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跳跳高技术教学要点

背跳跳高技术教学要点

一、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朱盛群[1](2020)在《加强动作相互作用 提升背越式跳高教学有效性》文中认为背越式跳高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教师应在分开讲解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环节的注意事项时,强调各动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连贯,以防止某个环节脱节而导致功亏一篑,进而提升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有效性。

刘仰勋[2](20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教学系统教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从学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提升了学习兴趣。然而,十余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些微变化意味着重构教学过程尚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多层面、多角度的不断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尝试通过运用微课与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有机融合,来强化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加快体育专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网络、数字、个性、终身的教育体系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6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天津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以背越式跳高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微课素材,进行了9次课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与测试,以便确保实验的同质性。实验中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将教学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的P值为0.03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技评成绩的P值为0.02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P值为0.036,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的P值为0.021,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跳高微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2、跳高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学科重点和项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练习内容、手段视频与字幕、音效同步,实现了跳高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多感官共同参与动作技能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3、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需求和素质技能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内容、调控练习密度,满足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身体素质的发展。

郭奇旭[3](2018)在《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其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被多数教师所认可。师范专业的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借鉴和学习是有必要的,其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也在努力向多元化的教学方向发展,国家倡导的教学改革在各高校蓬勃展开,学校对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综合能力及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已做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个新目标。PBL教学法不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架和模式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不足。PBL教学法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PBL教学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个理论的依据。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需要设计并下发了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理解和认可。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及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以获得本文所需的数据。所以对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本次教学实验,对学生六周背越式跳高理论成绩测试,实验组学生均值为72.5526,对照组学生均值为60.0263,学生在理论成绩测试中整体提高12.5263。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可以看出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2、经过六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半程分解技术动作测试评定,通过数据反映,第一阶段学生整体提高5.2632,第二阶段学生整体提高6.3158,第三阶段学生整体提高5.2632。在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在每一个阶段两者之间都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P<0.05)。所以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有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六周技术动作分解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扩散,情景联想时会结合多学科知识,有些学生思维发散性很强,造就学生对技术动作联想太过于复杂,因此会出现“画蛇添足”效应。以及对学习技术动作会出现很多偏离性问题,这些问题对整个技术动作影响并不是很大反而影响教学时间。3、经过十二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全程技术动作评定的测试。从数据反映实验组均值为78.684,对照组均值为65.000.可以看出学生在技术评分整体提高13.684。实验组学生技评更加优于对照组学生。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说明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有特别好的教学效果。4、经过十二周教学,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成绩测试。从数据中看出背越式跳高实验组男(1.3500±0.05923),实验组女(0.9115±0.14480)跳高成绩明显更加优于对照组男(1.1960±0.09073),对照组女(0.8769±0.13955)跳高成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会针对所学习内容出现各类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理解更加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正确动作的规范性。在规范标准的技术动作基础上练习背越式跳高,所以学生成绩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5、十二周教学实验结束以后对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对问卷反馈回来的情况,可以清楚看出在背越式跳高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理论认知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背越式跳高兴趣培养能力,这些方面数据反应出实验组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P<0.05)。所以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力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显着。6、在本学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以十二周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从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对本教学方法非常认可。本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绩显着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有了积极肯定的态度。

刘佳慧[4](2018)在《差异教学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对此“差异教学”也日益成为一种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在许多教学改革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体现。在当代的教育条件和模式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育人渠道来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已成为当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体育教学实践研究中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作为体育师资人才的培训基地,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输出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教学能力也是将来工作所需。对此本文将差异教学应用到高校背越式跳高的课程教学中,目的是探究该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结合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方向的教学现状和现实问题,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经验借鉴,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有关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研究范围上还不是很广泛,而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差异教学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从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技术水平和心理等方面选取与教学实验相关的指标,采用单盲法实验,选取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差异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将不同教学方法作为自变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素质、教学能力和情感体验(自信心和运动动机)等作为因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后,得出如下结论:(1)差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2)差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缩短教学时间。(3)差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4)差异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良好的影响。

