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中小学实施充分就业

石家庄中小学实施充分就业

一、石家庄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金兰[2](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陈燕[3](2021)在《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稳步推进,同时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明确、更规范、更具体的要求。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升研究水平,是其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其终身学习最直接的体现。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问卷的维度和内容组成。问卷分为七个维度两个部分,分别是教师对教研的认知、态度和意向行为的认同情况量表和教研形式、教研过程、教研内容和教研保障的参与情况量表。通过问卷对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予以调查,并结合访谈法,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存在的问题有:对教研活动的认知不够全面,存在偏差;对教研活动的意向行为不够积极,懈怠。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教研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比较单一;教研活动的内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个体差异性;教研活动的效果不够显着,效率不高;教研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针对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存在个体差异;幼儿园管理中教研活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并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三级层面给出优化建议:幼儿园教师要重视教研活动,形成正确的教研观,树立教师就是研究者意识,提高参与教研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幼儿园要完善教研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教研活动中同伴互助作用,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体系,发挥学前教育教研员的引领作用,规范和创新教研工作管理制度。

江婷[4](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宋艺颖[5](2021)在《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中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文中认为关于教师的交流轮岗政策,其实是我们国家,从一个大的层面提出来的。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们国家各地区、各城乡、各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实现人才流动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的。2014年9月,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对加快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做出具体安排,要让交流轮岗工作在全国县区级形成常态。让县城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到乡村,或县域内实行不下去的,要在乡镇内进行。贯彻落实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可以缓解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现实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的流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避免教师在同一学校进行长期工作而产生的怠倦感。总之关注和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有利于长远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研究旨在以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政策的梳理,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了现阶段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着以下问题:实际交流轮岗时间与政策规定的轮岗时间严重不符;人员选派不达标;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交流方式单一;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了教师的情绪。通过梳理和总结发现,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缘于执行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执行规定时缺乏强制性和弹性、交流轮岗的保障措施不完善、教师的心态不端正。最后针对河北省Z县交流轮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原因,提出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首先要按照政策规定的交流轮岗时间强制执行;第二要明确交流轮岗人员选派机制;第三要建立民主参与机制;第四要建立交流轮岗教师遴选机制;第五完善交流轮岗教师管理机制;第六要建立政府监督机制;第七创新交流方式;最后一点要完善保障政策,缓解教师情绪。总之,通过切实可行的建议,改善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现状,推进河北省Z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人才在Z县县域内良性流动。

寇文亮[6](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韦仕正[7](2020)在《A拓展培训公司中小学素质拓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强对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拓展训练的活动不仅仅存在于高等学校之中,同样也存在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之中。针对中小学的拓展培训主要集中在体育方面,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课外活动和建立培训营也是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的方式。当前,中小学生生活中健康的一个积极、进步和文明的概念就是学校的拓展训练,这反映了人们消费文化的演变和对时尚体验的追求。在过去两年里,A拓展培训公司汇集了一批高规格的拓展教师,并在拓展培训行业享有良好声誉,是石家庄中小学户外拓展市场新晋的一匹“黑马”。然而,由于A拓展培训公司自发展培训公司成立以来时间不长,与一些前拓展培训公司相比,销售渠道和手段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希望通过管理学研究方法,结合石家庄市中小学户外拓展市场环境和A拓展培训公司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最适合A拓展培训公司的发展策略,促进A拓展培训公司在市场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客户,享有盛誉。A拓展培训公司围绕中小学生拓展培训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在介绍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对A拓展培训公司中小学素质拓展产品营销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其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就A拓展培训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阐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TP市场分析理论,对市场进行细分,进而对目标市场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鉴于A拓展培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的培训师和差异化教学,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提供不同价位、不同种类的服务。充分运用7P营销理论,分别从产品策略、营销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7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一套符合A拓展培训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升培训项目的市场推广程度,进一步深化营销管理水平,为A拓展培训公司中小学素质拓展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思路。

