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

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

一、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和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证实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及优势,进而在临床中予以推广。方法:选取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的面瘫患者,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72例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成对照组(传统单纯常规针刺组)36例、治疗组(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组)36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价每一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FDI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24%;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和传统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均能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两方案相比,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施明华[2](2020)在《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壮医针刺治疗巧尹的临床疗效,并与中医针刺做对比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纳入的病人主要来源于2019年03月至2019年11月就诊的巧尹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本次课题研究诊断标准的60名巧尹病人。按随机分配原则分进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壮医针刺治疗,根据壮医辨病为主的治疗原则,采用专病专方选取穴位,选取的穴位为天宫穴、土坡穴,天二环4、8、12穴,双侧手背一环5穴,双侧手背二环4、10穴,双侧膝二环11穴,双侧外上桩及双侧足背一环8穴。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针刺治疗,按照辨证论治原则选取穴位,选取穴位:主穴为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中脘、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内关、血海;血虚头痛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悬钟。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巧尹综合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来观察两者治疗巧尹的疗效。采用统计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壮医针刺及中医针刺治疗后的VAS评分及巧尹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对巧尹均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并有效减少巧尹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及伴随症候(P>0.05)。临床疗效方面,壮医针刺治疗巧尹的总有效率为90%,痊愈率为36%;中医针刺治疗巧尹的总有效率为93%,痊愈率为43%。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巧尹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分布(P>0.05),均能够有效治疗巧尹。结论:壮医针刺及中医针刺治疗巧尹在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巧尹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上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壮医针刺治疗疾病采用辨病论治原则,具有专病专方的特点,而中医针刺采用辨证论治原则,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点。壮医针刺较中医针刺更易于掌握。

陈铭慧,李万瑶[3](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郭雅雯[4](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王玭[5](2019)在《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文中提出背景:偏头痛,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常由急性发展到慢性,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我国年患病率9.3%,男女之比约为1:3[1],与性别因素相关[2]。偏头痛可与多种疾病诸如焦虑、抑郁[3]、脑卒中[4]的发作有关。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一直处于孜孜不倦的研究中,结果仍不尽人意。目前治疗头痛分发作期治疗和头痛间歇期预防性治疗,西医治疗上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曲坦类、麦角胺类、CGRP受体拮抗剂以及雌激素类等药物对头痛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副作用亦不可忽视,且有不能根治,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药物依赖等问题,使得如何提高偏头痛疗效仍旧是医者一大难题。华荣主任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30年,经过长期的临证观察及总结,认为偏头痛不是简单的头痛,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反复迁延,她认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有优势而且要力求根治。需要从整体观念和脏腑辨证出发,临证从肝脾胃失调立论[5],运用自拟“解郁和中汤”,脏腑同调兼顾配合心身并治之法,临床获效满意。近年来运用静息态功能MRI技术研究偏头痛患者疼痛矩阵脑功能网络热潮只增不减,本研究将评估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应用静息态fMRI技术探讨解郁和中汤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目的:1.从肝脾胃三位一体论治偏头痛,在此理论病机思想指导下运用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以进行疗效观察,为中医药治疗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偏头痛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以期扩大临床应用。2.运用静息态fMRI技术获得影像数据和局部一致性分析法(regional homogeneity,ReHo)进行数据处理,探究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服药前后的“疼痛矩阵”脑功能改变,进而探讨其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按照自制《中医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辨证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患者共纳入20例,首先进行4周的基线观察,之后进行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分别在干预前、4周治疗结束后,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两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ReHo分析法观察“疼痛矩阵”脑功能区的改变。结果:1.偏头痛患者头痛积分评定,VAS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基线期、干预期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疼痛矩阵中脑区ReHo值增强的有右侧的脑岛、辅助运动区、扣带回中部;ReHo值未见增强的有右边的中央前后回,左边的辅助运动区、额上回、前额叶内侧眶回、额上回眶部、额上回内侧、扣带回中部。结论:1.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患者无论在解郁镇痛,缓解诸多偏头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肯定的疗效,从外周到中枢,整体调节治疗偏头痛。2.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中枢作用过程中,调肝疏肝刺激迷走神经,通过这一周围通路进入到中枢系统,提高痛阈,调节痛觉的内外侧传导系统,以脑岛、扣带回、辅助运动区等为代表的多个脑区相互作用,以整合的方式达到镇痛、疏解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目的。