刘洋洋[5](2017)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在教育领域由先进科学技术引导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高校田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腾空、翻转等高难度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术动作,一直是体育教师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解决由于技术动作复杂,学习起来较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规范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为优化田径教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田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本研究采用实验对比的形式,在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实践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参与实验的对象均为背越式跳高初学者,主要教学目标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零基础的背越式跳高学习者,且能够熟练的完成技术动作,并能够进行教学示范。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导致两班教学进度,教学形式,课堂师生角色与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中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对比后发现,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背越式跳高成绩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实验班技术动作的质量和学习表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班,因此得出结论如下:一、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搭建了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易建立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更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和课后自学的能力都有所增加,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背越式跳高学习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动作技术的表象,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并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发掘自身潜能,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三、两种教学模式从教学结果来说,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两种教学模式同样具有效果,实验班在提高纵跳能力上略高。达标成绩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略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技术动作形成质量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背越式跳高的短时间教学应用中技评成绩要好于达标成绩。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从教学效果来说,两种教学模式都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学习环境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结构优化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曾园[6](2017)在《对传统与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教法的相关手段的解析》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检索法、视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内部分体育院系背越式跳高精品课程、相关优秀跳高运动员视频以及成都体育学院2013—2015级体育系田径专选班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1、现代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作用包括:(1)实现起跳后身体自然背对横杆过杆的起始动作需要(2)实现获得更大垂直起跳能力的同时,又获得自然的倒翻空间(3)缩短起跳点与横杆投影点距离2、起跳时摆动腿完成300攻杆摆腿起跳不仅是起跳和腾空时完成合理的自然转体的需要,也是相对降低身体的垂直过杆速度的需要。3、实现最大垂直起跳的最优化定型动作必然是摆动腿摆动完成趋于水平位制动和小腿呈垂直状的勾脚、起跳腿竖直起跳和踝关节完成最大背伸、摆动腿的异侧臂完成肱骨水平与肘关节呈垂直状的制动、摆动腿同侧臂靠近耳朵完成直臂微屈的肩上充分上举的制动。4、支撑状态下的“桥式”过杆动作其身体所受合外力矩不为零,是依靠起跳腿臀大肌预先完成远固定收缩完成的;而腾空状态下的“桥式”过杆动作其身体所受合外力矩为零,只有依靠臀中肌完成两端固定收缩拉动摆动腿与躯干完成相向运动来实现。两者肌肉力学特点以及用力肌肉等具有显着差异,其最终形成的“桥式”过杆动作本质也截然不同。5、传统教学法是基于表象的主观性认识的形式依据,其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法是基于理论依据的客观性认识,其相应的教学手段是符合未来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前沿的需要。6、传统教学法由11种结构单一的教学手段组成,每个教学手段的进程是相对独立存在,其关联性和系统性不足,其中的部分手段所形成的分解技术与完整技术中的局部动作要求不符,所掌握的技术也非常粗糙;现代教学法由37种细致丰富的教学手段组成,每个教学手段的进程是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各教学手段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严密系统关系,掌握的技术为相对精细与标准。7、传统教学法其教学手段的选择是以追求直观视觉(“桥式”过杆动作)展现为根本,而违背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客观实质;现代教学法其相应的教学手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三关”——摆放腿臂关、攻杆与过杆关和弧线助跑起跳关,而最终“桥式”过杆动作的展现都是掌握相关技术后的必然结果。

付威[7](2017)在《基于体验式设计的体育教学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较为少见,也很少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过往的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对两组学生教学几个方面的效果进行t检验,然后回答体验式教学是否能增加相应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遇到不同效果t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回答体验式教学是否提高整体的体育教学效果很难下一个综合的定论。因此,本文采用多元方差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法研究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背越式跳高课程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其较易适用于新内容的学习;而对于以复习和巩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则无法使用此教学模式。2)在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时只能安排一个新学习内容,如果安排2个或多个教学内容会导致课堂混乱,课堂效率低下。3)学生对引导性项目进行技术动作的自由探索时,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动作的危险性。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实验考察了体验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是否会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改善明显,并进一步研究不同性别的学生(男、女)在接受不同教学方式下(普通教学、体验式教学)其教学效果(技评成绩、体质测试、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变化。通过随机取样的方式选择了60名孝感市体育艺术学校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女28人),其中30人(女14人)接受体验式教学。实验结束后分别采用相应的评分标准与问卷量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相对于普通教学,接受体验式教学的学生,其整体教学效果优于普通式教学。但与性别无交互作用。在具体的5个教学效果指标上技评成绩、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显着增加;体测成绩差异不具有显着性(α水平为0.05)。因此,本研究认为相对于普通使教学,体验式教学可有效提高背越式跳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对学生心里有关方面的影响。但考虑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应要谨慎对待,对于引导项目的设置应优先考虑学生的安全性;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学时在体育课程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高;对于一节课有多个新学技术动作时,也应避免采用体验式教学,以防止课程安排过于混乱和效率低下。