郭海洋[8](2020)在《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教育史一直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近代石家庄地区教育的历史面貌,探索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石家庄的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主要概述石家庄古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和总结石家庄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二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介绍了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石家庄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三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第四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主要阐述了中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第六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第七章内容为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第八章内容为石家庄新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分析。石家庄传统教育自先秦时期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跌宕起伏,为近代石家庄新教育的萌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近代教育渐成体系。20世纪初,新学制的相继出台,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石家庄地区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让民众逐渐开始意识到创办新式教育的必要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石家庄地区的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小学堂,比如,栾城龙冈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获鹿县和正定县都成立劝学所,倡办新学。近代石家庄中学堂的发展比较缓慢,清末时期主要有两所,即赵州官立中学堂和正定府官立中学堂。随着新教育的兴起和新式小学堂的大规模出现,创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历史需求凸显而出,它是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石家庄地区的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本地区培养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石家庄随即沦陷,这一时期石家庄存在着日伪殖民区和中共根据地两种政权形式,在日伪统治地区,为配合其军事和经济侵略,日伪当局采取多种奴化教育手段,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企图建立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以维持其殖民统治。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始恢复创建学校教育。石家庄地区在晋察冀根据地领导下,各区县的根据地开始恢复办学,并创办了一批新学校,学校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此外,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了一批抗日游击学校以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班制,但是这一系列教育举措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清末及民国初期石家庄未出现高等教育,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办学,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石家庄开始创办正规化的高等教育,其中着名的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近万名优秀领导、各类骨干人才,成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通过研究石家庄地区的教育发展,可以发现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两次高峰时期,其中石家庄教育事业在古代时期发展较好时期是在元朝,一度成为了河北地区乃至北方的一个教育中心,书院教育较为突出,出现了着名的封龙书院;近代以来,20世纪初石家庄教育达到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新式教育兴起,随着石家庄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回顾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石家庄地区教育兴与衰主要是受到了地缘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最大。纵观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同时,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和其自身特点,这也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就此,在最后一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周静[9](2020)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有限的主流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选拔人才的制度仍主要以应试体系为主,这一现状催生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在教培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机构举办者“圈钱跑路”、培训质量不高等行业乱象,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校外培训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进行个案研究,希望尽力探索管理方法和路径,帮助J机构在管理规范化、运作专业化、品牌更优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以求为其他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助力形成良性规范的校外培训秩序、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本文对该机构的10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机构的创始人、10位教师、10名家长分别进行了访谈,对机构的管理活动和教学活动进行了观察,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从业经历,阐明J机构的管理现状,查找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缺乏家校沟通等内外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作者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归纳,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两大类八条解决对策:在内部管理方面,抓教师管理做到“硬核条件”与“柔性关爱”双管齐下,课程设置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兴趣激发等,强化教学服务、学生管理,完善制度、明晰职责,优化运营管理;在外部管理方面,紧跟家庭教育的风口,做好家校共育,加强政策研究,按规定办学,明确角色定位,做好主流学校的有益补充,密切异业合作,提高竞争力,有序开展融资活动,精准市场定位,提高品牌影响力。

方媛[10](2020)在《政策网络视域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山东省Z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一切物质资源都无法替代教师所能发挥的能动作用。随着国家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经费、校舍、设备等教育物质资源的差距得以缩小,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校和示范校的历史传统等致使师资配置严重不均,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县域内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作为我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节点,发挥着推动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的战略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现了优秀教师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发展至今,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未来该如何优化,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山东省Z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Z县作为研究样本的社会基础以及政策基础,对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相关行动主体进行了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罗茨政策网络模型,结合Z县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行动者基于资源和利益互赖形成的网络互动机制,构建了政策网络——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为提高政策网络理论对本研究的解释力,笔者对罗茨的分类模型在教师交流政策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凸显教师交流政策中校长、教师及其所在的学校组织的主体地位,区分议题网络中其他主体,将应归入议题网络的校长、教师及其所在的学校组织单独构建为校际网络集群,以丰富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网络的研究维度。设定“政策环境”、“行动者”、“政策网络互动关系”为分析单元,分析其在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中的作用机制,合理解释政策执行失真现象。经分析发现,Z县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主要表现为政策的象征性执行、政策选择性执行、政策的替代性执行等三方面。继而笔者从影响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客观因素(政策网络环境)和主观因素(政策网络主体互动)两方面展开了原因分析。教师交流政策网络环境的客观制约,包括政策文本的模糊性、弹性化设计;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认同度低;配套机制不健全等三方面。教师交流政策网络主体互动的主观影响则表现为,政策社群横向协同互动协调机制欠缺,教育部门孤掌难鸣;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之间政策共识度低;政策社群与校际网络之间存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教师参与不足;府际网络和校际网络之间欠缺政策执行组织;校际网络内部互动频率较低;议题网络的参与缺失等。基于政策网络——政策执行框架的归因分析,笔者从政策网络环境路径以及政策网络主体互动路径提出政策执行的优化建议。第一,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精确文本表述,细化政策标准;健全配套机制,保障系统运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政策氛围。第二,构建多方良性互动行为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划分责权,化解县区矛盾;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执行素养;加大学校参与力度,全面实施县域交流;提高政策认识,转变政策观念:加大网络开放力度,强化公民政策参与。