赵轶[6](2019)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偏头痛是以一侧头部疼痛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针刺疗法作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那么首先针刺治疗偏头痛是否切实有效?其次如果有效,基于中医辨证的高频腧穴有哪些?第三,针刺基本补泻手法的施用与否,是否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极其必要。这样就能系统解决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上的关键问题,就能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目的:1.对比针刺与西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副作用,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统计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穴位使用频次,总结高频腧穴使用规律;3.对不同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疗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评估补泻手法对偏头痛疗效的影响。方法:中文数据库检索,以“针刺”“偏头痛”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检索,以“acpuncture”“migraine”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01月~2018年12月(19年)。1.将针刺治疗偏头痛近19年期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检索近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将文献中的腧穴处方按偏头痛的三类证型进行分类归纳(肝阳上亢型、痰湿偏盛型、瘀血阻络型),对三个证型的穴位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对腧穴-经络的关联性、特定穴使用情况以及腧穴部位进行统计并分析;3.对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的针刺补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针刺补泻(提插、捻转)对偏头痛的疗效是否会产生影响。结果:1.单纯针刺与西药对比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偏头痛有效;(2)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情况的Meta分析中,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疲劳/乏力、嗜睡及总体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与西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2.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频次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1)辨病选穴: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风池(87),其次为率谷(77),太阳(68),百会(40)、合谷(32)。辨证选穴:肝阳上亢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90),行间(41),阳陵泉(41),太溪(34),丘墟(29)。痰湿偏盛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丰隆(106),阴陵泉(38),中脘(34),足三里(21),内关(7)。瘀血阻络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血海(57),膈俞(49),三阴交(37),合谷(30),太冲(18)。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132),风池(126),率谷(102),丰隆(108),太阳(86)。(2)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纳入的161篇文献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腧穴处方中,所有的腧穴共涉及14条经络,其中常用经络(前5位)为足少阳胆经(450),足厥阴肝经(182)、足阳明胃经(180)、手少阳三焦经(164)、足太阴脾经(163)。(3)特定穴关联分析: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585),其次是五输穴(514)、原穴(279)、络穴(206)、八会穴(142)。(4)腧穴部位关联分析:以头面颈项部最多(32),其次为下肢部(24)、上肢部(12)、背部(2)、胸腹部(2)。3.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辨证分型来看,明确补泻与明确不补泻的疗效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符合纳入标准的38篇文献中,存在13.16%(5/38)的文献均未对补泻手法进行具体描述报道的情况。结论:1.从针刺疗效角度评估:针刺治疗偏头痛是有效且安全的。2.从穴位使用角度分析:(1)针刺治疗偏头痛时,辨病选穴以风池、率谷、太阳、百会、合谷为主;辨证选穴时,肝阳上亢型以太冲、行间、阳陵泉、太溪、丘墟为主;痰湿偏盛型以丰隆、阴陵泉、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瘀血阻络型以血海、膈俞、三阴交、合谷、太冲为主;(2)重视阳经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尤以少阳经为主;(3)重视特定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4)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1)从补泻手法角度评价:(1)是否采用针刺补泻手法(主要是提插和捻转单式补泻手法)对不同证型偏头痛疗效影响可能有限;(2)有关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规范。

黎志光[7](2012)在《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文中提出刮痧疗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疗法,在临床及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1.古代文献研究刮痧疗法最早记录于宋代,然而其源头亦可能来自上古时代的砭石疗法。然而“痧”的首次出现是指“痧症”,即通过外治法可使患者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即所谓“得痧”,之后才发展出通过苎麻蘸水等方式摩擦,使病人“出痧”的治疗方法。又《验方新编》有云:“殊不知刮者系用光圆无破损之清铜钱一文,或用香油在手足弯上拍湿,或用凉水在手足弯上拍湿,然后将钱在手足弯上轻轻刮之。如果是痧,略刮一二十下,必有紫黑点现于皮上,则痧气已出。如病仍不减,则是痧毒太深,即用瓷锋在黑点上将皮略为刺破一点,放出黑血,则病必松,并不用刀也。”故此可见,“刮痧”之本意为通过“刮”来使“痧症”中的“痧毒”、’痧气“充分排出。以此可见,“痧症”即为一种可以通过“刮痧”治疗的病症。故而“刮痧”与“痧症”似为二物,实则一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而在探寻“刮痧”机理与作用时,切不可割断与“痧症”的联系。2.现代文献研究刮痧治疗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借助刮痧板等工具作用于人体的皮部,对人体造成一种良性的刺激。