夏国培[8](2016)在《快速助跑起跳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过杆效果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目前,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与竞技跳高技术训练中,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创新不够,比较注重动作与外观形式,忽略学习技术与完善技术同等的重要性。教授技术和形成什么样技术风格,成为两个脱节的方面,注重于动作外观正确的“示范性”,而忽略实用性和竞技性,我们认为这样发展下去,即有远虑也有近忧,并没有迎合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趋势,没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法,创新与探求不足,这种现状应尽快予以改观。研究方法:根据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级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大纲及进程的安排,2014年10月到11月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了体育系2013级的6班(男生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实验对象的跳高技术动作进行高速录像拍摄,并运用APAS软件解析出相关的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1.正式教学实验后,通过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达标以及技评成绩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存在着显着性差异。2.在助跑起跳阶段:实验组学生在后四步助跑速度、倒一步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倒二步和倒一步步长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倒二步起跳腿踝关节离地瞬间角度、摆动腿踝关节着地瞬间角度更有利于起跳;实验组起跳时间比对照组短,腾起初速度大于对照组,有着显着性差异。3.在起跳蹬伸阶段:实验组起跳离地瞬间重心高度、起跳蹬伸时踝、膝、髋角度等均优于对照组,起跳开始重心水平速度、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速度转化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4.实验组学生身体腾空重心高度h2的值大于对照组,而身体重心与横杆垂直距离h3的值小于则是小于对照组,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教学实验后通过对实验对象技评和达标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用“快速助跑起跳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过杆效果”的教学手段,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上符合跳高技术以速度为核心的主流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以水平速度转垂直速度为核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达到助跑快、起跳快的教学效果,发挥出了背越式跳高速度的优势。3.围绕起跳后沿身体纵轴与横轴旋转,以及摆臂的位置与方向形成身体最大背弓姿势的两个重点的教学理念,转化起跳腾空高度,提高过杆效果,提高成绩,教学效果显着。4.实验组学生身体重心与横杆垂直距离H3的值明显小于对照组,这说明新的教学手段在学生过杆时控制其手臂的位置方向可以获取较好“背弓”姿势,起到升“髋”的作用,提高人体过杆时的相对高度,更大限度的利用H2的高度,提高过杆效果。

刘博[9](2016)在《逆向教学启示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教学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运动由于其枯燥、乏味,已经与当今校园的主流体育运动特点不相适应,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排斥。但无论如何田径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体育院校中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学课时数的缩减以及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等因素导致田径教学质量下滑,因此提高田径课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要求所制定的一种课堂操作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完善和优化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在体育各种开放性项目的教学中,运用逆向教学有时可以短时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而田径运动中多属于闭合性项目,虽也有相关研究,但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因此为了验证逆向教学和传统教学对于田径教学的影响程度,以提出更适合当今条件下的田径课教学设计思路,本研究通过实验法、摄像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3和14级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两种教学设计都能够对田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田径课课时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对田径中技术性强的项目进行教学时,与传统的分解式教学相比以“完整练习——分解纠正”模式为主的逆向教学设计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2.通过加入“评教能力”、降低评分尺度、缩短评分差距等手段,对以往较为单一、苛刻的考评标准进行优化,尽量避免学生因身体能力差异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在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从主观层面上提高了其对田径课的认同度,为今后高校体育专业其他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提供科学参考。育专业其他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提供科学参考。3.除了教学设计本身,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主观学习兴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场地器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等,然而这些影响因素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对教学成果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许夕群[10](2013)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越式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环节。单个环节技术并不复杂,但做连贯动作或在提升高度后过杆成功率却很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影响背越式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下面谈谈自己的拙见。一、助跑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为了获得水平速度,为起跳和过杆做好准备。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而影响助跑技术的关键因素就是助跑的速度和助跑线路。助跑技术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成绩。