二、石家庄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调研工具的设计和实施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群体动力理论
        二、教师学习理论
    第二节 学前教育教研的政策依据
        一、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
        二、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标准的要求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实依据
        一、江苏省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应然需要
        二、Y市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描述与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一) 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知
        (二) 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态度
        (三) 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意向行为
        二、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一) 不同聘用方式的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的差异
        (二) 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的差异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一)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形式的描述
        (二)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过程的描述
        (三)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效果的描述
        (四)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保障的描述
        二、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一) 不同职务的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差异
        (二) 不同聘用方式的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差异
        (三)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的差异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各维度间的情况
        一、调查问卷中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调查问卷中各维度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存在的问题
        二、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同存在个体差异
        二、幼儿园管理中教研活动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重视教研活动
        一、形成正确的教研观
        二、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
        三、提高参与教研活动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 幼儿园完善教研制度
        一、激发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
        二、发挥教研活动中同伴互助的作用
        三、支持鼓励幼儿园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第三节 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体系
        一、发挥学前教育教研员的引领作用
        二、规范和创新教研工作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5)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中的问题及完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教师交流轮岗能促进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2.教师交流轮岗能促进教师身心发展
        3.教师交流轮岗能促进教师聘任制度发展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拟突破的难题
        4.创新与特色
    (四)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教师交流轮岗
        2.县域教师交流轮岗
    (二)理论基础
        1.组织寿命理论
        2.库克理论
        3.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演进
    (一)教师交流轮岗区域从“地区交流”到“县域交流”
    (二)教师交流轮岗方向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
    (三)教师交流轮岗方式从“柔性交流”到“刚柔并济交流”
    (四)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力度从“鼓励提倡”到“行政强制”
    (五)国家关于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具体要求
        1.总体目标
        2.交流轮岗时间
        3.交流轮岗人员选派
        4.交流轮岗教师监督管理规定
        5.交流轮岗方式
        6.交流轮岗的保障政策
三、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的现状
    (一)河北省Z县关于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具体要求
        1.总体目标
        2.交流轮岗时间
        3.交流轮岗人员选派
        4.交流轮岗教师监督管理规定
        5.交流轮岗方式
        6.交流轮岗的保障政策
    (二)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
        4.调查中产生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
    (三)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已取得的成效
        1.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了教师队伍共同发展
        2.教师交流轮岗更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
        3.教师交流轮岗缓解了择校热
    (四)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中出现的问题
        1.实际交流轮岗时间与组织寿命理论以及Z县政策不符
        2.交流轮岗教师达不到政策要求的数量和质量
        3.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不到位
        4.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单一
        5.对于教师交流轮岗的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
四、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不明确
    (二)执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时缺乏强制性和弹性
    (三)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四)对交流轮岗教师的保障措施不完善
    (五)参与交流轮岗的个别教师对政策的态度不端正
五、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的完善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强制执行交流轮岗时间
    (二)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交流轮岗选派机制
        1.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2.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交流轮岗教师遴选机制
    (三)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政府监督机制
    (四)运用库克理论创新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
    (五)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中的激励机制
        1.学校必须营造良好的保障环境
        2.细化并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中的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A拓展培训公司中小学素质拓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素质拓展