这种刺激产生痧痕,并且通过经络传导或反射作用将刺激传至体内,调整体内的生理功能,使气血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一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遏制病情的发展,对机体的各部位产生协调作用。二是使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以使神经和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三是对循环、呼吸、中枢系统具有镇静地作用。四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增强细胞免疫力,增加防御能力。五是局部产生热效应,扩张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增加血容量和局部淋巴循环加速,利于受损组织修复。刮痧疗法的原理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免疫作用抗体对各种病菌的侵袭,有抵抗作用。刮痧属于刺激疗法,再刺激作用下,可以增加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更多的抗体。②消炎杀菌作用凡是外因病症,多数有病原菌感染,进而各种因素刺激产生炎症现象,也是生理的自然抗体与保卫作用的应变,但会引起疼痛,发烧,而加强体力的消耗和食欲减退,反而是抵抗力下降。刮痧治疗对组织受病毒刺激反应予以安抚,减低疼痛,通畅病灶血液循环,起到间接杀菌消炎作用。③营养作用主要是刺激主持消化作用的神经,加强摄取功能与消化功能。所以刮痧并非直接提供营养物质,而是健脾开胃,增进消化功能。④疏通筋络关节囊、韧带、肌肉附着点等软组织受到损伤时,就会发出痛疼信号,痛疼信号经过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作用,使肌肉组织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紧张收缩甚至痉挛是紧张状态的外在表现,这是人体自我保护功能,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度,进而缓解病情。这种状态若不及时得以治疗,组织损伤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导致神经系统不断地发出有害冲动信号,加重疼痛或肌肉紧张收缩,继而又会在周围组织引发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等,进一步加重疼痛。刮痧的特殊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升高局部温度,多重刺激下,提高痛阈,更由于刺激皮部的作用是经络通畅,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进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⑤自身溶血作用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出,皮肤局部形成淤血的现象。这种血斑短时间内就能消散,而产生自身溶血。自身溶血是一种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可以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以及调节内分泌系统平衡的作用。同时,刮痧疗法被广泛的应用在内、外等多门临床学科上。3.颈肩综合征颈肩综合征是颈肩部至臂肘的肌筋发生酸软、痹痛或者乏力感,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病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缓慢,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一般为长期慢性劳损或颈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肩综合征,主要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颈肩背部的肌肉痉挛,肌群失去平衡。此时出现颈肩部疼痛而导致活动功能障碍,重者出现上肢麻本。现临床上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牵引治疗、物理治疗、刮痧治疗等多种疗法。4.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META分析通过进行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META分析发现: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只有1项随机方法明确,多数试验随机方法不明确,只有1项试验进行随机分组隐藏;没有一项试验采用盲法,其原因可能由于刮痧治疗较难采取盲法,所有试验均未进行样本数估算;多数试验无病例排除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所有试验均未介绍研究者及患者依从性情况;多数试验随访时间不明确。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刮痧或者刮痧结合针灸治疗颈椎病与针灸治疗颈椎病比较既有临床意义,又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R=1.19,95%CI=(1.09,1.29);P<0.0001,RR=1.18,95%CI=(1.09,1.26),具有较好的精密度,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可靠。安全性良好,1项试验报道了安全性评价,均无不良反应,其他试验未报到。导致临床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有疗程、用量、纳入研究的质量及研究对象的基线状况等,上述因素在纳入文献中表述不完全或难以量化,所以无法定量分析因此可能导致的临床异质性。漏斗图图形不对称主要与方法学质量低和发表偏倚有关。发表偏倚的原因可能为:由于样本量过小而导致夸大了治疗效果;作为一个多中心研究的分中心,同时报告了各自部分结果,造成多重发表性偏倚;临床试验得到阴性结果而未发表。5.临床试验目的:证明刮痧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具有先进性,该疗法值得推广。方法:本研究将177例颈肩综合征患者分为刮痧配合电针治疗组和单纯电针治疗组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3月的总体疗效、症状体征积分、NPQ颈痛量表评分、疼痛评分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颈肩综合征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多见于35岁以上,以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为多。2.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3.26%,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组(72.73%)。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在缓解颈肩背痛、上肢疼痛、颈项僵硬、颈肩背重、缓解压痛点、上肢麻木及改善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状况上等均比单纯电针治疗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安全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及推广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及随访跟踪的条件限制,未能进行长期随访,而且由于样本量不够大,最好单独对刮痧再进行一组对照观察,故此有待在未来研究中考虑扩大样本量,增加病例观察时间以便能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如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分层研究,结果将更严谨,可为循证医学提供更为有力的数据支持。目前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治病机理仍处于假说阶段,有待进行相关基础研究加以支持。

胡少平,柯福珍[8](2000)在《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文中指出