二、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动作相互作用 提升背越式跳高教学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加速助跑,做好铺垫
二、垂直起跳,配合双臂
三、缩短距离,顺利过杆
四、找准方向,后翻落地
五、串联动作,一气呵成
结语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微课特点剖析
        2.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1.2 微课的概念
        2.1.3 微课的特点
    2.2 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2.2.5 掌握学习理论
    2.3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2.3.1 国外微课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微课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2.4.1 国内微课在理论上研究现状
        2.4.2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3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4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6 国内微课在田径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4.7 国内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2.5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微课教学的实验设计
        4.1.1预备实验
        4.1.2正式实验
    4.2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设计的前期分析
        4.2.1 实验对象技能学习的需求分析
        4.2.2 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4.2.3 实验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4.3 微课设计的目的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4.3.3 田径课程方面
    4.4 微课设计的原则
        4.4.1 以“微”为先原则
        4.4.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4.3 因材施教原则
        4.4.4 实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以创新为“核心”原则
    4.5 微课教学设计
        4.5.1 确定主题
        4.5.2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4.5.3 微课教学进度安排
        4.5.4 微课脚本设计
    4.6 微课的制作和平台应用
        4.6.1 微课的材料收集和制作
        4.6.2 微课平台的应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5.2.5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2.6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建构效果分析
        5.3.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5.3.3 自主学习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5.3.4 移动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5.3.5 掌握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3)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背越式跳高姿势的出现改革和提高了跳高运动的现状
        1.1.2 背越式跳高项目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1.1.3 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P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与研究创新点
        1.3.1 P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PBL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2.2 PBL教学法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3 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创新性研究
    2.4 PBL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 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设计与教学应用
    4.1 教学方法的实验设计
        4.1.1 教学实验研究目的
        4.1.2 实验研究假设
        4.1.3 实验研究对象
        4.1.4 实验变量的控制
        4.1.5 实验前测内容
        4.1.6 实验班分组
        4.1.7 实验课时安排
    4.2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运用
        4.2.1 问题导向学习(PBL)情景创设
        4.2.2 问题导向学习(PBL)小组讨论
        4.2.3 问题导向学习(PBL)自主学习
        4.2.4 问题导向学习(PBL)学习反思
        4.2.5 问题导向学习(PBL)自我评估
    4.3 PBL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教学组织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5.2 实验中测结果与分析
        5.2.1 PBL教学法对学生背越式跳高理论影响对比分析
        5.2.2 PBL教学法对学生六周半程分解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5.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后PBL教学法对学生背越式跳成绩对比分析
        5.3.2 实验后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学生对理论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5.3.4 实验后学生对合作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3.5 实验后学生对背越式跳高兴趣培养能力对比分析
        5.3.6 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差异教学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辨析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差异教学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有关差异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体育学领域中对差异教学的研究
        2.2.2 国内其他教育学领域中对差异教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实验法
4 教学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时间、地点、器材
    4.3 实验对象
    4.4 实验安排
        4.4.1 实验前安排
        4.4.2 实验后安排
    4.5 实验控制
    4.6 差异教学的操作条件
    4.7 实验教学内容
    4.8 实验实施具体步骤
5 结果和分析
    5.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素质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
    5.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准备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5.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信心的差异性检验
    5.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水平的差异性检验
    5.5 实验后差异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5.6 实验后差异教学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7 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教学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5.8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信心的结果与分析
    5.9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水平的结果与分析
    5.10 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方法接受情况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综述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意义
        1.3.1 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1.3.2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完成高难动作的学习
2 文献综述
    2.1 翻转课堂的起源
    2.2 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2.3 翻转课堂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联通主义
        2.3.3 自主学习理论
    2.4 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2.4.2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背越式跳高教学的阐述
        4.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4.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几种误区
        4.1.3 实施翻转课堂的限制与挑战
        4.1.4 背越式跳高项目分析
    4.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2.1 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条件
        4.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辅助工具的研究
        4.2.3 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4.3 对翻转课堂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概述
        4.3.1 教学目标
        4.3.2 教学方法
        4.3.3 教学重难点分析
        4.3.4 教学内容设计
        4.3.5 教学流程的实施
    4.4 两种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4.4.1 两种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教学进度的对比分析
        4.4.2 教学实验中两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4.4.3 教学实验中两种教学模式师生主要教学和学习任务对比分析
    4.5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分析
        4.5.1 身体指标的效果分析
        4.5.2 技评和达标成绩学习效果的分析
        4.5.3 技评学习指标的效果分析
    4.6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4.6.1 学生在背越式跳高教学学习形式认同情况的分析
        4.6.2 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的调查分析
        4.6.3 对于两种教学模式师生、生生合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4.6.4 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
        4.6.5 两种教学模式课堂形式各维度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对传统与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教法的相关手段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与传统教学法相关的文献综述
        2.1.1 弧线助跑相关的文献综述
        2.1.2 起跳相关的文献综述
        2.1.3 过杆相关的文献综述
    2.2 与现代教学法相关的文献综述
        2.2.1 弧线助跑相关的文献综述
        2.2.2 起跳相关的文献综述
        2.2.3 过杆相关的文献综述
    2.3 教学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检索法
        3.2.2 观察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对相关技术的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
        4.1.1 起跳技术的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
        4.1.2 弧线助跑技术的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
        4.1.3 过杆技术的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
    4.2 背越式跳高相关技术的原理分析
        4.2.1 弧线助跑的理论依据
        4.2.2 起跳的理论依据
        4.2.3 过杆的理论依据
    4.3 传统与现代教学法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
        4.3.1 两种教学法主要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4.3.2 两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内容的对比分析
        4.3.3 两种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各教学手段目的的对比分析
    4.4 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方法原理分析
        4.4.1 起跳教学方法的原理分析
        4.4.2 弧线助跑教学方法的原理分析
        4.4.3 过杆教学方法的原理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体验式设计的体育教学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学
        2.1.2 体验式教学模式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2.2 国内外体验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研究现状
        2.2.3 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2.3 研究中的不足
        2.3.1 缺乏从多元分析的角度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效果的整体影响
        2.3.2 对中学有关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应用研究不足
3 研究思路、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4 实验设计与程序
        3.4.1 设计
        3.4.2 参与者
        3.4.3 仪器
        3.4.4 程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4.2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
    4.3 体验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4.3.1 体验式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原则
        4.3.2 体验式教学程序的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施步骤
    4.4 体验式教学在背越式跳高应用中的问题
        4.4.1 对于以练习和巩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不适用性
        4.4.2 学习新技术数量的受限性
        4.4.3 引导项目的高危险性
    4.5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在背越式跳高学习中学习效果的影响
        4.5.1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描述性分析
        4.5.2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多元方差分析
        4.5.3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5.4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体测成绩的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5.5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5.6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4.5.7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影响的结果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致谢