        2.1.2 体验式教育
        2.1.3 市场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STP市场分析理论
        2.2.2 7P营销理论
        2.2.3 PEST分析理论
第三章 A拓展培训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3.1 A拓展培训公司产品市场认知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过程
        3.1.3 调查样本
        3.1.4 问卷内容
        3.1.5 调查结果
    3.2 A拓展培训公司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3.2.1 培训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3.2.2 拓展培训环境不到位
        3.2.3 广告宣传缺乏吸引力
        3.2.4 定价制定缺乏科学性
        3.2.5 渠道建设能力薄弱
        3.2.6 培训项目缺乏差异性
    3.3 A拓展培训公司产品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缺乏营销战略定位
        3.3.2 市场竞争激烈
        3.3.3 资金投入不足
        3.3.4 课程研发滞后
        3.3.5 服务营销理念滞后
第四章 A拓展培训公司营销环境分析和市场定位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科学技术环境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4.2.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分析
        4.2.3 替代威胁分析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4.2.5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4.3 A拓展培训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4.3.1 A拓展培训公司简介
        4.3.2 客户资源
        4.3.3 人力资源
        4.3.4 财务能力
    4.4 STP分析
        4.4.1 目标市场细分
        4.4.2 目标市场选择
        4.4.3 市场定位
第五章 A培训拓展公司7P营销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产品差异化策略
        5.1.2 打造鲜明的产品识别体系
    5.2 价格策略
        5.2.1 对不同消费需求设定不同价位的产品
        5.2.2 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定价策略
        5.2.3 制定价格执行监督流程
    5.3 渠道策略
        5.3.1 广泛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5.3.2 与新型互联网平台合作
    5.4 促销策略
        5.4.1 多平台联合促销
        5.4.2 服务推广
    5.5 人员策略
        5.5.1 师资模式
        5.5.2 培训师的聘用和培养
    5.6 过程管理策略
        5.6.1 组建拓展培训项目的核心团队
        5.6.2 做到合理分工相互合作
        5.6.3 建立完善拓展培训质量评价体系
        5.6.4 培养全员服务意识
    5.7 有形展示策略
        5.7.1 建设品牌形象店
        5.7.2 服务有形化
        5.7.3 提升企业和员工的职业化形象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史料整理
        一、研究现状
        二、近代石家庄教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教育方志的功用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近代化
        二、中国教育近代化
        三、近代中国教育史
        四、石家庄
        五、近代石家庄教育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设计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
    第一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史概述
        一、商周至隋唐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第二节 石家庄的书院教育
        一、石家庄书院的历史嬗变
        二、封龙书院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的历史功绩
        一、石家庄地区一度成为北方教育的中心
        二、义学的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
        三、传统书院为近代学堂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社学和义学对推动教育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传统教育使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教育环境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的兴起
        三、建立近代学校体系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二、学校的管理和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三、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小学校的兴起
        三、铁路通车与职工子弟小学的建立
        四、主要小学介绍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学制与课程设置
        二、德育教育
        三、教研机构及其活动
        四、教师联合会及其活动
    第三节 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的设立及其成效
        一、推行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背景
        二、石家庄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三、义务教育实验区的成效
    第四节 教会小学、女子小学与少数民族小学
        一、天主教教区的设立
        二、天主教与教会小学
        三、伊斯兰教与回民小学
        四、女子小学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新式小学的广泛建立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范围
        二、为中等教育发展输送了优秀人才
        三、培养了大量近代化社会公民,推动了社会发展
        四、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革
第四章 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新式中学堂的建立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学教育的启动
        二、赵州官立中学堂
        三、正定府官立中学堂
    第二节 民国“新学制”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
        一、新学制的颁行与中学“三三分段制”的确立
        二、河北省省立第十五中学校
        三、私立石门初级中等学校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二、招生与管理
        三、行政管理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特点
        一、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难度较大
        二、省立中学师资雄厚
        三、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设施齐备
        四、学生思想进步,投身革命事业
第五章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
        三、石家庄师范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的典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五、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二、石家庄地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三、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的评价
第六章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
    第一节 抗大二分校
        一、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建立
        二、教育宗旨
        三、抗大二分校的教学与管理
        四、抗大二分校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马列学院、中央外事学校与华北军政大学
        一、马列学院
        二、中央外事学校
        三、华北军政大学
    第三节 华北大学
        一、华北大学的成立
        二、教学与管理
        三、华北大学工学院
        四、华北大学农学院
        五、着名教育家在华北大学的教育实践
        六、华北大学的历史功绩
        七、华北大学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创办的现实启示
    第四节 华北高教会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一、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二、文法学院的课程改革
        三、对院系进行初步调整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
        一、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
    第一节 石家庄的沦陷与教育浩劫
