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2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病特性
    2 沙门氏菌的分型
        2.1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
        2.2 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2.3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
    3 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分子检测
        3.1 分子检测靶点的筛选
        3.2 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
    4 NASBA反应
        4.1 NASBA反应扩增原理
        4.2 NASBA扩增产物的检测
        4.3 NASBA反应技术特点
        4.4 NASBA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沙门氏菌主要血清型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型代表菌株的选择
        2.2 沙门氏菌血清型准特异性靶点的筛选结果
        2.3 候选靶点特异性的PCR验证及引物灵敏度评价
        2.4 血清型特异性基因的功能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一沙门氏菌血清型多重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2.2 检测都柏林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2.3 检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3.1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双重PCR检测体系
        3.2 都柏林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体系
        3.3 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体系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种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特异性评价
        2.3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灵敏度评价
        2.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抗干扰性评价
        2.5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人工污染食品样品检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结果
        2.4 特异性评价
        2.5 灵敏度评价
        2.6 重复性评价
        2.7 自然背景菌群的抗干扰性评价
        2.8 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不同污染食品的提取效率
        2.9 人工污染评价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沙门氏菌及其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2.2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3 讨论
        3.1 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3.2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乳及乳制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现状
2 检测方法
    2.1 微生物检测法
    2.2 理化检测法
        2.2.1 液相色谱法(LC)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2.2.4 荧光分光光度法
        2.2.5 免疫亲和色谱(IAC)
        2.2.6 免疫传感器分析法

四、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的抗生素残留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肉源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D]. 郭炳博.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D]. 王润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3]冷鲜肉中兽药多残留分析的研究[D]. 郭海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猪肉和牛奶中四环素类药物检测方法及对比分析[D]. 刘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广西主要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残留调查与分析[J]. 马玲,陈凤莲,凌丹,李志源,骆永泉,李丹,张怡轩,吴健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18(11)
  • [6]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鸡肉中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J]. 梅英杰,史新宇,董瑾,朱西雷,张贞理,李德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8)
  • [7]猪鸡配合饲料和可食性组织中阿奇霉素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及风险监测[D]. 唐祥.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兽药及非法添加物量子点标记检测试纸条研制[D]. 孔智辉.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9]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D]. 翟立公.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10]乳及乳制品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刘彦钊,蒋丽琴,席会平. 食品工业, 2013(07)

标签:;  ;  ;  ;  ;  

柳州市场猪肉、鸡肉和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