(8)快速助跑起跳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过杆效果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跳高技术及教学的研究
    2.2 国外关于跳高技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效果的比较和分析
    4.2 助跑起跳阶段动作表现特征运动学分析
        4.2.1 两组学生助跑速度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4.2.2 两组学生助跑步长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4.2.3 两组学生起跳蹬伸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4.3 起跳蹬伸阶段动作表现特征运动学分析
        4.3.1 两组学生蹬伸阶段运动学相关数据对比分析
        4.3.2 水平速度转垂直速度阶段运动学参数对比分析
    4.4 身体重心腾空高度h2及与横杆垂直距离h3动作表现特征运动学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逆向教学启示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逆向教学”的研究
        (二)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特点与不足
        (一)研究特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录像观察法
        (三)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间的情况比较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的分析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步幅度的分析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各自情况的比较
        (一)挺身式跳远的教学分析
        (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分析
        (三)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分析
        (四)跨栏跑教学分析
    三、考评制度的优化与改进部分
        (一)考评方式的设计
        (二)学生反馈情况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背越式跳高教学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跑
    1. 改进助跑线路
    2. 助跑节奏感和速度
二、起跳
    1. 加强跑跳衔接训练
    2. 良好的跑跳街接
    3. 准确的起跳距离
三、过杆
四、心理因素
    1. 增强自信心
    2. 动作技术回忆

四、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动作相互作用 提升背越式跳高教学有效性[J]. 朱盛群. 求知导刊, 2020(42)
  •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D]. 刘仰勋.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3]PBL教学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郭奇旭.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4]差异教学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 刘佳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D]. 刘洋洋. 广州体育学院, 2017(03)
  • [6]对传统与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教法的相关手段的解析[D]. 曾园.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2)
  • [7]基于体验式设计的体育教学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D]. 付威. 武汉体育学院, 2017(01)
  • [8]快速助跑起跳为核心—提高背越式跳高过杆效果教学实验研究[D]. 夏国培. 西安体育学院, 2016(12)
  • [9]逆向教学启示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 刘博.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10]背越式跳高教学谈[J]. 许夕群. 文理导航(上旬), 2013(06)

标签:;  ;  ;  ;  ;  

背跳跳高技术教学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