仪凡[9](2021)在《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瘀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该治疗方案对偏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是否可以提高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降低复发率,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要求的64例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试验组32例患者予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均治疗4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VAS评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此评价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基本资料:去除剔除和脱落病例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职业性质、头痛严重程度、头痛积分、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两组治疗后偏头痛各项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80.00%,对照组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为56.67%。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两组偏头痛结局PRO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头痛情况、躯体症状两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主症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痛如锥刺、面色晦暗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临床疗效:试验组治愈9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血瘀型偏头痛中医证候的总体疗效更佳。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积分、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偏头痛结局PR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头痛情况、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瘀型中医证候方面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且试验组维持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和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情况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较单纯口服中药更能缓解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发作强度,减少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疾病的总体疗效更优。3.生活质量方面: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4.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在头痛、痛处固定,以及舌下脉络青紫、迂曲或怒张方面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5.两种治疗方案对血瘀型偏头痛患者均有良好的维持疗效,总体疗效较治疗4周后更优,并且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维持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血府逐瘀汤。6.总体来说,口服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毛志轩[10](2020)在《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辅助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风池穴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急性偏头痛,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急性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于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来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急性偏头痛患者共72例,采用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蠲痛膏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中急性偏头痛患者用药,为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蠲痛膏风池穴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方案:患者取坐位,头向前倾,充分暴露风池穴周边皮肤,并清洁局部皮肤,而后将蠲痛膏均匀贴敷于双侧风池穴皮肤处,每次贴敷3-4小时,每天一次。用药方案:药物选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口服5mg,每日一次。主要观察指标是2小时无痛人数和最令人烦恼的一项偏头痛相关伴随症状2小时缓解人数,次要观察指标包括2小时头痛缓解人数、2-24小时持续无痛人数、2-24小时头痛持续缓解人数、起效时间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并在治疗中观察其安全性,记录所发生的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了3例,对照组脱落了1例,最终有68例患者顺利完成本次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33例(男7例,女26例),对照组35例(男10例,女25例)。结果:1、共有6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1例)完成了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家族史、是否有先兆、头痛的部位、头痛的性质、头痛的病程、头痛的程度、头痛的频率、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发作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前VA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经治疗后2小时无头痛发作的人数及最令人烦恼的偏头痛相关伴随症状2小时缓解人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4、次要观察指标:(1)治疗组经治疗后2小时疼痛缓解人数、2-24小时头痛持续缓解人数、2-24小时持续无痛人数及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VAS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对比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与同组治疗前对比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5、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在恶心、口干、头晕、疲劳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无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皮肤轻度灼热感,经过局部物理降温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两组在局部及全身反应方面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究了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对急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相比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联合蠲痛膏穴位贴敷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急性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患者的伴随症状、缩短止痛起效时间、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临床中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雷火灸治疗面瘫的优势
    3 针刺及雷火灸的选穴依据
    4 西医对于面瘫病及其机制的认识