        一、石门伪政权的建立
        二、日伪对教育的破坏
    第二节 日伪奴化教育的实施
        一、推行学校奴化教育
        二、奴化社会教育
        三、统制报刊强化奴化宣传
        四、利用宗教进行反共宣传
    第三节 日伪在石家庄推行奴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泯灭了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二、盲目推崇日本,轻蔑自己的祖国
        三、维护封建礼教,做封建主义的殉葬品
        四、培养了一批顺从殖民统治的御用知识分子
    第四节 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晋察冀边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教育实施办法
        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与冬学运动
        四、抗日文化教育的宣传及其作用
第八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变迁特点
        一、新式教育不断正规化
        二、企业办学是近代石家庄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私立学校发展迅速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一、经济滞后制约教育发展
        二、政府的管理不善
        三、教育观念落后与人口素质低下
        四、教育经费不足
    第三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对当今教育发展启示
        一、经济发展与地方教育经费充足促进教育发展
        二、政治变迁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三、文化因素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促进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1.1.3 满足学生及家长提升学业成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校外培训
        1.4.2 校外培训机构
    1.5 理论依据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观察法
第二章 中小学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以J培训机构为例
    2.1 现实考察设计
        2.1.1 现实考察的目的及内容
        2.1.2 考察对象的选择
        2.1.3 收集资料的方法
    2.2 J机构管理活动的直观呈现
        2.2.1 问卷调查分析
        2.2.2 访谈实录分析
        2.2.3 课堂观察及管理观察分析
第三章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3.1 内部管理方面
        3.1.1 教师管理方面
        3.1.2 教学管理方面
        3.1.3 学生管理方面
        3.1.4 运营管理方面
    3.2 外部管理方面
        3.2.1 家校沟通方面
        3.2.2 筹资渠道方面
        3.2.3 市场定位方面
第四章 解决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问题的对策
    4.1 内部管理方面
        4.1.1 强化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4.1.2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
        4.1.3 强化学生管理,细心做好教学服务
        4.1.4 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运营管理
    4.2 外部管理方面
        4.2.1 加强家校沟通,推进家校共育
        4.2.2 加强政策研究,密切异业合作
        4.2.3 有序开展融资活动,增强机构资金力量
        4.2.4 精准市场定位,提高品牌影响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关于安徽省淮北市J培训机构学生的调查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10)政策网络视域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山东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师资不均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教师交流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三)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中失真现象突出
        (四)政策网络理论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范式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教师交流政策
        (二)教育政策执行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教师交流政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教师交流政策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二)访谈法
第二章 政策网络理论内涵及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网络理论内涵
        (一)政策网络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政策网络的含义
        (三)政策网络的分类模型
    二、政策网络理论对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适应性分析
        (一)政策网络理论对于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应用价值
        (二)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三、政策网络——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一)罗茨政策网络分类模型的调整
        (二)政策网络——政策执行分析框架的运作逻辑
第三章 Z县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现状调查
    一、Z县作为研究样本的社会基础
    二、Z县作为研究样本的政策基础
        (一)国家教育政策
        (二)Z县的教师交流政策
    三、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访谈情况
        (一)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访谈过程
    四、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概况
        (一)Z县教师交流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二)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积极成效
        (三)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
第四章 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网络分析
    一、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网络主体分析
        (一)政策社群
        (二)府际网络
        (三)专业网络
        (四)议题网络
        (五)校际网络
    二、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网络互动分析
        (一)政策社群和府际网络
        (二)政策社群与校际网络
        (三)府际网络与校际网络
    三、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交流政策网络环境的客观制约
        (二)教师交流政策网络主体互动的主观影响
第五章 Z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的破解路径
    一、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一)精确文本表述,细化政策标准
        (二)健全配套机制,保障系统运行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政策氛围
    二、构建多方良性互动行为体系
        (一)加强部门合作,明确责任分工
        (二)合理划分责权,化解县区矛盾
        (三)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执行素养
        (四)加大学校参与力度,全面实施县域交流
        (五)提高政策认识,转变政策观念
        (六)加大网络开放力度,强化公民政策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石家庄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燕. 扬州大学, 2021(09)
  • [4]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5]河北省Z县教师交流轮岗中的问题及完善策略[D]. 宋艺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7]A拓展培训公司中小学素质拓展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韦仕正.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D]. 郭海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9]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J机构为例[D]. 周静.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政策网络视域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山东省Z县为例[D]. 方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石家庄中小学实施充分就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