    5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2)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巧尹的定义
    2 巧尹的病因病机
        2.1 西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壮医病因病机
    3 巧尹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3.2.1 中医针灸治疗
        3.2.2 其他中医外治疗法治疗
        3.3 中西结合治疗
        3.4 壮医治疗
        3.4.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3.4.2 壮医针刺疗法
        3.4.3 壮医经筋疗法
        3.4.4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淤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
        2.1.2 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壮医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治疗组
        6.2 对照组
        6.3 针刺禁忌事项
    7 观察指标
        7.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
        7.2 巧尹综合评分法
        7.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7.4 安全性检测
    8 数据分析管理与统计学处理
    9 结果分析
        9.1 剔除、脱落的病例
        9.2 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
        9.2.1 性别
        9.2.2 年龄
        9.2.3 病程
        9.2.4 病情
        9.3 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9.3.1 两组病人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9.3.2 两组病人治疗后巧尹综合评分比较
        9.3.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10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与治疗安全性评价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壮医针刺
        1.1 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
        1.2 壮医针刺的取穴方法与原则
        1.3 壮医针刺的8环针法
    2 立题依据
    3 壮医针刺治疗巧尹的取穴依据
    4 疗效评价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1.3.1 药物疗法
        1.3.2 非药物疗法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2.1 TTH的中医病名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治疗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程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4 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偏头痛中医认识
    第二节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一、外感方面
        二、内伤方面
        三、病位
    第三节 偏头痛中医治疗概况
        一、辨证论治
        二、经验方治疗
        三、中医特色疗法
    第四节 偏头痛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第五节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第六节 静息态fMRI技术在偏头痛的应用现状
    第七节 本实验研究的偏头痛评价工具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头痛积分评定
        三、视觉模拟评分法
        四、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立题意义
        二、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立论依据
        三、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方药分析
        四、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五、基于迷走神经探讨解郁和中汤辨治偏头痛外周机制
        六、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以西药对照进行Meta分析的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2 干预措施纳入标准
        1.1.3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3.1 检索范围
        1.3.2 检索式
        1.4 资料筛选与数据提取
        1.4.1 资料筛选具体步骤
        1.4.2 数据提取
        1.4.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3 Meta分析
        3.1 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2 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1.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4.1.2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4.3 针刺组VS西药组组别的纳入依据
        4.4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4.5 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
        4.6 本研究的结果和结果解读
        4.7 本部分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8 创新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1.3 检索式
    2 文献筛选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数据预处理
        2.4 数据库建立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来源
        2.5.2 分析软件
        2.5.3 处方录入
        2.5.4 数据分析过程
    3 研究结果
        3.1 腧穴使用频次统计结果
        3.1.1 偏头痛辨病选穴穴位(主穴)使用频次统计
        3.1.2 偏头痛辨证选穴穴位(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1.3 偏头痛辨病+辨证选穴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3.3 特定穴关联分析
        3.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频次统计及腧穴配伍特点
        4.1.1 偏头痛穴位频次统计
        4.1.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4.1.3 特定穴关联分析
        4.1.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2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补充说明
        4.3 本研究的创新部分
        4.4 不足与改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基本补泻手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2 检索式
        1.3 资料采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
        1.5 筛选方法
        1.6 录入结果和数据预处理
        1.6.1 录入结果
        1.6.2 数据预处理
        1.7 质量控制
        1.8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2 痰湿偏盛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3 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4 偏头痛三类证型的三类补泻情况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针刺补泻的理论依据
        3.1.1 对针刺补泻的认识
        3.1.2 教材中针刺补泻治疗偏头痛的认识
        3.2 针刺补泻的现代文献
        3.2.1 明确补泻类文献
        3.2.2 明确不补泻类文献
        3.2.3 补泻不明确类文献
        3.3 文献纳入时的细节问题
        3.3.1 提插、捻转补泻法的纳入依据
        3.3.2 针刺补泻分类的纳入依据
        3.3.3 穴位频次的纳入依据
        3.3.4 采用数据挖掘法的依据
        3.3.5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3.4 该研究反映的问题和现象
        3.4.1 研究结果与理论的矛盾性
        3.4.2 矛盾及现象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个人简介

(7)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源流
        1.2 痧症病因
        1.3 痧症分类
        1.4 痧症病机
        1.5 痧症鉴别
        1.6 痧症治疗
        1.7 刮痧方法
        1.8 痧症禁忌
        1.9 痧症预后
        1.10 总结
    2. 刮痧疗法现代研究
        2.1 刮痧的基本概念
        2.2 刮痧疗法的机理
        2.3 刮痧疗法的操作
        2.4 刮痧疗法禁忌症
        2.5 刮痧疗法现代研究
    3 颈肩综合征
        3.1 概述
        3.2 颈肩部生物力学
        3.3 颈肩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3.4 颈肩综合征的病理分期
        3.5 颈肩综合征的诊断
        3.6 颈肩综合征的治疗
    4 刮痧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化分组设计及试验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安全性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数资料分析
        2.2 疗效结果
        2.3 两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3.2 刮痧配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
        1.2.1.病程病史
        1.2.2.诱因
        1.2.3.临床症状
        1.2.4.脑血流图示
    1.3.治疗方法
结 果
    2.1.疗效标准
    2.2.刮痧治疗结果
讨 论

(9)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 偏头痛的诱因及病因
        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偏头痛的中医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探源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概述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血瘀型偏头痛的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整体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随机分组方法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案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判定时间
        2.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指标比较
        3.2 疗效观察结果
        3.3 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加减血府逐瘀汤的选方依据
        4.3 耳穴压丸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4 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的优势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辅助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治疗急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膏剂制备及穴位的选择
        2.2 课题分组及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估
        2.5 统计方法
        2.6 病例随访及脱落情况
        2.7 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主要观察结果对比
        3.2 次要观察结果对比
        3.3 疗效评估
        3.4 不良反应
        3.5 安全性
讨论
    1 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的研制背景
        1.1 急性偏头痛治疗现状
        1.2 西医理论对偏头痛的认识
        1.3 偏头痛中医外治的发展
        1.4 穴位贴敷治疗
    2 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的组成及药理学研究
        2.1 蠲痛膏的制备
        2.2 薄荷和薄荷油
        2.3 辣椒素
    3 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穴位的选择
    4 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蠲痛膏)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蠲痛膏临床疗效方面
        4.2 蠲痛膏主要观察指标方面
        4.3 蠲痛膏次要观察指标方面
        4.4 蠲痛膏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4.5 蠲痛膏不良反应方面
        4.6 蠲痛膏安全性方面
    5 不足与改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颈枕部外治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西医颈枕部刺激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2 偏头痛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壮医针刺治疗巧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施明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D]. 王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D]. 赵轶.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刮痧结合电针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D]. 黎志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J]. 胡少平,柯福珍. 中国疗养医学, 2000(06)
  • [9]加减血府逐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仪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辅助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毛志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刮痧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